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1日星期一

Google和Android的专利纷争

  笔者是从G1开始用Android的,到目前用的是Nexus One,并且下一代的Nexus我也要定了。笔者痴迷于Google的各项服务,有两个付款账户,并且Gmail, Calendar, Docs,以及 Google+ Circles用起来都比我想象的要舒服得多。截至投稿的这一瞬间,笔者认为Google还没有从混沌中醒来。

  但是现在笔者很担心的是,Google在手机及手机周边的专利问题上依旧(继续)保持沉默。

  目前,专利制度的存在造成了一种尴尬。如果你有一定的想法和足够的钱,你甚至不用发明什么东西就可以获得专利。你只需要稳坐钓鱼台,就可以对别的人或公司进行敲诈。专利制度是一种可怕的制度,一种我们和Google都深陷其中的制度。

Google和Android的专利纷争

  下面是一些案例:

  刚刚成为第五个Android制造商的Winstron因使用Android而同意支付Microsoft的证书许可费用。他们步了HTC,General Dynamics还有其他一些公司的后尘。Motorola,Barnes以及Noble当前也因同样的证书问题被起诉。而Microsoft正从Samsung寻求同样的利益。

  该许可协议的条款尚未披露,但花旗的分析师Walter Pritchard预言HTC可能以每个Android产品5美元的价格向Microsoft付款,并有传言Microsoft想要以每个产品15美元的价格从Samsung获利。这就是Microsoft仅仅通过一个Windows手机证书所得到的。(相比之下,Google没有靠Android证书获得任何利益——它是免费的。)

  为什么有些厂商在Microsoft的专利系统淫威下向它支付专利保护费用,而在Google却没有呢?因为Google缺少自己的重量级移动设备专利,这意味着他们不能很好地保护自己。他们把自己置于竞争者和投机者的爪牙之下。

  Google本应该依靠对Nortel的专利拍卖进行一些认真的运作来挽救一下自己濒临失血而亡的专利系统。相反的是,他们令人费解地把注意力放到了一些无关紧要的项目上去了。

  现在,来自Robert Cringely的消息透露,Apple公司45亿股份中的20亿美元投标份额将使其得到他们对Nortel的LTE 4G及其它项目专利所有权。而Apple公司已经起诉的Android厂商,已经包括了HTC,Motorola和 Samsung. 这一系列的运作又为Apple得到LTE的专利权添加了一些筹码。

  Google可以尝试拖延购买时间或使用反垄断法的手段,甚至可以尝试通过收购已建立的像BlackBerry的制造商RIM这样的公司来回到这场利益争夺中 (这时候的Palm和Nokia可以不予讨论)。但截至目前,我们还没有听到或者看到他们做任何事情来帮助他们的合作伙伴。

  一些Android开发商现在不是已经被专利投机公司Lodsys起诉就是将要被它起诉,这也是Apple iOS的开发商所面临的问题。专利诉讼是非常耗钱的官司,无论是诉讼费用还是赔偿费用都非常昂贵。这意味着开发商不但得不到诉讼的好处,还不可避免地减缓了产品的开发速度。

  Apple并没有为开发商提供赔偿补助,但它至少在Lodsys诉讼案中提出了调解申请。这是一个很好的战略上的动作。而据我们所知,Google没有为Android开发商提供任何帮助。

  他们(Google)也没有对VP8发表任何看法,即使这种新的视频标准比OGG Theora格式更好并且比H.264起更不受限制——但同时它也面临着有着专利许可的MPEG – LA有可能的行动。再加上那个遏止了Java在Android的发展的Oracle诉讼案,这些都可以看出:当涉及到专利问题时,Google展现出的是一种近乎鲁莽的态度。

  或许他们根本不关心Microsoft和Apple是否有可能拉他们的制造商跳槽——也许他们觉得这是制造商的问题。Google不直接从Android上获利,所以这肯定也是一种可能。

  但是,如果Microsoft的条款中规定Bing的搜索和广告是独家使用而不是授权付费使用,如果Apple公司的和解条约使得ODM厂商转为生产Windows手机在财政上更为可行,那么,这会让Google为了在未来的专利战争中取得胜利,而有更大的动力在这些歧途上越走越远吗?

  我希望不会。我希望他们尽快采取行动。我真的想要下一代的Nexus,那就像是Andy Rubin和Matias Duarte做出的最美味的冰淇淋三明治一样,我还想要有着梦幻般的硬件的HTC,Motorola和Samsung.在很多很多年以后,我不希望我还为专利诉讼扼杀创新,损害原设计制造商,或遏止开发商开发产品的消息所担心了。

  Google目前拥有这个星球上最强大和最流行的平台,但随之而来的是责任。你不能对制造商和开发商的危机视而不见,你已经不仅仅只是在技术上最富有和最有影响力的公司之一了。

  英文原文:androidcentrol

  中文翻译:谷饭

2011年7月10日星期日

从Flipboard谈创新和山寨

  毫无疑问,Flipboard是最棒的iPad运用之一,它充分发挥了iPad的特性,以杂志化的阅读方式提升了Twitter、Facebook、Google reader及其它提供Rss的互联网内容的阅读体验。对笔者而言,Flipboard不仅是最常用的阅读工具,也是炫机时必备的法宝。

  和以往的故事没有什么不同,一个成功的国际性互联网运用背后必然有一群中国模仿者,Flipboard也成功也为它带来了不少产自中国“山寨兄弟”,比如博众资讯、鲜果联播,以及受欢迎程度最高的Zaker。

  简单的对比一下Flipboard和Zaker,无论从外观还是功能,两者的差别小到如果抹去两款运用的名字和Logo,就很难分辨出这是两款不同的运用,不得不承认这的确又是一次非常成功的Copy2china。

从Flipboard谈创新和山寨

  其实笔者个人觉得作为一个中文版的Flipboard,Zaker仍然是有意义的,在Flipboard提供较充实的中文内容之前,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在中国这个大局域网真正和互联网互联之前,Zaker仍然可以列入装机必备的名单,何况至少到现在,Zaker也还没有露出那些中国山寨货通常都具有的让人倒胃的恶趣味。

  不过拿Zaker与Flipboard进行更细致的功能对比并没有多大意义,其结论无非是再一次证明了山寨货的品质虽然不如原装货,不过山寨货贴近国情,在中国又一次取得了胜利(在Itunes Shop中国区Zaker排名高于Flipboard)。但那Zaker与iPad上另一款新闻/阅读运用Zite进行对比,就真正让人汗颜了。

  说起来Zite也是一个Flipboard的学习者,Zite的阅读界面,尽管在美工风格上和Flipboard略有区别,但这依然是Flipboard的套路。

  但做一个号称“Flipboard第二”的山寨货显然不是Zite的目标。它借鉴了Flipboard的杂志化的界面,采用的却是与Flipboard完全不同的内容编辑模式。Zite根据用户关联的twitter及GR来判断用户的阅读兴趣并进行内容的推荐,而且它会根据用户对其推荐文章的评价(Yes/No)来改进推荐的结果。如果说从内容的获取方式上看,Flipboard仍属于老式的RSS阅读器,那么Zite就可以算是一个社会化的推荐阅读工具了,除去相近的阅读体验,Zite完全就是Flipboard这个根上开出的另一种花。

  对比Zite和Zaker,就可以清晰的看到创新与山寨的区别不在于对别人的学习与模仿,甚至在很多时候,学习的深度也将决定了一个产品究竟是创新的、还是山寨的。

  以Zite为例,它对Flipboard的分析与研究肯定不止于外观与功能,而一定是深入了Flipboard的商业逻辑和战略布局,它看清了Flipboard的优势,也看到了Flipboard留出的空间,所以它照搬了Flipboard的精华,却又可以从容的在不同的定位上建立起不一样的产品模式,创新不一定是石破惊天的,更是不断的积累由小变而大变的。

  很多时候,创新与山寨的差别仅仅是是不是多想了一点,是不是多深入了一点的区别,而这个区别让Zite和Flipboard成为了两个相互不能代替的精彩运用,而Zaker,则是随时可以抛弃的那一个,这也就是创新和山寨对使用者得区别。

  来源:宋大妈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7月7日星期四

让平台飞(三)

  枪在手,跟我走

  我们要超越现有平台包括新浪、腾讯、FB、APPLE等的话,要先确认我们要通过什么形式来与他们竞争,以及需要确认超越他们的底气何在,还是只是一句噱头。

  首先,在社交化媒体阶段,网民间的关系是一直在那存续的,在帖子里、博客里、视频里、应用里…等等发帖者和跟帖者,跟帖者与跟帖者,博主与粉丝,粉丝与粉丝他们的关系散落在互联网各处。智能移动终端的发展,网民的线下生活移动支付,地理位置,照片,突发事件报道等等,都可以与互联网融合,网民线下活动与线上活动的分界线变得模糊,两线生活逐步融合,这就提供了大量的创新机会,开发者们可以开发无数种应用,来满足网民的互联网上的线下生活,线下的互联网生活。这些应用顺应了网民行为的内容和范围扩展后的需求,也极大丰富了网民的两线生活范围。大量应用的出现直接导致一个如何将应用传播给相应有需求的网民,同时我们也知道网民间的一个重要生活内容是与他人的关系(信息源),而现在这些关系还分散在互联网各处,从网民自身的角度来考虑,需要可以管理自己在互联网上关系的平台,也需要及时获取自己所需的应用,这两大需求就促生了社交化媒体平台的诞生,平台的形式可能有很多种,客户端、appstore、网站等,但最重要的是至少要提供关系的管理,因为应用的传播还需要网民的关系来完成。建立以网民间关系(包括公开关系、私密关系)为基础的平台,来满足用户的信息应用整合需求,是社会化媒体发展的技术要求,建立平台也将是我们的选择。当然这一技术背景同样也是当前平台能够涌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社交化媒体阶段,网民可以随意发布信息,也可以转发分享信息,每个网民拥有信息生成和传播的能力。无数个网民个体这两种能力在平台上聚合,就形成巨大的能量,我们可以在平台上看到海量的信息生成以及大范围的信息传播。在平台里,每个网民都为平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每个网民都拥有话语权,平台是网民的平台。也许有很多人会疑问,平台只与平台的精英相关,与普通网民关系不大,因为根据28理论,20%的人生成80%的信息,20%人的影响力超过其余80%的。也许这样的数据是正确的,不过如果换种角度来思考这些数据,你会对平台另眼相看。A.根据28数据来推理是以结果论英雄,有意无意的忽略了过程,试图以当前的静态数据来评估平台的动态发展全过程,这样的评估方式是不客观的。B.在渠道平台阶段,若占据渠道,那么信息就可以通过渠道大范围的传播,快速形成知名度和影响力,不过这样的传播方式是一对多的,渠道占据主导地位,接收者是没有话语权的,是信息的单向传播。但在社交化媒体阶段,信息的发布者和接收者都有话语权,对于博主发布的任一条信息,粉丝们都可以转发,评论,收藏,送分,取消关注,拉黑等等操作,每一项操作,都是与博主的互动,在这一阶段,信息是双向交流沟通的,在考虑博主的影响力时必须要将这些情况考虑之内,要参考粉丝与博主的互动情况,若仍以粉丝数量多少来衡量,有失偏颇。而实际上当前阶段,对粉丝的互动行为尚无较准确的评价,你就很难对博主的影响力有较客观的评估。C.当前有些平台精英们有众多的粉丝,与粉丝有频繁的互动行为,在粉丝们中间有巨大的影响力,这一客观事实不是28理论的证据,反而是反面例子。拥有大量粉丝的明星精英们往往是在现实社会已经被证明了的人群,他们将现实中积累的人气、资源带到平台上来,聚集众多的跟随者和粉丝,粉丝的数量在某种程度上是他们在现实世界的价值在平台的表现方式(这里的价值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而不是平台有能力凭空让某人成为明星精英,平台只是为他们提供了展现价值的舞台。新浪看到名人资源为平台带来的好处,就对名人实行特殊政策,即使如此,精英们也会受到巨大的挑战,当精英们在平台上无法展现出自我价值,很快就会被粉丝抛弃,名人们在平台上被八不是少数,形象尽毁。这表明了平台是实力展示的舞台,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就可以在平台上自由发挥。因此在平台这个舞台上,只要有实力,每个网民都有机会来展示自我,并获得别人的肯定。有实力的网民在平台上的良性竞争可以不断壮大,为平台持续带来更多的优质信息。

  平台是网民的平台,网民对平台上信息的进行双向互动,决定了它的传播范围,对它的质量进行筛选,留下有实力的网民源源不断的为平台提供优质信息。

  讨论威权模式的平台时,平台将网民创造的渠道价值占为己有。在社交化媒体阶段,平台的信息传播是由网民通过分享转发评论等方式来完成的,是数不清的网民的操作实现了信息的大范围的快速传播,谁劳动谁受益,只有将这信息传播的渠道价值兑现给网民,网民才会有更大的动力提高传播渠道的效率,实现信息的快速针对性的传播。(参见互联网的锤子)

  平台的两大重要功能是信息的生产和传播,信息是由网民来生产,信息的传播是有网民来操作,但是由此产生的利益由谁来获取?利益该如何分配才能保持平台的活力?

  在平台上,每个网民都是信息源,网民可以从其他网民口中获取某一事件的方方面面,信息传播从一对多的方式变成多对多,这就造成通过信息源的垄断,通过传播渠道的垄断来封锁信息,过滤信息成为一件困难的事件。信息源时代,让信息更加透明公开,启发了民智,同时特权阶层依赖信息优势来控制操纵民意的难度大大增加。

  在平台上,网民不仅可以从其他信息源获取信息,还可以自己发布信息,发出自己的声音,让信息从单向传播向双向沟通转变,当有损害自己权益的事件时,网民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予以干涉。在信息源时代,网民拥有了话语权,而这在威权模式的平台下,网民只是企业争夺利益的筹码,网民只有有限的话语权,两者是决然对立的。

  在威权模式下,平台是企业的利益载体,平台是以企业利益为核心的平台。通过上述的讨论,我们可以知道,平台是网民的平台,网民拥有的话语权,要求平台要以网民的利益为核心,而这些都是与现有平台的本质格格不入的。

  平台是网民的平台,网民通过平台这个舞台,放大了信息获取和传播的能力,平台也能集合网民的创造力,生产海量的信息和显示传播力,网民既是平台的使用者也是生产者,网民是平台的核心竞争力,谁能调动网民的积极性,激活他们的创造力,就可以发挥出平台的竞争力,就可以在平台的竞争中赢的胜利。

  我们要超越现有的平台,需要建立以网民利益为核心,保障网民话语权的平台,充分调动网民的生产力,用更高效的平台竞争力来取代威权模式下的平台。

  要建立以网民利益为核心的平台,需要建立保障机制,让平台始终为网民服务,而非为某一特权阶层服务。这要求平台的控制权要由网民来决定,众多网民的控制权如何实现,可以考虑将管理者的任命权和罢免权分离。平台的管理者由董事会任命,但当决策者作出损害网民利益时,网民有权对其罢免,平台董事会再另行任命他人。从制度上保证网民对自己的利益拥有话语权,保证平台是网民的平台。

  平台对所有人公平开放,鼓励网民间的公平竞争。为开发者创造自由的,有安全感的竞争环境,用市场竞争机制让网民在平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创造平台的繁荣。

  建立网民间的交易机制,让网民的信息价值能够兑现,渠道价值能够兑现,保障网民个体的产权,来激活网民的创造力(参见互联网的锤子)。

  民主模式的平台与当前威权模式平台的区别是民主社会与威权社会的区别,一个是将平台作为服务网民的舞台,一个是将平台作为企业攫取利益的载体;一个在机制上保证网民做主,一个是口号上让网民做主;一个让人有安全感有预期有希望,一个是用恐惧让人服从,一个是无条件支持开发者和普通网民,一个是有选择性的支持利益相关者,一个是自由展示的创造力,一个是受约束的创造力…

让平台飞

  信息源时代不仅仅促进信息的流动启发民智,同时其技术特点让网民拥有了平等的话语权,从目前来看,民主模式是天然匹配信息源时代的模式,通过建立民主模式平台不仅可以在竞争力上超越现有平台,同时也是民主取代威权在互联网上的试验。

  结合互联网的锤子,从微软—yahoo—google—twitter—facebook这一路的发展都是有迹可循,每个发展的点都是对网民信息处理能力的解放和发展,有理由相信,互联网的民主模式可以激发网民的生产力和创造力。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在懵懂中做了顺应潮流的事情,现在对未来的描述已经标在地图上,不过不管有没有看懂这张地图,时势会为我们创造英雄,尽管有可能是一两年之后。(完)

  来源:sbumblebee投稿。

让平台飞(二)

  麻匪劫道

  盗亦有道,在劫之前先弄清楚是劫谁的财。在原有秩序内,渠道将广告信息传播到需求者手中,企业主通过传播渠道与需求者建立联系,渠道帮助他们实现交易,为他们创造了价值,渠道因此就可以在生产商消费者的商业链条中分一杯羹,渠道平台就可以由此兑现渠道价值。

  在社交化媒体阶段,网民与网民间直接联系,网民甲与企业主有关系,也与网民乙有关系,网民甲将企业主的广告信息传播给网民乙,网民乙就此购买了企业主的产品,那么网民甲就完成了当初渠道所完成的传播信息工作,网民甲就该可以兑现之中的渠道价值。社交化媒体阶段,信息的传播由网民直接完成,那么这传播过程的渠道价值,就应该是网民享有,但现在平台仍试图依赖巨大的用户基数,独吞网民的渠道价值,则是不义之财。对于某些人来说也许还有疑问,平台是开发者的衣食父母,没有平台,开发者寸步难行,用户也无法享受到高效便捷服务。这与没有国哪有家哪有你的逻辑是一样的。每个朝代都号称千秋万代,但历史上朝代是一茬一茬的换,老百姓在这片土地上则存续着几千年,持续创造着文明。没有老百姓哪有什么国家,哪有什么特权阶层,没有老百姓缴税,国家和特权阶层你们又能持续多久呢,老百姓才是国家真正的衣食父母。网民与网民,他们可能通过一条新闻、一篇博客、一个视频、一个应用由于相同的意见或完全不同的意见,建立并维系着相互间松散的关系,这些关系散落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有没有平台,他们的关系都客观的存在着,将这些关系聚集在一起集中显示,构成平台。网民间关系的存续成就了平台,先有这种关系的存在,再有平台。网民的关系经过集中后,每个网民的信息生产和传播能力得到了集中展示和爆发,这两种能力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并可以在平台上体现出来,在目前阶段为平台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网民才是平台真正的衣食父母,不要看到五毛,就颠倒黑白,是非不分,平台从你身上搜刮的远比赏赐给你的要多的多。

  不义之财,人人可取,不过劫道是个技术活,我们现在还劫不了。在威权社会,特权阶层让老百姓依附于国企,提高人员流动成本,用户籍制度限制人们的迁徙流动,没有户籍就是黑户,就是一个被社会抛弃的人,医疗福利教育工作等等在社会系统内的数据都是空白的。平台上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限制网民流动的户籍制度。网民在使用某项应用后,就会产生数据,而这些数据是网民长期互联网行为的累积,对网民来说是很有价值的。当平台限制用户对这些数据的使用时,比如只限在该平台上的应用上阅读使用,那么出了这平台,网民就无法使用这些数据。因为这些数据,网民就不会轻易转换平台,这样就成功的限制了网民向其它平台的迁徙流动。如果网民非要到其它平台上的话,那么他的数据跟黑户一样是空白的,代价昂贵。互联网应用上的网民数据就是互联网上的户籍制度。平台对于自己开发应用乐此不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也在于此。

让平台飞(二)

  沙场练兵

  经过上面的讨论,厘清了平台的搭建思路,我们也可以开始尝试建立一个与他们类似的平台了,为以后的劫道建立技术储备。首先,平台是网民存续关系的集合,是将散落在网络各处的网民关系的集中。需要作点解释的是网民在这里是抽象概念,不单指具体的网友,是指能向外发出信息的信息源,包括网友、企业、机构、具体产品、活动等等。搭建平台的第一步是聚合网民间的关系。有直接聚合和间接集中的方法。直接聚合,是通过信息源发出的不同种类信息来聚合相对应的网民关系,比如新浪微博通过娱乐明星集合追星族,IT名人聚合互联网从业者等,也可以如知乎通过IT专业知识的解答,聚合互联网从业者,如点点网一样直接通过提供各种兴趣的信息聚合有共同兴趣的网友,也可以通过LBS、具体的活动、具体的产品将网友进行聚合,网友的活动是多元的,不同的时间地点情境与他人有不同的联系,尤其是当前线下活动和线上活动界线逐步模糊,可以让网民发生关系的情境更为丰富,创业者的创新机会数不胜数,创业者只需探究用户的需求,开发几种应用,就可以通过应用将有共同需求的网民相互联系,形成关系,只要这种联系具有一定的可捕捉,持续性,就可以聚合,就有聚合的价值,就有平台的潜质。这是直接的聚合,间接聚合是相对于传统产品而言,比如淘宝、360杀毒、迅雷等他们的用户都与所使用的产品建立联系,相互间的联系渠道是贫乏的,平台可以为他们建立丰富的联系渠道,促进他们间关系的生成。从理论上说,只要有一定用户基础的产品,都可以通过间接聚合完成平台搭建的第一步。

  平台初步聚合了网民的关系后,接下来就是对这些关系进行加工提纯。平台的现有关系很多都只是通过某一类的信息源导入的,信息源的质量不同,类别不同,导入的关系也各不相同。平台在此基础上,需要让网民间的关系向纵深和网络化发展。当一个网友可能只是被一娱乐明星吸引到平台上,平台要提供给网友不同类别的信息源,不同类型的信息,帮助他与其他信息源建立联系,帮助他发布自己有质量的信息,让其他网友能够follwer他,形成网络状的关系网。这个过程往往是与第一步同步的,通过不同类型的信息源导入新网民,同时也将这些信息源推介给原有网民。腾讯将地方论坛导入自己的平台,通过地域这一区别性资源,丰富网民间的关系,同时也可以将垂直社区论坛导入平台,也可以将网民的通讯录手机联系,邮箱联系方式导入。可以将传统产品的用户群导入平台,通过平台将为这些用户提供沟通渠道,建立相互间关系(平台为自身的扩张,将大大促进传统网站社区的社交媒体化,平台将由此可以获得大量的用户,并为用户提供更多的选择,丰富他们间的关系)。网民间的关系丰富后,就要开始对关系进行管理,分门别类,界定关系边界,根据网民的需求,将关系根据工作,生活,公开,私密,地域,时间,兴趣等等进行分类管理,让网民能够根据不同类别的关系来获取不同的信息,能根据信息的类别在不同的关系里分享,对关系的管理,能让网民有效的管理自己的互联网应用数据,为互联网应用的大批使用打好基础。

  有了精细化的关系管理后,平台搭建进入第三步,对外的有限开放。网民间每种关系背后都隐含着一种或几种需求,平台提供关系的整合管理,但自身无法满足用户庞大的需求,必须借助外界力量,来开发各种不同的应用,满足用户千奇百怪的需求(包括网民间的互动需求),这就要求平台必须对外开放。但是这种开放是有条件的,就是之前所讨论的威权模式下的平台,是在保证对平台的控制下,开放扩张平台。进行有限开放,就需要用到互联网的户籍制度,通过对网民数据的管控,来实现平台对网民的“迁徙”控制。平台此时需要分析网民的需求,尽可能将网民的基础性需求交有平台来满足,基础性需求代表着与大部分的网民有联系,若将此应用交与外部开发者,有一天外部开发者不满平台的条件而离开平台,就会影响到平台上的大部分网民,若平台多遇到几个要逃离的的开发者,那么愿意抛弃应用上的个人数据,留在平台的网民将会屈指可数。当然如此极端情况出现概率会较小,不过,平台不容忍开发者能够要挟平台的情况发生。平台将会根据应用与网民的数量关系,决定是开放还是封闭,若该应用与大部分网民相关的,将会坚决封闭,比如网上支付应用,看看腾讯的入股公司与他们所可能影响的网民数量,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平台真心开放的会是满足小众市场的应用,或对数据依赖程度较低的应用,这些应用可以满足平台锦上添花的要求。当然在获得对平台的完全掌控力的时候,那时开放的尺度可能会放开点,否则在建立初期,该封闭的,平台绝不会手软。

  平台的搭建基本完成,余下的就是与其他平台的竞争。竞争无时无处不在,在搭建平台的第一天开始,就面临着竞争了。对特殊信息源的争夺,是平台聚合网民关系的竞争,新浪通过抢夺名人资源获得先机,腾讯通过QQ、会员空间实现间接聚合,点点等则另辟蹊跷,寻求新的信息源等等,拥有这些特殊的信息源,就保证了一批稳定的网民关系。在信息源扩展方面腾讯有了进展,地方社区论坛,垂直社区等都是相对具有区隔性的信息源,获得这些信息源,就可以稳定增加一批网民关系,稳步扩展平台。新浪看起来还纠结与微博是应用还是平台的问题,平台是关系的聚合,若留下微博的关系,那么微博将会是一个现成的平台,若纠结与微博的具体形式,那么微博就只会是一个好应用。当前大部分平台还是只处于第一步和第二步,第三步的战争还没来到。战争的形式可能会取决于平台的户籍制度的执行能力,各企业若能牢牢掌控着平台,那么网民的话语权有限,互联网将现电信移动联通类似的“激烈的三国大战”,若网民能突破互联网的户籍制度,可以较容易的在各平台间迁徙转换,那么平台将会为争取网友进行京当东当般的缠斗。

  对平台的搭建进行了假设和推演,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发展,只有等时间来验证。不过经过这样的推演,清晰了平台的技术和策略,我们终究是为劫道而来,接下来就将为打败现有平台,超越平台做新一轮的尝试了。(待续)

  来源:sbumblebee投稿。

让平台飞(一)

  本文通过讨论社交化媒体的技术特质,网民与平台的关系,来对平台的出现背景,平台的组织模式,平台的建设以及平台的未来进行一些探讨。

  乱世江湖

  众多互联网企业纷拥而上平台项目,平台间的竞争排入了日程,作为看客,打群架比互博要激烈很多倍,有趣的多。不过在看热闹之前,先做点功课,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平台一夜之间就冒了出来。

  每个互联网企业都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腾讯有QQ,百度有搜索,新浪有门户,360有安全等等,大家在自己的专长领域聚集了大量的网民,坐拥巨大的流量,形成自己的信息传播渠道,通过这一传播渠道,他们可以将广告信息传播给大量网民快速推广新产品,逐步扩张自己商业疆土。

让平台飞

  对于网民来说,通过QQ聊天,新浪获取新闻,通过百度搜索信息,企业也可以通过这些网站将广告信息大范围的传播。这些网站都是网民的互联网入口,是网民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的关键环节。信息传播的路径:信息——>传播渠道——>网民,对这些传播渠道的掌控力让网站拥有强势的话语权,在于网民和企业主博弈时占据强势主导地位,是网站的核心竞争力。

  在社交化媒体阶段,网民与其他网民直接建立交互关系,网民可以通过其他网民获取第一手的资讯,而无需通过上述网站,同样网民也有机会将自己的产品信息大范围的传播,应用软件无需广告就在短时间内获得上千万级用户的新闻层出不穷。这就跳过了传统网站的传播渠道,信息传播路径:信息——>网民,这比传统的信息传播路径更短,成本更低,也更直接。对互联网巨头的冲击也更直接。

  社交化媒体阶段,互联网让网民可以从任一网民那里获取信息,也可以随时将自己的信息进行传播,网民在对网站的话语权大大增强,网民可以绕过原有的互联网入口,避开原有的传播渠道,将社交化媒体作为新的互联网入口。网民可以直接从微博上聊天、获取资讯、搜索信息,而不再依赖传统网站,企业主可以在低成本的社交化媒体和传统网站的传播渠道间进行选择。这就改变了原有必须依赖传统网站传播渠道的模式,瓦解了牢牢控制着渠道的网站巨头的强势话语权。网民拥有了与网站相对等的话语权,网民与网站间的关系处在了洗牌重建的阶段。被网民抛弃的传播渠道的商业价值一落千丈,从鸡腿变成了鸡肋,依靠控制传播渠道建立的商业帝国也面临崩塌的危险。(参见互联网的锤子

  在社交化媒体面前,互联网巨头褪去了垄断的光环,失去了垄断渠道的竞争优势,在新技术社交化媒体面前,大家都是一张白纸。旧有秩序被社交化媒体瓦解,互联网迎来了重新洗牌建设新秩序的机会,对于这样的机会,相信有想法的人肯定不想错过,这是平台涌现的重要背景。

  草莽英雄

  辞去旧人迎新人,既然定下方向做平台,那就加足马力拼命干吧。大家基于对社交化媒体的理解,加上原有的平台经验,纷纷推出各自的平台,但社交化媒体是新事物,理解不尽相同,推出的平台也就怪力乱神。有做平台又做应用,有选择性开放,有择机开放,有开放后放任不管,有试图靠硬件建立垄断性开放,一片乱象。也让我们看的云里雾里的,不过有一个类比,可以将这些乱象逐一看透,在这之前,有必要先分析下平台的推出逻辑。

  大部分的互联网产品的盈利逻辑是:用心做好产品,吸引用户,然后运用这些用户资源盈利。可以直接向用户收费,也可以利用用户流量卖广告,实现信息传播渠道的价值。用户是企业一项能带来利润的重要资产,对于做传播渠道的互联网巨头而言,用户数量和流量更只是他们争夺利益一项筹码。

  有了这样的背景,对他们在社交化媒体阶段做出的平台就可以进行一些推测了。平台们纷纷出重招,放出糖衣炮弹,吸引开发者,吸引用户,扩张自己的平台。他们希望为平台带来足够多的用户,一如传播渠道中的庞大用户数量,他们希望能用各类应用将用户牢牢的吸附在平台之上,他们希望能像控制传播渠道一样牢牢的控制着平台,这样新平台就能够象原有的传播渠道一样成为企业的战略立足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商业帝国的基石。在平台有足够的用户和壁垒后,互联网巨头们就可以重温往昔的幸福时光,倚靠着平台吃着火锅还唱着歌。当然,用户仍会是巨头们的重要资产,是他们博弈谈判的重要筹码。

  如果看明白了,可以直接跳到下一节,还没看明白的,为帮助更形象的理解平台,将举个不恰当的类比,注意不要过分解读,因为他们有天然的相似性。

  我们有专制社会、威权社会、民主社会的叫法,现在将这些叫法套用在平台上,逐一分析。

  专制社会对应的是专制模式的平台,渠道平台,在这样的社会里,公民没有话语权,任人宰割,平台想给你看什么信息,你就得接收怎么样的信息,各类弹窗,各类虚假搜索结果,相信都已领教过。专制模式平台的发展高潮和谢幕是3Q大战的爆发。平台们将用户作为利益争夺的工具和炮灰时,严重伤害到用户权益时,作为用户,没有话语权,无力反抗,对他们的侵权行为没有任何约束力,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在我们的电脑上打架,堪比清末的日俄战争。

  威权社会号称民主社会,但实质仍是独裁统治,由一帮特权阶层统治。对应的是威权模式的平台。包括国内的各种平台,国外的FB,APPLE等平台。各类平台都号称开放,但平台的掌控权牢牢掌握在各企业手中,平台的利益由他们独享。威权社会为了保持独裁统治,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号称国企;平台直接投资各类创新应用,布局平台的关键应用,号称平台长子。威权社会有国进民退、市场准入、宏观调控等等。平台毫无保留的继承,平台开发应用与开发者竞争,是国进民退,特定开发者不得入场,是市场准入,自主调整分成比例叫宏观调控。当然国家主义也是他们所推崇的,独裁者把国家看得至高无上,因为他们代表着国家,国家至高无上其实就是他们自己至高无上,至于百姓那是无所谓的(茅于轼)。说不定哪天你就触犯了国家利益,影响社会和谐,因为你的网站不能访问了;说不定哪天你就触犯了平台的利益,因为你的应用被下线了,或者你的竞争对手变成了平台。国家利益和平台利益总是很贴心的为你提供7*24全年无休服务,在他们需要的时候,你就可以被服务到。需要明白一件事,在威权社会和威权模式下的平台,安全感都是奢侈品。开发者如此,用户自然不在话下,用户增多表明平台的数字在增大,表明平台的博弈能力在不断增大。

  这一阶段的平台,你说他封闭,但是有开放,你说他是开放平台,但在平台里做种种自以为是的管控,而且平台间的动作大相径庭,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不过操作的企业很明白自己的核心价值,各类花俏的平台动作之后,是同一个诉求点,就是维护执政地位,如何保证企业对平台的掌控,及在这前提下尽可能的扩张平台。不过不管怎么样,威权模式平台的出现是专制模式平台的取代,是一种进步。

  费尽心思掌控平台,就等着可以吃着火锅还唱着歌的那一天,可惜我们处在社交化媒体阶段,在半途中,就被人劫道了。(待续)

  来源:sbumblebee投稿。

2011年7月6日星期三

Google+会成功吗?

  在Google+发布之前,我个人并不太看好Google这个全新社交服务Google+,我感觉Google不懂社交网络,像Google这么大的一个网络公司,研发资源这么充足,然而至今也没有成功运营一个社交网站,因此有些怀疑Google缺少社交网站的基因。

  在上周,Google推出了社交网络服务Google+,并在周四的时候,一度放宽了邀请限制,使得大量用户得以注册使用,之后因为用户增加过快,Google暂停了邀请,这期间也有大量的用户得以注册成功。

  Google+这款新产品包括几个独立的功能,例如圈子、信息流、照片、视频群聊、灵感话题等功能,有一些功能颇具新意。在使用了Google+几天时间后,我针对Google+的看法有所改变,总的来看,Google+比起早先的Google Buzz和Google Wave的确有了很大的进步,无论从功能还是细节都有所改进。

Google+会成功吗?

  隐私保护得当,名人现身

  由于Google+没有出现早先Google Buzz上泄漏电子邮件的问题,隐私保护得当,因此一些中文演艺明星已经登录Google+,例如许茹芸和范玮琪已经活跃在Google+里,分享着自己的照片,这也是早先Google Buzz里没有出现的现象,加之其对Android手机的良好支持,降低了普通人的使用难度,这是否意味着Google+的一点点成功。

许茹芸

  可惜的是,目前上Google+的中文娱乐人好像只有范玮琪和许茹芸,Google如果想本地化推广的话,其实可以通过一些手段邀请名人加入,不过我估计也不太可能,Google不是Facebook,也不是新浪,Google更注重技术而不是名人。

  信息流排序

  Google以前的社交产品Google Buzz失败的原因,除了暴露隐私之外,Google Buzz的信息流排序也是极不合理,其排序采用类似论坛的顶帖方式,一有评论就将帖子顶到上面,对于某个帖子的大量讨论会极大干扰其他用户的时间线。

  Twitter等主流社交网络采用按时间排序的方式,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信息流的确符合人的心理,从理论上也有助于用户得到实时信息,但存在的问题是,有用的信息经常在时间线中被忽略。Facebook则采取折衷方案,既有时间流显示,又有“热门”消息显示。

  对于信息流的显示,和Buzz一样,一开始Google+也采用了类似论坛顶帖的模式,只要有一则新评论,信息就会被“顶”上来。随后,Google+对信息流算法进行了修改,不再类似Buzz的那种顶帖形式。

  目前,Google+采用了按社交相关性方式排序,发布时间是一个最为重要的参数,除此以外,对信息+1操作也是提高信息权重的一个参数,其它的次要参数包括评论数、转发数等等信息。

  圈子的社交

  Google+采用“圈子”的方式对信息流进行分类,不同的圈子分享着不同的信息流,虽然Twitter也有类似“圈子”的list,但Google+不但可以以“圈子”的方式看,还可以针对不同的圈子发布消息,起到一个很方便的信息隔离作用。

圈子社交

  一些以企业通讯录为基础的社交网络可以参考这个设计,以各个部门为“圈子”对于信息进行分类和隔离,用户可以看不同部门内的信息讨论,也可以针对不同部门的圈子发布信息,而这些信息对于其他部门是不可见的。

   马克·扎克伯格“踢场子”

  Google+的推出显然引起了Facebook的关注,Facebook CEO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早早就注册了Google+,但却没有任何发言,几天时间过去了,根据Socialstatistics的统计的Google+的粉丝排行榜,Facebook的CEO,Mark Zuckerberg居然排在首位,粉丝数达到21213,超越谷歌CEO拉里。佩吉(Larry Page)的粉丝数14798,成为Google+上粉丝最多的用户。

马克·扎克伯格

  Google+统计工具作者博里斯·范赞腾(Boris Veldhuijzen van Zanten)认为,扎克伯格之所以能够超越Google创始人,成为最受关注的Google+用户,原因在于“他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好友,为此而拍摄过一部电影,而且他比拉里和谢尔盖更加帅气。”

  从这份Google+的排行榜中可以看出,Google+的玩家几乎全都是Geek,大多都是技术控,有小众化的危险,希望在其完全开放注册后,这种现象能有所改观。

  在中文圈中,目前Google+粉丝排行榜第一位是台湾娱乐名人许茹芸,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当初新浪微博为什么会采取名人策略进行运营的原因。

  屏蔽之谜

  美国《华尔街日报》上周三曾报道称,中国有关部门在Google+服务推出后一天内便对其实施了“屏蔽”,之后国内有媒体称该服务在中国可以使用,并未被屏蔽,之前报道有误。

  然而,Google+真的没有被屏蔽吗?我个人从其推出后的第二天访问就出现“连接被重置”的错误信息,后来修改Hosts文件才能正常访问。

连接被重置

  为了证明这是个普遍现象,我也在微博上进行了一个调查,统计到底有多少网友能够正常访问Google+,以确认Google+服务在中国是否真的被屏蔽,在七百多名网友的反馈中82%的网友表示,“大部分时间无法访问Google+”,这表明Google+从某种程度上的确被屏蔽了。

连接被重置

  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对于广大对电脑知识并不太了解的网民来说,要想上Google+,要先学翻墙,这非常麻烦,使得Google+将难以在中国大众环境下普及。至今为止,除了港台娱乐明星之外,目前Google+上还没发现大陆的演艺明星和文化名人。

  对手是谁

  很多人以为Google+的竞争对手是Facebook,其实未必,当前的社交网络分为两种类型:私有和公开,Facebook属于前者,Twitter属于后者,而Google+显然和Twitter一样,关注某人并不需要对方确认通过。从形态上看,Google+的内容显示比Twitter更为丰富,支持长文字、图片和视频,和新浪微博非常类似。

  因此,Google+可能未必会对Facebook产生威胁,但有可能对Twitter产生巨大威胁,这也值得Twitter警惕。

  而Twitter显然对此已经有所察觉,细心的网友会发现这两天Google的实时搜索功能突然无预兆地下线了,访问 www.google.com/realtime 出现404错误信息。Google官方称暂时关闭实时搜索功能是为了在实时搜索功能中集成Google+,以便更好地将该功能与最新发布的Google+社交平台相整合。但据猜测,暂停实时搜索服务的真正原因可能是Google与Twitter协议到期,Google在2009年10月与Twitter达成一项协议,在搜索结果中实时显示Twitter消息,该协议于2011年7月2日到期,鉴于Google+对于Twitter的这种竞争关系,Twitter可能在考虑,是否需要继续将自己的宝贵数据提供给Google这个潜在的竞争对手。

Google实时搜索

  总而言之,Google+的推出是Google社交网络战略的重要一步,针对先前在社交网络领域的失败进行了不少改进,发展势头很迅猛,那么Google+会成功吗?从目前看来,即使Google+成功了,也无法取代Facebook,从某种意义上看,Google+会和Twitter产生激烈的竞争,对于中国用户来说,访问Google+似乎比访问Twitter更容易一些,且Google+自由度和Twitter差不多,因此可能会吸引一些Twitter用户转移到Google+上,但如果目前的“屏蔽”措施依旧继续,那Google+显然难以成为一个面向中国大众的社交网站。

  最后广告一下,我的Google+帐号地址是:https://plus.google.com/112646999948608559077

Google的社会化梦想

  从1997年创立起,Google的搜索引擎就占据了互联网十余年的主导位置,设置Google为主页远比Yahoo、MSN要有用得多,在Google搜索框背后是服务器、蜘蛛与数据算法为你寻找内容,这些内容可能是网页、图片、视频甚至一个PDF文档,Google从整个互联网信息爆炸中获益,事实上Google已经在搜索领域做得足够出色,还创造出了Gmail、Android、Google Docs一系列深植于Google价值观的产品。

  作为曾经的规则创立者,Google深刻了解创造并引领互联网新趋势的重要性,而社会化被广泛认为将会是彻底改变我们生活的下一个新趋势,这一概念的革命性远远超过我们之前了解的博客、视频、LBS.尽管目前Facebook、Twitter已经足够红火,但个人并不认为他们就是社会化概念的终极体验,相反还存在着着巨大的空间能够去想象与探索。

Google的社会化梦想

  一个可供参考的案例是2004年创立的MySpace,仅仅一年之后就被新闻集团以5.8亿美金的天价收购,当时每个月有超过2000万用户访问,2008年底MySpace的估值甚至高达650亿美元。那时候每个人都在讨论MySpace,每个人都在赞美MySpace,认为他给用户带来了全新的不一样的生活,而现在的MySpace早已不复当年风光,曾经大张旗鼓进军中国的聚友网也没有了动静,目前新闻集团则在谋求快速出售MySpace套现的方法。

  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但历史总会惊人地相似,放到一个足够大的高度看MySpace与Facebook、Twitter没有太大区别,今天我们为他们作的颂歌可能明天就变成安魂曲。互联网总会出现新的致命吸引力产品,Facebook、Twitter可能在那时候会被我们抛弃,用户总是喜新厌旧的,这也正是互联网让人害怕却又不得不靠近的独特魅力。也许过个三五年,Facebook、Twitter早就淡出了我们的视线,但是他们消失并不意味着社会化探索的失败,相反他们会成为社会化发展壮大过程中的一颗小小螺丝钉。

  与MySpace、Facebook、Twitter不一样的是,互联网总有无数的起起落落,但是Google十多年的坚挺证实了强健的生命力。尽管有无数新事物出现,但是我们发现Google的状况其实是越来越好了,信息索引的需求客观存在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斗无法被取代,现有的社交网站并不能对Google形成致命一击,当然Google对自身服务的持续改进也至关重要,例如推出Twitter的实时搜索。

  业界盛行威胁论、阴谋论太久了,个人并不认为Google在社会化领域的探索是为了阻击谁,即便客观存在也不一定是主要诉求。Google Buzz可以被理解为向Twitter致敬,但是更多是希望成为一个信息中心,Wave更多是Google独自进行的有益探索。Google在社会化不断尝试更多是不希望错过什么,或者是可以创造一些新的想法来提升自己,也许Google在Orkut的时候已经看到了社会化的一些端倪。

  Google+更多是Google积累后的一种爆发,Google在这个项目中投入了巨大的努力,超过500名工程师,多个语言版本同时发布,整个项目的界面设计由苹果前Mac软件团队设计师安迪。赫兹菲尔德带领,第一时间提供了Android客户端,iOS的客户端也即将上架。看到Google+你很难讲这是在模仿谁,整合了Google Talk、Picasa,创造了社交圈让用户可以快速整理好友关系,多人消息、多人视频聊天可以让大家便捷地进行交流,他们是想要打造一个新的社交目的地。

  很难去判断Google+是否会成功,但是Google对社会化的探索一定会继续,因为社会化完全可能是互联网下一个新趋势,Google如果不想要在新一轮洗牌中落后,是会不断进行这种尝试的。

  来源:XJP投稿,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