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6日星期三

百度地图推出卫星地图

  据百度地图微博报道,11月15日,百度地图正式上线卫星地图功能,目前首批覆盖的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35个城市,由中国四维提供影像数据。

  卫星地图是百度地图新增加的地图浏览模式,目前用户可以在百度地图中选择使用“地图”、“卫星”和“三维”三种不同的视图。通过新增的的“卫星地图”模式,用户可以看到真实的遥感卫星图像,查看到原有地图上无法涵盖的细节。

  百度手机地图目前还没有同步更新卫星地图,不过预计稍后也会更新这个功能。

百度地图推出卫星地图

  目前我浏览的过程中发现,百度的卫星地图只支持中国主要大城市的地图,偏远地区不提供卫星地图,也不提供中国以外国家的卫星地图。

  据百度地图负责人透露,百度地图所用的卫星遥感图像由中国四维测绘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据了解,中国四维的影像数据全部来自商业卫星数据提供商美国DigitalGlobe公司。中国四维是美国该公司在中国的总代理,拥有QuickBird、WorldView1和WorldView2三颗半米级卫星的总代理权。DigitalGlobe是高分辨率影像领域的全球商业化领导者,同时也是谷歌地图的卫星影像提供商。

  相对于其他商业地图来说,百度地图推出的卫星地图比较晚,谷歌地图早于2005年就推出卫星地图,目前谷歌地图还具有地形、45%等独特的地图模式。搜狗地图也在2008年推出卫星地图服务,搜狗卫星地图的数据也是来自DigitalGlobe。国家测绘局在2010年推出的天地图,也具有卫星地图功能,天地图的卫星地图的数据也是来自DigitalGlobe。

2011年11月15日星期二

实测iTunes Match:Apple云音乐服务

  Apple今日更新了iTunes 10.5.1,加入期待已久的云音乐服务iTunes Match。(目前仅限米国可用) 作为iCloud组件之一,iTunes Match可以把你的整个音乐库保存在云端(最多25000首歌),iPhone/iPod/iPad和电脑(Mac/PC) 的全部音乐自动通过云来同步。

  和Google/Amazon的免费Cloud Music服务不同,Apple并不会把你整个音乐库上传,而是预先扫描本地的音乐文件,和iTunes Music Store已有的歌曲来匹配。目前iTunes音乐商店已有2000万个曲目,如果发现你的歌曲在音乐商店已有,则不上传,直接用iTunes Store已有的曲目。只上传iTunes Store中没有的音乐,这样可以节省上传时间。

实测iTunes Match:Apple云音乐服务

  此服务收费,每年$24.99。最强大的是,使你的音乐"正版化": D版的低音质歌曲也会自动用iTunes Store中的256K AAC格式替换。我Music Library中586首歌曲(5.05GB)中,459首直接调用iTunes Store已有的文件,有127首需要上传。在iOS设备中,打开"设置"--"音乐" 并开启第一项"iTunes Match"即可。可以看到iCloud中已有的曲目后面有个云的图标。

实测iTunes Match:Apple云音乐服务

实测iTunes Match:Apple云音乐服务

  iTunes Match并不符合国情: Wi-Fi环境差,很少网民会为音乐付钱…但在正版音乐和Wi-Fi普及的米国,此项服务极大地实惠了Apple用户: 一张专辑要收费$9.99以上,iTunes Match只相当于购买两张专辑的价格而已。还不清楚这$24.99 Apple和唱片公司采用何种分成方式。在美国有评论指出此项服务是"鼓励盗版",而实际上极其严格的法律(很多BT下载音乐被起诉案例) 加上并不贵的音乐(对美国收入而言),利用"正版化"(用盗版免费获得iTunes Store曲目) 功能的人应该只是少部分。大多数人付费主要为了方便的云同步。"阴谋论"的说法是,这项服务不但不会鼓励盗版,反而会打击盗版。因为Apple可以证明你曾经试图match盗版音乐...

实测iTunes Match:Apple云音乐服务

  从iTunes中可以看到状态: Purchased,Matched,Duplicate,Waiting,Uploaded

  以下内容  来自MacRumors

  • iTunes Match作用于整个音乐库,无法对歌曲单独设置

  • "匹配"的歌曲是256K AAC格式; 上传的歌曲保持原有格式和码率(最大320K),如果是高于320K(无损)则自动转成256K AAC上传。

  • 同步完成后本地音乐不变。Match后的曲目如果原有音质低于256K,可以本地删除之,然后该曲目旁边出现一个云的按钮,点击可从iTunes Store下载iTunes Plus格式至本地。

  • iTunes Match通过meta-data进行匹配。

  • 100K以下低质音乐无法match。

  来源:@大川Wallny投稿

Google旗下手机应用盘点

  近年来,Google一直试图进入移动互联网领域,也试图尝试改变这个领域世界的次序。眼光深远的Google把移动的核心关键定位于Android操作系统,经过几年来的运营和发展,Google已经为Android营造了一个非常好的生态圈,通过这个系统,Google已经有了向苹果iOS叫板的实力。

  据日前一家调研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搭载Android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中,最流行的手机应用是Facebook、谷歌地图、Gmail和谷歌搜索。四项结果中有三项均为谷歌产品,由此可见,谷歌已经成功的将PC中的优势应用推广到了Android系统中。而对于另外一个社交应用Facebook的地位,也正在被Google+的快速扩张所威胁。

  除了Android系统之外,Google对于应用级的手机软件研发也做了不少功夫,这里的应用不仅仅包括Android应用,还包括其竞争对手iPhone的应用,对于iPhone来说,内置的Gmail、Google地图、YouTube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应用,除了这些应用之外还有不少有趣的应用,今天,月光博客就对Google手机上的系列应用做个盘点,让读者近距离了解下Google改变这个“移动世界”的雄心。

Google旗下手机应用盘点

  内置应用类

  谷歌地图

  几乎在所有移动终端上,都可以看到谷歌地图的踪影,有了谷歌地图,用户就不必再携带纸质地图,通过手机的GPS可以在谷歌地图中查看自己的位置,搜索附近的任意商户。外出的时候可以获取旅行所需的自驾、地铁、公交和步行路线,还可以查看卫星地图。

谷歌地图

  虽然百度也发布了百度手机地图,但是相比谷歌地图来说,百度地图不支持卫星地图,不支持中国以外国家和地区的地图,相比谷歌地图来说具有较为明显的差距。

  Gmail

  iPhone和Android都在系统集成了Gmail,不用安装即可使用。Android版的Gmail和系统关联较为紧密,iPhone版除了支持Gmail之外,还支持其他类型的电子邮件系统。Google也打算在iOS上推出一个独立的Gmail应用。

Gmail

  YouTube

  YouTube也是iPhone和Android的内置应用之一,不过,做为在线视频的领导者,YouTube无法从中国访问,其手机版无论iPhone和Android也都无法在中国使用,因此国行的大部分iPhone和Android手机都直接将这个应用删除了,这真是个悲剧。

YouTube

  以上的Google应用是手机内置的应用,以下还有一些应用商店Google应用。

  工具类

  Google Search

Google Search:谷歌手机软件

  Google搜索应用,拥有非常方便的中文语音搜索、Google Goggles、我的位置、Google Map等Google软件,使得用户能方便和快捷地访问Google的服务,获得更好的手机Google搜索体验。

  Google Goggles:通过使用iPhone照相机拍照进行搜索,通过图片识别技术可以识别目标物并返回相关搜索结果。

  语音搜索:通过对着iPhone说话进行搜索,只需将手机放在耳边,听到提示音后说出要查询的内容即可。

  我的位置:查看根据用户所在位置搜索的自定义结果(如“天气”、“电影”等)。

  Google Earth

Google Earth:谷歌卫星地图软件

  手机版Google Earth针对触摸屏操作模式进行了专门优化,可利用内置GPS寻找所在经纬度的卫星照片信息,改变手机摆放角度还能实时变换视角观察地形。另外,Gogole Earth程序还结合了Panoramio实地照片和Wikipedia网络百科。

  iPhone、iPad和Android版Google Earth已经开始在22个国家和地区的App Store上架,但不包括中国在内。

  Google Authenticator

谷歌验证:Google Authenticator

  谷歌验证(Google Authenticator)通过两个验证步骤,在登录时为用户的谷歌帐号提供一层额外的安全保护。使用谷歌验证可以直接在用户的设备上生成动态密码,无需网络连接。特点:自动生成QR码;支持多帐户;支持通过time-based和counter-based生成。

  当用户在Google帐号中启用“两步验证”功能后,就可以使用Google Authenticator来防止陌生人通过盗取的密码访问用户的帐户。通过两步验证流程登录时,用户需要同时使用密码和通过手机产生的动态密码来验证用户的身份。也就是说,即使可能的入侵者窃取或猜出了用户的密码,也会因不能使用用户的手机而无法登录帐户。

  有了Google Authenticator,Gmail账户被盗将成为遥远的历史。

  Google Voice

Google Voice:免费互联网电话

  Google Voice是由Google推出的一种电话服务,能够将个人所用的众多电话号码集中成为一个号码,将现有电话服务与互联网电话服务合并到一起。

  简而言之,Google Voice的服务就是以一个Google提供的免费电话号码,来整合用户生活当中所有会接触到的电话,如家里、办公室、手机等,当呼叫这个号码时,用户所有电话如家庭、办公室固话和手机都会响。GoogleVoice也提供语音邮件的副本、免费在美国和加拿大打电话、低费率的国际长途电话、电话会议功能和网络语音邮件收件箱。

  Google Voice仅在美国境内使用,部分国家免费使用(打电话),非常便宜地打国际长途电话,免费在线收发短信。中国用户可以使用VPN来注册和使用Google Voice的服务。

  Google Translate

Google Translate:谷歌翻译移动版

  移动版Google翻译提供文本翻译、语音输入、翻译结果朗读、全屏模式等功能,支持15种语言的语音输入,可以翻译成50多种语言,用户也可以得到23种语言的结果朗读功能。

  不过,要是你想在手机上使用Google Translate进行翻译,你的手机必须得先联网。所幸的是Google已经优化过移动版的Google翻译页面,200-400个翻译词条大约相当于1MB数据,因此整体来说,翻译很多内容不会造成流量费暴涨的情况。

  Google Books

Google Books:谷歌图书移动版

  Google Books是谷歌推出的一款针对谷歌图书网站的移动客户端,类似苹果的iBooks,可以阅读用户在Google Books网站购买的图书,除了集成了一些电子阅读器的基本功能,如切换字体,搜书,夜间阅读模式等等之外,Google Books还提供300万册免费图书以及数十万册付费图书。

  Google Books支持iPhone、iPad和Android,目前仅针对美国区用户,中国用户需要使用美国帐号下载。

  不过,Google Books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功能不如iBooks全面,对于中文用户来说,Google Books提供的300万册免费英文图书并没什么用,虽然两者都缺乏大量中文书籍,但iBooks支持导入本地的EPUB格式书籍拟补了这个缺陷,但Google Books却不提供导入功能。

  此外,访问Google Books的书籍似乎每次都要联网,对于那些不上网的用户来说很不方便,Google Books似乎还不提供下载书籍的功能,这对于大量书籍的用户来说非常痛苦。

  Google Shopper

Google Shopper:谷歌商品搜索

  Google Shopper是一款商品即拍即搜的应用软件。Google Shopper支持使用语音搜索、图片扫描、条形码扫描、文本搜索等方式,查询商品的价格、评论、规格等信息,并且支持收藏、离线浏览和分享功能。目前该软件仅针对美国市场推出,对中国用户来说没什么用。

  Google TV Remote

Google TV Remote:谷歌电视

  Google TV Remote是Google TV产品的一个基于手机的遥控器应用,支持iPhone和Android,这个强大的遥控器可以通过Wi-Fi网络实现对机顶盒的操控,实现包括语音搜索、电视控制等功能,内置的滑动触控的操控方法让控制视频内容播放变得更为容易,该应用同时兼容罗技和索尼的Google TV设备。

  Blogger

Blogger:谷歌博客托管服务

  Google Blogger是知名的博客发布网站,也是全球最大、最为知名的博客托管服务提供商之一。

  Google Blogger的iPhone和Android版本功能包括保存、编辑、发布文章、上传图片以及添加地理位置信息等功能。 

  iPhone和Android版的Google Blogger支持多国语言,其中也支持中文,不过Google Blogger的域名长期处于封锁状态,中国用户要挂VPN才能访问。

  Panoramio

Panoramio:谷歌地图相册

  Panoramio是一个隶属于Google的免费照片上传网站,提供2GB的相片存储空间。该网站上传的照片主要用于Google Earth上的实景照片,经过定位的照片经管理人员审查之后,会在Google地球和Google地图中相应的拍摄位置得到展现,也不计入2GB的容量限制,为无限数目。

  社交类应用

  Google+

Google+:谷歌社交网络服务

  Google+(Google Plus)是Google公司推出的一项社交网络服务,2011年6月29日正式开放试验,该服务是一层集成了Google所有社交服务(诸如Google Profiles 和 Google Buzz),还加入了很多新的功能,比如圈子,多人视频聊天,话题灵感,Huddles以及手机社交应用,是Google挑战社交网络竞争对手Facebook的一个产品。

  Google Places

Google Places:本地生活服务

  Google Places(谷歌地方信息)是一个基于地理位置的本地生活信息搜索和分享平台,可以方便地找到附近的餐馆、咖啡店、酒吧、自动取款机、加油站、酒店或其它景点,通过用户贡献和点评的方式让用户发现更多更好的本地商户。用户通过Google账户进行登录,就可以使用,并对各个商户进行评级和评估。

  Google Places对于商家的评论信息是自动抓取大众点评口碑网等第三方网站,照片和视频来自Panoramio和YouTube等网站。

  对于Android手机来说,Google Places集成于Google Maps应用之中,iPhone则是单独的应用,除了手机之外,Google Places还支持Web网站访问

  Google Latitude

Google Latitude:谷歌的LBS服务

  Google Latitude基于地图的一项服务,通过Google Latitude可以及时通过手机上报当前所在的位置,以及查看好友上报的所在位置,查看历史位置等。

  Google的LBS应用谷歌纵横(Google Latitude)于2009年2月推出,是一个基于地理位置的手机定位服务,可以在手机后台自动执行,每隔几分钟自动记录用户的地理位置,并可以在网页端查看,实乃居家旅行,跨省追捕的好工具。

  Android独占应用

  Google开发的有些手机应用,只有Android版本,没有iPhone版,毕竟自家的平台要多照顾一些,以下是Google开发的Android独占应用。

  Google Goggles

Google Goggles:拍照识别

  Google Goggles利用手机拍照的方式,通过在互联网上对比相似照片来识别出所拍摄的物体。

  Google Goggles使用的方式相当简单,第一次打开程序时,Goggles会先做个简短的小说明,基本上就是它会开启拍照模式,取景之后按拍摄键,相机就会做自动对焦(如果支持的话)并且拍摄照片,之后程序就会分析照片里面的成份、并且在 Google上面搜寻,如果你拍的是景点照片,搜寻出来的就是这个景点的名称与地点、搜寻书本可以告诉你是什么书,还可以拍画作之类的东西,程序都可以搜得到。不过它也有些限制,比如拍摄动物、家具、服饰之类的东西,就不太搜得到东西了。

  Google Goggles的Android版本为独立应用,iPhone版本集成在Google Mobile App里。

  Google Sky Map

Google Sky Map:谷歌星空

  Google Sky Map(谷歌星空)是Google推出的一款星空观测应用软件,它如同一个微型的天文望远镜,带你仰望星空,探寻宇宙的神秘之处。Google Sky Map(谷歌星空)可查看各种天体,包括星体、星座、星系、行星和月球,允许用户自由设定显示哪些天体。Google Sky Map 完全依赖手机内建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及加速器,精确地利用你的所在位置,包括你所面对的方向、手机倾向何方等等,就可向你显示你当前所在位置的星空图,而且星空图会跟着你的方向移动。

  Google Music

Google Music:谷歌音乐

  Google Music Beta by Google(非正式地被称为Google Music)是谷歌推出的一个在线音乐流媒体服务。

  Google Music支持将音乐流传送到桌面浏览器、手机和平板电脑等设备上,Music Beta还允许在移动设备上自动缓存来离线播放。

  目前Google的在线音乐服务仅提供给美国地区用户使用,在线同步、音乐下载等功能现在国内用户还不能正常使用。

  Google Reader

Google Reader:谷歌阅读器

  Google官方Android版Google Reader应用,该应用支持Weight以及https选项(不解释,你懂的),完全免费并且无广告。

  除了官方版Google Reader之外,还有一些第三方的支持Google Reader的应用,例如NewsRob、Greader等,相比官方版Google Reader,这些第三方应用虽然有广告,其收费,不过其可以将数据存放在SD卡中,以及同步的wifi only选项,细节方面做的比较好。

  Google Reader是由谷歌官方推出的阅读器,它可以关注所有用户喜欢的站点、博客以及更多,查看用户的好友共享了什么,并轻松共享任何用户阅读过的有趣的文章,Google Reader应用程序与网页版同步,因此用户所有的阅读列表始终是最新的。

  Google Docs

Google Docs:谷歌文件

   Google推出了官方的Android版Google Docs应用,可以让用户在手机上浏览和编辑自己的Google Docs文档,中国用户需使用vpn才能访问。

  这个应用除了可以让用户浏览和编辑文档之外,还支持拍照后上传,以及建立新档案等。

  此外,Google Docs程序提供用户与手机上的联系人分享文件,或是利用光学字符识别技术将照片中的文字转成文字档,目前该光学字符识别技术仅支持英文,而且尚无法辨识手写或特定格式。

  总结

  总的来说,Google在苹果iOS上的应用数量不多,而在Android平台上的数量要更多一些,对此iPhone用户纷纷表示鸭梨很大。从功能上看,大部分应用在两个平台的功能差不多,有些应用(如谷歌地图等)的Android上的功能比iOS上的要多一些。Google出品的所有手机应用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全部免费,甚至连广告也没有,由此看来Google涉足移动应用的目的不是为了短期盈利,而是为了获取到忠实的手机用户。

2011年11月14日星期一

轻博客的SNS化之路

  互联网虽然能创造出相同兴趣爱好的人的交集,同时量很大,同爱好的人可以轻易找到很多,但却没有能让这交集互动在时间里沉淀下来成为真正够信任的友情的功能。

  活跃在互联网上各个论坛,博客,空间等花费了大量时间的网民们,互联网确实没有拉近他们之间的距离。陌生人还是陌生人。长期关注我的博客的人也还是不能相互信任。只能用于维持已有生活里的朋友的关系。人人网,腾讯的朋友网,开心网等都没用做到。

  本文将以点点网为例,探讨一种基于情感价值的,能进行旧友维护,同时能拓展新友的轻博+SNS新型社区模式设计。

轻博客的SNS化之路

  一 轻博作为表达工具本身成功的必然性

  国内轻博目前的主要功能有三点,

  ① 用户表达,创作需求的释放。

  ② 用户对知识的获取,文化资讯的接收(通过标签功能轻博具有了用户的实时动态知识库功能)

  ③ 媒体传播工具

  这三点可以说也是互联网的几大基本功能,而目前承担该类功能的博客太重,微博太轻,在此不做具体分析。看看Tumblr的大成就知道了。

  二 轻博的SNS化潜在基因

  ①用户维护轻博,在轻博上获取信息的时间容易占其上网时间的一半以上。

  ②创作用户和阅读用户的关系。

  如,一个用户在半年里关注某个陌生人的微博,但对于阅读用户来说,半年后, 他对于微博博主的印象仍是零碎的。不会产生信任感。

  而,长期关注一个轻博,则会很好地在阅读用户心中形成博主的完整形象,性格特质等,进而形成信任。

  信任,是SNS的一大障碍。基于轻博的SNS可以轻松突破这一障碍。

  三 点点网目前所具有的功能与SNS结合方式设计

  轻博的SNS拓展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块:内容创作者和阅读者间的互动

  例子1:

轻博客的SNS化之路

  以上为一美食博客。假设我是博主。如果,我能看到用户转载了我的文章,同时,看到他跟我在同一城市,并且他的IM在线,那么,我会给他发个IM,问他要不要一起去那餐馆试试,大家聊聊天,交个朋友。这种体验是不是很棒。

  改进点:

  加入页面IM,以头像明暗表示用户在线与否,同时用户头像旁可看到所属城市标签。

  可能导致的问题:

  IM的加入使广告信息泛滥,以及用户交流评论IM化,轻博界面上的评论减少。

  处理办法:

  广告信息系统屏蔽。淘宝旺旺上广告也泛滥过。最终是能控制的。相比带来的便利性值得。

  用户交流评论IM化的问题,实际上IM化的交流信息价值是更高的。若只是评论框,读者通常写那么几个词一句话。简单直白的感叹之类。这类评论对其他读者没有多少价值。而进行IM交流的读者和创作者必然会深入探讨。这部分信息的价值更高。那么,提供一个功能,创作者可以把这些信息选一部分贴到自己文章下面作为辅助信息。这部分信息充满了个性和引力点,必然很多读者乐于阅读,事实上就是一种高质量评论。(该功能的加入将导致另一有意思的衍生功能,那些不乐意创作的用户可以只在自己的轻博上贴与有意思博主的IM记录。也将吸引一大批关注者,最终可能形成第三群体,评论达人)

  例子2:

  读者发现博主是同城人,那么,发送IM,询问去该地旅游的一些详细事情,或者,博主,周末有没有空一起去咖啡店聊聊,最近我也打算去旅游,想向您请教下。

  旅游的互动需求是一种强驱动力需求。结伴旅游也好,请教博主经验也好,都是很棒的体验。同时,既然博主乐于发布,那么也是比较乐意去帮助那些也有旅游兴趣的人的。和读者聊起自己的旅游中的点点滴滴的小事经验,既是回味和满足,同时,这部分的IM记录,将具有超高的参考价值,能吸引一大批新用户进入点点网。

  可能导致的问题:

  向博主提问的人太多,即使博主是热心人,后面也会不厌其烦。

  解决办法:

  ①隐性限制用户向博主IM的门槛,IM按钮在那里很明显,但点击后,出现,您和博主还不熟,暂不能给他发IM,请多逛逛博主的博客吧。当您5天里拜访5次以上后,您就可以直接和博主聊天了(*^__^*)

  ②IM上的黑名单功能。

  例子3:电影+同城=一起看电影,这一功能只要够便利,会让豆瓣很纠结。

  以上部分总结:豆瓣模式是成功的。但豆瓣还少了些味道。较注重线下活动,而轻线上的精神交流。两者的结合,将是SNS的完美境界。

  比如,我比较忙。没空有事没事到处寻找城市美食。但会很乐于长期关注一个同城美食博客。半年后,博主的性格特点,品味都会很完整地在我心里形成,我会信任他。如果我觉得很适合,那么就和博主聊天。请客让博主带路体验美食。博主有时间有经验,也会乐于被邀请免费品尝美食。

  这种体验棒吧,尤其是异性之间。

  这一完美境界,豆瓣做不到。点点可以。但还有一些障碍。继续。

  以上SNS突破的是一个核心障碍,信任问题。但只突破一半,即读者对博主的信任问题。而博主对于不愿多提供个性化信息的惰性阅读者的信任如何建立?

  办法:引进智能评论管理模块

  点击该模块,博主首先可以通过图表方便地看到,来自己博客次数最多的是哪个用户。接着点击其中一个头像,可以看到该读者来过自己博客几次,主要在什么时间段,转载了哪些自己的作品,所有的该读者的评论列表下来。

  然后博主可以设定该读者能否给自己发送IM.

  此功能,对于乐于创作的那部分用户来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潜在人脉管理功能。

  同时将有一神奇效果,①促进博主创作热情,②读者高质量评价的热情。

  一个良性循环的完美社区。

  第二块 阅读者和阅读者间的互动

  二八法则,纯读者而不提供内容的用户占了一半以上。如何让他们觉得在点点不用那么费精力做一个精英博主也能真的交到一些朋友呢。

  目前点点对于不创作的用户来说,转载,喜欢的功能相当于构建自己的知识库。只是看到某某某也转载了该文章,即使加入了上文的同城标签和IM功能,社交的作用也有限。(可能约有百分十左右如上图共同转载了某篇文章或视频的用户间会相互聊天。但腾讯的QQ已经证明和纯陌生人聊天社交的障碍)

  下文开始,将称乐于原创的用户成为高能用户,纯阅读的成为惰性用户。

  惰性用户间信任和社交关系的建立能够通过一种神奇的方式达到。就是,系统智能匹配。

  原理在于,即使是惰性用户,其在点点上的任何活动所留下的信息,也足够还原出能够形成信任度的东西出来。

  例子:

  加入朋友雷达模块。

  该雷达,能搜索匹配出,在点点上,某人跟自己在最近半年里听了多少首一样的歌,转载了多少篇一样的博文或视频。给出匹配度百分比。

  哈,这是一种颠覆性的功能。其实可以引入互联网很多领域的。包括酷狗。QQ音乐,迅雷电影。隐私不是问题。用户搜索所能得到的只是一个网名,和一次发送IM的机会。QQ本身也有这功能。但点点来做的话,不仅仅是超越。是颠覆。

  以此为基点,配合同城标签,IM功能,兴趣聚合,轻博+SNS将能重新点燃与陌生人交友的超级热潮。

  第三块 高能用户和高能用户间的互动

  这一块点点已经做了。但觉得不够好。共建博客是一个很棒的点。而终极理想是,优秀的同类博客慢慢会合并起来,犹如现实生活中的企业。高能用户间合零为整,更轻松合作维护高品质博客,更容易占据广播头条,提高流量,而惰性用户则不用被众多同质博客淹没,不用浪费时间筛选太多。

  要做到这点,以用户是最懒人为原则,系统更智能化为原理慢慢进行引导。

  比如,系统一段时间后自动提醒几个热门但同质的博客博主,是否和对方进行友情共建,一个负责奇数天一个偶数天等,如此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同时也提高流量等等。会有不少博主乐意的。

  并且,这将创造出精英博主们的社交盛宴。优秀的人能够认识优秀的人。优秀的人的社交能量是最高的。

  四 点点网和腾讯QQ

  腾讯打不死,也没必要,呵呵。打败QQ就够了。

  既然做了页面IM,且是很有使用价值的页面IM,接下来当然是做桌面IM了。点点的IM,要不要就叫DD,呵,还是“丁丁”?再接下来,就是以类校内模式来推翻QQ的统治。

  这期间,涉及以下几个关键点。

  一,用户从QQ空间的无痛迁移。技术问题。点点发展前期,顺其自然,就会将游离于博客(中端用户),QQ空间(低端用户)之外的用户吸引过来。但这部分人不多。再接着肯定得动QQ空间这块硬货了。当点点用户发展到千万级别时,点点网大概就可以公然以其比腾讯QQ空间优越为宣传造势点了。话说QQ空间的背景音乐付费,模版付费,载入迟缓臃肿真是让我深痛恶绝。

  二,互联网高端用户不少是对腾讯的产品有排斥感的,过于臃肿低效率。点点IM普及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开始营销争取这部分用户。

  三,当点点的SNS化成功后,基于高度信任的用户之间通过点点这一平台进行经济上的交流将不是问题。点点所代表的社会形象和社会价值本身就会促进经济交流的形成。比如独立音乐人发起小音乐会募捐。长期关注该独立音乐人博客的用户会有乐意掏钱的。国外的某些网站已经证明了可行性。还有其他很多方面。太遥远了,暂时没有分析的必要。

  届时,既然有了用户间的经济交流,点点离盈利也就不远了。

  这些功能,QQ空间无法替代。无法比拟。

  五 总结

  轻博SNS化,是一种基于情感价值的社交的必然模式。博主花长时间,表达创作个性化的情感,纪念,故事,而聚集起一些同好的阅读追随者,接下来呢,当然是两者间的互动。以往的互动都做得不够好。BBS不行,是结构的问题。微博不行,是信任度难以建立的问题。博客不行,是太重流行不起来的问题。豆瓣不行,是太直接切入现实生活的问题。

  一切,轻博,轻得正是恰好。

  最后,建议各位有空也参考下本人另一文章《国内SNS发展方向思考》,主要探讨了另一种基于经济价值的新型SNS模式,不同优士网招聘类。侧重于大众化经济价值。

  作者:叶杰杰

  联系方式:yes0989@gmail.com446501175@qq.com

2011年11月13日星期日

未来的社交媒体是怎样的?

  关于未来的社交媒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公司,名人,政府,各自观点不一。Businessinsider采访了企业家,学者,研究人员,热情的社交媒体参与者,以下是他们的看法:

  1) Dennis Crowley——Foursquare联合创始人兼CEO

  社交媒体以后无处不在。当你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发现朋友也在参与,可以知道谁在哪里,谁在去什么地方,谁在做什么,在看什么,在读什么,在听什么,就会更有兴趣去参与。Foursquare的新Radar功能在你溜达时提醒你,你的朋友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这种功能也将出现在电视中。

  2) Sara Haines——“TODAY”通讯记者

  今后社交媒体将会成为电视的主要部分,观众会继续利用新技术来分享内容,并对他们所看到的内容作出反应,人们对身边发生的事情会立刻做出反应,社交媒体为世界上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表达自己想法的平台,这样向我们这样的机构就能测量我们所报道的事情能带来多大影响。

  3)Mark Cuban——HDNet主席及达拉斯小牛队老板

  今后的社交媒体应该是多维的,对应着不同的面,比如公众形象,兴趣,事业,私人空间,人们会把这些面与他人分享。

  4)Mike Monteiro——Mule Design Studio的设计总监

  今后的社交媒体主旋律就是虚拟化。我们将逐步意识到我们对现在的社交媒体并非如此感兴趣,我们将会创造一些人物形象去旅行,见有趣的人,破案,从着火的房子里救出小猫。“你是谁”将不如“你伪装成谁”那么有趣,社交媒体的未来就是虚构小说的前沿,我们不喜欢真实的身份,喜欢真正好的身份。

  5)Jeffrey Zeldman——设计师、作家、出版人

  社交媒体将来会普遍存在,将会融入任何我们使用的东西。从桌面软件到手机,到网络,再到酒店的恒温器及电话;

  未来的社交媒体是庞大的,由于网络的进入门槛低,人们就可以创造一些小型的,多样化的社区,这些群体将会创造出精彩的利基(Niche)产品,最后两到三个社交品牌就会脱颖而出并成为电台,然后90%的社交商务都通过这些电台发生,现在已经开始发生,但离能让人为之一惊的程度还差得很远;

  未来的社交媒体是智能化的。会被无缝整合到传统的私人活动当中,比如银行业务,购物;

  未来的社交媒体是无形的,“社交媒体”这一词现在只是被社会中的很小一部分人用到(技术记者,顾问,投资人,自由设计师),随着社交媒体变得越来月智能,庞大,无处不在,这个词将会消失,因为它太过无处不在以至于不能引起人的注意,就像家里的电器发出的细微的嗡嗡声一样。

  6)Gina Bianchini——Mightybell的创始人兼CEO、Ning创始人

  未来的社交媒体就是,人们将不再被动地坐在那儿观看其他人都在做什么,而是可以积极地参与进去,通过新的社交应用让人们思想开阔并相互从对方身上学到东西做出反应。

  7)Chad Hurley——Delicious CEO,YouTube联合创始人

  未来的社交媒体将会成为“发现”的主要引擎,让我们从“杂音”背后找到线索,随着网络及人们互动的扩张,大量的数据将会产生一种新的可预见的模式——在你寻找某种东西之前就知道你想要的就是它。

  8) Mike Davidson——Newsvine CEO

  未来的社交媒体就是可以为我们屏蔽掉99%的我们不需要的信息而向我们展示剩下的1%,那些我们想知道也需要知道的信息。

  9) Dae Mellencamp—— Vimeo CEO

  未来的社交媒体就是媒体与社交互动之间的差别逐渐消失,大众媒体及社交媒体将会无缝整合,提供相关的,动态的,个性化的体验。创新不会消失,而是会融入环境中,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可自定义的体验。

  10)Professor William Uricchio——M.I.T.教授及Comparative Media Studies总裁

  社交媒体的未来就是,为我们提供可以自由塑造的身份,提供全球搜索,产生实时影响。

  11)Mike Lazerow——Buddy Media的创始人、CEO、主席

  未来的社交媒体就是网络发生巨大转变的核心。从搜索,基于目的的世界转变到一个社交,基于人的世界,过去的三年是以用户为主的三年,接下来的三年将是企业社交的三年,看看公司将如何参与到社交媒体并通过媒体发展业务。

  12)Charlene Li——Altimeter Group创始人

  未来的社交媒体,就像空气,无处不在,存在于任何你需要并想要它到达的地方,将会被无缝融入你的日常生活,就像空气一样,没有它,就会不能呼吸不能生活。

  13)Ryan Holmes——HootSuite CEO

  未来的社交媒体就是未来的全球沟通方式,希望未来的社交媒体能颠覆传统的媒体手段,帮助商业与文化的繁荣。

  14 )Ryota Kanai—— UCL Institute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研究员

  未来的社交媒体,应该更加真实,社交媒体成功的关键就是尽其所能提供能兼容大脑处理社交信息的社交环境。

  15 Pete Cashmore——Mashable创始人兼CEO

  未来的社交媒体,基于移动设备,地理位置,关系变得含蓄,不再明确,社交网络需要知道我是谁,我的朋友在哪儿,什么时候关系会有何不同。

  16) Howard Lindzon——StockTwits创始人兼投资人

  未来的社交媒体是关于分享,聚集,发现新鲜事物的。社交媒体的水平开发已经到极限了,但垂直开发还不够,新的模式可能意味着更好的商业模式。

未来的社交媒体是怎样的?

  英文原文:The Future Of Social Media Is...

  中文翻译:雷锋网编译。

2011年11月11日星期五

人民邮电报头版驳斥央视报道

  针对前天央视报道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因涉嫌价格垄断遭发改委调查一事,工信部主管的《人民邮电报》今天发表头版文章对其进行了驳斥,称“央视报道完全是片面之词,错误百出,与事实严重不符。”

  11月9日中午,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透露,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在对中国电信及中国联通进行反垄断调查。针对此,《人民邮电报》报道称,央视的报道虽然取得了一时的轰动效应,但却因缺乏事实依据根本站不住脚,违背了新闻工作的基本职业道德和准则,“与央视国家级传媒的地位不符”。

  《人民邮电报》是工信部主管、人民邮电报社主办,各大通信运营公司协办的媒体,是工信部的“机关报”,其态度从某种程度上可以代表工信部。11日的报道抛出了四个问题,包括“基本概念厘清了吗”、“垄断事实查明了吗”、“全球行情吃准了吗”以及“新闻素养丢掉了吗”,并就央视报道一一给出“事实真相”。

人民邮电报头版驳斥央视报道

  资深财经评论员何庆宇对此分析道:工信部主管的《人民邮电报》头版头条炮轰中央电视台,称其“电信、联通涉垄断”的报道是“混淆视听、严重失实、误导公众”,“完全是一面之词、错误百出”,并称几十万电信、联通员工“震惊!冤枉!委屈!无奈!”。语气极为激愤,措辞极为强烈。堪称近年罕见的利益集团公开争斗。

  相关视频:发改委调查中电信和联通宽带垄断问题

  媒体来源:CCTV《新闻30分》

  相关报道:人民邮电报:混淆视听、误导公众——驳央视对电信联通涉嫌价格垄断报道

  作者:晓雅 杨扬

  “我好想哭啊,我只能装一家的有线电视、用一家的电、使一家的煤气、以别人商量好的价格加两家的油,价格一天天飞涨的时候,没有人说垄断;当有一种业务几家运营商比着提速、比着降价的时候,却有人说,你垄断了!”这是在11月9日12时央视《新闻30分》节目曝出国家发改委正对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进行反垄断调查的报道后,一些通信员工发出的微博。这突如其来的当头棒喝,令两家公司的股票狂跌,也让几十万电信与联通员工难以接受,震惊!冤枉!委屈!无奈!

  而更多的人也觉得这事荒谬。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体改所主任史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很疑惑:电信行业这些年一直在改革,这些年资费一直在下降,为中国经济发展、解决国内通胀出了力,凭什么拿最好的行业来开刀?

  就连各投行也感到吃惊,摩根大通和中金都认为,在中国内地的宽带业务市场,联通和电信不能被称作为“垄断者”,他们还面临着铁通、广电等的竞争。

  还有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认为,通信行业在国企里是体制改革最彻底的。十几年来,通信行业按照国家要求进行了多轮分分合合的体制改革,形成了目前三家拥有全国性网络资源、实力与规模相对接近的市场竞争主体,三家公司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本报记者通过调查与采访,发现央视报道完全是片面之词,错误百出,与事实严重不符。

  基本概念厘清了吗?

  【央视报道】发改委已经基本查明,在互联网接入这个市场上,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合在一起占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市场份额,肯定是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如果证据确凿事实成立,将处以上一年度营业额的1%~10%的罚款,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为此将遭到数亿到数十亿元的罚款。

  【事实真相】好一个混淆视听的“互联网接入”!正是因为央视采用了这一广义概念,才得出了“罚款数十亿”这一骇人听闻的结论,在业界和网民中引起了轩然大波。而事实上,“互联网接入”分为不同领域,发改委此次对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起的调查,是针对SP接入市场而不是公众市场的,SP接入市场不涉及普通用户,与公众市场完全不同。据了解,中国电信或中国联通每年从SP接入业务中获得的收入只有不足2亿元,因此,即便是“证据确凿事实成立”,所处罚款也应以此为基数,而绝非数亿到数十亿元的天文数字。

  垄断事实查明了吗?

  【央视报道】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利用市场支配地位,对于跟自己有竞争关系的竞争对手给出高价,对于没有竞争关系的企业,给出的价格更优惠。

  【事实真相】这种说法显然是已经认定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在带宽专线接入上处于市场垄断地位。然而这种结论无数据支撑,因此并不成立。

  大多数人并不了解,在互联网专线接入市场,其实除了中国电信、中国联通,还有其他几家互联网骨干网经营单位,包括中国移动、中国铁通以及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中国科技网网络中心、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等。此外,还有转租的众多增值电信企业,例如电信通、长城宽带、歌华等。

  因此,这个市场完全不是想象的只有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独霸天下,由于众多网络提供商的存在,对客户争抢激烈程度可谓白热化,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然而专线接入市场到底收入是多少,至今没有任何部委和机构发布过数据,因此电信与联通到底在其中占有多大比例,完全没有数据支撑。所以所谓垄断之说也就无处立脚。

  至于央视报道提到的向SP出租带宽价格的差异,打个比方说,同样是一个房地产商旗下的商品房,同样是100平方米,北京和上海的价格差达40万!奇怪吗?当然不!因为民众很容易理解,由于商品房的楼盘定位、所处地段、小区配套,甚至交易时间的不同,有价格差异很正常。电信运营商对SP出租带宽也是一样的道理,由于交易条件的差异(区域因素、时间因素、产品细节、客户要求、服务质量等),出租带宽的价格也是由市场来调节的。垄断何谈之有?

  全球行情吃准了吗?

  【央视报道】截至2010年,我国宽带上网平均速率位列全球71位,不及美国英国日本等三十几个经济合作组织国家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但是,平均一兆每秒的接入费用却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3~4倍。

  【事实真相】暂且不说该报道采用的数据是不是与此次反垄断调查有关,也先不争论数据是否已经过时,仅就这样不考虑背景的简单比较而言,绝对是不负责任的,也是不公平的。这就好像让刚刚学会走路的孩童与成人赛跑一样。

  宽带作为社会最基本的基础设施之一,是与国情和人均GDP相匹配的。论国情,中国地域宽广,农村和偏远地区所占面积大,宽带建网的难度和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不可同日而语,单是西藏和新疆的电话村通服务就耗资巨大,何况宽带普遍服务。更值得关注的是,近几年来,一些发达国家纷纷出台国家宽带战略,以政府直接投资或者鼓励投资等方式推动宽带发展。而我国尚未把宽带上升到国家战略,宽带建设主要靠行业推动和企业投资拉动。

  论人均GDP,2010年中国在世界排名95位(IMF数据),但是央视报道拿来比较的却是排名靠前的经济体。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导致某一产品服务的价格和普及率差异,是很自然的。按照全球通信行业的发展规律,一项业务的普及率在20%以上才进入成熟期,之前是成长期,目前我国的宽带普及率不足10%,而许多发达国家的普及率为30%左右。不同的市场,其发展阶段不同,产品生命周期不同,发展规律当然不会相同。

  如果与国情更为相似的俄罗斯和印度相比,我国的宽带服务价格较低、速率更高,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我国的电信运营商并没有因此沾沾自喜,在“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我国国家宽带战略尚未成形之时,中国电信先行一步,提出了“宽带中国•光网城市”工程计划,预计用3年左右的时间,实现所有城市的光纤化。中国联通也在大力推动宽带接入的光纤化。

  事实上,仅在2011年中,我国的宽带服务就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仅举两例,在江苏的很多地区,8M宽带如今每月仅需60元,而广东全省的平均宽带上网速率超过3M。近几年来,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宽带资费每年下降6%~10%,这一幅度,早已大大高于央视报道的“如果能够推动市场上形成有效竞争,未来5年可以促使上网价格降低27%~38%”。以中国电信为例,按照其“宽带中国•光网城市”计划,宽带用户的接入带宽将在3~5年内跃升10倍以上;资费在3年左右迎来“跳变期”。而这些为民谋利的发展目标,并不是在政府强制要求下做的,而是企业主动执行的。

  新闻素养丢掉了吗?

  【央视报道】相关部委已就宽带接入问题对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展开反垄断调查,并有可能对两家企业进行反垄断处罚。记者根据初步推算,如果事实成立,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为此将遭到数亿到数十亿的罚款。

  【事实真相】“可能”、“如果”等在新闻体裁中十分忌讳的用词,组成了央视这段新闻的大部分内容。

  11月9日,发改委对两家运营商进行的反垄断调查还未结束,发改委还没有作出最终结论和处理意见。根据反垄断法第44条,反垄断执法机构对涉嫌垄断行为调查核实后,认为构成垄断行为的,应当依法作出处理决定,并可以向社会公布。然而此时,央视抢先一步在当天中午的“新闻30分”播出了报道。就连投行高盛都认为:“这次的事件让我们非常惊讶。惊讶的是,在任何官方定论还没有出台之前,央视的报道就进行了一些类似于巨额罚款的推测。”

  央视此举是否违反相关规定,自有专门的部门去裁定。但是单就这一报道本身,也是漏洞百出,只要稍有新闻素养的人就能看出破绽重重:其一,近4分钟的报道只对发改委进行了单方面采访,根本没有给另一方当事人澄清事实的机会,有悖于新闻的公正性,从而误导公众,引发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其二,记者在基本概念都没有厘清的基础上,用想象代替采访,用推测代替事实,大量使用“如果”、“可能”句型,将结论硬拧向耸人听闻的方向,有悖于新闻的客观性。此报道虽然取得了一时的轰动效应,但却因缺乏事实依据根本站不住脚,违背了新闻工作的基本职业道德和准则,不仅与国内新闻战线正在提倡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精神相冲突,更与央视国家级传媒的地位不符。

微博再思考

  (文/郭鹏程)作者注:本文放弃了众多评论所惯有的自上而下的对于商业模式之探讨;笔者相信,只要微博之生态结构逐步优化,商业模式会很容易的应运而生。故而本文反其道而为之:采取自下而上,层层剥离以至信息本身,从信息的维度来考量产品之于用户的意义及微博之走向。文章疏漏之处,还望见笑于大方之家。

  这一年中,微博很热,尤其是在国内。

  两大门户的推广手段也是铺天盖地,越发成熟,逐步形成了两种风格。但是单就普通用户的活跃度来讲,似乎热度正在有所衰退。国内外一些新的概念也在应运而生(诸如轻博客等),于是,我们可以去试着反思一下微博,做一些再思考。

  首先,要申明一点,表层上的数据分析不是在任何时候都具备指导性意义的,因为一些数据很可能是由于一段时间内噱头足够而产生的聚众抑或是人浪效应,纯粹的数据分析只代表细节性的思维方式,当面对实际性的动态问题时,就不怎么奏效了。况且,如果仅从简单的数据罗列上就可以断定其后发展,那么,这个充斥着不定性的世界也就不会有那么多泡沫了。

  从用户本身的角度来分析,从微博带给我们的价值来分析,以及自下而上的思考,这样得出来的结论,也许才会是有一点道理的。

微博再思考

  一。社交属性——“连接”很重要,也许会“涌现”

  相对于传统社交网站,微博最大的不同就是可以单向收听,这样可以产生大量的连接。

  相信“连接”这个词现如今在业内备受关注,社交网站都知道,连接才会产生互动,互动才能产生社交。

  同时,连接才有可能使用户之间产生信息互流,进而增加粘性。

  也就是说:无“连接”,少粘性,缺社交。

  再加之Kevin Kelly所言的相关“涌现”理论,使研究这一行的人知道,“连接”不只是1+1=2这样简单的道理,也并非1+1=20那样的愚昧之谈,而是可能产生“1+1=苹果”这样量变引起质变的重大变革。

  二。媒体属性——流动性所产生的信噪问题

  再来谈谈微博的流动性问题,这一点会很重要。相信大家都知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一旦信息流动起来,就会有一种生生不息的感觉,相对于传统的互联网媒体来讲,微博上的信息是“活”的,其更新度不言而喻,且在大量连接的用户群之间,只要信息足够的有价值,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引爆点,就可以病毒式的传播开来。

  当然,微博本身可以随意添加单向收听的这种机制与流动性放在一起,就会产生一些问题:信息的流动,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是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信息量,但是增加了多少有价值的信息,抑或随之流逝了多少有价值的信息,这一点值得我们去反思。

  流动了,信息的数量是多了,新鲜度是上去了,但是,信息的质量不一定会有所提高,反而很可能会有所下降。

  这里就要讨论到信噪问题,也许一天中总有那么几条信息是你所需要的,但是大量的,流动的信息早已将其掩盖。

  这里涵盖着两个方面的问题,既包括接收者,也包括传播者,如下举例说明:

  1.你收听了100个不同类型的用户,在一天中,其中有3条信息对你来说是有价值的(当然,你不会事先知道是谁在何时来完成这一动作,所以不可能特殊收听之),但是当天100人中的活跃用户共产生了120条信息,那么,如果在这3条有价值信息出现的时刻你并不在线的话,你只能在其他时间花费更多的精力来遴选有价值信息,做到买椟还珠。当然,还有更大的可能性,那就是:信息的流动会迅速覆盖这3条信息以至于你发现不了它们的存在。

  2. 作为信息源,也就是传播者,如果今天你想要让你的收听者知道一条关于你的信息,那么你发出来之后,如果收听者当时不在线,这条你想传播的,有价值的信息也可能会被数百条无价值的信息所淹没。

  综上两点,也就是说,由于微博本身的机制,加之流动性所产生的信噪问题,对于发送者以及接收者双方来说都造成了不便。(当然,如果你告诉我普通用户只需要收听十几个人就够了,那么我很负责任的告诉你,这样所形成的网络结构,真的不容易达到所谓的病毒式传播信息;缺少了足够的连接度,微博也就失去了相应的活力,失去了其本质所在。)

  分析了这么久,发现似乎上述的讨论形成了悖论。也就是说微博这种互联网模式,兴也流动,颓也流动。

  三。高频率时代成就移动互联网,碎语化140字应对离散人生

  未来的互联网产品是基于多终端化的,是基于云端与本地同步一体化的。

  所以移动互联网在目前看来,大有可为也算是顺理成章之事。

  移动化形成多终端化,从本质上也是基于社会本身频率的加快而形成的。

  人们生活的高节奏,必定会导致信息之间的反应加快,这就导致了所谓的高执行力,高效率。

  总之,这一切都是在将人类社会的频率加快。以达到同频共振。

  频率的加速不一定会使得结果更有意义,整个资讯时代的绝大部分信息总和也不见得能抵得上一本《道德经》。

  在过程上,微博这种机制使得信息制造的成本在逐步降低,140字以内,很简短,很碎片,几句话,喝口水的功夫,就可以解决了。

  即便是有一点浅薄,但是也不应该只是新鲜与爆料;社交与媒体之价值,如果不能充分体现在这140字之内,那,这也许就是泡沫。

  四。是过程,还是目的

  尼采告诉我们,人,不过是桥梁,前方是超人,后方是兽。

  人生,只是过程,不是一个目标,不是一个点。

  同样,微博,是社交网站的一个目的所在,还是流媒体演化阶段中承上启下一个过程。我们需要思考。

  直到现在,貌似微博也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商业模式,只是在一味的在圈用户。

  我们从不能否认用户即价值,但是我们也需要思考,用户是否可以真正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如果用户发现不了其给自身带来的价值,那么圈来的用户就不会给互联网公司带来价值。

  同一个过程上,我们走出了两条路。

  一条是发展平台媒体化思维,另一条路,则是简约社交化连接。

  但是再多的模式,也还是有一点问题的,在从上至下的思维方式中,做再多的分析也是纸上谈兵,只有自下而上的从用户本身去考量,也许才是有意义的。

  这就要谈到WEB2.0之意义所在,在这个大的时代框架下,希望用户既是信息源,又是信息的获取者,这样所产生的机制是一种自适性的模式。

  作为用户本身,你得产出信息,这才有用。WEB2.0的时代的微博不只是让用户来当做收音机使用的,用户本身也要作为一个信息源来制造信息。只有这样,才会具备真正的粘性。对于普通用户来讲,在初期,微博平台可以只是一个名人发布场,名人们都来说说自己的家长里短,收听之即可,但是时间一长,新鲜度一旦减弱,一般用户关注的真就没那么频繁了。

  微博现如今的模式不是终结,还会进化,如是而已。

  五。路在何方——探究移动化时代社交属性与媒体属性的双重未来

  事实上,笔者分析的上述几大要点,如果进一步深入思考,就会发现,它们其实可以归结如下:

  1.连接意味着微博天然的社交属性。

  2.流动则代表着媒体属性的未来走向。

  3.低成本信息可以更好地应对多元化,移动化终端。

  4.就笔者看来,微博模式尚不成熟,还需进一步演化。

  微博本身有着天然之社交、媒体双重属性,又加之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终端进一步的多元化,使用方式进一步的简易化。就这几点而言,微博不同于其他单一属性的社交类网站及媒体类网站,以此来看,其独特性是不言而喻的。

  现如今会有许多评论之着力点在于如何构建微博之商业模式,赶快开始打造盈利之路。笔者认为赚钱是必要的,但是不进一步的优化微博当中的社交属性与媒体属性,现在探求的盈利模式都有可能会随时化为泡影;集体性衰落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这让人会不禁想到当年的偷菜热,一旦泡沫破了,就将出现行业的集体性衰落。

  现笔者简要将自己的观点记录如下,望起到抛砖引玉之效果:

  1. 社交之路:

  顾名思义,web2.0时代的社交需要更多的则是信息的互通,而非单项的收音机式收听。如何使得用户之间拥有更多元的社交方式,这一点是增加粘性,对抗集体性衰落的核心方法。

  其次,线上社交与线下社交的权衡,其实是完善微博社交性的一个很重要走向。

  2. 媒体之路:

  首先要想到如何尽量优化流动性所带来的信噪问题。

  其次要了解到如何使媒体可以更好地传播信息,如何优化现如今的收听方式。

  再次要明确用户所收听到信息的实质性,是不是可以多元化的分拆重组信息,从而彻底加强媒体性。

  3. 移动化之基础:

  移动化代表着低成本信息,但是如何可以将低成本信息进一步高效率化,这一点值得思考。

  笔者一直认为,只有逐步优化了上述的三个方面,才可以全面考虑其商业模式。否则过于固式化的商业模式会过早的僵化了微博之结构,到时候就会造成进退两难的格局。

  六。两种思维,渐行渐远还是彼此融合

  再探讨一点:有趣的是,现如今国内最大的两家微博,分别各倾向于上述一二点所代表的两条路。

  当然,这是公司之基因问题。

  新浪微博主要走的是媒体属性,这是基于其门户基因。腾讯微博主要走的则是社交属性,这是基于其即时通信起家。

  换言之,新浪微博是用门户的思维来构建微博体系,缺乏的是其内部用户之间的社交性;腾讯微博则是彻底利用天然之社交体系一点点粘起来的微博体系。

  所以如笔者上述之分析,如若不加改变,将来这两家微博的发展也许会随着思维的不同而渐行渐远,分道扬镳。

  就笔者愚见:这二者属性缺一不可,应当想方设法将两者进行有机融合,然后借着移动互联网这一东风,即可成就未来。

  七。追根溯源——信息之融合

  如果我们再深入一些的思考,抛弃所有的机制与概念。

  那么,归根结底的问题究竟在哪里?

  笔者认为,无论怎样的发展,都应当从用户可以给公司带来如何的价值,升华到产品可以给用户带来什么样的价值,以及最终发展到用户可以给用户带来怎样的价值来思考。这样正过来思考,才会产生一种自适性的结果,而不是概念性的泡沫。

  无论是媒体属性还是社交属性,都是基于用户本身所产生的信息而完成的,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的落入名相之窠臼,那么一切都将是空谈。

  也就是说媒体在传播信息之时一定会存在社交之动作;同样,完成社交的同时,也会显示出了媒体之意义。

  举个简单的例子:这篇文章的读者,在阅读此文,接收信息的同时,文章会体现出其媒体属性,同时因着此文所引发的若干讨论,其实就是社交属性的体现。

  最后在这里还要谈到微博的相关推广手段:正常的营销手段起到的是正反馈作用,但是如果说只是去运用各种营销手段,诸如定位理论以及独特销售主张等,这样的方式可以造一时之势,而很难形成一种体制,全民热头一过,就会迅速降温,集体衰退。

  以笔者之愚见:一切的互联网产品,只是一种思维,一种机制,一种途径。自上而下凭空的想象出再多的商业模式也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还是要回归到基本点,看到其背后信息融合的价值;缺失了这一点最基础,最根本的要素,也许结果就会和最初的设想失之千里。

  来源:投稿,作者:郭鹏程,作者邮箱:catkin.gu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