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5日星期三

Bitcoin虚拟货币原理

  Bitcoin 是最近热议的话题,不过中文资料非常少,这篇文章不会评论 Bitcoin 的意义和利弊,只希望以尽简单的方式介绍什么是 Bitcoin,让更多人了解到这个有趣且了不起的创意。同时笔者不断修正或补充内容,尽量做到当有人问到“什么是Bitcoin”时,只需把这篇文章的网址发给他就可以了。

  初步认识Bitcoin

  Bitcoin 是一种网络虚拟货币,跟腾讯公司的Q币类似,你可以使用Bitcoin购买一些虚拟的物品,比如网络游戏当中的衣服、帽子、装备等,只要有人接受,你也可以使用Bitcoin购买现实生活当中的物品。跟Q币不同的是,Bitcoin的发行、流通和管理权不属于某一个人、组织、公司或者国家,或者换一句话说:它是平等地属于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每个人只要有一台能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然后通过运行一个自由的开放源代码的软件都可以参与其中,所有参与的人当中不存在所谓的管理员、中心节点或者特权人员,是一个平等的点对点(P2P)的系统,统称 Bitcoin 系统。

虚拟货币Bitcoin

  为什么有人愿意使用Bitcoin?

  Bitcoin系统目前能保证如下几点:

  1、Bitcoin在某一个时间点上总数量是确定的;

  2、Bitcoin的数量以缓慢的速度增长,不会突然增加;

  3、Bitcoin最终会增长到一个总量,不会无限增长;

  4、以上几个特征是由一个公认的数学公式来提供保证,不需要任何人、组织或国家来提供保证。

  5、Bitcoin的流通不需中间机构,转账过程不受干预。

  从上面的特征可以看到Bitcoin具有作为一般等价交换物的潜质,某些方面甚至比黄金更为理想。刚开始的时候Bitcoin可能用于交换低价值的虚拟物品,比如实现不同网站(/游戏)之间的积分、虚拟物品等交换,可以打通所有网站(/游戏)的虚拟金融系统,可能后来有人为了得到虚拟物品而在网上拍卖自己的现实物品(比如旧数码产品、球鞋等)以收取Bitcoin,而另外一些人为了购买这些现实物品但手头上没有Bitcoin,可能会使用现实中的货币去兑换Bitcoin,如此一来,Bitcoin就开始流通,于是就开始拥有了“价值”。

  Bitcoin如何获得?

  只要有一台能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从这个网站下载 Bitcoin 程序,首次运行会产生一个数字账号,然后保持运行,这个程序就会一直不停地计算上面提到的数学公式所产生的一系列“数学题”,当你成功地计算完“一道数学题”之后,就有可能得到一定数量的Bitcoin,但并不是每次计算都一定能获得Bitcoin,还要看你的计算是否首个完成以及对整个系统的贡献程度。(这里所说的“数学题”只是一个形象比如,它的作用是用于验证整个 Bitcoin 系统的每一笔交易是否有效的,因为没有中心节点,所以这个验证需要耗费大量的计算资源,而Bitcoin就是系统对你的付出的奖励)。这个“不劳动无收获,一分耕耘并不一定有一分收获”的过程非常像挖金矿,所以挂机运行 Bitcoin 程序的过程被称为“挖金矿(mining)”,而 Bitcoin 程序自然被称为“挖矿机”或者“矿工(miner)”。

  挖金矿是人人机会平等的,然而收获却不是平均的,性能越好的计算机“解决数学问题”的速度越快,就越有机会获得Bitcoin。那么什么样的计算机速度最快呢?超级计算机?不是,是你用来玩3D游戏的显卡,现在中高档的显卡都带有GPU具有运算功能,一块高档显卡顶得上200台主流CPU的速度(具体原理这里有说明,各种显卡性能对比列表),所以参与挖金矿的人还得有一张中高档的显卡。

  另外随着参与的人数不断增加,其中有不少程序员还进行各种衍生品的开发,于是各种各样的矿工程序随之出现,比如有使用纯JavaScript实现的挖金矿程序(比如 http://bitp.it/),你可以把它挂在博客里,当读者们阅读你的文章时,他们的计算机会不知不觉地帮你挖金矿。

  获取Bitcoin的成本

  Bitcoin 系统会控制Bitcoin的增长速度,现在整个系统大概保持每10分钟增加50个Bitcoin的增长速度,这个速度并不会随着参与人数的增加而加快。也就是说,假设整个 Bitcoin 系统有100个人参与,那么平均每人一小时能获得 3 个Bitcoin,同理假如有 10000 人参与,平均每人一小时只能获取 0.03 个Bitcoin。而目前的情况是,使用普通计算机即使挖了一年时间,可能连1个Bitcoin都获取不了(因为参与的人数很多),考虑到所消耗电能的成本,挂机挖矿行为实在不值得推广。当迫切需要Bitcoin时可能更多人宁愿使用现实货币去兑换而不会亲自去挖。

  更不幸的是获取Bitcoin的成本将会越来越高,因为 Bitcoin 的数学公式确定每21万Bitcoin增长速度就会减半,到 2140 年左右基本上就不增长,到时Bitcoin总数量大概维持在  2000 万左右。目前总量为 600 万,见这里,估计大部分都集中在创始者以及最先加入游戏的一批人手中。

  因为获取Bitcoin的难度高,一些“矿场(mining pool)”网站就产生了,矿场的作用是集中零散的个人力量一起挖金矿,以增加获取Bitcoin的机会。共同获得的Bitcoin会根据其中每个人的贡献量平摊,一般矿场还会收取2%左右的佣金用于维持自身的运作。

  Bitcoin能买什么?

  这里有一个接受Bitcoin支付的网站商店列表,可见现在已经可以用它来购买音乐、书籍、软件、服务等等,列表当中还有一些货币兑换网站,从中可以了解Bitcoin跟美元等现实货币的汇率以及汇率走势等。

  一些有趣的猜想

  因为Bitcoin的流通不受控制,所以很明显各个国家不会让它进入市场,甚至会屏蔽它不让百姓访问,不过也正因为它不受控制的特点而可能得以长期在民间低调流通;坚持天天挂机挖金矿的朋友可能会因为高昂的电费而最终放弃游戏;也有可能在若干年后,随着Bitcoin的获取成本越来越高以及部分人囤积导致它升值几倍,某些精英或者国家料到这种情况现在就已经开始投资挖矿;当然也有可能过了几年大家的热情消退了,没有人玩了,最终Bitcoin变成一场闹剧。究竟将来如何没人能意料得到,只知道越多人了解和参与将会使情况变得更加有趣。

  无论Bitcoin前途如何,无可否认它是一个非常有趣并且了不起的创意,而且最起码它能带给人一些思考和谈资。

  参考资料:

  [1] Bitcoin 官方FAQ https://en.bitcoin.it/wiki/FAQ

  [2] Bitcoin 的基本原理 http://blog.codingnow.com/2011/05/bitcoin.html

  [3] Bitcoin P2P 货币,有史以来最危险的项目:http://www.36kr.com/dangerous-bitcoin-p2p-currency/

  其他中文资料汇集(仍添加中):

  [1] 此物一出天下反:话说BitCoin http://www.lixiaolai.com/index.php/archives/10589.html

  [2] 关于bitcoin若干问题我的看法 http://blog.devep.net/virushuo/2011/05/23/bitcoin.html

  [3] 如何快速挖到Bitcoin比特币? http://blog.chicheng.me/2011/05/how-to-mining-bitcoin/

  来源:读者投稿,本文是基于 Bitcoin 官方英文文档以及个人粗略理解所得,可能其中有错误的地方,欢迎通过微博(@ivarptr)将指出错误。同时欢迎转载,转载本文时请保留本文链接地址

2011年5月24日星期二

下载站的寿命时日不长

  五月中旬,百度旗下的软件下载站天空软件站正式改版,不仅砍掉大量有误导嫌疑的广告,对页面布局进行调整,将重要内容整理后推送至首页,还更换了沿用近13年的LOGO。

  众所周知,下载站的盈利模式十分单一,基本上只能靠广告来维持,所以导致多数下载站广告漫天飞,尤其是在显示下载地址的旁边,穿插了许多不相关的广告链接,导致用户误点,下载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甚至有极个别的网站通过病毒来谋利,惹得网民怨声载道,对下载站逐渐失去信心,整个下载行业都受到冲击,不少下载网站都被迫关闭或转型。

  据透露,天空软件站此次改版的原则是“清爽、快捷”,主要表现在去广告、换页面布局等方面。在这个特殊时刻,天空软件站“砍广告”的举动,是打破行业“潜规则”的行为。

  笔者针对新闻里提到砍掉大量有误导嫌疑的广告进行了测试,搜索了一款软件,如下图,下载页面的“诱惑下载”确实没有了,图片有下载指示的,也很明显是其他软件的下载,而不是以前那种满页面都是“点击下载”。

天空下载站下载面试

  互联网越来越进步,传统的下载网站已经走进末路,因为盈利模式太过单一:页面广告、下载提成。正是由于这种盈利模式的单一化,导致发展中期大量的下载网站如同雨后春笋都冒出来,竞争过于激烈,以至于各大下载网站依靠“诱惑下载”来赚取提成。下载站的这种模式把整个下载行业拖入泥潭中,行业逐渐走入低谷,而新型下载模式也渐渐取代传统的下载网站,相信下载网站会逐渐无人问津。

  软件管家

  自从360安全卫士在国内的装机量装机量越来越高,现在已经超过3亿,其他大型网站也都相继提供此类服务,比如QQ电脑管家、百度电脑管家、金山卫士等。这些辅助软件里面都有一个功能,那就是“软件仓库”。一般普通网友都会下载这种电脑管家软件,来清理自己电脑上的垃圾以及优化电脑系统,而此类软件又无广告,里面推荐的软件又比较可靠,这让网民们有什么理由又去打开浏览器,输入网址,再去逐个下载电脑必备软件?

QQ软件仓库

  百度开放平台

  百度的“开放平台”就是一个笑话,别人的开放平台是把自己的产品往外面送,百度的“开放平台”是把外面的产品往自己里面揽,让用户可以“足不出百度”,就能在百度页面上下载所有的软件(此处仅针对本文章的观点)。笔者不相信这种做法对其他下载网站有什么好处,只能说了不起对那些和百度合作的网站,可以垄断那部分流量,但这对于没有和百度合作的下载网站就是晴空霹雳了,因为下载站的大部份流量都是通过搜索引擎,而百度在中国搜索市场占据了80%左右的份额,基本上非主流、小型下载网站都可以直接宣布倒闭。

百度开放平台

  网址导航

  网址导航近期竞争也非常激烈,不过市场份额都基本上稳定了,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以至于各大网址导航的广告费用是越来越高。从以前的按年收费改为现在的按月收费,为了方便随时可以抬高价格。网址导航现在功能越来越多,大部份网址导航都会有软件下载、搜索分成和淘宝客等模块,也是为了赚取除了包月链接广告费以外的其他收入。而这种下载比传统下载站的优势是软件全面、寻找方便、无广告等。

网址导航装机软件

  360安全桌面

  笔者之前预测360安全桌面会大红大紫,因为这种软件对于初级网民和中级网民确实很方便。不过不知道为什么这款软件非要绑定360安全卫士一起使用,而我又不是用的360安全卫士,所以我至今都没用这款软件。此软件可以说可以360安全卫士上的软件仓库有重复之嫌,但是从软件的创意上来讲,还是值得我们肯定的。只可惜腾讯早预测到这一点,直接推出了新版WebQQ3.0,风头早把360安全桌面盖过,综合以上原因,导致这款软件至今没有什么更好的发展。

360安全桌面

  软件盗版

  回到下载网站本身,为了提供更多的软件来吸引网友以后的访问,下载网站一般都会收录非常多的软件,而这些软件有很大部分是盗版软件、违法软件、外挂等。这些都是触及到相关法律的,只是这部分比较混乱,暂时没人来管而已。如果哪天国内像严打电影站、音乐站那样严打盗版下载站,估计这些大型下载站也会落马。

盗版软件

  下载网站装机软件输了、盗版软件撤了,还有哪些软件是网民们需要的呢?下载站还能活多久呢?让网民们决定吧。

  来源:西门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5月23日星期一

从迪伦到支付宝

  没想到为迪伦中国巡演画上句号的不是香港站,而是5月13日迪伦发在他官网上的一篇名为《To my fans and followers》的声明。在这篇声明里,迪伦讲述了他在中国演出的真实情况,反驳了一些虚构的报道,特别对传闻中因文化部不发放批文而导致原本2010年就可进行的中国巡演流产一事进行了澄清。

  迪伦说,事情都是一个中国演出商(更准确的说是一个台湾商人)搞出来的,他在未经迪伦同意的情况下就进行了宣传,甚至印制了门票并和一些团体签了约,而当时迪伦其实并没有来中国演出的打算。后来事情黄了,这个演出商便声称演出未能举行是因为文化部驳回了迪伦的演出申请,以此推掉所有的责任。

关于这件事,笔者曾在《又闻迪伦到中国》一文中写过,正是由于严厉的言论控制和以审批制为特征的演出市场垄断,无良演出商的谎言才得以掩盖真相,“什么样的鸡就下什么样的蛋”,能黑流氓的多半是另一个流氓。

  这件事让笔者联想起了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另一件事——这几天闹得沸沸扬扬的支付宝股权转让,一出雅虎和阿里巴巴团队联手表演的活报剧。

  按雅虎的说法,支付宝的转让并未得到阿里巴巴董事会及股东的批准,作为阿里巴巴大股东的雅虎只是在交易完成多时后,才于今年3月31日“被告知”的。

  支付宝也随即发表声明,反驳了雅虎的说法,称根据央行制定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为了确保支付宝可以在国内拿到第三方支付的牌照,将支付宝70%的外资股权转入到一家独立的中国公司是早在2009年7月进行的阿里巴巴董事会上便确定了的事情,而当时雅虎是在场的。

  笔者个人觉得阿里团队的说法更为可信一点,理由有二:

  其一,马云不敢。如此重要的交易如果没有董事会和雅虎、软银两大股东的认可(至少是默许),马云的擅自操作就算没有触犯法律,也是在拿阿里巴巴的股价及淘宝、支付宝的上市前景开玩笑。更可能的情况是在09年7月的董事会上讨论了支付宝中资化的原则与框架,并确定了第一步(09年8月)交易的具体方式与金额,而对第二步的交易则只有一个大致方向而没有具体的细节,但在实际的操作中,马云却以这份董事会决议把已明确的第一步和还含糊的第二步都做了,其结果就是“一个中国,各自表述”;

  其二,也是更根本的原因,没必要。央行关于外资不得介入第三方支付的政策雅虎方面肯定也是清楚的,尽管央行表示对于外资背景的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开放政策正在制定之中,但和中国的其他事情一样,这样的表态是不靠谱的,没有任何企业敢把自己的未来寄托于这种没有时间表又难测深浅的政策上。对雅虎而言,尽管它不愿意支付宝划出阿里巴巴集团,但它同样不能接受支付宝因失去牌照而无法在中国这个核心市场经营并进而引起淘宝的动荡,让支付宝从阿里巴巴集团的下属企业变成关联企业也几乎是雅虎唯一的选择,在雅虎与阿里团队因控制权之争而越走越远的情况下,雅虎现实的要求或许只是一个合理的收益补偿而已了。

支付宝

  真正的问题就出在“合理”二字,无论以什么估值方法,支付宝的交易金额3.3亿都显然是一个低得离谱的价格。看似合理的解释似乎只有避税,内部交易、关联交易通过故意做低交易价格来规避税收及财务费用自然是通行的做法,但雅虎与马云,尽管仍在一张桌子上吃饭,但早已是两家人,“避税”的结果仍然是雅虎受损,马云得利。

  无论如何辩解,雅虎在支付宝争夺中的被动与失控已显露无疑,这既是引起雅虎发飙的真正原因(所谓困兽犹斗),也是投资人对雅虎失去信心并致使雅虎股价大跌的根本原因之一(另外一个核心原因,笔者个人认为是拖延信息发布,比起丢失了一个核心资产,缺乏控制力又不够诚实的公司更令人失望)。

  雅虎输了,但马云也没有赢。

无论把此次支付宝的交易称为“巧取”还是“豪夺”,马云都确确实实损害了投资人的利益,尽管马云可以拿着央行的《办法》说事,但3.3亿远比《办法》更能说明问题,“马云欺诈雅虎”几乎是美国财经媒体对这一事件最主流的解读,而投资博客The Reformed Broker发表的一篇名为《The Red Collar Crime Wave》的博客更是流传甚广。在文中,博主Joshua Brown以此次支付宝交易为例讲述了中国公司的欺诈行为,并建议所有的投资者抛售中国公司的股票(文中提到的公司还包括新浪和百度)。

  尽管从Joshua Brown的文章里面挑出偏颇的地方不难,但偏见不是一天形成的,“Made in China”山寨、低质的名声也不是一天筑成的(纵使并非所有的中国制造都是低质的),如果有违公平交易的事件一再发生,在一个真正的市场环境下,投资人是会用脚来说话的,而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支付宝既不可能永远不上市,更不会选择在上海、深圳上市。

  最新的消息是马云已经邀请雅虎和软银对支付宝交易一事再度进行协商,相信协商的结果一定是一个总额接近合理但形式多样的补偿方案,不过这既无法挽回雅虎已成的颓势,也很难扭转投资者对阿里团队已发生微妙改变的看法。

  总结马云的失误,其实不在于他夺取阿里控制权之心,而是他过度地利用了第三方支付行业外资禁入这一政策带来的优势,如同试图运作迪伦巡演的演出商过度地利用了演出审批制的恶名一样。

  栽赃的谎言终有被揭穿的一天,借刀杀人者也不可能永远把责任推到借来的刀上。

  不过让笔者把迪伦巡演与支付宝交易联系起来的还并非马云与演出商行为的相似,而是和被演出商栽赃的对象其实很脏一样,马云借来的刀也不是什么好刀。

  由央行制定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和中国其他的经济政策一样,都是号称要来规范市场、促进市场发展的,但甚至不需要深入地分析这个《办法》的具体条款,只看一个表面的现象,就可以窥到这个文件真正的成色。

  在《办法》出台前,国内几乎所有的第三方支付产品都是外资背景的,无论支付宝、财付通,还是市场份额小得多的易宝支付、拉卡拉等,而且在这个领域也并没有发生特别严重的恶性竞争事件,而且用户支付的安全也基本可以得到保障,……。

  如果严格执行央行的规定,这些企业要么退出中国市场,要么被有牌照的公司收购,要么如支付宝般进行重组剔除外资股份,当一个并不坏的市场里面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因一个政府文件而要进行伤筋动骨的改造甚至直面生死存亡的时候,就很难说这个政策是在规范市场了,其实它就是在破坏市场。

  可以预料的是,《办法》执行的最终结果就是建立起一个政府主导的第三方支付市场——“国进民退”,而关于这个词的那些事已经用不着再多说了。

  对生活在我们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如果只看到个体的恶而不去找体制的恶因,那么恶永远不会消除;但如果只是把所有的恶归咎于体制造成的环境,而不去追问自身的从恶、助恶、行恶,还把从恶、助恶、行恶视为现实的生存之道甚至称之为成熟,那么恶最终将让每个个体都成为无可救赎的受害者。

在史玉柱发出那条让马云联合有关部门夺回阿里控制权的微博后,苏小和评论说“没有什么吃惊的,史玉柱这样的人,他的方法就是两点:忽悠无权无势无知的底层消费者;用所谓商业的小点子大拍体制的马屁。爱国主义只是史玉柱们的遮羞布。笔者把话撂在这里,史玉柱如果继续不认识商业的自由交换精神,还会栽跟头”。

  对马云而言,如果他也继续不认识商业的自由交换精神,他借来砍雅虎的刀最终也将砍到他自己身上。

  来源:宋大妈投稿,原文链接

浅析酷6网暴力裁员事件

  近几天发生的酷6网裁员事件只是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难以数计的劳资争议中极其普通的一件。比起每年末如潮的农民工讨薪事件,比起广泛存在的少缴不缴社保、不签劳动合同、不执行带薪假期、超时工作、因工伤残等等,它既不涉及复杂的利益关系,也没有骇人听闻的新奇案情,它的故事其实每天都在有名的、无名的、流汗的、流血的小作坊、大工厂上演着,它早已成了中国制造的一部分。

  但当裁员前面加上了“暴力”二字,更重要的是环境也挪到了高利润、高收入的互联网(传媒)行业,再加上微博的推波助澜,却让其实并不复杂的酷6裁员事件几乎变成了07年华为规避《劳动合同法》事件之后影响最大的劳动争议事件,

  根据主要门户网站的报道及微博上的讨论,抛开酷6新老管理层及员工之间的恩怨是非,这个事件的争议焦点主要有四个——酷6能否单方面裁员、裁员的程序是否合法、补偿标准及最后几个月的销售提成发放。

酷6

  一、酷6能否单方面裁员:

  尽管《劳动合同法》是一部严重加重了资方责任的法律(但不意味着向劳方利益倾斜,主要是推卸了政府的义务),不过它仍然保留了资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第39到41条),与企业大规模裁员有关主要是第四十一条,该条款规定了在以下四种情况下的企业可以进行裁员:

  1)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
  2)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
  3)企业转产或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的;
  4)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

  但这四条除了第一条之外,其它三条其实都是没有明确标准的,比如怎么界定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用资产、利润、现金流还是其他指标?假设以亏损来衡量,那是亏损100万,还是亏损一个亿算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呢?

  第二个问题是举证难(特别是对劳方),证据说服力低、争议大。以本次酷6事件为例,其实资方裁员最有利的依据不是酷6的亏损,而是销售方式的调整,即酷6方面宣称的未来将以销售外包给广告公司的方式替代现行的自组销售团队的方式。对酷6而言,它仅需提供一份日期在5月18日之前的销售调整方案的通过决议或会议纪要即可,而劳方是无法找到真正有说服力的证据质证的,现在酷6员工最爱举的他们曾经创造的销售业绩更接近于悲情秀,也许可以博得同情,在法律上却只是隔靴搔痒。但由于公司决议这类证据的作伪几乎是零成本,先上床再补票的做法也司空见惯,这样的证据法官不能不用,但却很难让对方及围观者信服。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说,如果法律条款定得太细,不仅会形成事实上的对企业具体经营行为的干涉,也会因条款太死造成更好钻的漏洞,因此在实际过程中,程序往往是更重要的事。

  二、裁员的程序是否合法

  先抄抄法律条款: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需要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可以裁减人员”;

  第四十三条“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应当事先将理由通知工会。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会有权要求用人单位纠正。用人单位应当研究工会的意见,并将处理结果书面通知工会”。

  现在酷6员工抓住的是“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这一点,但他们忽略的是,备案和审批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除非方案存在明显的违法,劳动部门是不会去干涉方案的具体内容的,何况劳动仲裁也是劳动部门的一大职责,如果裁员方案都是由劳动部门批准的,那么一旦发生了劳动争议,他们是不是要在被告席上为自己准备一把椅子?更多的时候,备案是一种安民的姿态,是一种事前的预防,也是一种对风险的回避(下文详叙)。而且如果仔细阅读条文,会发现对何时向劳动部门备案,法律并没有明确的要求,“提前三十天”并不是修饰“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的。

  真正的关键是“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再结合第四十三条,就可以可以看出《劳动合同法》对裁员在程序上最关注的是“协商”,它赋予劳方最主要的权力是协商,对资方最大的限制也就是“协商”。而且大部分的劳动行政部门在接收裁员这类敏感事件的备案时,他们要求的备案材料中最必不可少的也就是企业工会或者全体职工大会通过裁员方案的决议(通常还会要求参会的所有人员在决议上签名),这当然也体现了政府的精明,它把最具争议的问题放给企业与员工去博弈,而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位置,等劳资双方掐定局了,它再披上公正的裁决人的外衣,而最可怕的是,这种精明甚至成为了一部法律的灵魂。

  回到酷6裁员事件,虽然酷6多半没有成立正式的工会组织,但协商的过程依然是不能缺省的,没有工会就应该组织召开全体职工大会,缺少了要提前至少30天进行的法定协商过程,程序已经成为了酷6的硬伤。

  这里还要补充的一点是,酷6的人力资源总监俞鹏提出“酷6会给予单方面解除合同的员工1个月的预通知补偿”,想以此来回避提前30天进行协商的程序问题。

  俞鹏根据的显然是《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1)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2)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3)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如果最终在酷6发生的确实是涉及比例达20%超过150人的裁员事件,而非个别员工涉医疗期、不能胜任工作或因变更合同未成后的协商解除合同,那么在法律条款的使用上,俞总监要么是张冠李戴,要么就是浑水摸鱼,当然,对已决定要走的员工而言,多拿酷6一个月的补偿也是不坏的事情。

  三、补偿标准

  还是先列一下相关的法律条文: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1)劳动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2)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
  3)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4)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5)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一项规定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6)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四项、第五项规定终止劳动合同的;
  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七条 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另外一项很重要的政策是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全文太长,请各位移步查看。

  应该说酷6在经济补偿的具体计算上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但从法律的角度说,“为什么给钱”是比“给多少钱”更关键也更需要搞清楚的事情,但在酷6事件中最让人看不清的恰恰是酷6方面对解除劳动合同方式的定性。

  从各门户网站的新闻上,酷6的操作思路似乎是先依照《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六条与员工按协商解除劳动合同的方式解除劳动合同,并按第四十六条第2款的规定,以第四十条的方式、第四十七的标准支付经济补偿金;若员工拒绝酷6开出的条件,则换硬招,按第四十一条第2、3款企业发生经营困难、经营方式进行调整来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并且按第四十六条的规定不予支付经济补偿金。

  还有第三个方案,酷6在其《关于重组销售部门的声明》中说“在公司巨额亏损,销售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我们对销售团队进行重组,根据销售排名留下优秀销售人员,同时劝退,裁撤冗员,这是任何一家公司都会采取的正常的、理性的管理行为”,也就是说酷6要解除劳动合同的是它认为不能胜任工作的员工。

  分析一下这三种方案:

  对酷6而言,协商解除是最优方案,但问题是酷6从事发到现在的表现既缺乏必要的诚意,也没有协商的技巧,不仅发生了暴力事件,甚至还牵出了新旧管理层及员工间的恩怨,协商的基础已经被破坏了,要通过协商解决问题的难度极高。当然酷6也还有机会,只要它有耐心并体现出诚意少一点粗暴,毕竟协商对员工也是最佳的方式。当然酷6也许也会采取有中国特色的办法,用不同的补偿条件和员工单独谈判各个击破,拉住多数,孤立少数,打击带头者,这样的案例在中国实在太多了。

  酷6的第二个方案根据四十一条进行裁员,按前文分析存在着未提前三十天告知的工会或全体职工大会这一很难修补的关键程序漏洞,如果要控制这个方案可能产生的法律风险,最优的办法不是强硬执行,而是缺哪补哪——与劳方协商。

  至于第三个方案,因员工不胜任解除劳动合同。按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在酷6正式解除员工合同之前,它至少还应对员工进行培训或者调换岗位,只有在这些程序完成后,员工再次被证明不胜任,它才能解除员工的劳动合同,而这些都是酷6未曾做过的。更重要的是,酷6以什么标准来判断员工是否胜任?这个标准是否是酷6正式的规章制度?这个规章制度是否经由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会议通过?而在作为中国劳动用工最根本法律的《劳动法》中就明确规定了“劳动者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民主管理或者就保护劳动合法权益与用人单位进行平等协商”(第八条),涉及职工权益的规章制度如果缺少了职工大会的通过决议,其法律效力往往是不足的,简单的说,酷6当然可以宣告某个员工不胜任,但它是否备足了能够说明一个员工不胜任的资料,或许是只有俞鹏总监才能回答的问题了。

  综上,尽管酷6方面在经济补偿金额的计算方法及基数标准的选取(前12个月的基础工资加提成的平均数)上并无不当,但充满瑕疵的裁员过程却并不会带给它法律上的优势,对酷6而言,回到协商而不是强硬解除仍是最佳的解决方式。

  四、最后几个月的销售提成发放

  根据《上海市企业工资支付办法》(由于此次裁员主要发生在地处上海的酷6华东公司,故适用上海的地方性法规)第七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终止或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在与劳动者办妥手续时,一次性付清劳动者的工资”,因此酷6方面宣传的依据被裁员工是“主动”还是“被动”解除劳动合同来决定是否发放最后3个月销售提成不仅没有法律依据,其本身就是一个违法行为。

  不过这里面依然有一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尽管都叫销售提成,但不少公司其实是回款提成,也就是在回款后才发放提成。如果酷6是按回款计发提成,而回款在裁员前并没有完成,那么酷6的确可以选择不发放提成,而问题的关键又会回到酷6的规章制度中记录的究竟是销售提成还是回款提成,相关的规章制度是否经由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会议通过。

  五、劳动仲裁前景分析

  正如野夫先生在《水生风起》一文中所说的那样,中国的基层法律部门在处理非敏感的民事案件时还是基本能做到公正的,而且在大众都很关注的腐败诉求之外,政府部门其实还存在着强烈的政绩诉求,而对于劳动仲裁部门(包括法院劳动厅)而言,为民做主、打击企业违法行为就是其最大的政绩,因此在日常案件的审理中,相关部门总是会有意无意的向劳方偏一点,何况以酷6事件的影响力,劳动仲裁部门、法院多半是不会为了钱而把自己的名声砸掉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对劳方而言,是不用太当心公正性的问题的。

  不过由于酷6事件的核心争议点是程序(除非酷6真去招惹以不胜任解除劳动合同那只烫手的山芋),而程序问题恰恰又是劳动仲裁及法院不太愿意去碰的部分,他们会更倾向于以调解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准备好一张够硬的底牌、找准合理的诉求点就调解能否成功的关键,特别对劳方,可能是迷踪拳打的太好,我很难看出他们是要保留这份工作,还是要一个更好的补偿。

  如果协商不成,由于酷6提出的补偿在金额上是符合《劳动合同法》规定的,最终的判决结果很可能是劳方胜诉,但资方也并不需要付出更多的经济补偿,而这对双方而言其实都算不上理想的结果。

  来源:宋大妈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5月22日星期日

Google支持HTTPS图片搜索

  Google的HTTPS搜索终于支持图片了,至此Google的大部分搜索功能都已经支持HTTPS加密方式的搜索,从而解决了在加密环境下进行Google搜索的问题。

  对于中国用户来说,目前使用HTTPS的Google搜索还需要使用Hosts文件,经过我的测试,HTTPS的图片搜索有时候会出现被干扰的现象,导致图片无法显示,如果未来预览图片无法访问的话,可以通过修改Hosts的方式继续访问加密方式的图片搜索,来查看搜索的预览图片。

  具体方法是,修改用户的Hosts文件,将 encrypted-tbn0.google.com 到 encrypted-tbn9.google.com 都修改为某个指定的IP地址(我们Ping这些域名的IP地址),即可防止这些IP地址被DNS污染。

  如果还在使用未加密的Google搜索,可以考虑切换到HTTPS的加密搜索,增加图片搜索功能后,HTTPS的加密搜索功能几乎和未加密版本完全一样(除了购物搜索之外)。

Google支持HTTPS图片搜索

  Google于2010年5月推出HTTPS加密搜索,同年7月该服务遭到DNS污染,无法从中国访问。

轻博客之点点推他模式分析

  继门户网站、BBS、网络社区、个人博客、SNS、微博之后,“轻博客”成为了2011年互联网发展的热门趋势。这种新兴的网络服务,和微博、博客一样,都致力于为用户提供生成内容、表达自己的平台。“轻博客”既具有博客的表达力和专业性,又具有微博的简单便捷和社交传播能力。

  在国外,2007年4月推出的Tumblr,一直在轻博客市场中居于领先地位。分析资料显示,Tumblr仍然是2010年发展得最好的轻博客服务,这主要是因为Tumblr拥有先发优势,知名人士和大型媒体公司都使用Tumblr网站,而且Tumblr服务的社会化能力也优于Posterous。国内的轻博客有点点、推他等服务。

  轻博客之点点网模式

  点点网自4月7日开放以来,已有了20万注册用户,至今也是蒙受最多口水,做出最多改变的轻博客。在中国,轻博客是在微博之后出现最多动作的互联网产品系,宽途和宽岛还处在内测阶段,盛大推他也在5月5日开始了二期内测,在此分享一些对领跑者点点网的解析与见解的反馈。

  一、UI与模式

轻博客之点点网模式

  起初的点点网,UI基本与LiteBlog的原型Tumblr完全一致,只是中英文的不同,招致了很多的口水和骂名,创始人许朝军积极地做出了回应。4月28日,点点网发布了新的UI,但很多用户习惯了Tumblr版本的UI,新的界面在一定程度不如原本的界面受欢迎,而新版界面的改变也只是在颜色方面,其他都未改动,现在的登录与注册界面已与首页背景的基调保持了一致。但在本质还是相对地缺少创新,毕竟一旦认定了原先的版本,不管是用户还是开发人员都容易禁锢对UI的想象空间,还是期待点点UI会有新的突破。

轻博客之点点网模式


  模式的角度,点点网团队认定了LiteBlog的方向,保留了Tumblr的“子博客”产品,支持投稿和多人共同经营,但UI的相近在一定程度掩住了与Tumblr不同的突出特征,就是以“兴趣”作为导入用户的线索和分类内容的坐标维度,就好比腾讯QQ是以“即时联系”导入用户,人人网是以“同学关系”导入用户,新浪微博是以“名人”和“事件”导入用户的。最开始公测的点点网是以“高品质内容的发布与传播”为标签,现在早已转变成了“发现兴趣,展现自我”。

  按许朝军的描述,如果说微博是“报纸”,点点就是“杂志”;点点发展的风格与豆瓣相近,都颇有文艺味儿,只是点点还处在萌芽阶段。(笔者在此认为Twitter之于“报纸”和Tumblr之于“杂志”的描述更为贴切,中国的微博相对Twitter已聚合了音乐、视频和链接的发布,与轻博客最多的不同也就是在UI和子博客。)

轻博客之点点网模式


  二、产品与运营

  4月7日,点点网开放注册;4月12日,发布iPhone客户端;4月28日,发布新的UI;5月12日,发布Android客户端;iPad、Symbian和Blackberry客户端也在研发中。点点网技术和产品更新的动作都是十分迅速的,4月28日发布新版本UI的同时也率先开通了轻博客的私信功能,近日界面的导航又重新做了调整,推出了“手机”标签,“推荐”标签和最新推出的“热门”标签全都整合在“发现”标签中了。一切快速的动作最直接地为用户带来两种改变:1、手机操作更加地舒适;2、内容导航有了新的体验。相对还有一项产品反馈有欠缺的就是模板的有限,起步阶段在本土不适宜推出收费模板,但从用户体验的方面,从对技术草根用户服务的角度,新鲜和好用的模板提供还是十分必要的。

  另外,4月21日,点点网开展了第一期“点点Off-line”线下活动,笔者不认为这只是市场活动的一部分,更是产品运营和接收产品反馈的一部分,以线上用户线下见面的方式就“兴趣”的探讨,也是一种积极了解市场的表现。

  从整体的角度来看点点的产品,“微创新”有很多,但相对Tumblr而言“质”的突破还需要努力。Tumblr在美国发展了3年多的时间,轻博客在中国才起步,而中国本土的环境与国外又有本质的不同,西方有Twitter但没有微博,中国有SNS但没有Facebook,微博+中国SNS相比Twitter+Facebook还有未被充分满足的需求,而这部分的需求只靠西方轻博客的模式还是不足以应对的,产品与服务都还需要融进更多的本土元素和突破性的创新。

  三、市场与推广

  点点网的用户基本集中在学生和白领群体,如果要朝文艺的方向走,豆瓣的瓶颈相对点点也是不可避免的,中国的中坚力量是欠缺的或者是不易被唤起的,再加之新浪微博早已猎取了很多明星资源,瞬间吸收百万fans的路被堵掉了。而对轻博客本身,内容的质量和数量又是根基,只以内测奖励邀请码和开放后用星巴克邀请券奖励新锐博主的方式是走不通的了,如何鼓励用户分享内容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提及推广方面,点点的速度还是十分硬朗的,5月9日,笔者在哈尔滨的朋友就已在一所郊区的院校看见了成片的点点网海报,推广的效能早已超越了校内网;但另一问题是,就算一夜之间所有高校的学生都知晓了点点网的存在,又是因对李开复和许朝军的好奇而注册了点点,但如果内容不足以使之兴奋,或者不能直接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后来又会如何呢?

  现在的点点网,产品的角度很重视客户端和用户体验,市场的角度把自身定义为“兴趣”为标签的轻博客,而且带有一定的文艺味儿,与Tumblr有突出的不同,但相对微博而言,对普遍性人群(包括学生和白领)需求的满足和痛点的解决还不明晰,如果许朝军及点点网团队真的要“改变世界”,真的要让点点网成为中国的真正拥有Web2.0精神和价值观的网站和企业,可能还需要比Tumblr做出更多的努力和突破。

  截至5月12日晚,点点官方公布快报:点点网可以同步新浪微博。行动的速度变成了点点网团队行动的重要标志之一,至少未来是足以令人期待的。

  轻博客之推他模式

  5月18日,轻博客Tumblr突破2.5亿日PV变成了新闻,轻博客的时代可能很快就要来临了,截至5月19日Alexa的数据,点点网CN流量排名是425,每天还在不断地发展;可能是中国最早的轻博客宽途和紧跟而至的宽岛至今还在内测中,以此速度发展很难成为市场的主流;而盛大在线的轻博客推他在5月5日开启了二期内测,笔者在5月6日领取邀请码进行了测试,在此做一些分享和反馈。

  一、UI和产品

轻博客之推他模式
 

  推他的第一印象,界面和Tumblr有不同的风格,但内容发布区与早期的点点网很类似,功能有更多的阉割。比如推他没有注册用户的智能推荐功能,早期的用户首页也没有搜索功能(直至5月13日更新推出了搜索框),“子博客”功能、投稿功能和后期点点网推出的私信功能在推他都不存在,但推他最早推出了与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的同步发布功能,且支持DOC/PPT/XLS/PDF/TXT文档的直接发布——领先了国内的各种微博和轻博客,这与盛大在线本身的麦库是分不开的,麦库一方面在技术层面支持了文档的发布,另一方面又在资源层面对虾米音乐库进行了一定的补充,是盛大在线对内部资源的有效整合。

轻博客之推他模式

  从整体看推他的产品,方向是重内容,轻社交的:推他提供了较多内容发布的支持,但对社交的支持很弱。用户之间只有关注与被关注的关系,互动也只是“回应”、“转推”和“喜欢”按钮。产品的基本模式与Tumblr没有突出性的不同,功能的加载比较谨慎,开放后可能会推出更多的应用。

  二、改进与更新

轻博客之推他模式


  在搜索框之外,早期的用户有两项相对频繁的反馈:1)模板少(只有两种简易型的模板);2)消息盒子(被关注和回应的反馈)与信息流混在一起,信息流较多时,用户很难了解最新关注自己的用户和收到的最新回应。针对第一项反馈,5月17日,推他推出了一款“流光溢彩”模板,效果反应还不错;而针对第二项反馈,至今还未有改进。

轻博客之推他模式

  三、市场与运营

  现在的推他还未正式开放,对用户的普遍性鼓励方式还是发放邀请码,邀请码=精彩的原创内容+庞大的粉丝群+持续的活跃在推他上。出自公式是公开的,导致很多新人为了获取邀请码一再发出很水的内容,也是在所难免的。但在后期的运营,推他还是有一些新意的,在此分享两个方面。

  1.草根明星的打造

  推他官方博客近日公布要对明星推友蒙蒙进行一次访谈,访谈内容还在征集中,而笔者在蒙蒙来推他的第一天就和他互相关注了,从他发的内容来看,基本就是各种吐槽和新鲜事儿的集合体微博,而且带有比较厚重的生活色彩和随意性,由此鉴定蒙蒙是个草根用户。草根明星的打造,就是对内容的重视,草根用户之所以变成明星也正是出自对内容的贡献,鼓励了内容提供者更加积极地参与分享更多的信息。

  2.培育推他粉丝团

  推他的产品对用户互动的支持还很弱,但一旦发现团体用户的“粉丝团”(比如“后西游团”),就积极地培育,而且在官方博客适度地推广,这在一定程度增强了团体用户的黏性。积极地为团体用户提供支持和服务,容易提升用户的聚合度,相对地更容易了解群体性用户的共同需求,以便推出普适度强的产品。

  现今推他内容的质量还需要提升,市场与运营的新意也是在小众的范围内试行,未来是否能成为大众的主流还是未知的。笔者认为推他还缺少导入用户最直接的线索,比如QQ的“即时通讯”、人人网的“同学关系”,以及点点的“兴趣”,使推他本身只是以概念性的轻博客及“富媒体”而存在,与微博的本质性差异很少,暂且还很难取代微博或者有所颠覆。Tumblr的成果是令人眼羡的,中国的轻博客正是要快马加鞭,时不我待了。

  来源:张昭轶投稿,原文链接(12)。

2011年5月21日星期六

由“微博”的发展史预测“轻博客”的命途

  继门户网站、BBS、网络社区、个人博客、SNS、微博之后,“轻博客”成为了2011年互联网发展的热门趋势。这种新兴的网络服务,和微博、博客一样,都致力于为用户提供生成内容、表达自己的平台。“轻博客”既具有博客的表达力和专业性,又具有微博的简单便捷和社交传播能力。

  本文更是从国内外微博的发展史、轻博客概念简介、国内外著名轻博客提供商等多个角度来对比叙述,由“微博”的发展史来预测“轻博客”这一新兴网络事物的命途。

  第一篇章:国外微博的发展史

  微博是一种互动及传播性极快的工具,传播速度甚至比媒体还要快。微博所谓“微型博客(micro-bloging)”是一种非正式的迷你型博客,它是最近新兴起的一个web2.0表现,是一种可以即时发布消息的类似博客的系统。它最大的特点就是集成化和开放化,你可以通过你的手机、IM软件(gtalk、MSN、QQ、skype)和外部API接口等途径向你的微博客发布消息。微博客的另一个特点还在于这个“微”字,一般发布的消息只能是只言片语,像Twitter这样的微博客平台,每次只能发送140个字符。与传统博客相比,以“短、灵、快”为特点。Blogger.com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首创了微博服务。微型博客可分为两大市场,一类是定位于个人用户的微型博客,另外一类是定位于企业客户的微型博客。微博客是信息日益碎片化的必然结果。微博的核心是关注与被关注,其独特的跟随机制和信息的快速推送机制,让网络营销充满了更多即时和互动的特点,不少企业通过微博营销获得了巨大成功。

  相对于强调版面布置的博客来说,微博的内容组成只是由简单的只言片语组成,从这个角度来说,对用户的技术要求门槛很低,而且在语言的编排组织上,没有博客那么高,只需要反映自己的心情,不需要长篇大论,更新起来也方便,和博客比起来,字数也有所限制 ;微博开通的多种API使得大量的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网络等方式来即时更新自己的个人信息。

  Twitter.com 最早出现的微博服务的网站。用户可以经由SMS、即时通信、电邮、Twitter网站或Twitter用户端软件输入最多140字的文字更新。Twitter在2006年3月成立于旧金山,由Obvious公司开发。

Twitter

  Plurk.com 是一个社会化的微网志,服务上线于2008年5月12日,类似于Twitter,但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在一条时间轴上显示了自己与好友的所有消息。同时,和Twitter的@回复不同的是,在Plurk中,对某一条消息的回复都是属于该条消息而不是独立的。

  Google Buzz 是由Google开发的微博性质的社会化消息工具,集成于该公司的邮件服务Gmail中。 朋友分享的链接与信息会显示在Gmail界面中。Buzz中融合了照片、视频、链接等多种元素,形成了Gmail会话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户在发布Buzz时可以选择将其分享给全世界或是有限人群。

  第二篇章:国内微博的发展史

  2007年5月,中国本土微博服务商开始出现,在至今三年多的时间内,我国微博发展经历了引入期、沉寂期和成长期等三个阶段。

  (1)引入期(2007年5月-2008年初)

  2006年,Twitter的横空出世把世人引入了一个叫“微博”的世界。在国外大红大紫的Twitter也成为国内企业效仿的对象。从校内网起家的王兴于2007年5月建立了饭否网,开启了中国的微博时代。随后不久,叽歪网、做啥网相继上线,拥有数亿用户的腾讯也于2007年8月13日推出了腾讯滔滔。

  从2007年5月到2008年初,是我国微博发展的引入期。这一时期的微博以独立微博网站为主体。

  (2)沉寂期(2008年初-2009年2月)

  从2008年初开始,国内微博客发展进入了一年的沉寂期。期间,没有新的微博服务商出现,用户规模增幅也不大。

  (3)成长期(2009年2月-至今)

  经过一年的沉寂,从2009年2月开始,国内微博焕发出新的活力。大量微博网站相继上线,用户规模激增,微博成为我国互联网发展的新的热点。国内微博发展进入了快速成长期,这一时期又分为独立微博二次崛起和全面成长期两个阶段。

  ①独立微博二次崛起(2009年2月-8月)

  在这半年时间内,嘀咕网、即时客、Fexion网、9911微博客 、同学网、我烧叨叨、贫嘴、Follow5、雷猴等一大批微博网站上线。这些微博网站以独立微博网站为主体。

  ②全面成长期(2009年8月至今)

  2009年8月,新浪微博上线,并迅速成长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微博。在新浪微博的带动下,综合门户网站微博、垂直门户微博、新闻网站微博、电子商务微博、SNS微博、独立微博客网站纷纷成立,甚至电视台、电信运营商也开始涉足微博业务。中国真正进入微博时代。

  在新浪微博09年3月上线后一年,2、3月份人民网、搜狐、网易、和讯、凤凰等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微博平台,百度则推出了i贴吧的类微博产品,腾讯微博也在加紧内测中。一时间微博的浪潮席卷而来。根据笔者的评测,一些微博开发的还很粗糙,有不少的bug,用户体验很糟糕。网站为了强推微博,利用自身媒体资源,怂恿各行业的名人来开微博。这和当初的博客情形相仿。一窝蜂的上,媒体化和名人化的路线,看似热闹的背后,则是灵魂的缺失。

  就像有了QQ,就很难用另外的IM平台新浪微博的先发优势,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客户端。这也是最近新浪曹国伟说想和移动运营商合作的原因(简单说就是在手机界面上置入新浪微博的入口)。对于腾讯微博,笔者充满期待,但也心怀疑虑,因为QQ的优势在于私人圈子的沟通,延展到公共空间的交互方面,并没有天然的优势;而新浪微博基于媒体性的交互,用户身份公开,比匿名的QQ而言,有着更大的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所以,貌似腾讯微博有天然的客户端的优势,但并不意味着在微博社交平台上有必然优势。用户乐意在新浪微博上公开自己身份,作为自己的名片,新浪强大的媒体品牌背书,为用户的微博提升了个人品牌附加值,这对用户而言是巨大的诱惑。

  至于百度i贴吧,依然沿用的是贴吧的论坛表现形式,对此笔者是持保留看法的。简单说,在表现形式上很单调。界面上只呈现标题,无法直接看到内容。这和微博的本质是短消息的快速交互和呈现,是背离的。因此,如果百度不尽快调整产品形式,用户将很有可能逐渐的流失。毕竟,微博的长尾的论坛化应用,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比如,发布消息“#地震# +内容”,消息就直接呈现在了“地震”的关键词列表中,实现类论坛的应用(只是比论坛缺少了管理员和中心化秩序)。

  2011年4月6日,新浪高调宣布正式启用weibo.com作为新浪微博业务的独立域名,让本来就占先的新浪微博如虎添翼。实际上,在与腾讯、搜狐等门户的竞争中,新浪在域名的策略上早就未雨绸缪,在一年多时间里将3个微博拼音域名收入囊中。此次微博域名之争也引起了业内企业将域名提高到战略层面的思考。

  互联网是个江湖,江湖上总会有传说。最近一个关于域名的传说是关于新浪微博的新域名weibo.com,江湖传言此次新浪花了800万元人民币的“血本”从一位名叫张伟波的IT人士手中购得。仔细追溯新浪在微博业务上的路径发现,新浪从一开始着手启动微博业务时就十分注重域名的“囤积”。新浪购买的第一个微博域名并不是 weibo.com,而是weibo.com.cn.2009年9月,新浪微博国内刚起步一个月,就通过易名中国域名交易平台悄悄拍下首个微博拼音域名weibo.com.cn.当时,行内并未猜测到新浪微博发展的大计划。直到2010年3月,新浪微博再次买下了域名weibo.com,此时新浪微博业务在国内已经风生水起,但新浪却迟迟未见启用weibo.com,业内也没有过多关注新浪这一系列域名收购行动的真正用意。又过了5个月,2010年8月份时,新浪微博又低调拿下weibo.cn.至此,新浪将唯一可以标配“微博”二字的三个域名全部拿下,但新浪微博的业务还是并未转移到以上域名。直到今年4月6日,在新浪公司11周年庆之前,新浪微博高调宣布启用weibo.com作为微博业务的独立域名。中国儒家圣人孔子曾说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个法则在互联网界至今仍然适用。新浪微博悄悄购买了weibo.com,显然是参透了名字的战略意义。

  提到域名,人们不得不想起真假开心网的案例,当年程炳皓离开新浪创办开心网,但由于kaixin.com域名在别人手里,对方开价过高,程炳皓觉得公司草创无力购买,就启用了kaixin001.com,不料千橡集团花重金抢买了kaixin.com也做了一个开心网。“虽然千橡的开心网(kaixin.com)介入社交网站比真正的开心网(kaixin001.com)要晚,但凭借着看似更正宗的域名kaixin.com获取了大量的用户和流量”,实际上,很多用户是为了找kaixin001.com,而理所当然地以为“开心网”的域名就是“kaixin.com”,结果却“误入歧途”。正因为此,真正的开心网(kaixin001.com)感觉自己的用户和流量,被持有正宗“开心”域名的千橡开心网所劫持,一怒之下将千橡告上法庭,引发了旷日持久的域名之争,某种程度上也让开心网错失了上市的最好机遇,而此后新浪微博的到来,让开心网的用户流失严重,网站估值也大打折扣。

  新浪微博显然是吸取了开心网的教训,从一开始就执着地收购几乎所有和weibo有关的汉语拼音域名。按说用户早已习惯了旧域名,新浪启用独立的新域名后,短期内流量应该有所回落,但是记者从新浪内部获悉,自启用weibo.com以来的10多天时间里,新浪微博监测到的数据显示,直接访问该新域名登录新浪微博的流量略有上升,一个朗朗上口、好记的域名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2009年8月,新浪微博受微博鼻祖Twitter影响在中国开起微博,紧随其后,腾讯、搜狐、网易等门户也看到了微博的商机,纷纷加入微博战争,除了看得到的争抢名人资源和猛砸广告外,这些门户微博的战争背后还有看不到的域名之争。

  由于微博服务商都将字数限制在140个左右,为了压缩不必要的内容,方便用户输入和分享网址,使用缩略域名成为微博服务中的重要手段。在微博内容短小精悍的示范效应下,微博的域名也变得越来越短小、简洁,新浪将sinaurl.cn作为自己的微博短链接域名便是一个很好的佐证,腾讯为了更短小精悍,则使用url.cn,比新浪更胜一筹,搜狐则使用了itc.cn缩略短域名。

  不过,腾讯和搜狐也没得意多久,新浪花500万以上从蔡文胜那里购得t.cn域名,2011年3月新浪决定将t.cn这一昂贵域名作为短链接域名。

  “从此新浪微博短址服务一枝独秀,再也找不到比t.cn更短更给力的短服务域名了”,王权锋认为,该域名较原有的短链接域名sinaurl.cn缩短6个字符,这意味着用户在同样发布网址链接时,每条微博较以前可多输入6个字符,腾讯和搜狐的短链接域名顿时黯然失色,新浪在门户微博的域名较量中胜出一轮。

  新浪内部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这次关于新浪与腾讯、搜狐的短域名之争后,让新浪高层更加警醒地意识到全面完善新浪微博域名注册对整个业务的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于是,新浪微博业务的高层们想出了从域名上就让用户认为新浪微博就是微博的代名词乃是域名战略的上上策。所以就有了花一年多时间,将三个微博拼音域名全部纳入囊中的举动。

  “新浪此举用意颇深,weibo.com让网民感觉‘微博’就是‘新浪微博’,‘新浪微博’才是真正的‘微博’,其他的微博一下子都像是山寨的了。”互联网行业资深专家李忠存指出,如此一来,新浪微博从域名上使得本来就占据优势的新浪微博如虎添翼,更加得心应手。

  第三篇章:何为“轻博客”

  继门户网站、BBS、网络社区、个人博客、SNS、微博之后,“轻博客”成为了2011年互联网发展的热门趋势。这种新兴的网络服务,和微博、博客一样,都致力于为用户提供生成内容、表达自己的平台。“轻博客”既具有博客的表达力和专业性,又具有微博的简单便捷和社交传播能力。如果说博客像是“书籍”,微博像是“报纸”,那么轻博客就像是“杂志”,有属于自己的作者和读者群体,蕴藏着巨大的潜在用户和需求。早期博客以文字内容为主。但轻博客(有时称作微博客)的特点在于随意性和丰富性,内容还包括语音、图片、视频。大部分轻博客都会提供一个浏览器书签工具,实现一键分享功能。轻博客传承了博客的社区感。维护一个博客的乐趣有一半在于你可以扩大自己的网络。所以尽管去寻找志同道合的人,然后链向他们的博客,甚至转帖。用户在使用轻博客时,往往只需点击一个按钮,就能便捷地发布他们的“发现”。

  第四篇章:国外轻博客的缔造者

  2007年4月推出的Tumblr,一直在轻博客市场中居于领先地位。Posterous直到2008年6月才推出。2009年12月,Tumblr又推出了“实时提醒”和“Twitter客户端支持Tumblr”两项创新功能。Tumblr本可以在2010年有个更好的开门红,但Posterous也很快发布了新功能。2010年4月,Posterous开始在功能集(feature set)上与Tumblr展开竞争。2010年6月,Posterous开展了一个气势逼人市场推广活动,企图挖走Tumblr的用户:如果使用Posterous的推广工具,用户就可以从其他服务处(包括的Tumblr)将内容输入到Posterous.这个活动无耻地称其他博客产品为“垂死的平台”, 它虽然具有一定的娱乐观赏性,但最终未成气候。

  分析资料显示,Tumblr仍然是2010年发展得最好的轻博客服务,这主要是因为Tumblr拥有先发优势,知名人士和大型媒体公司都使用Tumblr网站,而且Tumblr服务的社会化能力也优于Posterous.

  其它著名的国外轻博客提供商:Tumblr、Publr、Post.it、Projectionist、Posterous、Soup.io、Streem、Noovo

  于此同时,传统媒体公司也在涌向Tumblr.在2010年,大型媒体纷纷涌向轻博客工具(但主要是涌向Tumblr),NPR(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就是其中之一。该公司的资深分析师安迪。卡文(Andy Carvin)曾解释说:“我们在不同的平台上做实验,然后发现Tumblr上有为数不少的NPR粉丝。我们重视发展与NPR粉丝社区的关系,胜于重视网页浏览量。”卡文解释说,NPR正在Tumblr上开展一个“实验性颇强”的活动:提供策划过的分享内容,一对一地与关注者发展关系,并确定在Tumblr上采取怎样的表达方式。包括《新闻周刊》(Newsweek)、《滚石》(Rolling Stone)和《生活》杂志(Life magazine)杂志在内的大量传统媒体今年也纷纷开始使用Tumblr.此外,很多“全功能”博客平台也在2010年增加了类似于Tumblr和Posterous的功能。例如,著名的博客平台Wordpress.com在9月份添加的一项功能,就和Tumblr的“关注”十分相像。

  第五篇章:国内轻博客的先驱者

  在国内“轻博客”发展当中,“宽岛”是其中的先行者。据悉,“宽岛”的前身是“宽途”,早在2010年就开始探索“轻博客”道路的可能,同时也是中国最早的“轻博客”服务。相对于目前其他类似网站来说,“宽岛”基于中国用户的使用习惯,坚持原创,将本地化贯彻始终,而不是一味抄袭国外的成功网站。“宽岛”使用业内领先的技术平台(Rails+MongoDB)搭建,能够快速而有效率地完善产品和改进用户体验。在已上线的功能里,内容创作、评论/转发/收藏、子博客、多人博客、微博豆瓣同步等等元素一个不少;而且在很短的时间内,推出了上手简单又内涵精深的“模板自定义系统”,一切都是为了“给力”用户,把自我表达得更眩、更酷。

  点点源自许朝军,背靠创新工厂。推他来自盛大。

  今年的1月初,点点网的高调上线在互联网界引起了轩然大波:点点网是一个全新的、致力于“高质量内容发布和传播”的轻博客社区。通过点点,你可以随时随地的发布文字、照片、音乐、视频和链接等各种格式的内容,一切简单至极。许朝军是Web2.0的信仰者和实践者,他坚信Web2.0将改变当代人的工作生活。基于这一理念诞生的点点网将致力成为一个“高质量的内容发布和传播”平台。

点点

  推他是盛大在线在今天正式对外发布的一款轻博客/富微博客产品,用户可以随时发表短句、上传照片、分享音乐、撰写文章、视频和各类文档。酷绚的个人展示空间、良好的用户操作体验以及专属的个人域名,用户将随时随地晒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生活。推他所宣称了“富微博客产品”的概念,抛去复杂的语言润色,其实,也就是轻博客而已。

  其它著名的国内轻博客提供商:点点网diandian.com、宽途kuantu.com、推溜tuiliu.com、宽岛kuandao.com、扎堆zadui.net、推他tuita.com、身旁网shenpang.cc、美若网moro.cc等等。

  与此同时,点点网也披上了“抄袭”的外衣。作为创新工场孵化的标本项目之一,外界质疑点点网的模式直接复制于海外的Tumblr。

点点:轻博客社区

  第六篇章:国内轻博客何去何从

  稍微细心的人会发现,当前“轻博客们”相互竞争的局面,跟三四年前“微博客们”相互抢夺市场份额的局面是那么的相像。我们不由得能得出这样的一种局面设想:2011年初,轻博客尚处于不太被人接受的初步认知阶段,总会有几家先锋网站作为探路者,在国内尝试做轻博客。紧接着,有一家获得了某个知名投资商的风险投资,轻博客开始逐渐被人接受。然后,轻博客慢慢进入高潮迭起的发展阶段,各种网站开始做轻博客。具体实际这种新型的社会化记录工具发展情况会怎样,让我们拭目以待今后几年的发展历程吧!

  来源:飞天大圣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