2014年4月23日星期三

快播倒下了,网盘站起来

  4月22日中午,大批警察进入位于深圳的快播科技有限公司,下午2点,快播公司官方微博回应称,确有警察前往该公司“了解一些情况”,但否认有工作人员被抓走。晚上19时,深圳市公安局发布消息称,根据群众举报,深圳快播科技有限公司涉嫌传播淫秽信息。有部分警察进入快播的会议室进行询问盘查。

  快播CEO王欣在内部邮件中表示:“各位员工,不要担心,公司没有问题,律师正在过来的路上。”还表示公司管理层都在参与事件的处理。一位自称王欣秘书的工作人员称,王欣目前人在国外(丫跑的真快)。

  知情人士透露,调查快播一事由公安部及国家版权局联合发起,或与近期扫黄打非行动有关。快播可能遭遇竞争对手举报,目前警方只是例行检查。

  稍早前的4月17日,快播公开宣布转型,表示将清理其平台上的涉盗版和不良内容,未来一年投入1亿元建设正版内容,并关闭qvod服务器,停止基于快播技术的视频点播和下载。而在快播之前,另一大“宅男神器”百度影音已经在去年12月关闭了服务器。其关闭的原因更多在于侵犯了正版视频网站的利益。

快播倒下了,网盘站起来

  去年11月,国内数十家正版视频网站和版权方发起“中国网络视频反盗版联合行动”,对百度影音和快播的盗版采取了技术反制和法律诉讼。而随着公安部门的介入,类似快播这样打擦边球的中小型视频网站的生存空间将收到极大压缩,靠盗版、涉及色情的视频网站将面临关门的前景。

  其实,快播的关停,盗版自是最大的原罪。大的视频网站早已转型,正版化已是大势所趋,快播拖到现在才转型,已经错过了转型的最佳时期,而面临各大视频网站的围攻,前景并不乐观。但是,快播转型,不等于视频盗版就到此为止。盗版是中国用户长期存在的刚性需求,有需求,自然有供给,在没有互联网的时候,光盘就是传播盗版的重要途径,有了互联网,盗版的途径就更多了,除了快播之外,还有P2P等,逐渐流行的网盘、个人云储存正在逐步孕育成下一个盗版视频栖息的温床。早先以提供盗版软件下载而知名的115也曾经被迫关闭分享下载功能,而是提供将文件“转存”到自己网盘而避规下载盗版的指控。

  快播倒下后,各类云存储、网盘成为盗版和色情内容的主要聚集地,然而,要想像整治快播那样整网盘,具有较大的难度。

  网盘的本质是私人的网络硬盘,只要用户在自己硬盘里保存盗版色情电影不犯法,在自己私人网络硬盘里保存也很难说触犯了法律。事实上目前没有针对在自己硬盘保存色情电影的具体处罚案例。

  只要用户不将网盘文件分享出去,用户在自己网盘里保存什么信息,服务商没有义务和精力去鉴别其是否盗版。

  现在大部分网盘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例如在网盘里集成离线下载功能,让用户可以快速下载P2P文件;集成在线播放功能,让网盘变成了看片神器;发布TV版应用,让用户可以在智能电视上直接观看网盘视频;此外,对于云端已经存在的电影视频,用户可以将视频秒速上传至网络上,而不必花费流量和时间。因此,从使用体验上讲,网盘已经可以替代快播而成为下一个“看片神器”。

联想移动能否兑现“空头支票”

  2014年4月22日下午,奥体中心国奥体育馆内联想一年一度的最重要的大会——联想誓师大会正在上演。联想集团CEO杨元庆站长舞台中央百感交集“去年的誓师大会,我提出了联想移动要完成一个目标,很多人认为这个目标太高,简直是空头支票难以完成。但是今天来看,我们超额完成了任务”。 杨元庆讲完,全场掌声雷动。

  “我就说过,我是一个强执行力的人,说到的肯定要做到”杨元庆补充了一句话,笑翻全场。

  在笔者看来,过去的2013年,可以说是联想历史上最辉煌的一年,没有之一。除了收入规模创造历史新高以外,在PC方面,联想实现了成立以来最大的夙愿——成为全球第一大PC企业,在移动领域和企业IT服务领域也四面开花,打入全球50%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在杨元庆演讲的PPT中,提到了这样一组数据:联想个人电脑在2013年销量5500万台;联想平板电脑在2013年销量接近1000万台;联想智能手机销量达到5000万台。可以看出,在过去的一年中,联想增长最快的部门不是PC,而是刘军执掌的移动部门,联想表示其智能手机已经位居中国第二,全球第四。

  在联想誓师大会结束后,我问了刘军一个问题“联想手机在2013年实现了5000万部的销量,2014年有没有具体的销量目标呢?”,因为联想是上市公司刘军没有方便透露。

  联想手机在2014年的目标内部肯定已经制定,而且增幅目标应该会更高(如果收购摩托罗拉的提案能很快被通过,2014年的联想移动充满了无限想象)。虽然2013年的目标已经实现,但2014年是更为复杂的一年,面临更多不确定的挑战(比如小米这样的后起之秀,突然就崛起),联想移动能否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能否兑现看似不可能完成的“空头支票”呢?

  联想方面不愿意透露2014年的目标,我们初步可以来估算下联想的目标。联想的手机是2011年推出的,当年没多少销量,到了2012年增长到2000万台的销量,2013年因为国际化战略的实行,达到了5000万台的销量,按此增长,联想的手机2014年的目标保守估计也在8000万——9000万部之间。我认为联想要想兑现8000万——9000万销量的目标,至少面临以下3大利好,如果把利好的消息利用好了,可能超额完成目标,反之亦然。

  利好的3大消息分别是:

  第一:国际化战略的落地

  4月22日在对刘军的采访中,刘军和我透露联想手机在初期是以中国市场为主,从去年以来,联想逐渐把目光投到了海外,开拓了海外销售渠道。一年多来,联想的手机已经打入了50多个国家,在不少国家都实现了双位数的市场份额,远超过联想之前的预期。国际化战略的开展是联想自有品牌手机从2000万台销量飞跃到5000万台的重要原因。未来,国际化的进一步深化,也将会是5000万台到1亿台飞跃的重要因素。

  第二:收购摩托罗拉

  按照刘军的预计,到今年7——9月左右,联想收购摩托罗拉可以正式被批准,在此期间,摩托罗拉的业绩和销量不能算作联想的一部分,甚至在此期间摩托罗拉和联想还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刘军透露,收购摩托罗拉是为了进入国外成熟的市场,而联想自己的品牌是进入国外非成熟的市场。也就是说美国和西欧市场是以摩托罗拉为主,其他的国家是以联想的自有品牌手机为主。一旦收购完成,摩托罗拉的专利组合、高端科研人才、品牌效应都将会大大助力联想移动业务的发展。

  这里说个题外话,很多人认为摩托罗拉是一个没落的品牌,联想收购摩托罗拉没多大实际意义,如果摩托罗拉真很值钱的话,谷歌也不会卖给联想。对此,我想说的是,摩托罗拉放在谷歌手里价值有限,但放在联想手里价值就会放大N倍不止,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在电脑游戏冲击下,飞机大战是一个十几年前就落寞的游戏,没有人认为飞机大战这款游戏到今天还会有人玩,但2013年因为这款游戏出现在了微信上,20几年前的这款游戏,在微信的价值推动下,几乎火便了全中国,成为2013年中国最火的手机游戏。同理,摩托罗拉是个老企业,但牌子和研发能力还在那,联想的摩托要比谷歌的摩托更有价值。当然,这个时候如果联想收购诺基亚,也能把诺基亚的价值扩大N倍。

  第三:安卓阵营的独大

  联想或者三星的手机业务,这两年能发力的根本原因在于除了这两个企业本身很牛逼外,而在于谷歌安卓系统的崛起,如果没有谷歌的安卓系统,联想的手机业务难有今天的规模。联想在2013年增长的过程中,很多用户是由IOS或者其他系统的用户转化而来,而不是单纯的发展全新的客户。苹果在安卓的打压下,去年以来一直走下坡路,出货量同比减少(苹果公司即将在周三公布出第二财季的业绩,但据苹果方面自己估计都不太可能会表现出任何销售方面的增长)。此消彼长之下,联想等安卓阵营的领导型企业在2014年销售都会出现较高的增幅(也包括三星和小米等企业)。

  当然,联想移动在2014年遇到的危机也非常严重,以国内市场为例,手机市场基本已经饱和,而后起之秀小米计划2014年出货5000万台左右的手机,这部分新增的手机怎么来,很显然主要还是靠从中华酷联虎口夺食。我相信,小米一定会实现5000万台手机的销量,中华酷联其中的几家肯定会被小米影响到销量,联想如何防御这些后起之秀,将是摆在面前的一道难题。

  本文作者系速途研究院院长丁道师 微博:丁道师 微信公众:dingdaoshi123

2014年4月22日星期二

2014年是天猫的战略升级之年

  在京东和聚美优品等电商企业先后宣布启动上市后,中国最大的B2C电子商务网站天猫终于揭开了其2014年度战略的冰山一角——2014年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一,在这个被称为“天猫史上最大变革之年”的时点,借此一窥,业内好奇心再度被激发:接下来,会看到一个什么样的天猫?

  如果把庞大的阿里系旗下各大电子商务网站比作是一个漫威宇宙的复仇者联盟组织的话,天猫在其中无疑扮演的是“美国队长”的角色,在淘宝发展趋于平稳后,天猫横空出世,以新模式重新把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务业务带入快车道。彼时,阿里巴巴在C2C时代称霸,天猫这位“美国队长”则让阿里继续得以在B2C时代引领行业。

  像电影复仇者联盟的计划一样,其中每一个队员都可以衍生出来独立的电影,阿里系旗下的天猫、淘宝、支付宝、余额宝、阿里金融等等都是可以独当一面的大将。这其中余额宝就像复仇者联盟里的钢铁侠一样,刚出生就是高富帅,没有经历从无到有的艰苦奋斗阶段,走过的路子比别人顺利了很多;淘宝网就像神盾局一样,体量最大,能够给各大英雄提供保姆式的服务,孵化了一个个能够帮助阿里征战的英雄。

  今天我们主要讲的是电商板块——“美国队长”-天猫的战略升级转型。2013年光棍节350亿成交额的带来的震撼至今延续,时至今日,天猫的风光在历年双11风暴后愈发夺目——中国B2C市场毫无争议的老大,强大的一线品牌吸附能力,对线下融合的积极探索(银泰等),千人千面的个性化定制和引导。但仅仅双11是不够的,既有的探索也要重塑——在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下,对新领域、体验的深挖和创造是永恒的第一主题。“这可能是最好的时代,这必然也是最坏的时代”,制约天猫发展除了后面的电商群狼在虎视眈眈的追赶外,天猫自身也必定需要内部优化乃至自我革命,换上新的发动机。

  未来三年我认为有三件事情,是天猫所重视的,必须做好:全球化战略的布局、用户迁徙到移动端、升级会员体系。恰好,在4月15日当天,天猫战略发布会上也分别做了提及。

  全球化战略布局

  全球化是挺能提升IT企业逼格的一个词语,联想、华为等企业都喊过这样的词汇,并且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有所动作,华为在国外的收入早已经超过了中国本土,而联想依靠收购IBM等企业,成功的打入了欧美国家的市场。天猫作为中国B2C行业的领头羊企业,如果用户只是中国用户,怎么好意思和亚马逊等国外巨头竞争。4月15日的发布会上,天猫的负责人乔峰(王煜磊)也表示“从今年的双11开始,我们甚至要去国外做,不管是欧洲还是美国,我们要有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合作,在这些城市,在这些国家在外部能够把天猫品牌打响”,想象一样大洋彼岸的美国人也和我们一样彻夜守候在电脑(哦不,是手机和平板旁边),抢货的情景一定非常有趣。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开放和相关税收的降低,给了我们本土的电子商务企业们海外化更多的可能,而且早在三年前阿里就收购了美国的几家电子商务企业服务提供商,早已经想到了后续的战略。

  这里顺便插一句,为什么天猫做国际化战略要比淘宝网更适合?因为国际化是一个系统化的工作,不仅仅需要平台强大,也需要平台上的商户足够强大。淘宝最大体量很大,但淘宝的商家来做几百万个中小企业,品质和规模到参差不齐,而天猫相比淘宝是个更加规模化的标准化产物,灵活性更高,整体协调更为便捷。

  把用户都赶到移动端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的互联网巨头们做的一件共同的事情就是:把用户从PC赶到移动端。优酷等视频网站方面,PC端看视频需要加载1分钟的广告,而手机端几乎没有广告,或者手机客户端可以提前看到更新的视频;赶集网等本地生活服务网站,如果通过手机租房子的话,会有更多优惠的补贴;支付宝等通过PC转账会收费,通过手机则免费...... 移动互联网已经全面来临,但我们的互联网企业提供的服务仍然以PC为主,电子商务网站的交易额也以PC为主(当然,向美团网这样的基于本地生活服务的团购网站移动端早已经超过了50%)。天猫2014年将继续把用户从PC迁徙到手机上,这个过程势必会影响到营收增长,势必会影响到PC端以往积累的优势。但这是必须的功课,也是主动变革的先导,整个行业都概莫能外。

  当然我能想到的方面,天猫的乔峰也早已经想到了,要不然王煜磊就不是乔峰而是慕容复了。并且通过发言可以看得出来,乔峰等管理层也经历了一番颇为痛苦的抉择。乔峰在发言中表示“我们在平衡的过程当中,我们要知道什么东西是要坚持,什么东西是要创新。在无线端,在天猫上创新的胆子要再大一点”,真应了那句话“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从PC端到移动端的这场改革,做了可能会死,不做一定会死。

  会员体系的新升级

  有人说,阿里巴巴这样的企业,拥有几个亿的用户,并且拥有这几亿用户的购买和网络行为记录,而且阿里巴巴旗下的天猫啊,支付宝,聚划算啥的账户都已经打通了,他们的会员体系难道不是最牛的吗?难道还需要改变吗?事实上,天猫此前拥有的用户数据更多的只是注册用户的购买行为数据,出了天猫干了什么或者他们来天猫之前在干什么,都不太知道。所以,2013年阿里巴巴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战略入股新浪微博,新浪微博号称拥有5亿的用户,话句话说新浪微博拥有最广大网民的上网行为数据,利用这些数据,当新浪微博和淘宝系的网站打通后,才是真正的社会化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利用大数据的算法,可以把社交网络和电子商务很好的结合。

  就像很多人期许的一样,天猫的王煜磊也认为最理想的一天就是“用户拿出手机看天猫时看到的东西是自己喜欢的,或者是通过上亿次推荐的,或者是可以看到别人喜欢的东西,通过这样看到过去营销的单一方式可以更加的多元化、个性化,可以帮助不同的消费人群掌握到他们的喜好,可以跟他们更深层次的沟通”。当然,这些期许是未来天猫所需要达成的,而且随着阿里云服务的建设落地和人工智能的发达,不久的将来还真的可以千人千面每个人能在手机屏幕上看到适合自己的信息。

  截稿前,阿里巴巴在2013年第四季度的财报刚刚发布,数据显示阿里巴巴在第四季度的营收达到30.58亿美元(约190亿人民币),而腾讯发布的2013年4季度财报显示营收为169.7亿人民币。显然,阿里巴巴在过去的一季度收入规模来说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互联网企业,强劲的收入也为天猫等旗下网站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来源:投稿,本文作者系速途研究院院长丁道师 微博:丁道师 微信公众:dingdaoshi123

2014年4月21日星期一

中国互联网二十年回忆

  20年前的今天,1994年的4月20日,中国通过一条64K的国际专线,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这成为了中国互联网时代的起始点,中国互联网时代从此开启。

  这个时代给每个人的回忆也是不同的,20年过去了,世界的变化实在太大了,20年前,我还在大学的时候,互联网根本就是一个天方夜谭似得神话,神秘莫测,我从1997年第一次上网,2014年我已经完全无法离开网络,十多年上网所经历的种种故事,都给我留下了很多深刻的回忆,做为一个拥有这么长上网时间的老网民,我有理由将记忆中这十多年网络经历整理了一下,算是一篇我自己对于中国互联网的回忆录吧。

  1997年:中国互联网元年

  虽然1994年中国就开通了互联网,但互联网真正进入寻常百姓家,并开始飞跃式的发展,是在1997年,那一年,称得上是中国互联网元年。

  1997年中国电信面向国内推出了价格较为低廉的163网和169网,让普通用户就可以从电信局申请到上网帐号,163网的开户费只有100多元,而169网不用申请,直接拨通某个电话号码就能上网,非常方便。

  我在1997年买的第一台电脑(P133、16M内存、1.2G硬盘、14寸显示器,总共8千多元钱买的),也是在那一年第一次上网,为了上网,我特意花2千多元购买了一台33.6K速度的MODEM,这上网的硬件成本实在不菲。

  那时候电信局163网开户需要备案个人信息,之后的上网费是网络服务付费0.2元每分钟+电话费0.14每三分钟,每天上网十几分钟,一个月就要200多元费用,每天上一个小时,一个月上网费就接近500元。企业用户更夸张,64K的专线就要每个月3万元,那时候的电信运营商简直是在抢钱啊。

  当时的上网速度和用户使用的MODEM有关,我这33.6Kbps的MODEM上网体验实在不敢恭维,打开一个网页要等好几分钟,上网费和电话费都很昂贵,于是我上网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下载软件和收发电子邮件。

  因为资费比较昂贵,在1997年的时候,我上CFIDO BBS的时间还是远远多于上网时间,从价格和速度上说,当时的CFIDO BBS还有很大优势,BBS价格低廉,可供下载的软件丰富,速度也快,上面的讨论交流可以通过软件下载到本地慢慢看,回复的信息还可以批量上传到BBS。直到1998年之后,随着电信局将上网费用逐步降低,CFIDO BBS才逐步走向了没落,除了费用低以外几乎没有什么太多的吸引力,互联网的易用性和海量资源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到了1999年,CFIDO BBS已经在中国逐步消失。

  网络应用:人们上网在做什么

  网络应用与网络速度的关系非常紧密,在一个网速非常低,而网费又非常贵的年代,能够节省网费并提高打开网页的速度是人们普遍的愿望,人们的上网应用无不和此有关。新版的浏览器可以让访问网页速度提高,微软的电子邮件Outlook可以将邮件下载到本地离线查看,ICQ等即时通讯软件可以在低速网络下快速交流聊天,IRC聊天室是速度非常快的纯文本聊天室,论坛发帖则可以将用户的观点和信息迅速传播。下面我就将这些当年的网络应用一一介绍一下。

  浏览器:

  我用的第一个浏览器用的是IE 3.0,也用过一段时间Netscape,后来IE 4,5出了以后就主要用IE了。因为IE和操作系统整合在一起,不用安装就可以直接用,Netscape还要下载安装一下,挺麻烦。我当年使用IE 3最大的原因是,IE 3看起来比IE 2要快很多,由于网页渲染方式的不同,旧版浏览器要把一个网页所有元素都下载完成后才显示页面,而新版浏览器可以边下载边显示,所以感觉速度快了很多。

中国互联网二十年回忆

早期IE浏览器界面

  浏览网站:

  记得我上网后,第一个打开的网站是Yahoo.com,那时候Google还没出世,Yahoo的搜索体验实在不怎么样,中文信息根本没法搜。直到2000年后,我发现Yahoo的搜索质量突然变好了,仔细看看域名,发现上面有Google的字样,于是渐渐的,我从一个Yahoo用户变成了一个Google用户。

Yahoo!雅虎

Yahoo 1996年某个月份旧照

  我第一次上的国内网站是网易,域名为nease.net,话说记这域名还花了好长时间。

  网易于1997年6月成立,当时的网易创造性的推出了一个品牌——“网易个人主页”,通过这个产品,在当时的互联网上大出风头。那时候网易提供的免费个人主页有20M的空间,纯静态HTML空间,有留言板、计数器等服务,所以推出后即大受欢迎,例如我当年申请的主页就是www.nease.net/~long,这应该算是我做的第一个网站,而且只有一个页面,说来可笑,我当时第一个主页是使用微软的Word做的,最后用另存为HTML文件的方式生成了网页文件,当年就是因为这个免费主页,我才开始学HTML,开始学做网页,当时的愿望就是,以后再也不要用Word来做网页。

  电子邮件:

  当时注册163网的时候,电信局会自动分给用户一个电信局的电子邮件帐号,容量好像只有10M左右,用户通常使用Outlook等软件将邮件下载到本地观看。当网易发布个人主页后,自带了一个免费邮箱服务,能让人使用@nease.net的邮箱,后来我就大多使用网易的邮箱了。到现在我还拥有一个网易的免费信箱,并且现在依旧可以收到邮件(虽然大多都是垃圾邮件)。

中国互联网二十年回忆

网易早期的免费邮件

  早期的电子邮件服务都有一个重大的缺陷,就是无法过滤垃圾邮件,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各种手段得到用户邮件地址后,就开始大量发送各种垃圾邮件给用户,这种情况一直到Gmail的出现才得到了中止。

  即时通讯:

  早些年的即时通讯是ICQ的天下,我最早注册的即时通讯是7位数的ICQ,ICQ是英文界面,热心网友还特意做了一个汉化工具,将其汉化为中文界面。ICQ因为服务器在国外,因此有时候聊天会有延迟,聊天体验有时并不太好。1999年的时候我注册了一个6位数的OICQ号码,后来我聊天逐步使用OICQ来替代ICQ,直到后来完全抛弃了ICQ。后来,OICQ就变成了我们现在熟知的QQ。

ICQ

ICQ早期版本界面

  聊天室:

  IRC这个东西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人知道,通过IRC客户端可以连接到一个IRC服务器,然后就可以上去聊天,一个频道类似于一个聊天室,频道名称必须以#符号开始,后来有了QQ和QQ群之后,就大多用QQ和QQ群来聊天了,IRC也就慢慢从大众视野中消失了。

  2002年:中国网游元年

  2000年3月中旬,以技术股为主的美国纳斯达克综合指数遭遇重挫,股指不断下滑,网络经济危机全面爆发。到2000年9月21日,纳股指数跌至1088点,创下了3年来的最低纪录,靠风险投资为生的新兴互联网业遭受灭顶之灾,整个互联网业愁云密布、寒气逼人。

  经历了2000年全球科技网络泡沫破灭,中国互联网其他先行者新浪、搜狐、网易也同样经营惨淡,大多数中国网络公司在把风投资金烧光后就面临倒闭的困境,继续烧钱已经是死路一条,要想渡过互联网寒冬,就必须开创互联网盈利新模式,于是,很多互联网公司进军网游业,开始了自己的赚钱之旅。

  国内早期的网络游戏企业均以代理起家,盛大、九城成为第一批代理游戏而发家的企业。

  2001年底,韩国一款网游《传奇》找到当时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上海小公司进行代理,2002年,《传奇》同时在线人数突破50万,成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网络游戏,这家公司的名称叫盛大。这一事件无疑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网络游戏市场经济发展步伐,甚至改变了中国游戏产业的整个格局。同年,九城《奇迹》内测,网易引进《精灵》。此后的网络游戏进入全面爆发年代,在风险投资的诱发下,这个市场成长更为迅速。

  然而,网络游戏的质量往往决定了这个游戏的未来命运,低质量的游戏往往会给代理商带来毁灭性的噩运,这里面,网易代理的《精灵》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2002年6月15日,《精灵》这个韩国的网络游戏被网易代理,并运营了两年时间,这段历史是网易不愿提起的历史,一个曾经有数百个分区的,大受欢迎的网络游戏最终走向了彻底失败,其中原因有很多。

  运营《精灵》的失败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这个游戏的开发质量非常低劣,对于外挂等黑客安全问题考虑不周,安全漏洞极为严重。其安全脆弱到什么程度呢,举个例子,所有的网络游戏中,《精灵》是唯一的一个可以使用金山游侠简单修改几下就能破解的网游,这导致很多人使用外挂工具,并且极难防范,英文《精灵》因此干脆直接屏蔽了所有中国地区的IP地址来防止外挂,而韩国的开发方却对游戏的安全漏洞毫无对策。

  外挂的流行使得网易在精灵上的运营出现危机,并且无法解决,外挂大量出现,网易只能花费大量的人工成本来解决和处理,从而导致游戏收费模式的失败。

《精灵》游戏的界面

《精灵》游戏的界面

  最终,《精灵》这个游戏的运营彻底失败了,这对于网易来说是一个痛苦而不堪回首的“学费”,以至于网易后来出的一些公司发展历程介绍中也有意忽略掉这段历史,之后代理网游也选择“魔兽世界”这样的成熟的欧美游戏代理,但在那之后,网络游戏却如火如荼的发展起来,中国的互联网公司终于找到了网游的盈利秘诀,并将这块市场越做越大,成为中国互联网上最赚钱的一大业务。

  2005:中国博客元年

  博客的前身是个人主页,前面提到的“网易个人主页”在互联网初期曾经风光无限,曾有近八十万用户在网易创建了个人主页。

  2000年,互联网泡沫经济破灭,原先很多免费提供的个人主页都打算收费,网易最终也撑不住了,在2002年开始全面停止免费个人主页服务,并推出付费个人主页服务,用户交费后可以继续使用此项服务,费用是每月15元,付费个人主页推出后遭到用户的强烈抵制,用户也开始寻找其他类型的个人空间。

  2004年,博客做为一种新的个人空间服务,以免费、建立简单、更新方便、主题多样等优势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原先的个人主页也都逐渐发展成为虚拟主机的用户,随着网易于2006年1月20日发布了“关闭个人空间”的通知,并发布了“网易主机将不再继续发展虚拟主机及域名业务”的公告,宣告了个人主页在中国已经彻底灭亡,想必,博客的迅速崛起发展成为网易个人空间关闭的一个重要原因。

博客

  在中国,“博客中国”网站早在2002年即已出现,那时博客不过是网络专业人士所推崇的一种技术,而到了2005年,博客成为网络人民的一种广泛实践。其中2005年正式上线新浪博客由于采取“名人博客”策略,聚集了大量名人在新浪开博,使得博客在大众中得到广泛的流行,认知度迅速提升。

  2005年,中国的博客数量达到1600万,单从国内博客数量相对中国网民总数就可知,博客用户已完全渗透到全体大众。这标志着博客正式从精英走向大众,开启互联网发展到真正个人化时代的帷幕,互联网也从商业化进入社会化阶段。

  博客的出现虽然激发了大众网民写作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但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限制了博客后期的发展,那就是博客“写作成本”太高,写东西是需要花时间的,一篇好文章尤其需要精雕细琢,每天写成百上千字的文章,所花费的时间成本是惊人的,如果写作的时间成本太高,就会严重打击人们写作的热情,一旦热情消退,博客可能就再也不会更新,降低写作成本成为博客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但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直到微博的出现后,这个问题才得到彻底地解决。

  2008年:中国SNS元年

  2008年,中国的SNS发展迅猛,在这一年里,无数的SNS网站一夜之间纷纷涌现,前仆后继,慰为壮观:校内、海内、开心、一起、蚂蚁以及无数Facebook克隆SNS网站陷入了一场空前惨烈的厮杀当中,令人应接不暇、眼花缭乱。

  SNS谈论的最多的无疑是“偷菜”,“今天你偷菜了吗?”都已成为网民互相调侃问候的一句常用语。以争车位,买房子,钓鱼,开心农场等为代表的SNS应用确实火了一把,但是纵观各大SNS网站,应用其实都大同小异,虽说都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和社区用户基础赚足了人气,但是凡事都有厌烦的时候,偷菜也是。有很大一部分人群过了一开始的新鲜感后,渐渐开始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寻找更新鲜的“玩物”。应用的雷同也使得不同SNS社区用户缺乏忠诚度,缺乏创新和个性成为制约SNS网站脱颖而出的主因。

Android版QQ农场

QQ空间的开心农场应用

  而最终,这些SNS网站大多走上了“网页游戏”的不归路,随着微博的兴起,SNS网站的人气和流量迅速下滑,惨不忍睹。SNS仅仅强调娱乐化,而忽视SNS的核心“社交”二字,最终也无法使用“偷菜模式”来留住用户。

  2010年:中国微博元年

  中国的微博服务从大约2007年开始发展,饭否是最早创建的中国知名微博服务,它由校内网创始人之一王兴创建于2007年5月12日。网站的外观、使用、API等都高度模仿2006年创建的Twitter。2009年上半年,饭否的用户从30万激增到100万,其用户包括惠普中国、《南方周末》、艺术家艾未未、作家连岳、文化人梁文道等,其他像叽歪、嘀咕、做啥和腾讯的滔滔也在2006至2009年创建起来。

  但在2009年7月的乌鲁木齐七·五骚乱之后,包括饭否、叽歪在内的大多数微博被关闭了。中国大陆境外的知名微博服务,如Twitter、Facebook则被封锁屏蔽,而此时,新浪CEO曹国伟将这视为一个机会,将先前运营博客的成功思路复制到微博上。

  新浪微博在2009年8月低调推出,新浪采用“名人效应”,邀请、说服了众多中文界的知名人士来创建新浪微博账号,使得新浪微博日渐壮大,名人、品牌企业、机构、网站等组织纷纷进驻微博,做为企业发布官方信息和与网民交流互动的平台。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上的名人

  微博真正的爆发是在2010年。搜狐和网易于2010年1月20日几乎同时创建了内测版的微博,腾讯则在3月5日启用了腾讯微博。门户网站纷纷加入微博服务,使得微博成为2010年中国互联网发展最快的应用,2010年的重要年度人物、事件(犀利哥、凤姐、3Q战争、唐骏学历门)都成为微博用户关注讨论的焦点,2010年堪称中国的“微博元年”。

  现在:移动互联网的兴起

  从2011年起,智能手机在中国开始普及,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通过手机来上网,WiFi和3G的全面铺开,使得移动互联网的基础架构得到了初步实现。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是各种移动APP应用、移动社交的火爆。腾讯在2011年1月推出的微信成为手机上的即时通讯软件,新浪微博的手机端功能也越来越强,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记录自己的生活。到了2013年,手机的网民数量首次超过PC网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方兴未艾。

移动应用观察

  结语

  互联网20年的发展令人眼花缭乱,一个个令人炫目的高新产品将人们的梦想变为现实。科技创造着新的生活,并影响着未来的发展,而“创新”正是科技发展的活力之源。站在今天这一重要的历史节点,既是对中国互联网过去20年的总结,也是下一个20年的全新起点。展望未来的中国互联网趋势,相信会有一个更令人遐想和惊喜的未来,下一个20年,中国互联网将实现更多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更多不敢想象的新功能。

2014年4月20日星期日

微信订阅号增加精准粉丝16技巧

  在微信订阅号运营交流时,发现很多人都最关注怎么增加粉丝这个问题,爱煮饭整理一些常见加粉办法,你可以根据自己现状选择最合适你的方法。要想在很短时间里获取大量的粉丝,必须靠媒体。请记住:成功靠媒体。当然,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媒体,是纸媒还是网络媒体或者广播电视媒体。

  在我们开始推广企业订阅号之前,我们必须思考微信营销策略,客户通过微信可以获得什么?企业通过微信可以得到什么?爱煮饭建议企业微信定位为互动、服务工具,因为获取一个粉丝很难,可是失去一个粉丝,却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粉丝只要动一动手指,就取消关注。

  1、 导入老客户

  不管企业的规模怎么样,老客户都会有一定的比例,我们可以通过短信或电话等方式,通知他们,这部分客户转化为粉丝比例是目前最高的,差不多有50%.

  2、 让潜在客户关注你

  有一些企业跟客户面对面接触少,可能不适用于这招,像我们公司是一个名车大卖场,我们在展厅、客户休息区等,都摆放了公司微信二维码,这里想客户主动关注你必须要有一个理由,例如我们微信就可以查看展厅所有车源最新报价,还可以通过微信免费评估车价。

  像很多商家都会采取送小礼物,或是关注微信有折扣等方式,来吸引到店客户关注他们的微信。

  3、 官方网站宣传微信二维码

  网站不管流量大小,多一个联系方式,就方便客户找到你!

  4、 官方微博宣传微信

  可以通过微博背景图植入微信二维码,在微博信息固顶中宣传微信。还可以通过转发活动加大微信宣传效果。

  5、企业营销QQ群发宣传

  这个主要看你拥有多少客户QQ,这个导入成为微信订阅号粉丝,简单快捷。一次群发信息,所有客户都知道。

  6、 在新闻源站点发文章抓粉

  可以通过付费的方式,在163、新浪等发软文,在文章中放入微信号或微信二维码,每篇软文必须是你粉丝关注的话题,也有一些免费网站,你可以通过投稿的方式来宣传,重点是看你写作能力。

  7、 论坛抓粉

  每个行业都有一些垂直论坛,这里网友大部分是你潜在客户,论坛宣传技巧太多,这里我说一个适合的,在论坛签名中,写上一句有诱惑力广告语,并放上你的微信号。然后平时多发一些质量贴子,或经常去抢沙发(回贴),多暴光你自己。

  一针见血的评论,可以让你收获更多!

  注册几十个几百个论坛,每个论坛注册几十个帐号。发表热门内容,自己顶自己帖子。注意换马甲,发布有争议性的标题内容。好的标题是论坛推广成败的100%.这里说的论坛是指泛论坛,包含留言本、论坛、贴吧等等一切网民可能聚集的地方。

  8、 QQ说说、QQ空间日志、QQ签名、QQ群宣传技巧

  QQ说说、空间、签名的宣传效果取决于你好友的数量,通过关键词找到你目标粉丝QQ群,你可以先将含微信二维码宣传文章,发布在QQ空间日志中,然后把链接,发送到QQ群中,这里内容的质量决定粉丝增涨的数量。

  9、 百度文库、贴吧、经验、知道、百度等相关产品宣传技巧

  A、 可以将产品说明书或使用手册发到百度文库中

  B、 百度贴吧可以想办法搞定吧主,其他操作方法跟论坛类似,建议多看阅读率高,回复数量多的贴子是怎么写的,类似的渠道有豆瓣网。

  C、 百度知道方法太多人用了,因为它的流量据大,至少还是效果不错,经常去回答别人的问题即可。

  D、 网盘宣传技巧,整理一些PDF、PPT等电子书,在上传文件中,点分享,创建公开链接,这样百度就会收录这个文件,一样是长尾理论,文件名含关键词。

  10、 视频怎么宣传微信有效果?

  可以将产品介绍录成视频,在视频尾部放上微信二维码。如果你的卖的是减肥产品,你可以找一些减肥教程,进行简单剪辑。

  不要将宝贵的内容一次性全部提供,每天提供一点点,连续几个星期、几个月,让网民不断重复地访问。类似电视台播放电视剧和报纸的小说连载等等模式。比如赤壁,拦腰劈成两半,就能卖两倍价钱,赚双倍票房。

  11、 线下或线上讲座或活动,这招传统的办法,很土很有效,直接在分享PPT或易拉宝放上微信二维码就行。

  12、 利用博客宣传,例如新浪博客、百度博客等,这个需要懂一点SEO知识,利用博客网站权重,整理相关长尾文章,实现在百度排名,让客户找信息时,第一时间找到你,实现抓粉。

  13、 网盘宣传技巧,整理一些PDF、PPT等电子书,在上传文件中,点分享,创建公开链接,这样百度就会收录这个文件,一样是长尾理论,文件名含关键词。

  14、 媒体网站推广法。让传统的媒体,报纸、电视、广播等等报道。

  15、 模仿推广法。处处留心皆学问。学习其他微信订阅号大号的推广方法,记录他们运营中优点,想办法依葫芦画瓢。模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模仿的升华。

  创新=模仿+经验积累+批量化+自动化。

  16、分类信息网站推广法,产品或服务都可以通过分类信息宣传,在信息中加入你的微信号。

  增加微信粉丝的办法还有很多很多,但是爱煮饭不建议大家执着追求粉丝数量,我们一起来看看腾讯官方,他们对企业微信订阅号期望。

  摘自《微信公众平台运营规范》部分语录

  我们一直致力于为用户提供绿色、健康的生态环境,努力打造一个企业、机构与个人用户之间交流和服务的优质平台,给予用户更多的选择和便利,进一步降低沟通和交易成本并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确定以下平台运营的基本原则,不仅作为平台使用者一切权责的基础,更期待您与我们携手共同维护平台运营秩序,规范自律,互融共进。

  建立良好的用户体验

  开发运营含有丰富交流与互动元素的微信公众帐号;

  为用户提供更多的选择(内容多样)和控制;

  提供具有价值的、持续性的并与该帐号高度相关的内容。

  让微信在重体验轻营销的路上更加深入下去。为企业提供更多体验场景,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高粘性工具。

  爱煮饭认为如果只把微信一味当成营销工具,最终将没有办法通过这个渠道获得成功,如果你的铁杆粉丝有100个人,他们愿意长期分享你微信图文信息,哪带来影响力也非常惊人。

  来源:投稿,作者:爱煮饭,关注微信号izhufan获取更多微信运营干货。

2014年4月18日星期五

谷歌更新服务条款引发隐私争议

  谷歌于4月14日更新了Google服务条款,明确告知用户发出和接收的Gmail电子邮件将接受软件自动分析,以便企业发布针对性广告,这引起了隐私争议。

  谷歌称新条款是基于过去数月收集的用户意见,软件分析结果还可改善搜索结果,检测垃圾电邮及恶意软件。不过这种争议性做法,近年成为公司频频被告的主因。

  根据更新后的服务条款,Gmail系统会自动分析用户信息(包括邮件)以便向用户发送相关功能,如个性化调查结果、定制广告、检测垃圾邮件与恶意软件等。这一分析在接收、发送及存储内容时都将进行。Gmail的使用者接受了服务条款,也就意味着同意Gmail因广告方面的目的扫描用户接收及发送的邮件。

  该条款针对Gmail的内容原文如下:

  我们的自动化系统会对您的内容(包括电子邮件)进行分析,以便为您提供更符合个人需求的产品功能,例如自定义搜索结果、量身定制的广告,以及垃圾邮件和恶意软件检测。当您发送、接收以及存储内容时,我们的系统就会进行这项分析。

  Google最新服务条款地址:https://www.google.com/intl/zh-CN/policies/terms/

2014年4月16日星期三

珍爱生命,远离“匿名”应用

  这段时间,朋友圈非常流行一款匿名应用,名字叫做「秘密」。初识此app,是在 GeekPark 阿呆同学的朋友圈时间线上发现的,抱着好奇的心态,我开始使用秘密这款APP,并且邀请了很多朋友一起加入。一周之后,我觉得这款应用,或者说是这一类匿名应用让我的生活变得非常的糟糕。

  从接触秘密到卸载秘密,中间也不过一周。起初,我是抱着好奇,玩一玩的心态去用它。想看看里面有什么有趣的信息,比如我朋友的隐私和八卦等,为了可以看到这些我感兴趣的东西,我在一夜之间给我所有的所有的朋友都发送了这款应用的下载链接,甚至我还对某些朋友用上了 “你不下载我就和你绝交” 的言语。

  身边有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用这款匿名应用,我每天都可以看到他们发出的那些信息,那些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说出来的话。而我,则充当了一名忠实的评论员,或是开导,或是嘲讽,又或者是黑。可以这么说,去别人的信息下面不负责任的留言,不用负任何责任,因为,任何人都不知道我是谁,如果这款应用不被黑掉的话。

  然后,我看到了看到更多不该看到的信息,我为之兴奋。但当我看到我的朋友们乐此不疲的爆料,谩骂,揭发,互黑,互相猜测,我发现,我根本不能置之事外,因为你压根不知道,下一个被爆料,被吐槽,被揭发的是不是你。我的朋友们在议论我,把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展现在人们眼前,但可惜,我真的不知道他们到底是谁,我只知道他们是我的朋友!

  我想,我是时候,逃离这款应用了。

  对于此类匿名类应用,我的看法也从赞同转变为不赞同了。从我个人的体会上来说,匿名类应用有存在的必要性。但是,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秘密这款应用,所谓“秘密”都是与用户的生活和社交圈有非常大的交集,甚至可以说,只要是你的朋友在用,你都可以看到这些朋友心底的秘密。这就会让用户对此类应用充满了非常大的期待,因为每个人都想知道身边人心底那些不能说出口的秘密,看到朋友透露点什么你不知道的事,你或许可以兴奋很久。当你发现,这些秘密中提到你时,你或许会很愤怒,因为你的社交圈子中,不可能每一个人都对你抱有友好的态度。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此类应用由于是匿名制度,所有人们不需要对自己在这里说的话负责(别人不知道是谁发的动态,那么发动态的人自然也就不需要承担由此而引发的后果),那么可以想象,当一个人被身边的“好友”或“好友的好友”爆出所谓的“秘密”,进而可能被流言中伤之后,这个人甚至无法在“秘密”上自我捍卫。而且,当你的“朋友”和“朋友的朋友”看到这些所谓的爆料性秘密之后,他有权利选择相信还是不相信,但是,又有谁可以确保这条秘密的真实性?那么,后果就显而易见了。

  再来说说另外一个情况,也是我真实发生的一个事情。当你看到此类应用上有人爆出了你的一条秘密时,你的第一反应应该就是,“这条消息是哪个混蛋爆料的?嗯,可能是xxx吧,虽然不一定,当我以后一定要小心他” 之类的想法吧。那么,就可能导致一个非常具有戏剧性的结果,这人明明没有爆料你,而你误以为他爆料你了,所以你也一定会去爆料一些他的事情初一口气,反正他又不一定知道是你干的。然后………大家你爆我,我爆你,形成一个混乱的局面,试问一点,你存活与这样一个圈子,天天防备自己的朋友,天天记恨某个爆料你的人,你的生活能否快乐的起来?

  我想,此类匿名类应用的初衷只是为了让我们释放自己内心深处的压力感。而不是让每个人释放心底的恶念,让大家都活在一个地狱之中,每天水深火热。

  我不得不思考这么一个问题,此类「匿名」应用存在的价值是什么?我的生活会因为他而变得更好吗?或许你已经有了答案。科技,有时是会让生活变得更加糟糕的,他是一把双刃剑。

  来源:投稿,作者:周良,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