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8日星期三

输入法,微博大战的微武器

  2011年门户微博大战来了,笔者对门户微博大战的看法:竞争对决主要在几大方向,一是在事件传播,二是在客户端,三是在平台化的竞争,四是在微博用户。将微博看作是大众产品,而不仅仅是由名人精英主导,那么工具软件发挥的作用和力量就大了。输入法这种客户端跟微博是相通的,笔者在2009年9月率先提出输入法开发创意——在输入法直接发送微博,到了2010年,腾讯的拼音输入法就推出了在输入法发微博的功能。2011年的微博大战,输入法能用来打一场抢对手微博客户端的大战。

  输入法与微博相通的四大阵营

  互联网巨头做输入法的有不少,如谷歌中国、百度、搜狐(搜狗)、腾讯(QQ)、阿里巴巴、新浪,若将输入法与微博的功能关系绑定,可以分析出四大阵营——百度、搜狐、腾讯、新浪。阿里输入法的机会是做企业和电子商务的标准输入法。

输入法,微博大战的微武器

  用输入法攻入对手微博客户端

  新版的QQ客户端是一个微博客户端,一般情况下,每个微博客户端都要用一个输入法使用,也就是说这个微博客户端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QQ软件,二是输入法,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可变的,可以用QQ输入法,也可以用搜狗输入法。据说搜狗输入法占了互联网的八成用户,在某种程度可以这样说,每一亿的QQ 微博客户端,有八千万的搜狗输入法与腾讯的微博客户端组合在一起使用,变成了QQ微博客户端的组成部分,一是可以将QQ的内容转发到其它微博,二是将其它微博的内容推广到QQ,做到“与狼共舞”和“虎口夺食”,这种独特的竞争场面是并不多见的。

  新浪输入法的机会

  你是新浪博客,在用搜狗输入法,突然让你换用新浪输入法,你愿意吗?如果有杀手极的应用,用户就可能换用新的输入法。四大门户都有自己的用户,网站与用户的关系及数据是竞争对手所不能直接占用的资源。例如新浪,新浪博客是国内的强势博客,如果博客的博文能生成文章名称、简述、短链接的数据库导入在新浪输入法,每发布一篇博文都能自动更新这个输入库,那么解决用户(新浪博客、微博微博客)为什么要安装新浪输入法的问题无疑是迎刃而解。

  新浪微博的热门微博,或者某些榜单的微博,都可以用来做一个微博输入法的句库——微博文库,这就是我以前提出的创新建议——数据库输入。现在媒体经常转载新浪微博的信息,如果微博收藏后能形成数据库输入,那么新浪输入法可能会成为媒体从业人员的首选输入法。现在用户将微博内容发到IM或网站上,经常是没有作者链接,但是输入法使用收藏信息,那就是完整的内容,发到QQ看到这条微博可以知道作者是谁,并能点击链接围观。能做到这种功能应用,输入法就是微博大战的微武器。

  输入法变推广平台

  很多热门网站都有收藏功能,例如A用户在一个视频网站收藏了一千个视频,他来新浪微博开微博了,收藏数据导入到输入法再输出微信息,这是三方共赢的事情。一个短信网站,如果订制一个短信版输入法,那么用户可以用输入法直接发短信,或者引用短信网站的各种短信。在将来,有内容的网站都可以把输入法当作推广平台,寻求推广合作,这种引爆趋势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问答服务也是如此,百度和腾讯在做,网民在QQ聊天就经常讨论各种问题。例如我在QQ谈到Picasa管理图片很好,有人问到在哪下载,我输入 “Picasa下载”可以再输入答案——下载网址,不用通过搜索引擎查找再复制网址。有人提到电脑重启,我输入“电脑重启”能再输入百度知道或搜搜问问的相关链接。

  笔者的预见:一个微创新或许不足以颠覆现有的一个输入法,但是一系列的重大创新就会演变为颠覆性的创新,输入法的格局将会是多巨头的时代。

  来源:简哲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5月17日星期二

不要借着爱国的名义耍流氓

  阿里巴巴集团日前宣布将旗下的在线支付公司“支付宝”的所有权转让给另一家新公司,这家名为浙江阿里巴巴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是由马云控股,未来将会负责支付宝的所有业务,支付宝的这一做法是为了规避央行2010年颁布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对于非金融机构内资绝对控股比例的相关要求。

  由于雅虎、软银两大股东通过持股阿里巴巴集团间接持有支付宝68.3%股份,为了实现支付宝业务的“国有化”阿里巴巴将会与两家外资大股东就具体的重组条款进行协商,预计重组完成后马云将会获得支付宝过半的控制权。与此同时关于阿里巴巴集团的控制权被外资掌控的争议再次被提起,巨人网络CEO史玉柱甚至建议阿里巴巴联合相关部门使用强制手段夺回控制权,窃以为此举实在不可取。

  如果没有雅虎与软银的支持就没有今天的阿里巴巴,是雅虎、软银、阿里巴巴团队三方共同造就了今天的阿里巴巴。软银在阿里巴巴上市前的两轮融资中共提供8000万美金,两笔融资横跨互联网冬天的整个过程,除了资金软银还在团队、管理方面给予阿里巴巴大量支持。而雅虎在2005年更是用10亿美金加中国雅虎资产投资阿里巴巴,当时的阿里巴巴淘宝刚和易趣打了个胜仗,面对国内众多的竞争者雅虎的10亿美金可谓是雪中送炭,所以才有了淘宝、支付宝的黄金发展时期,否则马云也不会傻到用阿里巴巴40%股份作为代价。

  很多人说阿里巴巴让雅虎与软银赚了大钱,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客观。十年前的软银在日本已经是拥有近20年历史的巨无霸,那时候的阿里巴巴只是一个小到不能再小的创业公司,这样的公司在硅谷一捞一大片,而软银最终选择了阿里巴巴。六年前的雅虎更是名副其实的互联网巨无霸,在搜索、资讯、邮箱等多个领域均占据领先位置,2005年投资阿里巴巴的的10亿美金算上贬值率金额令人乍舌,这其中更是有软银孙正义居中策应的功劳,而雅虎中国更是阿里巴巴这么多年来不断汲取营养的宝库,帮助阿里巴巴真正建立自己的技术体系,而雅虎中国的衰落更多是由于阿里巴巴朝令夕改的策略所致。

不要借着爱国的名义耍流氓

  如果说支付宝的重组是为了保障国家金融安全,那么借助一些不干净的手段来完成阿里巴巴集团的控制权回归就是赤裸裸的流氓行径了。投资者在阿里巴巴最需要的时候给予了帮助,双方的权利义务都是基于协议充分讨论的结果,作为一个现代公司遵守商业道德是最基础的准则。

  难道外资控股就真的意味着不安全吗?外资对百度的持股比例过半,我们是不是要担心百度会给我们提供不良信息?外资对白加黑的持股比例过半,我们是不是要担心白加黑会给我们造假药?外资对南孚的持股比例过半,我们是不是要担心南孚电池内藏炸弹?外资对双汇的持股比例过半,我们是不是要把瘦肉精事件归咎于外国投资者?甚至部分城市水务公司都由外资运营,我们是不是要担心敌人会给我们投毒?

  看完上面这些问题,大家对于是否需要特殊手段帮助阿里巴巴夺回控制权都有自己的答案。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非敏感行业的多样的资本组成方式是经济充分自由化的体现,这是一种进步的体现。而通过法规、行政手段、行业规定来帮助企业完成一些不道德的诉求,本身就是一种犯罪,是一种违反现代商业道德的倒退,希望大家保持警惕。(和讯评论约稿)

  来源:XJP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5月16日星期一

微博与中国版SNS的未来

  从今年3月底至现在,新浪微博放出了两个标志性的信号:1)新浪使用自有搜索引擎技术替代谷歌搜索;2)新浪微博启用weibo.com域名。这两个动作表面看起来毫无直接瓜葛,但从本质看来,搜索会变成微博在未来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支持性技术。

  一、微博篇

  微博争夺战的最终还是会与门户、搜索,甚至社交网站等领域的竞争殊途同归,就是用户使用互联网“入口”的竞争,而作为用户的“入口”,功能性和内容是不可或缺的。回顾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就从内容角度而言,门户时代用户直接获取的内容限定是“已知的已知”——由编辑选择有限的内容推向普遍性用户;搜索时代用户直接获取的内容填充至“已知的未知”——由用户自行获取个性化需求的内容;社交时代用户收取的内容拓展至“未知的未知”——由用户自行选择信息源订阅个性化信息的同时可接收已订阅信息源发出的非定向性信息。而从功能性角度而言,门户时代各家通通推出了e-mail的通讯服务,搜索时代Gmail也出现在了搜索页面,而社交时代的Facebook和人人网也推出了邮件服务功能。两者相比而言,功能性容易拷贝,而内容的导航和占有才是竞争的核心问题。这也是Facebook坚持不对Google开放的重要原因。

微博与中国版SNS的未来

  从用户对内容的需求而言,微博的竞争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内容本身的容量和质量,核心问题是如何鼓励用户自发地贡献内容和有效地整合内容;第二是用户获取内容的方式和途径,核心问题是如何提升用户提供和获取内容的体验,比如界面和客户端方面。(笔者在此描述的“内容”不限是新闻内容或文字、图片、音频及视频等信息承载体,也包括各种应用及服务。)

  在认定了内容的重要之后,新浪微博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只接受应用内容的“输入性”同步(比如LBS角色的街旁,可以把内容同步发布在新浪微博),完全拒绝“输出性”同步(比如百度的“框发微博”和饭否等服务商的“同步”功能),因为一旦新浪接受了同步,他就向其他微博服务商贡献了内容,这会导致新浪自身竞争力的缺失。新浪微博的“社区绑定”服务越来越微妙,开心网和139说客的服务都被毙了,只存留了不再是社区的MSN了,而“聊天机器人”服务更是有一种力挽QQ的暧昧,一直都是“敬请期待”的言辞。

微博与中国版SNS的未来

  回看新浪微博的成功,名人效应与事件的运作是不可磨灭的因素。所谓的“名人效应”一直是新浪的王牌,早在Web2.0的博客时代,新浪就有了“名人效应”的积累,而这也正是新浪微博不易被腾讯微博击败的原因之一。即使腾讯几乎各个频道都安排了微博的运营人员,但新浪也从未放慢自己的脚步。做个数字的对比就很容易看出“名人效应”的作用了,截止现在一些著名的微博控的粉丝数蔡文胜3220441、李开复4655815,草根性质的冷笑话精选、微博搞笑排行榜分别达290w和190w的粉丝数量级,他们的微博多是精心编辑和整理发出的,而且微博数目最低2000+至16000+不等,甚至时而还用了有奖攻略,而另一些明星人物的粉丝数如杨幂5035009、王力宏3498856、罗志祥2798382,即使他们的内容相对很随意,但他们本身更容易吸引影迷、歌迷fans的关注。再从事件的运作方面看,新浪几乎又是遥遥领先,不管是方舟子打假唐骏的“学历门”还是李国庆PK“大摩女”,以及后来卫哲的引咎辞职,众多媒体报道的信息源都是新浪微博,而薛蛮子发起的“微博打拐”与“地球一小时”等公益行动的推行,也就更加体现了新浪微博的媒体价值和带动的社会力量。 (注:本段数据截取时间为2011年4月12日)

  新浪微博成功的原因一定不只“名人效应”和事件的运作两方面,简单的操作性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但现在是否迎来了微博的时代,或者微博会有持久的繁荣吗?他会不会如开心网和人人网等国内SNS在Twitter和Facebook未达鼎盛之时而提早衰退呢?这是个难听却现实的问题,现在的客观环境是有“人人微博”之势不假,但直至去年还叱咤风云的“全民偷菜”现在却是真的降温了。如果只是新鲜感的转移,用户基群增长快,但失去也会很快,只有本质性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才能持久地繁荣。但从内容的角度讲,媒体和信息源是互联网用户的刚性需求,而现在的微博只能作为快信息传播的优质新闻媒体,对内容的整合性还不如搜索引擎及Facebook有对内容的沉淀和积累性。如果如新浪曹国伟所言,新浪微博是走在Twitter和Facebook中间的产品,这项产品会比SNS本身更好地适应中国的用户,又或者如腾讯马化腾所言“中国的SNS就是微博”,笔者相信微博在未来的发展中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从笔者分析的角度,微博未来的发展趋向会有两个出路:一是类Twitter的新闻媒体;二是中国版的SNS,作为超越社交网站的载体而存在。但如果是后者,微博可能要做好几件事情。一是内容的丰富:不只包括新闻和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和链接承载的信息,也包括开放性平台的各种应用,使微博平台本身和信息更加丰富化;二是客户端的发展:就现在而言,微博相对国内SNS的客户端是领先的,保持易用和舒适的用户体验也是必不可少的;三是用户获取信息方式的升级:现在用户在微博平台搜索针对性信息是困难的,即使有##的话题搜索,但也远远不够用,直接访问信息源的页面又只是最新更新的信息,而收藏的微博也暂无标签分类功能,很难再利用。

微博与中国版SNS的未来

  现在的微博饱受了国内互联网巨头的青睐,四家门户都争抢去做,越是集中性地看好,也就越容易产生泡沫。而微博最终的形态关系了垂直产业的生态发展,如果是媒体,就做好媒体要做的事情;如果是平台,就做好平台要做的事情。微博的未来令人期待,也需人谨慎。

  二、社区篇

  截止今年3月,Facebook台湾地区用户将近900万人,占人口总数近四成;4月11日,Facebook入华的消息再度甚嚣尘上,不过至少两家主管部门透露,目前仍在对此进行审批;而近期互动问答社区知乎、轻博客点点网、职业人社区经纬网和群社区海贝网也都逐步走向了舞台。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的社交之战不久就会正式打响了,中国版的SNS由此可能会出现完全体,竞争者也不只有门户微博、人人网、开心网,还会有更多强劲的选手参进。

微博与中国版SNS的未来

  笔者在《微博与中国版SNS的未来(一)》中对微博的发展做出了趋向性分析,但针对未来中国版SNS的完全体会是以哪一种方式呈现,Facebook模型可能对中国本土SNS的探索带来一定的启迪。毕竟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在很多国度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中国本土的社交网站基本都是模式的翻版,从交互式界面、应用组件至社区营销,从功能和需求的角度还未真正地表现出Facebook用户所特有的黏性。SNS应用本身的价值还未在中国本土完全地体现。李开复分析中国SNS缺失黏性的原因之一是微博的崛起。而笔者换一角度看来,在中国微博的崛起原因之一也正是本土SNS发展的失力。Facebook完好展现的三种角色,也就在一定程度地提醒了中国版SNS发展的明智方向。

  现今SNS的角色与应用分析

  从SNS的崛起至今,Facebook体现了三种社会性角色:内容整合服务商、社交媒介中心和综合性应用平台。也许在Facebook的开始,SNS只是拥有局限内容性的社交媒介中心,而随社交媒体和娱乐的发展,Facebook趋向了马克。扎克伯格所描述的互联网“操作系统”,即最后变成用户使用互联网服务的“入口”。

微博与中国版SNS的未来

  1.内容整合服务商

  内容永远是互联网用户的需求,而谁能作为内容的导航,谁就有可能作为互联网用户的“入口”,比如门户时代的Yahoo!、搜索时代的Google,以及社交时代的Facebook.SNS起初的内容也只是来自个人,从记录、日志和照片的传播开始的,但随社交网站的普及,SNS的内容开始包罗万象,触及了更多领域:

  1)新闻类资讯:新闻是一种持久的普遍性需求,各种媒体都在共同地满足的这项刚性需求,Facebook表现在为新闻记者提供了大量的潜在信息来源。美国公共广播电台(NPR)社交媒体部门制作人爱德。佩拉尔塔(Eyder Peralta)称,其Facebook社区成员超过150万,是寻找消息来源的一个重要渠道。而另一方面,社交网站的转载与分享是有效的信息传播渠道,也鼓励了个人和机构为社交网站贡献自己的内容。国内的体现就是新华社进驻了开心网的名人机构主页,人民网和FT中文网也进驻了人人网的公共主页,这与媒体开设官方微博有相近的功能。

  2)生活类信息:现今SNS社区中发布、转载和分享的内容早已不再局限是私人文字与照片了,各种生活类信息包括健康、美食、星座、趣闻及各种生活与工作技巧也被广泛地传播,载体也不限是文字和图片,如今已拓展至音频与视频,分享的内容可以是音乐、电影或DV短片。国内开心网的“转帖”和人人网的“分享”都是这类信息的载体,而Readers' Digest中文版《普知》每期都开设了“开心网流行风向标”版块儿,定期向读者推荐开心网最热门的投票和转帖,这无非表明SNS变成了重要的生活类信息源。

  3)媒介类链接:自从Facebook通用账号模式的出现,人人网和新浪微博也对更多门户、社区及功能性网站开放了同步登录和授权功能,同一社区账号可以在多家网站使用。另外,不管是个人博客和公共网站的内容,还是LBS和其他应用的反馈都可以作为分享的内容随时发布在SNS社区中,让自己的交际圈儿知晓。如今各种网站转载至社区的链接已无处不在,这无疑又把社交网站变成了内容整合服务的基地。近日Facebook“Like”按钮正在以每天可吸引1万家网站的速度在发展,最新推出的“Send”按钮也更是以迅猛的速度普及。

  2.社交媒介中心

  在《Facebook效应》一书中阐明“即使是哈佛的学生,最根本的需要也就是金钱和性”,SNS的起步也正是由促进社交活动而发展起来的,比如你不只可以在Facebook了解朋友们的动态,分享自己的状况、作品和照片,也可以寻找和你志趣相投的人,比如和谁一起能彻夜打桥牌,或者和谁在一起能有爱可做。Facebook与MySpace相比最突出的地方就在用户真实身份的确认,比如最早只有哈佛的edu邮箱或者接受朋友的邀请才能注册成功,因此SNS用户的信息可靠性会更容易地促成关系的发展,比如“0关系-弱关系-强关系”,而强关系的本身就存在彼此关系的拓展和互动。后来Facebook群组已发展成不只是“一圈人”、“讨论组”、“兴趣小组”、“时事小组”和“活动小组”等角色了,线上的群组功能完全延伸至线下生活的各个领域,甚至包括了游行与选举等政治活动的发起与宣传,环保与爱心项目的推广和互动,也少不了各种商业活动的广告和运营。

  国内的SNS人人网(原校内网)也是以同学关系引入用户的,开心网是以社交游戏(开心农场和抢车位)引入用户的,但现今这两家SNS“话题”及群组的影响力还不如BBS模式的豆瓣,而本土自身也相对地缺乏沙龙、狂欢和派对的文化,因此人人网和开心网就没有因社交网络的真实性而突出地节省社交活动的成本,也就不如Facebook为西方人生活方式带来的颠覆式改变。

  从社交媒介中心的角度,笔者很容易地联想起霍华德。舒尔茨对星巴克咖啡厅角色的描述——人们在住处和工作场所之外的“第三空间”:人们在起居和工作之外,一旦聊天、聚会和休闲就会习惯性地想起同一去处——星巴克咖啡厅,最后导致尽管是在你自己一个人的时间,选择看书或者上网,也会情不自禁地向星巴克走去。这和Facebook的角色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你想了解亲人朋友的状态时,你会选择Facebook;在你想分享自己的新鲜事儿时,你会选择Facebook;在你想参团旅行或者Party时,你会选择Facebook;甚至你想联系某人或寻找朋友时,还是会选择Facebook:最后导致的就是你开启电脑就不可避免地登录Facebook,让SNS以你社交媒介中心的角色与E-mail、即时通讯共同变成你使用互联网的基础性服务。

  3.综合性应用平台

  国外SNS用户使用时间的突破性增长少不了Web/Social Game的贡献,而国内开心网的起家也正是靠白领喜欢玩儿的两款Social Game,因此游戏变成了SNS社区基础服务之外的第一应用,但随“开放性平台”概念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网站和移动互联网服务公司开发了SNS社区组件,比如团购、LBS及美图秀秀等应用类软件,更加丰富了SNS的应用,各种插件之于SNS社区就好比各种软件之于操作系统,随Facebook应用组件的丰富,会更加巩固其自身作为用户使用互联网“入口”的地位。

  SNS针对的社会性需求解析

  任何一项互联网产品的长青,都需要在不断自我更新的同时持久地满足用户的需求;任何一项基础性产品,更是要满足人们的根本性需求才行。跟随技术与时代的发展,各种新的需求会被挖掘出来,但根本性的需求也无非就是“马斯洛需求理论”的框架。比如在非互联网时代,人们在“线下”寻找各种满足需求的方式,而“线上”的出现正是提升了满足原本需求的效能,人们才更加习惯地使用互联网。回归产品存在的使命和职能,无非只有两项:一、满足需求(更好地满足人们现有的需求);二、创造需求(积极地满足人们潜在的需求)。针对SNS满足的社会性需求可以从Facebook的三种社会性角色来解析:

  1)信息的需求(SNS角色:内容整合服务商)。自古以来人类对信息的需求就是一直存在的,信息是新闻、知识和故事的载体,是人类认知、成长与沟通的重要媒介。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包括:内容的提供、传播和获取三个层面。互联网彻底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而社交网络不只以“关系”导入的形式更加符合人们使用互联网的习惯,而且自身又是丰富的内容载体,也就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如图表。

微博与中国版SNS的未来

  2)社交的需求(SNS角色:社交媒介中心)。社交本身就是“马斯洛需求理论”所描述的在衣食和安全之外的第三层需要。早期MySpace就是以“社交”为目的的交友网站,而Facebook的突破就在以真实性的身份彻底地打破了互联网缺少人与人之间信任的局面,把“线下”与“线上”真正地连通起来,节省了陌生人交往和弱关系推进的成本,LinkedIn也正是由信息的真实性发展成了挖掘职场人脉的媒介。SNS可以使用户更加容易地与自己想要接触的人或群体建立关系,更加便捷地与自己的交际网络保持长期联系,甚至可以任意地发起异地网友之间的社群活动,包括学术、兴趣、娱乐、政治和公益各个方面,再加以SNS个性化的隐私设置,使Facebook等社交网站把用户的社交成本节省至极致。

  3)功能性和娱乐性需求(SNS角色:综合性应用平台)。随SNS的普及,用户停留在社交网站的时间也就越来越长,而用户本身的时间又很有限,很多人都承认互联网产品的竞争就是对用户使用互联网时间的抢夺,如果功能性的应用与娱乐集成在普遍的SNS平台,对用户、社交网站和应用本身都节省了相对的时间成本、开发成本和推广成本,而SNS的“关系”又促成了“开心农场”类Social Game的风靡,使整个SNS的生态又完善了一步,如果SNS在未来更加普及,用户也就更倾向在SNS平台满足其他的需求,比如阅读、听歌、娱乐、购物,甚至包括工作等等。国外的SNS是先满足了用户对社交的需求,再拓展至信息和娱乐性需求的,而国内知名SNS之一开心网本身就是以娱乐为中心再发展其他的,这种反向也正是Facebook和LinkedIn还在加速发展,而开心网却盛极至衰的原因之一。早期美国的Yahoo!也因Web Game带来了很多用户和门户PV,但娱乐和新鲜感本身是相对信息和社交是更容易被转移和替代的需求,因此以娱乐为核心的SNS很难做持久。

  中国版SNS的未来几何

  互联网产品存在的意义也是满足需求和创造需求,而对新鲜元素的追逐不会是持久性的需求。要做好长青的互联网产品,就是要更好地满足用户的根本性需求。比如针对信息的需求不妨做一些试探:内容提供的维度,可以着手在鼓励用户贡献内容和整合精华信息方面;信息传播的维度,需要更多地去了解用户的关系圈和挖掘用户分享内容的习惯;信息获取的维度,从操作的简捷易用和用户体验提升就可以根本地改善产品的服务质量。笔者在此只是提出试例,本土SNS的命运还是把握在更多身体力行者的手中。

  针对本土SNS的再探索,Facebook和Twitter已为中国的SNS发展做好了标杆,但可惜的是中国本土的人人网+开心网+微博满足的需求还远不及Facebook+Twitter在西方满足的需求,人人网的核心是“通讯录”,社交根基不错,但后期开发不足;开心网的核心是游戏娱乐中心,内容和社交都很局限;而微博又只是以新闻媒体为核心,即使相对Twitter是更丰富的内容载体,但微博暂时的形态还难以对内容进行很好地分类和积累,就好比是互联网时代的“报纸”,但最有价值的信息是以“书籍”的形态积累的,中国的用户和全世界的用户会有同等的需要,但中国至今只有概念性的Facebook,而没有一家是真正的Facebook角色,现在的本土社区格局就好比是某地区的A城只有田地和住宅,B城只有工厂和办公楼、C城只有医院和学校,用户只能在两城之间活动,且在一处定居。未来的中国版SNS还需要更多的协作,而不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做完所有的事情,分工才能专注,专注才更容易造就极致。

  相信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的SNS会出现新的格局,如果人人网、开心网、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不能把用户在新鲜之外的需求进一步满足,更多的机会很有可能会转向正在萌芽的问答社区知乎,轻博客宽途、宽岛、点点网和推他,也或者是正在孕育的另一些互联网新鲜元素。

  来源:张昭轶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5月14日星期六

电子商务二次营销

  网上店铺商家有很多不同的方法来转化一个潜在的消费者,其中最流行而且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就是通过电子商务二次营销——使用不同的策略和全自动邮件系统来跟踪放弃购物车的网站访客。

  一、什么是电子商务二次营销?

  电子商务二次营销是一种用来减少购物车废弃率的营销技术,Experian曾经做过一项研究,研究报告是“二次营销报告:连接Web行为和电子邮件营销的基准和数据分析”,报告中指出网上店铺的购物车废弃率达到56.2%,报告同时指出对放弃购物车的网站访客进行有效的二次营销可以增加访客的转化率。

  二次营销听起来好像很复杂,然而二次营销系统背后的理论和它有效实用的原因其实并不难理解,我们可以把电子商务二次营销简单地认为是这样一个过程: 我们使用传统的营销手段把访客吸引到我们的网站,如果他最终没有购买,我们就使用二次营销的战略把访客重新带回到我们网站并且把他转化成付费的消费者。

电子商务二次营销

  当一个访客放弃购物车时会留下一些信息,至少会留下注册时填写的的e-mail地址,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些资料来跟踪访客,主要是为我们的二次营销做准备。这种类型的交互就叫做转化营销或者是电子商务二次营销。

  很多电子商务平台都提供全自动和事件触发式的方法在电子邮件中跟踪购物车废弃者。

  二、电子商务二次营销中的软销售

  在二次营销的电子邮件中,应当包含有利于提高访客转化率的相关信息,包括购物车废弃者放弃的交易细节信息,比如 废弃者放弃的产品和一个可以返回网站购物车的链接以帮助他们继续完成结算付款。所有我们所掌握的关于消费者的有价值数据都可以用到二次营销的电子邮件中, 从而使这一交互过程对消费者来说更加个性化和友好。

  你可以用一种非常友好和温和的语气来个性化定制你的电子邮件,在营销学中,这通常叫做软销售,意思是说当你在二次营销中第一次和消费者接触时,邮件要使用一种温和的为顾客服务的语气。

  顾客放弃最终结算购物车的原因可能有很多,除非你知道为什么顾客放弃购物车,否则你最好能够很温和而且能够提供帮助。不是要去“硬销售”,你需要在电子邮件中用一种温和的语气询问是不是有什么技术问题你可以帮助,这样非侵入性的沟通方式将有利于进一步二次营销。

  三、关于二次营销电子邮件内容的五点建议

  下面的一些建议可以帮助你构建一封成功的电子商务二次营销邮件。

  1、在顾客购物结算的过程中要尽早收集顾客的注册信息,这样如果最终顾客放弃结算,这些注册信息将有助于你更好地开展二次营销。

  2、使用尽可能详细的收集到的注册信息来使电子邮件更加个性化,更具有针对性。

  3、在邮件中使用一些相关(relevant)性比较强的信息,比如在邮件中放上顾客浏览过的产品的图片,然后放上一个链接帮助顾客返回到购物车结算中心从而完成结算。

  4、使用一种非侵入式的软销售沟通方式,记得要使邮件中的信息对顾客来说是有用的,问问顾客网站还可以在哪些方面改进用户的购物体验,这样要的效果要比“硬销售”好得多。

  5、提供所有你的联系方式,而且他们可能遇到了什么技术问题,所以应该在邮件中放上技术支持的链接从而帮助他们更容易的完成购物。

  来源:电商路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5月13日星期五

iPhone和Android网络类应用盘点

  iPhone和Android智能手机近年来的飞速发展,很大原因是因为各种各样的手机应用把手机变成了游戏机或上网终端,据统计,手机浏览器已经成为iPhone和Android排名靠前的热门应用,智能手机的上网功能越来越受重视。

  基于智能手机的浏览器大多都非常符合国内的移动互联网现实,可以压缩页面、支持Wap访问,并集成了大量的站点导航,因此成为智能手机上的宠儿。

  除了手机浏览器之外,iPhone和Android还有很多基于网络的优秀移动应用,今天月光博客就总结一些常见的iPhone和Android网络应用,供大家参考。

iPhone和Android网络类应用盘点

  搜索引擎类

  谷歌搜索

Google Search:谷歌手机软件

  Google搜索应用,拥有非常方便的中文语音搜索、Google Goggles、我的位置、Google Map等Google软件,使得用户能方便和快捷地访问Google的服务,获得更好的手机Google搜索体验。

  Google搜索应用的主要功能有:1)Google Goggles:通过使用iPhone照相机拍照进行搜索,通过图片识别技术可以识别目标物并返回相关搜索结果。2)语音搜索:通过对着iPhone说话进行搜索,只需将手机放在耳边,听到提示音后说出要查询的内容即可。3)我的位置:查看根据用户所在位置搜索的自定义结果(如“天气”、“电影”等)。

  对于Android手机来说,Google搜索已经默认集成到系统中,而Google Goggles则是单独的一个应用。

  百度搜索

百度搜索:手机搜索

  百度搜索是百度推出的一款方便手机用户随时随地使用百度搜索服务的应用,提供百度网页、百度图片、百度新闻、百度知道、百度百科、百度地图、百度MP3、百度视频等专业垂直搜索,帮助手机用户更快找到所需,打造快捷手机新搜索。

  掌上百度

掌上百度:百度手机软件

  掌上百度是百度面向移动终端的基于搜索的浏览软件,掌上百度为移动互联网用户提供便捷、快速的网页搜索、百度知道、以百度贴吧为核心的社区服务、以百度小说为核心的阅读服务、以百度新闻为核心的资讯服务。

  掌上百度支持iPhone、Android等主流手机操作系统。

  浏览器类

  Opera Mini

 

Opera Mini:移动浏览器

  Opera Mini已在全球拥有众多活跃用户,它最突出的特性,就是能够大幅度提高手机的网页浏览速度——这缘于其先进的网页压缩技术:Opera Mini服务器可将数据压缩后发送到手机上,从而大大提高页面加载速度,实现快速浏览,帮用户大幅减少手机上网费用。

  使用Opera Mini的手机用户会发现,上网速度将得到明显的提升,这一点在网速较慢的环境下(如2G的传统网络)尤为突出。

  Opera Mini有好几个版本,建议使用国际版,该浏览器最大的特色就是支持自动代理服务器,对于中国用户来说,使用Opera Mini后会发现可以从手机上访问Twitter、Youtube等原先无法访问的网站。首次启动 Opera Mini 需要VPN,启动后在“设置”-“网络协议”里改成HTTP类型。

  UC浏览器

UC浏览器

  UC浏览器是基于手机等移动终端平台的一款手机浏览器,支持WEB、WAP页面浏览,速度快而稳定,流量数据压缩率很高,很省流量,对网页进行缩放浏览,优化排版渲染效果,使用户在手机上也能有很好的上网浏览体验。

  UC浏览器是支持的手机平台很多,几乎适用于国内目前流行的所有手机操作平台,包括:Symbian、Android、Java、WM(PPC/SP)、WindowsCE、iPhone、Sky、Blackberry、OPhone、bada等。

  QQ浏览器

QQ浏览器:省时省电省流量

  QQ手机浏览器是腾讯公司推出的手机浏览器,支持浏览的WAP和WWW网页,速度快,省流量,性能稳定,站点资源丰富,在继承手机系统已有操作习惯的基础上,提供了良好的交互体验及简单清晰的界面视觉,操作简单易用,窗口管理更方便,通过多项领先技术,让手机上网的浏览效果更佳,流量费用更少,在手机获得较好的上网体验。

  QQ手机浏览器支持的平台包括:iPhone 平台、Android 平台、Symbian S60 V5平台、Symbian S60 V2/V3平台、Java平台、MTK平台、BlackBerry平台、Windows Mobile平台等。

  海豚浏览器

海豚浏览器:智能手机浏览器

  海豚浏览器是一款免费手机浏览器,专为智能手机浏览体验设计。支持HTML5,搭载Webkit引擎,可以实现快速浏览网页。其强大的功能以及流畅的用户体验为手机上网提供快速,全方位的支持。海豚的功能亮点包括:手势操作,插件扩展,网页杂志,海豚分享和视频支持等让用户在手机和 PC 上拥有一致的上网体验。

  与2G时代广受欢迎的 UC浏览器Opera 浏览器 牺牲用户体验主打省流量的策略不同,海豚浏览器一开始就定位在为3G时代的移动浏览器。海豚浏览器支持最原汁原味的网页浏览效果,打造适用于移动触摸设备的交互体验,还提供了丰富的自定义功能,也是在手机上率先推出整合社交的浏览器。

  邮件类

  Gmail

Gmail:谷歌邮件应用

  虽然苹果iOS本身支持Gmail收发邮件,但这并没有打消Google自行研发客户端应用的念头,Google推出的带有全新界面和操作体验的iPhone移动版Gmail.由于针对苹果iPhone手机进行了优化,该版本Gmail与iPhone配合得更好,就像是iPhone手机自带功能的一部分,这让Gmail在iOS上的体验更接近Android,并且用户还可以从应用中获得原本没有的功能例如推送、标签和过滤器等,邮件搜索功能也大为增强。

  QQ邮箱

QQ邮箱:腾讯的电子邮件

  QQ邮箱的手机版提供即时的新邮件提醒,无网络下也能读取历史邮件内容。主要功能包括:新邮件自动收取并即时提醒,信息快速送达;选择手机图片或一键拍照上传;在线附件预览,重要邮件可转移或标记;收件箱、群邮件、QQ邮件订阅、个人及POP文件夹、标签等。

  网易手机邮

网易手机邮:手机邮箱

  网易手机邮是网易提供的免费邮件服务,手机号码就是邮箱帐号,用户可通过手机邮收发邮件、用电脑收发短信、在线聊天、备份手机电话本、管理通讯录、备份短信、管理及查看短信等等,网易手机邮支持PUSHMAIL,新邮件免费自动送达。

  聊天类

  MSN

MSN:微软即时通讯软件

  Windows Live Messenger(MSN)应用是微软开发的即时通讯软件,功能非常全面,其服务可以在移动电话上使用。

  iPhone版MSN的中心功能仍然是访问Windows Live网络、与好友聊天、访问Hotmail电子邮件服务等。该应用提供推送通知功能,当应用关闭时,可以提醒用户接收到新信息。只要好友将Live帐户连接到社交网络上,用户就能够看到他们在Facebook、Twitter和YouTube等社交网络上分享的内容。

  除了iPhone版外,MSN也支持Android,与iOS版不同,Android版Windows Live Messenger并不是微软亲自开发的,而是由制作Windows Phone 7版MSN的Miyowa公司代工,但已经通过了微软的官方认证。该程序提供免费下载,内有广告。MSN会使用推送通知和多任务处理,文件传输也会得到支持。

  QQ

腾讯QQ:著名即时通信软件

  腾讯QQ是一款即时通信软件,可以通过它方便的管理和联系亲友,iPhone版QQ除了具有添加好友、聊天、查看资料这些基本功能之外,还利用iPhone的特点优化了登录界面,增加了横屏界面、发送地理位置和离线消息推送等功能。

  云存储类

   DropBox

Dropbox:免费文件同步服务

  DropBox是一款很受欢迎的在线文件存储、同步服务,允许用户方便的将不同电脑上的文件进行同步,其iPhone版让手机也可以访问服务器端的同步文件网络存储软件,可以将手机上的照片、音乐等文件上传至网络服务器进行保存。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Dropbox已经无法在中国访问,在电脑上简单做一些设置还能继续访问,智能手机就比较麻烦,目前可用的一个方法,一个是在iPhone上启用VPN,一个是iPhone越狱后安装后安装一个名为gfwinterceptor的应用也可正常访问。对于Android手机来说,还是VPN吧。

  SugarSync

SugarSync:免费文件同步服务

  SugarSync和Dropbox一样,是一款很受欢迎的文件备份和文件同步服务,这个应用也支持用户通过手机访问到自己远端电脑上的同步文件,还可以将手机上的文件上传到云服务器端,SugarSync的存储空间稳定、可靠、安全,并具有一定的文件分享功能。

  个人感觉SugarSync传输速度没有Dropbox快,但对于没有VPN的用户来说,可以用SugarSync来替代Dropbox云存储应用,话说SugarSync也同样被封,但手机端和客户端都可正常使用,这点比Dropbox可强多了。

  Evernote

Evernote:网络笔记软件

  Evernote是一款知名的网络笔记软件,使用Evernote可以把文档、媒体文件存到一个网络存储平台,随时随地都可以方便地访问。Evernote不仅具备强大的笔记捕捉功能,还采用了独特的分类方式,而且支持自动整理、即时搜索、网页文本截取以及中文输入。

  Evernote的一大特点就是支持多平台,而且数据能通过网络互相同步,用户在手机上的Evernote笔记信息,经过自动同步,即可在用户电脑上看到。

  个人感觉,Evernote是同步iPhone手机和电脑之间的文本和照片的最简单快速的方法。

  谷歌软件类

  Google Earth

Google Earth:谷歌卫星地图软件

  手机版Google Earth针对触摸屏操作模式进行了专门优化,可利用内置GPS寻找所在经纬度的卫星照片信息,改变手机摆放角度还能实时变换视角观察地形。另外,Gogole Earth程序还结合了Panoramio实地照片和Wikipedia网络百科。

  iPhone、iPad和Android版Google Earth已经开始在22个国家和地区的App Store上架,但不包括中国在内。

  Google Translate

Google Translate:谷歌翻译移动版

  移动版Google翻译提供文本翻译、语音输入、翻译结果朗读、全屏模式等功能,支持15种语言的语音输入,可以翻译成50多种语言,用户也可以得到23种语言的结果朗读功能。

  和金山词霸等应用不同的是,使用Google Translate进行翻译的时候,手机必须得联网,所幸的是Google已经优化过翻译页面,200-400个翻译词条大约相当于1MB数据,因此整体来说,翻译很多内容不会造成流量费暴涨的情况。

  以上就是iPhone和Android手机上常见的网络类应用盘点,但随着智能手机的全面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成熟,越来越多的手机用户会通过WiFi或3G上网浏览,从智能手机用户的整体使用情况来看,智能手机网络类应用有着强大的爆发力和巨大的市场前景。

与流氓共舞的“非死不可”

  教人做PPT的秋叶老师在新浪发了一条有争议的微博“在当下的中国,商业之道只有一条:学会与流氓共舞”,后来他为了给这句话做辩解在其博客发了一篇题为《你永远也不可能打败一个纯傻逼…》的文章,暴露了他的真实意思其实是“在当下的中国,商业之道只有一条:变成流氓”。

  虽然他的真实意思透着世故的恶心,但我觉得“与流氓共舞”这个提法还是挺有道理的,一则在当下中国,大大小小的流氓林林总总,你的供应商可能是流氓,你的合作伙伴可能是流氓,你的客户也可能是流氓,就算他们都还尚属纯良,你也绝对离不开那个无处不在、无事不管的政府,不搞懂和流氓共舞,要么别开张,要么快关门。

  二则“与流氓共舞”并不意味着要变成流氓,尽管在现有体制下,这很难,但不耍流氓的企业更能把精力放到企业真正核心的、根本性的事情上面去,只要能挺住,不是没有苦尽甘来的机会。但要出淤泥而不染,其前提恐怕也得先搞清楚流氓是怎么玩的,再研究出一套和流氓共舞的方法,否则要么难以坚持,要么近墨者黑。

  写上面这段话,意不在反驳秋叶,而是因为近来盛传一条消息:Facebook即将通过与百度合作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众人眼里品学兼优的优等生要和公认的流氓共舞了。

Facebook和百度

  如果单看市场和竞争环境,Facebook是无需合作伙伴的,中国的社交网络的成熟度远不及微博,无论是用户数量还是商业价值都还有巨大的开发空间,同时这个市场里面的两大主角——刚刚上市的人人和准备上市的开心不仅离统治这个市场差得很远,还在微博和Qzone的夹击下疲态尽显,而Qzone,尽管已成为中国社交领域遥遥领先的老大,但它进入社交领域多少有些半推半就,而非全力投入,它依靠QQ建立起来的领先地位并非牢不可破,何况它还面临着虚拟转实名这样的根本性难题。

  Facebook面临的真正挑战是政策,这也是有关Facebook进入中国的各种报道里面反复分析的问题。Facebook显然吸取了Google的教训,它通过寻找一个中国伙伴来负责内容审查及政府公关。抛开技术与道德因素,挑选一家政府信任的公司作为合作伙伴,这本身就是Facebook向中国政府传递的最大“善意”,这几乎是Facebook可以找到的进入中国的最佳路径。

  在Facebook的绯闻合作伙伴里,除了呼声最高的百度,经常被提到的还有阿里巴巴和腾讯。比较这三者在内容审查经验和政府公关方面的能力,其差距是很细微的,所以Facebook对合作伙伴的最终选择将考虑得更多的应该还是商业因素。比起手握用户的腾讯和掌控着流量分配大权的百度,阿里毫无疑问是最没有竞争力的,而腾讯和Facebook存在着过多的竞争,尤其是在极其核心的用户资源上的竞争是无可避免的,因此如果最终和Facebook达成合作协议的不是百度,才真正是令人意外的结果。

  不过对Facebook中国版而言,不是Facebook的产品加上百度的流量支持及政府公关就万事大吉了,困难的不在于怎么进入中国,而在进入中国后怎么做。

  从商业层面上来讲,表面上最大的挑战的是如何与QQ空间竞争,实质性的问题是如何适应中国用户的习惯并带来使用体验上的提升。劣币驱逐良币的故事之所以屡屡在中国上演,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国外的公司对中国用户特别是大多数的普通用户的特点和习惯研究的不够透彻,有好的产品却没有合适的卖法。比如Facebook首先要适应的或许就是中国用户不爱原创独爱转发的习惯,而也这可能是Facebook坚决要把中国版与Facebook全球连通的原因之一,在与中国同行的竞争中,全球性的用户与内容(运用)资源确实是Facebook最有力的武器之一。

  不过真正的挑战仍然是与政府的关系。比起少量的政治性敏感内容,Facebook与生俱来的“促进沟通与开放”才是真正被忌讳的,特别是考虑到它在年初突尼斯与埃及的事件中产生的作用(尽管并非Facebook主动为之),就算有了百度这样的合伙人,就算Facebook做出了种种关于内容审查与屏蔽的承诺,只要中国版和国际版是连通的,官方的戒心就不会减轻丝毫,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等待Facebook中国版的或许是一个比当年针对谷歌更严厉的监管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下,Facebook在中国的成败其实并不决定于它自己,无论它做出什么样的妥协,最终的结果还是得看别人的脸色,就算它最终放弃中国版与国际版连通的计划以顺应官方打造大局域网的趋势,它依然要面对可能出现的政策性的限制甚至压制,毕竟对官方而言,听话的腾讯、人人、开心显然都远比外来的脸谱让人放心;何况放弃与国际版连通也意味着它主动放慢了追赶QQ空间的步伐,在恶劣的市场环境下,这甚至会产生让Facebook沦为一个陪衬的风险,这显然不是Facebook下决心进入中国希望得到的结果。

  要在中国这个舞池避免“非死不可”的命运,Facebook必须清醒的是,和它共舞的对象就是这个舞池里真正的大佬,想跳好这支舞仅仅借助百度这样的流氓小跟班是不够的,它不仅需要更加谨慎,更需要更多的智慧。

  来源:宋大妈投稿,原文链接

微软的Skype

  在稍早一点时间,微软成功以85亿美元现金收购Skype,后者是目前最成功的互联网语音通讯工具(VoIP),用户借助Skype能够实现廉价、高品质的、随时随地的语音通讯。事实上Skype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没有人会拒绝免费且可口的甜心。

  现在大多数讨论的焦点都是关于收购的价格,即Skype是否值85亿美金这个价,这是微软近30年来最高金额的收购案例,微软应该在庆幸之前没有与雅虎达成那宗天价收购,但对一个已经达成的交易进行这样的讨论是毫无意义的,也许有人在嫉妒自己的产品无法卖到这样的高价,也有业内公司愤恨微软推高了公司收购的水平价格。那我们不如把焦点更多放到Skype与微软整合之后,看它能够在微软的整个产业链中发挥怎样的作用,毕竟一项有想象力的收购比放在手里的现金更让人有想象力。

微软的Skype

  首先在大层面上,Skype的加入会让微软这家“老公司”被注入新的形象,毕竟这仍然是一家创立不到十年的新公司,品牌与产品极富青春活力。其次从用户覆盖面上,Skype目前拥有1.7亿分布在全球的用户,并且这些用户都是语音视频通话的拥垒,对Skype有着极高的忠诚度,其中不乏大量优质的商业客户,Skype与微软的一系列产品都能够从双方的整合中交换用户。

  在Xbox、Kinect等游戏平台借助Skype来帮助用户进行协同通讯,也许微软之前已经有其它的解决方案,但是Skype的品牌更响亮并且技术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与承认,这将有助于提高游戏平台的口碑,结合了体感、语音通讯的优秀游戏体验实在让人大呼过瘾。

  在移动设备领域,微软已经推出了Windows Phone的智能手机方案,并且未来致力于与Apple iOS、GoogleAndroid的长期竞争。在语音视频通讯的部分,Apple iOS已经有FaceTime,而Google Android最新的版本已经将Google Talk加入了语音视频通讯功能,而Windows Phone在这方面目前还缺少优秀的解决方案。显然Skype的出现是一个好机会,尽管最终在Windows Phone手机中并不一定会以Skype的名称出现,但是Skype在语音通讯的技术优势将会让Windows Phone迅速弥补缺陷,并且Skype之前已经在多个智能手机平台推出了客户端,他们有着充足的准备与丰富的经验。

  Skype仍然是一家赚钱的公司,尽管盈利只有几百万,但是它是全球最大的VoIP通讯工具并,这意味着微软在未来VoIP通讯领域将会占据有利位置,我们所知道的Google Voice也在着力开发这块业务,互联网通话也许真的有一天会取代传统语音通话。

  微软的收购也许很难在短期内看到成效,但Skype的加入可能会缓慢地对微软内部进行改进,这些改进很难用收入、技术来表达,但是这对微软未来的发展仍然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但是两者的结合并非完全没有风险,首先微软自家已经有了即时通讯客户端MSN,并且MSN也同样具备语音视频通话功能,如何把握两个相近产品的定位将是一个难题。更让人好奇的是,Skype是否能打破大公司收购的魔咒,我们知道包括Flickr、Delicious在内的众多知名服务在被收购后持续走弱最后创始团队集体出走,其中不乏大公司决策缓慢及产品思维的差异,所以Skype被微软收购之后的表现具有指标意义。

  来源:XJP投稿,原文链接。http://www.xjp.cc/2011-log/05/microsoft-skyp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