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9日星期三

Google+:Google给Facebook的终极绝杀

  昨晚你可能听说在Google.com的顶端出现了一个神秘的黑条,也许你已经亲眼所见,放心,这不是你的幻觉,这个标志表示Google有“重磅武器”登场了,那就是:Google+

  你可能会问,Google+是什么东西?不知道是正常的,因为这可是Google在过去几年一直在悄悄研发的高度机密项目。这个项目是由Vic Gundotra和Bradley Horowitz负责,要知道,他们俩在Google的地位,那就相当于美国的巴顿将军和麦克阿瑟将军。尽管一再有关于这个项目的风声走漏,但Google仍尽可能地刻意对此轻描淡写。在这个项目上,Google的态度一直相当低调。但它是真实存在的,现在它终于登场了。 Google一直将Google+低调处理,不是因为不看好它,也不是因为不把它当回事,而是因为它现在还只是整个发展宏图的草稿而已。Gundotra和Horowitz认为Google+不只是一个产品,也不是一种战略方案,而是一个扩展后的Google。 Gundotra上周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认为目前在线共享服务还不完善,甚至可以说是相当糟糕的。在我们看来,与其他人联系是人类的一个基本需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直以各种方式与别人接触,但我们的在线工具却很死板,他们要不就硬把我们塞进桶里,要不就将我们完全曝露在公众面前。真实生活的共享是微妙且丰富的,这很难通过软件来实现。” 在Google+的演示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设计周到的产品,甚至看起来不太像是Google的作品。Gundotra说,他们投入了很多心思和精力去做Google+的用户界面和用户体验。

Google+

  下面简单介绍几款吸引人的Google+功能。 在Google+中,最让人感兴趣的可能是一个叫做“交际圈(Circles)”的功能,交际圈并不是一款独立的产品,而是Google+的一个重要功能。Gundotra说,“它是我们产品中的一部分核心内容。”用户可以通过交际圈来选择加入和组织群组从而达到最优的共享模式,虽然用户不大喜欢做群组管理,但Google尽可能地将管理过程做得讨人喜欢。你只需从一份推荐联系人的名单(来自于你的Gmail或Google通讯录)中选择合适的人选,然后将他们拖进你指定的交际圈中。整个过程的用户界面都简单直观,甚至可能会让人觉得有趣。它完全可以打败Facebook的建群功能。Gundotra知道很多社交服务商尝试让用户建群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但他坚信交际圈会获得成功,因为他们是运用软件来恰当地模拟真实世界。更重要的是,用户还会因使用交际圈而得到好处。

Google+

  Google+最大的特色之一是它作为一个工具栏存在于所有Google网站的顶端,你一旦设置了自己的交际圈,就能通过工具栏极为方便地将任何Google网站分享给任何交际圈中的人。 Horowitz说,考虑到不同网站提供所分享模式五花八门的现状,他们希望通过这个名为Sandbar的黑色工具栏来进行统一,这个工具栏以同样的形式存在于Google的扩展浏览器和手机版本等等。 Gundotra还展示了一个名为“火花(Sparks)”的功能,在Gundotra看来,精彩的内容可以成为好的话题,让聊天更为顺利。使用火花,你可以输入一个所感兴趣的东西,Google会在网上帮你找出他们认为你可能会关心的内容,Google可以搜索出任何相关的博客、视频和书籍。如果其中有你喜欢的,你可以将其收藏。你也可以在其他人的收藏区中看到他们所喜欢和谈论的东西。

Google+

  为了便于人们互相联系,Gundotra设计了Google+的即时上传(Instant Upload)功能,其想法是让每个人的口袋里都有一台相机。这个功能适用于喜欢使用Android手机拍照和拍视频的用户。这个新的应用程序可以自动将这些内容上传到Google+并存储在一张私人专辑中,用户可以选择是否分享。

Google+

  Google+的另一个功能叫做“聚集(Huddle)”,它实质上是一个群发信息的应用软件,可以在Android、iPhone和SMS上面与交际圈的人进行交流。

  还有一个功能叫做“巢穴(Hangouts)”,Gundotra说“现在每人都拥有高速的网络,但有多少人会使用群视频聊天呢?没多少人。”群视频聊天不仅需要强大的技术和资金支持,最大的问题在于这种聊天方式并未受到社会欢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Google+的团队想到了真实生活中那些坐在门廊的邻居们。如果你的邻居坐在门廊,你知道他们应该有兴趣聊聊天,而且如果你只是一言不发地走过去,这多少有些不礼貌。基于这种想法,Google+的巢穴功能可以让你的好友知道你想要与人聊天,这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视频聊天的问题。如果你准备好与交际圈中的人聊天,那交际圈中的每个人将收到一个来你的巢穴逛逛的邀请。它最多能支持10个人同时进行群视频聊天,而且Google+聪明到能够随时分辨出谁是谈话的主角然后关注此人,这将便于聊天者观看聊天过程,就像是有个编辑坐在屏幕后面,随时对视频进行剪接。

  Google+还有很多其他实用吸引人的功能,我们会在接下来的报道中陆续为大家介绍,就像Gundotra所总结的,“Google+不只是一个单纯的产品,它是为了让Google得到更好的发展。如今的网络是以人为本的,想要掌握世界动向,必须了解人们的想法。”

Google+

  注:那个该死的黑条并不是Google+,想要体验Google+需要获得邀请才可,不知道这玩意会不会像当年的Wave那样。

  英文原文:Google’s Facebook Competitor, The Google+ Social Network, Finally Arrives

  中文翻译:雷锋网

优化移动搜索的三个技巧

  Jason Taylor是Usablenet公司平台战略的副总裁。Usablenet平台掌控了大量的手机网页,财富1000强集团中20%的集团手机网页都在Usablenet公司的平台上运行,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雅诗兰黛集团、希尔顿酒店集团、达美航空、联邦快递、ASOS等。

  Google前任CEO Eric Schmidt最近表示,手机搜索的增长速度已经远远超过桌面搜索。

  随着手机逐渐成为上网的主要工具,如何把优化搜索引擎纳入公司的手机网页推广战略,如何确保其手机网页能很快被搜索引擎找到进而被消费者浏览,这两点已成为各大公司必须关注的问题。

  在购物前,超过60%的消费者会用移动设备上网搜寻品牌信息。另外,在刚过去的6个月里,49%的消费者曾用手机购物。手机网页浏览量的增加会带来潜在的收入增长机会,因此,各企业应该把手机平台视为整个市场营销战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以下是一些高级的搜索引擎优化(SEO)策略,各大品牌公司应考虑将其整合进整个企业的手机营销战略,以确保品牌知名度的最大化。

优化移动搜索的三个技巧

  1、针对不同的移动设备建设手机网页

  手机浏览器的搜索引擎采用多项指标决定网页排名。站点的整体性能、易用性、下载速度和屏幕效果等都是影响排名的因素。因此,相比那些专为小屏幕设计、只包含了简单信息的网站,一个全面优化、涵盖了所有功能和关键信息的网站的排名,显然会靠前很多。

  假如某网站使用了一个已经被用烂了的网页设计模板,那么整个网页的关键信息都会变得支离破碎,整体易用性也会降低。如果某手机网页的页面导航不易使用,页面排版又很糟糕,那么它的排名肯定会很低,而且会带来负面的用户体验,降低回访率。

  消费者访问移动站点时使用的移动设备类型也会影响网站排名。不同的移动站点渲染方式不同,这就是为什么对于一个品牌来说,也需要针对那些自己并不了解、但同样会访问公司页面的手机类型做出相应的策略调整,只有这样,才能支持当前市场上种类繁多、操作系统各不相同的移动设备访问本公司的手机页面。

  比如,Staples的手机网页就支持所有可以上网的设备。为了降低网页跳转率(假如用户查看的网站上只有一个网页,他们很有可能选择离开),当网页加载的时候,企业的手机站点要能自动识别消费者使用的设备,根据设备的不同对网页进行相应调整,确保能以最好的效果适应用户的移动设备屏幕。

  2、在新平台上实行传统的搜索引擎优化方法

  只有将传统的搜索引擎优化策略引入移动平台,企业才能确保其手机站点在拥挤不堪的营销市场上鹤立鸡群。常见的传统搜索引擎优化方法也应该被纳入所有的手机站点,其中包括:

  在标题和文本处显示适当的关键字:消费者使用手机进行搜索和用电脑上网有着很大不同,使用手机时通常是为了查找某个特定的东西,比如特定地点或商品。通过了解用户的这一习惯,企业可以预测用户的搜索范围和大致搜索方向,并以搜索关键字的形式纳入到页面文本中,以便增加整个网页的被搜索率。

  相关的页面标题和准确的页面描述:页面标题是决定手机网页排名的第一要素。和传统的SEO相似,当用户搜索的关键词和页面标题相近时,将大大增加用户点击该页面的可能性,同时也提高了网页排名。

  站外链接:尽管极少房地产公司和手机网页有什么关联,但假如网站提供了相关资源的站外链接,这将大大改善用户体验,而且将手机网站和其他一些值得信赖的品牌联系在一起。

  标准化编码:想要支持各种不同操作系统的手机,遵循网页的HTML编码规则就显得极为重要了。通过解析HTML代码,浏览器为搜索结果的相关性进行排名。一旦编码错误或无效,可想而知网页的排版和排名都将十分糟糕。按照统一编码标准建设的网页将确保所有设备都能有一致的访问体验。

  3、将链接和数字通讯紧密结合

  超过20%的营销邮件是用手机阅读的,因此对公司来说,测试并支持数字通信十分重要,这不仅包括网站的所有链接,还包括相关的宣传材料。但如何才能确保公司的链接能够成功转移至手机?具体而言,这些链接不仅提供了完整的用户体验,而且凭借手机创造的相互连接的网络,企业可以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同时,电子邮件时事新闻和社会媒体也为用户提供了史上最快的信息分享渠道。未被妥善测试或正确保存的链接在重新指向手机网页时,可能导致交易失败。此外,对于移动网站来说,这些链接的重要性也不容小视,因为任何有上网功能的手机都可以使用这些链接,不管该手机是否支持JavaScript.

  例如,在Staples的数字时事通讯中,它采用了多个环节,引导消费者进入不同的产品页面或特殊优惠页面。点击“热门优惠”按钮的消费者将会被引导至Staples的主页,这一过程和用户直接点击产品促销然后被带入特定的商品页面并不相同。

  手机搜索的未来

  公众对于智能手机的迅速接纳,以及快速发展的手机技术,意味着手机搜索引擎优化已经成为移动网络的强有力工具。诸如HTML5这样的新一代编码已经可以与手机移动搜索引擎优化相结合,以确保手机站点的可用性和良好性能,也提高了网页的排名结果。

  位置搜素和综合实时社交搜索结果方面的进步,将进一步影响消费者使用手机搜索的方式和浏览器排名结果。为了增加手机网页的流量和收入,对于企业来说,如何利用手机搜索引擎优化来提高品牌忠诚度、最大化访问量,已经成了各品牌必须关注的战略性问题。

  英文原文:3 Tips for Better Mobile SEO

  中文翻译:雷锋网编译

2011年6月28日星期二

评判外链质量的四个要点

  从事或者了解SEO的人都知道,一个网站的外链,对于网站的权重帮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行内有云:内容为王,外链为皇。那么,我们该怎么去让我们的外链成为网站的皇。一个网站的皇,它应该具备一些什么条件?

  外链的质量,笔者目前总结了从四个方面去评判,四个方面分别为“相关性,权威性,广泛性,健康性”。

  第一、相关性

  网站外链的相关性,我想大家都明白这一点,特别是友情链接体现这一点特别突出,很多站长换链接都会选择和同行也交换链接。我们对于这一点可以这样理解,比如,我们要选出来一个最好的医生。如果采取投票的方式来选(外链就相当于网站的投票,我想很多人都知道),如果是一个医生,或者护士,或者病人来投的一票,肯定要比非医疗行业或者没看过病的人投的一票要重要的多,这就是外链的相关性。

评判外链质量的四个要点

  第二,权威性

  网站外链的权威性,这一点,我们接着上面说到的选最好的医生接着说,投票的时候,在医疗行业,又分为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医师,护士等等。我们可以很清楚的想象出来,主任医师投的一票肯定要比护士投的一票重要的多,在这里还要说一下,你再想象一下,假如有一个市长,不懂医疗行业,也没怎么看过病,他如果投了某个医生一票,他的这一票可能比医疗行业里面大部分人投的那一票都要重要很多。这就是外链的权威性。

  第三,广泛性

  网站外链的广泛性,我们也就是说的外链来源IP要分布广泛,通过上面两点的介绍,你是否能想到为什么外链要分布广泛呢?接着上面的说,大家都有投票权,和互联网一样,每个页面都可以做链接。一个家庭有四个人,四个人都投那个医生一票,就是四票。四个家庭,每个家庭里面出一个人来投这个医生一票,那么也是四票。同样的四票,很明显,后者的四票要比前者的四票重要的多。这个就是外链的广泛性。

  第四,健康性

  网站外链的健康性,这一点大家应该也明白。外链肯定是越健康越好,和投票一样,假如是一个罪犯或者骗子投了那个医生一票,我想你也不会承认那一票或者相信那一票,搞不好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某个骗子说某个医生好,你敢去找那个医生看病吗?当然,你也不用担心自己的网站会被竞争对手来做垃圾链接,搜索引擎对其的判断方法应该是不计权重,也就是这一票无用。因为只有SB才会信骗子的话,搜索引擎不是SB,我们都知道。当然,如果竞争对手拉动成千上万的骗子来说你好……这个可能就严重了。你想象的到的。这就是外链的健康性。

  可能上面笔者说到的,你都知道,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是为什么?其实很多行业,很多事情,和我们的现实生活在理论上都是相通的,我们要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看完了上面说的,你可能会认为垃圾群发或者买大量的垃圾链接没有用,但是你要综合四点来考虑,虽然健康性方面差一点,但是在广泛性上面有了很大的补足,高PR高权重的网站买链接,权威性和健康性自然不用说。但是你也要考虑到,如果搜索引擎知道这个网站是拿人家钱来投票的,情节轻微则不计权重,情节严重,你这就是贿赂!他就是受贿!这样肯定是要受到惩罚的。我相信你在看完上面的内容之后,对于如何去评判网站外链的质量肯定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来源:万人往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6月27日星期一

一个软件工程师在北京的反省

  我(软件工程师berlin)于2007年来到北京,在北京工作这些年,先后在NEC、风行、百度几家公司担任软件工程师的职务。NEC是一家具有百年历史的传统日企,在知春路的分公司叫日电电子,我们部门主要从事机顶盒、数字电视上嵌入式软件的研发。风行是一家成立于2005年的在线视频公司,主要做P2P视频点播的业务,而我主要从事P2P后台服务器的开发。百度是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互联网公司,我主要在客户端部门的百度影音项目组从事P2P后台服务器开发。

  这些年,在这些不同类型的公司的工作经验,教会了我很多东西,技能上的,做人做事上的;也让我收获了很多东西,例如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作为员工,作为用户,最近有冲动回顾过往,并总结分享一下自己的经历、教训,希望对自己,以及互联网这个围城内外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NEC岁月

  外界对日企有很多误会,其中最大一个,恐怕就是认为日企都很变态,疯狂的加班,低廉的工资等。也许是第一份工作,NEC给我的整体印象不是变态,而是是温馨。入职培训时,公司的技术总监这样对我们说:不论你们在那个行业,都要争做这个行业的Number One! 这句话,随时想到,都让我振奋不已。也许正是这样的勇气,才让NEC屹立百年不倒(虽然现在有些江河日下了)。入职培训时,还学习了很多社交礼仪,例如如何互换名片(把印有自己名字的名片,面向对方等),同期的学员,在当年合作了据称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春晚,而很多学员,以后的关系都还不错。

  NEC的加班工资(晚上和周末加班都有法定工资)、弹性工作制(真正的弹性,早上8点到下午5点就可以下班)、出差补助(出差通常都会安排不错的酒店)、学习氛围浓厚(每周的日语课堂;每天中午15分钟的轮流演讲等)、每年一次的国内旅游(一般都有4个左右的目的地可供选择,2008年的旅游地是武夷山、庐山、苏杭等)、超多的假日(入职就有12天;法定节假日通常要多放一天假)、法定之外的个人保险办理,这些都很让人怀念。说起来,作为一家日企,还是非常人性化的。例如某个飘雪的冬天,公司为了照顾员工,特意允许下午4点全体职员下班回家。

  都说大公司学做人。我在NEC学会的一个做人原则就是:不要不懂装懂,坦然承认自己不会的,然后努力去学习。不懂装懂的人不会在这个集体中得到尊重和认可。NEC的李San、凌San作为领导,对我这样初出校门、不谙世事的青年人提供了很多机会,他们的宽容让我至今难忘;而亦师亦友的刘San,是我所见过的真正的hacker,对技术的痴迷,给新手的帮助,以及天真的为人,让我钦佩又向往;才华横溢的小站、小张,作为同期学员,可是我心中追赶的目标和竞争对象;而老吕、华仔和我,则是最佳三人组,我们带头成立的饭团,当年就开风气之先,一时间部门饭团林立。

  很多人都说NEC就像大学,但是大学就有毕业。很多人在学到差不多的时候,就选择了离开。因为作为一家日企分公司,业务严重依赖日方,而分配的业务,在我们一群年轻小伙看来,既没有挑战,也没有意义(没有用户)。没有激情,工资偏低,上升空间非常有限,这些恐怕是大家选择离开的主要原因。

  风行岁月

  在离开NEC之前,我、老吕、华仔三个曾想过做一个火车票订票系统。春运一票难求是众所皆知的问题,华仔用Perl写了个简单的爬虫,抓火车票网的倒票信息,很快就买到车票。以这个原型为起点,我们认为有大量用户,而定向抓取难度不大,因此开工。虽然这个计划,短期内就夭折了,原因很多,但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在NEC,我是学习不到如何在互联网这个浪潮中,捞到属于自己的一桶金的。大多数离开NEC的人,都选择了如汤姆逊、T3G等同类型公司,而我,以及之后的华仔,都选择了互联网。

  虽然还有其他选择,但到风行的理由很简单,风行所在的锦秋国际也在知春路上,离我住的地方很近。待遇虽然很一般,但毕竟让我迈入了互联网的大门。刚到风行时,风行的用户量是280万左右,离开时,有550万左右;离开半年后,用户量猛涨,有900万左右。作为一个软件工程师,维系一个百万人在线系统,还是颇有挑战的,尤其对我这样没有什么经验的人而言。

  在风行的岁月,技能有了大幅度的上升,与此同时,兴趣也是多种多样。最有激情的时候,会在每天下班就打印一份技术文档,等公交车时,就在昏暗的灯光下学习,回家拔完饭就开始实践,从Linux系统/网络编程、到各种命令行工具、到网络协议研究、算法、开源项目,以及一些稀奇古怪乏人问津的东西(例如用LaTex写作文档、Metapost绘制矢量图、graphviz绘图)。计算机相关的书,不论温故知新的,如《Unix编程艺术》、《C++对象模型》,还是一见如故的,如《程序员的修炼之道》、《编程珠玑》、《Python源码剖析》、《卓有成效的程序员》、《敏捷软件开发》、《重构》,还是装饰书柜的,如《怎样解题》、《如何求解问题》等等,见一本买一本。多次搬家的痛苦,并没有消弱我购书与阅读的兴趣。

  除了出自兴趣的自修,在工作上遇到的很多事情,例如流量异常分析、程序崩溃、用了很多时间才找到的bug、算法调优、运营学习、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等等,也都事无巨细的记录在案。再离开风行时,差不多积累了10万字左右的笔记。我记录笔记的方法,也比较原始,只用Vim+记事本,很少发到网上,因为是写给自己的,行文简单精炼,给其他人的话,就要修饰文辞、制作插图等,这是不同的价值。记笔记是个初级的习惯,只要强迫一段时间,就能让自己终身受益。我从风行记录到百度,经常都会翻出笔记,给同事发邮件,解释某个问题。

  然而,兴趣驱动的学习,也是一把双刃剑,让你快乐,也让你痛苦。因为兴趣的泛滥(技术之外的诸多兴趣是技术兴趣本身的2倍以上),让我深陷困惑,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适合做技术;也正因为兴趣泛滥,所以真正精通,拿得出手的东西不多,或者说在任何一个领域,都不能做到Number One这样的自我期许。后来和公司的大Boss聊过我的困惑,但却终未释怀。此后不久,就离开风行,希望到一个更大的空间,看看这个世界。

  当然,离开前,还是要浓墨重彩的说说我的那些朋友们。HZ是另一个亦师亦友的大拿,是他最先让我关注行业本身,而不是仅仅关注于技术。很多技术人员容易范的一个错,就是懂技术不懂行业。对行业的了解,意味着,要大量的使用这个行业已有的产品、了解他们的运行规律(例如Qvod的运作模式就明显和风行、PPS、奇艺、优酷不同),谁在用你的产品,怎么用的?以及非常重要的对统计数据的理解。另一个好友是HR,哦,HR不是Human Resources的缩写,而是他鼎鼎大名的缩写。说来HR大我有十来岁吧,虎背熊腰,中东恐怖分子的造型。每次公司出游,我们都住一间房(呵呵,莫误会,是标准间双人床),找人玩杀人,以及天南海北的瞎扯。HR最让我受不了的是他的磨叽和拖拉,最让我受得了的是我调侃和嘲讽他时毫不介意的风范。YZ是我在风行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年龄相仿,到公司也是前后脚,虽然他做客户端我做服务器,但当时风行研发也就二三十号人,YZ对工作本身的专注与一丝不苟,相比我的随意和三心二意,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加上此人精力旺盛,战斗力强劲,又是数学出身,因此一直是我追赶的对象。此外,公司的两位大Boss,罗总和唐总也对我关照有加,偶尔的对话,总让我事后深思许久。

  总的来说,在风行比在NEC有了更大的成长,教训也更多,大概有这几点吧:

  * 解决产品线上的实际问题,比学习新技术更重要。

  * 帮助别人解决问题,是提高能力的捷径。所谓专家,就是在一个有限的领域里,把所有的错误都犯过一次。

  * 拓展兴趣,坚持学习。不要囿于技术一隅。和提高技术能力同等重要的是,深入学习、理解你所在的行业。技术是为市场服务的,理解产业链的上下游、公司的运营方式、产品的赢利模式。这些“功夫在诗外”的努力,都有助于推进项目、改善产品、提高技能。

  * 无知并不可笑。无知但又不去学习才可笑。

  * 但管努力,莫问前程。不要浪费时间怨天尤人,攀比工资高低,争论物价房价涨跌。相信功不唐捐。

  百度岁月

  相比NEC、风行,在百度时光短暂,因此技能和交际的提高都很有限。但从战斗力这个层面上说,却有相当的长进。百度的产品线生命期相当短,如果短期内没有成效,就有被砍掉的风险。用百度一个VP的话来讲,就是“只认功劳,不认苦劳”。很多产品线都加班到相当晚,像百度影音这个产品线,我们组内的成员,很多人到了晚上12点,还在讨论问题和解决方案,还在改进产品,而这些都是自发,没有硬性规定的行为。在风行,我有不少时间是在为公为私的学习,但在百度,几乎没有时间可以腾出手来学习。当然,也许是和百度客户端在公司的处境相关。

  虽然说百度的项目非常紧张,但还是有大量高质量的培训课程、教材、技术文档可以学习。尤其刚毕业的学生,在这种高压的环境下,能够得以快速成长。内部的BIT培训、公司和部门的各种讲座,以及com平台的资料,都会让渴望知识的人欣喜若狂。新发布的产品线,用户数很快就会激增到几万,十几万,几十万,百万,千万这个量级,对于希望挑战自己的人,是个好平台。在这里,个人的成功是和团队的成功绑定在一起的,因此大家都非常努力的朝着一个目标工作,至少在我们产品线是这样。

  在百度最有成就感的事,就是坐在屏幕前,运指如飞的用Vim模式的命令行,管道连接一堆命令,背后站一群人,看你怎么分析日志,抓出异常。追踪异常,就如同侦探破案一般,把现场还原出来,找出是自己的程序搞鬼,还是有恶意用户。让你吐血的经历,就是最宝贵的财富。因为RD、QA、PM都非常专业,所以可以学习到各种不同层面的知识,要加以应用也很简单,只要你为产品线献谋献策,并实现它,就可以了,有大量的用户,会成为你的试金石。

  结语

  在百度的最后一段时间,我想也许我准备好了,可以独立行事。离职后,和曾经视为竞争对手的YZ以及几个朋友,开发一款叫做“淘奇桌面”的软件,目的是做软件、文档类的搜索。做了些时候,感觉困难重重,履步维艰。失败并不可怖,真正强悍的人不是没有失败的人,而是快速从失败中成长的人。不过,谁负谁胜出天知晓,回到自我总结的话中,就是,但管努力,莫问前程,事在人为,功不唐捐。

  年轻的却是一笔最好的财富,而多数时候,我们不知道如何运用这笔最宝贵的财富,将之挥霍一空了。所有平凡的日子加起来,就将汇集成了你的一生。如果不希望平淡的生活下去,就要更加努力的去拼搏。找到自己的偶像,追赶他,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找到自己的竞争对手加朋友,与之一起战斗,你能走多远,在于你和谁一起同行。虽然现实残酷,时常迷茫,不知所措,但我总提醒自己,要乐观的生活,也许,机会就在眼前。

  来源:berlin投稿

2011年6月26日星期日

Web是开源最大的成功

  开源运动广受欢迎,并且在软件开发史上写下了浓重一笔。但是它影响最深远的地方在哪呢?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开源“项目”又是什么呢?

  事实上,总体来看,Web不就是开源运动最大的成功么?

  可能最有名的例子就是隐藏于众多网站背后的LAMP,也就是Linux、Apache、MySQL和PHP。但当你仔细考虑后,你会发现更多。

  下面列出了Web得以运转的一些开源项目。

Web是开源最大的成功

  Web browsers - 网络浏览器

  在网络浏览器市场中,虽然微软的封闭源码软件IE浏览器仍然占有很大的份额,但其它功能相似的开源项目已经流行起来,并在不断壮大。像Mozilla公司的 Firefox浏览器(它是开源的,还有Flock、PaleMoon)。还有增长迅速的基于Webkit的浏览器,像Safari,但最著名的是Chrome浏览器。

  如果把手机网络也算到这里面,其中Webkit主宰着iPhone、Android和Blackberry手机中的浏览器。

  Web server software - Web服务器软件

  迄今为止,Apache是使用范围最广的网络服务器软件,它是开源的,但是一个叫做Nginx的轻量级服务器软件在最近几年开始流行起来。事实上,三大顶级网络服务器软件中有两个是开源的(排名第二的微软的IIS是例外,但其距离第一相差甚远)。

  另外,大量服务器端底层软件也是开源的。例如,很多大流量网站使用Varnish作为与网站访问者之间的缓存层,而使用Memcached作为与网站数据库之间的缓存层。这只是众多例子中的两个。

  Scripting languages and web frameworks - 脚本语言和Web框架

  网络上使用的大部分编程和脚本语言都是开源的,比如PHP、Perl、Python、Ruby等。

  但是,很少有网站完完全全是从零开始。毫不夸张的说,有成百上千的开源内容管理系统(CMS)和网络框架来协助开发人员,例如WordPress、Drupal、Ruby on Rails、Django、Joomla等。

  Databases - 数据库

  开源软件MySQL是目前为止最流行的网站数据库,但还有其它功能相似的开源软件,比如PostgreSQL,更不用说近来出现的众多“非关系型(NoSQL)”数据库。

  既然我们说到了底层软件,那就不得不提一下每次我们使用互联网或因特网上的任何东西时都要依靠的基础系统:

  DNS - 域名解析系统

  Web(就此而言是整个因特网)离开了域名解析系统就一无是处。大家都知道,域名解析系统可以让用户使用像example.com之类的域名,而不是IP地址。BIND几乎是DNS服务器(亦称名称服务器)软件的实际标准,并且,你现在可能已经猜到了,它是开源的。

  Server operating systems - 服务器操作系统

  所有网站都必须在服务器上运行,而那也是开源的统治领域。虽然Windows统治着桌面领域,但是网站赖以运行的服务器大部分采用开源的Linux操作系统,其他比较流行的选择是freeBSD和OpenBSD。

  开源的诱惑

  由于在许多情况下,开源软件能够提供与商业的封闭源码软件相同的性能,并且又是免费的,所以开源软件如此流行并不奇怪。免费是一个难以挑战的价格。

  假如Web不是运行在所有这些免费软件上,那么它很可能需要一段艰苦的过程,才能让人们广泛接受。

  注意我们并没说过Web中没有任何封闭源码软件,而那显然是存在的。但是,从统计数据看,Web开源统治领域中真正的例外是微软的基于Windows系列系统。

  除了那个,你通常需要深入研究才能发现更多私有封闭源码技术,像路由器和类似设备上的操作系统。但那是因特网,而不是Web。

  结束语

  多亏了80年代因特网、便捷通讯以及合作与共享的兴起,开源运动才得以蓬勃发展。在90年代,当Web诞生于顶层因特网设备时,开源运动已经准备好助其一臂之力了。

  没有人会否认开源统治着Web的大部分。开源和Web是一个合作共生的关系,互利互惠,合作共赢。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认为Web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是开源最大的成功。

  英文原文:Pingdom: The Web is the biggest open source success of all

  中文翻译:伯乐在线

产品的工具化与社会化迷思

  近来十分火热的Google +1,重新引爆了Google的社会化热情,也让我们重新审视起了这个问题,为什么强大如Google,竟然在这么多年的时间里,都难以在社会化网络的方面有所作为。

  Google +1并非一个独立的服务,仅仅只是Google搜索的附属。他足够轻,轻到用户只需要点击一个按钮;但是他又足够强大,强大到可以微妙的将Google的那些距离遥远的服务,以及使用着这些服务的用户之间,互相联系起来。Google的+1有着太多的想象空间,也承载了Google太多的希望。

  但是Google +1的前景仍然不明朗。他的成功,将完全取决于用户的认知,取决于+1究竟能否增强用户与用户直接的联系,哪怕仅仅是一种弱联系呢?

  工具化的产品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迅雷。

  毫无疑问,迅雷作为一款工具软件,已经非常成功。可以说,他已经将下载这一个功能,几乎做到了极致。在这个方面,迅雷做出的所有努力,都值得大家肯定。

  但是,从最近大范围的试图将用户转化为费会员的情况来看,迅雷的发展,已经遇到了一个瓶颈。现在的迅雷,有两条可以选择的路:继续做下载工具,发展与下载相关的功能,比如增值服务;或者是利用已有的优势,转向其他更多的领域,比如SNS。

  迅雷并不是没有做过其他的尝试,迅雷游戏就是其中之一。从营收能力来看,迅雷游戏并不能算作一款失败的产品,但在迅雷那上亿的用户量基础上,却仍然只能做到今天这一步。斥巨资买下看看的域名,想来也是痛定思定的结果。

  原因何在?这就要从工具自身的特点说起。

  以迅雷为例,一个典型的使用流程大约是这样的——

  1. 看到需要的资源
  2. 打开迅雷
  3. 添加要下载的资源
  4. 等待下载完成
  5. 打开资源
  6. 关闭迅雷

  如果把这个流程进一步简化,基本就是这样的三个步骤——

  想要下载=>开始下载=>完成下载

  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右上角的悬浮窗之外,迅雷能够被用户所看到的时间,是非常少的,而即使是悬浮窗,也无法保证用户会一直盯着。

  也就是说,用户对于一款工具的使用时间,是零散而无序的,甚至可以说是用完就丢的。对于一个工具软件而言,能否争取到更多的被用户“可视”的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究其原因,在于用户的目的。对于迅雷而言,只有当用户需要去下载的时候,才会想到迅雷。这是工具的硬伤。

  尽管可以通过推荐等形式,让用户更快的出现下载的需求,但终究无法在这之前抢占用户的记忆入口。而用户的这种需求,是不可逆转的——你很难让一个用户先想到迅雷,然后才想到,今天还有一集动画要去下载。正是因为用户这样的目的,决定了迅雷这种工具软件的需求——帮助用户完成下载。

  用户有着明确的目的,迅雷作为一款工具化的产品,他的使命就是直接完成用户的需求,并且让用户尽快终结这一需求,却难以创造需求。这也是迅雷几次转型均未有突破的主要原因所在。   

  产品的工具化

  与迅雷有着鲜明对比的,便是腾讯的QQ。毫无疑问的是,QQ,究其本质来说,始终是一种工具,一种用来让人与人之间进行联系的工具。但为什么QQ却能成功将工具做的如此社会化,而迅雷却不能?

  就我个人来说,现在我仍然经常在登录并使用QQ。这种使用并不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可能仅仅只是因为无聊了、寂寞了等等,另外一些时候也需要去联系朋友。

  如果把这个需求拆开来说的话,实际我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上QQ而上QQ,更多的是为了找朋友。这种不确定的需求,决定了QQ仅仅只是一种通道,而这个通道的背后,是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关系链。也就是说,QQ用户并没有明确的目的,他们使用QQ仅仅只是因为有用户关系的存在,因为QQ的存在,仅仅只是完成这一目的的工具,也正是因此,QQ的存在,可以源源不断的提供、并创造这一类的需求。

  相对于迅雷而言,如果说迅雷是为了完成用户的目的而出现的工具的话,那么QQ则不同。QQ并不是为了完成某种目的而生的工具,恰恰相反,QQ的出现为用户创造了新的需求。而这种不明确的目的,也让QQ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与之相类似的,还有Facebook和Twitter。他们都是为了用户关系而生的工具。也可以说,只有使用这个工具,才能去联系到更多的其他用户,这直接导致了这一工具成为了用户所有行动的终点。当用户的目的不仅仅集中于一个明确的点上的时候,比如为了用户关系而来时,产品的工具化就成为了让用户通往这一目标的手段,强大且具有控制力。这也使得需求的创造成为了可能。

  这也是QQ与迅雷的本质性区别。在某种意义上,QQ实际上控制了用户间的联系,用户几乎别无选择;而迅雷做不到这一点,用户可以用迅雷,也可以用掩耳,只要他做的足够出色。对于产品的工具化,比如QQ而言,他的使命就是提供一个能够完成用户需求的平台,然后将用户牢牢的黏住,进而才能不断出创造新的需求。

  换句话说,对于社会化网络的建设来说,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用户关系的控制。只有控制了用户关系,才能够黏住用户,也才有机会形成社会化的网络。反过来,用户的目的越明确,就越难以被留下,也就越难以形成社会化的关系链。

  Google的弱关系

  如果按照前面的观点来看,Google应该算的上是一个典型的工具化产品:用户的到来有着明确的目的,Google只需要尽快让他们完成搜索的行为,前往目的地,终结这一切,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可是工具化与社会化之间的隔阂却又是如此之大:一边是希望尽快送走用户;而另外一边则是希望尽可能留下用户。尤其是对于Google这样的的传统型搜索工具而言,这一点更加明显。

  但是,Google在社会化方面的野心几乎已经到了路人皆知的地步。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利用Gmail、Gtalk、Gmap、甚至Greader等等Google的杀手级应用,有效的让以前几乎没有任何交集的用户之间,有了充分的联系。这还远远不够。除去Gtalk之外,使用其他服务的用户,同样有着明确的行动目的,他们很难被其他的事情所留住。唯有Gmail还存有一定空间——这也是Gtalk会被集成进去的原因。

  就我个人来说,自己经常使用Greader,慢慢的现在也累积了许多的关注。但是这其中大部分的“好友”,我几乎都并不相识,仅仅只有很少的机会,在评论中互相遇到而已。感谢Google Reader伟大的分享与神奇排序功能,即使我并不认识这些人,也几乎没有太多交流,但是却仍然有关注下去的动力。这个时候,我不断的结识新的好友,已经并不仅仅只是单纯的为了社交这一个目的。

  在Google Reader中,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交流是有限的,在更多的时候,甚至可以说个体与个体之间是近乎于孤立的。社会化关系的出现,并没有改变、或者影响用户最初的目的——阅读资讯,反而为了这种目的创造了更优秀的体验。

  如果把诸如QQ、Facebook那种传统的社会化服务之间的,以最为直接的社交需求为基础的好友关系,称作“强关系”的话,那么Google Reader中的这种关系,则更像是一种“弱关系”。用户与用户之间,只在需要的时候联系,其他时间互相独立。这种“弱关系”随着对产品最初的体验而生,随着产品的用户群成长而成长;既不会影响产品最初的定位,也不会让用户造成困惑。

  相对基于邮箱和IM的传统“强关系”建立的Buzz的失败,Reader上这种“弱关系”却出乎意料的成功了。这显然给了Google极大的信心。于是,有着类似架构的“Google +1”也应运而生。

  Google的+1基于传统的搜索工具,但是对于这种弱关系的强化更为明显。尽管没有交流,但是一个用户的行为,却可以体现在另外一个用户的搜索结果中。用最轻量级的方式,实现了最重量级的效果,使得搜索工具自始至终都被用户与用户之间联系着。这让Google在社会化网络的拓展上,有了新的渠道和新的方向,也有了更丰富的想象空间。用户与用户之间有了连接,就有了无限的可能。

  Google +1仅仅还只是Google社会化网络的第一步,他的成功与否,还取决于后面更多内容的展开。现在的情况来看,我们有理由继续期待。

  来源:lolibeta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6月25日星期六

几招教你提升新浪微博影响力

  随着新浪微博提出了“影响力”的概念,不少亲们都会感到困惑,这么一个“玄之又玄”的东东到底该怎么提升呢?其实,想要变身影响力达人一点也不难。只要按照接下来的方法做,保证你的影响力短期内会有惊喜变化哦。

  一。影响力的组成

  正如微数据页面上显示的那样,影响力是由覆盖度、传播力和活跃度组成的,了解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各个击破了。三者综合体现个人的影响力有多大,绿色球体越大贡献值就越大。

几招教你提升新浪微博影响力

  二。如何提高活跃度?

  活跃度是最容易理解却也最难做到的了,想要提高微博活跃度先看下面的文字吧。

  1. 保证每天都登陆,且在线时间较长

  2. 增加发博文的数量,每天一博的用户当然比每周一博的用户活跃度高咯,当然要注意表刷屏哦

  3. 增加互动性,可以去新浪微博的随便看看、或者热点关注、同城热点等栏目看下最新博文、进行评论转发,同时在自己的博文中与粉丝、朋友们多多评论、互转,这样自然活跃度就上去啦。

  三。如何提高传播力?

  新浪微博传播力的指数构成相对比较复杂,但是观察基本上还是基于一条博文的评论数和转发数出发的,可能转发的比例略大一些。一条博文如果转发多、评论多,那么传播力就会高。以下为一些具体做法:

  1.多发精彩的原创段子,原创的东东最吸引人啦,同时多发或者转发有趣的图片和视频

  2.根据本地的一些热点话题,多发一些本地内容微博,可吸引本地博友

  3.积极参与当前热点话题的讨论

  4.积极与自己的粉丝互动,不仅体现在自己的每一篇微博中,有可能的话在微博发起一些线上线下活动,也是不错的选择

  5.有推广意识,多在qq群或其他地方宣传自己的微博

  6.趣味性很重要,用胡扯的口吻说正经的事情是至高境界

  7.发微博时可以多@几个相关的人,这样会得到他们的回复或转发,间接地增加微博被更多人看到的机率

  四。如何提高覆盖度?

  覆盖度,简单点说就是你的粉丝数量。顾名思义,你的粉丝越多,你发布的微博就会覆盖到越广的用户群体,覆盖度自然也就高啦。关于如何提高粉丝数量,已经有不少介绍文章啦,以下再提醒大家几个小TIPS:

  1.微博昵称使用实名,人们对于实名微博信任度更高,更愿意关注

  2.要有精彩的、个性的个人介绍和标签,以此吸引志同道合者

  3.使用自己的照片做头像

  4.形成自己的微博风格非常重要,可以吸引有相同想法和兴趣的人关注

  5.多向身边人介绍微博,邀请他们开微博

  6.多关注别人,先要走出去才能吸进来

  7.别人关注你了,你也要主动关注别人,不然时间一长你的粉丝发现你没关注他,他就觉得没必要关注你了,毕竟我们都是普通人,没有名人那么有名气。

  8.不做话唠,不刷屏。很多人会因为你发的微博太多而取消关注

  说了这么多,相信你已经跃跃欲试了吧。那么赶快打开自己微博,踏上影响力之旅吧~

  来源:sherry05145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