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7日星期日

浏览器内核WebKit编年史

  回首六年前,2005年,网络和现在完全不同。那时,浏览器大战已告尾声,虽然Netscape战斗英勇,但微软和Internet Explorer 的地位看起来越来越稳固。看起来互联网正要落入这个邪恶帝国手上,还有一点,地球人已经阻止不了微软了。

  然后在2005年6月7日,在WWDC上,Bertrand Serlet走上讲演台推出了并不被人看好的产品——苹果的浏览器的灵魂——Safari,它是开源产品。它被称为WebKit。看起来,苹果仍然无法阻止微软作威作福,但是之后,他们走上了一个那时没人预料到的完全不同的方式。

  略想一下:苹果公司是出了名的神秘兮兮,为什么他们主导一个开源项目?要回答这个问题,要正确地看待这个开源如何成功的,我们必须回头看看WebKit的根源。但如果我没触碰到WebKit的现状,未来的发展,那就是我的失职。过去的知识很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现在,并更好地为未来作好准备。

  诞生于开源

  瞧瞧,现在几乎所有人都认为WebKit来源于苹果公司,它是Safari浏览器的灵魂,不是吗?但这些代码的确不是在苹果总部的秘密巢穴里码出来的。它实际上源于他处,早在1998年,这些后来成为WebKit的代码其实是KDE开源项目的KHTML和KJS引擎的一部分。最初,KHTML和KJS是较早采用khtmlw(The KDE HTML Widget)引擎的项目。虽然之前发布的程序引擎W3C将“DOM”和“CSS”两者都标准化了,但仍有不少工作要做,因此支持这些功能成为一个重要的优先事项。

  几乎整个1999年,由Lars Knoll牵头,掀起了一个KHTML风潮。尽管需要不少艰巨的工作,KHTML的支持者和开发人员都不希望轻易地放弃这个项目。但这些艰苦的工作带回了丰厚的回报。到2000年的春天,出现了一套崭新的浏览器内核——KHTML和KJS ——准备在新版本的KDE上实施。他们就是后来被某个位于Cupertino的“水果”公司采摘的开源项目。

  苹果式待遇

浏览器内核WebKit编年史

  2003年1月,在旧金山的Macworld Expo主题演讲中,Steve Jobs宣布苹果KHTML引擎的移植——WebCore开放源代码。同一天,Safari的首席设计师Don Melton给公布于KDE开发者邮件名单上的KHTML和KJS – KDE的首席开发员发送了一封邮件。之后便成立了苹果的Safari团队,而且很显然两方面对于能使用这个开源代码来创建Safari都感到高兴和自豪。对代码的效率以及开发员所实现的技术,Melton信件中充满了溢美之词。它看起来像一个美妙婚姻的开始。

  然而,时间快进到两年前,我们发现这场婚姻似乎也开始触礁。

  开源社区是建筑于激情,善意,自我牺牲之上。它并不适合每一个人。要想在此取得成功——或者在这个社区成为一个腕——你必须要了解这些性格特征,并将自己置身其中。苹果也是一个社区,但它有自己的文化和目标。KHTML和苹果公司的WebCore的尝试合作出现问题,也是可以理解的。

  与苹果公司经常在WebCore做出一些变化不同,KDE社区似乎对KHTML引擎“端口”上的改变所需的时间和精力无动于衷。2005年春,合作于KHTML的两个开发者Zack Rusin 和Carewolf都在博客文章表达了他们的挫折感,不仅在于苹果的“合作”方式,而且也针对KDE社区关于合作关系的看法。

  那时,苹果公司现有的合作建立的开源项目开展得并不顺利。他们努力想成为开源社区的好公民,但它在KDE社区的眼中确是不足。看起来苹果的开放源码的尝试是失败的。KHTML和KJS是苹果创造的伟大基甸,但这也证明苹果几乎不可能以社区为所用所享的方式去“回馈”社区。

  开源,以苹果的方式

  细细观察苹果公司的运作方式,其方法看起来非常简单。他们精美的创作其实就是不断重复的细化打磨过程。他们有一个对他们来说运转良好的系统。回想起来,也难怪试图融入开源世界对他们来说并不成功。

  但苹果并不是一个完全无情的公司。他们知道,他们目前在Web技术的进步的核心就是开源社区的工作成果。所以到这里我们就回到了故事的开头, 2005年6月7日苹果宣布WebKit开放源代码。

  WebKit起初就是WebCore和JavaScriptCore代码库,后来还加入一些东西。连同源代码控制树以及错误跟踪工具,所有用来创建有效的Web浏览器的代码是开源的。即使从哲学的角度看,这种粘性似乎让苹果更具团队精神变得理所当然。这个由苹果组织和驱动的项目,不定期发布一些代码供所有人使用,让苹果在保持其臭名昭著的“控制欲”的同时,还为其在媒体界赢得了开源之名。

  而且还将此名声充分利用。

  崛起,出局和离开

  从那时起,事情开始了微妙的变化。这虽非吹枯拉朽的态势,但确是渐进而不可逆转的过程。 WebKit开始掠夺浏览器市场。当然,它不纯粹关乎市场份额数字——至少不会是第一关注点。

  WebKit正赢得网民们的心。而苹果,这家一直以设计界的倡导者和伙伴的身份所世人所知的公司,也开始到处讨好网页设计师。WebKit非常灵活,十分迅捷,能够实现新的标准和技术,仿佛是为它们的构想和发明而生。这与Internet Explorer非常不同。而Web社区钟情于此。这是从未间断过的传统。最近,我们还看到WebKit的诸多创新,推动许多新的CSS3规范,并率先采认HTML5规范。

  WebKit开始出现Safari以外的在其他地方。2005年11月,诺基亚为其S60平台发布了一个基于WebKit的网页浏览器。随着iPhone在2007年1月发布,WebKit手机应用方面声势更加壮大。其在iOS平台上得到的增长,更是前所未有。而且苹果公司将其宠儿WebKit作为Mobile Safari的基础非常具有意义。而杀红了眼的手机厂商后来的所作所为更是亘古未有。

  2007年11月,也就是iPhone亮相的10个月后,谷歌发布了收购的一项成果:Android操作系统。虽然无论在苹果及其iPhone所涉及哪个领域,Android都想跟它拼个你死我活,但它还是那么一点点的别扭——其浏览器也是由WebKit支持的。这个两个竞争对手都受益于这个开源项目。但真正的惊喜是,苹果正是这个开源项目的幕后主导者。而且他们干得还真漂亮。

  显然,谷歌很喜欢WebKit里面的东西,因为2008年秋天,谷歌自主开发的浏览器Chrome测试版开始受到互联网的热捧。没错,这也是基于WebKit的。你现在应该能看到WebKit所描绘的宏伟蓝图了吧?

  2009年7月7日,这是一个有趣的命运转机,因为谷歌宣布了一项新的项目。他们已经开始启动了其称作“Chrome操作系统”的项目运作。它的诞生就是为了争夺微软和苹果的市场的,而它却是由——你猜对了,WebKit支持的。这也是WebKit故事最吸引人的方面之一。 WebKit由开源出生,经过极具竞争力的苹果制作和打磨,而现在却是谷歌用于与苹果竞争的未来计划的基础。是不是开源软件都那么吸引人呢?

  一年后,也就是2010年,黑莓也进入到手机WebKit行列,并宣布为黑莓第六版操作系统提供新浏览器。同样,耐人寻味的是:智能手机市场的三个巨头——苹果,谷歌和RIM ——都将WebKit作为任何智能手机的关键功能——网页浏览器的骨干应该有任何智能手机。想来,谷歌和RIM都需要为此感谢苹果。苹果,你知道的,这个来自Cupertino的神秘兮兮的公司。

  当然,不仅仅是那些地位显赫的公司充分利用了这个WebKit开源项目。还有不少其他小公司的浏览器也是建筑于WebKit之上,例如Midori,Shiira和Epiphany。

  但最迷人的地方之一还是WebKit的应用还不仅严格限于浏览器。一个高质量,开放源码的浏览器的存在,让许多独立的应用程序开发人员将基于浏览器的功能纳入到应用程序。OS X上最好的在线RSS阅读器——Reeder,就是使用WebKit代码提供feeds阅读时的无缝体验。或者还可以更具创造性的方式使用它,就像Valve的Steam平台使用WebKit来渲染其用户界面。

  亦敌亦友
 

浏览器内核WebKit编年史

  现在,RIM公司采用WebKit非常有趣。谷歌将其今后的成长和规划明显的押宝在它之上更是真正的迷人之处。但苹果还有另一个竞争对手,其竞争关系也是越演越烈,也在狠狠地挖掘WebKit:Adobe。

是的,甚至连iOS的死敌——Flash——也已接受该渲染引擎,将其纳入其应用程序的Creative Suite,而且甚至还给这个代码库添砖加瓦。

  不过,苹果和Adobe之间的关系,可以在另外一篇文章中进行讨论。我只是觉得像Adobe这种关于网络建于什么之上都有不同意识形态的公司也可以在WebKit中找到共同点。这是WebKit项目之所以伟大的一种见证:其维护,质量及其最初开发者所采用的和今天编写和维护代码的工艺。

  国王已死,国王万岁!

  还记得我先前总结的苹果之所以致力于开源的WebKit的首要原因吗?对了,就是要将微软拉下马,撼动其浏览器市场的王座。不过确实没有那么“确凿的证据”。当然也没有关于苹果高管或Safari浏览器开发者之间交流了如何干掉IE浏览器的秘密图谋。这只是我的直觉,我的猜测,不过我认为这还是蛮合理的。更重要的是,我还可以提供一些冰冷生硬的数字证明,即使这不是其开源WebKit的背后初衷,它也肯定是最终的结果。

  来自Net Applications的数据显示,Internet Explorer在2005年占据着惊人惊艳的89%的浏览器市场份额,而当年WebKit刚刚开源。现在,这个数字下降到相对并不起眼的54%。相比之下,2005年,唯一的基于WebKit的浏览器——Safari仅有可怜的1.7%的市场份额。但到如今,基于WebKit的浏览器占近20%。

不过,这些统计数字很明显地偏向于桌面浏览器。手机操作系统的网页浏览器状况如何?又说明什么问题呢?好吧,手机浏览器中基于WebKit的浏览器占超过62%的市场份额。 Opera Mini以22%的份额占据第二的位置,微软的那个浏览器甚至没有足够的使用量,无法纳入统计。而“其他”浏览器的市场份额为15%。

  如今,你很难找到对高新技术产业感兴趣的人否认手机领域才是未来真正的王国。而且Webkit已经有一个强大的存在,很难想象WebKit团队持续创新的努力会很快改变。

  总结

  当然,关于WebKit,还有不少本文未有涉及到的。如果你读到了最后,我得承认倍感荣幸。我已尽我所能去完整而准确地讲诉这个故事,但仍然有很多细节未被纳入其中。

  要想获得KHTML的原编码者中的两人的观点和想法,以及WebKit开源后一年他们的立场,你可以在雅虎上观看他们的介绍。想要跟上有关WebKit项目的最新进展,没有比Surfin’Safari的博客更好的地方啦。

  最后,亲爱的读者,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发表评论。我很想听到有关这个领域——比如网页方面的历史——你更多的见解。或者,也许你讨厌它,认为它过于累赘。如果你认为有需要,也不妨直言。

  英文原文:The History of WebKit

  中文翻译:雷锋网编译。

2011年8月5日星期五

创意手机APP汇总

  在知乎上有人讨论“如果由你来创意一个手机app,它是什么样的”,网友有很多有意思的想法,因为对移动互联网这一块很感兴趣,所以把网友们的想法汇总一下,一来通过整理的过程想想app实现的可能性和实现后的潜力,二来抛砖引玉,希望能引发网友更多的思考。

  1. 拍照购物;
    分析提取照片中人物的衣着,列出每项价格及其相关服装对比,支持在线购买。
  2. 旅游摄影;
    快速定位风景区最佳拍摄位置,比对网络图片服务如filcker优秀照片给出最佳摄像参数,帮助用户招到好图片。
  3. 聊天辅助;
    允许输入人物年龄、性别、职业、以及网络数据(如微博、qq等在线数据),获取八卦新闻等对方可能感兴趣的交谈内容;甚至实时捕捉交谈内容,感知用户有兴趣深入交谈的内容,帮助用户交通交往。
  4. 联系人擂台战;
    支持从手机的联系人中导入资料(头像、姓名、来往的电话、短信、邮件记录等),以这些资料为基础创造虚拟人物,转换为攻击、防御、生命力等角色属性,然后放到竞技场中打擂台,对战的结果可以直接发给联系人。对战要有一定的随机性,可以组队,画面要够吸引人。新的擂台场景和动作可以对用户收费。
  5. 食谱安排;
    安排用户每日的食谱,结合当地原料价格、供货情况、用户口味偏好、营养搭配等等进行推荐,并记录用户实际吃到的食物,在此基础上调整后续的食谱建议。
  6. 车辆路人投票打分;
    看到驾驶习惯差又不会被扣分的司机,比如乱闪远光灯、不提前打灯就突然变道、边开车边打手机堵在快车道上,就拍照投票扣分;看到驾驶习惯好的礼让的司机,就拍照投票加分。
    和 GPS 或者增强现实视觉设备结合起来一看,周围有哪些马路杀手一目了然。
    保险公司什么的也可以根据这样的数据调整保险费。
    要有不影响正常驾驶的拍照投票手段。
    扩展一下,也可以给看得顺眼和不顺眼的路人打分。
  7. 通用优惠券;
    每个商家都打印优惠券很浪费资源,消费者拿着各式各样优惠券不方便总是带着又容易忘记有效期,这种事情就应该交给手机应用来做。
  8. 自动切换手机情景模式;
    侦测到坐在车辆驾驶位置,就自动切换为驾驶模式,来电一律答复正在开车,进入自动应答留言状态,避免影响驾驶人正常行车;侦测到进入电影院,就自动切换为会议模式静音……
  9. 手机自救;
    手机发现自己以超过xG的加速度飞出去,或者正在进水,或者超过设定的时间没有人使用,就定期发送消息报告自己的方位,直到电量耗尽或者损坏。
  10. 卡通风格拍照;
    将手机拍摄的照片转换为卡通风格,尤其重要的是,要自动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人物外貌的主要特征。
  11. 手机使用数据统计分析;
    提取用户使用手机各项功能的数据资料,如购买应用花费,通话时间及费用,听歌曲数、时间,上网时间,使用各类应用时间,短信邮件数量;统计各类活动时间比重,根据统计结果反馈建议。
  12. 召唤出租车;
    获取附近的出租车信息(位置,是否空车、是否拉客等),提供召唤出租车功能,帮助用户找到可用的出租车,帮助司机找到客源。
    用户输入位置信息,出租车司机通过应用获取需要出租车的地点,以及根据用户位置密度选择等待地点,最大化出租车载客率。
  13. 唇语输入;
    可能未必比键盘输入和语音输入更有效,但确实是一个可尝试的方向。
    另外,此类应用实现技术难度较大,尤其是在方言众多的国内。
  14. 语言转化工具;
    文言文转白话文,白话文转文言文,专业术语转普通语言,普通语言转专业术语,以及各类语种常用语的转化。
  15. 关注事件通知服务;
    可以定制关注事件,当事件有进一步发展时,推送最新消息。
  16. 爱的储蓄罐;
    和爱人吵架时,我们总是容易记住对方的不好,恶言相加,忽略了爱人曾经给予的无数感动。做一个爱的储蓄盒,每次感到被爱的时候就写一个小字条放进储蓄盒里,吵架生气的时候,从储蓄盒里随机取出爱的纸条,就不会不开心了。
  17. Camera mashup;
    隔一段时间提醒自己去拍照,记录成长和变化。
  18. Weather mashup;
    带生活指数的天气App,在看天气预报的时候,可以提醒用户明天该穿什么衣服。
  19. 通讯录自动更新工具;
    在通讯录填写个人联系信息(姓名,手机号码,家庭号码,邮箱地址、头像等),定义一个获取密码,把密码提供给好友,好友可以通过输入密码获取你的联系信息。联系信息发生改变的时候,消息通知好友,好友可以使用密码获取你更新后的联系信息。
  20. 车位预订;
    可以通过应用进行车位预订,以及获取停车费用打折信息。
  21. 公交车到站;
    可以查询公交车目前位置,以及到达某一站点的时间。公交车目前位置的获取可以通过网友提供,时间通过估算获得。
  22. 骚扰电话屏蔽;
    拨号时间小于多少秒的自动屏蔽,防骚扰手机应用。
  23. 110、119、120快速报警
    在紧急时刻,也许没有机会拨打那些报警求救电话来说明自身情况(比如心脏病突发、比如遭坏人劫持等等),只需要激活这个应用,应用会将报警设备的gps信息向服务器端发送。
  24. 同城书籍借阅;
    可以分享交流读书感受,以及同城书籍借阅。
  25. 基于lbs的语音应用;
    喜欢听周围人说的话(收音机),基于LBS的语音应用我觉得很有必要,语音的表现形式比文字更有真实感。
  26. 类似简简单单的人物打分服务;
    可以给上传照片的人物打分,约会,交谈,促进用户交往。
  27. 申请加薪;
    为用户寻找最合适的加薪理由。
  28. 手机拍照拼图游戏;
    基于地图,用户为地点拍照,拼出全世界。
  29. 暗恋通知;
    类似adore服务,key使用手机号码。用户可以在通讯录中勾选暗恋对象,如果他她在使用这款应用时,勾选的人是你的话,消息通知两人,帮助用户表达没有表达出来的感情。
  30. 关注TA;
    你是不是会经常打开微博,就为了看看Ta发了新帖子没?你是不是经常刷新QQ空间,就为了看看Ta更新了没?人人网?Ta的博客?每个人都有一个Ta,在内心深处,在随时关注,Ta是那个美女同学,是公司新来的性感前台,是某个家人,是心中偶像。
    使用应用可以定制TA所有的网络应用(微博、QQ空间、人人网……),最快获取TA的更新。
  31. Wifi提醒;
    提供用户附近可用的wifi地点。
  32. 路况信息;
    用手机的GPS定位,测速来得知使用者当时所在路况的信息。每一个用户既是路况信息的使用者,又是路况信息的提供者。
  33. i wanna wc;
    基于google maps 显示离自己最近的公厕。
  34. 商城活动提醒;
    所有知名B2C商城店庆或者搞活动的的提醒工具。
  35. 旅行防骗小卫士;
    结合LBS,提供旅游目的地的常见骗局推送,让旅行更加安全舒心。由旅客产生内容,把自己遭遇的骗局、经常设局的场所等信息及时分享,避免其他旅客受骗。
  36. 酒后代驾;
    把多家酒后代驾服务信息放到一个APP中,给出服务质量,价格的排名,联系电话。提供出发地和目的地的位置信息,方便不认路的用户。
  37. 加油站;
    定位附近的加油站位置,查看油品评价和当前价格。
  38. LBS剧情游戏;
    多人合作,完成某一项任务,完成步骤需循序渐进,以到某地check-in为完成标示。
  39. 老年人智能机主题;
    可以转化以及更改系统设置,方便老年人使用。
  40. 购物晒单;
    购物(扫描条形码)+lbs+社交+点评+微博。
  41. 网易评论top10;
    及其其他社区特色服务的top信息获取。
  42. 身体健康状况监测工具;
    可以监测用户身体健康状况,帮助用户维持身体健康。
  43. Google Translate For Animal;
  44. 应用整合;
    一款能够将QQ、MSN、FETION、微博、微信、人人网、邮箱等互联网服务整合到一起的应用。
  45. 上网加速;

创意手机APP汇总

  来源:读者投稿,原文链接

新浪微博开放平台推出站内应用

  2007年5月24日,全球最大SNS社区Facebook 推出开放平台应用(APP),第三方开发者利用开放平台APP框架可开发与Facebook核心功能集成的应用。截止目前Facebook开放平台已有数十万个第三方应用,包括娱乐类小游戏、社会化音乐发现和分享服务、数据统计等,日活跃用户上亿之多。

  所谓开放平台,就是首先提供一个基本的服务,然后通过开放自身的接口,使得第三方开发者得以通过运用和组装其接口以及其他第三方服务接口产生新的应用,并且使得该应用能够统一运行在这个平台之上,我们把这样的一种网络服务模式叫做开放平台。开放平台模式成功的要点在于,通过自身服务和第三方应用的互利互惠,提高用户对平台网站的粘性和使用程度,进而提高获利,同时,通过利益分摊,达到平台自身和第三方应用循环刺激而产生的滚雪球式的增长。

  新浪微博很早就推出过开放平台,但大多都是围绕微博的一些应用,为更好的规范第三方应用的开发质量,提高用户的应用使用体验,微博开放平台也将在8月初正式开启站内应用大门。通过该服务,可以将开发者的应用接入新浪微博,让用户在新浪微博网站内使用应用,即站内应用,以提升应用品质。

新浪微博开放平台推出站内应用

  应用源自不同的开发者,由于产品创意和开发理念的差异,在应用表现形式上自然各有不同,这样就会导致用户使用的不便。为了确保用户体验,新浪微博开放平台向开发者发布了详尽的“站内应用开发指南”,根据指南,开发者能迅速按标准开发各类应用;除此之外,开放平台还配备了“应用UI设计规范”,对站内应用的UI设计严格把关,以确保站内应用形式的一致性,进而给用户带来更佳的视觉享受和应用体验。(站内应用开发指南:http://open.weibo.com/wiki/%E7%AB%99%E5%86%85%E5%BA%94%E7%94%A8

  那么,哪些应用类型比较适合加入站内应用呢?和Facebok、人人网一样,社交游戏、微博小工具是很适合以站内应用的形式体现的。

  新版微博应用频道的上线,将为站内应用提供更多的推广资源。无论是微博导航菜单、应用频道首页、还是用户的个人微博首页,都将出现优秀的站内应用,其中佼佼者更有机会被打造成“明星应用”。

2011年8月4日星期四

Google Gmail向全球开放网络电话

  据Google官方博客报道,Google于近日正式宣布,在全球推出价格低廉的网络电话服务,用户通过Gmail可以拨打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手机座机,并支持38种呼叫语言,货币数量则包括欧元、英镑、加元和美元。

  Google提供的网络电话费用较为低廉,拨打美国和加拿大电话完全免费,拨打英国、法国和德国手机为每分钟0.1美元,墨西哥每分钟0.15美元,中国和印度的任意号码为每分钟0.02美元(相当于人民币0.13元左右)。

  完整的拨号费用表参见这个地址

  Google强调,所有通话只收取通话费,并无月租等费用。因为该功能是网络电话服务,因此Gmail用户需要安装一个Gmail插件才可以使用。

Google Gmail向全球开放网络电话

  不过,对于中国用户来说,访问Gmail的网络电话会出现如下提示:“您当前的位置不支持 Gmail 中的呼叫功能”。

Google Gmail向全球开放网络电话

  这说明Google目前不支持中国用户使用Gmail网络电话,即使Google想支持,天朝估计也会想办法封禁Gmail的这个功能,中国从今年3月2日开始干扰Gmail等服务,人为造成Google Https不稳定,至今还没有停止干扰。

Google访问异常

  当然,并非只有中国一个国家无法使用Gmail网络电话,中国的很多老朋友也无法使用,Google在其帮助说明里列出了全部不支持此功能的国家列表。

  以下国家/地区目前不支持 Gmail 的拨打电话功能: 阿根廷 中国 古巴 埃及 加纳 印度 伊朗 约旦 肯尼亚 墨西哥 摩洛哥 缅甸 尼日利亚 朝鲜 秘鲁 俄罗斯联邦 沙特阿拉伯 塞内加尔 韩国 苏丹 叙利亚 泰国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越南。

  Gmail的这个网络通话功能,让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直接与固定电话和手机通话,使得Gmail成为集即时通讯、电子邮件、视频和语音通话为一身的全方位通讯产品,使其竞争对手Skype倍感压力。下面是一段Google提供的官方宣传视频。

新浪微游戏能否成就另一个Zynga

  一场社交风潮席卷全球(兲朝自然也包括在内),引领者叫做facebook,尽管其在墙外,但是墙内的我们对其一举一动却极其关注。facebook,linkedin,zynga,一个个让人惊叹的名字,一个个财富神话,让墙内的我们羡慕不已,于是墙内的诸巨头也开始躁动不安。

  曾几何时,墙内有一位业界大牛,逢人必说myspace,但是当facebook袭来并且势无可挡的时候,他也不得不改口,逢人必说facebook!就到这里,不扯淡了,讲点正经事。

  大家都以为墙外的高手才是高手,其实墙内也不乏高手,一个在墙内自娱自乐的自诩中国facebook的人人网抢在facebook之前上市,而新浪微博也在饭否被关的那段时间里抓紧发力,抢占了国内微博客的先机。有人把这归功于方校长,其实不然,方校长自己也不一定会想到他随手筑起一道墙,会创造这么多奇迹,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外面的和尚没法进来念经,墙内的和尚想怎么念就怎么念,就拿新浪微博为例,在一阵不知所谓的微创新之后,终于在国内的诸多微博客中一举成名。不过其究竟是媒体,还是sns?至于你有没有搞清楚,反正我是不清楚。

  facebook还没上市,zynga就已经上市了,要是facebook上市,那还得了!既然如此,墙内的众高手们,谁的平台上先出现一个zynga,谁就能成为墙内真正的facebook了。

  开心网上有游戏,但是偷完菜之后基本熄火了;人人网上也有游戏,但是目前看来,也不温不火;接下来轮到谁了?好吧,是新浪微博!最近刚推出的微游戏和微币,业界有朋友称此举极有可能打造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zynga,那就让咱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看新浪微游戏是否有希望搞定这一伟大目标。

新浪微游戏,能否成就另一个Zynga?

  首先,用户数量。

  新浪微博在5月份称其用户数量已经超过1.4亿,并且称年内会达到2亿,而这里面有多少僵尸,他们没说,我们也不太清楚。就算这里面木有僵尸,但相比facebook的7.5亿,新浪微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次,用户属性和行为习惯。

  facebook上面的用户大多为同学和校友关系,所以很容易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和讨论的话题,但是新浪微博却不同,就算我跟你相互关注了,我可以和你一起探讨动车追尾的问题,但是你未必知道我喜欢玩魔兽或别的游戏。大家已经习惯性认为微博是一个制造话题和内容的工具,用户是否会习惯在上面玩游戏,个人觉得,这个还是有一定的可能。就比如说qq,qq游戏并不是跟着qq一起出来的,而是后来才有的,而如今腾讯游戏已经成了腾讯最赚钱的部门。

  微博上有一个兴趣爱好分析的工具,但是这玩意准确度有多高?因为我的简介中有一个词是“客服”,就把一些做销售的用户推荐给我,这真的太不智能了,我很不爽,其实我是个程序员!

  微博上有所谓的名人,并且是带v的,不过请注意大部分用户不是名人,微博之所以这么火,完全不是因为社交,而是因为满足了多数普通用户对名人的那种45度角的仰望:如果你是姚晨的粉丝,也许姚晨转发你一条微博或者回复你一句,你就会兴奋得三天都睡不着觉。

  第三,用户在微博上玩游戏的可能性。

  我们发现一些高中生,初中生也在新浪微博上,他们把微博当做是qq之外的一个娱乐工具,因为这个工具确实挺好玩。他们是有可能跟同学一起在新浪微博一起玩点游戏的,不过就目前的形势来看,这个群体依然并不庞大,甚至我们都没有注意到他们在微博上的存在,尽管他们确实存在。

  目前来看,微博的社交属性依然不强,如果开发出类似《FarmVille》这样的游戏,建议先让那些带V的用户带头玩,让咱们这些不带V的也体验一下偷到自己偶像的菜是什么感觉,说不定真的就成了。

  第四,开发者与分成机制。

  国内有很强悍的开发者,他们现在很多在为苹果的AppStore打工,并且成绩还不错。他们会不会因为新浪微游戏而分出一些精力出来,这个目前还不得而知。

  新浪微博的微游戏平台在一年内不参与分成,这看似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机制,但是这一年内能够让开发者赚到多少钱才是最关键的。如果这一年内不能在微博上出现一两个类似《FarmVille》这样的神话,那么这个微游戏就碰不到这群人的G点,也就不会提起开发者的兴趣,就不能形成正向的循环,那么就啥都别想了。

  第五,微币。

  微币现在和人民币也是1:1兑换,跟qq币相比,没有贵贱之分。

  要知道中国互联网有自己的特色,给中国互联网企业送钱的用户是三低用户:他们可能是一个月只有100块零花的小朋友,他们会把钱花在摩尔庄园里面;他们也有可能是某工地的民工,他们愿意每个月10块钱包流量来用手机登 陆qq.微博能否凭借游戏开辟一条广告之外的盈利模式,能否在这个平台上成就另一个zynga,就看能否让更多的三低用户入驻微博。

  第六,平台自身的属性。

  新浪,是一家媒体公司,在人们的眼中也一直是一家媒体,包括现在微博出来了,大家依然是把其看做是一个了解更多信息的渠道,并没有看做是像qq那样和朋友一起沟通的平台。想要改变在众人心目中已经形成的惯性思维和行为习惯,新浪需要做很多功课,并且这个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

  结论

  有业界朋友认为新浪微游戏的推出,这个平台上会出现一个中国的zynga,但是就目前看来,这个美好的愿望还真不太容易实现。路漫漫其修远兮!

  来源:雷锋网benimaru供稿

2011年8月3日星期三

社会化媒体的“蝴蝶效应”

  众所周知,“蝴蝶效应”即为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不得不承认,这个神奇的世界就是这般的“混沌”,以至于我们置身其中而无法自拔。

  互联网社会化浪潮的兴起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尤其,以微博等产品形式的社会化媒体的发展更是促进了广大网民的交流。从社会形态的本质来讲,作为现实社会关系和行为的真实映射,社会化媒体将现实搬进了虚拟的网络世界。有人会问,天涯等社区论坛难道没有这种讨论的氛围和情境吗?无可否认,传统的社区论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空间,但是其话题式的信息流传播方式决定了社区论坛传播的局限性。

  作为社区中的成员,要么去浏览寻找话题,要么主动创造新的话题,这如同大家一起在人民大会堂里面开人大会议,代表们根据每个议题进行相关讨论,看起来很high,但是影响力如何,最终或许还是那一群人的事儿。

  而社会化媒体就不同了。契合现实社会关系化形态的微博产品是以关系为其信息的传播载体,每个人都是媒体,每个人都可以相互互动、交流,哪怕是素昧平生,哪怕是远隔千山万水。这如同大家住到了一个筒子楼或四合院里,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只要关系在,就不愁没有互动。于是,每个人都化身为一只蝴蝶,在漫天飘飞。其实,连你自己都没察觉,或许是因为你的某些“动作”,为后面的“龙卷风”埋下了种子。是的,可能很“混沌”,但是一点都不虚拟,虽然所在的平台是虚拟的,但是其实质是社会化的。你要知道,它是一个世界——有些时候比真实的还要真切。呵呵,或许你今天开房的一条微博记录就是你明天的墓志铭。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社会化媒体中的每个事件点都让我们记忆如此深刻:春节前后的“拐卖儿童”大营救、那个钱云会、那个微博上曾留下痕迹的钱明奇、夏俊峰、我们万能的郭美美童鞋等等。因为有了微博,有了社会化媒体的兴起,我们才能够更亲近地去关注这些人,通过他们平时的文字和图片记录,去想象他们的生活。

  对于社会化媒体的“蝴蝶效应”存在着善恶之辩。

社会化媒体的“蝴蝶效应”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写道:“微博推动了信息公开、透明,使藏污纳垢处都射进了新鲜的阳光。微博启蒙了每一个个体意识,也启蒙了他们的公共意识,由此使觉醒的个体都竭诚来维护公共利益。越来越多人在这里完成了公民的洗礼,完成了在彼此关怀、辨证基础上的信息公平与信息彼此公正。这般透明、广泛的公共监督,才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尼德兰苹果微博中分析:“政府信息透明程度差劲,对谣言的反击能力约等于零。低素质知名媒体为赚眼球,完全抛弃职业道德底线。新浪名V造谣传谣,各有各的目的。本土段子公司、海外网络战团体为钱为政治目的推波助澜、兴风作浪。”

  有人讲:“当下,最恐怖的事情是什么呢?不是什么高铁事故,而是下个月的时候,我们就会遗忘这个事件,就像上海大火、就像汶川地震、就像城管打人…。一味的愤青,没有作用。一味的意淫起义,没有作用。微博不是民主助推器,而是愤青吐粪缸。”

  也有人在博文中分析说:微博是原本为了更方便的沟通,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微博导致了越来越少的面对面沟通;微博原本是想利用好大家的碎片化时间,现在大家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在这个上面;微博希望创造一种实时、真实的交流氛围,结果有些人只潜水不说话;微博期待人们随时记录自己的思想,结果离散的信息点导致缺乏深度的思想堆砌。

  百家争鸣,从不同角度看问题,都很有意思。笔者认为,本身社会化媒体并没有错,本身微博产品性质没有错——其实微博反应的现象和问题正是现实社会所存在现象和问题的真实写照。不要忘了,微博中的人们组成的就是一个真实的社会,里面各色各样、怀揣不同想法的人都有。因为现在的人们忙碌于生活,并没有认真审视个人意识和公共意识,只有通过每个有价值的个体去相互提醒和监督。为什么会谣言四起?首先从源头分析,很多时候,我们对某人或某事做判断的时候,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只用了所有信息里最具代表性的一条——在人人想法都差不多的地方,没人会想的太多——这是一个普遍的社会心理,不是个人的错。因为有时不真实的东西比真实的东西包含着更多的真理(至于你们信不信,反正我信了)。好的,为什么会发生信息不对称?这个问题,不懂怎么解释,希望读者们自己去思考吧……

  一句话,真实世界存在的真善美恶丑在微博中都有,社会化媒体来源于真实世界。每个人现实心理都会利用微博表现出来——你是个不择手段的商人,那么你可不管什么谣言不谣言,只要能够赚钱啥都干;你是个非常理性、谨于言行的人,面临一些非议的话题和热浪时你选择沉默、选择默默地等待解释;你是个追求公正、追求平等的人,你会不断去讨论那些话题,你想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提醒别人、呼吁良知……

  我们深信,社会化媒体中存在谣言,而且不可磨灭。我们承认,人言可畏,我们会不知不觉地参与到转播谣言的行为活动中。我们坚持,或许有脑残的,或许有偏激的,但是我们仍该坚持着理性的“愤青”。一切源于善的行都应该被肯定——相信“蝴蝶效应”的存在。

  来源:雷锋网专稿,作者:胡毅鹏

2011年8月2日星期二

谁最开放—开放平台的桌面战争

  它们各个旗下有至少三个以上的开放平台产品,在运作;它们的诞生,不仅仅是为了简单的开放而已,它们更是为了抢占用户最为重要的一个进入点——桌面。一场关于桌面进入点的战争即将拉响,而主角将是百度、腾讯、360……

  “混搭”的桌面

  应用介绍:WebOS+App Store+Facebook=腾讯Q+

  应用入口:http://im.qq.com/qplus/

  “这里啥都有”,可以用来形容最近腾讯首次半公开发布Q+身上。马化腾这次要做的,很明显是Html5的应用汇聚地——云端桌面。而这一点,也正是包括微软IE9 Pin to taskbar在内的国际IT霸主,所期望最终实现的。他们无不期望,通过自家的产品,能够圈得住未来Web3.0的核心——网页应用。而这个看上去外表就像是左边多了一个“工具箱”的WebQQ的Q+,则正揭示着腾讯帝国未来雏形。

腾讯Q+

  图标、背景、管理器,甚至系统工具一应俱全,这套看上去和我们熟悉的Windows桌面,并无太大差异的系统,就是腾讯用于征战Web3.0的核心武器Q+.正如推动PC最初发生的是一系列可以安装软件的入口——软驱、光驱、U盘一样,Q+的程序入口在于一个手提袋造型的图标——应用市场之内。

  苹果的App Store理念,让无数正苦于无法真正掌握软件最上游的国内互联网巨头公司,一下子找到了解决的办法。以腾讯Q+为例,他们为具有各种功能的Html5程序制定统一图标规格和程序接口,最终通过Q+云端桌面,汇聚到用户寄宿在各种设备——PC、平板、手机之中。用户几乎只需要输入一次QQ号码和密码,就可以畅游、访问原本需要冗长注册的网页应用。腾讯眼中的Q+,仿佛是自己“下一个互联网的代名词”!

  腾讯凶猛,不是在于其拥有6亿多的活跃用户,更是在于其早早地就布局了,各种能够“接洽”Q+平台的“先头策略”。在长达半年的筹备期中,腾讯已经将腾讯朋友、QQ空间、腾讯微博、财付通、电商、搜搜、彩贝及QQ八大平台陆续开放,为的就是这个已经揭开面纱的重磅系统——Q+.开放平台之争,腾讯仿佛已在国内摆好擂台,但胜负却很难因此而定,国内其他互联网巨头,也早已抢滩布局。开放平台之战,才刚刚开始……

  像影子系统的桌面

  应用介绍:安全口号的“进入点”——360安全桌面。

  应用入口:http://zhuomian.360.cn/

  喜欢挖掘入口的360,自然没有错过这次“上游之争”历史战役。打上自己引以为傲的安全旗号的360安全桌面,成为了自己征战开放平台之争的核心武器。借助整合360安全卫士所提供的部分安全功能,360希望自己能通过这款产品,帮助自己从安全软件到系统平台的战略转移。

360安全桌面

  有点像“影子系统”,在第一次接触这款产品之时,这是360安全桌面给笔者的初步映像。但很显然,360这次要得不仅仅是安全而已,更在乎开放的“尺度”和“力度”。各种网页游戏的“入场”,似乎正展示着360多年积累的各种自己下游资源。和腾讯一样,360也提供了一个Windows传统桌面到“云端桌面”的“虚实切换”按钮。从背景到应用宝库,甚至到关机按钮,360安全桌面把自己装扮得更像一个传统的Windows桌面,或者说是一个朦在Windows桌面上的一个插件。

  尽可能用与传统桌面雷同,但又有自己特色的功能,从桌面这个入口,转换用户习惯最终“接管”用户桌面。而颇有意思的是,这次360一改以往喜欢捆绑推荐的癖好,在安装过程中并未强加安装、删除任何软件。甚至,在其多个版本的修订史中,它们还主动抛弃对原有软件的“绝对依赖”关系。看得出360对这场争斗,尤为看重。甚至作为360董事长的周鸿祎,还在自己的微博上,为360安全桌面摇旗呐喊。

  关于桌面上的战争,仿佛一触即响。国内各家互联网巨头,在次之上,无一不投入重兵器、重火力,蓄势待发的各种“桌面级开放平台”,即将在战场上碰面!

  网页“桌面”

  应用介绍:已与百度应用平台打通的百度浏览器。

  应用入口:http://liulanqi.baidu.com/

  醉翁之意不在酒,用这句话来形容最近推出百度浏览器,无疑是再合适不过了。面表和Chrome浏览器有几分类似的百度浏览器,重点在于其“最首页标签处”,多了一个彩带LOGO的按钮,而这也是开启百度开放平台的核心固件,百度的桌面布局,就“藏于”其下。这个看上去更像是一个WebOS的百度浏览器,拥有类似应用市场的“浏览器宝库”,其中汇聚了百度的开放平台布局之谜……

百度浏览器

  用沙箱技术实现安全、在地址栏提供独有的百度搜索亿万级数据对比,以及百度开放平台所提供的大量网页应用,构成了百度浏览器的独特风景。上线不久的百度浏览器,就拥有了多达三万种海量应用,内容涵盖新闻、视频、游戏、财经、邮箱、小说、购物、音乐、社区、团购等,而这一切都源于其打通了与百度开放平台的通道。

  而与其他开放平台中,提供强调应用分类归纳的应用市场不同,百度浏览器采用了一种叫做“APP抽屉”的隐藏菜单方式,来呈现这些数以万计的应用。这种,“APP抽屉”设计的最大特色之一,就是其将用户查找应用的焦点,聚焦到了“抽屉”内的搜索框中。通过输入关键词来完成对众多应用的精确、模糊查找。

百度浏览器

  区别于前两者的直接向,传统桌面发起正面挑战不同。百度浏览器则采用自己更加擅长的方式,在这场战斗中进行还击。从浏览器切入,抢占桌面的做法,也不禁让我们想起了谷歌Chrome OS.具有同种特殊身份——搜索引擎,具有彼此各自不同市场份额优势的两家搜索引擎巨头,在开放之路上,想法不谋而合。倘若真要谈及国内依靠浏览器转型的厂商,或许也只有天生优势、拥有国内最大网站联盟的百度,才是最终的实力冠军。

  开放未来,必然是联盟之争

  虽然三家互联网巨头,所推出竞争桌面的产品不同,但都最终将产品的核心落脚在“纯”网页应用之中。原本维护、支撑网站运作的站长们,成为未来开放平台之争,提供弹药——网页应用的供应商。角色的转变,也使得站长使命的转变,聚多成广,一些拥有实力的网站联盟,将有实力,成批提供各种应用,并准时“交货”。他们也将极度可能成为未来推动网页应用发展的核心。他们将会为各种打上不同品牌的开放平台们,提供生存必备的核心资源。而若谈及未来的开放平台之争,笔者认为,将会是网站联盟之争。

  作者:花生米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