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6日星期一

亚马逊中国推出Android应用商店

  亚马逊Android应用程序商店今日在中国正式推出,亚马逊中国官方网站z.cn在显著位置显示亚马逊Android应用商店的广告和下载。下载安装后,国内用户可以从亚马逊应用商店购买Android平台移动应用和游戏,并进行应用内购买。

  亚马逊Android应用程序商店今日在中国正式推出,中国用户可以从亚马逊应用商店购买移动应用和游戏,并进行应用内购买。同时,针对开发者的销售计划也同步上线。

  目前国际市场上最大的Android应用程序商店是Google Play,由于种种政策原因,Google Play一直难以进入国内市场,国内市场被众多第三方应用商店厂商瓜分,亚马逊是首个成功进入国内应用商店市场的国际企业。

亚马逊中国推出Android应用商店

  在国际市场上,亚马逊应用商店相比Google Play处于劣势,Google Play已经拥有大约80万应用,亚马逊的应用商店只有7.5万个。在应用下载量方面,Google Play的应用下载量是亚马逊应用商店的10倍。不过,在付费应用方面,Google Play的应用下载量只比亚马逊应用商店高出一倍。据Distmo称,Google Play商店中收入最高的前200款付费应用在2013年3月创造的收入为520万美元,大约是亚马逊应用商店的1.7倍。可见,在付费应用上,亚马逊应用商店和Google Play差距并不是特别大。

  亚马逊是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具有众多的用户和丰富的平台管理经验,对于无法使用Google Play的Android用户来说,使用亚马逊应用商店无疑将是一个较为安全、稳妥的解决方案。

  亚马逊Android应用程序商店下载地址:http://www.amazon.cn/getapps

Kindle和Nook电纸书对比评测

  去纸质化已经成为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目前出现的各种E-ink电纸书和各种Pad都基本能够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了。购买电纸书已经成为了许多人进行阅读的选择,而目前市面上已有很多电纸书的品牌和种类,选择哪一款电纸书却成了很多人一件头疼的事情。 目前主流的电子阅读设备有亚马逊的Kindle,Barnes & Noble公司的Nook,苹果公司的iPad,还有国内的汉王电纸书,价格昂贵的e人e本等等。本人对国内的电纸书产品一向嗤之以鼻,价格奇贵,设计鄙陋,在这里就不跟大家做以介绍了。

  今天主要跟大家介绍的两款电纸书是Kindle和Nook,这是现在最主流的两款电纸书产品,并且都是由美国的公司推出的电纸书,可见美国是个爱阅读的国家。

  比起2007年亚马逊推出的第一款售价为399美金的E-ink电纸书,现在的E-ink电纸书更加小巧、轻薄、处理速度快,也更加便宜。早期机型上配搭的1.5英寸长的物理键盘也不复存在。那时的E-ink电纸书屏幕易碎不说,晚上看书还要自己额外准备光源。

  不同的电纸书有着不同的尺寸、屏幕类型和价格。最基本的类型一般是配有6英寸的黑白电子墨水屏幕,有着便宜的价格(一般价格在80至150美金之间)和超长的待机时间。高级一点的电纸书,主要是6.5英寸带有LED灯光的电纸书,配有全彩屏幕,还附带一些特别的功能,比如E-mail和视频功能(价格一般在159至529美金之间)。再高端一点的电纸书有着更大的机身,配备7英寸的全彩平板电脑,比如iPad,这类的电纸书的售价一般在249至699美金之间。

  而E-ink电纸书主要是专门为阅读人群打造的电纸书。如果你是一个小说爱好者,喜欢读书,喜欢订阅新闻,喜欢文字,那么E-ink电纸书再适合你不过了。如果你喜欢阅读时尚杂志,欢用它来收发邮件,那么平板电脑是你不错的选择。

Kindle

  好了,言归正传,现在我将帮助大家选择E-ink电纸书,到底是亚马逊的Kindle好呢,还是Barnes & Nobles的Nook好呢?我们将从下面这几个方面比较:

  Kindle和Nook哪一个硬件更好?

  亚马逊和B&N都推出了两种不同的E-ink电纸书,一种带有背光的显示屏,另一种显示屏没有背光。两种类型的电纸书的规格和价格都很相近。

  无背光普通显示屏级别

  在无背光普通显示屏级别里的E-ink电纸书,亚马逊的基本款电纸书Kindle,广告版79美金带充电器,去广告版99美金带充电器。B&N的入门级电纸书Nook Simple Touch售价79美金,配充电器,且无广告。两者有着相似的硬件配置:Nook比Kindle稍微宽一点,厚一点,重量上也较重一点(Nook规格为:6.5英寸×5.0英寸×0.47英寸,重7.5盎司;Kindle规格为:6.5英寸×4.5英寸×0.34英寸,重6盎司),但两款产品都配备着6英寸的显示屏,Wi-Fi和2GB存储空间。两款产品的电池都有着相当长的续航能力,但Nook的续航能力更长一些(Nook续航能力为2个月,Kindle为1个月)。Nook还允许通过microSD卡来拓展其存储空间,最高存储空间可达32GB。如果你不打算把所有的图书文件都放在电纸书里,Kindle的2GB空间还是足够的,你可以将电子资源存储在亚马逊提供的服务器云端。

  该级别优胜者:Nook Simple Touch

  背光显示屏级别

  如果你想在户外或者夜晚关灯后在床上阅读,那么亚马逊的Kindle Paperwhite(129美金配充电器)或者B&N的Nook Simple Touch GlowLight(119美金)或许是你最好的选择。这两款电纸书的显示屏都带有背光,他们有着相似的规格和重量(背光版的Kindle规格为:6.7英寸×4.6英寸×0.36英寸;背光版的Nook的规格为:6.5英寸×5英寸×0.47英寸),其电池能够持续给LED背光提供八周的照明时间。背光版Kindle Paperwhite相对于背光版Nook有着略高的显示屏分辨率(Kindle分辨率221ppi,Nook分辨率157ppi),但对于普通的用户来说是没有什么明显差别的。

  Kindle Paperwhite有着两个独特的软件功能。一个是“X-Ray”,可以帮助阅读者根据专有名词的出现情况对内容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在相关页、章节间快速跳转。第二个是软件功能被称作是“Time to Read”,可以通过使用者的阅读速度来判断剩余章节或者书本的阅读时间。

  该级别优胜者:Kindle Paperwhite

  Kindle和Nook哪一个有3G接入?

  如果你经常性地到处出差走动,特别是去那些没有Wi-Fi的地方,那么189美金的亚马逊Kindle Paperwhite 3G版就很适合你,如果你想要去广告版的,那就得花209美金(两个版本都配有充电器)。

  该级别优胜者:Kindle Paperwhite 3G

  Kindle和Nook哪一个的电子书市场更好?

  Kindle和Nook在价格和硬件上的差别都不是特别大,因此单靠价格和硬件来做选择还是不够的。而通过Kindle和Nook的电子书市场来区分,看起来也是不够的。两家公司都声称:自己的电子书市场有着超过1百万的电子书资源,大部分的电子书定价低于9.99美金,而且还有着大量的报纸和杂志的电子版。

  不过对于中国用户来说,亚马逊的Kindle电子书市场离我们更近一些,前不久亚马逊的电子书市场已经在亚马逊中国开放,而B&N的电子书市场离中国用户还很远。

  (PS:不过貌似中国的电纸书用户很少会付费阅读吧?)

  该级别优胜者:Kindle

  Kindle和Nook哪一个有着更好的App?

  如果你还打算在你的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上阅读你购买的电子书,那就要了解清楚有没有App适合于你的智能产品。两家公司都专门为iPhone和Android智能手机推出了阅读App,iPad、Android和Win8平板电脑,乃至于在线阅读、Mac和PC端阅读都是有着强大的支持的。不过目前只有亚马逊还未Windows Phone和蓝莓手机提供阅读App支持。在亚马逊和B&N购买的电子书资源都会自动在其电纸书端和App客户端上同步,包括了书签、标记或笔记的同步。如果你在你的电纸书端看到第50页,那么你用智能手机的App客户端可以接着第51页继续看。

  除了提供多设备同步阅读之外,亚马逊App在功能上还有略微的优势。在阅读时,亚马逊的App还允许你选定词语,并通过维基百科或Google快速查询相关信息。虽然Nook的App可以让用户下载字典,但是要用Google或维基百科查东西还是很繁琐的。

  该级别优胜者:Kindle

  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

  亚马逊和B&N都支持电子书资源多设备同步,因此你可以在电子书市场购买一本电子书,然后全家共享阅读。但B&N的最大同步设备为6部,而亚马逊没有做限制。

  如果你对E-ink电纸书的外观比较在意,还是建议你看看真机,进行比较后再做出选择。

  来源:新媒体实验室投稿,原文链接

2013年5月3日星期五

手机网站如何优化

  从事网络营销的人员不会否认,移动互联网营销是一个大的趋势, 但是怎么样去做恐怕还都一筹莫展。由PC端的网络营销的经验和常识来看,首要的是要做好移动端手机网站的优化工作。据小生的观察以及众多互联网的数据分析 来看,目前国内的大多数并没有做好手机网站的优化,有的只是由PC端网站copy成简单的移动版本的wap网站,基本没有做优化。

  据国内三 大运营商数据来看,中国的手机用户数已达10亿,超过2/5的移动用户每个月都会从手机终端访问网页。来自Company Data Trees的眼研究发现2011年1月,只有14.32%的Alexa排名1万的网站有移动版本。如今的移动端手机网站比例肯定有提升,但是对于这些存在 的移动版本网站来说,小生查看了很大一部分手机网站,很少做优化工作。

  所以,在这里,小生想纠正一下移动端的手机网站优化并不是PC网站的 简单copy过来的移动版本。在中国,手机网站的优化主要是针对百度这个搜索引擎,别说什么要以用户体验为主,那恐怕是自欺自人的营销观点。除了少数的大 站和权威站,大多数的中小网站都是依靠搜索引擎尤其是依赖百度而生存的。在移动手机用户群体中,百度依然占据搜索的龙头位置不可动摇,因此,手机网站优化 依然是面向百度这个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来开展。当然不是说用户体验不重要,是要以搜索引擎优化的前提下尽可能去照顾用户体验。

  1、定位和页面设计。无 论是PC端还是移动端,网站都要考虑清楚消费群体的定位问题。虽然智能手机用户数量非常普及,但是要明白中国的大部分手机用户使用的还是2G网络,一直高 喊的3G、4G手机用户只有大约15%左右。所以,在页面设计时,要考虑到用户打开网页的时长,一些炫丽的flash、JS等建议还是不用为好。这不仅仅 是用户体验的问题,也是尽量减少百度索引抓取的工作,让百度蜘蛛尽可能多的爬行和收录页面。

  2、网站尽可能简洁。

  ①手机网站比PC端网站的页面下载速度要慢得多,因此尽量把页面数和页面大小控制到最低。

  ②此外,由于是手机用户,用户浏览网页的时间是零碎的,不可能耐心点击很多的页面。因此,要尽可能精简移动网站设计。

  ③购买流程或者导购页面尽可能精简精简再精简,从消费者进入网站到购买尽可能提供最简单的步骤,直接摒弃那些冗余内容,为消费者呈现他们想要的。假如一个购买流程需要注册七八项,在购买时再填上七八项,那恐怕下次就不会有回头客了。

  3、域名和robots设置。

  ①域名尽可能简短易记,大部分手机版网站的域名是PC端网站的二级域名,当然这个也很好,与传统网站保持一致,更让重视用户信赖。但是如果是专门的手机网站,最好起一个简短而且易记的域名。

  ②robots 设置上最好不要任何限制,让所有搜索引擎抓取。另外小生在这里纠正一个很多站长想当然的误区,百度官方声明百度spider 的爬虫UA是Baiduspider(www 和wap 一致),个别站长经常会误认为百度手机爬虫的UA是baiduspider-mobile,其实没这回事。

  4、避免使用弹窗、flash、java等行为。同 样道理,flash和弹窗等行为将会占用很大一部分流量,对于移动手机用户而言,无疑会浪费时间和流量,对于搜索引擎而言,基本理解不了。在技术层面来 讲,Apple产品不支持Flash功能,很大一部分智能手机用户用不了这项功能,同样,很多智能手机也不支持Java,所以这只是两方面都不讨好的做 法。

  5、页面细节优化。

  ①专属的手机网站头部标签。对于手机网站的首页或者频道首页的网 页代码中的keywords、description最好加上与PC端有所区别的meta标签和关键词,在每个页面的关键字及描述像做传统PC端网站一 样,做好针对性的填写工作。对搜索结果的展现(摘要)以及优化工作大有帮助。

  ②减少死链。如果没有内容,最好用状态码指定,比如404、403 等;如果内容死链希望重定向到首页,最好通过302跳转,不要使用javascript 跳转。

  6、使用规范化的协议,做好浏览器兼容调试工作。一般来说手机建站有xhtml、html5、wml 三种协议,最好使用规范化、标准化的协议格式,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当然也可以做多个版本的站点,站点进行不同版式的自动适配。

  7、url链接规范化。

  ①对于多个板块的二级域名或者目录来说,使用规范、简单的url,尽量去除与页面内容无关的参数,如用来区分手机型号、区分访问用户,方便统计等的参数。如手机版的“百度知道”http://wapiknow.baidu.com/

  ②页面url链接跳转最好是正常格式的目标url,不要中间进行跳转。

  8、做好移动版与PC版网站的转换。

  ①确保在手机网站或者PC端网站各个页面上有相应的导航或者提示链接,让用户可以在手机版和PC版进行切换,也便于搜索引擎更好的收录。

  ②百度官方曾声明,对于移动站点,当baiduspider ua或者其它无法确定来源的ua访问时,建议默认情况下直接返回html5 或xhtml 类型的移动页面,不要重定向到PC页面。

  9、手机网站适配声明。手机页面进行合适的 DOCTYPE 声明有助于搜索引擎识别该页面是否适合手机浏览。<!DOCTYPE>声明位于文档中的最前面的位置,处于<html>标签之前。例如:

  xhtml 协议的手机页面中可以使用如下 DOCTYPE:

  <!DOCTYPE html PUBLIC “-//WAPFORUM//DTD XHTML Mobile 1.0//EN” “http://www.wapforum.org/DTD/xhtml-mobile10.dtd”>

  wml协议的手机页面可以使用如下DOCTYPE:

  <!DOCTYPE wml PUBLIC “-//WAPFORUM//DTD WML 1.1//EN” “http://www.wapforum.org/DTD/wml_1.1.xml”>

  而HTML5协议的DOCTYPE为: <!DOCTYPE HTML>

  10、其它优化事项。其它一些优化要点与传统PC端网站优化一样。如网站结构要用合理的树形结构,最好采用树形和扁平相结合;清晰的面包屑导航,方便搜索引擎爬行抓取和用户体验;title写法要尽量包含关键字,首页、频道页、内容页写法要有所侧重。

  11、手机网站改版或变动时做好301重定向。百度官方对于手机网站改版或者更换域名指出,新老内容映射要尽量简单,换域名时,如果能够做到路径不变,则负面影响面会更小,而且影响时间也会更短。

  百度站长平台官方也发表了手机站优化指南,广大站长以及营销人士应该认真阅读。所以传统PC网站的移动搜索优化可用百度站长平台来做手机站。

  来源:北漂书生投稿,原文链接。   

2013年5月2日星期四

移动互联网再思考

  近年来,全球互联网与移动通信取得了巨大的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影响了亿万人的生活,并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互联网实现了全球最大范围的信息共享,使得人们能够以较低成本方便、快捷地访问大量信息;而移动通信使人们不再受地点的约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实现相互的通信。两者的结合,将使下一代网络为人们全方位随时随地的信息交流提供方便。

  1. 移动互联网释疑

  对于移动互联网,有如下几个小疑问:

  1) 哪些设备属于移动互联网?

  2) 与移动互联网相对的,为什么是PC互联网,而不是固定互联网?

  智能手机属于移动互联网应该不成问题。平板电脑就不那么理直气壮了:它虽然用起来像手机,可是我通常只在家里用,并不会把它随时揣在身上。也总不能因为它够轻巧,就算是移动了吧?

  笔记本就更不好归类了。这个品种用起来还是老式互联网的感觉,使用的地理半径却和平板电脑有相当重叠。这个品种中虽然有笨重的15寸Thinkpad,却也有相当轻薄的Mac Air.考虑到相当多的MM仍然喜欢把笔记本抱到床头,不把它归为移动之列也总还有点纠结。

  换别的分法也不好使。若说不插网线的就属于移动互联网,可知我的MacBook从物理上就和网线无缘。若说访问网页的就是PC互联网,难道你没在平板上用过UC浏览器?用操作系统来区分更不靠谱:莫非你不知道有一种智能手机叫做Windows Phone?

  第二个问题同样难以回答。按说移动的反义词是固定,可是现如今人们以轻蔑口气谈论起老旧互联网时,总会说成PC互联网。为什么?想来想去,结论是压根儿没有固定的互联网。即使再古老的门户网站也不是固定的:学校可以访问,网吧可以访问,公交车上还可以移动访问。若要把这样的东西叫做固定,确实不太妥当。所以,把传统互联网叫做PC互联网,至少从直观的角度说得过去。

  但这其实是相当混乱且文法不对仗的命名。如果说移动确实存在,那么就一定有对应的固定,只是我们在某个地方犯了错误。正确的答案就是:只有移动的电脑设备,没有移动的互联网;只有固定的电脑设备,没有固定的互联网。这也符合互联网的特质:本来互联网就是取代本地计算的远程计算技术,天生就是移动的。移动的互联网的说法就好像可以喝水的水杯一样可笑,固定的互联网的说法则像不能喝水的水杯一样荒谬。

  如果一定要让移动互联网的说法变得正确,那么可以将其解释为移动设备的互联网,而不是移动的互联网。如此一来,固定互联网也就可以同样说的过去:固定设备的互联网,而不是固定的互联网。至于哪些是移动设备哪些是固定设备,则依个人口味视设备是否随身携带而定,与使用wifi还是3G无关。比如,对我而言,平板电脑属于固定设备无疑。

  至于PC互联网的说法,其实是对固定设备互联网的一个直观的代称。同理,对移动设备互联网,或者说移动互联网,也应该有一个代称。毫无疑问,手机互联网最为合适。如此一来,移动互联网对固定互联网,手机互联网对PC互联网,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含义准确。

  绕晕了吗?其实我想告诉你的就是:

  1)互联网本身并没有移动和固定的区别。

  2)所谓的移动互联网,准确的解释是移动设备互联网。

  3)当IT精英们谈论起移动互联网时,他们心里想的更多的其实是手机互联网。

  基于此,我将在后面用手机互联网来指代常说的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再思考

  2. 手机互联网的价值

  大佬们说,手机(移动)互联网是PC互联网的十倍大。从用户角度看,的确会有巨量的以往与PC绝缘的用户群体使用智能手机,并顺理成章的成为互联网的消费者。鉴于这些全新用户群体的海量,说手机互联网是PC互联网的十倍大并不为过。

  这很容易让人头脑发热。想想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兄弟们吧,这可真正是传说中的商业蓝海啊。如果他们都用上我们整出来的App,只需0.1%的人付费,嘿嘿……

  在一片美好的想象中有多少人以唐吉坷德式的冲锋扎向手机互联网就不用多说了。遗憾的是,虽然苹果/安卓的App数量都已接近百万,赚钱的却少的可怜。不要拿培养用户来说事了,盈利模式想清楚的就还没有几个。至于稍微赚钱一点的手游,如果拿它们和PC互联网游戏相比,恐怕它们连小弟都不敢自居。

  理想和现实为何有如此大差距?答案是,手机互联网用户数量虽然多了十倍,但用户接触的信息复杂度却低了十倍。何谓信息复杂度?简单说,就是操作的难易度。

  因为要随身携带,手机屏幕再大也嫌小,所以界面简洁,不像电脑网页上密密麻麻满是链接和按钮。同样,手机的输入也很简单,单手就得玩得转,不可能像PC一手鼠标一手键盘那么复杂。简单的输入输出源自手机的固有特点,但正所谓有得必有失,简洁的界面让用户无法第一时间掌握更多的信息,而简单的触控输入则让用户无法方便地与信息进行大量交互。所以,虽然理论上手机能够完成电脑能完成的所有任务,但代价却是增加操作步骤,延长操作时间。考虑到人的使用习惯,理论就成了不能承受之重。换句话说,手机带给用户的信息复杂度必然降低。

  其实,得出这一判断大可不必做这么复杂的分析。观察一下几乎是电脑盲的父辈们对智能手机的上手速度,就可以直接得出这一结论。

  而这一结论,又正是手机互联网比PC互联网大十倍这个利好消息的基础。也就是说,优点就是缺点,这正是手机互联网最要命的地方。其他种种,像什么网速过慢,付费心理不成熟,标准不统一,统统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

  所以,虽然随时随地可用的便携特点为手机互联网创造了新的玩法,但与之相伴的信息复杂度降低也在同时限制这些新的玩法。以目前的局面观之,似乎信息复杂度降低造成的影响更大。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一方面看到新的App创意层出不穷,一方面又总感觉能做的事情有限。不妨看看最热的几个手机应用:微信、微博、陌陌、YY,花样虽不同,本质却始终没脱出通讯交流的范畴。就是,除了聊天还是聊天。

  所以,虽然上手简单的特点创造了新的用户群体,但玩法的简单也稀释了为用户带来的价值感。因而,一方面会有大量的手机应用涌现,一方面这些应用中的大部分会成为用户眼中可有可无的玩具应用,无法引导用户付费或消费。

  这就是手机互联网的价值:它的适用场合广泛,无处不在,却只能满足形式简单的需求;它拓展了互联网的用途,扩大了互联网的市场,却创造不了PC互联网那样的工业价值。如果将整个互联网比作金字塔,那么手机互联网是塔底,PC互联网则是塔尖。塔底缺之不可,塔尖却是核心所在。

  3. 手机互联网的机会在哪里

  手机互联网淘金热,充满着各式喧嚣。有的说要开发全民平台,有的说要为草根创造需求。有的说要忘掉网站,有的则说HTML5终将取代App.我们这里的讨论与具体技术无关,也不涉及商业形态。我们只是在了解了手机互联网的价值后,给它做出方向上的粗略定位。

  基本上,手机应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纯手机应用,例如微信、陌陌,另一类是网站的手机版,例如微博、淘宝。当然,这样的分类并不严谨,比如微信其实也有网页版本。不过,从应用偏重手机还是网站,大致可做这样的分类。

  纯手机应用的特点是“忘掉网站”,满足“路上的需求”。这类应用发掘的是传统互联网未曾照顾到的新需求,考虑的是包括民工草根在内的远远多于PC互联网的用户群体。这类应用的核心在于一个“轻”字,用户通过它们完成的是快速的,时间上分散的信息操作,这些操作涉及的又都是生活中的身边小事。

  这类应用正是手机互联网的喧嚣所在,它的用户基数和想象空间之大,足以令创业者们头脑发热。但正如前面所说,这类应用能玩的花样虽多,性质却很轻。绝大部分的用户会认为它们可有可无,为你付费的用户微乎其微,即使长尾理论也可能并不适用。同时,这类应用还会面临大量的同质化竞争对手。

  另一类是和相应的网站版本共存的手机应用。这类应用虽然本身也存在信息复杂度不高的问题,但它们不单独承担全部功能,而是和更为复杂的网站版本互补:手机应用提供常用功能的快捷访问,而把更复杂全面的功能留给PC端的网页。这是一种轻+重的组合。通过这种组合,不仅手机应用可以参与更加复杂的花样玩法,原来单纯的网站应用也可以得到更大的扩展。

  坦白的说,这一类应用的重心在于网站,因此可能并不符合时下手机互联网中喧嚣的胃口。但笔者要说的是,手机也好,PC也罢,它们都是帮助我们处理信息的一种形式。手机由于其固有形式限制,只适合用做简单的信息处理,因而只能和PC互补存在,而不是取代它。轻+重相得益彰,才能将我们从管中窥豹的局限中解放出来。

  从这个角度上讲,区分手机互联网和PC互联网其实并无意义。纯手机应用虽然血统纯正,能够创造的价值却必然有限。纯网站应用虽然曾经创造过辉煌,但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单纯依靠网站也势必被竞争出局。在未来,创造主要价值的互联网应用必然是那些融合了手机和PC优势的应用。事实上,这才是互联网的本来意图:让计算成为服务,让信息随处可用,而不是局限在某一种固定的本地设备中——无论那是PC或是手机。

  希望这篇较为抽象的简单分析对奋斗在互联网创业领域的朋友们,包括作者自己,有所帮助。以后再次听到“要忘掉网站”的论调时,你至少会明白,他们说的是轻型的纯手机应用,而那只是手机互联网所有机会中的一部分。同样,你也不会那么容易纠结“浏览器还是App,桌面还是ROM”,因为这些纠结都只看到手机,而忽略了轻+重的多终端展现。当喧嚣都集中在“移动”上时,有必要强调,“互联网”才是真正的核心。

  两年前,笔者曾断言“五年后进入移动互联网/进入也是小市场”。现在看来那是过于偏颇了。不过,在接近两年过后,断言中的前半句似乎仍然有相当的现实意义。当只接受过ios培训的菜鸟可以拿到比网站后台程序员更高的工资时,当某些投资人信誓旦旦的只投移动互联网时,我们看到的仍然是数着2G流量上网的大众用户和许多艰难度日的开发团队。前两种情况让人想到的是泡沫,而后一种现实在五年的期限内恐怕仍然不会改变。

  不只是泼冷水,更希望有所帮助,是为再思考。

  来源:吴梦华投稿,原文链接

Google网页快照预览功能被取消

  Google在2010年上线了一项网页快照即时预览功能(Google Instant Preview),用户将鼠标悬停在搜索结果的尾部,可以在不刷新网页的情况下即时预览该条搜索结果对应的网页。Google Instant Preview 被认为极大地提升了搜索引擎的用户体验,将搜索变得更容易。目前这个功能已经被Google给咔嚓了。

  不过大概在前天,笔者突然发现这项功能消失在了谷歌的搜索结果中。笔者在多款浏览器,多种搜索引擎语言,以及不同的平台上(Mac、Linux、Windows)都进行测试,发现 Google Instant Preview 这项功能仍然没有再次出现。后来通过浏览TechCrunch 等科技网站的文章,发现 Google 已经取消了这项功能。

Google网页快照预览功能被取消

谷歌快照即时预览已被取消

  作为谷歌“大扫除”的一部分,Google Instant Preview 步了 Google Reader 的后尘,虽然在网络上有很多表示对谷歌这一动作拍手称快,因为取消网页快照即时预览功能能够加快页面加载速度同时简化搜索结果页面。但是笔者觉得,在如今电脑配置和带宽都不会很差的情况下,这一点速度差异是微乎其微的。而这项功能也被视为是 Google 搜索和其他搜索相比显得与众不同的因素之一,谷歌这样做真的是对的吗?至少我还是很怀念 Google Instant Preview 这项功能。

  除了取消Instant Preview之外,Google网页快照等功能也进行了修改,“网页快照”、“类似结果”、“分享”都被放在了一个下拉框里,虽然这种修改让结果页面内容更简洁,但这也使得用户点击快照需要多点一次鼠标。

  谷歌这么改变的原因,可能是统计到用户点这几个功能的概率较少,因此才将这几个功能合并到一起。

  来源:投稿,原文链接

test

test

360法院败诉赔偿腾讯500万元

  随着广东高院一纸判决书落地,陈年旧事3Q大战再度成为科技界焦点,各大媒体科技频道头条几乎都是这个消息。判决结果很清楚,360败诉被判不正当竞争,赔给腾讯500万并公开道歉。500万,对两家来说都不算什么,但却是法律界不正当竞争案例中金额最大的一笔。360立刻表示要上诉高院,周鸿�也直接炮轰广东高院地方保护主义。

  表面上看,腾讯胜诉了,而且胜得很漂亮很彻底。一时间媒体、微博上到处充斥着360败诉赔偿,腾讯光荣胜诉的新闻。此次判决会给腾讯和360带来什么?胜诉=胜利吗?结果可能不像表面那么简单。

  我们来看看大众舆论情况,打官司的意义说白了就是舆论战,赔偿谁也不在乎。舆论在哪看?新浪微博呗,新浪微博是大家站队的地方。从微博上可以看出,用户几乎一边倒的站在360一方,即使中立的用户,也会骂一两句腾讯。当然评论要去第三方媒体发布的微博下面去看,而不要理会那些被操控的营销号。媒体方面,各大网媒虽然都刊登了360败诉的消息,但是都跟进了周鸿�炮轰广东高院的内容,而不表露自己的立场。人心向背可见一斑。当然,腾讯网除外。

  腾讯此役真可谓赢了官司输了舆论,胜诉≠ 胜利。舆论为什么会呈现这种情况,稍微分析一下不难看出以下几点因素:

  1、腾讯自身的垄断形象。腾讯雄霸中国互联网多年,市值约4500亿港币,杀死过无数创业公司和产品,抄袭者、创业杀手等形象在业内深入人心,加之那篇著名的《狗日的腾讯》的文章,更为腾讯垄断的恶劣形象推波助澜。这些其实都是业界的事儿,毕竟和普通用户无关,但3Q大战之时,由于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和360的悲情牌、正义牌,给普通用户累积了腾讯垄断的印象。3Q大战促使腾讯开放,口碑在业界稍有改善,但普通用户印象积重难返,很难改变。

  2、政府机构公信力缺失。“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这一句自古传下来的古语清楚的说明了政府部门自古就没有公信力,中国百姓在基因里就不信任政府。加之现在的全民腐败,尤其是震惊全国的“南京彭宇案”使公众对法院的信任程度可谓降到了历史最低点。而网民们为发泄在现实生活中积郁的戾气,更是养成了看到政府部门就骂的习惯。此次判决,腾讯和广东高院站在一队,结果可想而知。

  3、地方保护嫌疑太大。根据腾讯2012年财报显示,全年所得税成本就有十几亿元,加之庞大的员工体系、产业链带动作用、地方标志企业光环等因素,和地方政府关系紧密是顺理成章的。所以周鸿�炮轰广东高院地方保护的时候,用户舆论会一边倒的支持,因为用户也觉得:你是地方保护,是官商相护。

  4、判决书时机不对,腾讯天不逢时。地震余波尚未完全退却,舆论热点突然被拉到这个官司,赔偿金额500万,恰好腾讯地震捐款500万。有才的中国网民必然要把两者联系到一起,微博上很多人都调侃“腾讯500万这不就回来了”。潜台词就是指腾讯操控了法院。

  此次诉讼对360又有什么影响呢?显然,虽然360没有腾讯那样庞大的市值,但500万人民币对一个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来说也不算什么。360最在意的,恐怕是此案因赔偿金额巨大会被法律界当成典型案例研究和引用,确实是十分的郁闷。

  而对用户有哪些影响呢?3Q大战早已过去,那场战役的具体情节恐怕绝大多数人都记不清了,用户也不会有时间和耐心去翻看新闻;用户有印象的大概只是自己是哪队的。而官司的胜败,实在无关用户的使用,支持腾讯的用户不会因为一场官司而卸载360,而360的死忠必然也不会因为不服判决而不用QQ.

  其实从深层次来看啊,腾讯当初布局安全可能想法很大,但做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没那么简单,应该就调整了战略,目前腾讯安全产品更多的恐怕只是战略性防御布局。而腾讯搜搜也已经是基本死掉的产品,和360搜索不存在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所以3Q大战级别的战役基本不会再上演了,更多的只会是双方的嘴仗。

  而此次诉讼事件笔者观察到了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一些黑公关伺机而动,通过新浪微博私信通知用户360败诉的消息,笔者也收到了。按照马化腾的行事作风,这种手段不像是他授意所为。而看双方之前的官司,基本都是媒体在跟进,双方都选择了低调行事。此次广东开庭,腾讯不太可能预计不到胜诉后的舆论导向,炒作官司结果无疑是吃力不讨好,所以腾讯主动炒作官司的动机其实不大。倒是另外一个互联网巨头有重大嫌疑,具体是谁,众位不妨推理下。

  来源:投稿,作者:slzz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