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8日星期日

哪些互联网公司在掏男人的钱包?

  你一定相信女人逛街男人拎包。同样,在很多人印象中,互联网消费也是由疯狂的主妇们在唱主角。但,网络消费的阴盛阳衰是个伪命题。笔者能查到的淘宝公布的2010年数据中,男性消费者超过了女性,男性达53.9%,女性则为46.1%。在网购方面,男性淘宝用户花钱更大方,消费单价平均为女性的1.5倍,而且男性的消费金额高于女性近8个百分点。显然,被称为"购物狂"的女性,在网购中不敌男性。

  不用讳言,中国电子商务的进程也是由男性用户推动。来看看中国电商的四个时代——图书音像、3C数码、日用百货、民生用品,相应代表有当当(1999年)、卓越(2000年);京东(2004年)、库巴和易迅(2006年);淘宝商城(2008年)、以及服饰、日化、母婴等垂直类的B2C网店;2011年涌起的团购则推动国内日用网购市场的发展……这四个时代的肇始,图书音像、3C数码,其一大半驱动力应该是来自男性。连刘强东都曾经发微博称:纯属技术讨论话题:如何快速有效提高女性客户比例,目前京东商城用户中男人比例太高,严重失衡!请大家多指教!

  那么,互联网的世界里,谁在集中消费男性?笔者整理了几家公司,看看他们做男性生意的独特之处:

  铁血网 最理解男性的B2C

  从2007年上线君品商城后,已连续四年盈利。去年军品销售收入超过1亿,毛利率在40-50% ;与其他“烧钱”的电子商务网站迥异,铁血是从社区的角度而不是从商务的角充切入电子商务。

  铁血君品行现在约50%的流量来源于铁血社区,从社区到商城形成订单的转化率约为0.2~0.3%。每日订单量平均200多单,冬季约400单/日,客单价1700~1900元。夏季约100单/日,客单价600~700元,峰值达到过580单/日。重复购买率达到70%。

  铁血君品城的特点非常明显:1.UI简单硬朗。铁血君品城的整个设计风格是比较刚硬的,分类清晰。没有诸如团购、抽奖一类的促销活动。2.商品数量少。全站三个一级目录(军品、户外和绅士)下的商品约为950件,即使是最多的军用服装也仅有264件商品。要知道,乐蜂网仅面目保养这一个三级分类就有2500件商品。3.弱化品牌,突出功能。铁血网的品牌意识要弱化的多,相比于外观的展示,更注重强调商品的功能和特性。
 
蜂鸟\锐意 相机论坛粘住技术男 

  蜂鸟网和锐意网是国内知名的两家C2C,B2C摄影器材交易平台,它们的创始人都是杨玉辉。蜂鸟网是摄影器材发烧友聚集的论坛,2004年,蜂鸟网的UV已达100多万,每个用户平均点击数在22次左右。当年,蜂鸟网被CNET收购后,杨玉辉开始了B2C模式的探索——创办锐意网,锐意网的高粘度用户也来自蜂鸟网。

  目前,锐意社区的注册用户近20万,帖子数量达到50多万。除了晒自己的摄影作品之外,会员们还彼此交流器材和摄影技术。将商城和社区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通过网友之间的互相交流来降低售后服务的成本,也可以通过举办摄影比赛这一类针对性强的活动来增加用户的黏连性和活跃度。

  锐意商城和蜂鸟交易平台,都是以男性为主要消费对象。其发展路径的共同之处在于——先认同社区,通过社区了解产品,最终进行购买,这也符合男性消费行为的“理性”特征。对于摄影器材这类客单价较高的产品,社区的优势是信用有保障,无论是卖家还是买家都注重自己在网络社区中的声誉,其次是专业性,在购买设备之前,会员通过查询过往的帖子或者自己发布新贴很容易得到有价值的参考意见,这一点普通的电商网站是做不到的。

  上述思路,奢侈品电商值得借鉴。《华尔街日报》发表于5月底的一篇报道称,Gucc和Bottega Veneta正在研究在中国设立男士专卖店。在新兴市场,男人通常是奢侈品牌的首批消费者,购买名表和品牌服饰配件作为地位的象征,然后才开始在女人身上花钱。

  起点中文网  色情擦边球俘获男性

  起点中文网创立于2003年,最初由几个网络文学爱好者发起,并开始了收费阅读的模式。2004年,在被盛大收购之后,资金更加充分的起点开启大的商业运作,迅速成为中国最大的原创网络文学网站。

  玄幻·奇幻 武侠·仙侠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游戏·竞技 科幻·灵异,这是起点在官网里的题材排名,但经历过这些年网络文学发展兴起过程的网友应该还记得,起点发家靠的是另外两个法宝:VIP月票催生的速度流和迎合读者的种马文。

  速度流的主要推手是起点的千字两分钱付费和VIP月票推荐制度,前者让网络作者快速获得收入,后者可以作品被推荐到更好的位置获得更高的关注。种马文的一贯套路是,男主脚天赋异禀或泡妞手段高超,美女不管有没有感情都要推倒,推倒的时候总要带着色情描写的。推倒之后,女人们还对男猪脚死心塌地,不离不弃,甚至乐于为他做出一切牺牲。这种快速更新与色情擦边球的文风在网络游戏爱好痴迷者、初高中生和一些社会边缘人群中很受欢迎,而这些群体正是网络文学消费的主力军,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男性。

  《网络文学这十年》一文中还举过这样的例子:2004年,撒冷的《yy之王》连续数周被起点重点推荐,订阅成绩一涨再涨。而yy两字,恰恰是意淫的缩写。从名字上看,读者就会知道此书是读起来快感十足,但不追求内涵和高度的作品。大多数读者要的就是这种轻松愉快的感觉,yy之王,无论更新速度和内容,都让他们如醉如痴。

  当起点在速度流和种马流里边越陷越深的同时,晋江文学网等以女性作者和读者为主的网站则成了腐女的乐园。同为盛大文学旗下的晋江文学网给人的印象则大多是腐女凶残,最风行的作品是耽美、穿越和同人类言情小说,男女同性恋者题材真是不少。

  五点建议

  在美丽说蘑菇街处心积虑地去研究女人时,要做男性生意的互联网公司怎么增强男性消费者的粘性呢?笔者给出五点建议,期待补充:

  1、找到男性的刚性需求。

  通常来说,男性消费者多倾向于数码、家具、家电、运动鞋以及户外用品、游戏等产品,难道这些品类就等于真正的刚需吗?不然,某些品类的大环境正在发生变化,著名游戏设计师,被誉为“UO之父”的理查德加利奥特(RichardAllenGarriott)在演讲中称,以暴雪、SOE和NCsoft为代表的 MMO时代已经终结——在这个时代,游戏的主要消费者还是有一定消费能力的男性。但现在,现在的游戏产业已经进入模式简单、低成本和全年龄的阶段。看看美国的数据,据美国群体钻研据称,在休闲游戏中女性游戏虚拟消费为男性3倍,预测全球PC网友朋友中,女性约为1.3亿,男性为1.4亿,未来这两类人群都将稳步增加。但战争类的游戏题材可能永远都是男性的天下。

  2、如何做标准化的产品?

  京东和当当的成功得益于3C和书、盘,分析其中的男性用户购物行为--看商品介绍和评论,去其它网站比价,决定买或者不买,在哪买?京东商城原助理总裁,NOP创始人刘爽曾经在演讲中称,以男性为主的网媒和社区都是讨论商品本身和商品用途的:PC;摄影;汽车等。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男性用户更加聚焦在“器”和如何用好“器”上,男性购物完全是冲着商品去的,在购物过程中很容易不耐烦,所以要给他最短的路径和最清晰的展示,让他最快的下单结帐。

  3、垂直品类的男装B2C网站行不通?

  男装,标准化制式产品+简单的消费过程,似乎天然是互联网B2C的产品。但凡客、玛萨玛索到NOP,垂直品类的男装B2C似乎鲜有成功的案例。袜子B2C网站维棉网CEO林伟就曾经抱怨称,因为维棉网之前经营的多是男性用品,这几乎不可能带来很高的购买频次,而且男性的二次传播又极差。

  另据玛萨玛索内部人士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一个男装品牌SKU最多2000,而女装则10倍不止,规模效应更为显着。但是,如果你打算投资男装B2C,必须要考虑好如下博弈:短期无法盈利时如何做出正现金流?扩充到其它品类、提高客单价似乎是不二选择。

  而刘爽也在采访中称,当NOP男装做的足够好时,自然会考虑女装,鞋类产品已经上线。NOP是介于凡客和玛索之间的差异化品牌,其目标群体是讲究情调、追求品味的独立小资。

  4、想法让女性推动,男性买单。

  撒娇支付正在流行,这是由日本某内衣品牌推出的服务,女性在网站上挑选喜爱的商品放入“撒娇购物车”,填写自己的收件地址和丈夫或男友的邮箱。丈夫或男友收到邮件后,可以选择同意付款。这种购物方式因为大多是女性发起、男性付款而被戏称为“撒娇支付”。

  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称,来自支付宝的最新数据显示,近期在网购中使用代付功能的用户人次同比增长63%。其中,被戏称为“撒娇支付”的女性购物、男性代付业务,同比增加了约六成。

  5、先做社区再做电商。

  固然,男性和女性在购物行为上有着天壤之别----男性有很强的动机性,女性更多的是炫耀性和利他性。男性相对信息流通畅,愿意尝试新事物,而女怀则忠诚度更高,喜欢晒购物感受。但是,这并不男性排斥分享,对于汽车、数码类的产品,男性“技术派的社区分享”是推动购买的重要力量。

  美丽说至今仍然不允许男性注册,但据飞象网的报道称,一淘网最新测试的开放式导购平台“一淘发现”页面看到,该平台目前已经开始尝试针对男性消费者推出一些个性化购物分享频道,上周多个与“潮男”相关的频道已经悄然上线。

  末了,还要再来颠覆下你的观点:谁说女性比男性更会过日子?——热衷团购的男性也高于女性!高朋团购发布的中美团购消费者团购行为对比报告表明,在中国团购消费群体中,男性比例高达52%,大大高于美国市场23%的同类数据。商务服饰、电子产品以及旅游娱乐服务是男性主要光顾的团购品种,男性消费者都高于女性消费者。

  来源:虎嗅网投稿。

从“快科技”到“慢科技”

  科技的发展不一定都为我们的生活加分,也伴随着其潜在的问题,就像信息技术的进步带来的过载和干扰一样。到最后,也许我们需要的是新的科技来解决旧有科技所带来的问题。从效率为先的“快科技”到人本为先的“慢科技”,这可能实现吗?

  几天前在街上看到一对情侣,在雨中静静的打着伞一起坐在路边的长椅上,这应该是一个很温馨的场面,如果两人不是各自拿着手机专心致志的快速输入着什么…

  正如下面的微软 Windows Phone 宣传视频所展示的,类似场面对大多数人来说应该已经不陌生,在上班路途中、在餐厅饭桌上、在公园里,随处可以见到紧盯手机而不是留意身边实际风景的人。我自己有时也会不自觉有类似的行为,但当看到 Cult of Mac 介绍的这款为 iPhone 用户设计的、让他们能够更方便随时使用自己手机的牛仔裤时,我突然意识到这种行为看起来是多么的滑稽。

从“快科技”到“慢科技”

  拒绝智能手机的技术哲学家 Kevin Kelly 也许会这么想,正处在戒网一年过程中的科技记者 Paul Miller 也许也会这么想,两度创业公司创始人、著名天使投资人 Joe Kraus 显然也是这么想。其上月举行了一场名为“Slow Tech”的主题演讲,针对现代科技对我们注意力和创造力的影响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在他看来,从无以计数的网站、到不断流动的社交媒体信息流、再到随身携带的手机平板设备的信息推送,日渐泛滥的现代技术给人们带来了前所为有的干扰,这对我们与周围生活中的人的现实交流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也让人们比过去更难以专注于某件特定的事情,而是不断寻求新的信息刺激,这对于创造性的工作来说具有毁灭性的后果。

“快科技”的隐忧

  正如人们宣称手机阅读充分利用了人们的碎片时间一样,智能手机的重度使用者往往会有这样一个习惯 - 不断的拿出手机,查看上面有没有什么新的信息,那些原本无聊、闲置的时间在这个时代确实被充分的得到了利用。

  但一方面,这些碎片时间其实并非如人们所认为的毫无价值,回想一下你在什么时候会最有灵感:不是忙于应付大量无关繁杂信息的时候,而是在那些没有特定事项的碎片时间里(洗澡时、等待地铁时…),碎片时间让我们的大脑能够有空闲来处理那些我们平时没有精力处理的信息,灵感往往从中而生,而无处不在的科技让这些碎片时间不复存在,多少创意在这其中消失不可不谓可惜。而另一方面,时刻查看新信息的行为带来的副作用是,我们变得越来越容易被外界信息干扰,更加难以专注在一件事情上。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多任务并行啊,许多人表示。但我们真的可以应付多任务吗?研究显示,多任务并不是人脑所擅长的,我们的大脑在进行所谓的多任务时所做的其实仅仅是在不同任务间快速切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工作效率不仅降低了 40%,智力水平也有显著下降。

  这些无时无刻的干扰信息对我们造成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此,技术如何改变人们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社会学家和互联网从业者感兴趣的话题。不久前 the Atlantic 一篇名为“Facebook 让我们更孤独吗?”的文章引起了众多争议,文章中提到芝加哥大学的约翰-卡西奥波教授的观点:“网络只是提供了虚假亲密关系,这种关系永远无法取代真实的人。”虽然事实是否如此尚不能确定,但从文首那对情侣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我们在他人面前不断查看手机和其他信息时,这一行为隐含的信息是:“我在手机上查看的东西比你更重要。”这一信息会对一段关系造成什么样的后果非常显而易见。

科技的潜力

  技术的进步也许会让我们慢慢的失去一些东西,但相对应的,其也可能为我们带来新的机会。美国知名投资者、作家保罗·科德罗斯基表示,我们在使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时所面对的庞大数据和信息虽然在一些情况下是一种干扰,但它们同样也可能是我们全新的灵感来源。

科技的进化

  正如图书的发明彻底变革了我们的社会形态一样,我们也许也正处于一个类似的变革年代,而前面提到的那些科技带来的问题也许仅仅是变革过程中的一个过渡。

  一个名为 SlowTech 的研究团体认为,现在的信息科技之所以日渐呈现各种问题,原因在于信息科技自创始至今的唯一目的在于提高工作环境下,使用者的效率和速度,所谓“快科技”。而在消费科技日趋主流的今天,技术对我们来说不再仅仅意味着工作,而拥有与好友更好的交流和了解、激发更多创造灵感的属性,这意为着在效率与生活之间的最佳平衡。

  到最后,也许正像微软广告里所说道的,我们需要的是新的科技来把我们从旧有科技所带来的问题中解救出来。从效率为先的“快科技”到人本为先的“慢科技”,这可能实现吗?

从“快科技”到“慢科技”

  来源:极客公园投稿,原文地址

2012年7月6日星期五

店大欺客的 Twitter

  Twitter 的成功和其大幅度的开放 API 是密不可分的,凭借这种第三方客户端和工具的多样性使得 Twitter 完成了从小到大的转变,但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成功后的 Twitter 已经开始对其开发者下手。

  店小迎客的 Twitter

  说起 Twitter,除了常年被某墙不待见外, Twitter 比起其他任何服务来说最大的特点就是每个用户都能找到符合自己口味的第三方客户端,几乎可以说“一千个用户的眼中有一千个客户端”。其实这种第三方客户端和工具的多样性在最初并不一定是 Twitter 的本意,受制于初创公司的资源限制,Twitter 当年没有办法添加更多的功能,因此只能向第三方大幅度开放各种 API 接口,让第三方公司和开发者来完成这部分工作,于是才逐渐形成了今天具有百万规模的第三方客户端和服务的 Twitter 生态圈。因此对于 Twitter来说真实情况是“不是我要开放,我只是没办法”。

Twitter

  不管无心插柳也好,还是无力回天也罢,不可否认的是 Twitter 的成功和其大幅度的开放 API 是密不可分的,也正是凭借这种第三方客户端和工具的多样性使得 Twitter 在六年间,从最初只有 50 个用户,仅用于团队和亲朋好友沟通的小玩意,发展到今天 1.4 亿活跃用户、每天 3.4 亿条推文的沟通平台,完成了从一个很 Geek 的玩意向真正 Big Thing 的转变。

  店大欺客的 Twitter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可以说第三方客户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有句古话说得好,”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在获得多轮投资后,Twitter 估值达近百亿,同时人员也不断壮大,目前员工数量已经近千人。不再制肘于资源的 Twitter 逐渐开始有了卸磨杀驴的心态。尤其是当下数量庞大的第三方客户端已经成为了Twitter 自身的盈利绊脚石的时候。除了很多第三方客户端比 Twitter 官方做的好之外,数量庞大的第三方客户端通过 API 带走了将近一半的用户量,在早期对于 Twitter 或许是一件求之不得的事情,但在现在无疑对其专注于广告盈利的模式构成了障碍。

  众所周知的 Twitter 内部分为广告派和 API 派,广告派认为应当限制 API,自己控制流量和内容。而 API 派希望继续开发 API,利用广泛的开发者,将 Twitter 打造成一个基于 API 的互联网基础服务设施。但近两年的 Twitter 的表现都显示广告派在其内部已经占据优势。

  当下 Twitter 这种盈利模式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流量上的广告模式,因此要想获得更大盈利有两个办法,一是提高整体用户数量,用户数越大流量越大;二是集中流量,在现在 Twitter 超过一半的流量是来自第三方 API 的,也就是说这部分流量是没有被利用的。因此对于 Twitter 来说面前的路也就只有两条,一是继续保持现状继续积累用户,慢慢的发展流量。二是对第三方客户端下手,收回不在手中的流量。相比于第一条路,显然第二条更快速更容易,人们总是选最容易的去做,不是么?除了寻租问题的悖论外,来自盈利的压力已经使得 Twitter 已经不能继续在等下去了,因此摆在眼前的只能去选择第二条路。因此 Twitter 开始逐渐收紧当初放开的 API 政策。

  卸磨杀驴

angrytweetbirds-copy

  • 2010年 5 月 25 日, Twitter 对 Twitter API 服务条款进行了修订并宣布,将“永久保留在时间轴中插入付费信息的权利”。不允许任何厂商擅自在所发布 Twitter 信息中植入文本或显示广告,而必须通过 Twitter API 向该公司付费后,才能从事此类广告活动。之后不久 Twitter 发布自家的 Promoted Tweets 广告平台。(潜台词就是只能 Twitter 才能做广告)
  • 2011年 2 月 12 日消息,Twitter 宣布将限制开发人员的新应用 API 申请(现有的应用程序不受影响)。
  • 2011年 2 月 19 日,Twitter 封杀了 UberMedia 旗下的两款应用:UberTwitter 和 Twidroyd。
  • 2011 年 3 月 14 日,Twitter 解释了禁止第三方再开发 Twitter 客户端的原因,Twitter 表示此举是为了保证所有 Twitter 的用户体验一致。
  • 2011年12月 Twitter 再次修改服务条款,建议开发者专注于内容管理、社交 CRM、品牌检测、数据和垂直体验等领域。
  • 最近,Twitter 又开始对开发者念起新一轮的 API ”紧箍咒“,6 月 14 日推出 Twitter Cards,6 月 29 日 Twitter 又在官网继续表示众多客户端不统一的样式和界面以及交互会损坏用户对 Twitter 的印象,因此 Twitter 未来将取缔一些与目前官方客户端重复的第三方客户端,并将会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来审核当前这些第三方客户端和工具,来保证提供一致的客户体验。按照 Twitter 的说法是为了创造一个更少碎片的世界,为用户在所有平台上提供一致的Twitter 体验。但事实是,Twitter 可以随时用自己服务条款来逐渐下架这些第三方客户端和工具。于此同时 Twitter 还取消 LinkedIn 上的信息展示,按照 Twitter 的意愿,未来它希望的是用户都统一使用官方的客户端。

  可以看到这种心态的表现已经不是一天两天,在一步步逐渐摆脱资源制肘后,Twitter 开始提供自己的图床,自己的短链接服务,自己的各个平台官方客户端,同时发出“不再鼓励第三方客户端发展”的声音。全新改版的 Twitter 网页版也从之前的预览特定的视频和图片逐步变成完成可以在网页观看视频和图片,开始对用户提供一条龙服务。

  一切向钱看

twitter-cashour

  Twitter 这么做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盈利。Twitter 是一家以盈利为目的的互联网公司,从本质上看 Twitter 做出这种事情其实一点也不稀奇,因为商业本来就是如此。苹果不也是在 App Store 壮大后对其生态圈里的部分开发者下手吗,每次苹果的 iOS 系统升级后都会增加一些功能,而这些功能很多都是从 App Store 上最初为 iOS 所开发的应用”借鉴“来的,这种”借鉴“无疑对这些第三方开发者同样是一种变相的驱逐。因此,在商业面前是没有任何道理可言的。

  如果说以前 Twitter 是一个路由器中间节点,由各种第三方客户端和工具共同组成 Twitter 生态圈的话,那么现在 Twitter 更像是在转型为一个服务器,由官方网站和官方客户端来圈人,希望圈来更多的用户和更多的流量。Twitter 的这种转变不是没有原因的,要知道 Twitter 有超过一半的营收是来自其移动端。

Twitter 与 第三方开发者

  但是,Twitter 对于 API 的收紧不会太过分,毕竟这属于跟自己的开发者抢饭碗,服务是死的,开发者是活的,通过限制 API 来驱逐开发者从头到尾都是不明智的,无论程度如何。开发者对于一个服务来说可以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来解释。当年是你 Twitter 的开放吸引到的开发者,不能因为你店做大了就开始排斥开发者。

  爱情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买,出尔反尔、始乱终弃的负心人,下场一般都不太好。

Twitter

  来源:极客公园投稿,原文链接

百度网盟禁止iframe调用

  百度网盟今天发布公告,称对《百度联盟业务合作规范》进行了修改,明确规定未经授权禁止使用iframe调用网盟推广产品。

  公告称,不恰当的iframe调用百度网盟产品,可能会影响网盟策略的实现效果,进而影响收益;还可能导致无效点击,对百度推广客户造成伤害,进而影响业务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自8月1日起,百度联盟将正式对违规iframe调用流量停止展示服务,请关注。如存在违规调用的情形,请及时调整,避免对收益造成影响。

  Google Adsense在2011年5月也明文禁止了iframe方式的调用,因为放到iframe里的广告很难判断网页内容的相关性,不容易匹配合适的广告,同时,早期也有不少网站主通过iframe放广告的方式进行作弊,产生无效点击,因此Google AdSense就禁止了iframe的调用方式。

2012年7月5日星期四

微博营销的时效性很重要

  前几天郭美美用蹩脚的英文发了一篇微博,引来众多网友的神级翻译,都是用讽刺调侃的语气表达不满,使得郭美美的单条微博转发将近25万次,笔者借着这个东风 发了一条汇总翻译微博,24小时的时间获得3万7千条转发,成为当日热门转发第一名,很多人都在猜测到底是怎么样获得这么多转发,有的还问笔者到底花了多少钱,这里就简单总结一下具体的操作和传播过程供大家参考。

  首先要说明这并不是一次有预谋的事件策划,更没有花钱去找什么大号转发,完全是偶然的灵机一动加上一点点运气。当然笔者认为偶然当中还是有必然,仔细分析过程对微博营销还是有很多的借鉴意义。

  事件的过程

  因为笔者是个微博控所以微博上的一些热点事件基本上能第一时间看到,郭美美的微博是在29号万10点左右发出来的,当天晚上就有很多人转发,其中一个人的 神级翻译一下子引起了更广泛的传播,开始陆续的有其他的翻译版本。笔者是在30日上午起床之后看到的,然后就立刻用IT茶馆的账号编了一个四川话版本发出 来,由于本人的四川话比较蹩脚并没有获得轰动的效果,但是其中一位粉丝评论中把其他几个版本罗列出来,一下子提醒了笔者。因为IT茶馆社区最近刚改版,一直 在想着如何把论坛的氛围带动起来,每天都在想有什么话题可以引起大家的讨论。郭美美的事情刚好有争议点容易引起讨论。于是就立刻收集整理各种翻译版本,汇 总成为一篇帖子先发布到IT茶馆社区当中。

  之后就开始发布微博,在撰写微博文案当中配了一个雷人标题吸引用户-“知名干女儿郭美美英文微博神级翻译汇总”,因为翻译版本太多远远超出140个字,于是选择了用长微博带社区连接的方式发布,这一点会严重影响给社区带去的点击流量,但是却能够更直观的展现内容给用户,更加容易的获得转发。

  内容编写完成之后开始考虑是用@佳伦的微博账号发布还是@IT茶馆的微博账号发布,虽然IT茶馆的微博粉丝是个人的3倍,但是综合考虑@佳伦的微博粉丝质量会更高,有很多加V粉丝,并且媒体记者的粉丝更多。对于郭美美类似的事件这些用户会更加关注,最后在30号11点26分这条微博正式发布出来。

  发布出去之后果然不出所料,一些平时互动比较多的朋友开始转发,半个小时之内转发过千。这其中就有几个重要的节点粉丝,@温柔大盗DONEWS 是以前DONEWS认识的老朋友,2万粉丝左右,她的转发带来了另外一位8万多粉丝的媒体人,他的粉丝质量很高直接带来200多的转发,并又带来了一位 20万粉丝左右的经济学家,由此该条微博开始被疯狂转发,到下午1点钟之后又有两位重量的节点用户出现,一位是韩寒创办的独唱团官方微博20万粉丝,带来 1000多的直接转发,一位是原凤凰卫视台长搜狐视频CEO刘春近100万粉丝,随后拥有近400万粉丝的知名演员李晨和30万粉丝的6688董事长老榕 也加入转发的队伍,由此该条微博就彻底引爆,迅速的以8万多的热度成为当日热门微博榜第一名。

  经验总结

  虽然整个过程除了内容上稍微的做了一些小策划,传播过程完全是自然的传播,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学习一些微博传播的特性。

  1.微博内容很重要

  这是整个传播过程的核心,归纳一些几个特点就是,要有供大众讨论的争议性话题,结合当时的热点借力打力会更容易传播;内容要有唯一性,你的内容必须是微博 上第一个发出来的,完全原创或者归纳整理都可以。当天下午也有很多人开始模仿笔者的操作进行归纳整理,但是最多的也只获得8000转发,大部分都只有几百, 说明内容发布的时机和唯一性很重要;

  2.响应要及时

  热门话题出现之后必须第一时间做出反应,3个小时之内都还有机会,但是超过这个时间,那就放弃,事实证明,后来也有很多人花时间精力去整理汇总贴,还有原创翻译的,都没有获得很好的传播效果;

  3.拥有一定量的重要粉丝

  整个社会化网络是由不同属性的用户团体构成的,团体与团体之间的联系是靠着几个少数的节点用户,比如意见领袖、微博名人等等,一条微博只有更多他们这样的节点用户转发才能够获得爆炸式的增长,否则只能营销一小部分用户群体。

  最后任何爆炸式的信息传播都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做传播也需要一点点的运气,经过这次传播之后,笔者比较相信哪些网络当中的热点话题都不是经过周密的前期策划而成,信息爆炸式的传播有太多的不可预见性,欢迎大家补充意见。

  来源:投稿,作者:王佳伦,作者新浪微博

2012年7月4日星期三

谷歌关闭iGoogle个性化主页

  据谷歌官方博客报道,谷歌宣布将对旗下五款产品停止服务,这些产品大多已推出5至6年时间。其中,最重量级的一款产品为iGoogle个性化主页服务。

  谷歌在2005年发布了iGoogle个性化主页,该服务让使用者按照个人的喜好方便地定制和整合不同来源的信息,使之成为个性化的门户。iGoogle的页面由用户定制的模块构成。用户通过访问iGoogle一个页面来聚合不同信息来源的网站页面,使之成为个性化的门户。但这种产品正式获得这一名称则是在2007年,此前其用户人数已达数千万人。

  对于为什么关闭iGoogle,谷歌表示,随着Chrome和Android个性化实时应用的增长,iGoogle的价值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

谷歌关闭iGoogle个性化主页

  由于iGoogle产品的用户基数仍旧较大的缘故,谷歌将到2013年11月1日才会正式关闭这种产品,给用户留出了整整16个月的时间。与此同时,其他即将关闭的产品则都将在今年夏天的晚些时候正式关闭。

  自从佩奇执掌谷歌以来,一直在精简冗余和低效率产品。加上谷歌即将关闭的这五种产品,该公司在过去九个月时间里关闭的产品总数已达35种左右,其中包括Gears、Knol、Wave、Buzz、Code Search、Aardvark、Google Labs、Slide、One Pass和Google Flu Vaccine Finder等。

  iGoogle的失败原因是什么,我觉得主要是:

  1)定位有问题,集成太多内容和Google简洁首页反差太大;2)功能不足,iGoogle并不能提供精准的个性化功能,部分功能已经被Google转移到Google+上了;3)非社交部分的iGoogle功能可以用Chrome的定制化来取代;4)内容资讯类网站的个性化,可以在Google的各个独立网站单独进行个性化,例如Google News的个性化定制;5)缺少移动客户端,无法随时随地使用。

Peter Thiel 谈创业者的产品规划

  PayPal 创始人,Facebook 投资人,对冲基金 Clarium Capital 总裁、风险投资公司 Founder’s Fund 管理合伙人及多家创业公司董事 Peter Thiel 拥有多年成功的创业和投资经验,今年其在斯坦福大学开设了面向创业者的的《创业学》课程,非常值得创业者们学习,本文为其中一段节选。

  现今的美国是一个乐观非决定主义主导的国家,人们对未来整体非常看好,但对下一步怎么走的不确定性带来了其存款率、投资率双双低迷的局面。在金融行业,这一特征尤为明显,股票、期货、房地产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场随机的游戏,虽然根据不同的投资信息可以提高回报、降低风险,但最终唯一能够确定的是"没有任何事是确定的"

  这一心态同样弥漫到了科技创业领域,由于团队对产品未来的不确定,它们往往具有下面几个特征:

  • 乐于对产品进行达尔文主义的 A/B 测试
  • 小步前进、快速迭代
  • 重视机器学习、数据分析
  • 较少考虑长期规划
  • 重视短期前景

  这几个特征本身并没有问题,A/B 测试可以验证哪种方案更优化、快速迭代可以降低长期的失败成本、重视机器学习和数据分析可以提高短期的产品针对性。但一个趋势很明显,在现今的创业者文化中,拥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计划往往被大家所忽视,或觉得其不重要。

  这是否能够带来真正的成功呢?涅盘重生的苹果公司无疑是这一思维的典型例外。对于苹果来说,每一阶段的精细规划是其成功的关键:手机、平板、笔记本等主要产品线有明显的发展方向,企业策略有清晰的计划,公司有未来几年内明确的发展目标,一切事务都围绕这些目标有计划的推进。

  产品规划的价值

  乔布斯回到苹果时,其股价为可怜的 3 美元,而到 2003 年,虽然苹果已经拥有很高人气,但金融市场依然不买帐,股价仅仅为 6 美元。之所以有这种现象,是因为固有非决定主义思维的投资者对于历史上的苹果并不看好,无法对其未来建立起确定的积极预期,苹果对自己计划秘而不宣的神秘主义更不会起到任何积极作用。这使得在过去的几年中,苹果的股票一直能够大幅超越人们的预期。

  紧随苹果的脚步,像 Airbnb、Pinterest、Dropbox、Path,甚至是 Evernote 这样,拥有良好规划的众多产品相继获得巨大成功。表面上看,它们的成功并不符合数据分析的结果,但这些产品和用户需求之间却仿佛建立了一种独特的心灵感应。优秀的产品规划正是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在这些案例里,这一要素似乎比传统的 A/B 测试、快速迭代更加有效。在当前普遍的非决定主义思潮中,这是否意味着产品规划的重要性终于回归?

  规划你的产品

  在通常情况下,当一个新创产品获得广泛欢迎后,总会有公司提出收购意向。对自己未来并不确定的产品往往会欣然接受收购,因为其创始的目的主要是获利。一个例子是 PayPal,自创立开始,PayPal 成功实现了许多绝妙的点子,但在 2002 年,PayPal 已经失去了新的思路,对未来也充满了不确定,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因此公司于当年年底出售给 eBay 完全可以理解。

  但当公司对自己的未来拥有清晰的规划时,他们往往不会轻易出售自己的产品。既然你可以做更大的事情,为什么要停止在半路上呢?对于这类公司来说,他们内部往往会根据自己未来数月、数年的进度,安排对应团队一步步的实现每个步骤。

  在一个不确定的市场中,产品不公开的内部规划对投资者没有任何价值。但对一个确定的产品来说,拥有可行的规划却是决定其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正是因为在市场中没有人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这些产品虽然很少被市场看好,但其长期价值却往往更加惊人。(当然,由于不被市场看好,在这成长过程中,它们可能会面临暂时的困境,这时需要产品的坚持。)

  对于很多创业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对于产品的态度也往往倾向于这种乐观的非决定主义,热衷于快速迭代、不断改进产品,即使自己对产品的未来是什么形态并不清晰。当然,像 Twitter 这样在发展过程中,通过用户广泛参与逐渐发现产品的方向和价值的情况说明了,这种非决定主义并非不能成功,但其中的运气成分显然占到相当大的比重。像彩票一样,谈到运气,成功者寥寥。

  需要记住的的是,即使在一个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我们仍然可以有自己清晰的规划。而假使你进军的是一个快速变化的市场(如社交网络领域),对自己产品的一个明确规划更是至关重要,这个规划可以变更,但如果缺失,那么你的产品往往只能顺应大潮,难以真正脱颖而出。

  来源,极客公园投稿,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