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日星期三

常见时间管理工具

  时间管理有很多种方法和系统,而Getting Things Done(GTD)就是其中一套行之有效,也是现在最受欢迎的系统。GTD翻译过来就是“把事情做完”,GTD的核心理念概括一句话,就是:你必须记录下来你要做的事,然后整理安排自己一一去执行了。GTD的五个核心原则是:收集、整理、组织、回顾、执行。

  GTD的工具软件非常多,用户群虽然不多,但都非常精准且高端,目前GTD产品竞争激烈,大部分GTD产品都是在提供免费服务的同时,利用增值服务进行盈利,下面月光博客就介绍一些常见的具有手机端的GTD应用。

常见时间管理工具

图片来源:tencent

  Remember The Milk

Remember The Milk:时间管理工具

  Remember the Milk(RTM)是一个老牌的任务时间管理工具,最初在2004年由一个只有两个人的澳大利亚公司发布,截至2011年4月,Remember the Milk有超过200万用户,2011年7月,这一数字已上升到250万,2012年3月已达到350万。

  Remember The Milk可以通过手机,邮件等很多方式添加任务。可以帮助用户在任何地方管理任务,获得任务电子邮件、IM 提醒,共享任务,离线管理,手机访问,在 Google Calendar 显示任务等等。拥有非常完善的功能以及强大的任务管理流程。

  Remember The Milk的手机版有免费以收费版。收费账户支持黑莓/WM/Outlook 的任务同步,以及 iPhone 客户端。免费版好像不支持同步。

  Remember The Milk支持简体中文。
 
  Toodledo

Toodledo:任务管理器

  Toodledo一个功能强大的任务管理器,功能较为完善,并且Toodledo支持开放API,应用很多,非常灵活。

  Toodledo的Web版基础功能是免费,用户可以升级为付费用户,其iPhone版也是收费的,作为一个独立的应用程序,iPhone版可以和 Toodledo.com 网站上的一切信息快速同步,包括其中最流行的在线任务助理。

  Toodledo并没有官方的Android版本,但很多第三方开发商利用其提供的API制作了不少Android版本的Toodledo应用。

  Wunderlist

Wunderlist:计划任务管理应用

  Wunderlist是一款免费的todolist应用程序。让用户记录做笔记、建立项目上交日期并在其他平台上同步细节,包括iOS、Windows和Linux.Wunderlist是Mac应用程序商店最有用的一个免费程序。

  Wunderlist能够实现云端同步,将用户的任务清单同步到Windows, Mac, iPhone和iPad上,能让用户随时随地进行管理或者与他人分享。除此之外,还有发布推送通知,邮件提醒,邮件任务管理,任意添加任务和到期时间,添加备注说明,还可以为特别重要的任务添加星星符号。在苹果的iTunes上,Wunderlist的排名要高于Remember The Milk。

  Wunderkit

Wunderkit:任务清单应用

  Wunderkit是一个办公管理平台,可帮助用户处理个人和商业事务。其和Wunderlist是同一开发商制作的产品。

  办公软件通常都不提供社交功能,办公社交功能允许用户创建一个项目或任务,用户可以邀请同事加入开发。Wunderkit可以让企业用户进行项目交流,执行任务管理。

  当用户在平台上开设一个新的工作区时,可以将其设置为私有或公开。即使用户使其公开,也不会公开笔记和任务。工作区公共资料便是很好的解决途径,iOS开发者可以获得用户反馈信息,与用户展开交流。通过这种方式,Wunderkit为用户提供Twitter式页面,用户可以关注更新,以及发表评论。

  Wunderkit的任务管理功能非常出色,这与6Wunderkinder的Wunderlist不无关系。用户可以创建一些列任务列表,列表可附有标签,日期等。借助评论、收藏等社交功能,Wunderkit的每个条目都非常互动。Wunderkit的笔记功能对注释笔记没有限制。

  Doit.im

Doit.im:中文时间管理工具

  国内创业企业开发的GTD 产品,原先是免费,最近将同步功能变成收费服务。功能全面,支持iOS、Android等客户端。

  Doit.im号称有200万免费用户,目前免费版24小时只能同步一次,收费版支持随时同步,价格为100元人民币/年。

  Easydo

Easydo:待办事项提醒

  盛大推出的免费todo list产品,有iPhone、Android和Web版,和盛大麦库记事打通。功能较为简单,只有todo list功能,但是移动端体验比较好。

  其他

  除了上述产品之外,Evernote和Dropbox虽然不是专门的GTD应用,但也可以用来做GTD,用户只需要将信息记录到一个单独的文件中,即可在Web和手机端同步使用。

Evernote:网络笔记软件

2012年7月31日星期二

“田忌赛马”与苹果

  与传统PC不同,移动互联网的体验来自于软件与硬件的结合,这里软件指操作系统,以及其上的应用;硬件指配置及外观设计。苹果依靠“田忌赛马现象”获得了一些优势,那么,这种情况会一直持续下去吗?

  一、田忌赛马现象

  田忌赛马的故事中,田忌用上马对中马,中马对下马,从而取得胜利,在智能手机、平板的领域,也似乎有着类似的现象。不过这就不是马了,而是版本,同时间推出的设备,苹果已经是第二代,别人才是第一代,用第二代和第一代去比,当然有很大的优势。

  比如亚马逊推出Kindle Fire的时候,别人都将其拿来与iPad2比,结果当然是无法相比,不过好歹价格在那儿放着,成为唯一的优势。

  看到这里有人要问,同时期推出的设备在硬件上都是同一级别的,为什么不能相比?

  我的看法是,产品必须要经过市场的检验才能完善,比如对系统的优化、功能的添加等,这些都需要根据市场、用户反馈来确定并实行,没有产品是第一代就很完美的,就算是iPhone第一代也是问题多多,是后来吸收了用户的反馈和越狱界的优点才变得现在这么好用。没有经过市场检验的产品在易用性上肯定是比不上已经推出第二代的产品。

  因此在看到将Kindle Fire与iPad2相比的时候,我总认为KF应该和iPad1相比,这么一比的话,其实倒也不那么差劲。

  手机的操作系统也一样,android与iOS的版本,其实只有同版本有相比较的意义,比如android 4.0与iOS4,最近的android4.1其实已经可以和iOS5比较了,作为一个佐证,两者都是在各自的该版本推出了语音助理服务。

  因此,Nexus 7可以与搭载iOS5的iPad2相比,因为华硕之前推出过自己的平板,已经有过经验的积累。这么一比的话,两者差距不大,Nexus 7性能强一点,iPad2有后置摄像头,有更多专属APP,再就看个人对尺寸和价格的选择了。

“田忌赛马”与苹果

  这么一来,苹果的领先优势就可以理解了。苹果推出一个新产品时,可以秒杀同时期的其他产品,其他的生产商则在此后的一年里苦苦追赶。比如,三星的 galaxy S III,可以认为是与iPhone4s一比高下的产品,但其发布足足迟了7个月,而鸿海的董事长郭台铭在喷三星时,就说iPhone5将会秒杀GS3,但也不说4s如何如何。

  由此,苹果获得了7个月的市场领先时间,而三星只获得不到半年的与苹果正面竞争的时间。这其中的优势,当然不是一点半点。

  那么,这种情况会一直持续下去吗?

  二、苹果放慢的脚步

“田忌赛马”与苹果

  iPhone4s和New iPad,或许从他们的名称就可以看出,他们并不如前辈们有一个版本号的提升,因此在革新上他们也不如以前那么大(有人说Siri,但Siri远远未成熟,也算不上真正的虚拟助理)。

  但他们在发布时间上却仍和以前一样,经过了一年,因此相对来说,苹果创新的脚步放慢了。并且,我认为还会越来越慢,苹果在短期内难以在智能手机上有突破性的革新了,甚至会开始吸收android的优点,比如NFC就是最好的例子。

  谷歌钱包折腾了几年但NFC的概念还并不普及,但以苹果的影响力和营销能力,说不定很快就可以将其传遍全球并建立新的标准——只是这一次,它再也不能说它是率先推出这样的功能了,使用相关专利来阻止竞争对手也将更有难度。

  因此,未来很有可能出现,iPhone与同期手机相比,没有优势或优势很小的情况,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这种情况很有可能在2014年之前就会出现。

  三、有意思的微软

“田忌赛马”与苹果

  除去苹果和谷歌,其实智能手机界还有个不能忽视的对手,那就是微软和WP系统的追随者们。

  微软从windows mobile到WP7到WP8,每一代相比之前都像是全新的,之间竟然没有继承的关系,新系统不支持老应用,这对微软来说其实很奇怪,因为微软其实很重视继承性,DOS到windows 9X到windows NT,系统都是向下兼容的。

  这么做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微软被刺激到了。苹果单是销售iPhone的利润就已经超越微软在windows和office上辛辛苦苦20年的收入,其市值更是将其不知甩到哪里去了。微软很失落,也很警惕,最终其得出的结论是,要与苹果正面竞争,不输于苹果的UI、不输于iOS的系统、不输于 iPhone外观的手机,不让苹果独吞市场的大部分利润!Surface和Win8已经说明了微软的决心。

  但是,在这场竞争中,微软起步太晚,落后太多。微软有这个实力,也有这个底气来向苹果正面宣战,但它同样也要受到“田忌赛马现象”的影响,市场会给他这个时间吗?何况,最善于追赶并超越的,不是微软而是google,chrome浏览器已经证明了它的实力,而不断进化的android也让人对它报以期许。而WP如果不能快速的推出新版本和新特性,我看不出它有任何成功的希望。

  不过微软也是逼不得已不得不变,从PC到智能手机,时代变了,王座上也该换人了,如果微软不想彻底被时代所抛弃,大刀阔斧的改变是必须的,就看它能做到哪一步。

  结语

  移动战场上,苹果、google、微软三国争雄的格局正在形成,在之前,苹果依靠“田忌赛马现象”获得了一些优势,但这个优势正在缩小,真正的好戏现在才开始。

  来源:匿名作者投稿

2012年7月30日星期一

Android,盗版的天堂?

  曾经在上月 Google I/O 上进行过演示的游戏开发商 Madfinger 在几天前宣布,由于盗版过于严重,其不得不将自己旗下枪战游戏 Dead Trigger Android 版本的售价从原本的 0.99 美元变为免费,这激起了业界对于 Android 盗版问题的又一次声讨。

  0.99 美元对大多数智能手机用户来说应该说已经很容易接受,在这一价格下都有大量盗版确实会让开发者心寒。但奇怪的是,MadFinger 却并没有像之前另一款反映盗版问题的游戏 Football Manager Handheld 一样,明确列出盗版的数据,而只是模糊的说盗版率“难以致信的高”。根据 Google Play 上 Dead Trigger 的数据显示,这款游戏目前的正规安装量在 10 万到 50 万之间,其中大部分是在游戏免费之后飙升起来的,而考虑到在此之前 Dead Trigger 采用了具有一定争议性的“付费购买游戏+应用内购买增值内容”的双重收费模式,虽然其表示应用内购买并非强制(与之相比,该公司的另一款游戏 Shadow Gun 则采用了清晰的一次付费模式。PS:对大多数 iAP 模式来说,应用内购买其实都不是强制的),但这却让阴谋论者怀疑这场“盗版->免费”风波是否是其一开始就筹备好的一场戏。

  盗版:Android 的老大难问题

  Madfinger 的模糊姿态并不意味着这一问题不存在,而事实上,之前有多家厂商曾经披露准确的数字显示 Android 的盗版情况确实不容乐观(许多应用的盗版率甚至达到了 90%。)。就智能手机而言,我们的确看到 Android 平台的盗版情况比其直接竞争对手 iOS 要高出很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开放的双刃剑

  开放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其奠定了 Android 繁荣的市场占有率,但也让平台分裂到难以控制的地步,而无需任何破解即可轻松的安装任何来源的应用的特性则让盗版控制变得尤为困难。一般来说,用户从第三方下载应用 APK,安装到手机上并不会比从 Google Play 上困难多少,特别是当市场上有了众多提供集中搜索和下载的第三方市场的情况下。

  但这对于 Google 是一件两难的问题。Android 的最大优势就是其完全开放的特性,开放应用安装权限也是其中重要的元素之一。如果过于激烈的加大控制、收紧权限,难免让平台的吸引力大大降低,这对于以广告和用户数据为生的 Google 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与此类似,在包括 Windows、Mac OS X 和 Linux 的桌面 PC 领域,虽然用户也可以轻松的安装任何来源的软件,但由于缺乏一个集中的应用分发渠道,软件盗版虽然也同样严重,但反盗版的任务被归在了软件开发者方,因此大家对平台本身并没有掀起太大的不满。

  应用保护机制的缺陷

  实际上,第三方应用市场的存在并不意味着盗版的泛滥,Amazon App Store 就证明了,正规的第三方市场同样可以兼顾开发者的利益和消费者的便捷。但当集中提供购买和验证机制的应用商店的对应用的保护不够时,盗版问题才会真正出现。在 Android 上,这一问题无疑十分严重,虽然 Google 有提供如 LVL 的反盗版机制,但以往几次轻易就被破解的现实使官方提供的应用保护在此之前基本上是形同虚设,许多开发者不得不采用自己独立的验证系统进行正版验证,这无疑加大了开发者的成本和精力。

  让开发者尤为头疼的另一个问题是,Android 的应用 APK 非常容易被反编译,这让盗版者能够轻松的将大多数的验证机制剥离,盗版成本大大降低。而许多不良盗版者更是通过重编译打包,在二次分发的应用中嵌入用于为自己谋利的广告、甚至是用户数据监控模块。在有清晰盈利模式的环境下,也难怪 Android 盗版问题如此泛滥。

  针对这个问题,Google 也不断在进行改进。在上月发布的 Android 4.1 Jelly Bean 中,Google 引入了最新的应用加密机制,将付费应用与购买设备进行一对一的加密匹配,使其更难以被破解和无限制的分享。据开发者的初步反馈,最新的这一机制在安全性上提升了很多。

  官方市场的不完善

  如果我能以合理的价格方便的购买到一件商品,我一定会选择正版。

  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上面这句话一定是适用的,毕竟盗版虽然看起来省下了不少花费,但在时间上、在安全性、在便捷性上却往往带来很多麻烦,数字音乐打击盗版的艰辛历程也证明了这一点。大量的用户之所以盗版,只是因为其没有正规的渠道购买而已。对于 Android 来说,其在这方面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Google Play 的付费应用虽然已经可以在全世界 132 个国家购买,这与苹果 App Store 的 155 个国家相比差距并不太大,但一方面 Google Play 的付费应用支持市场中依然欠缺了如中国这样的传统盗版大国,另一方面,Google Wallet 要求的信用卡条件对于许多用户来说依然不够友好(毕竟,在青少年群体、或非发达国家来说,信用卡还远远不够普及)。此外,虽然 Google Play 已经支持通过运营商手机账单、预付卡等其他方式进行付费,但在实际使用中却常常受到运营商、发卡机构的各种限制。但对于这个问题,除了中国以外,相信大部分地区是可以慢慢的得到解决的。

  除此之外,许多用户也表示,缺乏试用也是其选择盗版的原因之一,微软表示,“在Windows Phone上,提供免费试用的应用的收入是不提供试用的五倍”。Android Play Market 目前仅仅提供了 15 分钟的试用窗口,但对于很多应用来说,这一短短的试用时间、加上开发者提供的视频和截图是不足以让用户决定是否购买的。如何提供更好的试用机制是所有应用商店都需要解决的问题,Android 曾经提供 48 小时的试用时间,但却出现了许多用户下载一个游戏,在“试用”期内将游戏通关,然后退款的情况,这也是 Android 试用时间大幅缩短的原因。目前很多 Android 应用的应对措施是独立发布一个功能限制版本供用户试用,而全功能版本则需要另外购买,这对于消费者来说显然不是一个好的体验(题外话:苹果 App Store 也是如此,此外苹果并未提供官方的退款通道,但是可以通过人工的邮件沟通实现单一案例的退款…)。相比之下,Amazon App Store 提供的 Test Drive 试用、Windows Phone Marketplace 为应用整合了试用版的功能都值得 Google 借鉴。

  除此之外,一个不知道算不算问题的问题还在于,对于应用市场来说,国际化的统一售价与不国际化的地区收入差异的存在,让一款应用在某个市场可能算不上昂贵,但在另一个市场却难以承受;而一个市场有的应用,可能在另一个市场却无法使用。但这属于国际化商品交易的共同问题,并不是手机平台厂商可以解决的…

  难以根治、但可以解决的盗版危机

  正如 PC 上盗版软件问题永远没有解决、数字媒体的盗版依然猖獗一样,手机上的应用盗版也不可能完全根治,Android 如此、iOS 如此、Windows Phone 也如此。但盗版对于开发者和内容创造方来说到底造成了多大的一个损失呢?如果没有盗版,许多所谓的消费者实际上并不会存在,而盗版的宣传力量也往往确实能够为产品带来更多的关注和消费,盗版的破坏力很多时候其实存在严重夸大的现象。

  数字内容产业在多年的徒劳抗争后终于醒悟,单纯暴力的打击盗版并不会让其消失,与其花费精力去从技术上、从服务上为盗版制造各种不便、为用户带来各种障碍,不如为用户提供更优秀的正版体验,Spotify、Netflix 的成功也证明了这是正确的一条道路。对应用来说也是如此,手机应用市场其实已经打造了一个如 PC 上 Steam 一样的优秀的基础架构,只要继续加大对开发者的保护、继续改进用户的消费体验,正版市场并不会那么不堪。

  来源:极客公园投稿,原文链接

2012年7月29日星期日

社会化媒体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前天在微博上看到好友转发MC HOTDOG的MV“离开”(因为好友写了不错的评论我才点击了播放,并非是因为MC HOTDOG),当我看完MV后,我去过视频网站,用过搜索引擎,之后N年没买过CD的我,决定去买这张MC HOTDOG专辑。

  在微博上看完MV后,我去视频网站上做了什么?我又搜索了什么?是哪些因素让我决定买这张专辑呢?我算是个感性的人,但我仍想用理性的一面分析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我在社会化媒体上的行为轨迹与心理过程,以窥见社会化媒体对于在中国市场耕耘的品牌,它的价值究竟在哪里!先看一下我个人的“社会化标签”:

  1:我极力克制我的关注人数(截止2012/6/30日103个关注),关于“关注数”的影响力,大家可以搜索我的另外一篇博文《微博黑洞》。要不是在“那个时刻”我浏览了微博,又恰好朋友的那条转发刷到了我的屏幕,我是几乎不会去他的微博上看他近期都说了什么话的(P.S.:这与好友关系程度并无绝对关系)。

  2:我的微博标签中没有“音乐”这个关键词,更没有与MC HOTDOG风格有关的关键词,至今800多条的微博中,与音乐有关的内容也不多。

  我的这2个“社会化标签”说明:如果把MC HOTDOG看作是一个品牌,它要借助社会化媒体营销,最终目标是销售额的提升,产品就是那个我已经决定购买的专辑。那么,品牌想通过社会化媒体首先找到我这个“目标消费者”进而再影响我,这个体系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我并不是品牌所规划的目标消费者,或者说品牌很难定义我、找到我,更不用谈去影响我。但最终我还是购买了品牌的产品。并且与更多的好友进行了分享,甚至日后还会多少持续关注这个品牌。这是为什么?如果没有社会化网络,我可能很久以后才会注意到这张专辑,或者就跟这张专辑无缘了。

  品牌的“社会化”并不是要针对目标consumer or user,而应该是相关人群,relevant audience!因为在微博(社会化媒体)上定义consumer or user非常困难,或者说短周期难以实现,它至少是需要长期SCRM的(Social CRM)积累;所以品牌“社会化”是针对相关人群,而这个“相关人群”的意思是:如何更大范围地让品牌image留存在消费者与消费者的关系中,让一个消费者在决策时可以从身边的朋友那里轻松获得引荐。

  这就是社会化媒体的核心价值所在!

  注:“品牌image留存在消费者与消费者的关系中”,简单说就是在没有社会化媒体之前,品牌的image仅仅是留存在消费者的记忆中;而社会化媒体时代,品牌的image是留存在消费者的双向关系中。消费者可以在不见面、不电话的情况下,彼此就能交换对品牌的看法,消费者甚至可以自愿地去帮助品牌说话以应对其他品牌消费者的恶意攻击。

  在这个实例中,我是如何被“相关人群”的正能量所影响的呢?我真实的行为轨迹与心理过程如下:

  STEP1:不经意见看到好友的精彩评论,于是观看MV

  STEP2:被MV的用心制作所吸引,这首歌有点反科技的调调,运用黑色的主色调配科技感十足的蓝色,非常到位。所以我当时的评论就是:黑暗中蓝色的眼镜,蓝色的麦克风,很帅!好友收到评论后随即跟我多次互动,这种互动给人最直接的感觉就是朋友就是朋友,知音就是知音(品牌images留存在消费者的双向关系中)。

  STEP3:被MV的歌词深深吸引(第二遍听得更清楚了),因为是一首抨击社交网络让人们更加迷失的歌曲(部分歌词:没有人要聊天,大家都在玩手机,你错字连篇,当你手上握的笔,不需要言语,只需要APP…),我曾在微博中提到:

  任何技术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但别忘了生活的本质。如果你定期与客户在一起,你能看到他们,在彼此舒服的环境中可以感受到他们,那么在社交网络中,你就不会觉得与消费者互动是那么地陌生,甚至你会感觉更好;但即便有了社交网络,企业也要跟消费者走在一起,而不是网在一起,一个握手、招呼,都是为彼此带来幸福的方式。

  所以这首歌至少让我共鸣很大!

  STEP4:通过社会化媒体与其他朋友分享。

  STEP5:去视频网站搜索更多相关视频,看到很多评论,发现自己的看法和大部分人的看法一致,有种莫名的“归属感”。

  STEP6:通过搜索引擎看这首歌的更多资讯,主要目的是想知道这首歌是啥时候出的。结果发现这首歌是最新专辑,作为普通消费者,基本都喜欢赶新鲜,买新鲜。

  STEP7:想到当天会路过商场,毫不犹豫决定购买!冲着MV的用心制作,冲着精辟的歌词,冲着让我想起动物世界的背景音乐(我本人很爱动物),冲着支持原创音乐人的辛勤劳动。

  注:7个步骤,过程时间非常短,也就15分钟内。

  如果这仅仅是个体事件,那么再让我们看一些成功的品牌是如何影响“相关人群”,而他们对“相关人群”的定义已经上升到了“品牌跨界”的层面。

  杜蕾斯结合当天的热点新闻,非常及时、精准地创造了一次#夜福利#(热点事件的及时借势与反应),让每个人在童话破灭的新闻背景下说出自己听过最无语的分手理由。我相信会出现很多牛逼的分手理由,但杜蕾斯的厉害之处就在于没有旁观粉丝的“狂欢”,而是不断地与粉丝时时互动,互动的结果之一就是我们上面看到的这一连串的对话。谁“主动”加入到这场有趣的谈话中了?佳洁士!

  这就类似几个行业“大佬”的聚会喝茶,有杜蕾斯、佳洁士,以及各路消费者。试想如果没有微博,这些“人”是怎么也不可能有机会在一个“茶坊”里“对话”,大家可以讨论欧锦赛,可以讨论情感,甚至是可以讨论产品,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杜蕾斯借佳洁士“狠狠地”关心了自己的粉丝,佳洁士借杜蕾亦表达了自己关注每一位消费者的爱心形象,而消费者则获得了来自两个品牌的关注,相信消费者在这个对话中是开心的,他(即“相关人群”)会把这种喜悦分享给更多的人,而这种正能量的无限传递,最终会为杜蕾斯和佳洁士带来积极向上的销售影响。

  在整个对话过程中,佳洁士完全可以给“抱怨牙膏”的消费者打一个Tag,以后如果真有解决类似问题的牙膏产品问世,佳洁士可以第一时间告诉所有因这种问题而苦恼的消费者,这也是SCRM的应用之一。

  做到影响“相关人群”会不会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其实不然,只要掌握了基本的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难”只能说品牌太把自己当回事儿,而不把消费者当回事儿!在此,我为大家罗列一个框架,展示品牌在影响“相关人群”过程中会遇到的种种情景,至于每个情景背后的具体做法,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私信我(@Biz_Monitor),我们再做交流。

  我想我的分享会影响一部分人去看这个MV,也会影响一部分人去购买MC HOT DOG的专辑,我想这就是品牌想看到的社会化媒体价值与KPI.

  这里要感谢推荐我MV的@MC风间,他本人是一位非常优秀的MC(和HOTDOG没啥关系),以及为我提供“relevant audience”思路的@陈亮途Hugo老师,在一次论坛的圆桌交流上,他让我有写这篇分享的灵感。

  更多有关社会化媒体的文章,可参看我的另外三篇博文:《品牌如何应对变身“搜索达人”的消费者》、《微博黑洞》、《微博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社会化媒体营销没有ROI》。

  来源:投稿,作者:阎大为。未经Biz Monitor书面授权,任何单位、组织和个人均不得以商业为目的转载、摘编或者采取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电商垂直平台的原创品牌硝烟浓起

  电子商务,运营成本居高不下,而最初以垂直门户渠道定位的网站(平台),因为平台与平台之间的品牌共性太强,缺乏差异化,并且,所销售产品本身毛利率太薄,算上物流、人员工资、市场推广费用,总而言之是大幅亏损。

  于是,在未来,电商门户的品牌大战势必会硝烟浓起。而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结果,笔者认为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所产生的结果:

  1、供应商品牌毛利率太低,算上运营成本,几乎处于亏本状态。

  2、自身平台日渐成熟,物流、仓储、运营各环节人员配合到位,电商企业运转的基本体系已经构成。

  3、作为品牌商,商品的定价权牢牢把控在自己手中,而平台自身的流量又需要通过高毛利品的有效转化,另,还是因为定价权在手中,可通过自身的垂直平台定位,根据情况可划定出符合自己平台用消费习惯的人气品、利润品、畅销品等。

  4、作为品牌商定位转化,无二次经销毛利损失,可通过京东、卓越、当当等第三方供应商平台;淘宝自运营平台;唯品会、高街、俏物悄语特卖平台,进行合理渠道规划,将其产品进行销售。

  目前,站在了这一品牌战略转型的平台有乐淘、D1优尚。

  乐淘,在2011年6月,乐淘获得《愤怒的小鸟》的品牌授权,并在行业内创新式地推出“小鸟鞋”,其中拖鞋售价69元,低帮帆布鞋149元 高帮帆布鞋159元。小鸟刚上线的时候,每周销量1000多双,在获得成功案例后,乐淘通过半年的蛰伏,一口气在鞋这个品类推出了5个自由品牌,他们分别是:Chance Chance(恰恰)、Lavis Lavie(乐薇)、Imosii(茉希)、MANWILL(迈威),C+(斯伽)。

  D1优尚作为综合类百货的典型 “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的互联网先驱,也在逐步转型,也在近一两年内推出了四个原创品牌,他们分别是:甜美淑女的小栗舍、休闲时尚的Feel Mind、优雅浪漫的Sheromo诗若漫、时尚知性的YouSoo饰品。

  网络品牌几种模式

  关于网络品牌,笔者认为以目前的网络局面大致分为三种:

  1、从淘宝原创。在他们其中,的确有在做品牌内容的,也有只是为卖货而存在的。当然,无论他们的出发点是什么,他们的起初,无一不是依靠淘宝而起家的,通过多年的洗礼,部分品牌确实摸索出了一套玩牌子的规则,并且,他们活得还有些滋味。他们与凡客不同,与乐淘不同,他们的定位相当明确,依靠渠道、依靠别人的资源、依靠市场买手而存在。

  2、PPG模式。PPG模式因该来说是成功的,但是PPG没有玩好,凡客确做了他想做而没做的事儿。作为既是平台又是品牌的凡客而言,笔者始终认为他只是表面风光而已,一年销售的数据看上去吓死人,但,各类运营成本让人觉得非常蛋疼(总之库存多少无人知晓),他似乎有点怪兽的味道,自产又自销。

  3、垂直门户转型。相对于淘品牌,他拥有自己的平台和人气,可自产自销;相对于凡客,他又不曾过分执着追求于自产自销,并同时依托第三方进行销售。只是,唯一蛋疼的是自营平台运营成本过高(笔者认为主要还是人力与广告投入两大成本),他们可能期望通过品牌原创转型而实现盈利,但同时又期望销售其他品牌商品以把握住垂直地位(个人猜想)。

  关于原创品牌的未来

  笔者坚信,品牌是卖出去的,但是,品牌的销售,只是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品牌的定位谁来把握?品牌产品的原创性谁来设计?品牌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如果只是基于买手买货,卖手卖货,那品牌的意义又何在?

  垂直门户的转型是好事,但是一口气想吃成一个胖子?那倒还不如像裂帛一样,知道自己最初的梦想是什么!在或者,可以根据实际平台定位需求,去收购几个有纯正品牌DNA的牌子去合作,否则,玩到不温不火,那才真叫个真正蛋疼之时。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互联网是美好的,有未来的,但是,需要去做纯粹的事情,纯粹的产品,纯粹的牌子,而这,NOP和初客,笔者认为很有品牌范。

  来源:大麦博客投稿,原文链接

Windows网站服务器安全设置

  有很多人都认为微软的东西漏洞太多,微软的系统安全性太差,网站服务器通常都不建议用微软的系统,不过,如果网站维护人员很少,通过在Windows Server里进行一些安全配置,也可以让系统的安全性有所提高,对于网站的备份、恢复等一系列复杂操作,也可以通过一些较为简单的方式来实现,下面是我总结的一些Windows Server安全配置和备份恢复的一些经验和技巧,供各位参考。

  Windows服务器安全配置技巧 - Windows服务器安装、网络安全配置、安全模板设置等。

  防止服务器网卡被误停用 - 服务器一般放在IDC机房,如果我们远程控制Windows服务器的时候,不小心禁用了网卡,后果不堪设想。

  ASP博客安全技巧 - 以Z-Blog博客系统为例介绍在独立主机可配置的条件下(托管、租用或者合租主机)的系统安全设置。

  海量文件复制和备份的技巧 - 海量文件服务技巧,带权限文件复制(单个文件的权限)技巧。

  修改远程登录3389端口 - 众所周知,远程终端服务基于端口3389。入侵者一般先扫描主机开放端口,一旦发现其开放了3389端口,就会进行下一步的入侵,所以我们只需要修改该务默认端口就可以避开大多数入侵者的耳目。

  五个远程管理Windows服务器的技巧 - 一些有效管理服务器的小技巧。

  IIS坑爹的备份恢复 - Windows的IIS有一个非常“坑爹”的备份还原功能,和大部分备份还原不同的是,这个服务默认不支持不同电脑之间的备份还原,如果用户重装Windows的话,即使备份了IIS的相关文件,还原的时候还是提示“无效签名”,导致这个IIS无法恢复。

  Google KMZ/MKL文件设置 - Google Earth的KML文件的MIME类型是application/vnd.google-earth.kml+xml,KMZ文件的MIME类型是application/vnd.google-earth.kmz。

2012年7月26日星期四

科技博客的价值

  编者按:本文作者程然,爱范儿、Techweb、长城会mobiSights专栏作者,文章继daidai和@范怿Ryan 对科技博客发展的探讨之后,对科技博客为何会火及其价值做出分析,指出科技博客引领整个行业的视线,促进行业发展。如有读者要和作者联系,可在新浪微博@程然henry。

  去年6月我对博客未来发展的有了一些想法,其中有关轻博客的,发表在爱范儿上;还有些是关于科技博客未来发展的。

  前几天看到@范怿Ryan 的文章受到启发,使得我的思路基本成型,现在写出来,与大家探讨。

  科技博客为什么火起来了?

  如今最令人关注的主要科技博客如:爱范儿、36氪、雷锋网 ,他们成为移动互联网行业内的焦点,并不是很久的事情。

  大约从2010年开始,国内的移动互联网突然爆发,产生了一系列的联动效应。原本对移动互联网最有感觉的科技媒体(包括网络和平面媒体)的专业记者,随着移动互联网的爆发,被挖到了风险投资公司做起了投资经理或分析师。因为职责所限,他们不能再像以前把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公布于众了。

  这就使得科技网站(门户网站的科技频道或是科技门户网站)与科技博客站在专业水准上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了,而此时看似内容基本相同的两类网站,本质的差异日益体现出来了。

  科技博客是因为爱好而写,科技网站是为了完成工作而写。当然许多科技网站的编辑、记者也是移动互联网的资深人士,有非常精彩的文章和独到的见解。但如果把事情反过来看,当一个话题和新的应用,科技博客作者不喜欢的话就可以不写、甚至予以批驳;但是科技网站的编辑和记者为了完成工作而写或是不敢写出真实感想,这其中就有天壤之别了。

  日积月累,科技博客的内容因为独立观点、精辟分析,日益成为行内人士关注的重点。简单说,有爱的文章,自然更有吸引力,科技博客因而就受到业内人士、读者的追捧。

  科技博客的媒体价值

  科技博客的价值超出一般博客,其核心是媒体价值,表现在满足不同类型的读者需要:

  作为移动互联网爱好者,可以在这里看到国内外最新的产品和应用;

  作为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公司,可以看到最新的行业投资动态和发展趋势;

  作为移动互联网的产品经理和研发团队,在这里可以看到最新的产品应用介绍和对比分析;

  还有创业者和潜在的创业者,从这些报道中发现自己的创业机遇和案例。

  因此,科技博客引领了整个行业的视线,成为促进行业发展的发动机之一。

  科技博客的类型细分和内容分类

  关于科技博客的类型细分,@范怿Ryan在《小众性内容博客的窘境与机遇》的文章中已经做了很好的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科技博客上的不同内容,面对不同类型的读者,会具有不同层面的阅读意义:

  技术意义–指在产品和技术层面的突破或创新,比如Color 、Path 这样技术领先的应用,是极客、玩家和产品经理最喜欢的内容。这些技术往往非常新颖和前卫,但也导致很难为普通用户所接受、尤其是处于不同市场环境中的国内用户。

  用户意义—现在许多的应用、尤其是免费应用,用户非常喜欢,拥有很好的用户价值;这样的应用也许在技术上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突破,而且更成问题的是,许多免费应用很讨用户喜欢但是难以形成一个有效的商业盈利模式。比如,免费资源下载、社交应用等等,普通用户非常喜欢,但是商业链接不易,甚至难以有收入。

  商业意义—有些产品在技术层面没有什么新意,但是因为非常好的结合了商业利益,而拥有了进行商业投资的价值,这些往往是投资领域的人关注的重点。

  因此,我们看到在科技博客的内容中,报道的产品和应用具有不同的意义,有的产品和应用兼具两种或三种价值。这些内容在科技博客上、以原生态的方式呈现给不同类型的读者,大家各取所需。

  科技博客的复杂性

  如果科技博客只是简单的媒体价值,我就不必写这篇文章了。在美国的科技博客就不那么单纯,比如对于TechCrunch 的争论。而相比之下,在国内更繁杂的商业环境中,科技博客就更加不单纯了。

  引用36氪前作者@NoTor 的一句话“科技创新领域的问题不像纯投资领域那么单纯,如果所有的读者和利益相关者都只跟钱有关系,问题反倒简单了。”

  不同的读者类型、不同的利益相关方,使得科技博客的立场和原则界限模糊难辨。不光如此,传统媒体所坚守的第三方、公正报道的新闻原则,在面对科技博客时有点失效。

  传统媒体的价值一般体现在内容信息呈现上,读者依据其内容作出选择。但是科技博客对于移动互联网的独具慧眼,使得科技博客成为发现、发掘商业价值的洞察者。

  简单讲,如果你是一个科技博客作者,你通过分析看好一个应用,正好你手上有钱,你是否会给这样项目投资呢?或者你经过长时间的行业跟踪分析,看好了一个创业方向,你自己是否会自己创业呢?作为一个自然人,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所以,我们看到科技媒体与商业利益内在的紧密关联,甚至是科技媒体的一个自然属性。

  关于此问题,@NoTor 的文章《Mike Arrington 创办投资基金所引起的有关“伦理”的争议,对中国的科技圈有何启示?》中,有深度的解析和探讨,这里不再赘述。

  科技博客的双重投资价值

  ● 科技博客还是一个投资平台

  就像新浪微博不仅具有媒体属性,还是一个社交平台。科技博客也不仅仅是媒体,还是一个投资平台。

  科技媒体对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先知先觉、领风气之先,自然也可以对有发展潜质的项目最先投资。这样可以实现多方共赢:创业者可以得到更好的宣传报道、科技博客可以得到创新企业的发展红利、天使和风险投资可以得到媒体的背书,真是皆大欢喜。

  不开心的也许就是那些被排挤在外、不能进行商业投资的新闻媒体了。当然,还有许多科技博客坚持独立、公正、非商业的新闻理念,这是我们应该尊重的。

  ● 投资给科技博客

  既然科技博客本身具有投资平台的天然属性,自然也就具有了被投资的价值。作为天使和风险投资,不如干脆选好一个科技博客给予投资,抓住这个新兴行业的新兴媒体的核心命脉。

  遐想与瞎想

  所谓创新,有时就要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和固定模式,尤其是所谓商业模式的陈旧定式。商业本无定法,各有巧妙不同!

  比如:

  为什么科技媒体不能进行商业投资或是被投资呢?

  为什么门户网站的科技频道不能独立运作,成立投资部门进行天使和风险投资呢?

  互联网媒体会不会被移动互联网颠覆呢?

  总是想起那句名言“所有还没有被互联网改变的行业都即将被互联网所改变”,而如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媒体会不会被移动互联网颠覆呢?

  来源:雷锋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