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0日星期三

中国网络出版市场分析

  Amazon改写了美国出版业格局,目前Kindle电子书业务已经成为Amazon最重要的业务之一,其它同样很重要的业务包括网络零售与云计算。Amazon的终端+内容模式很好吸引了用户与出版社的注意力,据不准确的消息Amazon在2010年售出近540万台或是800万台Kindle阅读器,另一个可参考的数字是2009年底Amazon宣布网站的电子书销量超过纸质书,在2010年7月这个销量比例已经变成180本电子书对100本传统纸质书,也许再过几年纸质书在美国就会变成小众选择。

  但是在中国,我们目前并没有发现类似Amazon这样的公司。Kindle在中国有不低的销量,不过Amazon销售的大多是英文书籍,国内用户大多直接安装第三方系统阅读TXT、PDF内容,并且付费是一个很难跨越的障碍。苹果的iPhone、iPad内置的iBook有不错的用户量,但是也面临与Amazon一样的问题。

  回到国内本土的厂商,Amazon在中国的卓越亚马逊据传会推出中文版Kindle,并结合自身在图书销售领域的优势整合内容,不过目前没有得到任何更新的进展。盛大文学推出了BamBook电子书阅读器,内置了云中书城这样的付费商店,里面内置了盛大旗下文学网站以及版权合作方的内容。汉王是国内本土比较早推Elink电子书的厂商,推出的多款阅读器都整合了自行开发的图书商店。

中国网络出版市场分析

  觊觎这块蛋糕的人非常多,远比你能够想象到的多出更多。人人都能看出这是一块藏量巨大的油田,比纸质书更环保、更便宜、更便于传播,但是同时大家都只是在小心翼翼地进行试探,这个游戏不是简简单单就能玩转的,赔本折兵那都是小事,没准儿把自己安身立命的本钱都给栽进去。

  网络出版的四大要素中,电子版权决定了是否能够联合版权方拓展市场,足够的数字出版内容决定了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销售平台(电子商店)是整个网络出版链条的枢纽,发行渠道(PC、APP、阅读器)决定了市场蛋糕的规模。大多数想要一品滋味的公司,只具备其中的一项、两项优势,很难预期大量资源砸进去会有多少回报。最重要的是,目前国家关于数字化出版的相关标准仍未出台,出版元数据标准、阅读设备之间的兼容性仍然有待规范,这种情况下贸然出手很容易血本无归。

  谁会是最终的赢家?从Amazon来看,网络出版的胜负最终取决于内容与终端,一个稳定的高质量的数字内容来源,再配合一个覆盖全面的终端网络,这将会是决定未来网络出版胜负的最重要两个因素。

  tips:电子出版是指最终传播介质以电子形式出现,数字出版是指将包括采稿、印刷、发行在内的整个出版链条全部数字化,而网络出版指借助互联网方式发行的出版方式。简单归纳就是数字出版包含电子出版,网络出版是数字出版发型方式中的一种。

  来源:XJP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4月19日星期二

百度和谷歌:局域网战胜互联网

  5年前,也就是2006年04月,百度李彦宏曾经预言,“5年以后,Google和百度之间的关系是百度一枝独秀,从市场份额来说,大家很难看到Google了。”

  5年后的今天,CNZZ统计,Google搜索引擎在中国的使用率和占有率已经低至10%,而百度则高达76%,李彦宏的预言从某种角度上被验证了。

  周鸿祎对此评论:“现在看来老李确实北大(NorthBig)(注:NB),很有眼光和远见,确实看到了未来。我们其他人比较南大(SouthBig)(注:SB)只是从产品和技术还有市场用户这些狭隘的角度出发就看不准。”

  猜到了结果,却没有猜到过程

  百度于2000年成立,最初的时候专注于中文搜索引擎,在2002年Google被封事件中成长起来,在2003年的时候,在中文搜索领域百度基本上和Google持平,2004年、2005年从30%到40%,到2006年超过50%,之后一直到2009年,百度的市场份额一直在60%左右,在2010年第一季度市场百度占有率上升至64%。谷歌中国的市场份额则从2006年的20%增长至2009年末的35.6%,随着谷歌退出中国事件的影响,2010年第一季度谷歌在中国互联网搜索市场占有率下降至30.9%。

中国搜索引擎市场份额

  2003-2009年中国搜索引擎市场营收份额(来源:艾瑞咨询)

  我在2010年初曾撰文《后谷歌时代的中国互联网生态》,认为其他搜索公司“瓜分谷歌退出后留下的超过30%的市场份额”的论调为时尚早,并预见“百度可能将会是谷歌离开后的最大受益者”。

  一年的时间过去了,百度逐渐垄断了中国的搜索引擎市场,Google搜索引擎受到了变本加厉地限制,先是针对搜索服务的单字屏蔽,之后HTTPS搜索服务被屏蔽,从2011年3月2日开始,Google的全线服务都在中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干扰,导致Google各类服务(Gmail、Google Reader、Google分析等)都出现不稳定情况谷歌地图亦在牌照门的阴影下生死未卜,使得Google服务的可用性逐渐下降。

  而现在,据CNZZ数据中心的数据显示,2011年第一季度百度搜索引擎的使用率高达76%,位居国内第一,其次为谷歌10.16%、搜狗4.86%、腾讯SOSO3.43%,而必应、有道、雅虎紧随其后。

CNZZ数据中心

  然而,百度虽然占据着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但这并不代表其搜索引擎就能尽善尽美。按照CNZZ的数据显示,百度尽管在搜索结果总量、检索结果页面的打开速度、检索结果即时性等方面比较突出,但是对于检索结果竞价广告、检索结果下载效果、微博搜索、购物搜索等方面的控制却落后于谷歌等其他搜索引擎。也就是说,即便在最为核心的搜索领域,百度也不得不面临着来自谷歌等其他搜索引擎的挑战。

CNZZ数据中心

  百度谷歌搜索质量的对比

  如果没有那些人为的干扰,让百度和谷歌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下竞争,那么百度和谷歌的搜索质量对比哪个更好呢?原谷歌中国的CEO李开复从“相关度”、“索引规模”、“速度”、“新鲜度”四个方面给出了一个详细的评测

百度谷歌

  一、在2005-2006年时,谷歌和百度的比较:

  1、相关度:领先百度2个点(大约是今天的英语谷歌和微软的差距,就是说不大)。

  2、索引规模:谷歌规模较大,但是很多重要的内容都没有(例如论坛)。(这里比较的是中文索引,但是其实谷歌的索引是全球所有语言都储存的,因此任何搜索可能搜出任何语言和国家的结果)

  3、速度:谷歌远远慢于百度。

  4、新鲜度:谷歌落后百度。

  二、经过两年的努力,在2008年,谷歌和百度的比较:

  1、相关度:谷歌远远领先7个点(大约是谷歌英语刚出来时和雅虎的差距)。

  2、索引规模:谷歌是百度的10倍左右(当然,对绝大部分常见搜索词是感觉不出差别的),并且弥补了有些爬取的错误和落差。

  3、速度:谷歌和百度大约一样,虽然许多服务器不在国内。

  4、新鲜度:谷歌达到6分钟之内,也就是说一个网页上线6分钟后就可以被搜到(如果是PR值够高的话)。

  因此可以看出,从搜索引擎技术上看,谷歌当年对于百度来说是领先的,一个具体的例子是,在2007年的时候,谷歌的一个员工做了一个“谷歌百度比比看”的程序,对搜索引擎进行盲测,来验证谷歌和百度的搜索质量,结果经过大量匿名用户的测试,最终谷歌搜索胜出。

  百度的危机

  南方周末的重磅文章《漩涡中的中国首富李彦宏》一文中写到,“李彦宏认为,‘技术本身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商战策略才是决胜千里的关键。’……李彦宏将微软描述为‘寸土必争’的‘邪恶帝国’,十余年后,他所创建和领导的公司面临着同样的指控。百度不仅在做搜索,还在做实时通讯、电子商务、博客、微博、输入法、浏览器、压缩软件……甚至还做过一段时间的内容生产。”

  从某种角度来看,百度的发展似乎一帆风顺,2011年3月10日出炉的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中,内地首富名号被百度CEO李彦宏摘得。3月24日,百度市值超过腾讯,成为目前市值最高的中国互联网企业,这也是腾讯自2006年以来,首次丢掉中国互联网企业市值第一的头衔。

  而在另外一方面,百度似乎一下子成为了国内互联网行业的“众矢之的”,竞价排名非议颇多、百度文库侵权风波搞的百度灰头土脸,被迫道歉、当当网等合作伙伴纷纷封杀百度广告,乃至于百度自营的“有啊”黯然关停,百度MP3被迫转型,各种问题都在一夜间爆发,百度成为互联网行业的“众矢之的”和“头号公敌”。

  百度的盈利模式非常简单其易于理解,就是“竞价排名”,百度的“竞价排名”早期很脏,那时在百度搜索“癌症”,要翻到第七八页才能得到正常的搜索结果,而前面的七八页全是赞助商出钱买的广告位,在众人的猛烈抨击下,百度不得不做出一些修改,减少了广告的数量。

  但是百度在“侵犯版权”方面的行为却更甚,在百度贴吧已经出现侵权的势头后,百度反而又推出的百度百科、百度文库等系列网站,这些网站虽然给百度带来了很多流量,却存在大量侵权的内容,严重损害了内容创造者的利益,最终引来作家和出版社的围攻,自身的声誉受到了严重影响。

  对于第三方网站来说,百度对于原创文章的排名也不如Google,搜素很多关键字,排在前面的都是百度自己的网站,如百度百科、百度知道等,俨然成为了“百度站内搜索”,而Google则更多把原创文章排在前面。

  框计算

  面对种种困境,百度也在思考未来的盈利模式,苹果应用商店的成功引起了百度的关注,百度也开始打造自己的应用商店,试图通过所谓的“框计算”应用开放平台来“建成一个新的生态体系”,把搜索框变成类似苹果AppStore这样的应用平台,提供应用和服务;对用户来说,有利于用户体验,帮用户节约时间;对开发者来说,开发者或运营商可以将应用直接提交到百度应用开放平台,并实现最佳位置和最佳形式的搜索结果直接展现。

框计算

  百度“框计算”实现了对快递、影视剧、机票和购物等垂直搜索的流量截取,百度数据开放平台导致相对美观、全面的第一条搜索结果会截取到大部分的流量,大型的企业或软件开发商从中获取流量,小网站则丧失掉这部分的流量。

  和竞价排名相比,应用平台的商业模式主要是“免费+广告”的商业模式。目前这个开放平台(应用商店)以百度搜索框为核心,缺少客户端(百度浏览器可能是未来的客户端),由于百度的用户通常不愿付费,因此在上面做收费服务较为困难,大部分应用以个人应用为主,电子商务类应用很少,第三方开发者的商业模式通常只能采取“免费+广告”,其盈利难以和苹果应用商店相比,百度的“免费”模式显然是应用商店的最大挑战。

  结论

  可以看出,百度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功,但并不是依靠纯粹的技术和创新获胜,如果不是Google经常间歇性的被屏蔽,中国的搜索引擎市场也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百度赢了市场,失去了口碑。一个可以随意侵犯作家的版权,给钱就可以删除负面消息,竞价排名发布假药广告,这样的企业竟然可以成为中国市值第一的互联网企业,这的确是个劣币驱逐良币的时代。

2011年4月18日星期一

苹果:一种未来理念

  本文试图从更深和更广的视角来解析苹果为何如此流行并给出笔者对其的看法。

  冷战留给我们的思考很多,这里关注的是,其几乎是完全对立的两种发展模式,苏联模式和美国模式,他们对于产品的设计理念也截然不同。

  这些理念反映到科幻作品中,便形成了两种未来风格,一种是《银翼杀手》式的cyberpunk:注重功能,零件巨大、笨重,粗大的管道露在外面,相对的也便于修理替换,技工味很浓;一种是《Wall-E》式的,贴近人类需要,人机交流非常人性化,界面友好,操作简单,由中央智脑集中调控一切事件。(关于《Wall-E》展现的是苹果的未来理念,请看网上的一些分析,老乔与迪斯尼-Pixar的JQ,以及Wall-E中处处的苹果捏他。)

  这两种生活,虽然前者有不少铁杆粉丝,但真要选择的话,我想多数人还是愿意选择后一种未来。

  苹果在创新上令同行嫉妒,老是走在别人前面,为什么?笔者认为它就是抓住了后一种未来,一步步将其实现,这样不需要奇思异想式的灵感来创新,人们自然愿意选择它。而一些最铁杆的苹果粉丝,除去那些收集成癖的,笔者认为他们对苹果的支持有很大一部分源于此,因为他们想第二种未来早些来临,并且有一些布道者的情怀,愿意让别人也分享这种生活。

  从苹果的产品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这种倾向——从最初的mac book软硬件一体化的设计,极其封闭的开发和使用环境,以及简单至上的设计理念,他们就表达出一种观点,让用户只关注在他所要做的事中,而不用担心其他旁支细节打扰他的注意力,这就是未来概念。而iTunes music store以及后来的Appstore其实也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开发,只是最终演变成平台,而iPod touch、iPhone、iPad则有移动属性,从而将移动和平台这两大未来概念抓在手里,到这里苹果的未来蓝图终于清晰,下一步它所要做的,是思考如何一步步的实现这个蓝图——据传苹果将进入电视业,正在开发iTV,这就是一个证据。

苹果:一种未来理念

  因此笔者说,苹果代表的是一种未来理念,选择苹果,也就意味着选择第二种未来。

  而苹果一步步的扩大其影响力,甚至改变我们的生活,则是这种未来理念的实现。比如世界有些地方已经考虑用iPad代替书本来进行中小学生教学,想想吧,当所有人不用背着书包去上学,不再需要课本,而只需要一个平板电脑——未来可能开发出更强大的功能,比如全息投影,最有未来气息的——这样是不是有些未来范儿?

  对于这样的情形,一般人即使知道也是乐见其成的,一些有眼光的人力挺苹果,也正是因为他们看到这点,他们的出发点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笔者也认同苹果的壮大,以及它给社会的贡献,然而这里有两个问题令笔者难以释怀。一是——

  谁能保证苹果不作恶?

  在美国现在已经有些州议员建议给中小学采购iPad,我们想象一下,如果这样做的是整个美国,整个西方社会,甚至整个世界呢?如果不仅仅是iPad,还有苹果的其他一切产品,包括未曾开发出来的产品呢?

  如果这样做,显然苹果将成为一个“明日帝国”,拥有极其庞大的财力和权力,甚至达到能操纵政治的程度。谁能保证这样的苹果不作恶呢?

  有些人也许难以想象,那么笔者再为大家展现一个场景:苹果真正走进了人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是全球最大的广告平台、社交平台、虚拟游戏平台、网络购物平台,户外的一切电子公共设施都变成苹果的,通过与政府的紧密合作,数字版权在它这儿得到了实现,因为硬件都是政府提供的,政府会为人们免费发放苹果产品,但里面的软件硬件都经过严格加密,破解即违法。为此苹果建立了世界最大的审核系统,负责过滤或阻止那些他们不希望与大众见面的软件、文艺作品(现实中他们已经有这样的机制)。甚至苹果还为政府建设最大的中央计算机智能处理系统,并负责维护,里面庞大的数据库包含人们的一切信息,当然苹果会承诺绝不探究人们的隐私。

  这样的苹果,一旦做起恶来,能量有多大?有谁能阻止?

  事实上笔者觉得现实中的苹果已经有一些不好的苗头:

  一是在iApp准入上的限制,有些时候让人感觉非常专横,它的审核制度让人担心,也许未来会发展为只有迎合苹果才能使自己的app通过并获得推荐;

  二是苹果的高利润和竞争模式,苹果的高利润并没有分润到下级的代工厂中,而内部压力非常大,导致富士康连跳,软件和歌曲销售也要收取很高的提成(30%),实际上到作者手中的并不多;

  三是iPad2发布刚好其他厂商分别开发了自己的平板电脑,于是在赚足利润之后,对iPad大幅降价,挤压其他厂商的利润空间,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作为现在IT业实际上的领头羊,这样的做法难以让人信服。

  二是——

  苹果式未来真的就好吗?

  假设苹果真的将我们带入了《Wall-E》中飞船式的未来,人类面对这样单一的价值观、审美观,就会幸福吗?笔者非常怀疑。

  古往今来人类总在幻想一个完美的社会,也就是乌托邦。在乐观科学主义的情怀下,即使在严肃的思考未来会是什么样的时,也依然会带入浪漫的看法,使得这样的未来看上去总有些不靠谱。

  静下心来理智的思考一下,“看上去很美”的Wall-E式未来至少有着以下问题:

  一,它将人变成了猪。这里的猪并不仅仅指影片中胖得走了形的未来地球人,而是更深层次的。在未来,决策层、中央智脑和机器已经将人们生活中需要烦心的事全部打理妥当,人们可以投身进非常消耗精力的虚拟游戏、社交网络、艺术创作等上面,而不需要管其他。但这样一来,渐渐的人们对事物的求知欲、好奇心都淡去了,因为绝大多数人不需要这些。这样会造成大多数人被隔绝在真相以外,因为无人想追寻真相,这比想追求而追求不到还要可怕得多。

苹果:一种未来理念

  二、体制的僵化将带来一系列问题。中央智脑掌控一切就是最终社会形态?显然不是。这里需要明确一点,未来的智脑应该是不能自行进化的,原因显而易见。而无法进化的中央智脑几百年、几千年如一日的替人类安排生活、工作?无法想象。但它带来的问题我们却可以想象一点,一是它会阻碍社会进步,智脑为了维护社会稳定,肯定有非常强大的防御机制,只有控制它的人才能解除,而社会进步一般是自下而上,不是决策者从上而下的改革导致。这样会出现智脑自动将社会进步的苗头扑灭甚至无人察觉;二是进化停滞,人类一直在不停的进化,比如欧洲人为了喝牛奶进化出了吸收牛奶养分的基因而东方人就没有。如果社会停滞了,人类很有可能发展为其他特性消失,而变成高度依赖环境的动物,这很危险,因为一旦环境改变,会造成种群灭绝。而如果为了避免这个而让智脑进行优生等基因选择程序,会造成更多的问题,比如在科幻作品《奔向地球》中展示的一样,它会在另一个层面上扼杀进化的可能性。

  既然苹果式未来有这么多不好,那难道放弃?笔者也不是这个意思。

  以上的坏处都是在未来只有苹果一个模式的基础上的,如果有了和苹果完全不同的未来理念与其竞争,则以上不会发生。所以笔者想说的是,喜欢苹果的人,也不要去鄙薄那些非苹果的产品,因为未来只有一种模式是不好的。在“必要恶”的意义上,苹果也需要有人与它竞争,这样才会导致良性的发展。

  就像在冷战时期,苏联和美国展开各种竞赛,结果导致的尖端科技的飞速发展。当时就可以将人送上月球,但过了这么多年,还没有第二批人能走上月球。

  来源:pockry投稿,原文链接

知乎的问题

  上周有幸得到一位朋友给的邀请,注册了传闻中的知乎问答社区。经过一周的试用,笔者想可以说点什么了。

  一周的时间里,笔者回答了46个问题,编辑了51个项目,问过2个问题。

  知乎给笔者的感觉有很多,这一周里,知乎页面也出现几个错误。知乎一号员工周源先生解释了很多这样的问题,然后知乎又遇到了一场公关危机。它的某条款和国内所有企业的条款一样,霸王无耻。笔者想他们应该聘请几个更加专业的公关人员,不然再遇到类似问题,很可能像这次这样手足无措,错漏百出。

  下面笔者说几个所能想到的知乎的问题。

知乎的问题

  知乎的问题一:注册用户增加,但有价值问题占比变小

  笔者以为注册知乎的人都是充满探索精神的朋友,但是笔者发觉很多注册完知乎的人,不肯自己探索而是一味的提问。

  问答社区宗旨是解决一些较难解决的问题,倘若自己已经可以找到答案,却因为懒惰,不断的提出近乎幼稚的问题,那么这样的问答社区的问题质量无疑会慢慢下降。

  早期知乎是由一堆精英人士解答问题,提出问题。现在注册用户已经逼近一万,问题的规模变大,有意义的回答却变得越来越稀缺。很大的原因在于精英人士不再回答问题了。

  笔者想这也许是知乎前期工作的一个默许,早期由这些人回答,出现很多经典的问答,然后散布网络,吸引更多人索求邀请。知乎的营销策略的确是成功的。甚至笔者以小人之心来看,淘宝的那个100块钱卖邀请码的童鞋也很有可能是知乎策略的一环。

  现在知乎已经成为中文问答社区炙手可热的后起明星,还附带着创新工厂投资的光环,于是前期的宣传变得不再必要。那些曾经制造无数经典问答的人于是归隐。所以现在能看到的问题和解答早已不如开始时那么让人印象深刻了。

  知乎如果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笔者想留待它的只是沦为有一个百度知道,天涯问答罢了。

  知乎的问题二:相似问题的泛滥

  有一个比较经典的相似问题被提问了相当多次数:如何查看自己是知乎的第几号注册者。

  这个问题在四个月前已经得到解答,并且归档不再增加新的答案。然而笔者依然时不时可以看到这个问题的重复滥觞。

  就像笔者在第一点提到的那样,知乎注册用户的质量在不断下降,而且懒惰的人越来越多,它们甚至不愿搜索一下这个问题是否得到解决。

  笔者是相当不满张亮先生的邀请码发送制度,真正需要的无法得到邀请,而一些企图新鲜的人却不断得到邀请。而且知乎擅长的变成不是问答,而是营销。

  笔者想知乎应该有能力解决这种问题。社交问答关键的并不是问题的量,而是质。笔者想他们应该懂的。

  知乎的问题三:服务稳定性

  最近几天知乎经常出现这句话:“服务器提了一个问题,我们正在紧张的撰写答案…”

  这个报错提示很人性化,但是经常看到却让人感觉不甚舒服。稳定性是对所有网站的要求。频繁出现服务出错这种错误很容易降低用户的体验。

  而另一个经常出现的是第一次进入知乎首页,会出现整个页面只有搜索框和按钮,底下都是白屏。需要点击其他地方,或者刷新一下才能变好。这个问题在chrome和火狐里常常看到。知乎上也有人提出了这个问题。但是笔者还没看到解决。

  在日后知乎的注册用户规模达到十万百万后,服务的稳定性要求无疑会变得更高。希望知乎能够好好解决这个问题。

  知乎的问题四:激励制度

  现在在知乎上回答问题基本上都是凭借人类本能上喜欢帮助别人,顺便炫耀自己知识储备多丰富的天性。但是我们不可能要求大家天天都有这个心情。

  知乎的激励制度相当糟糕,更为糟糕的是,有些人提出的问题无人解答,这样更加挫伤用户的积极性。

  笔者的问题没人回答,笔者为什么要解答别人的问题?

  这样的心理活动想必有不少知乎注册者都有。我们看到原来的互联网名人们提出的问题立刻得到一群人的回答,赞成,投票;而自己一名默默无闻的小咖提出的问题,即便充满回答的意义,但是一天两天无数天都无人问津,甚至连邀请别人回答的机会都没有……

  用户怎么想?

  一个好的激励制度可以不断唤起用户回答问题的欲望,然后自己的问题又得到很好的解答。这才是真正的良性循环。否则,知乎只会成为一个贵族名人们提问解答的社区。这和新浪微博上,那群表面光鲜的明星互相捧对方屁眼的做法有何区别?

  不论是知乎还是点点,这些互联网新贵们在如今受到大家的追捧,但是如果无法放下傲慢的姿态,在贵国的前景如何,笔者将一直看着。

  来源:读者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4月17日星期日

团购网站疯狂砸钱到底为哪般

  团购网站,我相信大家不陌生,大都接触过吧。2010年是团购年,短短几个月,掀起团购网疯潮,你猜全国总共有多少家团购网?怎么着也得上千家吧,上千家?那是零头,一点也不夸张,这是事实。

  转眼到了2011,这股风似乎没有要停的意思,反而更加疯狂。具体反映是,风投大量进入团购网站,网站拿到风投后疯狂砸钱。来看一组数据:糯米网光央视和各地卫视砸2亿广告;美团广告招标计划为1.3亿;团宝网广告预算为5.5亿;大众点评网近3亿……。(数据来源于网络,真实性以团购网站掏钱为准。)也就是说,这些网站会把广告轰炸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直到钱花完为止。这么多家公司靠大手笔砸钱来竞争,动不动就几亿,真是前无古人,后面不知道有没有来者。

  有几个问题值得探讨下,笔者只说出自己的认知,欢迎大家补充更正!

团购网站疯狂砸钱到底为哪般

  一,为什么这么疯狂砸钱?

  这些公司老板脑子都烧坏了吗?他们疯了吗?显然不是,能拿到这么多钱,显然不是一般人,他们都是互联网精英,比猴还精。之所以这么做,无非是掠夺会员,夸张市场占有率,挤掉相对较小的团购网站,增加营业额(注意是营业额,不是利润)。我接触过这几家大型团购网的城市经理,他们不约而同的都是带着同一目的来各个城市开分站的,那就是掠夺会员,扩大营业额,不图盈利。不盈利,也就是说不赚钱。他们的小九九无非就是用钱砸出一条生路,希望自己能存活的几家巨头之一,到时慢慢赚钱不迟。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一个终极目标,那就是:上市!

  二,这么大手笔的钱是哪来的?

  答案是风投的。这些网站的创始人可不是傻子,这么样的烧钱法,要是他自己的钱,我想没几个人舍得烧。烧别人的钱,当然不心疼。大家可能听过这样一种说法,风投进入后,比的不是谁能挣钱,而是谁能烧钱。要在短时间内把几亿资金烧完,其实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风投把资金给团购网,就是让他们烧的,烧的慢了,烧的太小气,他们还不高兴,认为你是扶不起的阿斗。

  三,风投为了什么?

  换句话说风投把钱给他们烧,为了什么?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上市!风投投钱给公司,不是要他稳步的盈利,要的就是大面积的扩张,要的是市场占有率和规模。他不要你短期盈利,他看不上这点小钱,他要的是你把钱花出去,并且花的轰轰烈烈。风投的目标是上市,那要是上不了市呢?没关系,风投干的就是风险投资,每家风投不会只投资一家企业,他们不会傻到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比如风投投资十家公司,只要有3家左右最终能包装上市,就是稳赚不赔的。所以风投的原则是:不赔亏钱,就怕错失机会。

  四,为什么要上市?

  其实像这种团购网站,聪明人都知道,要想慢慢熬,稳步增长,上市就成了一个比较遥远的梦。要走捷径,就得包装,趁着它还是一个新兴的模式,大家都还感兴趣的时候,迅速包装上市。一般情况下,上市一定要账目做的好看,市场占有率高,所以各大团购网站都在抢营业额,而不是利润,利润是可以做出来的。只要上市成功,风投套现,创始人拿到收益,那时候这家公司赚不赚钱就跟他们没关系了,杯具的就是各大股民。

  五,如何获取暴利?

  对于团购网站而言,一旦上市成功,前期包装的好,财务做的漂亮,一上市股票肯定会暴涨,创始人心狠一点的可以卖些自己的持股,获得暴利。其实早在有风投的时候,就已经有很大的报酬了。所以他们肯定不会吃亏,公司的员工收入也不错,皆大欢喜。对于风投来说,上市之后,趁着股价高涨,立刻套现,获得成倍的暴利,何乐不为。上市是一个很玄的东西,上市之前,公司创始人和风投手上拿的股份一文不值,上市之后立马就变成了白花花的银子。

  六,谁是受害者?

  这个循环里有个问题,上市之后,风投赚钱了,公司创始人赚钱了,那谁掏的钱?答案是傻乎乎的股民。股民只看到了包装的很华丽的上市公司,更深入一点的看到了做出来的财务报表,于是乎相信它的潜力,争先购买股票,把股价给炒高了,也把钱送到了风投和持股人的腰包。之后就要看运气了,如果这个公司确实有盈利的实力,并且发展的顺风顺水,股票不会跌,还会涨,股民也不至于被坑。如果这个公司纯粹是靠包装的,上市不久就原形毕露,股价就会一直下跌,直至最后公司倒闭,受损失的是股民。

  所以再回过头来看他们疯狂砸钱,只是为上市做的前期包装,至于这个模式到底有多大的潜力,什么发展模式、盈利模式,真的不重要。

  这是我仅有的一点点经济学知识的粗浅认识,当然,整个运作过程可能比我想的要复杂的多。但是有一点我可以确定,大手笔的烧钱,肯定是有未来的暴利等着他们。

  说点题外话,这是一个人人谈上市的时代,比较可笑的是,之前接触过一个小公司老板,200多平的办公场所,20多个员工,年盈利也就100来万,老板口口声声要在三年内上市,态度是很严肃的。可笑吗?不可笑,只要有强大的资本来运作它,包装它,上市也不是不可能的。可悲的股民们啊,你们真的以为每家上市公司都是中石油、阿里巴巴吗?是你们掏血汗钱让那些投机分子获取暴利啊!

  来源:易度投稿,原文链接

谷歌地图历史记录帮助警方抓捕罪犯

  新浪科技,据美国科技博客Gizmodo报道,美国警方通过谷歌地图的搜索历史记录成功地抓获了谋杀案的犯罪嫌疑人,该男子被指控勒死妻子数天前,曾使用谷歌地图搜索其妻子的抛尸地点。

  家在北卡罗来纳州加里市的南希·库珀(Nancy Cooper)在2008年7月的一个晚上外出后再也没有回家,同年10月,她的尸体被发现,其丈夫布拉德·库珀(Brad Cooper)因涉嫌谋杀被起诉,将其判罪的证据就是他在谷歌地图上的搜索历史记录。

  警方认为,布拉德在企图谋杀妻子之前肯定会在网站上寻找抛尸点,联邦调查局(FBI)特工克里斯·查普尔(Chris Chappell)在2008年9月查看了布拉德电脑,在谷歌地图搜索栏里的自动填充表中,查普尔发现布拉德曾经搜索过邮政编码21578(布拉德家所住地方),于是他们又查看了布拉德的浏览器历史和缓存文件,结果警方发现布拉德曾经对其妻子的抛尸点进行过放大观察。

谷歌地图历史记录帮助警方抓捕罪犯

  不过布拉德的律师坚称,在其妻子被杀、FBI调查谷歌地图这段时间内有人对布拉德的电脑做过手脚。

  据悉该案件在周三进行了两个小时的引证,布拉德的辩护律师也开始对查普尔进行盘问,并坚称有人对布拉德的电脑做过手脚。周四,法庭将对谷歌地图证据以及布拉德电脑被其他人操作的可能性进行论证。

2011年4月16日星期六

百度首页改版测试

  百度首页进行了小范围的改版测试,部分用户在百度首页登录之后,会发现首页下面多了一个新链接“在此添加您的最常访问网址”。

  百度的首页通常变化并不大,在2007年的时候百度首页增加了“登录”和“空间”链接,后来又增加了“hao123”链接,这次改版则首次增加了自定义网址功能,实现了不同电脑之间的书签同步。

百度首页改版测试

  使用百度帐号登录,点击“在此添加您的最常访问网址”这个链接后,系统会出现一个录入框,用户可以录入一个网址,系统会推荐一些常用的网站,如:奇艺、淘宝、人人网、新浪微博、豆瓣。

百度首页改版测试

  添加好链接之后,百度的首页会变成类似以下的形式。用户在不同的电脑登录百度帐号后,都会在百度首页显示早先设置好的链接。

百度首页改版测试

  这种类似网络书签的功能,百度搜藏已经可以实现,这次百度在其首页增加这种自定义网址功能,可能想让百度能成为更多人的个人首页,让那些不屑于使用hao123的用户能够在IE浏览器下方便访问自己常用的网站,对于Chrome和Firefox浏览器用户来说,其已经实现了自动同步,新建标签页会自动显示常用的网站,百度的这个新功能可能更多针对IE用户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