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日星期四

移动互联网再思考

  近年来,全球互联网与移动通信取得了巨大的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影响了亿万人的生活,并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互联网实现了全球最大范围的信息共享,使得人们能够以较低成本方便、快捷地访问大量信息;而移动通信使人们不再受地点的约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实现相互的通信。两者的结合,将使下一代网络为人们全方位随时随地的信息交流提供方便。

  1. 移动互联网释疑

  对于移动互联网,有如下几个小疑问:

  1) 哪些设备属于移动互联网?

  2) 与移动互联网相对的,为什么是PC互联网,而不是固定互联网?

  智能手机属于移动互联网应该不成问题。平板电脑就不那么理直气壮了:它虽然用起来像手机,可是我通常只在家里用,并不会把它随时揣在身上。也总不能因为它够轻巧,就算是移动了吧?

  笔记本就更不好归类了。这个品种用起来还是老式互联网的感觉,使用的地理半径却和平板电脑有相当重叠。这个品种中虽然有笨重的15寸Thinkpad,却也有相当轻薄的Mac Air.考虑到相当多的MM仍然喜欢把笔记本抱到床头,不把它归为移动之列也总还有点纠结。

  换别的分法也不好使。若说不插网线的就属于移动互联网,可知我的MacBook从物理上就和网线无缘。若说访问网页的就是PC互联网,难道你没在平板上用过UC浏览器?用操作系统来区分更不靠谱:莫非你不知道有一种智能手机叫做Windows Phone?

  第二个问题同样难以回答。按说移动的反义词是固定,可是现如今人们以轻蔑口气谈论起老旧互联网时,总会说成PC互联网。为什么?想来想去,结论是压根儿没有固定的互联网。即使再古老的门户网站也不是固定的:学校可以访问,网吧可以访问,公交车上还可以移动访问。若要把这样的东西叫做固定,确实不太妥当。所以,把传统互联网叫做PC互联网,至少从直观的角度说得过去。

  但这其实是相当混乱且文法不对仗的命名。如果说移动确实存在,那么就一定有对应的固定,只是我们在某个地方犯了错误。正确的答案就是:只有移动的电脑设备,没有移动的互联网;只有固定的电脑设备,没有固定的互联网。这也符合互联网的特质:本来互联网就是取代本地计算的远程计算技术,天生就是移动的。移动的互联网的说法就好像可以喝水的水杯一样可笑,固定的互联网的说法则像不能喝水的水杯一样荒谬。

  如果一定要让移动互联网的说法变得正确,那么可以将其解释为移动设备的互联网,而不是移动的互联网。如此一来,固定互联网也就可以同样说的过去:固定设备的互联网,而不是固定的互联网。至于哪些是移动设备哪些是固定设备,则依个人口味视设备是否随身携带而定,与使用wifi还是3G无关。比如,对我而言,平板电脑属于固定设备无疑。

  至于PC互联网的说法,其实是对固定设备互联网的一个直观的代称。同理,对移动设备互联网,或者说移动互联网,也应该有一个代称。毫无疑问,手机互联网最为合适。如此一来,移动互联网对固定互联网,手机互联网对PC互联网,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含义准确。

  绕晕了吗?其实我想告诉你的就是:

  1)互联网本身并没有移动和固定的区别。

  2)所谓的移动互联网,准确的解释是移动设备互联网。

  3)当IT精英们谈论起移动互联网时,他们心里想的更多的其实是手机互联网。

  基于此,我将在后面用手机互联网来指代常说的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再思考

  2. 手机互联网的价值

  大佬们说,手机(移动)互联网是PC互联网的十倍大。从用户角度看,的确会有巨量的以往与PC绝缘的用户群体使用智能手机,并顺理成章的成为互联网的消费者。鉴于这些全新用户群体的海量,说手机互联网是PC互联网的十倍大并不为过。

  这很容易让人头脑发热。想想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兄弟们吧,这可真正是传说中的商业蓝海啊。如果他们都用上我们整出来的App,只需0.1%的人付费,嘿嘿……

  在一片美好的想象中有多少人以唐吉坷德式的冲锋扎向手机互联网就不用多说了。遗憾的是,虽然苹果/安卓的App数量都已接近百万,赚钱的却少的可怜。不要拿培养用户来说事了,盈利模式想清楚的就还没有几个。至于稍微赚钱一点的手游,如果拿它们和PC互联网游戏相比,恐怕它们连小弟都不敢自居。

  理想和现实为何有如此大差距?答案是,手机互联网用户数量虽然多了十倍,但用户接触的信息复杂度却低了十倍。何谓信息复杂度?简单说,就是操作的难易度。

  因为要随身携带,手机屏幕再大也嫌小,所以界面简洁,不像电脑网页上密密麻麻满是链接和按钮。同样,手机的输入也很简单,单手就得玩得转,不可能像PC一手鼠标一手键盘那么复杂。简单的输入输出源自手机的固有特点,但正所谓有得必有失,简洁的界面让用户无法第一时间掌握更多的信息,而简单的触控输入则让用户无法方便地与信息进行大量交互。所以,虽然理论上手机能够完成电脑能完成的所有任务,但代价却是增加操作步骤,延长操作时间。考虑到人的使用习惯,理论就成了不能承受之重。换句话说,手机带给用户的信息复杂度必然降低。

  其实,得出这一判断大可不必做这么复杂的分析。观察一下几乎是电脑盲的父辈们对智能手机的上手速度,就可以直接得出这一结论。

  而这一结论,又正是手机互联网比PC互联网大十倍这个利好消息的基础。也就是说,优点就是缺点,这正是手机互联网最要命的地方。其他种种,像什么网速过慢,付费心理不成熟,标准不统一,统统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

  所以,虽然随时随地可用的便携特点为手机互联网创造了新的玩法,但与之相伴的信息复杂度降低也在同时限制这些新的玩法。以目前的局面观之,似乎信息复杂度降低造成的影响更大。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一方面看到新的App创意层出不穷,一方面又总感觉能做的事情有限。不妨看看最热的几个手机应用:微信、微博、陌陌、YY,花样虽不同,本质却始终没脱出通讯交流的范畴。就是,除了聊天还是聊天。

  所以,虽然上手简单的特点创造了新的用户群体,但玩法的简单也稀释了为用户带来的价值感。因而,一方面会有大量的手机应用涌现,一方面这些应用中的大部分会成为用户眼中可有可无的玩具应用,无法引导用户付费或消费。

  这就是手机互联网的价值:它的适用场合广泛,无处不在,却只能满足形式简单的需求;它拓展了互联网的用途,扩大了互联网的市场,却创造不了PC互联网那样的工业价值。如果将整个互联网比作金字塔,那么手机互联网是塔底,PC互联网则是塔尖。塔底缺之不可,塔尖却是核心所在。

  3. 手机互联网的机会在哪里

  手机互联网淘金热,充满着各式喧嚣。有的说要开发全民平台,有的说要为草根创造需求。有的说要忘掉网站,有的则说HTML5终将取代App.我们这里的讨论与具体技术无关,也不涉及商业形态。我们只是在了解了手机互联网的价值后,给它做出方向上的粗略定位。

  基本上,手机应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纯手机应用,例如微信、陌陌,另一类是网站的手机版,例如微博、淘宝。当然,这样的分类并不严谨,比如微信其实也有网页版本。不过,从应用偏重手机还是网站,大致可做这样的分类。

  纯手机应用的特点是“忘掉网站”,满足“路上的需求”。这类应用发掘的是传统互联网未曾照顾到的新需求,考虑的是包括民工草根在内的远远多于PC互联网的用户群体。这类应用的核心在于一个“轻”字,用户通过它们完成的是快速的,时间上分散的信息操作,这些操作涉及的又都是生活中的身边小事。

  这类应用正是手机互联网的喧嚣所在,它的用户基数和想象空间之大,足以令创业者们头脑发热。但正如前面所说,这类应用能玩的花样虽多,性质却很轻。绝大部分的用户会认为它们可有可无,为你付费的用户微乎其微,即使长尾理论也可能并不适用。同时,这类应用还会面临大量的同质化竞争对手。

  另一类是和相应的网站版本共存的手机应用。这类应用虽然本身也存在信息复杂度不高的问题,但它们不单独承担全部功能,而是和更为复杂的网站版本互补:手机应用提供常用功能的快捷访问,而把更复杂全面的功能留给PC端的网页。这是一种轻+重的组合。通过这种组合,不仅手机应用可以参与更加复杂的花样玩法,原来单纯的网站应用也可以得到更大的扩展。

  坦白的说,这一类应用的重心在于网站,因此可能并不符合时下手机互联网中喧嚣的胃口。但笔者要说的是,手机也好,PC也罢,它们都是帮助我们处理信息的一种形式。手机由于其固有形式限制,只适合用做简单的信息处理,因而只能和PC互补存在,而不是取代它。轻+重相得益彰,才能将我们从管中窥豹的局限中解放出来。

  从这个角度上讲,区分手机互联网和PC互联网其实并无意义。纯手机应用虽然血统纯正,能够创造的价值却必然有限。纯网站应用虽然曾经创造过辉煌,但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单纯依靠网站也势必被竞争出局。在未来,创造主要价值的互联网应用必然是那些融合了手机和PC优势的应用。事实上,这才是互联网的本来意图:让计算成为服务,让信息随处可用,而不是局限在某一种固定的本地设备中——无论那是PC或是手机。

  希望这篇较为抽象的简单分析对奋斗在互联网创业领域的朋友们,包括作者自己,有所帮助。以后再次听到“要忘掉网站”的论调时,你至少会明白,他们说的是轻型的纯手机应用,而那只是手机互联网所有机会中的一部分。同样,你也不会那么容易纠结“浏览器还是App,桌面还是ROM”,因为这些纠结都只看到手机,而忽略了轻+重的多终端展现。当喧嚣都集中在“移动”上时,有必要强调,“互联网”才是真正的核心。

  两年前,笔者曾断言“五年后进入移动互联网/进入也是小市场”。现在看来那是过于偏颇了。不过,在接近两年过后,断言中的前半句似乎仍然有相当的现实意义。当只接受过ios培训的菜鸟可以拿到比网站后台程序员更高的工资时,当某些投资人信誓旦旦的只投移动互联网时,我们看到的仍然是数着2G流量上网的大众用户和许多艰难度日的开发团队。前两种情况让人想到的是泡沫,而后一种现实在五年的期限内恐怕仍然不会改变。

  不只是泼冷水,更希望有所帮助,是为再思考。

  来源:吴梦华投稿,原文链接

Google网页快照预览功能被取消

  Google在2010年上线了一项网页快照即时预览功能(Google Instant Preview),用户将鼠标悬停在搜索结果的尾部,可以在不刷新网页的情况下即时预览该条搜索结果对应的网页。Google Instant Preview 被认为极大地提升了搜索引擎的用户体验,将搜索变得更容易。目前这个功能已经被Google给咔嚓了。

  不过大概在前天,笔者突然发现这项功能消失在了谷歌的搜索结果中。笔者在多款浏览器,多种搜索引擎语言,以及不同的平台上(Mac、Linux、Windows)都进行测试,发现 Google Instant Preview 这项功能仍然没有再次出现。后来通过浏览TechCrunch 等科技网站的文章,发现 Google 已经取消了这项功能。

Google网页快照预览功能被取消

谷歌快照即时预览已被取消

  作为谷歌“大扫除”的一部分,Google Instant Preview 步了 Google Reader 的后尘,虽然在网络上有很多表示对谷歌这一动作拍手称快,因为取消网页快照即时预览功能能够加快页面加载速度同时简化搜索结果页面。但是笔者觉得,在如今电脑配置和带宽都不会很差的情况下,这一点速度差异是微乎其微的。而这项功能也被视为是 Google 搜索和其他搜索相比显得与众不同的因素之一,谷歌这样做真的是对的吗?至少我还是很怀念 Google Instant Preview 这项功能。

  除了取消Instant Preview之外,Google网页快照等功能也进行了修改,“网页快照”、“类似结果”、“分享”都被放在了一个下拉框里,虽然这种修改让结果页面内容更简洁,但这也使得用户点击快照需要多点一次鼠标。

  谷歌这么改变的原因,可能是统计到用户点这几个功能的概率较少,因此才将这几个功能合并到一起。

  来源:投稿,原文链接

test

test

360法院败诉赔偿腾讯500万元

  随着广东高院一纸判决书落地,陈年旧事3Q大战再度成为科技界焦点,各大媒体科技频道头条几乎都是这个消息。判决结果很清楚,360败诉被判不正当竞争,赔给腾讯500万并公开道歉。500万,对两家来说都不算什么,但却是法律界不正当竞争案例中金额最大的一笔。360立刻表示要上诉高院,周鸿�也直接炮轰广东高院地方保护主义。

  表面上看,腾讯胜诉了,而且胜得很漂亮很彻底。一时间媒体、微博上到处充斥着360败诉赔偿,腾讯光荣胜诉的新闻。此次判决会给腾讯和360带来什么?胜诉=胜利吗?结果可能不像表面那么简单。

  我们来看看大众舆论情况,打官司的意义说白了就是舆论战,赔偿谁也不在乎。舆论在哪看?新浪微博呗,新浪微博是大家站队的地方。从微博上可以看出,用户几乎一边倒的站在360一方,即使中立的用户,也会骂一两句腾讯。当然评论要去第三方媒体发布的微博下面去看,而不要理会那些被操控的营销号。媒体方面,各大网媒虽然都刊登了360败诉的消息,但是都跟进了周鸿�炮轰广东高院的内容,而不表露自己的立场。人心向背可见一斑。当然,腾讯网除外。

  腾讯此役真可谓赢了官司输了舆论,胜诉≠ 胜利。舆论为什么会呈现这种情况,稍微分析一下不难看出以下几点因素:

  1、腾讯自身的垄断形象。腾讯雄霸中国互联网多年,市值约4500亿港币,杀死过无数创业公司和产品,抄袭者、创业杀手等形象在业内深入人心,加之那篇著名的《狗日的腾讯》的文章,更为腾讯垄断的恶劣形象推波助澜。这些其实都是业界的事儿,毕竟和普通用户无关,但3Q大战之时,由于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和360的悲情牌、正义牌,给普通用户累积了腾讯垄断的印象。3Q大战促使腾讯开放,口碑在业界稍有改善,但普通用户印象积重难返,很难改变。

  2、政府机构公信力缺失。“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这一句自古传下来的古语清楚的说明了政府部门自古就没有公信力,中国百姓在基因里就不信任政府。加之现在的全民腐败,尤其是震惊全国的“南京彭宇案”使公众对法院的信任程度可谓降到了历史最低点。而网民们为发泄在现实生活中积郁的戾气,更是养成了看到政府部门就骂的习惯。此次判决,腾讯和广东高院站在一队,结果可想而知。

  3、地方保护嫌疑太大。根据腾讯2012年财报显示,全年所得税成本就有十几亿元,加之庞大的员工体系、产业链带动作用、地方标志企业光环等因素,和地方政府关系紧密是顺理成章的。所以周鸿�炮轰广东高院地方保护的时候,用户舆论会一边倒的支持,因为用户也觉得:你是地方保护,是官商相护。

  4、判决书时机不对,腾讯天不逢时。地震余波尚未完全退却,舆论热点突然被拉到这个官司,赔偿金额500万,恰好腾讯地震捐款500万。有才的中国网民必然要把两者联系到一起,微博上很多人都调侃“腾讯500万这不就回来了”。潜台词就是指腾讯操控了法院。

  此次诉讼对360又有什么影响呢?显然,虽然360没有腾讯那样庞大的市值,但500万人民币对一个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来说也不算什么。360最在意的,恐怕是此案因赔偿金额巨大会被法律界当成典型案例研究和引用,确实是十分的郁闷。

  而对用户有哪些影响呢?3Q大战早已过去,那场战役的具体情节恐怕绝大多数人都记不清了,用户也不会有时间和耐心去翻看新闻;用户有印象的大概只是自己是哪队的。而官司的胜败,实在无关用户的使用,支持腾讯的用户不会因为一场官司而卸载360,而360的死忠必然也不会因为不服判决而不用QQ.

  其实从深层次来看啊,腾讯当初布局安全可能想法很大,但做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没那么简单,应该就调整了战略,目前腾讯安全产品更多的恐怕只是战略性防御布局。而腾讯搜搜也已经是基本死掉的产品,和360搜索不存在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所以3Q大战级别的战役基本不会再上演了,更多的只会是双方的嘴仗。

  而此次诉讼事件笔者观察到了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一些黑公关伺机而动,通过新浪微博私信通知用户360败诉的消息,笔者也收到了。按照马化腾的行事作风,这种手段不像是他授意所为。而看双方之前的官司,基本都是媒体在跟进,双方都选择了低调行事。此次广东开庭,腾讯不太可能预计不到胜诉后的舆论导向,炒作官司结果无疑是吃力不讨好,所以腾讯主动炒作官司的动机其实不大。倒是另外一个互联网巨头有重大嫌疑,具体是谁,众位不妨推理下。

  来源:投稿,作者:slzzhang

2013年4月28日星期日

Tablet PC为何失败?Windows 8能否成功?

  1991 年,微软针对手写设备推出 Windows for Pen Computing 软件,功能包括屏幕键盘、便笺记录、笔势操作、手写识别,允许用笔控制系统,然而市场表现不佳。四年之后,微软基于 Windows 95 推出新版 Pen Computing 2.0。这款套件奠定日后 Tablet PC 功能基础,从此微软踏上移动计算之旅。

  2000 年 11 月,微软对外提出 Tablet PC 概念(一个基于全功能 Windows 的便携电脑,整合纸笔般直觉的体验),引起业界巨大轰动。一年以后,微软发布专版系统 Windows XP Tablet PC Edition。再过一年,数字墨水技术诞生,自然笔迹可转化为电子文本。乍眼一看,好像 Tablet PC 时代已经来临。

TPCEvosequence

  市场却不这么认为。微软已向 Tablet PC 投入很多,然而进程相当缓慢。雷声虽大,雨点却小。厂商态度两极分化。有的厂商积极推进,有意挑战霸主地位;有的厂商消极保守,谨慎面对平板热潮。由于 Tablet PC 机型价格昂贵、形态笨重、续航短暂、操作复杂,其出货量极其有限。

HTC Shift

  2006 年 3 月,微软对外公布 Origami 项目,全力支持 UMPC 市场发展。所谓“超便携型移动电脑”,其实就是迷你版的 Tablet PC,体态轻盈、尺寸适中,功能比肩桌面电脑、能够接入无线网络。微软主张 UMPC 必须搭载 Windows XP Tablet PC Edition 操作系统及优化包 Touch Pack。

  初期厂商反应热烈,可消费者并不买账:高功耗的系统平台、反人类的操作体验、很昂贵的产品售价、极短暂的续航时间、表现糟糕的手写笔……这个就是革命性的移动设备?微软再次自扇嘴巴,用户对此丧失兴趣。虽然产品火爆一时,但在最终还是失败。

  2007 年 1 月,微软发布 Windows Vista,这是一款划时代的操作系统,融入许多创新功能、蕴含大量创新技术,推动业界升级发展、掀起一股创新浪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Windows Vista 多个版本均加入了对平板电脑的支持。Tablet PC 不再作为特殊版本,而是作为常态功能。新一代的 UMPC 也搭载了 Windows Vista,尽管明知效能不够。各大厂商纷纷推出平板电脑,结果遭遇惨烈失败。

Asus Eee Slate

  2009 年 10 月,微软发布 Windows 7。这款系统完美继承 Windows Vista 优秀特性,微调改进用户界面(Aero),优化各种性能问题,新增各项创新功能,相比之前版本提升了兼容性,是迄今为止销售最快的操作系统。微软凭借 Windows 7 一雪前耻,电脑产业强劲复苏,这似乎是衰亡前的回光返照。

  另一方面,Windows 7 明显改进触控体验:全面支持多点触控、新任务栏简洁方便、整体优化用户界面(加大命令之间间距)、触摸键盘更为易用、提供新的触控笔势、编程接口渐趋完善(Ribbon)……微软将其作为卖点,藉此强推平板电脑。各大厂商积极反应,推出多款触控机型。

  苹果新品 iPad 取得成功,平板电脑重新复兴。各大厂商妄图利用 Tablet PC 迎战苹果,结果再次取得失败。为何他们屡次失败?正是因为那落后的操作系统——Windows 7,笨重臃肿、操作复杂、应用匮乏、影响续航。尽管微软多次宣称已作诸多细节改进,但事实上,Windows 并没有为触控时代做好准备。

  进一步说,为何 Tablet PC 战略屡次失败?正是因为微软常年狂妄自大、固步自封。微软始终错误认为平板电脑是 PC 的延伸,过度迷信软件优势、过度依赖企业需求,却不知道控制功耗、优化体验,没有看到实际需求,结果多次错失机遇。微软坚持配手写笔、捆绑 Office 软件就是例证。iPad 成功说明:平板属于移动设备,天生就应消费内容,而不需要桌面系统,也不需要时刻“办公”。

Courier

  微软也曾有过机会。2009 年 9 月,有传闻称微软正在秘密研发平板电脑 Courier。这款产品具有两块 7 寸屏幕,造型设计酷似书本,而且专攻内容生产。用户可以使用手指或手写笔进行交互。2010 年 4 月,Courier 接近完成,却因内耗胎死腹中。这是因为 Courier 采用改版 Windows,彻底移除传统界面,且不支持现有软件,与微软的理念不符。这么一款革命性的创新产品就这样被无情扼杀。

  众所周知,微软和英特尔间的商业联盟 Wintel 垄断桌面二十余载。它们滥用支配地位,威逼利诱 PC 厂商,限制使用对手产品,不断攫取巨额暴利。多年以来,厂商被迫忍气吞声,无数用户深受其害。随着移动市场逐渐发展,以及 ARM 生态圈的强势崛起,整个业界吹响号角,发动革命清算罪行。

Windows on ARM

  2011 年 1月 CES 展会,为让 Windows 昂首迈入移动时代,微软宣布将会支持 ARM。系统具备完整功能,提供原生驱动程序,甚至支持硬件加速。英特尔也宣布推出 Android 平板。这意味着,延续多年的 Wintel 终分裂,原有 Tablet PC 策略宣告失败;更标志着,原有生态崩塌解体,后 PC 时代终于到来。

  划时代的 iPhone 发布以后,触控风潮蔓延全球。触摸逐渐成为主流,各派智能移动系统也对 Windows 形成合围之势。与此同时,网络应用迅猛发展,桌面系统处境濒危。有人预言:传统 PC 逐渐衰落,触控将会取代键鼠,云计算将逐渐普及,现有生态将被打破。后 PC 时代正在到来。

Surface

  为了寻求战略突破,2012 年 6 月,微软发布 Surface 平板电脑,创造性地完美融合两种产品——笔记本与平板电脑。Surface 性能强劲、屏幕清晰、设计优雅、扩展性强、可配键盘,是 Windows 平板电脑的标杆产品。合作伙伴对此强烈不满,认为这会毁掉电脑产业。微软已与 PC 厂商形成竞争关系。

  2012 年 10 月,微软发布 Windows 8。它被微软寄予厚望,将会支持多种设备、高度整合云端技术(SkyDrive、Xbox Live)、提供人性化的体验,肩负狙击 iOS 和 Android 的重任。这是一次基于 Windows 7 速度和可靠性核心本质的重塑和创新,Windows 从此破茧重生。微软相信仅凭 Windows + Office 这块金漆招牌就能战胜一切对手。

  Windows UI(Metro UI)是微软的设计语言,简洁明快、风格现代,特征包括超级按钮(Charms)、开始屏幕、辅屏视图、活动磁贴、应用底栏、浮出挂件、实时通知(Toast)、Panorama 风格、Pivot 枢纽等等,主要标志是大字体,极度重视信息排版。其革命性不亚于 iOS 的同形设计。

  如果你有用过 Xbox、Zune、Media Center 这些产品,相信你会觉得 Metro 相当亲切,因为 Metro 正是基于上述产品逐步进化而来。Windows UI 灵感来自地铁上的指示牌,强调突出信息本身,它能帮助人们在短时间内快速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它代表了极简风格,界面风格别树一帜。

  如果没有应用商店,不要妄谈软件优势。如果没有精确统计,比较数量没有意义。只要抓住关键需求,软件稀少也能成功。应用多寡不是重点,用户体验才是王道。微软宣称 Windows 软件数量超四百万,保守估计现今可用就一百万(不包括特殊用途,不计算模拟兼容)。然而 Windows 上的软件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匮乏触控支持,面对 iOS/Android 毫无优势可言。下一代的Windows 迫切需要应用商店。

Windows Store

  10 月 26 日,Windows 应用商店全面开放。Windows Store 设计简洁、商业灵活、条款透明、分成恰当,作出不少模式创新。这是一家国际化的应用商店,面向 200 多个市场,支持 100 多种语言。同时销售桌面应用以及 Metro 风格应用,完美兼容各种平台。截稿以前,应用数量已超五万,增长速度快得惊人。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Windows 原有生态十分成熟。然而,相比其他移动系统,Windows 8 却是显得相当稚嫩。发展不息,进步不止。Windows 生态系统未来在哪?Windows 8 会成功吗?

  来源:投稿,作者:EMLink,原文链接

2013年4月27日星期六

Google Play商店禁止应用自主更新

  为了提高Google Play应用商店的安全性,谷歌对商店的政策进行了调整。调整后,应用程序无法绕过商店自动升级为新版本。Google新政策称:“除了通过Google Play的更新机制外,从Google Play下载的应用不得以其他任何方式修改、替换或升级自己的APK二进制代码。”

  这意味着,应用程序无法再自动更新,每次发布新版本均需经过谷歌官方批准的渠道。有些恶意应用起初看起来正常,但之后会偷偷更新,进而侵犯用户隐私或实施恶意行为。对于这类应用,此次政策调整是有效的。

  早先我们曾经报道过,一组恶意软件曾被植入谷歌Play官方应用商店,并被下载了900万次,那次攻击之所以能够绕过谷歌应用商店的防御,就是最开始提交到Play商店的是无害应用,而这些应用通过自身的自动升级,却变成了恶意应用。

  除了恶意应用之外,很多Android应用也采取这种自动升级的方法提高权限,开发商将一个容易被审核通过的应用版本提交到谷歌Play商店,然后采取自动升级的方式绕过谷歌官方应用商店,而下载完成后,该应用所获取的权限往往会非常大,有些功能甚至是谷歌应用商店政策所不容许的,这使得谷歌对应用的升级变得不可控。

Google Play商店禁止应用自主更新

  我早先给出的建议是,谷歌要想从根源上阻止这类攻击,只能学习苹果,从根源上断绝应用的在线升级功能,强制应用必须通过谷歌应用商店Google Play进行升级。谷歌通过这次更改果然采取了这种策略,强制应用必须通过应用商店升级。

  不过,针对中国用户来说,这也带来一个问题,很多国行的手机根本没有安装Google Play,对于这些手机上的应用,可能出现无法升级的情况,此外,因为Google服务间歇性被封,中国用户访问Google Play也经常出现无法访问的情况,这也使得安装Google Play在升级应用时遇到困难。

  因此,通常中国用户会在手机上安装其他国内的应用商店,这些国内应用商店对于恶意应用的过滤能力往往很差,很多商店甚至自己发布恶意应用,因此用户通过这些商店升级应用之后,Google所做的这些功夫就白费了。

2013年4月26日星期五

大量视频下载网站关闭

  世界知识产权日这个节日对于国内网民来说可能会比较陌生,不过今年的世界知识产权日肯定会让不少国内的网民印象深刻,在这一天内,大量国内知名的视频下载网站均被关闭。

  最倒霉的算是思路网,思路网已成立10年,是国内最顶尖的蓝光高清网站,上面云集了成千上万的蓝光高清大片、高品质音乐和游戏,会员人数更是达到140余万。然而,经过几个月的侦查,北京市文化执法总队联合警方于日前展开行动,将该网站CEO周某等人抓获,罪名是涉嫌侵犯知识产权。

  今天其他被关闭的知名影视下载网站包括:人人影视(www.yyets.com)、圣城家园(www.btscg.com)、CHDBits(www.chdbits.org)、中国高清网(www.cnhd.com)等。

  人人影视是国内提供美剧及电影字幕翻译和下载的知名影视站点,圣城家园也是提供字幕组的电影下载网站,CHDBits和CNHD则提供高清电影下载,相信在国内经常下载电影的网民对这几个网站都不会陌生。

  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国内门户视频网站引入的美剧并不太多,而这些视频下载网站则自己翻译和制作字幕,提供了大量美剧下载,弥补了门户网站的空缺。随着优酷,奇艺,腾讯视频这些版权视频站的发展和正规化,他们将会购买越来越多的有版权的美剧,必然会要求第三方网站清理这些版权美剧资源,因此这些视频下载网站的冬天马上就要来临了。

  对于网民来说,看来有必要自学一下英语,自己使用Google翻译等软件来制作字幕,自己外挂字幕来观看美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