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0日星期三

那些让人欲罢不能的SEO和Social工具

  作为一个工具控,不推荐工具就手软啊,今天隆重给大家介绍17个灰常牛逼的SEO和Social工具。
  页面分析工具:
  Screaming Frog
  抓取页面的错误,即使找出网站404的页面,比较适合中小型的网站。可以把结果下载到excel里
  Scraper
迅速抓取网页上的链接和文本。选中文本或链接单击右键,点scrape similar即可,可以导出到Google docs
网站测速插件
Google出的,有对应的Chrome和FireFox插件,给你的网站速度打分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非常好用。速度对网站的SEO也是有影响的。
关键词研究工具:
  Soovle
提供多个网站对关键词的建议,可以自定义。
Ubersuggest
在你提供的关键词的基础上给出Google?Suggest,对于做长尾词研究非常有用。
SEOgadget Api Excel Extension
  在excel里运行Google keywords tool,不过需要Google API,是付费的。
  表格工具:
  SEOgadget content strategy tool
个人认为这个工具把Google docs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放入任意的关键词,Google docs把全世界最新最流行的相关消息扔给你。对于做英文内容的同学来说,这个工具对可以节约你许多寻找内容的时间,尽情地利用这些信息brainstorm吧!
SeoTools for Excel
  在excel里迅速调取关于网站的SEO信息和社交数据。
  数据可视化工具:
  Infogr.am(需要用twitter或者facebook登录)
  如果你想把手头的数据做成引人入胜的图表,那就用这个网站吧,肯定不会让你失望的。
  Dipity(需翻墙)
  很轻松地制作时间线类的图表
  链接监测工具:
  ahrefs
  最近火起来的一个工具,免费的版本对报告数的限制比较狠,觉得好用的话可以考虑付费。
  blekko
  尽管是个搜索引擎,但他的外链检查工具还是很牛的,需要注册才能使用。
  Bookmarklets:
  13个非常有用的SEO Bookmarklets
  Bookmarklets可以有效地节省你的时间,用过之后你绝对欲罢不能。
  如果你经常用Google analytics查流量的话可以看我写的这篇文章:用JS Bookmarklet光速查询页面流量
  Link building工具:
  Followerwonk
  可以搜索twitter具体领域里影响力最大的人,然后呢?然后当然是尽量和他们建立起关系,推广自己的产品咯。Followerwonk提供的分析和对比的功能也很强大,做twitter营销必备的工具。
  Topsy(需翻墙)
  社交网站,博客,论坛实时搜索的利器。
  Rapportive
  把你联系人的twitter和facebook状态整合进gmail,如果你们经常用gmail进行联络的话,还是很有用的。
  博客管理:
  ManageWP
  把多个wordpress博客整合进一个操作面板里,如果你同时操作多个博客的话可以节省相当多的时间。不过是收费的哦,基本版的是6.3$一个月。
  终极工具:
  你的脑袋
  via:hallaminternet & gioseo

金字塔算法模型初识

  Web3.0的到来后基于互联网营销模式层出不穷,seo就是其中一块炙手可热的领域。本人对百度算法跟踪研究已近5年的时间,我主要从事的是算法逆向,也就是通过一些相关指标来判断百度排名规则。

  在叙述百度算法之前我先讲一下我在前不久之前看到百度搜索研发部博客中的一篇文章《浅谈网页搜索排序中的投票模型》里面叙述了美国的选举制度,这其实就是百度的其中一种投票体系的原型,我是这么认为的。用一张简单的图来阐述一下整个过程:

金字塔算法模型初识

  看了上图我相信大家都应该明白,排序的残产生应该是在“总数据库”和百度服务器之间发生的变化,百度蜘蛛会采集很多内容回来,全部存放入总服务器,总服务器通过规则判断筛选后最终在web服务器上放出页面给出排序,其实就是在“总数据库”发生了一些列的算法变化。当然我这边阐述的内容中的各个服务器和名称全部是我个人定义,但基本的逻辑应该是如此的,按照数据分析的原则: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仪——数据展现,其实就很能概括百度这一行为。

  虽然百度一方面做着推广竞价,一方面又希望给广大用户一个良好的检索体验,可能很多seoer又恨又爱,但是根据官方的各种文本我们还是姑且相信百度搜索研发部门还是希望给用户一个好的检索体验。

  说到了这里我不得不用一张图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什么是金字塔模型:

金字塔算法模型初识

  看了这图后,可能有限人应该会有质疑,这很像漏斗原理,对!没错,就跟漏斗原理很像,但是没用金字塔来的励志,大家都希望能够获得金字塔最高峰。

  排序筛选过程又是如何的呢?我们引用一下百度搜索研发部文章内的一段内容:

  “系统里有n个网页,有m个特征(页面质量、页面内容丰富度、页面超链、文本相关性等)对n个网页有不同的打分,如何根据这些特征的”投票“,选出最适合放在第一位的网页呢?

  从选举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几个启示:

  1. 设计算法时,要避免出现“赢者通吃”带来的信息丢失问题。

  2. 不要因为某几个特征特别好,就把某个网页排到最前,或者因为某几个特征特别差,就把某个网页抛弃。

  3. 最合适放在首位的网页不一定是在每个特征上都最好,而应该是能够兼顾所有特征,综合表现最好的那个。

  4. 搜索引擎使用者对搜索结果的点击行为,可以看成是对搜索结果进行的“投票”,这样的“投票”信息的使用方式,也要注意考虑是否会带来选举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合理。

  以上提到的种种选举方案,仅仅是对“多候选人单职位的”的情况进行讨论,而搜索引擎面对的问题,则更类似于“多候选人排序”的情况,也即:

  系统里有n个网页,有m个特征(页面质量、页面内容丰富度、页面超链、文本相关性等)对n个网页有不同的打分,如何根据这些特征的“投票”,决定n个网页的顺序?

  而这个“多候选人排序”问题,是有一个“不可能的民主”的理论的,该理论的大意是,“合理”的民主应该满足3个条件:

  1. 如果选民都认为A比B好,那么最终结果应该也是A比B好

  2. 没有“独裁者”,也即,不存在这样一个人,无论别人怎么排序,最终结果的排序都和这个人的排序一致

  3. 无关因素独立性,也即,在第一次投票完成后,A排在B前面,现在进行第二次投票,如果所有人都没有改变自己投票中A和B的相对顺序,那最终结果应该也是A在B前面

  而通过数学的证明,可以得出结论:如果某种选举方式满足条件1和3,则必然不满足2,也即必然存在“独裁者”。

  根据“不可能的民主”理论,和搜索引擎结合起来看,似乎搜索引擎很难给出一个合理的网页排序,但是搜索引擎和投票又似乎有所不同,有两个角度可以破解

  1. 认为条件3过于强,需要弱化。

  2. 也许在网页排序问题上,真的存在这样一个“独裁特征”,这个“独裁特征”从目前看来,最适合的应该就是“用户满意度”了,按照用户的满意程度来排序网页,就是最合理的网页排序。如何衡量“用户满意度”呢?这就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

  相信大家阅读了这段内容后应该深有体会,百度算法和选举制有很大的雷同之处。那么我们做为逆向研究的方向是先从数据展现本身研究得出数据分析原则,这个是一项长期计划,因为我们必须对数以亿计的网站进行分析后才可以得出结论,而事实证明百度排序规则中不仅仅只有一条算法规则,会有多重规则。

  前期我也已经开发出一个基于关键词的简单分析程序:

  这个工具主要是辅助作用,之前讨论的选举制度主要针对的外链的有效性,而此工具的主要内容是针对相关性,也就是搜索结果最后的排序规则中的先后排序规则。当然这个工具还是处于毛胚状态,很多指标都还是没有加进去,后期大家可以一起参与这份研究,把一些相对比较重要的指标加进去便于我们的研究更加的完善。

  如果你是纯粹做一个seoer我觉得到这里,你也可以停止阅读这份研究,因为事实证明,你只要获得最后排序的相关算法即可完成工作,通过此工具你已经能够轻松的获得什么样的密度情况下可以优先获得排名。倘若你在做价值数万的关键词,我觉得你可以继续往下看,因为这里就会讲到选举制度中的外链。

  选举制度中的外链其实应该是放在最前面的,因为这是相对比较民主的一次选举,不像上述的内容相关性一样,内容相关性的选举应该是属于百度内部选举制度,是属于第二次选举,而外链选举是属于第一次选举,网站通过外链来证明自己的同时,证明自己被认可。

  说到这里我想到站长很头疼的一个问题,也就是什么样的外链才算是真实有效的?很多seo工作者或多或少应该已经建了不少外链,但是实际效果不得而知。

  但是你通过选举制度,你可以排除以下几类人选:

  1.剥夺政治权益的。进百度黑名单的。

  2.政治地位低下的。此站本身质量低下的。

  3.无选举权的。也就是不在收录范围内的。

  4.与选举无关的。什么叫与选举无关?这里其实包含了这么几个意思,一是说此站内容相关性不高,二是说此站不是真心选举你的,甚至是不认识你。这也是百度近期的回复中多次提及的内容“真心推荐”。

  如果你已经理解了选举制度,相信到这里你会变的相对比较明朗,但是你要非常的清楚去认识一件事情也就是什么样的选举?选举制度可以一次性全员投票,也可以级级选举。

  所以说对于外链的建设,本身也是一个选举与被选举的规则,百度官方很有可能近期也会放出外链查询工具,告诉你什么外链有用什么外链没用,我也会在下一期的时候给出相应的工具或者是判断方案。

  来源:左倾观测站投稿,原文链接

2012年10月9日星期二

产品启动页的秘密

  在我们的实际产品使用或是设计过程中,总是会有那么2-3秒是留给我们的产品启动页的。那么为什么所有的产品都有这几秒的启动页?它的作用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什么有些产品对于启动页始终在乐此不疲的更换?这里笔者将启动页的一些分析总结成文,以供大家参考。

  一、什么是产品启动页

  当应用程序被用户打开时,在程序启动过程中被用户所看到的过渡页面(或动画)都被我们统称为启动页。

  二、为什么要有启动页

  按照正常的产品设计思路,让用户以最快的速度使用产品是首要保证的,而这正不是与启动页的目的相违背吗?为什么我们还要费劲心思的设计启动页的甚至还需要启动页的存在呢?其实不然,在实际的产品启动过程中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特别是操作系统、大型绘图软件或是游戏启动的时间都相对较长,如果不给予用户正向的反馈就会出现问题:

  •   用户完全不知道你在继续运作,以为应用效率低下或卡死

  •   界面不友好,用户产生反感,如下图DOS系统启动画面  

产品启动页的秘密  

  三、启动页的作用和目的

  首先我们看下苹果官方对于IOS启动页的设计说明:

  为了增强应用程序启动时的用户体验,您应该提供一个启动图像。启动图像与应用程序的首屏幕看起来非常相似。当用户在主屏幕上点击您的应用程序图标时,iPhone OS会立即显示这个启动图像。一旦准备就绪,您的应用程序就会显示它的首屏幕,来替换掉这个启动占位图像。一定要强调的是,之所以提供启动图像,是为了改善用户体验,并不是为了提供:

  •   「应用程序进入体验」,比如启动动画

  •   「关于」窗口

  •   品牌宣传元素,除非它们是您应用程序首屏幕的静态组成部分

  您可能觉得遵循这些准则会导致启动图像显得平淡无趣,然而,实际上正是这样。请记住,启动图像并不是为您提供机会进行艺术展示;它完全是为了增强用户对应用程序能够快速启动并立即投入使用的感知度。

  很明显的看出,在苹果的认知中强调启动页必须是为了解决用户等待时间,保证用户使用流畅而去的。但启动页真的仅仅只能做这些吗?我不太认同,这黄金般的几秒种完全可以更好的利用。所以启动页我比较认同的是应该启动两大作用:

  1.   在应用启动过程中,通过减少用户等待焦虑度,使应用体验更加顺畅

  2.   传递信息(商业信息、产品的核心作用)、故事或是产品的人文情怀

  四、优质启动页鉴赏  

  下面我将产品启动页按照目的分为了几个类别,并且将其中一些优质的启动页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1)保证使用流畅

产品启动页的秘密

  这一类型的启动页都使用了一个张程序假图作为程序的启动过渡,让用户以为程序已经可以使用了。其中ibook和google earth与实际程序界面使用界面结合的最好,一个书架、遥远相望的地球,太美好了!

  (2)品牌信息传递

产品启动页的秘密

  来源:许哲投稿,原文链接

  品牌传递类的启动页相对较简单,基本采用产品名称+产品标志语为结构,简单突出主题即可。

  (3)情感故事共鸣

产品启动页的秘密

  通过一张短短的启动页去说一个故事或是表达情怀,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里选取的几张属微信最能产生共鸣。这张孤独星球上的小人就图片本身而言并不好看,至少比绝大多数应用的启动页差了不少,而且我也有理由相信微信团队绝对有能力做出更好看的启动页。但是为什么一直用这张呢?其实不难理解,微信产品的核心不正是抓住了漫漫长夜都市男女空虚的心里吗?再回头看看这张图寂寞星球上孤独的你我,默默的正注视这星球人海的一举一动,这不正就是微信团队与用户之间的一种共鸣啊!

2012年10月8日星期一

Google关闭AdSense for Feeds

  据Google发布的邮件通知,Google Adsense for Feeds服务会被关闭,自2012年12月3日起,Google 将停止通过 AdSense for Feeds 在 RSS Feed 中投放广告,这个运行了四年的广告服务就此关门大吉。

  AdSense for Feeds服务是 Google 早先收购 FeedBurner 后提供的一个广告服务,自从 Google 收购了 Feedburner 之后,几乎没有对这个服务进行任何更新和开发,其开发人员据称也被调到 Google 其他项目组,尽管如此,目前的确很难找到一个类似 FeedBurner 的替换产品。

  继续使用 FeedBurner 进行 RSS Feed 管理的用户也不用担心,FeedBurner 的 RSS 网址还将继续有效,但 Google 不会在上面继续投放广告了。

微信的未来

  微信是腾讯推出的一款手机通信软件,支持通过手机网络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可以单聊及群聊,还能根据地理位置找到附近的人。

  根据上一篇的公式,笔者现对微信的特征总结如下:

微信的未来

  发布我们可以看到,网民可以通过微信在手机上发布各种信息内容,文字、声音、照片、视频等,通过微信,现实生活可以快捷的联入互联网offline 2 online,同时微信们的一对一沟通方式,填补微博一对多传播的沟通空白。

  信息在一对一的沟通模式下,信息的多义性已经被降到最低,相互间的沟通消除了信息的歧义,同一信息不会有多截然不同的解读。但在信息多样性方面,无数个用户,你跟谁建立微信沟通关系,则有无数的可能,你可以根据好友名单,根据通讯录名单,或者根据二维码寻找陌生人,根据地址寻找陌生人,或者共同的事件来寻找志同道合的陌生人等等。作一总结的话,这些建立联系的方式都是对信息多义的运用,@曹化藤,一个很普通的用户名,当这用户信息出现在不同的场合,就具备了不同的涵义,出现在某人的好友名单里,可能就是聊天对象,出现在商场里,可能是购物者,出现在行业大会上,可能就是同行。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境对同一信息进行不同的解读,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设置用户的需求情境,集合相适宜的信息。微信则具有初步利用信息多义性的能力。

  渠道微信沟通方式是一对一,引入公共账号后,就具备一对多的广播能力。一对多的广播能力有2种情形,一对多和许多个一对一。一对多,微信就具备了广播式传播的特征,单向传播,博主占主导地位,受众被动接收,博主可以运用数据分析技术,实现精准营销。许多个一对一,博主可以与受众一一进行深度交流,有人就此说微信具备CRM的价值。微信的信息传播渠道只有这两种,就此可以讨论微信作为渠道平台的前景。

  接收微信作为信息接收端,可以让互联网走到线下,作为online 2 offline的出口,这与发布阶段的off line 2 online是不同的,可以自己思考。

  对微信的了解如上,接着讨论微信发展的可能方向及空间。

  发布平台微信作为客户端,有没有可能作为 offline 2 online的软件入口?微信的基础是一对一的沟通功能,相对于微博的一对多沟通功能。一对一重要特点是私密性,微博上能否实现一对一的功能,显然是可以的,现有的私信是一种,加密 @曹化藤也是一种可能,也就是说,在技术上微博除了一对多以外还可以一对一。在内容发布上,微博同样可以发布音频、视频、影像等多媒体信息,存在的疑问在于微博如何将这些功能予以组合,实现产品化。在发布功能上,微博客户端是微信的强大对手,除此之外,微信具有一对多的传播功能,而微博一对多广播功能外,还有关系链传播,关系链传播是广播式传播基础上发展而来,是其的升级进化形态,传播效率上,两者相差不是一个等级,而且传播效率又是一个发布平台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微信有的,微博都能具备,微博有的,微信无法提供。微信的基因决定了其无法与微博竞争,如果想占据这个O2O入口,理论上没什么戏。

  信息平台微信能否依赖自己的沟通工具属性获得机会?前面我们说过,一对一的沟通模式下也要解决信息多样化的问题,解决2亿多用户间如何建立联系的问题,也说明了微信初步具备利用信息多义来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利用LBS,是微信的重要一个手段。微信可以通过用户的需求情境来集合信息,给予信息新的解读。对于用户来说,需求某个地点的餐饮信息,微信就提供附近的餐饮信息优惠券等,帮助陌生人间建立联系。另一种方式是,对于餐馆、商场、影院等来说,附近的用户都是可能的消费者,不同的行业,同样的用户信息就有各自的解读,就有各自的商业价值。

  地点是用户需求情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成了信息多义组织的一个重要载体,LBS商业价值的源头在此。微信可以应用LBS来组织信息,那么微信的竞争对手当然也同样可以利用LBS,现在微信先行一步,将LBS与微信结合在一起,用微信扩展LBS的应用,用LBS的属性增强微信的工具属性,两者相互促进,微信能否就此构建竞争壁垒,对竞争对手进行有效的阻击?同时用户需求情境还包括很多方面,时间,名人资源,特定行为等,比如明星的粉丝群体,有共同的需求,可以就此提供相应的信息,有购房行为的,会有一些共同的信息需求等等。所以信息的多义不只是LBS,微信除了融合LBS外,还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情境提供更个性化的应用,由此组建一个纵深的综合型竞争壁垒。

  微信在前,微博在后,两者不同的传播渠道,决定了他们解决信息多样性和多义的效率的本质差别,移动互联网为产品提供广阔的舞台,但没有有效的解决信息的多样和多义的手段,只能望洋兴叹。当微博或者基于微博的客户端介入移动互联网时,关系链传播渠道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解决了信息的多样性和多义,当他们比微信更好的根据用户需求情境来集合信息,更能个性化和效率的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微信的竞争力在哪呢,辛苦搭建的竞争壁垒能起多大的作用,2亿用户会是安全的护城河吗?

  渠道平台微信一对多的广播功能让很多人兴奋,精准营销的到来,由于其是广播式传播,博主拥有足够的主动权,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对发布的内容,范围,手段等进行控制,达到理论上的精准营销,但广播式传播是单向传播,用户是被动接收信息,所以无论数据分析做的多么完美,其信息传播都将是对用户的骚扰,是对用户主动权的消弭,这是对社会化媒体阶段的倒退,同时数据分析只能部分解决信息多样化和多义,以前的博客讨论过,这里不赘述。当然微信的一对一沟通是双向的,对广播式单向传播会有一定的消解,但这无法改变本身性质。在社会化媒体关系链传播的大背景下,广播式传播前景有限,微信作为渠道平台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信息处理平台最后一个问题,微信能否成为online 2 offline的软件出口?我想这取决于微信在对LBS等信息多义运用上的竞争优势,微信与更多的行业结合,跟更多的需求情境结合,有足够多的信息供用户选择与运用,作为出口之一应该还是有可能的。或者微信具有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能够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高效的整理、加工、保存、处理等功能,将微信作为用户的信息中转站,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信息处理工具。但是微博…… 微博是微信的梦魇

  微信要获得发展空间,就要解决将正确的信息传播到需要的人手上,那就面临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正确的信息,也就是如何解决信息的多样性,同时还要筛选出需要的人,将信息与人相匹配,解决信息的多义,但不幸的是,看不出微信解决多样性和多义的效率,一对一,一对多广播都无法有效的解决,而钥匙在关系链传播上,微博与微信基因上的差异,靠后天的运营是无法弥补的,犹如雅虎之于谷歌,微信是个鸡肋产品。

  公式具有理论上的完备性,根据公式来分析微信,同样具有逻辑的完备性,发布平台、信息平台、渠道平台、接收平台囊括了微信发展的各种可能,虽然具体产品的命运掌握在操盘者及竞争者手中,但这一产品型态的发展趋势逃不出上述的分析范畴。

  对微信的理解困难在于其参照物微博的畸形发展,仍在纠结于社交与渠道的关系,参看《问诊微博》。当用微博这个哈哈镜去照微信或其他产品时,是猪八戒照镜子。本文所说的微博,也不是现实中的新浪微博。我们只有老老实实的进行理论推演,不跟着具体产品创新改变分析结果,看清背后的逻辑线索,还原产品的真面目。

微信的未来

  微信作为微博的功能互补,在微博进化速度缓慢时,快速的单点突破,结合移动互联网O2O的大背景,获得自己的空间,打个漂亮的时间差,至于这样的优势能有多大,能保持多久,则有待双方各自的进化发展等待最终的竞争结果。

  来源:sbumblebee投稿,原文链接

鸟瞰互联网

  我们假设庞杂的互联网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是互联网发展中的圭臬,可以将散落在各处的偶然创新予以串联,亦可对创新的未来予以清晰的研判,让我们能够根据这一线索穿透互联网的层层迷雾,一窥真貌。在进一步了解假设之前,先了解一些简单的问题,以下就是对这些问题的图形化描述尝试,希望能有些直观的感受。

  网民创造发布信息并通过传播渠道,将信息传播给需要的网民。这是互联网大多数企业正在做或准备做的事情,我们将从发布、信息、渠道、接收这几个环节来做一些解释。

  我们要解决谁来发布,通过哪些硬软件,发布哪些内容,及发给谁看?

鸟瞰互联网

  发布内容多样化,拉近现实社会与互联网的距离,发布方式的扩展,通过手机、手表、眼镜家用电器等,现实社会与互联网进一步融合。客户端是除了硬件作为现实社会进入互联网另一入口。

  我们沟通的方式有对一个人和对大众,一对一,有对熟人有对陌生人,一对多,则有对群组或对未知的大众。

  如何寻找用户的需求,及根据不同的需求来归类信息?

 

  对信息的理解,需要立体性的思维。多样性,我们迷失在信息海洋中。多义性,同样的信息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地点、情境、语境其意义都有很大的差异。产权,网民可以通过信息的产权获得实质性利益。

  如何解决信息多样性和多义性是考量传播渠道效率的主要指标,是传播渠道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一般是平台要做的事情,一般是从信息的多义性出发,对信息根据特定的情境进行分发。陌生交友,根据地点、关键词等将用户信息进行分发,彼此对用户信息此时的涵义心照不宣,虽然这些用户信息在正常时间里看起来没有什么不同。LBS是根据地点,对信息进行分发,在不同的行业对LBS信息进行分发,其涵义与商业价值同样会发生变化,当然分发的方式可以通过下面的广播、关系链、搜索引擎渠道,这样就会又有不同的产品类型出现。

  通过什么方式(渠道)将归类后的信息传播扩散?

 

  广播式传播的主要特征是单向,其他的特征都可从这一点推导而出,单向传播,受众没有话语权只能被动接收信息,处于弱势地位,发布者和受众的地位

  是不对等的,传播的内容途径范围等都在发布者的可控范围内,无需顾忌受众感受的传播,粗暴直接高效。广播式传播的特征也让大数据有了想象空间,对受众的数据分析,进行范围控制,对受众的数据分析,对信息内容进行控制,以及时间地点等诸多因素,利用大数据对广播式传播手段的升级,来提升传播效率。大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有积极作用,但在我看来更多可能是个大陷阱。

  关系链传播的主要特征是网络,网络有众多的节点构成,每个节点生而平等,平等权的落实,是节点的自主权,节点能够自由组织或解散,形成具有主题性的子网络。节点需要与其他节点沟通,具有天然的社交属性,社交沟通具有时效性,导致参与事件的人越多,事件的时效性越强。关系链传播是重点也是难点尤其是其解决信息多样性和多义性的机制不是一两句说的清的,有兴趣可以去翻我的博客。

  搜索引擎的主要特征是精准,根据索引对历史数据进行快速定位,帮助网民高效找到所需的信息。索引也是对信息多义性的一个有效策略。搜索引擎的高效定位功能成为信息传播过程中重要的辅助功能,不可或缺,但舞台主角已是关系链传播毋庸置疑。

  用户如何使用信息?

 

  接收对应着发布,是互联网进入现实生活的接口,同样分硬件和客户端接口,虽然同发布接口有很多类似,不过接收会相对简单点,只接收显示归类后的互联网信息,比如ipod只播放音乐,阅读器只显示内容等,还有是的个人信息处理中心平台,这个好像目前没怎么进展。

  列举完各个环节上的一些特征,还是云里雾里的,应该算正常,理解多少算多少,只要能记住下面这个公式就足够了,主体发布信息,信息被归类后,在合适的渠道上传播给需要的受众,以这个公式为框架,加入自己的理解,逐步丰满。互联网上的产品绝大部分都逃离不了这个公式,有了这个公式,互联网分析就有一个稳定的框架,能够对大部分的产品进行有效的演变分析。下一篇将以微信为案例,进行分析演示,可以看分析的逻辑,也可以看分析的结果。对其他产品的分析亦可依瓢画葫芦,举一反三。

鸟瞰互联网

  来源:sbumblebee投稿,原文链接

鸟瞰互联网

鸟瞰互联网

鸟瞰互联网

国内企业网站十有八九不合格

  笔者认为,目前中国国内政府网站问题比较多,国内网页设计大环境落后,相关测评指标落后。

  有人可能觉得企业网站应该是比政府网站要好的,但是其实企业网站也好不到哪里去。而且由于企业网站比政府网站多一块——网络营销,企业网站更容易出问题。

  如今的现实是,国内十有八九的企业网站都不合格,这还只是本人保守的估计。不管是在页面、内容、用户体验、SEO方面,还是互动性方面,大多数企业网站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

  页面复杂,栏目太多,或者代码全是JAVACRIPT(不利于SEO),这几个问题就不用多说什么了吧。

  内容,对于内容,可以说的太多了。真正内容好的网站简直屈指可数。什么是内容好?原创度高、可读性强、相关度高、能传递价值、对用户友好,这才算好内容。另外,内容还需要进行有效整合,需要进行SEO优化,需要丰富,需要能够可持续发展,等等。

  最要命的是,大多数企业对网站内容根本就不重视。他们会说,我们又不是做杂志,没必要把内容做得太好。可是笔者想告诉他们:内容做不好,网站只是个空架子;再说连内容都做不好,错字连篇,语句不通,陈词滥调,人家凭什么相信你的产品好?!

  还有的企业网站内容看上去是很丰富,可是浏览一遍下来,没有给人留下任何印象,内容空洞、废话连篇,或者内容组织的不好,没有人愿意来第二次。

  用户体验,这一点跟以上两点关系密切,而且超出了以上两点的范畴。不同网站的功能不一样,建议网站策划人员和网站所有者自己把网站的所有功能多过几遍,看看哪些地方蹩脚。必要时可以邀请几个用户进行测试。

  SEO, 其实SEO的那些知识不难,但是可能因为太专注于外链建设,很多网站站内优化做得不到家,而且没有把SEO同内容很好地结合起来。

  互动, 互动的重要性就不必多说了。现如今社交媒体发达,各种互动,应有尽有。网站应该充分利用,这样才能让你的内容得到充分传播,也能调动访客的积极性。

  暂时就想到这么多。企业招聘网站设计人员或网站策划人员都有诸多要求,什么“经验丰富,审美能力强,市场洞察力强,精通各种代码”。可是笔者就奇怪了,为什么笔者看到的好网站就这么少?

  笔者倒建议企业在招聘此类人员时,不要总是强调精通什么代码,什么所谓的成功案例。其实网站策划需要的是一个人的统筹能力、学习能力,对网站各要素的深入把握和理解,以及对主办单位本身的理解,甚至还需要一点直觉和天分。

  一个人具备这些能力和天分与否,是需要面试官自己来出题考察的。是骡子是马,还得拉出来溜溜才知道!而且笔者个人认为,网站策划是网站运营和网络营销人员的必备技能,所以也没必要专门招聘此类人员,除非他兼有其他方面的技能。

  一个不懂网站策划的编辑不是一个好的网络运营者。

  来源:牌巴子投稿,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