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3日星期二

互联网公司为何要推自己的智能手机

  随着盛大手机的登场,国内的几大互联网公司全部开始涉水移动终端这个领域。与此同时,一些通信设备厂商也开始在终端业务上发力,推出的一系列高端智能手机频频吸引着媒体和消费者的眼球。去年至今,小米造成的影响力可能在某种程度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但是互联网公司对于移动终端的兴趣和投入远在这之前就已经开始。很多人不明白,这些互联网公司为什么要像一些通信设备厂商一样,开始自己做移动终端,并且往往以低到几乎是噱头的姿态现身这个市场。

  在移动平台上大家是更习惯用 web 访问应用还是用 app ?这是我差不多一年前在知乎上的一个提问。当时提出这个问题是基于这样的思考,首先所谓的“移动互联网”并不是对现有互联网的一种替代,可以说它是某种形式上的延伸或者扩展,或者更直接点,不过就是互联网的一种新的接入方式,那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接入,互联网本身所承载的内容是一定的,W3C也正是为了使不同的接入平台能呈献给用户无差异的内容而存在,互联网本身并不会因为多了“移动互联网”这个概念性的产物就发生本质的变化。既然这样那为什么所有的人都认定“移动互联网”将会是一个有着巨大回报的市场?仅仅是因为数倍于桌面的接入设备和无时不可的接入时间?移动互联网相比桌面互联网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可以创造出新的盈利模式?当时注意到移动互联网同桌面互联网最大的区别,就是对应用访问方式的不同。

  不管是因为客观条件还是用户的主观习惯,目前来看,移动终端上对应用上的访问绝大多数还是以app为主,以app接入访问应用,则设备本身就变成了这一入口的唯一载体,而对于互联网应用来说,用户群永远都是第一重要的,抢占移动终端意味着各大互联网公司对用户的争夺,是桌面互联网上对浏览器这一入口争夺的继续。

  而对于移动终端来说,可以分为操作系统和硬件设备两个部分。对比几家互联网公司在移动终端上的行动,百度是推出定制的操作系统,将自家的应用包含在操作系统中提供给设备厂商;腾讯和阿里类似,采取与运营商和终端厂商合作的方式,将应用内置在设备上;盛大、小米则更直接,自己研发硬件,然后采用定制的系统,推出自有品牌的设备抢占这一市场。

  看清楚互联网公司的意图,就比较容易理解他们的行为。对于同一块市场,不同的公司会根据自身已有的优势实施对应的商业行为,互联网公司认为他的盈利点主要是自身业务在移动平台上的延伸和拓展,传统的设备厂商按照思维惯性,还是期望从硬件设备上盈利,这样的区别造成了互联网公司期望通过低价的设备抢占足够多的用户数量,设备厂商则努力通过品牌、设计、工艺来增大硬件本身的价值。而且互联网公司受到研发能力和设计水平的制约,本身也不具备足够的品牌力量,并不适合在这个市场上推广高端设备。

互联网公司为何要推自己的智能手机

  互联网公司一向喜欢赔本赚吆喝,这点在各大公司推出应用的时候已有体现,即使一个应用已经基本形成垄断地位,不可能留出机会给其他的产品,几大公司往往也会防御性的继续推出类似的应用。低廉的价格确实对很多用户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但是考虑到研发和采购成本,以及量产能力,互联网公司的设备在保持硬件规格的同时,必定要相应的牺牲掉一些其他东西才能维持自己的利润,另外售后和服务带来的成本也应该是消费者需要考虑的方面。最重要的一点,受到原来桌面互联网上开放环境的影响,互联网公司也许意识不到终端设备对于消费者来说更是一件私有物品,而人对私有物品的要求远远不止停留在“能用”的阶段,如果仅仅是想提供一个价格低廉的接入设备,可能会影响到产品的设计已经给用户带来的体验。

  回到“通过web还是app访问应用”这个话题。可以发现,即使是在全新的移动设备上,能有实力和影响力做出移动平台操作系统的还是原来两家最大的桌面操作系统厂商的苹果和微软,而且苹果首先开创了付费app的移动互联网盈利模式,这点其实和桌面操作系统上的付费软件没有本质的区别,唯一的不同就是一个需要和操作系统提供商分成,另外一个则基本是免费使用。至于Android,从诞生到现在的发展来看,更像是谷歌为了阻止苹果的垄断而采取的一种防御手段。作为一个互联网公司,谷歌对于移动互联网的态度和思路还是比较模糊,唯一肯定的是,跟苹果和微软这样公司肯定有本质的不同。目光延伸的远一些,其实可以发现Palm/惠普的WebOS,英特尔和三星的Tizen,以及Mozilla的Boot to Gecko,甚至包括谷歌的Chrome OS都是以Web为中心,目标是开发出可以在浏览器上执行的应用。这是不是意味着app访问的方式不会持续很长时间,未来的接入趋势还是会回归到以浏览器为中心?那如果这会成为一种现实,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投入就应该更多的放在正确的方向上,毕竟,智能终端设备的门槛并不像互联网那样低。

  来源:投稿,作者:left_uestc,原文链接

2012年4月2日星期一

美味书签Delicious正式进入中国

  四月一日消息,国际知名信息服务网站美味书签(Delicious)宣布正式进入中国,启动域名mei.fm,目前网站正在公测阶段。

  2005年,雅虎公司收购了Delicious。2011年4月,YouTube联合创始人陈士骏(SteveChen)和查德·赫利(ChadHurley)宣布,从雅虎手中收购了书签网站Delicious。他们二人于2006年将YouTube作价16亿美元出售给谷歌,Delicious是新成立的互联网公司AVOS的主要产品。

  美味书签(Delicious)的前身Del.icio.us是互联网最大的书签类站点,早在2003年就做出过多项开创性尝试,如社会化的标签机制、信息基于标签的自组织等,直至今日仍然被大多数社区类产品如微博等沿用。

据了解,经过改进的美味书签服务仍与原版相似。新团队还计划对美味书签网站的设计、标注及管理链接的软件和系统进行改进。此前赫利也表示,希望让产品外观简约化、主流化,更便于用户了解。

  美味书签致力于帮助使用者浩瀚的互联网中发现富有价值的信息。自去年被重新发布之后已经拥有数百万用户。

美味书签Delicious正式进入中国

  初步使用评测:

  1、帐号和 delicious.com 独立,使用 delicious.com 的帐号无法登录,只能新注册一个帐号。

  2、界面已经实现中文化,整体界面风格和 delicious.com 的一致。

  3、没有书签的导入导出功能,因此还无法将旧的 delicious.com 内容导入。

2012年3月31日星期六

新浪微博与腾讯微博暂停评论

  今天上午,许多网友纷纷发现无法使用新浪、腾讯微博的评论功能。随后,两家微博发布官方通知,由于微博评论信息中附带较多谣言等有害信息,需集中清理,所以暂停微博评论功能至4月3日。

  此前新华社3月30日消息称,近期,有个别网民在互联网上特别是微博中编造、传播所谓“军车进京、北京出事”等谣言,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北京市公安机关迅速展开调查,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在网上编造谣言的李某、唐某等6人依法予以拘留,对在网上传播相关谣言的其他人员进行了教育训诫。相关人员对编造、传播谣言的行为供认不讳,对自己的行为表示悔过,并作出检讨。

  北京市公安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利用互联网编造、传播谣言的行为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稳定、危害社会诚信,公安机关对此将依法查处。希望广大网民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信谣、不传谣,发现谣言及时举报,共同维护健康的网络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秩序。

  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言人30日披露,一批传播谣言的互联网站被依法查处。据悉,少数网站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疏于管理,致使网上谣言传播,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有关部门依法对梅州视窗网、兴宁528论坛、东阳热线等16家造谣、传谣,疏于管理造成恶劣影响的网站予以关闭。

  针对新浪和腾讯微博客网站集中出现的谣言,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造成恶劣影响的问题,北京市和广东省互联网信息管理部门分别对两个网站提出严肃批评,做了相应惩处。两个网站表示要认真落实相关要求,采取整改措施,进一步加强管理。

  相关阅读:

  以下是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公告内容:

  新浪微博公告

  各位微博用户:

  最近,微博客评论跟帖中出现较多谣言等违法有害信息。为进行集中清理,从3月31日上午8时至4月3日上午8时,暂停微博客评论功能。清理后,我们将再开放评论功能。进行必要的信息清理,是为了有利于为大家提供更好的交流环境,希望广大用户理解和谅解。感谢大家的支持。

  新浪微博

  2012年3月31日

  腾讯微博公告

  用户朋友:

  近期,通过微博客传播的谣言等违法有害信息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评论跟帖中的有害信息相对较多,需要作集中清理。为此,本网站决定,自3月31日上午8时至4月3日上午8时,暂时停止微博客评论功能。由此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2012年3月29日星期四

关于新iPad充电的一些误读

  苹果先前有一段关于新iPad充电的声明。“新iPad真正100%充满电后,它会显示有100%电量。在这样的情况下,它的表现完全可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也完全符合我们之前的市场宣传:10小时的使用时间。然而如果新iPad已经显示100%充满电后还未拔下插座而继续充电的话,会影响新iPad电池的寿命。这种状况并非新iPad单独的问题,之前苹果的产品也是如此”。

  这段声明有些奇怪,我们也想得到详细的解读。要知道,很多人在白天使用耗尽了iPad电量时,会选择在晚上睡觉时给iPad充电。难道我们还得守在充电的新iPad旁边,等它显示充到100%电量立刻拔下插座,以此保证新iPad电池的使用寿命?另外,我们也观察到了,如果在新iPad显示100%充满电后还继续充上1个小时,它的使用时间会更长一些。结合前面的说明,莫非这意味着这些多出的使用时间是以损害电池的寿命为代价吗?我们先来看看关于新iPad充电的详细说明。

  “电池寿命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包括使用方式,环境,使用设置和不同的配置)。在达到了设计要求,每次都充满80%以上电量的正确使用方式下,它可以保证1000次的完全充放电循环。当电池效率下降明显之后,你可以选择更换电池以满足要求。”

  今天,iPad产品市场副主管Michael Tchao澄清了先前的说明,也消除了我们的一丝担忧。 

  “苹果的产品实际上在并未完全充满电的状态下会显示100%充满电。在这时,若没拔下插座,它会继续充电直到真正充满100%的电量,然后它会自动放电一小部分再继续充满电,如此循环直到插座被拔下来。这样设计的话,允许更长的充电时间,你可以把iPad连接充电插座无论多久,它都能保证最佳的使用电量。这也是所有iOS设备的一个很棒的特点。”

  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了关于先前的说明。新iPad的充放电次数有限,把它连接充电插座过久也意味着它进行了多次的充放电,当然会对电池寿命有所影响。然而每次放电量都是很小的一部分,重新充电都保持在80%以上,达到了设计要求因而可以保证1000次的充放电循环。有人会说,那还是会影响电池寿命,但是想一想,如果每天进行1次充放电循环,新iPad的电池寿命可以接近3年,3年后恐怕新iPad早就已经被代替了,完全没必要过多的担心。

  至于有人观察到在显示100%充满电的情况下继续充电一个小时,会提升新iPad的使用时间,这并不奇怪。根据前面的说明,初次显示达到100%充满电未必真正使电池充到满电量状态,继续充电当然会增加额外的电量。

  也许是因为我们过于神化苹果的产品,一点瑕疵都能够引起大范围的紧张情绪,我们应该改变自己保持一个正常的心态。

  Via 9M , 雷锋网

2012年3月28日星期三

“浏览器大战”小观

  2012年3月18日将是载入浏览器史书的一天,假如有这本史书的话。在这一天,来自 StatCounter 的数据显示谷歌的 Chrome 浏览器全球份额首次超过微软的 IE 浏览器,虽然仅保持了一天,但是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意味着大战了多年的浏览器市场终于将有可能迎来变数。

  网页浏览器(简称浏览器)本身只是个显示网站服务器或因特网档案系统内的文件并让用户与此些文件互动的应用软件 ,但是基于它本身的意义所在成为了互联网的入口,因此浏览器之间的“拼杀”和“大战”就不可避免了。距离蒂姆·伯纳斯·李 1990 年开发出世界第一个网页浏览器已经有 22 年了,这22 年浏览器市场有哪些跌宕起伏呢?

  “三次浏览器大战”

  第一次浏览器大战爆发于 1995 至 1998 年,微软通过捆绑操作系统来推广 IE ,将当时占市场90%的网景 Netscape 浏览器彻底击败。这次大战微软留下三个隐患:

  1. 为对抗 Netscape 微软在 IE 里加入了很多非标准的专属标签,致使后来的的 IE 6 成为开发者的噩梦,破坏了开放标准;
  2. 捆绑销售 IE 的做法被指垄断,受到反垄断的压制;
  3. 网景为吸引开发者开放源代码创造了Mozilla,虽未能挽回 Netscape 的市场占有率,但是它衍生出了Phoenix ,即现在的 Firefox 火狐浏览器。

  由于第一次浏览器大战留下的隐患导致了 05 年到 07 年的第二轮浏览器大战。这次大战后 Firefox 在北美,欧洲等地区的占有率接近甚至超过了 20%,微软全球范围内的份额也从 IE 6 高峰时的 96% 先是下降到 85%,最后 07 年末的时候稳定在 60% 左右,不再是“唯一的浏览器”了。

下面这张浏览器进化史详细说明了主流浏览器大战的始末(数据截止2010年底)。 Via 数码战争 

browser

  第三次浏览器大战暂时还没有明确定义,大致于09年开始至现在,先来回顾几个关键的节点。

  1. 2009年7月 ,受到欧盟反垄断的压力下,Windows 7 欧版将不再捆绑 IE,使用者可以自选浏览器。
  2. 2010年1月 ,Firefox 在欧洲市场市占率超越 IE,首次突破微软独大的局面。
  3. 2011年12月,Chrome 全球市场份额超越 Firefox 成为仅次于 IE 的全球第二大浏览器。
  4. 2012年3月18日,Chrome 全球市场份额为32.70%,而 IE 为32.48%,Chrome 首次以微弱优势超过微软IE。第二天后,IE 浏览器的浏览量回升至35%,Chrome 浏览器的份额则下滑至30%。

browser-chrome-ie-firfox-per

  未来之势

  三次浏览器大战后,基本态势已经形成。除却在部分国家 IE、Firefox 和 Chrome 各自占优势外,这三大桌面浏览器在全球范围内目前有将成并驾齐驱之势。不过走势却不尽相同,除了 Chrome依旧处于上升阶段外,IE 和 FireFox 都在缓慢下降。那么未来将会如何呢?

  Chrome 将胜出?

  墨守成规的微软依然用旧有的软件产品开发模式维护着 IE ,并使其发布周期和 Windows 保持一致,这与真正把浏览器当作一个互联网产品来开发,一直保持快速迭代、持续改进的谷歌相比,IE 未来被 Chrome 超越是迟早的事情,尤其是谷歌后面还有一张 Chrome OS 牌可以打。而火狐从3.5 后的升级让我们见识到了“版本不是你想飙,想飙就能飙”,在飙版本的同时 7.0 版本内存泄漏、8.0 版本下载假死,这些 BUG 火狐一直没有及时处理,加上最近一直在往下掉的市场份额,让不少人为之捏一把汗。

  当然仅凭这两点是不足以能说明未来谷歌的 Chrome 一定能胜出,对微软来说,反垄断协议在今年早些时候已失效,Windows 8 会不会将重新绑定 IE 10 还是个未知数。此外,喜欢将 Chromium(Chrome)加壳并同时保留 IE 内芯的国内众多双核浏览器的发展也充满了半数。

  关于未来你怎么看? 对于一直游离于“浏览器大战”外的 Safari 和 Opera 你们的观点又是如何呢?

  来源:Afio投稿,原文链接

2012年3月27日星期二

腾讯发布SOSO卫星地图

  继早先腾讯SOSO提供多个城市的街景地图后,近日腾讯又发布了SOSO卫星地图服务,成为继谷歌搜狗百度之后的又一个提供卫星地图服务的网站。

  据悉,SOSO卫星图第一批推出90余个重点城市,更多城市将在短时间内分批推出,并达到最终覆盖全国300余个地级市及2800余个区县城市的卫星地图。

  SOSO卫星地图的推出,可谓继街景之后,SOSO地图又一次对“实景化”的尝试,力图通过各种角度的高清影像,增加电子地图给用户提供的信息量,助力用户的出行。

  根据我的使用观察,腾讯SOSO的卫星地图的数据实际来自DigitalGlobe,在其地图上有DigitalGlobe的标志。DigitalGlobe是高分辨率影像领域的全球商业化领导者,同时也是Google Earth的卫星影像提供商,DigitalGlobal拥有3颗成像卫星:Worldview I、Worldview II 和 QuickBird。这些卫星能够搜集高分辨率的商业地球影像,比其他所有的商业化卫星都能提供最大尺寸、最大在线存储量和最高分辨率的影像。Google Earth卫星地图的影像就是由DigitalGlobe的QuickBird等卫星拍摄,其图像清晰度非常高。腾讯SOSO卫星地图和Google Earth所不同的是,腾讯直接在地图上标记了部分街道、桥梁、楼宇的名称,但目前没有发现用户交互式标记的功能,预计腾讯也不会发布这样的功能。

腾讯发布SOSO卫星地图

  目前我浏览的过程中发现,腾讯SOSO卫星地图只支持中国主要大城市的地图,不提供敏感城市的卫星地图(如旅顺),也不提供中国以外国家的卫星地图,部分城市(例如深圳)的卫星地图有大片云层遮挡,影响查看效果。

  相对于其他商业地图来说,腾讯推出的SOSO卫星地图比较晚,谷歌地图早于2005年就推出卫星地图,目前谷歌地图还具有地形、45%等独特的地图模式。搜狗地图也在2008年推出卫星地图服务,搜狗卫星地图的数据也是来自DigitalGlobe。国家测绘局在2010年推出的天地图,也具有卫星地图功能,天地图的卫星地图的数据也是来自DigitalGlobe。百度也在2011年推出了基于DigitalGlobe的卫星地图。而腾讯在2012年才推出卫星地图服务。

  腾讯SOSO地图地址:http://maps.soso.com/

2012年3月21日星期三

云计算、社交网络和移动互联网

  本文的目的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向你解释这三个时下最流行的IT术语(云计算、社交网络和移动互联网)的实质,分析它们的问题,并预测未来趋势。

  什么是云计算

  首先是云计算。时至今日,我的身边还常有朋友问起,这个喊得震天响的云计算,到底是什么东西?开始时我也会解释一大堆话,后来发现,简单记得住最管用。于是概括为一句:云计算就是互联网,互联网就是云计算。而云计算的用处,或者说目的,是要将个人电脑(台式机也好笔记本也好)放到互联网中。

  什么叫个人电脑放到互联网中?举例来说,你能直接在网络上看电视剧,并且可以在任何能上网的地方接着看同一部电视剧。而在几年前,你可能得先把电视剧一集集下载到你的个人电脑里,还得先安装好暴风影音这样的播放软件。换句话说,原本属于个人电脑的功能,现在被互联网替代了。

  云计算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取代个人电脑的全部功能,这就叫把个人电脑放到网络里。云计算将最终让你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做任何与电脑相关的事,还不用随身带着笔记本或者U盘,因为你需要的所有数据、软件都在云中,在你的网络账户里。

  对IT圈外的朋友来说,"把个人电脑放到网络里"这句话听起来可能还不够刺激。充其量,它不过能让我们的信息生活更方便而已。但如果我告诉你这一变化将造成曾经只手遮天的微软帝国的消失,那么你可能精神为之一振。有那么厉害吗?不过细想想也不奇怪,如果个人电脑都消失了,那么Windows还有什么用呢?

  回顾一下我们如今的电脑操作,那种软件使用的最为频繁?没错,是浏览器。当云计算的终极目的成真,我们将只需要在本地电脑中留下一个浏览器,而不再需要Windows的其它复杂功能。到那时,我们甚至希望开机就直接看到一个运行之中的浏览器,而不再需要Windows本身(这正是Google的chrome os项目的目标)。

  对于IT从业人士来说,个人电脑向互联网的迁移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机会和可能。以往我们熟悉的各种桌面软件,大到Office,小到记事本,在云时代都需要改写为互联网中的网页。仅这一条就意味着数以亿计的潜在财富价值。更不用说个人电脑向互联网迁移过程所伴随的另一个实质性变化――社交。

  社交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个人电脑向互联网的迁移正好将为社交舞台提供远远超过今天的空前庞大的用户群体基础。我们知道,即使是在Windows和互联网共存的今天,社交网络服务都已经产生了如Facebook般市值估价超过千亿的超级大公司。换句话说,云计算孕育的不仅是再造一个微软帝国的潜力,更意味着一个史无前例的巨大影响力的信息时代的真正来临。

  云计算分析与预测

  对于业内人士来说,即使所有人都知道云计算的好处,也不见得有多少人能真真切切地将它落到实处。表面轰轰烈烈的云计算产业建设,到如今看来也不过是为多搞一些机房拉资金的噱头。落到实处的云计算就只是铺宽带、上机器?前车之鉴是,电信运营商们投入大笔资金砸向3G,等到管道铺好才最终发现自己更像是在为互联网公司们做嫁裳。

  硬件投资是必须的也是赚钱的,但它只是行业生态系统中最低端的部分。这种技术门槛极低的基础建设就不要再拉上云计算的幌子了。

  云计算的真正精彩在于软件行业。虽然以"互联网即云计算"的角度来讲,所有互联网公司都与云计算相关,但却并非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在真实地参与云计算的发展进程。不是不想参与,是不知如何参与。

  应该怎样将云计算落到实处?紧紧把握"个人电脑向互联网迁移"这一本质正是关键。遵循这一思路,网络操作系统,或者说online windows,也许正是云计算领域的头等发展大事。如果做不了OS,那么退而求其次,发展云时代的应用软件,或者说互联网服务,也是正解。

  先来看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将是什么样的?有人认为浏览器即使未来云时代的操作系统。不对!请记住,云时代的特点是"一切皆在云中"。因此,浏览器这种本地软件注定了它与云无缘。在它身上下功夫,势必走本地化的老路,离云越来越远。归根结底,浏览器只是一个客户端,一个云的终端显示驱动,不可能成为网络操作系统。浏览器在当下仍是各大公司们抢得死去活来的网络入口,但那只是云中的世界还不够成熟时的假象。随着更多个人电脑功能迁移至云中,浏览器将最终成为一个不需要附加功能的躯壳,使用哪种浏览器接入云中将变得不再重要。

  也有一些聪明的公司看懂了云的未来。就国内而言,腾讯在这方面的动作可谓领先一步。打开web2.qq.com,呈现在眼前的与其说是网页,不如说是在线的windows桌面。这种数据、软件、操作皆在云中的网络桌面,正是网络操作系统的雏形。随着越来越丰富的第三方应用被加入其中,企鹅帝国的野心也昭然若揭。

  辛运的是,云计算并非复制一个online windows那么简单。这才使云计算不至于被大公司们垄断,从而给我们留下了参与的机会。问题在于,即使腾讯们把页面做得再像Windows,互联网的生态也不会遭到个人电脑时代的垄断之灾。门户主页、电子邮箱还是可以照常打开,丝毫不受所谓网络操作系统的约束。要知道,在个人电脑时代,任何软件没有Windows都是不可能存在的。这种截然不同的本质区别表明:看起来很像Windows的网络桌面只是一个桌面。你甚至可以将它理解为网络硬盘。无论如何,它绝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操作系统。

  尽管如此,网络桌面仍然是云时代生态系统中最接近操作系统的一环。只是,当年Windows的荣光再也无法复制,绝对垄断的可能也将连同这种并不光彩的荣耀一同褪去。某个优秀的网络桌面(比如Facebook)可能长期被大多数人设为主页,但这并不妨碍长尾用户群中的少数人按照自己的偏好选择其它网络桌面。不同公司的网络桌面产品将共存于云中,而所有互联网服务都可以很好地在它们中运行,不受兼容性的困扰。因为,云时代的决定性标准不是由某一家制定,而是植根于已经深入人心的公共网络协议。

  换句话说,云时代将不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操作系统。网络桌面与其说是操作系统,不如说是另一种云中的应用软件。也可以认为,云时代的操作系统,由互联网中的所有服务共同组成。

  因此,落实云时代的关键,最终归结为开发互联网服务。但是,互联网服务并不等于传统的互联网网站。最大区别,在于互联网服务于用户及其它服务交互的软件特性,而传统网站只是一段段静止的文字和图片,只相当于个人电脑中的一个个数据文件。

  这就是为什么互联网中为数众多的网站中,只有少数算是真正参与到了云计算的进程之中。即使是Web2.0的兴起让许多网站开始重视与用户的互动,也很少有网站能够像Windows时代的软件一样,与外部数据一起与系统共生。换到互联网语境之中,这也可以理解为网站的开放性。在这方面,不仅需要胆略,更需要想象力。Facebook与Myspace的不同,正是因为前者将自己的社交资源向外界开放,才获得了决定性的质的飞跃。

  简而言之,喧嚣的云计算其实很简单。无需长篇累牍的论文,无需盲目的政府投资。未来和机遇在于互联网服务的创新和细化。中小互联网内容提供商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平台和系统将不再重要,绝对性的垄断将分流到一些优秀的互联网服务之中。随着云计算的深入,优秀的互联网服务将越来越多,信息世界的秩序则将最终趋于平等和自由。

  社交网络

  相较于云计算,社交网络的概念容易理解一些。毕竟,人们对社交并不陌生。社交网络嘛,就是在网络上社交呗。用更广义也更简单的话来概括,社交网络就是多用户参与的网络。

  从这个意义上讲,Web2.0热潮的核心概念社交网络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为人熟知的即时通讯软件如QQ,多人网络游戏如传奇,都是早在Web2.0之前就已经大获成功的社交网络服务。

  今天,我们已经有了Facebook、腾讯等巨无霸级的大型社交网站。这是否意味着社交网站已经发展到了熟透的阶段?是否意味着后人已经没有进入该领域的机会?

  结论恰恰相反。随着以"个人电脑向互联网迁移"为核心的云计算进程的深入,使用网络的人群基数将远远超过今天的数量。同时,未来人们的每一次电脑操作都将与网络相关。云计算的模式结构与其用户总量的叠加结果,将是前所未有的新的社交需求。我们所需要的,只是更多的想象力,去挖掘这些潜在的可能性,而完全无须担心今天看起来庞大的Facebook们。社交,依然前景无限。

  第三方登录的深意

  更令人欣喜的是,大多数大型社交网站都已经陆续开放了第三方登录功能。今天,我们已经可以在很多中小网站中见到"用QQ账号登录"的选项。用户可以直接通过已有的QQ账户登录,而无需另外注册。这既是所谓的第三方登录。对中小网站来说,这绝对是有效吸引用户流量的天大喜事。

  为什么社交网站巨头们要做这样的慈善事业?要知道,今天名不见经传的小网站,明天就可能成长为可怕的竞争对手?究竟其中有何玄机?

  这个问题有很多不同的解答,但深层的答案还是要从云计算之中寻找。我们之前讲过,云计算的生态将最终由许多互联网服务共同构成,这些互联网服务将呈现出一种开放可交互的状态,就如同个人电脑中软件与软件,软件与数据文件的关系一般。云中的"个人电脑"要求云中的"软件"们互通而不是各自为政,而互通的关键则是统一的用户身份认证。

  换句话说,用一个账户通行互联网是云计算的天然需求,而现行互联网中一个网站一套用户账户的格局已然成为了云计算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破除它势在必行。

  这种技术发展所蕴含的自发动力才是巨头们开放用户资料行为的幕后推手。早在Facebook率先开放用户资料之前,用于账户互通目的的网络通行证技术OpenID就已经如暗流涌动,随时可能破冰而出。即使Facebook自己不开放,迟早也会有别的网站这么做。与其守住既得利益等到人老珠黄,不如顺势而为与世界共同前进。这也正是一流公司是否能够持续优秀的基因所在。

  从长远看来,开放账户资料的确会逐渐削弱Facebook这样的巨头原先拥有的平台垄断优势,甚至有沦为账号提供商的风险。但这是大势所趋。互联网从诞生之日其就担负着自由与平等的使命,任谁也改变不了。顺势而为,秉持开放的态度,反而能够在现有的优势基础上,集中精力做强做深具体的内容服务,从而在新的阶段持续保持优势。例如,在社交空间这项服务上,相信Facebook将长期保有优势(所谓社交空间,即用户进行经常性社交活动的场合。并非所有的社交活动都在社交空间完成,但社交空间却是社交活动最多的场合)。

  对于广大IT从业人员来说,开放的互联网当然更意味着福音,这是一个多赢的局面。伴随着云时代的深入,社交这块大蛋糕将愈发显露出活力。

  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也许是时下最热的IT领域,连圈外的朋友们也很乐意将它作为时髦词挂在嘴边。毕竟,不懂云计算,不懂SNS,还不懂天天把玩的小手机吗?

  然而,笔者要说的是,移动互联网恰恰是笔者最不看好的方向。一旦IT再次出现泡沫(但愿不会),其源头必然是今天投资人竞相追捧的所谓移动互联网。

  手机≠移动互联网

  最大的问题也是最容易搞错的一点是:手机不等于移动互联网!如果你仔细读过本系列文章之前的部分,你应该明白,未来的互联网将成为每个人的"个人电脑",而任何一种具备显示屏的终端,无论是台式机、笔记本、手机、腕表、相机,又或是公共查询机甚至是ATM机,都将成为云中"个人电脑"的显示终端。换句话说,互联网的未来形态天生就是移动的,而与是否使用手机无关。我们将会在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设备接入云中的"个人电脑",这才是移动的真实含义。

  那么手机将会是移动互联网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吗?是,又不是。我们的确将经常使用手机来接入互联网,但同时大部分的工作仍然是通过其它设备,尤其是传统的配备有大屏幕的台式机或者笔记本来完成。

  原因在于,手机归根结底受制于屏幕大小和输入的流畅性,因而不可能成为大部分电脑操作的适用设备。你可以用手机编短信发微博,但你不会用它来编辑word或excel,甚至长一点的email也不会用它。同样的,你用手机来弹小鸟打僵尸,但你会长时间用它来玩魔兽或是使命召唤吗?甚至赛车游戏你也会觉得还是台式机来的爽快。

  把手机屏幕做大点能不能有所帮助?君不见今天清一色苹果长相的智能手机们比拼的正是面子大小。只是实在怀疑,这种令广大MM们不爽的砖头风到底能持续多久?莫非我们真的想要吧笔记本揣到裤兜里逛街?NO!那还是手机吗?

  手机的定义决定了它的体积不可能无限增长。它的输入方式从键盘、触摸再到语音、图像识别也就达到了想象力的上限。最顶级的设备也无法改变手机不利于阅读和输入的特性,因此已经和正在烧钱的朋友们请接受这个现实:手机≠移动互联网,手机只适合简单应用,最多是正常应用的简化版。

  给手机设计开发者如下建议。你们开发的应用应该:

  1.不需要总是看屏幕

  2.不需要仔细看屏幕

  3.如果你的应用必须随时看屏幕,仔细看屏幕,那就不用煞费苦心在手机上牵强附会了。配备有鼠标键盘和正常尺寸屏幕的传统电脑才是你应该考虑的目标。手机取代不了传统电脑。

  第二个问题

  笔者不看好移动互联网的第二个根本原因在于基础设施的不成熟。即使已经到了3G审美疲劳4G才是王道的21世纪,我们最缺的依然是基础设施建设。今天的移动互联网硬件环境,和我们刚跨入新世纪互联网刚抬起全民普及苗头时的那个年代极其相似。从业者一片热血沸腾,用户们却还在盘算30块钱包20小时还是80块钱包60小时划算。

  历史的惊人相似实在无法不让人联想到曾经的泡沫危机。君不见,上一次的互联网喧嚣散尽之后,多少互联网先驱们被拍在岸边,死在明天。足足七八年之后互联网才盼到了复苏,结果是毛头小子开心网们捡了大便宜,而从之前的阴影中活下来的就只有利用互联网却不采用互联网思路的QQ而已。

  除非基础设施足够成熟,否则进入移动互联网就是一种先烈式的冒险。笔者的建议是,五年之后再作打算也不晚。

  智能手机误入歧途

  最后一个问题,让我们再来凑凑手机的热闹。乔帮主引领的智能手机革命成功击破了中国山寨头头们冒起的泡泡,搞得大大小小的手机店不换上清一色的苹果状砖头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卖手机,也搞得稍懂一点时髦的年轻人不揣上一块砖头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带了手机。但事实是,智能手机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

  笔者升级过一次Android系统。从上网查资料下载升级包再到最后安装成功,总共花费两个小时。据说这已经算是好成绩。普通用户大概不会和系统较劲,但如果想要尝试某款新软件功能,也必须要经历先下载再安装后使用的过程。至于应对安装冲突、升级失败、运行异常,以及控制情绪避免系统设置查找抓狂症,乃至学习新型杀毒软件和防火墙的用法,也是每个智能手机用户必须具备的常规素质。

  这一切多像那令人怀念的Windows 95年代!可是拜托,我们里那个岁月已经不折不扣的过去了十六年的光阴。云计算都已经过喊得耳朵起了茧,微软都已经不再是历史舞台的主角,为什么手机开发者们还试图让我们重复那当年的往事?

  不要下载!不要安装!手机软件应该直接做成网页应用,在浏览器中打开就OK!你说本地软件才能跑的顺畅,难道你不知道现如今连网络游戏都在转型网页版免安装?你说放在桌面的快捷方式才能吸引用户,难道你不知道网页图标也可以放到桌面上?顺便说一句,浏览器的开发者们应该好好学学UC,把浏览器的入口界面做得像桌面一点很难吗?

  只有将你的手机软件变成即打开即用的云中应用,你的开发成果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尝试。也只有这样,用户在丢手机/换手机/换操作系统之后,你的开发成果才有更大的几率不被用户抛弃。

  可以预言,手机操作系统的升级大战在一段时间之后将趋于平静。苹果的封闭还是安卓的开放,又或是Nokia的落伍都将成为不重要的过去式。在任何一部智能或非智能手机上所必须的,将只是一部功能完善的浏览器,而更多的热闹看点则将进入互联网,进入云计算的大舞台。

  最后给出关于移动互联网的建议:

  1.五年后再进入

  2.进入也是小市场

  3.为手机开发特别版本

  4.无论什么版本,记住做成云中的应用

  笔者知道你有很多的不满。欢迎拍砖。

  来源:genericengine投稿,作者email:generic_engine@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