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3日星期五

为什么苹果要出7寸的iPad mini?

  7 寸平板市场硝烟弥漫,为了打破目前包括 Kindle fire 和 Nexus 7 在内的 Andriod 天下的 7 寸平板市场,苹果祭起了即将推出 iPad mini 这个终极杀器。那么为什么要说苹果很可能会出 7 寸的 iPad mini 呢?

  在此之前,7 寸对平板来说是一个比较尴尬的尺寸,但随着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的亚马逊的 Kindle fire 以及其他厂商的探索,7 寸平板的市场并没有成为一片荒漠,相反是一片荒原。这片荒原在过去两年里已经被初步开采,看到市场还是有一定前景的 Google 前几天也发布了 Nexus 7 来逐鹿这片市场。当然,感兴趣不只是 Google,另一只平板电脑巨擘苹果也已经盯上了这片市场。

Nexus 7、iPad mini、iPad 尺寸对比

  今年 4 月份一直比较靠谱的 John Gruber 就曾透露,在苹果公司的库比蒂诺总部实验室中,正在测试一款 7.85 英寸触控屏的 iPad 样机,并且很有可能将在10月份第三季发布。而近日更多的来自上下游供应链的厂商的消息也似乎在逐渐一点点揭去苹果 iPad mini(暂代名)的面纱,7.85 英寸、7.2 毫米厚、A5X 处理器、非 Retina OLED 显示屏。当然以上都是一贯的“消息称”苹果新闻,在苹果最终发布前都是一个谜。但考虑到之前 New iPad、下一代 Retina MBP 都在之前得到媒体的印证,这个 iPad mini 的真实性也是颇高。话说回来,那么苹果为什么可能会出一个 7 寸的 iPad mini 呢?

  1. 挤压竞争对手市场空间

  不给竞争对手留下一点市场空间是苹果一贯的风格。

苹果发布 iPod Shuffle

  让我们先回到六年前,2006 年苹果发布了第一款 iPod Shuffle,在之前乔布斯曾信誓旦旦的说不会推低端的闪存版的音乐播放器,但是随后看看他在 Shuffle 发布会上说了什么,做了什么。2004 年 iPod (硬盘版)的市场份额为 31%,闪存类 MP3 市场份额为 62%。一年后,iPod 的市场份额增长到了 65%,闪存 MP3 的市场份额被压缩到了 29%。但是还不够,因为相对优质但价格也较高的 iPod 一些消费者还是会选择更加低廉的闪存 MP3。因此随后苹果发布了同样为闪存存储的 MP3 播放器 iPod Shuffle 来和闪存 MP3 播放器进行切身肉搏战,甚至随后又发布了 iPod nano 来彻底终结其他音乐播放器市场。最终结果你也看到了,现在你在美国几乎已经看不到除了 iPod 之外的音乐播放器了。

  同样的,iPad 在 10 寸左右的平板市场已经找不到可以睥睨的对手了,竞争者只能去选择更小的 7 寸平板来避开 iPad 的锋芒,因此我们看到了亚马逊的 Kindle Fire、谷歌的 Nexus 7、三星的 Tab P1000、HTC 的 Flyer、华硕 的 Eee Pad 、华为的 MediaPad 以及国内外各种中小型厂商、山寨厂商的 7 寸平板电脑。

  7 寸的平板市场虽然之前有点尴尬,但现在包括谷歌、亚马逊等很多主要对手都有部署,并且份额不少。7 寸平板俨然已经成了下一个争夺的重要战场。而苹果在这个时候发布一款 7 寸平板不仅可以防止对手在那个市场领域闹起革命,断绝有可能掀翻自己的可能,还可以顺势打击对手,蚕食对手市场,进行卡位,让对手难受。而且凭借苹果的产品,在 7 寸市场会占据绝对领先的地位也是有着很大的可能。

  市场竞争格局的改变必然需要重新调整公司思路,并不是因为之前乔布斯说过不做什么就真的不会做什么,事实是商业永远是追求利益的,就算乔布斯在也是一样,只要苹果是一家公司,就永远是由市场驱动的。目前除了 iPhone 没有 mini 外,iPod 有 mini,Mac 也有 mini,相信苹果推出 iPad mini 也算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

  2. 价格考虑

  在移动终端领域,4.3英寸,7 英寸和 9.7 英寸是几个关键的节点,只所以说这几个节点关键是因为这几个点能让成本最优。在这几个节点是最优的玻璃切割利用率,每块玻璃能切割出最大的数量,这样可以控制屏幕最低成本,此外 7 英寸在成本上的优势让产品各个硬件的整合更加容易。但 iPad mini 很可能选择的是 7.85 寸,之所以没有像其他厂商那样选择 7 寸市因为 7.85 寸比起 7 寸来同样可以让成本更优,因此可以在保证价格下潜的同时又不失用户体验。因为 7 英寸与 7.85 英寸虽然差别不大,但是前者的大小只有目前 iPad 的 45%,而后者的大小则相当于目前 iPad 的 66% 。

  3. 便携/定位考虑

  iPad 目前 9.7 寸很大程度上替代的是娱乐和部分办公(收发邮件、查看资讯等)功能,其定位更适合于室内等固定场合的小范围内使用。而 7 寸的平板更加轻薄、手持和携带的特性使其更适合用移动和长时间阅读及影音。因此 iPad mini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填补部分定位市场的空缺。

  4. 适配考虑

  苹果所有的产品的尺寸和分辨率都是经过考虑开发者适配后才做出决定的,包括搭配 Retina 在内的产品。同样,如果苹果推出 iPad mini,相信会更倾向于选择 7.85 寸。因此在该尺寸,可以在维持 iPad2 分辨率的情况下达到 132ppi 与第一代 iPad 屏幕的 ppi 相同,这样 iPad mini 便可以直接使用所有过去开发的应用程序,开发者完全不会受影响。而对于用户,缩小后的 iPad mini 界面仍不会低于 44x44 像素,而这个数值是触摸屏幕的一个互动元素最小舒适尺寸,即意味着对于用户的显示与互动操作不会有任何缺失。另外,即使需要适配,苹果最新 iOS6 系统的 SDK 中增加了自动布局功能,它可以帮助开发者针对不同类型的屏幕轻松调整他们的应用程序。

  5. 生态圈考虑

  放眼目前 7 寸平板市场,除了一个已经宣布死亡的 RIM PlayBook 外几乎全部都是 Google 的 Andriod 系统,这对 iOS 生态圈的发展是不能容忍的。

  在搭载 Retian 屏幕的 New iPad 上市后,iPad 2 迅速降价,降价后 iPad 2 虽然已经对当前的 7 寸平板市场产生了威胁,从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震慑,但仅仅是外围上的震慑还是远远不够的,就如同现代战争一样,仅仅依靠强大的空军的轰炸是无法完成攻占一个国家的,最终的胜利必须由陆军来进行。(相信玩过《文明》这款游戏的人更深有体会)在 7 寸平板这个硝烟已经弥漫的战场上亦是如此,仅仅依靠低价的 iPad 2 和高质量的 New iPad 是无法对这个市场产生威胁的,只有实打实的同样发布一款 7 寸的 iPad mini 真正进入到这个市场中去。

  现在的苹果如同当年发布 iPod Shuffle 一样,仅仅依靠优质的硬盘 iPod 是无法吃掉廉价的闪存 MP3 播放器市场的,只有用同样低价同样是闪存 MP3 播放器的 Shuffle 才能完成占领这个市场的目标。

  因此无论是从系统生态圈上来看,还是从战略层上看,7 寸平板市场不能没有 iOS ,不能放任 Google 的 Andriod ,尤其是 4.0/4.1 体验已经做得相当好的廉价平板在这个市场上如同野草一样的疯长,iPad mini 的进入是一种威慑,从目前来看也只有 iPad mini 能震慑这个市场,还可以在满足喜欢小平板的人群进一步扩大 iOS 用户基数,布局 iOS 生态圈。

  来源:极客公园投稿,原文链接

2012年7月11日星期三

Newsstand,杂志的救星还是丧曲?

  如果说媒体品牌的价值已经远不如以往,那么 Newsstand 所代表的传统内容形式的简单数字化的失败可以说是必然的趋势。用户对新闻内容的消费习惯已经发生了革命,仅仅一个全新的包装是无法挽回败局的。

  在 2011 年的 iOS5 中,苹果引入了全新的报刊亭 Newsstand 功能。苹果的期望是,Newsstand 功能能够帮助用户不再需要单独进行某本杂志的订阅,而是可以集中的统一管理自己各种刊物的订阅。

  自推出以来,Newsstand 就被业界认为是正深陷 Web 盈利困境的传统出版业的救星,飞速增长的订阅数据似乎也证实了这一点。Newsstand 发布不到一月,著名的 Conde Nast 出版集团的数字订阅量就增长了 268%;今年 3 月份,Distimo 的研究数据显示,Newsstand 上前 100 名的出版商每天通过这一渠道获得的收入已经达到七万美元。而不久前,时代公司也表示,该公司旗下的 20 种杂志,包括《体育画报》和《人物》,将通过苹果Newsstand服务提供订阅。作为美国唯一一家还没有通过苹果 Newsstand 进行杂志订阅的大型杂志公司,时代的这一举动似乎标志着 Newsstand 即将成为数字杂志出版的新标准,而另一家数字出版杂志 Zinio 的濒临倒闭也为这个观点提供了印证。

Newsstand,杂志的救星还是丧曲?

  Newsstand 真的是杂志的救星吗?

  Newsstand 的优点

  对于在网站模式上依然惨败的杂志出版商来说,苹果吸金能力强大的 App Store 毋庸质疑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但正如 Wired、 New Yorker 这样早早登陆 App Store 的传统杂志显示的,一般的应用模式对杂志来说有不少问题:每一期杂志都得手动下载庞大的数据,这大大降低了用户使用杂志应用的意愿(iOS 缺乏后台自动下载的功能更是让这个问题雪上加霜);原生订阅模式的缺乏使得新用户的获取变得极其困难;用户难以直观看到杂志内容的更新;杂志往往被 App Store 里的庞大应用淹没,难以被用户发现等。

  Newsstand 解决了这些问题,支持后台自动下载、支持直接从 App Store 里进行杂志订阅、杂志更新后会以最新一期的封面进行呈现。此外,集中管理和展示的 Newsstand 模式简化了用户的管理,用户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新的杂志,降低了发现的成本,也让更多杂志获得了曝光的机会。

  同时对于出版商早期诟病重重的订阅者信息不公开的问题,苹果也迅速调整了策略,用户可以选择性的向出版商公开自己的个人信息,以接收他们发送的个性化广告。一切看起来似乎都很美好。

  Newsstand 的缺陷

  但正如其采用的传统书架式 UI 一样, Newsstand 并不是一个多么巨大的革新。相反,Newsstand 模式虽然在数据上看起来非常成功,但在模式上却并不让人满意。

  降低应用的可见性

  Newsstand 在方便用户管理方面确实有其优越之处,但其为单个应用强行添加一层包裹的文件夹方式对用户来说却多了一级使用的障碍。

  我们会把什么样的应用放进文件夹里?那些使用频率相对较低的应用。多一步的操作对用户群流失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当纽约时报的图标被隐藏在 Newsstand 里,而其他新闻应用(如 Flipboard)的图标直接在桌面上时,我们下意识里会倾向于点击直接可以打开的那个应用来阅读内容,众多知名科技博主也表达了同样的使用习惯。

  而对于订阅杂志不多的用户来说,Newsstand 更是失去了其价值,以至于许多用户利用系统 Bug 和越狱等方式来强行隐藏 Newsstand 的图标。

  用户认知混乱

  也许因为其原本并非苹果的计划,App Store 无论在审核、分类、搜索还是推荐上都做的差强人意。仅对报纸杂志来说,在现在的 App Store 中,既有非 Newsstand 应用,又有 Newsstand 应用。更让人混乱的是,苹果年初大力推广的 iBooks Author 也预示了杂志类应用在 iBooks 里的登场,而很多用户也有将杂志提供的 PDF 数字版导入 iBooks 阅读的习惯。

  在这种情况下,用户想要阅读杂志有了:1)桌面的独立杂志应用;2)Newsstand 应用;3)iBooks 三种分裂的选择,这无疑不是一种好的体验。

  出版商受限严重

  虽然大多数知名出版机构已经慢慢接受苹果的严苛条款,但有一点是肯定的,App Store 及 Newsstand 对出版商的限制依然非常巨大。

  一方面,虽然苹果已经允许用户选择是否愿意将自己的个人信息与出版商分享,但 60% 左右的允许比例对于以针对性广告为生的报纸杂志来说依然带来了不小的损失;同时进驻 Newsstand 仅仅只能覆盖到 iOS 平台的用户,这虽然是一个利润庞大的用户群,但考虑到 Amazon Kindle、Google Android 及其他的市场,Newsstand 还是严重的限制了其覆盖率。这也是为什么目前大多报纸杂志都采取了多平台的发行策略,而这无疑也提高了开发成本。

  此外,苹果雷打不动的 30% 分成比例相比传统的发行渠道虽然并不算高昂,但对于发行成本下降的数字渠道来说,这一比例多少还是有些不合理。(Google 的分成比例为 10%)。在这些综合因素影响下,业内也有像 Financial Times 这样的媒体,选择不参与苹果的游戏,而独立开发了一款跨平台的 HTML5 杂志应用,独立运营自己的发行渠道。

  定价过于高昂

  正如上一点提到的,相对传统纸媒,数字形式的报纸杂志在出版和发行方面的成本有了显著下降。但在目前来说,无论是以 App 形式存在于 Newsstand 中的杂志应用,还是以文本形式存在于数字书籍渠道的报刊杂志,其售价都与纸质版类似,甚至更高。

  对于依然习惯实体商品的我们来说,失去了实际的纸质载体,同样的内容为何还需要付同样的价格,这在心理认知上依然难以接受,特别是对于大多数并没有提供多少新颖的、方便阅读方式的报纸杂志应用来说。

  沿袭老旧的新闻媒体形式

  对于报纸杂志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数字出版形式,业界仍然没有定论。虽然像 Scientific American、the Daily 等杂志应用在交互方面进行了令人惊叹的探索,但它们其实与传统的多媒体光盘并无太多不同,而另一方面,更多的报纸杂志应用采用的仍然是最为传统的翻页模式,这使得数字版的报纸杂志除了携带方便外,对用户的吸引力并不像出版商预想的那么大。

  除了直观的内容展示形式的老旧外,Newsstand 采用的以期数为单位,每隔一段时间更新下载新一期的发行形式也与传统发行不无二致。在用户已经习惯了 Web 上新闻不断更新的现在,这种发行方式显然更适合静态的书籍,而非报纸杂志这类动态媒体。(反过来,如果主打精致内容和深度分析,这种发行形式倒是没有问题。)

Newsstand,杂志的救星还是丧曲?

  当我们看到 Newsstand 在数据上获得巨大飞跃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传统媒介用户的大福下滑。Newsstand 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继承了出版商和用户的旧有新闻阅读习惯,从而吸引了传统媒介用户的转移。而对于出版商来说,用户的转移并不能带来更多新的利益,如何发掘真正的新用户依然是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如何阅读新闻

  之所以说 Newsstand 并没有能够挽救杂志出版业,并不能完全归咎于 Newsstand 本身的问题,更大的原因在于:现在的人们在寻找新闻时更重视的是文章、是话题,而非某个特定的新闻机构。像纽约时报、华尔街时报那样一个品牌打遍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它们在短期内也许还可以维持自己独特的地位,但长远来看,未来的新闻界,媒体品牌的价值将逐渐降低,这也是为什么像 Flipboard 这样的新闻聚合应用大行其道的原因。虽然最近闹出了纽约客、Wired 宣布退出 Flipboard 的消息,但业界的广泛共识是,它们的退出仅仅是利益分配的问题,Flipboard 本身的价值依然是不可质疑的,纽约时报加入 Flipboard 的行为正印证了这一点。

Newsstand,杂志的救星还是丧曲?

  如果说媒体品牌的价值已经远不如以往,那么 Newsstand 所代表的传统内容形式的简单数字化的失败可以说是必然的趋势。用户的消费习惯已经发生了革命,仅仅一个全新的包装是无法挽回败局的。

  来源:极客公园投稿,原文地址

2012年7月10日星期二

广电总局要求对网络剧和微电影先审后播

  据新京报报道,为引导和规范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健康发展,国家广电总局和国家互联网信息办9日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管理的通知》,要求对网络剧和微电影先审后播。

  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在就此《通知》回答新华社记者时表示,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单位要肩负起自己的职责,对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一律先审后播,在节目播出前,应组织审核人员进行内容审核,审核通过后方可上网播出。

  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昨日在回答新华社记者提问时表示,近年来,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作为一种新兴网络文化业态发展迅速,但是,部分节目出现了内容低俗、格调低下、渲染暴力色情等问题,有的脏话连篇,有的刻意展示低级趣味的场面,有的毫无遮饰地展示血腥暴力动作和场面等等。因此,依据《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管理的通知》。《通知》明确提出,国家鼓励生产制作优秀的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的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规范发展的措施。

  《通知》指出,作为繁荣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的重要方面,国家鼓励适合网络传播、体现时代精神、弘扬真善美、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的生产制作。《通知》要求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单位,切实履行开办主体职责,承担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对播出的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负责;要求网络视听节目服务行业协会,发挥行业组织的职能与作用,对会员单位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审核人员开展培训和考核,引导会员单位传播健康有益的视听节目;要求政府管理部门,督促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单位落实《通知》要求,并依法对业务开办主体进行准入和退出管理。

中国iOS开发者布局海外

  7月6日,知名移动数据监测机构App Annie在移动互联网创新大会上公布的这组数据揭开了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的现实与无奈。

  整个iOS市场中,中国区APP下载量排名全球第二,但收入只排到全球第八,中国平均每下载量收入仅有0.03美元,是美国用户0.28美元的十分之一,甚至只有越南的一半。

  在iOS收入排名前10位的发行商中,中国区贡献的收入仅有1.53%,即使是全球最大的iOS开发公司在中国也很难产生收入。中国区十大开发者总收入的90%来自海外。

  中国iOS应用市场的现状,和十多年前PC上的共享软件一样,中国开发者只有做海外共享软件才能赚到钱。这么多年过去了,中国用户依旧不愿意为软件付费,甚至那些花了4、5千元购买iPhone的用户也是一样。

  不过,创业者也不必悲观,国内市场也有好消息。App Annie数据显示,一方面,下载量的增长,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快的;另一方面,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的集中度还很低。

  iOS应用收入分配中,中国市场前100强应用占总收入的45%,这意味着百强之外的应用还有55%的市场份额,而在移动互联网市场比较成熟的日本,100强应用已经占有60-70%的收入,在中国后来者还有机会。

2012年7月9日星期一

美国购物搜索引擎评测

  专注于购物搜索引擎领域的CPCStrategy在其博客中对美国众多流行的购物搜索引擎在2012年第一季度的流量、收入以及转化率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对比,其中的一些发现不管是对商家还是消费者都非常有价值。我们对其进行了编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样本数据

  这项分析的数据样本主要来自CPCStrategy的100多位客户,涵盖约427万次点击,约8.3万张订单,约116万美金的营销成本以及所带来的约787万美金的收入。

  2、流量

  亚马逊(指的是Amazon Product Ads)排名第一,Google(指的是Google Product Search)紧随其后。这也是亚马逊连续4个季度雄踞流量排行榜首位,这也表明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网站亚马逊和最大的搜索公司Google给商家带来了最多的流量。

美国购物搜索引擎大阅兵

  3、给商家带来的收入

  亚马逊连续4个季度为商家带来了最多的流量,而Google则自2010年第四季度开始连续6个季度居于给商家带来收入排行榜第一位,Nextag紧随其后。

美国购物搜索引擎大阅兵

  4、转化率

  Google再次排名第一,整体的排名结果和上一季度基本相似。本季度转化率较上一季度(2011年第四季度)有所下降,这主要是因为在消费者在四季度的购买欲望普遍较强。

美国购物搜索引擎大阅兵

  5、成本/收益

  在所有的付费购物搜索引擎中,Pricegrabber和Nextag分居前两位。

美国购物搜索引擎大阅兵

6、每次点击付费

  除了几个购物搜索引擎,我们看到大部分购物搜索引擎第四季度的CPC有所下降。其中Pricegrabber每次点击成本是最低的。

美国购物搜索引擎大阅兵

美国购物搜索引擎大阅兵

  7、响应及时率(排名 1-10, 1为最好)

  CPCStrategy的客户经理经常会因为优化其客户账户的原因和购物搜索引擎进行接触,对那个引擎能比较快的进行响应比较清楚。

美国购物搜索引擎大阅兵

  8、作为商家工具的质量(排名 1-10, 1为最好)

美国购物搜索引擎大阅兵

  9、结论

  对上述这些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赋予每个因素不同的权重,算出每个购物搜索引擎的总得分。在计算总分之前,根据每个因素的重要程度,对其分值进行调整,其中COS%满分20分,收入,流量以及转化率各15分,其余为10分。

  最后的计算结果显示Google综合排名第一,Nextag 和Pricegrabber紧随其后,Shopping.com 和亚马逊分列第四和第五位。

美国购物搜索引擎大阅兵

美国购物搜索引擎大阅兵

  英文原文

  中文翻译:William

  原文链接

2012年7月8日星期日

哪些互联网公司在掏男人的钱包?

  你一定相信女人逛街男人拎包。同样,在很多人印象中,互联网消费也是由疯狂的主妇们在唱主角。但,网络消费的阴盛阳衰是个伪命题。笔者能查到的淘宝公布的2010年数据中,男性消费者超过了女性,男性达53.9%,女性则为46.1%。在网购方面,男性淘宝用户花钱更大方,消费单价平均为女性的1.5倍,而且男性的消费金额高于女性近8个百分点。显然,被称为"购物狂"的女性,在网购中不敌男性。

  不用讳言,中国电子商务的进程也是由男性用户推动。来看看中国电商的四个时代——图书音像、3C数码、日用百货、民生用品,相应代表有当当(1999年)、卓越(2000年);京东(2004年)、库巴和易迅(2006年);淘宝商城(2008年)、以及服饰、日化、母婴等垂直类的B2C网店;2011年涌起的团购则推动国内日用网购市场的发展……这四个时代的肇始,图书音像、3C数码,其一大半驱动力应该是来自男性。连刘强东都曾经发微博称:纯属技术讨论话题:如何快速有效提高女性客户比例,目前京东商城用户中男人比例太高,严重失衡!请大家多指教!

  那么,互联网的世界里,谁在集中消费男性?笔者整理了几家公司,看看他们做男性生意的独特之处:

  铁血网 最理解男性的B2C

  从2007年上线君品商城后,已连续四年盈利。去年军品销售收入超过1亿,毛利率在40-50% ;与其他“烧钱”的电子商务网站迥异,铁血是从社区的角度而不是从商务的角充切入电子商务。

  铁血君品行现在约50%的流量来源于铁血社区,从社区到商城形成订单的转化率约为0.2~0.3%。每日订单量平均200多单,冬季约400单/日,客单价1700~1900元。夏季约100单/日,客单价600~700元,峰值达到过580单/日。重复购买率达到70%。

  铁血君品城的特点非常明显:1.UI简单硬朗。铁血君品城的整个设计风格是比较刚硬的,分类清晰。没有诸如团购、抽奖一类的促销活动。2.商品数量少。全站三个一级目录(军品、户外和绅士)下的商品约为950件,即使是最多的军用服装也仅有264件商品。要知道,乐蜂网仅面目保养这一个三级分类就有2500件商品。3.弱化品牌,突出功能。铁血网的品牌意识要弱化的多,相比于外观的展示,更注重强调商品的功能和特性。
 
蜂鸟\锐意 相机论坛粘住技术男 

  蜂鸟网和锐意网是国内知名的两家C2C,B2C摄影器材交易平台,它们的创始人都是杨玉辉。蜂鸟网是摄影器材发烧友聚集的论坛,2004年,蜂鸟网的UV已达100多万,每个用户平均点击数在22次左右。当年,蜂鸟网被CNET收购后,杨玉辉开始了B2C模式的探索——创办锐意网,锐意网的高粘度用户也来自蜂鸟网。

  目前,锐意社区的注册用户近20万,帖子数量达到50多万。除了晒自己的摄影作品之外,会员们还彼此交流器材和摄影技术。将商城和社区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通过网友之间的互相交流来降低售后服务的成本,也可以通过举办摄影比赛这一类针对性强的活动来增加用户的黏连性和活跃度。

  锐意商城和蜂鸟交易平台,都是以男性为主要消费对象。其发展路径的共同之处在于——先认同社区,通过社区了解产品,最终进行购买,这也符合男性消费行为的“理性”特征。对于摄影器材这类客单价较高的产品,社区的优势是信用有保障,无论是卖家还是买家都注重自己在网络社区中的声誉,其次是专业性,在购买设备之前,会员通过查询过往的帖子或者自己发布新贴很容易得到有价值的参考意见,这一点普通的电商网站是做不到的。

  上述思路,奢侈品电商值得借鉴。《华尔街日报》发表于5月底的一篇报道称,Gucc和Bottega Veneta正在研究在中国设立男士专卖店。在新兴市场,男人通常是奢侈品牌的首批消费者,购买名表和品牌服饰配件作为地位的象征,然后才开始在女人身上花钱。

  起点中文网  色情擦边球俘获男性

  起点中文网创立于2003年,最初由几个网络文学爱好者发起,并开始了收费阅读的模式。2004年,在被盛大收购之后,资金更加充分的起点开启大的商业运作,迅速成为中国最大的原创网络文学网站。

  玄幻·奇幻 武侠·仙侠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游戏·竞技 科幻·灵异,这是起点在官网里的题材排名,但经历过这些年网络文学发展兴起过程的网友应该还记得,起点发家靠的是另外两个法宝:VIP月票催生的速度流和迎合读者的种马文。

  速度流的主要推手是起点的千字两分钱付费和VIP月票推荐制度,前者让网络作者快速获得收入,后者可以作品被推荐到更好的位置获得更高的关注。种马文的一贯套路是,男主脚天赋异禀或泡妞手段高超,美女不管有没有感情都要推倒,推倒的时候总要带着色情描写的。推倒之后,女人们还对男猪脚死心塌地,不离不弃,甚至乐于为他做出一切牺牲。这种快速更新与色情擦边球的文风在网络游戏爱好痴迷者、初高中生和一些社会边缘人群中很受欢迎,而这些群体正是网络文学消费的主力军,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男性。

  《网络文学这十年》一文中还举过这样的例子:2004年,撒冷的《yy之王》连续数周被起点重点推荐,订阅成绩一涨再涨。而yy两字,恰恰是意淫的缩写。从名字上看,读者就会知道此书是读起来快感十足,但不追求内涵和高度的作品。大多数读者要的就是这种轻松愉快的感觉,yy之王,无论更新速度和内容,都让他们如醉如痴。

  当起点在速度流和种马流里边越陷越深的同时,晋江文学网等以女性作者和读者为主的网站则成了腐女的乐园。同为盛大文学旗下的晋江文学网给人的印象则大多是腐女凶残,最风行的作品是耽美、穿越和同人类言情小说,男女同性恋者题材真是不少。

  五点建议

  在美丽说蘑菇街处心积虑地去研究女人时,要做男性生意的互联网公司怎么增强男性消费者的粘性呢?笔者给出五点建议,期待补充:

  1、找到男性的刚性需求。

  通常来说,男性消费者多倾向于数码、家具、家电、运动鞋以及户外用品、游戏等产品,难道这些品类就等于真正的刚需吗?不然,某些品类的大环境正在发生变化,著名游戏设计师,被誉为“UO之父”的理查德加利奥特(RichardAllenGarriott)在演讲中称,以暴雪、SOE和NCsoft为代表的 MMO时代已经终结——在这个时代,游戏的主要消费者还是有一定消费能力的男性。但现在,现在的游戏产业已经进入模式简单、低成本和全年龄的阶段。看看美国的数据,据美国群体钻研据称,在休闲游戏中女性游戏虚拟消费为男性3倍,预测全球PC网友朋友中,女性约为1.3亿,男性为1.4亿,未来这两类人群都将稳步增加。但战争类的游戏题材可能永远都是男性的天下。

  2、如何做标准化的产品?

  京东和当当的成功得益于3C和书、盘,分析其中的男性用户购物行为--看商品介绍和评论,去其它网站比价,决定买或者不买,在哪买?京东商城原助理总裁,NOP创始人刘爽曾经在演讲中称,以男性为主的网媒和社区都是讨论商品本身和商品用途的:PC;摄影;汽车等。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男性用户更加聚焦在“器”和如何用好“器”上,男性购物完全是冲着商品去的,在购物过程中很容易不耐烦,所以要给他最短的路径和最清晰的展示,让他最快的下单结帐。

  3、垂直品类的男装B2C网站行不通?

  男装,标准化制式产品+简单的消费过程,似乎天然是互联网B2C的产品。但凡客、玛萨玛索到NOP,垂直品类的男装B2C似乎鲜有成功的案例。袜子B2C网站维棉网CEO林伟就曾经抱怨称,因为维棉网之前经营的多是男性用品,这几乎不可能带来很高的购买频次,而且男性的二次传播又极差。

  另据玛萨玛索内部人士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一个男装品牌SKU最多2000,而女装则10倍不止,规模效应更为显着。但是,如果你打算投资男装B2C,必须要考虑好如下博弈:短期无法盈利时如何做出正现金流?扩充到其它品类、提高客单价似乎是不二选择。

  而刘爽也在采访中称,当NOP男装做的足够好时,自然会考虑女装,鞋类产品已经上线。NOP是介于凡客和玛索之间的差异化品牌,其目标群体是讲究情调、追求品味的独立小资。

  4、想法让女性推动,男性买单。

  撒娇支付正在流行,这是由日本某内衣品牌推出的服务,女性在网站上挑选喜爱的商品放入“撒娇购物车”,填写自己的收件地址和丈夫或男友的邮箱。丈夫或男友收到邮件后,可以选择同意付款。这种购物方式因为大多是女性发起、男性付款而被戏称为“撒娇支付”。

  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称,来自支付宝的最新数据显示,近期在网购中使用代付功能的用户人次同比增长63%。其中,被戏称为“撒娇支付”的女性购物、男性代付业务,同比增加了约六成。

  5、先做社区再做电商。

  固然,男性和女性在购物行为上有着天壤之别----男性有很强的动机性,女性更多的是炫耀性和利他性。男性相对信息流通畅,愿意尝试新事物,而女怀则忠诚度更高,喜欢晒购物感受。但是,这并不男性排斥分享,对于汽车、数码类的产品,男性“技术派的社区分享”是推动购买的重要力量。

  美丽说至今仍然不允许男性注册,但据飞象网的报道称,一淘网最新测试的开放式导购平台“一淘发现”页面看到,该平台目前已经开始尝试针对男性消费者推出一些个性化购物分享频道,上周多个与“潮男”相关的频道已经悄然上线。

  末了,还要再来颠覆下你的观点:谁说女性比男性更会过日子?——热衷团购的男性也高于女性!高朋团购发布的中美团购消费者团购行为对比报告表明,在中国团购消费群体中,男性比例高达52%,大大高于美国市场23%的同类数据。商务服饰、电子产品以及旅游娱乐服务是男性主要光顾的团购品种,男性消费者都高于女性消费者。

  来源:虎嗅网投稿。

从“快科技”到“慢科技”

  科技的发展不一定都为我们的生活加分,也伴随着其潜在的问题,就像信息技术的进步带来的过载和干扰一样。到最后,也许我们需要的是新的科技来解决旧有科技所带来的问题。从效率为先的“快科技”到人本为先的“慢科技”,这可能实现吗?

  几天前在街上看到一对情侣,在雨中静静的打着伞一起坐在路边的长椅上,这应该是一个很温馨的场面,如果两人不是各自拿着手机专心致志的快速输入着什么…

  正如下面的微软 Windows Phone 宣传视频所展示的,类似场面对大多数人来说应该已经不陌生,在上班路途中、在餐厅饭桌上、在公园里,随处可以见到紧盯手机而不是留意身边实际风景的人。我自己有时也会不自觉有类似的行为,但当看到 Cult of Mac 介绍的这款为 iPhone 用户设计的、让他们能够更方便随时使用自己手机的牛仔裤时,我突然意识到这种行为看起来是多么的滑稽。

从“快科技”到“慢科技”

  拒绝智能手机的技术哲学家 Kevin Kelly 也许会这么想,正处在戒网一年过程中的科技记者 Paul Miller 也许也会这么想,两度创业公司创始人、著名天使投资人 Joe Kraus 显然也是这么想。其上月举行了一场名为“Slow Tech”的主题演讲,针对现代科技对我们注意力和创造力的影响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在他看来,从无以计数的网站、到不断流动的社交媒体信息流、再到随身携带的手机平板设备的信息推送,日渐泛滥的现代技术给人们带来了前所为有的干扰,这对我们与周围生活中的人的现实交流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也让人们比过去更难以专注于某件特定的事情,而是不断寻求新的信息刺激,这对于创造性的工作来说具有毁灭性的后果。

“快科技”的隐忧

  正如人们宣称手机阅读充分利用了人们的碎片时间一样,智能手机的重度使用者往往会有这样一个习惯 - 不断的拿出手机,查看上面有没有什么新的信息,那些原本无聊、闲置的时间在这个时代确实被充分的得到了利用。

  但一方面,这些碎片时间其实并非如人们所认为的毫无价值,回想一下你在什么时候会最有灵感:不是忙于应付大量无关繁杂信息的时候,而是在那些没有特定事项的碎片时间里(洗澡时、等待地铁时…),碎片时间让我们的大脑能够有空闲来处理那些我们平时没有精力处理的信息,灵感往往从中而生,而无处不在的科技让这些碎片时间不复存在,多少创意在这其中消失不可不谓可惜。而另一方面,时刻查看新信息的行为带来的副作用是,我们变得越来越容易被外界信息干扰,更加难以专注在一件事情上。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多任务并行啊,许多人表示。但我们真的可以应付多任务吗?研究显示,多任务并不是人脑所擅长的,我们的大脑在进行所谓的多任务时所做的其实仅仅是在不同任务间快速切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工作效率不仅降低了 40%,智力水平也有显著下降。

  这些无时无刻的干扰信息对我们造成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此,技术如何改变人们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社会学家和互联网从业者感兴趣的话题。不久前 the Atlantic 一篇名为“Facebook 让我们更孤独吗?”的文章引起了众多争议,文章中提到芝加哥大学的约翰-卡西奥波教授的观点:“网络只是提供了虚假亲密关系,这种关系永远无法取代真实的人。”虽然事实是否如此尚不能确定,但从文首那对情侣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我们在他人面前不断查看手机和其他信息时,这一行为隐含的信息是:“我在手机上查看的东西比你更重要。”这一信息会对一段关系造成什么样的后果非常显而易见。

科技的潜力

  技术的进步也许会让我们慢慢的失去一些东西,但相对应的,其也可能为我们带来新的机会。美国知名投资者、作家保罗·科德罗斯基表示,我们在使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时所面对的庞大数据和信息虽然在一些情况下是一种干扰,但它们同样也可能是我们全新的灵感来源。

科技的进化

  正如图书的发明彻底变革了我们的社会形态一样,我们也许也正处于一个类似的变革年代,而前面提到的那些科技带来的问题也许仅仅是变革过程中的一个过渡。

  一个名为 SlowTech 的研究团体认为,现在的信息科技之所以日渐呈现各种问题,原因在于信息科技自创始至今的唯一目的在于提高工作环境下,使用者的效率和速度,所谓“快科技”。而在消费科技日趋主流的今天,技术对我们来说不再仅仅意味着工作,而拥有与好友更好的交流和了解、激发更多创造灵感的属性,这意为着在效率与生活之间的最佳平衡。

  到最后,也许正像微软广告里所说道的,我们需要的是新的科技来把我们从旧有科技所带来的问题中解救出来。从效率为先的“快科技”到人本为先的“慢科技”,这可能实现吗?

从“快科技”到“慢科技”

  来源:极客公园投稿,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