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0日星期五

浅谈国内社会化媒体营销

  企业社会化媒体营销之前,我们先来大概了解先社会化媒体的概念。社会化媒体是个外来词汇,也称社会性营销,英文为“Social Media”,简称SM。社会化媒体也是区别于传统主流形式(报纸,杂志,电视,广播),是一种新型的媒体方式,主要时候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信息的分享,传播,通过不断的交互和提炼,对观点或主题达成深度或者广度的传播,其影响力是传统媒体往往不能赶超,而无法达成。

  常见社会化媒体表现:

美国社会化媒体

(图:国外社会化媒体表现)

国内社会化媒体

(国内社会化媒体表现)

  所为社会化媒体营销,社会化媒体营销是个外来词汇,Social Media Marketing,简称SMM。也主要是指借用这些媒体形式对于公司品牌,产品或者服务,活动针对网络推广行为,实现建立品牌知名度建立,产品销售的这一过程。

  社会化媒体发展历史

社会化媒体时间轴

  我们可以大致看出国外的社会化媒体起步往往较早,其实也不难理解,就中国互联网而言,卑微的讲法,中国的互联网几乎就是美国互联网的一个翻版。在时间上要远远落后于美国互联网。在2000年,国内一些博客平台的兴起,真正标志过国内互联网web2.0时代的到来,有传统网站制造内容转向网民制造内容,网站和网民,网名和网民之间的交流,更加的密切,信息的传播无论是从深度还是广度都实现了大的突破。社交类网站,百科,主题分享(文字,图片,视频)相应发展,09年新浪微博的建立,腾讯,搜狐相继建立博客平台,社会化媒体的格局逐渐清晰起来。

  企业社会化媒体应用前景

07到10年社会化媒体渗透率

  来自艾瑞的官方发布数据,从用户规模可以看出从07年1.31亿人到08年1.83亿,09年的2.76到10年的3.46,每年用户都在增长;尤其从09年实现爆发式的增长,漂石以为微博媒体的09年的引入导致在09年大量社会化媒体用户的迅速增长。

  据CNNIC2010年第27次互联网报告调查数据,截止2011年1月,中国网民人群已经达到4。5亿规模,社会化媒体人群所占国内网民占比达:76.8%,而且社会化媒体人群依然会持续发力,大量的网民将时间精力耗在社会化媒体,那么针对于社会化媒体营销也就迫在眉睫。

  中小企业社会化媒体营销现状

  中小企业社会化媒体营销应用还远远没有普及,在网络营销整体中所占比例还是教少,据CNNIC27次互联网报告数据,我们可以看得出,前三甲分别有电子邮件营销,电子商务平台推广,搜索引擎关键词广告所占比例依然较大,E-MAIL邮件营销作为网络营销的鼻祖占据网络营销的头把交椅,以其低成本,高收益特点占据上风;以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平台作为代表的电子商务体系网络营销推广占据第二把交椅,以百度为代表搜索引擎市场,百度花了近10年的时间再教育,培养国内搜索引擎营销市场,也不难题解。

美国社会化媒体营销

  但是,国内社会化媒体的蓬勃发展和国内社会化媒体营销所占比例而言,远远成反比状态,从纵向来看,美国的社会化媒体营销应用要远远比国内社会化媒体较为发达,从先辈的应用来看,国内的社会化媒体,社会化媒体营销空间,包括市场依然很大,从近期微博的三足鼎立来看,也可以看得出来,社会化媒体的发展不可限量,针对于社会化媒体的营销也难以估量。

  国内社会化媒体新型平台

2011中国社会化媒体比例

  截止2011年4月,由bShare官方统计数据,在博客类媒体形式中从内容分享量我们可以看出占据QQ博客平台占据第一位置,QQ的地位依然很难撼动,但是相信,随着微博业务的持续发展,微博作为新兴媒体形式逐渐在改变着网民的交流习惯,有望超过博客平台。

  微博平台类,新浪微博,先发优势,运营,产品,创新,定位,广告推进都非常不错,摇摇领先国内微博平台。

  SNS类平台,人人网占据第一位置。

  网络营销经验:在我们网络营销平台选择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在各自市场选择占据市场份额最大,分享量最多的媒体。

  国内社会化媒体的发展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较快,但是社会化媒体营销还是有着很大的差距,国内网络营销还是停留在1邮件营销,2电子商务平台营销,3搜索引擎营销初级网络营销阶段,社会化媒体的时代已经到来,如何赶上这词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大潮,掌握社会化媒体营销利器,为我所用,助力广大中小企业开展社会化媒体营销。漂石将一些国内外经典的社会化媒体案例分享,以飨各位企业网络营销从业人员,能够从中得到一些感想,体会,尝试运用这些技法。

  微博营销案例分享

  下面就博客营销和各位分享下:

  Stormhoek葡萄酒博客营销

  Stormhoek葡萄酒公司是家小企业,没多少钱,因而也没有在英国投放任何广告。马尔产生了一个看似不可能的想法-利用博客。 Stormhoek葡萄酒诞生后的六个月,马尔给英国最热门的150名博客每人寄了一瓶中等价位的葡萄酒。
  只要博客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就可以收到一瓶免费的葡萄酒:
  1、已届法定饮酒年龄
  2、住在英国、爱尔兰或法国,此前至少三个月内一直写博。读者多少不限,可以少到3个,只要是真正的博客收到葡萄酒并不意味着你有写博义务――你可以写;也可以不写,可以说好话,也可以说坏话。 

STORMHOEL博客营销

  Stormhoek葡萄酒公司将博客活动推出之后,收到博客们的追捧,大量博客人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互联网本身就具备分享的精神,大量的博客关于Stormhoek葡萄酒做了正面的回应,不仅仅如此,每个博客人都会有自己的粉丝,都接触到关于Stormhoek葡萄酒信息,同时也扮演着传播者的角色。

  “Stormhoek通过博客发动的病毒营销,产生的滞后效应还很难具体估量,但Stormhoek发现,在过去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们的葡萄酒销量翻倍了,达到了“成千上万箱”的规模。从去年夏天至今,Stormhoek的月销售量翻了一番,这个品牌已经得到了Sainsbury超市和Majestic葡萄酒公司的订单。因特网上的对话也引爆了零售市场的巨大需求,零售商Asda 和Threshers都和马尔进行过网络对话,现在他们也在销售Stormhoek的产品。
  Stormhoek的公司网站本身就是一个博客。Stormhoek在自己公司的博客上,发布一些关于Stormhoek葡萄酒的产品信息和最新的市场活动信息。    举例说来,当Stormhoek去年决定改变瓶子上的商标时,公司把这个消息发到了博客上,公司还通过博客举行了评酒会。下个月Stormhoek登陆美国的时候也会举行一系列针对美国博客作者的活动,希望能通过这种形式激起美国人的消费热情。
  当然,博客日记上也有一些尖酸的评价。马尔说,博客的伟大之处在于我们能看到别人的评价,能够回复评价,“公司能和他们的顾客进行双向交流。” Stormhoek并不是唯一一家通过博客与顾客交流的公司,饮料界的巨人吉百利史威士公司也鼓励自己的雇员在公司写博客。大公司之所以不敢贸然进入博客世界是因为博客们比较刻薄,倾向于发对现有权威,喜欢把大公司作为首选攻击目标。”

  五粮液葡萄酒博客营销

  无独有偶,国内也有这样的一家企业,学习Stormhoek成功博客营销案例后,也展开自身博客营销。五粮液旗下有一款红酒,后发优势,展开博客营销的张力。

  2006年底,国内就业大王五粮液葡萄酒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国内第一跨媒体营销博拉网(BOLAA网),建立专题页面,展开关于旗下一款国邑干红关于“红酒博友博红酒”大范围的产品推广活动,这也是国内传统行业酒业第一次关于博客营销的体验,在活动声明,活动有网站博友自主报名,活动开展后短短几天报名参加体验活动的人数就突破了六千多人,最终五粮液葡萄酒公司在其中挑选了来自全国各地的500名知名的博客红酒爱者参加了此次活动,分别寄送了其新产品国邑干红以供博客品尝。在博友品尝葡萄酒后纷纷在博客上分享五粮液国邑干红品尝体验,短时间内关于国邑干红的好评如潮,大量的博友转介绍,推荐其他网民饮用。

五粮液葡萄酒博客营销案例

   “据五粮液国邑酒业公司相关负责人王晓军介绍,此次活动是五粮液国邑干红通过互联网传递企业品牌及产品特性的一次重要尝试,希望通过博客体验的方式找到打开网络营销的突破口。随着2006年博客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一些目光敏锐的商家注意到了隐藏在博客中的巨大营销商机,他们不再拘泥于长期沿袭的传统广告,而是开始把新产品信息直接投放到定向准确的终端消费者中间,其中博客的消费特性更是与红酒产品的受众定位非常吻合,因此五粮液国邑酒业公司计划利用BOLAA网跨平台的博客渠道优势,对博客中的红酒爱好者组织一次新产品体验活动,即由部分消费者实际品尝体验五粮液国邑干红后,以博客的方式描述自己切身感受和中肯意见,或围绕红酒文化开展系列的讨论,并进一步在同类属性的博友中大范围传播,逐步吸引红酒爱好者们加入五粮液红酒博友联盟圈子中,以达到宣传产品和培养忠实用户的效果。

  佳洁士SNS营销案例:

  “作为牙膏领域的知名品牌,佳洁士携旗下’全优7效’、’防蛀修护’等几款今年主推的产品,与国内知名的SNS(Social Network Sites,即社交网站)社区平台——“人人网”共同推出“拯救好友空腔危机”为主题的线上活动,活动的主要内容是选择自己的好友,并圈定好友属于哪种口腔患者类型,为TA赠送相应的佳洁士礼物,成功邀请好友达一定数量者,即可获得一到三支不等的佳洁士牙膏。活动推出后,在“人人网”上引发一波接一波的好友邀请热潮。”

佳洁士SNS营销

  SNS基于人际关系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通过广告植入好友赠送礼品道具中去,同时又和线下佳洁士活动结合起来,这种线上+线下的推广方式已经普遍流行起来,SNS以人际关系建立的朋友圈,一般朋友的推荐都可以接受,相信朋友的推荐,不会像传统广告推介受到广告骚扰,更多还当做是一种游戏的方式进行,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有效手法,悄悄就将产品的品牌价值迅速传播。和一般的广告形式相比,网名朋友更容易接受,不会产生反感。其妙处之二,借助于实实在在的佳洁士产品诱惑,更多的网友会亲身体验其中,为了能够获得奖励,自动自发进行传播,导致二次传播的力度就会非常的广泛,传播效果也非常深远。

  SNS还是能够切身为企业社会化媒体带来实实在在的效果。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总结出关于微博营销的一些技巧:

  博客营销必杀技:

  1 借势而为,借助第三方博客平台;

  2 精准定位,寻找目标博客群体;

  3 二次传播,借助用户传播渠道更深层次传播影响力;

  4 气场控制,持续增加参加博客的人气,人数,奖金金额,奖品数量,延长活动时间等。

  来源:漂石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5月19日星期四

解读雅虎与阿里的支付宝之争

  关于支付宝重组的口水战已经太多,甚至都没办法对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就把手里的一些资料整理一下,对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

  1.支付宝到底是归谁所有?

  依据披露的数据,雅虎持有阿里巴巴40%股份,软银持有阿里巴巴29.3%股份,马云及管理层持股31.7%.这样的股权结构仍然是属于三方相互牵制,联合任意两方都能够获得绝对优势,整个阿里巴巴是属于所有股东共同所有,但雅虎与软银绝对是毋庸置疑的大股东。

  与阿里巴巴的其它业务一样,支付宝是属于阿里巴巴的全资控股子公司,所以阿里巴巴股东的权益也会在支付宝上得到继承,支付宝是属于所有阿里巴巴股东共同所有,雅虎与软银也是支付宝的大股东。

解读雅虎与阿里的支付宝之争

  2.所谓的支付宝重组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由马云及阿里巴巴管理层主导的支付宝重组,是指在2009年6月1日与2010年8月分两次将阿里巴巴集团旗下支付宝全资转让给一家内资公司,两次转让的股份比例分别为70%、30%,分别作价2240万美元、1.6489亿元人民币,交易总价约合3亿人民币。

  依据阿里巴巴披露的消息,这一举措是为了获得金融支付牌照。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10月出台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对金融支付机构的资质提出了要求,指出外商投资支付机构的业务范围,境外出资人的出资条件和出资比例等,由中国人民银行另行规定,报国务院批准。

  3.支付宝重组需要获得软银与雅虎同意吗?

  当然,这毫无疑问。支付宝是阿里巴巴的全资子公司,阿里巴巴股东的权益也会在支付宝同样得到体现。另外依据三方在2005年签订的协议,2010年10月后雅虎将获得阿里巴巴董事会的第二个席位,同时雅虎的投票权将由35%增至39%,马云等管理层则从35.7%降至31.7%,软银保持29.3%不变。

  这意味着雅虎在阿里巴巴的话语权其实更多了,而支付宝作为阿里巴巴的最重要资产之一,如此重大的重组当然需要提前获得董事会同意。

  4.雅虎与软银到底知不知情?

  雅虎目前发布的公告表示支付宝重组并未通知董事会和股东并获得批准,直到2011年3月31日才被获知这一消息。而阿里巴巴的声明与雅虎则是截然相反,表示一系列交易都有及时披露并获得股东批准。

  双方都是有头有脸的大公司,犯不着在这种事情上撒谎,那么这个过程之中肯定有部分出了问题。看起来更像是阿里给雅虎出了一个大难题,如果雅虎提前获知交易的消息,完全可以从容应对而不会导致股价暴跌。

  不过从双方披露的消息看,阿里巴巴暗箱操作的可能性比较大。阿里巴巴表示“在2009年7月召开的董事会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讨论并确认了支付宝的70%股权已转入一家独立的中国公司。”但是并未提到2010年8月进行的涉及30%股权的第二次交易,这很可能是双方的争议点。

  5.马云想要做什么

  首先支付宝转变为内资公司肯定有金融拍照牌照的考虑,但是更多也有出于把更多决定权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想法,毕竟之前与雅虎关于回购股权曾经有不愉快的经历。拥有了对支付宝的控制权,未来与雅虎的博弈中将占据更有利位置,如果可以的话马云当然希望完全将整个阿里集团掌握在自己手里,这也是支付宝、淘宝迟迟不上市的重要原因,时机不到的那个时机很重要。

  6.重组到底会影响什么

  雅虎与软银都不是易与之辈,阿里巴巴也不是莽撞之徒,双方当然不会认为对方就会这么轻易放过自己。重组过程中的交易价格更多只是策略性价格,支付宝的实际价值肯定远不止这样。

  重组过程可能会借鉴新浪模式,在保持内资以获取金融牌照的情况下,同时保障外资股东的权益。既然支付宝重组已成既定事实,那么剩下的也就是漫天要价坐地还钱了。

  7.雅虎与阿里巴巴交恶的本质

  马云与雅虎交恶,表面上看是因为杨致远这位“亲中”CEO的离开,而雅虎信任现任CEO巴茨对阿里巴巴不够友好。实质是像一个落魄的富人拿着价值连城的宝物,迟早会被杀人越货,匹夫无罪怀壁有罪。

  2005年阿里巴巴还不是那么强大,而雅虎仍然有着互联网巨头的光环。而今日阿里巴巴旗下的业务一个个涨势喜人,而雅虎则不断出售、关停业务,股价、市值更是连创新低。马云不会愿意让一个孱弱的人掌握阿里巴巴的命脉,所以自然会千方百计为阿里巴巴谋得脱身之计,这样一想无论马云做什么都会让人觉得理所当然了,如果雅虎与阿里的位置对调马云是万万不敢如此的。

  来源:XJP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5月18日星期三

从Google AdSense谈独立博客的困境

  最近,两个不错的中文博客 Chrome 迷和阮一峰博客的 Google AdSense 帐户被关停,Chrome迷经过一番申诉,其 AdSense 帐号已经恢复,之后阮一峰的 AdSense 帐号也被恢复。

  Google为什么不解释封禁原因

  Chrome迷称,对 Google 失望的真正原因在于 Google 并不为封停发布商 AdSense 帐号的这一举动给出任何的理由和解释。Google不详细解释封停的具体技术细节是有原因的,作弊和反作弊是AdSense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如果Google向发布商详细讲解反作弊的原理,那无疑将导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局面,促使作弊技术的极大提升,鉴于这种风险,Google只能对其反作弊系统采取严格保密的措施来防止这方面的泄密,大多数被停用的帐号都被告知是因为“无效点击”而引起的。

  无效点击和点击欺诈

  无效点击指是的是可能人为增加 AdWords 广告客户支出的点击,此类点击包括对广告客户没有任何价值的多余点击,如果Google可以确定这些点击并非来自真正对广告感兴趣的用户,则也会将其归入无效点击之列。

  点击欺诈是无效点击的一部分,是指有恶意或欺诈目的的点击,换句话说,是指意在通过人为的方式增加 AdWords 广告客户支出或 AdSense 发布商收入的点击。

  Google封禁帐号的大部分原因是“点击欺诈”,对于少量的“无效点击”Google可以自动过滤,但如果具有长期并且大量的“无效点击”,那可能就会被认为有“点击欺诈”的嫌疑,这时候帐号就危险了。

  为什么作弊帐号会被终身禁用

  Google AdSense的政策是,一旦发现某个用户作弊,则终生停用作弊网站的帐号,即使这个用户更换了网站、域名、地址等,只要被查出与以前的帐号有关联,也会被禁止。

  Google这么做的原因是,Google只和有诚信的人做生意,一个人有意进行作弊而造成Google或广告商的损失,那么Google就永远不会再和这个作弊者合作,更不愿意为此而浪费更多的资源,也不愿意在同他们比较作弊和反作弊的技术。

  一个人的诚信受到了怀疑,就不是一个好的生意合作伙伴。这就如同你和别人打牌,一个人出过一次老千,那么你可能永远不和再和这个人打牌了。

  Google AdSense和百度联盟的比较

  据当事人透露,Chrome迷的AdSense帐号大约每天收入1.5美元,阮一峰则是每天1.1美元,看起来似乎并不多。不过平心而论,对于中小网站来说,Google AdSense的整体质量以及盈利水平还是高于百度联盟的,一个原因是AdSense的分成比例远远高于百度联盟(AdSense达到68%,百度联盟则不到50%),另一个原因是AdWords的广告商投入较多,这里面的重要原因还是技术上的原因,Google AdSense具有智能化过滤恶意点击的能力,而百度联盟通常都是依靠人工方式处理,效率低下,误判率更高。

  由于Google AdSense具有较强的统计功能,可以利用技术手段对无效点击(例如那些平均停留时间极低而退出率极高的点击)进行自动过滤,从而避免广告商的损失,因此广告商也乐于使用Adwords投放广告,而目前百度推广对于无效点击还没有很好的过滤手段,大多采取直接禁封正规广告发布商帐号的方式,造成了不少误判的情况,不仅仅让广告商损失收入,也让很多网站发布商受到损失。

从Google AdSense谈独立博客的困境

  从广告内容上看,Google AdSense和百度联盟都提供了过滤不雅或不合适广告的方法,以避免网站发布商出现不当广告,而目前其他广告联盟还没有类似的功能。

  如何防止帐号被锁定

  虽然 Google Adsense 具有较高的技术检测能力,但依旧不能保证被误封的可能性,一条硬性规定是,必须遵守Google制定的规则,不要问为什么,也不要试图挑战这些规则,你的技术水准永远比不上Google,只有这样才是保证帐号不被停用的基础。

  具体的操作规则大致包括:设置“获许可展示广告的网站”,只在自己的网站显示广告,防止他人恶意修改广告代码并放在其他网站显示,不要点击自己的 Google 广告,不要鼓励别人点击 Google 广告,不要采用弹出式提示或自动软件安装,不要将 Google 广告放在任何含有被禁止内容的网站上,不要修改 AdSense 广告代码,等等等等。

  如果发现网站广告点击有异常情况,应该及时通知Google相关人员,并同时将AdSense下线,万一被Google Adsense除名了,也不要不知所措,将自己的相关统计数据提交给Google,告诉他你是无辜的。

  最后,在中国维护一个独立博客,是一件很困难很艰苦的事情,投入很大而回报很少,监管部门动辄无理由注销你的备案,博客作者也只能受气不讨好,面对强势的Google,如果自己被冤枉作弊,则需要积极向Google进行申诉,只要自己真的没有作弊,大部分申诉是可以恢复帐号的。

APP STORE国内应用分析

  不知道多少苹果用户有每天打开iTunes好几次查看游戏。应用的习惯,至少BSHELL现在已经养成了这种规律性的行为(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是一个产品最为有效的长生药)。常常切换于中国账号与美国账号之间,时间久了,也就体现出来两个市场产品的差异性,其实,也不用很久,那是一目了然的事。这种差距在粗略一瞥和仔细阅读这两种动作之间都可以体验出来。下面详细的列表一下区别(起初我想用差距这个词,但斟酌后还是区别更贴切一些,因为我认为同样是满足两个市场的产品无所谓差距)。

  区别一:相对于美国市场,国内应用数量上还是有差距的。

  这个是毋庸置疑也显而易见的区别,起源于美国的APP STORE在本土因为有原生性和针对性,当然“会人丁兴旺”。

  ⑴设备的普及率制约着国内对本土语言应用的需求量,美国国内苹果设备的普及率是很高,当然包括搭载着ios平台的iphone系列ipad系列在内的移动设备都是很随便可以购买得到的。据粗略的统计,美国餐馆招聘的打工者初期(还不很上手)工资开到1500$,先忽略后期的工资涨幅,单凭一个饭店打杂的四天的工资就可以买到售价仅199$的iphone4,试想,在国内同等级的打工者工资估计也就卖个iphone4的外壳而已。

  ⑵入门开发门槛高。当然也受上面因素的影响,也因为国内苹果设备虚价高悬不下,国内开发者想备齐最起码的开发设备都是一件值得思量斟酌的事,虽然这种高门槛的情况对现在的ios开发人员来说是一件好事,最起码短期内不用担心人才的过度饱和以及受其影响的工资下降。但这也有点闭门造车的嫌疑。为了一个更好的更活跃的开发氛围,最好还是打破这种状况。

  ⑶开发语言的小众化,当然是相对于大群体用户的C++  JAVA等,(如果相对于brainfuck这种变态的语言来说,那。。。。。。)。国内很少有那个高等院校开设这门语言,图书馆里的相关书籍也少的可怜(值得庆祝一番的是,笔者竟然在图书馆找到一本全新的objective-c基础教程)。市面上的中文教程书籍掂来数去称得上是教程的也就那几本,英文的书籍倒是很多,但是毕竟有语言限制,还是有很大一批开发者都卡在语言这一关。

APP STORE国内应用分析

  区别二:大致来说,国内应用。游戏等类型模式处于模仿的阶段。

  或许每个冲顶出现后,无论国内外都会出现一大批相同玩法相同创意的游戏,希望借此分得一笔。愤怒的小鸟火热后,暂且不论这种高度模仿的APP会有多好的销售业绩,就国内模式原创性的游戏。应用比率很低的情况下,无法形成一种很好的创新交流的氛围。一个应用产品能不能吸引用户点进去并下载,初期阶段全然去取决于玩法模式的新颖度。如果靠介绍的夸大化带来的初期用户下载量只会伤害用户的感情,赢得很高的评分数但是很低的分数。所以只有货真价实的新颖才会会带来最忠实的用户,往后的口碑营销才有资本可以实施。虽然没有数据统计,但是国内模仿现象还是很明显的。当然要感谢强盛的山寨文化。笔者相信这种现象会随着市场以及产业链的成熟慢慢淡化的。

  区别三:国内侵权现象严重,内容低俗化

  这主要针对书籍以及教育类APP.在没有取得授权允许的情况下,很对开发者都是用来自于网络的侵权文件作为内容主题。有些甚至不加删减审核的全文奉上。可知,这些字字句句都是他人的心血作品,是有偿使用的。但是国内网络这块盗版盛行的地方,也深深影响着APP这一产业。“内容源于网络,请于++小时候删除”这种看似免责的声明到处都是。所以这一畸形的差别是整体国情的缩影,无法短期内有效的改善。

  至于内容的低俗化,新闻都报道了(参考阅读“苹果应用商店惊现情色小说 官方称内容合法”)。虽然苹果已决定删除明显的淫秽内容,但是低俗之风还是无法根除。尤其国内,这一点明显体现在书籍一览。一下为2011年5月10日中午的APP STORE中国区书籍栏的截图。

APP STORE国内应用分析

  笔者要表的的不言而喻。也可以引用knoweasy(知易cocos2D教程作者)的BSHELL很赞同的原话来形容:“而如今的游戏界到处都是广告、诱惑人性暗面的深入挖掘,物欲横流的商业浮躁,作为其背景的是这个社会正在承受的高房价,高通胀,低就业,低保障,而所有这些都在不断磨灭这年轻人的志向和社会原生的正义基础”。不过值得承认的是这些书籍应用的开发者对市场有很透彻的分析。在iPhone iPad还是属于一定意义上的奢侈品的时候,国内iPhone iPad用户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年轻的时尚经济条件较好的青年,这一部分人是国内游戏与应用消费的主力军,他们热衷于玩机,也很有头脑的知道怎么可以免费从网上下载到以上付费内容的电子版。所以,为此消费的并非这一类人。还有另一类人就是富人了(笔者并不认为这个词在国内可以和绅士联系起来)。在这个充满暴富的社会,很大一部分的富人还是对玩机这种年轻时尚的爱好嗤之以鼻的。在有财力基础的情况下,这一类人跟愿意通过匿名的付费系统购买此类书籍。所以,开发者这点市场分析还是很到位的。但是,试想,我们出卖了什么……或许一个是为了生计,可以理解,两个也可以认同,但是这方面整体如此,不免让人有所思……

  说了这么多,貌似读者会认为笔者是一个悲观的愤世者。笔者认为清晰的剖析自己的弱点是对自己最大的热爱。国内APP的发展势头之好是有目共睹的,但不能因此就掩盖了弊病。BSHELL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这块土地热爱APP的乐观者,正因为这种乐观滋养着这块土地上贫瘠的梦想~~~~

  来源:读者投稿,作者:BSHELL。

输入法,微博大战的微武器

  2011年门户微博大战来了,笔者对门户微博大战的看法:竞争对决主要在几大方向,一是在事件传播,二是在客户端,三是在平台化的竞争,四是在微博用户。将微博看作是大众产品,而不仅仅是由名人精英主导,那么工具软件发挥的作用和力量就大了。输入法这种客户端跟微博是相通的,笔者在2009年9月率先提出输入法开发创意——在输入法直接发送微博,到了2010年,腾讯的拼音输入法就推出了在输入法发微博的功能。2011年的微博大战,输入法能用来打一场抢对手微博客户端的大战。

  输入法与微博相通的四大阵营

  互联网巨头做输入法的有不少,如谷歌中国、百度、搜狐(搜狗)、腾讯(QQ)、阿里巴巴、新浪,若将输入法与微博的功能关系绑定,可以分析出四大阵营——百度、搜狐、腾讯、新浪。阿里输入法的机会是做企业和电子商务的标准输入法。

输入法,微博大战的微武器

  用输入法攻入对手微博客户端

  新版的QQ客户端是一个微博客户端,一般情况下,每个微博客户端都要用一个输入法使用,也就是说这个微博客户端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QQ软件,二是输入法,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可变的,可以用QQ输入法,也可以用搜狗输入法。据说搜狗输入法占了互联网的八成用户,在某种程度可以这样说,每一亿的QQ 微博客户端,有八千万的搜狗输入法与腾讯的微博客户端组合在一起使用,变成了QQ微博客户端的组成部分,一是可以将QQ的内容转发到其它微博,二是将其它微博的内容推广到QQ,做到“与狼共舞”和“虎口夺食”,这种独特的竞争场面是并不多见的。

  新浪输入法的机会

  你是新浪博客,在用搜狗输入法,突然让你换用新浪输入法,你愿意吗?如果有杀手极的应用,用户就可能换用新的输入法。四大门户都有自己的用户,网站与用户的关系及数据是竞争对手所不能直接占用的资源。例如新浪,新浪博客是国内的强势博客,如果博客的博文能生成文章名称、简述、短链接的数据库导入在新浪输入法,每发布一篇博文都能自动更新这个输入库,那么解决用户(新浪博客、微博微博客)为什么要安装新浪输入法的问题无疑是迎刃而解。

  新浪微博的热门微博,或者某些榜单的微博,都可以用来做一个微博输入法的句库——微博文库,这就是我以前提出的创新建议——数据库输入。现在媒体经常转载新浪微博的信息,如果微博收藏后能形成数据库输入,那么新浪输入法可能会成为媒体从业人员的首选输入法。现在用户将微博内容发到IM或网站上,经常是没有作者链接,但是输入法使用收藏信息,那就是完整的内容,发到QQ看到这条微博可以知道作者是谁,并能点击链接围观。能做到这种功能应用,输入法就是微博大战的微武器。

  输入法变推广平台

  很多热门网站都有收藏功能,例如A用户在一个视频网站收藏了一千个视频,他来新浪微博开微博了,收藏数据导入到输入法再输出微信息,这是三方共赢的事情。一个短信网站,如果订制一个短信版输入法,那么用户可以用输入法直接发短信,或者引用短信网站的各种短信。在将来,有内容的网站都可以把输入法当作推广平台,寻求推广合作,这种引爆趋势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问答服务也是如此,百度和腾讯在做,网民在QQ聊天就经常讨论各种问题。例如我在QQ谈到Picasa管理图片很好,有人问到在哪下载,我输入 “Picasa下载”可以再输入答案——下载网址,不用通过搜索引擎查找再复制网址。有人提到电脑重启,我输入“电脑重启”能再输入百度知道或搜搜问问的相关链接。

  笔者的预见:一个微创新或许不足以颠覆现有的一个输入法,但是一系列的重大创新就会演变为颠覆性的创新,输入法的格局将会是多巨头的时代。

  来源:简哲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5月17日星期二

不要借着爱国的名义耍流氓

  阿里巴巴集团日前宣布将旗下的在线支付公司“支付宝”的所有权转让给另一家新公司,这家名为浙江阿里巴巴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是由马云控股,未来将会负责支付宝的所有业务,支付宝的这一做法是为了规避央行2010年颁布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对于非金融机构内资绝对控股比例的相关要求。

  由于雅虎、软银两大股东通过持股阿里巴巴集团间接持有支付宝68.3%股份,为了实现支付宝业务的“国有化”阿里巴巴将会与两家外资大股东就具体的重组条款进行协商,预计重组完成后马云将会获得支付宝过半的控制权。与此同时关于阿里巴巴集团的控制权被外资掌控的争议再次被提起,巨人网络CEO史玉柱甚至建议阿里巴巴联合相关部门使用强制手段夺回控制权,窃以为此举实在不可取。

  如果没有雅虎与软银的支持就没有今天的阿里巴巴,是雅虎、软银、阿里巴巴团队三方共同造就了今天的阿里巴巴。软银在阿里巴巴上市前的两轮融资中共提供8000万美金,两笔融资横跨互联网冬天的整个过程,除了资金软银还在团队、管理方面给予阿里巴巴大量支持。而雅虎在2005年更是用10亿美金加中国雅虎资产投资阿里巴巴,当时的阿里巴巴淘宝刚和易趣打了个胜仗,面对国内众多的竞争者雅虎的10亿美金可谓是雪中送炭,所以才有了淘宝、支付宝的黄金发展时期,否则马云也不会傻到用阿里巴巴40%股份作为代价。

  很多人说阿里巴巴让雅虎与软银赚了大钱,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客观。十年前的软银在日本已经是拥有近20年历史的巨无霸,那时候的阿里巴巴只是一个小到不能再小的创业公司,这样的公司在硅谷一捞一大片,而软银最终选择了阿里巴巴。六年前的雅虎更是名副其实的互联网巨无霸,在搜索、资讯、邮箱等多个领域均占据领先位置,2005年投资阿里巴巴的的10亿美金算上贬值率金额令人乍舌,这其中更是有软银孙正义居中策应的功劳,而雅虎中国更是阿里巴巴这么多年来不断汲取营养的宝库,帮助阿里巴巴真正建立自己的技术体系,而雅虎中国的衰落更多是由于阿里巴巴朝令夕改的策略所致。

不要借着爱国的名义耍流氓

  如果说支付宝的重组是为了保障国家金融安全,那么借助一些不干净的手段来完成阿里巴巴集团的控制权回归就是赤裸裸的流氓行径了。投资者在阿里巴巴最需要的时候给予了帮助,双方的权利义务都是基于协议充分讨论的结果,作为一个现代公司遵守商业道德是最基础的准则。

  难道外资控股就真的意味着不安全吗?外资对百度的持股比例过半,我们是不是要担心百度会给我们提供不良信息?外资对白加黑的持股比例过半,我们是不是要担心白加黑会给我们造假药?外资对南孚的持股比例过半,我们是不是要担心南孚电池内藏炸弹?外资对双汇的持股比例过半,我们是不是要把瘦肉精事件归咎于外国投资者?甚至部分城市水务公司都由外资运营,我们是不是要担心敌人会给我们投毒?

  看完上面这些问题,大家对于是否需要特殊手段帮助阿里巴巴夺回控制权都有自己的答案。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非敏感行业的多样的资本组成方式是经济充分自由化的体现,这是一种进步的体现。而通过法规、行政手段、行业规定来帮助企业完成一些不道德的诉求,本身就是一种犯罪,是一种违反现代商业道德的倒退,希望大家保持警惕。(和讯评论约稿)

  来源:XJP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5月16日星期一

微博与中国版SNS的未来

  从今年3月底至现在,新浪微博放出了两个标志性的信号:1)新浪使用自有搜索引擎技术替代谷歌搜索;2)新浪微博启用weibo.com域名。这两个动作表面看起来毫无直接瓜葛,但从本质看来,搜索会变成微博在未来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支持性技术。

  一、微博篇

  微博争夺战的最终还是会与门户、搜索,甚至社交网站等领域的竞争殊途同归,就是用户使用互联网“入口”的竞争,而作为用户的“入口”,功能性和内容是不可或缺的。回顾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就从内容角度而言,门户时代用户直接获取的内容限定是“已知的已知”——由编辑选择有限的内容推向普遍性用户;搜索时代用户直接获取的内容填充至“已知的未知”——由用户自行获取个性化需求的内容;社交时代用户收取的内容拓展至“未知的未知”——由用户自行选择信息源订阅个性化信息的同时可接收已订阅信息源发出的非定向性信息。而从功能性角度而言,门户时代各家通通推出了e-mail的通讯服务,搜索时代Gmail也出现在了搜索页面,而社交时代的Facebook和人人网也推出了邮件服务功能。两者相比而言,功能性容易拷贝,而内容的导航和占有才是竞争的核心问题。这也是Facebook坚持不对Google开放的重要原因。

微博与中国版SNS的未来

  从用户对内容的需求而言,微博的竞争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内容本身的容量和质量,核心问题是如何鼓励用户自发地贡献内容和有效地整合内容;第二是用户获取内容的方式和途径,核心问题是如何提升用户提供和获取内容的体验,比如界面和客户端方面。(笔者在此描述的“内容”不限是新闻内容或文字、图片、音频及视频等信息承载体,也包括各种应用及服务。)

  在认定了内容的重要之后,新浪微博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只接受应用内容的“输入性”同步(比如LBS角色的街旁,可以把内容同步发布在新浪微博),完全拒绝“输出性”同步(比如百度的“框发微博”和饭否等服务商的“同步”功能),因为一旦新浪接受了同步,他就向其他微博服务商贡献了内容,这会导致新浪自身竞争力的缺失。新浪微博的“社区绑定”服务越来越微妙,开心网和139说客的服务都被毙了,只存留了不再是社区的MSN了,而“聊天机器人”服务更是有一种力挽QQ的暧昧,一直都是“敬请期待”的言辞。

微博与中国版SNS的未来

  回看新浪微博的成功,名人效应与事件的运作是不可磨灭的因素。所谓的“名人效应”一直是新浪的王牌,早在Web2.0的博客时代,新浪就有了“名人效应”的积累,而这也正是新浪微博不易被腾讯微博击败的原因之一。即使腾讯几乎各个频道都安排了微博的运营人员,但新浪也从未放慢自己的脚步。做个数字的对比就很容易看出“名人效应”的作用了,截止现在一些著名的微博控的粉丝数蔡文胜3220441、李开复4655815,草根性质的冷笑话精选、微博搞笑排行榜分别达290w和190w的粉丝数量级,他们的微博多是精心编辑和整理发出的,而且微博数目最低2000+至16000+不等,甚至时而还用了有奖攻略,而另一些明星人物的粉丝数如杨幂5035009、王力宏3498856、罗志祥2798382,即使他们的内容相对很随意,但他们本身更容易吸引影迷、歌迷fans的关注。再从事件的运作方面看,新浪几乎又是遥遥领先,不管是方舟子打假唐骏的“学历门”还是李国庆PK“大摩女”,以及后来卫哲的引咎辞职,众多媒体报道的信息源都是新浪微博,而薛蛮子发起的“微博打拐”与“地球一小时”等公益行动的推行,也就更加体现了新浪微博的媒体价值和带动的社会力量。 (注:本段数据截取时间为2011年4月12日)

  新浪微博成功的原因一定不只“名人效应”和事件的运作两方面,简单的操作性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但现在是否迎来了微博的时代,或者微博会有持久的繁荣吗?他会不会如开心网和人人网等国内SNS在Twitter和Facebook未达鼎盛之时而提早衰退呢?这是个难听却现实的问题,现在的客观环境是有“人人微博”之势不假,但直至去年还叱咤风云的“全民偷菜”现在却是真的降温了。如果只是新鲜感的转移,用户基群增长快,但失去也会很快,只有本质性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才能持久地繁荣。但从内容的角度讲,媒体和信息源是互联网用户的刚性需求,而现在的微博只能作为快信息传播的优质新闻媒体,对内容的整合性还不如搜索引擎及Facebook有对内容的沉淀和积累性。如果如新浪曹国伟所言,新浪微博是走在Twitter和Facebook中间的产品,这项产品会比SNS本身更好地适应中国的用户,又或者如腾讯马化腾所言“中国的SNS就是微博”,笔者相信微博在未来的发展中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从笔者分析的角度,微博未来的发展趋向会有两个出路:一是类Twitter的新闻媒体;二是中国版的SNS,作为超越社交网站的载体而存在。但如果是后者,微博可能要做好几件事情。一是内容的丰富:不只包括新闻和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和链接承载的信息,也包括开放性平台的各种应用,使微博平台本身和信息更加丰富化;二是客户端的发展:就现在而言,微博相对国内SNS的客户端是领先的,保持易用和舒适的用户体验也是必不可少的;三是用户获取信息方式的升级:现在用户在微博平台搜索针对性信息是困难的,即使有##的话题搜索,但也远远不够用,直接访问信息源的页面又只是最新更新的信息,而收藏的微博也暂无标签分类功能,很难再利用。

微博与中国版SNS的未来

  现在的微博饱受了国内互联网巨头的青睐,四家门户都争抢去做,越是集中性地看好,也就越容易产生泡沫。而微博最终的形态关系了垂直产业的生态发展,如果是媒体,就做好媒体要做的事情;如果是平台,就做好平台要做的事情。微博的未来令人期待,也需人谨慎。

  二、社区篇

  截止今年3月,Facebook台湾地区用户将近900万人,占人口总数近四成;4月11日,Facebook入华的消息再度甚嚣尘上,不过至少两家主管部门透露,目前仍在对此进行审批;而近期互动问答社区知乎、轻博客点点网、职业人社区经纬网和群社区海贝网也都逐步走向了舞台。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的社交之战不久就会正式打响了,中国版的SNS由此可能会出现完全体,竞争者也不只有门户微博、人人网、开心网,还会有更多强劲的选手参进。

微博与中国版SNS的未来

  笔者在《微博与中国版SNS的未来(一)》中对微博的发展做出了趋向性分析,但针对未来中国版SNS的完全体会是以哪一种方式呈现,Facebook模型可能对中国本土SNS的探索带来一定的启迪。毕竟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在很多国度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中国本土的社交网站基本都是模式的翻版,从交互式界面、应用组件至社区营销,从功能和需求的角度还未真正地表现出Facebook用户所特有的黏性。SNS应用本身的价值还未在中国本土完全地体现。李开复分析中国SNS缺失黏性的原因之一是微博的崛起。而笔者换一角度看来,在中国微博的崛起原因之一也正是本土SNS发展的失力。Facebook完好展现的三种角色,也就在一定程度地提醒了中国版SNS发展的明智方向。

  现今SNS的角色与应用分析

  从SNS的崛起至今,Facebook体现了三种社会性角色:内容整合服务商、社交媒介中心和综合性应用平台。也许在Facebook的开始,SNS只是拥有局限内容性的社交媒介中心,而随社交媒体和娱乐的发展,Facebook趋向了马克。扎克伯格所描述的互联网“操作系统”,即最后变成用户使用互联网服务的“入口”。

微博与中国版SNS的未来

  1.内容整合服务商

  内容永远是互联网用户的需求,而谁能作为内容的导航,谁就有可能作为互联网用户的“入口”,比如门户时代的Yahoo!、搜索时代的Google,以及社交时代的Facebook.SNS起初的内容也只是来自个人,从记录、日志和照片的传播开始的,但随社交网站的普及,SNS的内容开始包罗万象,触及了更多领域:

  1)新闻类资讯:新闻是一种持久的普遍性需求,各种媒体都在共同地满足的这项刚性需求,Facebook表现在为新闻记者提供了大量的潜在信息来源。美国公共广播电台(NPR)社交媒体部门制作人爱德。佩拉尔塔(Eyder Peralta)称,其Facebook社区成员超过150万,是寻找消息来源的一个重要渠道。而另一方面,社交网站的转载与分享是有效的信息传播渠道,也鼓励了个人和机构为社交网站贡献自己的内容。国内的体现就是新华社进驻了开心网的名人机构主页,人民网和FT中文网也进驻了人人网的公共主页,这与媒体开设官方微博有相近的功能。

  2)生活类信息:现今SNS社区中发布、转载和分享的内容早已不再局限是私人文字与照片了,各种生活类信息包括健康、美食、星座、趣闻及各种生活与工作技巧也被广泛地传播,载体也不限是文字和图片,如今已拓展至音频与视频,分享的内容可以是音乐、电影或DV短片。国内开心网的“转帖”和人人网的“分享”都是这类信息的载体,而Readers' Digest中文版《普知》每期都开设了“开心网流行风向标”版块儿,定期向读者推荐开心网最热门的投票和转帖,这无非表明SNS变成了重要的生活类信息源。

  3)媒介类链接:自从Facebook通用账号模式的出现,人人网和新浪微博也对更多门户、社区及功能性网站开放了同步登录和授权功能,同一社区账号可以在多家网站使用。另外,不管是个人博客和公共网站的内容,还是LBS和其他应用的反馈都可以作为分享的内容随时发布在SNS社区中,让自己的交际圈儿知晓。如今各种网站转载至社区的链接已无处不在,这无疑又把社交网站变成了内容整合服务的基地。近日Facebook“Like”按钮正在以每天可吸引1万家网站的速度在发展,最新推出的“Send”按钮也更是以迅猛的速度普及。

  2.社交媒介中心

  在《Facebook效应》一书中阐明“即使是哈佛的学生,最根本的需要也就是金钱和性”,SNS的起步也正是由促进社交活动而发展起来的,比如你不只可以在Facebook了解朋友们的动态,分享自己的状况、作品和照片,也可以寻找和你志趣相投的人,比如和谁一起能彻夜打桥牌,或者和谁在一起能有爱可做。Facebook与MySpace相比最突出的地方就在用户真实身份的确认,比如最早只有哈佛的edu邮箱或者接受朋友的邀请才能注册成功,因此SNS用户的信息可靠性会更容易地促成关系的发展,比如“0关系-弱关系-强关系”,而强关系的本身就存在彼此关系的拓展和互动。后来Facebook群组已发展成不只是“一圈人”、“讨论组”、“兴趣小组”、“时事小组”和“活动小组”等角色了,线上的群组功能完全延伸至线下生活的各个领域,甚至包括了游行与选举等政治活动的发起与宣传,环保与爱心项目的推广和互动,也少不了各种商业活动的广告和运营。

  国内的SNS人人网(原校内网)也是以同学关系引入用户的,开心网是以社交游戏(开心农场和抢车位)引入用户的,但现今这两家SNS“话题”及群组的影响力还不如BBS模式的豆瓣,而本土自身也相对地缺乏沙龙、狂欢和派对的文化,因此人人网和开心网就没有因社交网络的真实性而突出地节省社交活动的成本,也就不如Facebook为西方人生活方式带来的颠覆式改变。

  从社交媒介中心的角度,笔者很容易地联想起霍华德。舒尔茨对星巴克咖啡厅角色的描述——人们在住处和工作场所之外的“第三空间”:人们在起居和工作之外,一旦聊天、聚会和休闲就会习惯性地想起同一去处——星巴克咖啡厅,最后导致尽管是在你自己一个人的时间,选择看书或者上网,也会情不自禁地向星巴克走去。这和Facebook的角色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你想了解亲人朋友的状态时,你会选择Facebook;在你想分享自己的新鲜事儿时,你会选择Facebook;在你想参团旅行或者Party时,你会选择Facebook;甚至你想联系某人或寻找朋友时,还是会选择Facebook:最后导致的就是你开启电脑就不可避免地登录Facebook,让SNS以你社交媒介中心的角色与E-mail、即时通讯共同变成你使用互联网的基础性服务。

  3.综合性应用平台

  国外SNS用户使用时间的突破性增长少不了Web/Social Game的贡献,而国内开心网的起家也正是靠白领喜欢玩儿的两款Social Game,因此游戏变成了SNS社区基础服务之外的第一应用,但随“开放性平台”概念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网站和移动互联网服务公司开发了SNS社区组件,比如团购、LBS及美图秀秀等应用类软件,更加丰富了SNS的应用,各种插件之于SNS社区就好比各种软件之于操作系统,随Facebook应用组件的丰富,会更加巩固其自身作为用户使用互联网“入口”的地位。

  SNS针对的社会性需求解析

  任何一项互联网产品的长青,都需要在不断自我更新的同时持久地满足用户的需求;任何一项基础性产品,更是要满足人们的根本性需求才行。跟随技术与时代的发展,各种新的需求会被挖掘出来,但根本性的需求也无非就是“马斯洛需求理论”的框架。比如在非互联网时代,人们在“线下”寻找各种满足需求的方式,而“线上”的出现正是提升了满足原本需求的效能,人们才更加习惯地使用互联网。回归产品存在的使命和职能,无非只有两项:一、满足需求(更好地满足人们现有的需求);二、创造需求(积极地满足人们潜在的需求)。针对SNS满足的社会性需求可以从Facebook的三种社会性角色来解析:

  1)信息的需求(SNS角色:内容整合服务商)。自古以来人类对信息的需求就是一直存在的,信息是新闻、知识和故事的载体,是人类认知、成长与沟通的重要媒介。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包括:内容的提供、传播和获取三个层面。互联网彻底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而社交网络不只以“关系”导入的形式更加符合人们使用互联网的习惯,而且自身又是丰富的内容载体,也就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如图表。

微博与中国版SNS的未来

  2)社交的需求(SNS角色:社交媒介中心)。社交本身就是“马斯洛需求理论”所描述的在衣食和安全之外的第三层需要。早期MySpace就是以“社交”为目的的交友网站,而Facebook的突破就在以真实性的身份彻底地打破了互联网缺少人与人之间信任的局面,把“线下”与“线上”真正地连通起来,节省了陌生人交往和弱关系推进的成本,LinkedIn也正是由信息的真实性发展成了挖掘职场人脉的媒介。SNS可以使用户更加容易地与自己想要接触的人或群体建立关系,更加便捷地与自己的交际网络保持长期联系,甚至可以任意地发起异地网友之间的社群活动,包括学术、兴趣、娱乐、政治和公益各个方面,再加以SNS个性化的隐私设置,使Facebook等社交网站把用户的社交成本节省至极致。

  3)功能性和娱乐性需求(SNS角色:综合性应用平台)。随SNS的普及,用户停留在社交网站的时间也就越来越长,而用户本身的时间又很有限,很多人都承认互联网产品的竞争就是对用户使用互联网时间的抢夺,如果功能性的应用与娱乐集成在普遍的SNS平台,对用户、社交网站和应用本身都节省了相对的时间成本、开发成本和推广成本,而SNS的“关系”又促成了“开心农场”类Social Game的风靡,使整个SNS的生态又完善了一步,如果SNS在未来更加普及,用户也就更倾向在SNS平台满足其他的需求,比如阅读、听歌、娱乐、购物,甚至包括工作等等。国外的SNS是先满足了用户对社交的需求,再拓展至信息和娱乐性需求的,而国内知名SNS之一开心网本身就是以娱乐为中心再发展其他的,这种反向也正是Facebook和LinkedIn还在加速发展,而开心网却盛极至衰的原因之一。早期美国的Yahoo!也因Web Game带来了很多用户和门户PV,但娱乐和新鲜感本身是相对信息和社交是更容易被转移和替代的需求,因此以娱乐为核心的SNS很难做持久。

  中国版SNS的未来几何

  互联网产品存在的意义也是满足需求和创造需求,而对新鲜元素的追逐不会是持久性的需求。要做好长青的互联网产品,就是要更好地满足用户的根本性需求。比如针对信息的需求不妨做一些试探:内容提供的维度,可以着手在鼓励用户贡献内容和整合精华信息方面;信息传播的维度,需要更多地去了解用户的关系圈和挖掘用户分享内容的习惯;信息获取的维度,从操作的简捷易用和用户体验提升就可以根本地改善产品的服务质量。笔者在此只是提出试例,本土SNS的命运还是把握在更多身体力行者的手中。

  针对本土SNS的再探索,Facebook和Twitter已为中国的SNS发展做好了标杆,但可惜的是中国本土的人人网+开心网+微博满足的需求还远不及Facebook+Twitter在西方满足的需求,人人网的核心是“通讯录”,社交根基不错,但后期开发不足;开心网的核心是游戏娱乐中心,内容和社交都很局限;而微博又只是以新闻媒体为核心,即使相对Twitter是更丰富的内容载体,但微博暂时的形态还难以对内容进行很好地分类和积累,就好比是互联网时代的“报纸”,但最有价值的信息是以“书籍”的形态积累的,中国的用户和全世界的用户会有同等的需要,但中国至今只有概念性的Facebook,而没有一家是真正的Facebook角色,现在的本土社区格局就好比是某地区的A城只有田地和住宅,B城只有工厂和办公楼、C城只有医院和学校,用户只能在两城之间活动,且在一处定居。未来的中国版SNS还需要更多的协作,而不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做完所有的事情,分工才能专注,专注才更容易造就极致。

  相信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的SNS会出现新的格局,如果人人网、开心网、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不能把用户在新鲜之外的需求进一步满足,更多的机会很有可能会转向正在萌芽的问答社区知乎,轻博客宽途、宽岛、点点网和推他,也或者是正在孕育的另一些互联网新鲜元素。

  来源:张昭轶投稿,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