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5日星期六

通讯录:电信联通扳倒移动的机会

  早先月光博客写了一篇“基于云计算的通讯录产品设计”,有读者对此有一些自己的看法,认为通讯录是电信联通扳倒移动的机会,全文如下。

  为什么移动的客户抢不掉?

  移动的地位太难撼动了。电信联通虽然也是亲生儿子,可惜生的晚了点,要从老大嘴巴里面抢吃的,难啊。

  本来在3G这个时代,电信联通是很有机会的,但是目前看来用户还是增加的太慢。这种机会一旦错过就太可惜了。

  为什么守着这么好的3G技术,客户还不蜂拥而至呢?

  我老早就想把移动给换了,但实在是太麻烦了:

  1. 我要挨个短信通知会看短信的联系人,

  2. 然后电话通知不会看短信的联系人,

  3. 最后我还要更改注册过手机的网站上的信息

  4. 同时我的所有联系人都要更改我的手机号码

  商务人士更麻烦,他们发过很多名片,做过广告,一旦更改了号码,潜在客户找不到他们,名片就算白发了。

  现在,我们其实已经被手机号码绑架了,某种程度上这11位数字比身份证号码,名字更重要,它被所有你希望记住你的人记着呢,而且他们也只能靠这个找到你。

通讯录产品设计

  创建一个与众不同的通讯录系统

  要拉移动的客户,电信联通必须釜底抽薪,斩断用户和手机号码之间的依赖关系。

  这就是我的建议:扶持或投资一个公司,记录用户的个人信息。(听起来这种好像以前有过,但我说的不一样)

  首先,人不会仅仅为了记录信息而去网上填写信息,这有点多此一举,这是以前这种网站死掉的原因。

  需要让所有人觉得在网上填写信息是有用的。

  方法就是做一个备份和同步通讯录的东西。每个人都应该备份通讯录,要么记在本子上,要么记在电脑里面,或者gmail里面,否则手机一丢,就得哭了。

  这种备份通讯录的东西目前有很多,但是还差得远:

  1.  应该支持所有能支持的手机,而不单单是小部分的智能手机用户。这一点需要大的技术和资金投入,但是这是必须的,因为只有用户足够多,才有可能扩大到所有用户。

  2.  应该打消用户对个人隐私泄漏的忧虑。公司基本是没有道德的,温哥昨天都说了:"开发商要讲道德",再看看卖奶粉的,看看去年的360和腾讯,很显然一旦有利可图,网站上的个人信息会被毫不犹豫的卖来卖去。

  第1点其实就是钱的问题。第2点也是能解决的。

  所有上传到服务器上的通讯录信息都通过对称式加密(密钥就是个人网站密码)处理,这样网站存的信息是加密的,而用户需要的时候自己本地解密即可。

  另外,所有的通讯录信息(和网站密码)同时通过一个不可逆加密处理,用来在用户之间确定相互关系。

  比如A和B是好友,那么他们都会生成一个由其号码组合生成的密码,这样他们就能被系统确认为好友,而别人却无法得到他们的号码。

  通讯录系统能成为移动,还有腾讯的终结者吗?

  如果上面的通讯录系统能做起来,所有用户会发现,这个通讯录是由自己掌控的:

  1. 所有的联系人的号码都只有自己和对方知道

  2. 任何时候,你只需要在这里更改你的新手机号码,系统能通知到所有在此系统中的你的好友(但是系统是不知道他们的号码的!),不在此系统的好友就快拉他们进来吧

  3. 可以公开一些可以公开的信息,比如姓名,出生地,学校名,公司名,让别人搜索到你。然后他可以给你发留言:"老同学,我是***,终于找到你了!"

  4. 甚至,系统可以把qq号,msn,gmail等联系人信息也发上来,同样的,当你不用qq,改用msn的时候,你的好友都会被通知到。

  用户将成为真正的客户,而不是鱼肉。

  我们的社会关系,网络关系不会成为抓在别人手上的命门,想用移动就移动,想用联通就联通,如果不用qq,要用旺旺也可以,好友不会丢。

  而联通,电信,网易,新浪,盛大之类的公司能得到什么?

  他们将得到推倒移动,腾讯这两座高山的机会,重构行业的机会。

  来源:leidong.liu投稿

解读“后PC时代”

  这次iPad2发布会最关键的词汇大概就是乔布斯所说的“后PC时代”的概念。这个概念其实隐藏在苹果产品发展的主线条中,去年个人也撰写了类似的文章,表明苹果的产品设计理念更接近于视频游戏机的设计理念。正所谓“平板电脑后PC时代的设备,要比PC更容易使用,更依赖用户的直觉。 只靠技术远远不够,需要把技术与艺术和人文结合起来,需要软硬件的结合。”

  解释一下就是:客户选择这类产品,主要看可以做什么,能否简单便捷的做好,而不是关心硬件的标准和系统的所属。而新的性价比=投入的金钱/方便有效的应用体验。

  对于习惯于PC时代的人来说,由于一个潜在的前提是,操作系统基本是固定的,使用的软件相对固定。这样评价一个系统的效能则主要从硬件配置和软件投入来比较,也就是说。软件投入是相对固定的,或者说所有提供的设备使用的软件环境基本相同,那么硬件就成为相互比较的基础。也就是主要的变量。

  而一旦软件环境完全不同的情况下,硬件似乎很难作为最重要的比较参数来看待了。

  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当年的PS2,xbox和Wii之争,Wii当时所用的硬件是最差的,但整体操作感觉是最好的,因此,Wii可以大卖,但随着Xbox的Kinect和PS体感器件的推出,这种优势则不复存在,但竞争的格局则不再局限于游戏机视频计算能力和主体计算能力了。

  乔布斯的目的是把人们评价产品的方式拉回原点,就是我们的需求本身。其实,任何技术发展的路径常常是终点又回到了起点。

  如果大家接受这种评价方式,对于竞争者来说,大家就回到了事情的原点。就是针对目前的应用或潜在的应用来说,各家能否提出更直觉,更便捷,更实用的产品。就像游戏机的竞争环境一样,当产品关注到最后体验的时候,这些产品生态其实都是封闭的。

  因为Android复制的是当年Windows的模式:统一的操作系统+一拥而上的硬件制造商。

  对于Android体系下的产品,大家比较的参数主要是硬件。因为操作系统都是一样的。显然苹果不想这样去和Android产品竞争。

  即便如此,相对于某个特殊应用,例如视频播放性能,可以跨平台测试,但一旦实现的基本的性能指标,多余的对体验是没有帮助的,例如720P播放,30帧对比60帧的播放能力虽然低很多,但对于使用体验来说,毫无帮助。用户不能从这种提升中直接受益。这就是所谓的产品直觉。但一个划动操作的流畅度则会完全改变用户对产品的印象。定点操作的准确度也是如此。这还是可以比较的,更深入的是,操作模式的改变,新的操作模式是否更直觉,更容易理解,不需要复杂的产品说明,直接上手就能操作。可以说苹果在这方面积累了更多的经验。相对于其他公司来说,苹果是把“人机操作指南”作为圣经来执行。而同样的指南不论微软还是其他公司都没有这样完整和详细的纲领指导。

  如果人们接受“操作的直觉性”这个衡量指标,则苹果就可以把自己多年的积累换成价值观。

  以前有句老生常谈:“领先的企业制定标准”。其实最领先的企业是建立新的价值观。例如时尚奢侈品,名牌服装,瑞士钟表,钻石,包括国家形象,乃至互联网本身,更多需要输出的就是价值观,或者说是格调,文化。

  操作直觉是很难用一些参数来衡量的,其实就是个调调。很主观但又很现实的东西。放下既有的观念,一比较就显现。最好的方式,是把产品扔给孩子,也不进行指导,看看他们会不会很快上手。在这一点上,苹果当然是绝对的优势。但反过来看,提倡这种设计理念,实在对消费者没有任何坏处。

  不过在人类的学习模型中,复杂的概念性进入,也就是陡峭的学习曲线,可以让用户更深刻的理解操作,并很难放弃。平滑的学习曲线,则不容易形成新的操作习惯。这也说明了很多Windows用户转向于Mac的困境。其实问题不在于Mac是否好用,而是用户发现以前在Windows下面学习的概念和技术,无法使用到Mac中,这让很多人产生挫折感。所以习惯或陡峭的学习曲线可以培养用户的忠诚度。

  因此,直觉操作和培养型操作是系统设计的两个极端,后者我们常常讥讽为“工程师作品”。但理念还是有一个区分的,前者是关注于我想用什么,什么更适合我。后者是这个东西一旦学会非常好用,你可以用它做很多事情。

  因此会出现两种产品,一种是多功能需要用多个方便的产品实现。一种是一个产品实现更多的功能。

  在计算机硬件成本很高的时代,我们倾向于用软件把一台计算机武装成变形金刚。

  但如果一旦硬件成本不高,我们则倾向于使用更多方便使用的产品。我们可能不会吝啬于用一台(单手)智能手机+(双手)平板电脑+(膝上)笔记本+(桌面)台式机,来构筑我们的使用环境。因为每个产品有自己的使用特性和方便之处。我们不再希望笔记本可以充当电话,平板和台式机。但同样也不会希望平板电脑可以取代笔记本,台式机和手机。就像很多PS,xbox和Wii的用户一样,他们不太认为在PC上玩游戏是一种很好的体验。

  所以直觉设计和体验是高度相关的。

  因此,平板电脑并不是笔记本的替代品。早期WinCE手机用户指责其他手机不能兼容Windows其实是可笑的想法,智能手机并不是缩小的Windows.这不是尺度的问题。所以当年Windows Tablet希望通过一支笔来实现平面操作的指针操作之间的转换,被证明是一个彻底的失败。不是笔不好,而是平板操作可以利用手势,笔不能。所以从操作的革新性上看,没有跨越性的直觉操作创造,用户不会接受新的产品模式,除非这个产品价格太过低廉。对于iPad也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开始人们认为这只是一个放大的iPhone.但深入之后会发现,手势操作与尺度之间也有关联,不同尺度下的手势使用是不同的。例如在iPhone下可以利用晃动手机实现后悔或Reset,很酷,但用iPad做这件事就很变态。而对于浏览网页和读书来说,iPhone就是个灾难。因为你在那么小的屏幕上无法精确点击链接。

  视网膜屏幕对于iPhone来说是必须,但对iPad来说,则是奢华。这涉及到一个秘密,你自己可以测试一下,对于4“的屏幕来说,接近看,有效视觉范围没有缩小,也就是说,当你把屏幕放在离眼睛15公分的时候,你依然能够看到全屏,但同样15公分的距离,你不会看到iPad的全屏。这就像使用放大镜的原理,如果局部放大没有足够的意义,你不会使用放大镜。iPhone是可以经常贴近来看,并通过贴近这个操作,来实现放大镜的功能,那么这个时候,视网膜技术就起到了贴近放大这样一个功能,反之在iPad上则是一个不十分必要的功能。但可以作为一种噱头或更高级体验的追求,但不是一种必须。

  到了这里,我们就知道,很多推测iPad会在2代实现视网膜的人,实际上走入了硬件误区而不是体验或直觉为上的设计理念。

  那些跟风而上的类视网膜设计的手机,也没有理解苹果采用的理念。当然也就只能是跟风者(Copycats)。

  苹果提出后PC时代,是对我们既有设计观念的一次挑战,但这不是简单的商业策略,是转移视线或固化优势。

  做为一个伟大的企业,他们必然是思想者,思想者从不自私,他告诉你所有他的秘密,但你不见得就会接受,这是上帝给人类开的最大玩笑。

  附带说说对iPad2的隐忧

解读“后PC时代”

  这一次苹果在iPad2中采用了新的增强CPU-A5,双核并大幅提升图形计算能力接近九倍。而整体尺寸明显缩小,厚度缩小近三分之一。而电池续航能力同上一代相同。

  在这样狭小的空间内,不仅提升计算能力,还要降低尺度,的确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虽然以往的苹果产品没有出现大的纰漏,即使有屏幕或其他设备的问题,也可以通过软件解决,没有太多硬伤,但此次产品真的有些许的担忧:

  1、改进的电池是否能具备持久性,实际使用中,一代的电池在半年后,基本上只能达到原来的80%或更低。

  2、发热量是否正常。

  3、新配备的折叠保护套,并不是一代的全面保护,其实一代压边设计的原装保护套可以让iPad抗摔能力很强,而二代本身就薄,这样在摔到地面的时候,挠曲变形更厉害,玻璃面很容易破碎。

  这一切担忧,可能需要等到机器大规模拿到手才能揭晓。作为个人提示:最好在上市三个月后购买。

  iPad2是重要的工程节点

  在众多山寨围攻下苹果,iPad2让那些关心硬件的用户也减少了选择的范围。在所有目前的平板产品中,iPad性价比最好。

  至于在iPhone使用的视网膜技术,对于iPad只是增加成本,降低产能,而对应用体验的提升则微乎其微。则如此多产品围攻的局面下,保持产品核心竞争力是最紧要的。

  而这次发布会最大的看点是两个重要的应用:GarageBand和iMovie.这对苹果来说则完成了一次涅槃。现在原来Mac下的核心应用都有了iPad版本,iLife,iWork, 除了iPhoto的图片编辑功能。对于音乐爱好者来说GarageBand是其它平台难以企及的高水准应用,视频编辑不论Android还是W7都不可能短期推出和iMovie匹敌的应用。

  苹果的产品自身一般不会区分软件硬件, 而更多视为一个应用体。此举无疑强化了在音乐和视频应用市场的优势。如果说iWork与Office相比还有距离,多媒体则完全是苹果的强项。

  本人以为平板上的GB比Mac下更好用,尤其是软Midi键盘、吉它和鼓,如果将来GB提供软乐器无线输入输出,也就是无线Midi协议,GB就可以发展成强大的便携调音台。和音乐应用整合节点。而目前很多优秀的iPad乐器也可以集成使用,就象GameCenter, 这会让iPad更加绚丽。相信这一天不会很久。

  这两项应用都可以发展出巨大的插件和设备外围市场。

  现在可以这么讲,苹果己经接近完成将自身应用软件优势在所有可能设备的全面部署,随着Lion的发布,将会把这些应用优势进行一次大融合。这也许就是帮主说的后PC时代。

  来源:李天白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3月4日星期五

从淘宝、百度被列入“恶名市场”说起

  美国贸易代表处日前公布了一份“恶名市场”名单,列出全球30多个“帮助销售盗版及伪劣产品”的网络及实体市场。百度、阿里巴巴均位列榜上。美国贸易代表处称,这30多个市场均帮助非法销售受知识产权或专利保护的商品和物资,使“全球的企业及行业受到损害”。

  中国市场在这份榜单上所占比率最高。中国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百度、中国最大的网上交易系统阿里巴巴以及多家实体市场均位列这份名单上。进入这一名单的中国企业还包括:91.com、网络电视蚂蚁、北京秀水街、北京海龙电子城、上海杨浦颐高数码城、深圳罗湖市场、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香港女人街。

从淘宝、百度被列入“恶名市场”说起

  一、淘宝的抉择

  马云重整阿里巴巴价值观的公开信还没有落灰,却又传来了淘宝被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列入了年度“恶名市场”(Notorious Markets)的消息。虽然笔者觉得马云对待仿冒与盗版的态度一直暧昧而虚伪,但客观说,比起不少国内网站对国外同行肆无忌惮的低水平剽窃,淘宝对产品的思考与创新在国内企业里面绝对是领先的,它面临的问题并不完全在它本身,它的野心很多时候受掣于低诚信又急功近利的中国经济,马云的选择很多时候只是对利益的妥协。

  所以当马云的野心不再局限于B2B、C2C这类单纯的电子商务而时时在为以金融为核心的全功能的大电子商务布局,当淘宝的战略重点逐渐由单一的规模流量调整到盈利模式的突围,也当仿冒伪劣对淘宝本身的伤害越来越大,优质化——包括版权、诚信和服务——已成为了淘宝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淘宝不惜牺牲流量和卖家资源推动新的搜索规则(当然此举也可认为是为淘宝商城铺路),同时马云不仅高高举起了价值观的大旗,也在淘宝展开了大规模的打击侵害商标权的运动。

  二、无底线的百度

  李志绥医生在他的回忆录里面写到“不管是在过去还是现在,只有一直违背自己的良心,才能在中国生存下去”。百度太了解中国了,相比淘宝对待版权问题的骑墙姿态,盗版几乎就是百度的另外一个名字。

  除了USTR提到的利用“深层链接”引导买家购买侵权产品之外,百度MP3搜索、百度文库这些百度的拳头产品根本就是盗版的集散地,百度百科更是肆无忌惮地抄袭WIKI中文,而产品也基本来源于对国外同行的复制,甚至作为脸面的首页也完全照搬自Google(却发展不出Google的Logo文化)。

无底线的百度

  和腾讯一样,百度是中国互联网企业里面最重实利的公司,为了利益,它无所不为。它的命根子——竞价排名,它的杀手锏——人为干扰搜索结果,都是以阻碍信息流动为基础的,如果我们把这个行为稍稍放大,完全可以说百度和GFW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如果把促进信息流动可做互联网的基本精神的话,那么百度从一开始就突破了底线,而对一个没有底线的企业,盗版根本就算不上一回事。

百度竞价排名

  百度太依赖于对中国的了解了,它把毒药当糖水喝。

  三、仿冒在中国

  柳传志曾经这样描述联想的起步之路,缺资金、缺技术,只能在全球产业分工里利润最薄、技术含量最低的环节挣辛苦钱,而且能够得到这样的机会,还多少是因为别人已经懒得挣这个小钱。

  某种程度上说,联想得以成为今日的联想,当然是柳传志、倪光南、杨元庆等牛人超群才华和以命拼搏的结晶,却也得益于IBM对PC的开放和Wintel架构对技术标准的固化,联想得以以较低的成本合理合法地进入国际化的平台与国际巨头展开竞争。试想,如果当年的PC市场格局和一两年前的智能手机一样的话,以中国薄弱的技术积累,依靠自主开发,联想会有机会吗?别忘了,Intel的MeeGo至今还没什么产品,Nokia的塞班只能依靠惯性在中国忽悠人了,Windows Phone的命运依然难料,而一个成功者——Moto,依靠的恰恰不是核心技术上的自主创新。

  联想的故事也是很多中国企业的故事,靠贸易、加工起家,但联想的运气不是每一个行业都有的,比起华为选择的“自主创新”这样的险途。更多的企业投身于“仿制”这样的捷径。

  同时,由于长时间和整个世界的隔绝,版权、专利这些概念,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国人而言是闻所未闻的;而且版权对第三世界多少是带有掠夺性的(想想关于医药专利的那些争论和限制,想想中国合资企业以土地、人力换技术的不成功的尝试),比城墙还厚的技术壁垒及高额的专利费用是大部分中国企业难以承受之重,再加上政府的纵容乃至推动,仿冒盗版和假伪劣很快烽火燎原,外国人在北京秀水街、上海襄阳路买仿款甚至成了某些国人的骄傲。

仿冒在中国

  有一种说法,中国人穷,仿冒商品正好满足中国人的需求,是消费者催生了假冒和盗版的市场,这个话得另外一层意思其实就是,中国人穷,三聚氰胺的奶粉、辣椒精的火锅、地沟油的小菜正好满足中国人的需求。总是有人把中国二、三线市场描绘的恶劣无比,好像不恶心就不能拿下哪里的市场,其实市场的生态就是这样被他们做坏的,把低端等同于低质等同于假冒伪劣,这多少有些阴谋的味道。哎,在中国,要搞清楚什么是无耻真不容易,无耻已经是这个国家的一种常态了。

  说的有点激动了,回到主题,抛开没多大意义的道德拷问,仿制其实是中国企业起步时不多的现实路径之一,如果说殖民掠夺是西方国家资本积累的原罪,那么盗版仿制就是中国企业技术积累的原罪,有原罪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沉溺于原罪带了的巨大利益而不把自己洗白,中国的版权困局不在于曾经错了,而在于根本无心去修正这个错误;如果说最初是无选择的无奈,现在就完全是贪婪的无耻,用袁腾飞老师的话说,西方人用鸦片治病,我们拿鸦片当饭吃。

  四、复制的侏儒——中国互联网

  不少人说,中国的互联网和美国几乎是同时起步的,是完全有能力和美国企业一较高低的。这个说法笔者个人觉得很可笑,比如笔者从没有那一个风靡全球的互联网应用是由中国企业开发而后风靡全球的。

  中国的互联网的不幸在于,它不仅要面对对整个互联网而言都悬而未决的互联网版权理论争论,还要和传统行业一同面对中国式的版权困局,更致命的是要面对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审查与封锁制度(所以淘宝、百度被列入恶名市场的性质也和名单中的另一著名网站海盗湾不同)。

  说到互联网管制,这实在是个无论用多恶劣的词汇去K它都不会显得过分的东西,这里只讨论它对互联网行业的影响,简单说,笔者觉得它就是互联网领域的闭关锁国政策,闭关锁国的危害,我们实在太懂了,想想明清相对于世界的衰落,想想我朝的前30年,再谈中国互联网的前景,再悲观都算不上悲观。

网络审查

  当政府对互联网的基本思路是管制而不是促进发展,当对互联网企业的惩罚集中于内容是否敏感而不是技术的抄袭和知识产权的盗用,互联网企业的核心也自然不在产品的创新而是对内容的审查,比如新浪微博,它的用户粘性更多时候不源自产品本身而是依靠名人效应,而它在微博小秘书上的投入(钱和精力)恐怕也不会低于研发。另一个现象是,在国内的互联网企业里面,最有野心也最有活力的企业出现在产品最传统、技术也最不前沿的电子商务领域,比如马云的阿里系,而这仅仅因为他们离敏感词足够远。

  所以复制与抄袭对中国的互联网正常的就像喝水吃饭,Yahoo后面出了四大门户、Google后面自然产生百度、ebay后面有淘宝、Amazon后面有当当卓越、Youtube后面有优酷土豆、Facebook后面有人人开心、twitter后面有微博、……,还有山寨天王腾讯,更是几乎复制了任何成功的互联网产品。当几乎所有的中国学生在我们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都打败了外国老师,诞生的也不是真正的强者,而只是耍流氓的侏儒,因为他们手中的多数产品其实都还是要弱于老师们的产品,他们的胜利凭借的只是对中国之恶的深刻理解与实践。什么版权、自主创新、知识产权和互联网理想都沦为了欺骗用户和大学毕业生的鬼话,耍流氓才是这个市场的本质。

  五、希望与绝望

  写到这里,实在想写几句河蟹的好话,留一个充满希望的尾巴,比如笔者相信随着中国消费市场与国际的融合、在充分竞争的那些行业里,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会主动抛弃仿冒假伪这些东西,加大创新,并促进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的逐步完善。

保护知识产权

  是的,笔者确实相信上面这句话,因为对版权的尊重、对创新的追求从根本上说是导向交易费用的降低和产品附加值的增加的,让人们最终抛弃仿冒与盗版的将不是道德,而是利益,比起利益,虚幻的道德是靠不住的,利益才产生希望。

  但让希望真正成为希望的前提是开放和充分的竞争,而这又不免让希望变成了真正的绝望,……

  附:USTR官网“恶名市场”名单《Out-of-Cycle Review of Notorious Markets

  来源:宋大妈投稿,原文链接

苹果iPad2引领平板电脑潮流

  2011年3月2日,对于果粉来说继续是个大日子,在不断猜测和期待中,令人瞩目的iPad2终于浮出水面。虽然与之前猜想设的计功能十有八九相似,但对于iPad所体现出性能的提升以及多种功能的加入,还是让人津津乐道。

  先来看看jobs这次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1. cpu快4倍,显卡强9倍。——简单的说,更快了。

  2. 更轻(601g),更薄(8.8mm),屏幕不变,电池一样耐用。

  3. 前后双摄像头,3轴陀螺仪,改进的喇叭,带来更多应用体验。

  3. 基础wifi外可适配WCDMA及CDMA2000网络,联通及电信可引入。

  4. 起始价格(499刀)不变,黑白两色,3种容量,3种网络搭配,一共18种配置可选。

  对,硬件上没有任何出奇!没有Retina视网膜屏幕,没有4G网络。软件上没有特殊的进化,只是将现有平台的应用做了移植整合。

  以iPad2发布为标志,苹果再次将所有竞争对手拉开了巨大的差距。

iPad2

  首先,硬件配置与对手处于同一水平上,性价比具备优势,更在上市时间上占据先机。

  以搭载NVIDIA的Tegra 2双核处理器,使用3.0蜂巢系统的moto xoom为典型的android平台将不再具备明显的硬件优势。并且xoom预计上市时间是3月底,而iPad2在三月中旬就可到达第一批消费者手中。

  更需要注意的是:一贯以来由于品牌、风格和杰出的用户体验,苹果产品长期以来存在明显的价格溢价,但此次在平板领域苹果反而能在平板领域提供最具备性价比的产品。对手的价格战将不再是针对苹果的有力武器。目前,摩托罗拉Xoom的裸机售价高达799美元,而低配版iPad的售价仅为499美元,最高配置的也不过829美元。差距十分明显。

  通过分析,这种反常现象的原因有三个:首先,苹果动用巨额现金储备预购零部件和生产能力,在触摸板和显示屏上具备价格优势;其次,约有33%的iPad通过苹果专卖店和网站销售,苹果无需向渠道分销商支付佣金;最后,iPad使用的处理器由苹果自行设计,这种垂直整合使每台iPad的成本降低了10美元。(注:华尔街日报:iPad为什么比其他平板电脑便宜

  另外,我们不得不想象下当闪存产量不足时,因为苹果预先的现金采购,会不会再出现09年各个硬件厂商无法采购到足量的闪存的现象?当然,如果苹果不再出现iphone4因为屏幕产量限制出货量的问题。而从iPad2自身的配置上,并没有发现明显可造成瓶颈的新硬件。在设计上,应该也避免了出现以上状况的可能性。jobs宣布2010年iPad销量超过1500万台,而分析可知,iPad占据了2010年平板销量的78%.根据预测,2011年,iPad出货量可超过3000万台。由此可断言,未来的一年iPad将继续占据平板电脑出货的主流,总量上,将继续维持70%的占有率。

  而在中国市场上,这种性价比的差距,更将有决定性的作用。作为相关的竞争对手,如果不能在此问题上有好的解决方案,必然会在中国的中高端市场遭遇滑铁卢。

  其次,继续其软件及平台整合的显著优势。

  添加的双摄像头及3轴陀螺仪与iphone4的基本硬件配置拉平,应用的开发上有了显著的继承,更多好玩的游戏及应用可加入iPad的行列。新加入的facetime视频通话功能在大屏幕iPad上的体验无疑是更好的!而以Mac os上特色的iMovie及GargeBand引入,给媒体及艺术爱好者更多的发挥空间。

  App store内iPad相关的应用继续远大于android market上的相关应用。而因为付费及用户量的差别,开发者显然在ios的相关应用上,更投入精力。所以体验与稳定性上,iPad的使用体验必然要强于android平台的各种平板。

  更因为目前android平台的开放性,厂商追求硬件的差异化,更给软件的适配带来巨大的困难。而各个厂商投入力量的有限,也限制平台稳定性的提升。开放性是技术极客追求的,而华丽稳定可信赖,才是多数消费者真正在意的东西。

  针对中国市场,虽然目前追求苹果及鼓吹其使用体验的都不是苹果商店模式的直接使用者,但多数一般使用者,依然给苹果商店带来的巨大的消费及利润。可以想象,以正常渠道购买苹果设备,并正常使用的消费者,拥有一张可在苹果商店消费的双币种信用卡是多么平常的事情?所以,从趋势上说,如果在苹果产量可保证的前提下,iPad必然继续保持国内主流高端平板电脑的占有量。

  平板热潮将至,你的泳衣准备好了么?

  从去年4月苹果发布iPad开始,google已经有专门为平板定制的android 3.0系统,并已经有搭载其系统的moto xoom推出,而黑莓公司的PlayBook也有搭载专用系统的平板实机流出,HP公司于近期也推出搭载web os的Touch pad.

  而从最新的德国cebit大展上看,平板也是绝对的主角!而从对1月份已经结束的巴塞罗那CES大展的参展平板厂商的分析看来。已经推出平板的厂商更是来自不同的领域,既有联想、华硕、戴尔这些传统的电脑制造商,也有黑莓、三星、摩托罗拉这些手机厂商,还有夏普、优派、AOC等显示器制造商。此外,家电、数码、硬件等行业的知名品牌也大量涌入。光是在本届CES上展出平板电脑的企业,就在50家以上。注意,这还不包括那些山寨品牌。

iPad2调查

iPad2调查

  从分析可见平板电脑具有以下趋势:

  趋势一:10英寸和7英寸将成主流

  趋势二:多数平板预装Android系统

  趋势三:多数平板电脑都支持3G上网

  趋势四:32GB的固态硬盘将成为主流

  而从今天iPad2的发布上看,其完全符合市场的潮流趋势,并且如上所言,iPad2达到了硬件配置,做工与价格的最佳平衡。所以对未来一段时间(一年左右)平板市场的预测上看,苹果的iPad2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占据主导并为主流。

  从电脑发展的潮流上看,虽然我们不能说jobs发明了平板,因为盖茨早就带来了table pc。但苹果的操作及体验是全新的,jobs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并给出了产品示范。这不简单是前两年上网本的风潮,不只是对主流pc的功能精简,而是带来了一种新的操作方式及全新的使用体验。历史上看,我们发现笔记本电脑能完成台式pc的大多数工作,而更便携,价格也合理的时候,台式pc的销量就开始锐减;当我们发现笔记本的性能超出了我们多数任务的要求,而更小更便携的更便宜的上网本一样能完成同样的事务的时候,笔记本电脑的销量就开始锐减了;而现在,平板电脑提供了更小更便携的硬件,完成我们需要的多数功能,且提供了更好的体验,甚至因为其特性,提供了更多的功能,此时,人们会做出何种抉择?

  无疑平板电脑不会完全取代传统电脑,需要人的需要,不需要的人依旧不需要。但其已经开始了一种新的硬件模式,并对传统意义上的个人电脑市场带来冲击。而针对真正需要平板电脑的用户,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iPad依旧是最具性价比的终端产品。

  来源:读者阿腾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3月3日星期四

苹果正式发布iPad2

  苹果公司于北京时间3月3日凌晨2点,在美国旧金山芳草地艺术中心召开特别发布会,正式发布iPad 2平板电脑及iOS 4.3操作系统。此前一直传闻健康状况恶化的CEO斯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也意外亮相,亲自主持发布会。

  iPad 2采用全新设计的A5双核处理器,在保持功耗不变的情况下,处理器性能提升2倍,显卡性能则提升九倍多。iPad 2采用前、后置摄像头,支持FaceTime视频聊天、厚仅8.8mm,比iPhone 4还薄,比一代iPad薄33%。

  iPad2具有黑白两色可选,配备A5处理器,售价499美元起。iPad 2将于3月11日美国发售,3月25日将在澳大利亚、加拿大、意大利、日本、挪威、荷兰、西班牙、英国等更多国家发售,不过其中并不包含中国。

苹果正式发布iPad2

  与第一代iPad相比,iPad2具有以下八大改变:

  1、A5双核处理器,处理器性能提升2倍,显示芯片性能提升9倍,功耗不变,续航保持10小时。

  2、更轻更薄,厚度从13.4mm减少到8.8mm,降低33%,重量从1.5磅降低到1.3磅。

  3、黑白双色可选

  4、3G版支持at&t和verizon两种制式

  5、双摄像头

  6、支持HDMI高清输出,配件可单独选购,售价39美元。

  7、预装iOS4.3,支持FaceTime、PhotoBooth和iMovie,FaceTime支持4人视频通话,PhotoBooth则支持9个直播视频流。

  8、配备Smart Covers,通过磁铁吸附在iPad2上,且有多种颜色可选。

iPad 2 官方视频

  随着iPad 2的发布,苹果在线商店里iPad的价格已经出现了变化,中国大陆在线商店中iPad起售价格从3988元降到了2888元,降价幅度超过千元,而中国香港苹果在线商店中iPad起售价格也从3888港币降到了2988港币,美国苹果在线商店甚至直接将iPad下架,放上了最新的iPad2。只要两千八百八十八,苹果iPad带回家,赶紧拿起鼠标订购吧!

iPad降价

  我个人感觉,iPad 2相比iPad 1创新性的功能并不是很多,最吸引我的还是前、后置摄像头,支持FaceTime视频聊天的功能,随着iPad 1的大幅降价,老版本的iPad也显得具有不错的性价比。

  iPad 2最令我失望的是不支持SD插槽和Retina高清屏幕,苹果最初计划为iPad 2配置Retina高清屏幕和SD插槽,但由于“工程学问题”,苹果最后被迫改变了计划,看来,iPad 3更令人期待,希望iPad 3能实现对SD插槽和Retina高清屏幕的支持,此前还有消息称,iPad 2发布后,今秋接着就会布iPad 3,时间间隔只有几个月。

Google和SugarSync访问异常

  今天下午,Https的Google出现了短时间的访问异常,国内各地网友发现其访问出现不稳定状态,有时可以访问,有时无法访问。

  这对中国用户最直接的影响是,很多用户无法访问Https版Google Reader,还有一些用户无法登录Gmail邮箱。

  Https的Google访问异常的情况持续了一段时间,大部分时间基本正常,少部分时间异常,不过,按照正常情况分析,不太可能出现封杀Https的Google域名情况,因为Google全部产品的登录都需要使用这个地址,如果这个地址被屏蔽,会影响Google的全线服务,包括Gmail、Google Reader、Google日历、AdSense、AdWords等大量产品都将无法登录,这对于中国用户来说显然是难以承受的情况。

Google访问异常

  今天的另一个坏消息是,知名美国云存储服务SugarSync网站的域名被关键字屏蔽,目前已经无法从中国访问,虽然SugarSync的上传速度比起Dropbox还有差距,但至少美国的服务用起来放心一些,早先云存储服务Dropbox被屏蔽时不少网友转到了SugarSync这个服务,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该服务的电脑客户端和iPhone手机端都可以正常使用,上传和下载文件都没有问题。总之,对于中国用户来说,将个人隐私信息存放在美国的服务器上依旧是比较靠谱的选择,至少不会因此进监狱

SugarSync访问异常

  SugarSync的客户端不走http协议,是此类服务依旧能在客户端正常运行的原因。

  这年头不被屏蔽的服务(Twitter, Facebook, YouTube, Dropbox, Blogger, Google Docs…)都不好意思在知名网站圈子里混了。

  更新:人民网以“网友”的身份发布了一篇文章“由东印度公司到谷歌”,指控谷歌是美国的“东印度公司”,利用霸权垄断地位肆意干涉他国内政,并对百度进行表扬,该文还同时发布在了新华网、中青报、QQ、新浪等多家新闻网站上。

2011年3月2日星期三

iPad上的杂志

  iPad让很多媒体坐不住了,也许是WSJ(华尔街日报),The Daily,Times等等的示范效应,大亨默多克看好,于是很多人开始探索在iPad上实现杂志报纸的可能性。其中也有Flipper这样的RSS阅读器变种产品。

  但目的是不一样的,一种是传统杂志向新设备上进军,就像iBooks,WSJ,Zinio这样的应用,据说Playboy也进军了iPad。

  另一种是在新的技术和界面条件下,创造新的杂志模型,就像Flipper。

  还有一种模式创新,就是最近很时髦的Quora,Quora是基于一种问答模式的应用,只是给出答案的人需要权威性。

  杂志和报纸到底是什么呢?

iPad上的杂志

  1、情报搜集器,这就是所谓的新闻嗅觉。

  人类是喜欢听故事的物种,多少深刻的道理,都需要一个故事,尤其是鲜活的故事来说明,所以有神话,有小说,戏剧,电影和新闻。那些提供这些资源的就是讲故事的人。所以期刊报纸也无非是另一种舞台。

  所谓的真相是最近也是最遥远的,不同的观点,视角带来不同的真相。就像我们如何解读历史和事件一样。不同时代,不同的角度,带来不同的事实。例如潘金莲。

  这涉及到关于历史的观点,历史的观点有规律型的,知识型的,道德型的。中国喜欢春秋笔法,实际是道德型的历史观,基督教的历史观是证明上帝存在的,是规律型的,从历史中看到上帝。知识型是现代科学的一种历史观,是考据和发现。

  不同的历史观主宰我们使用和利用信息的方式。也就是用户的使用形态。例如我们的媒体大多是一种审判和宣泄。对于所有事件第一反应是好坏。西方读者关注是证据结论。当然这只是口味上的差异,也不是非此即彼。所谓公民精神,重在证据解读,自由言论,观点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平等讨论。在新闻不自由的环境里面,遵循的是权威解读和道德审判。

  所以新闻自由某种程度上是历史观的不同导致的。

  这就引申出报纸杂志的第二个功用

  2、观点的平台,精英的舞台。

  这也是所谓的媒体特性,媒体是一种传播观点的工具。所以博客,微博都可以成为一种媒体。当然也可以成为一种生活交流的方式。个人的记事本或日记。从名字的角度看,西方更多是日记的概念,log实际是日志的意思,就是一种记录日常事物的工具。twitter最早的功用是广播自己的行为,快捷的通知系统,这类似于个人行为的广播电台,是基于日历类应用的一种拓展。我们知道,在中国没有几个人喜欢使用日历类任务管理工具。但在美国不同,似乎人人都在用。

  之后,博客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媒体,方兴东的第一个博客应用,实际是爬虫+论坛的借尸还魂。是利用博客形态做新浪之类的新闻门户。这和Flipper异曲同工。

  那么Quora实际上把精英的概念作为主体,利用问题解答,凸显观点的价值。实际上是一种类似新闻解读的方式,也是线索模型或分类模型的一种演化。

  这引申出第三个特性:

  3、聚合和演化

  当信息成为新闻,就是引申出观点的争论,就是出现事件,事件成为一个历史线索性主干,观点成为枝叶,事件通过聚合形成分类,分类是主观观点或功用的投射面。

  当信息成为事件的时候,事件就成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存在。开始其自身的生命历程。发生,死亡,复活。

  聚合可以是为观点搜集事件,也可以是为事件搜集观点。

  报纸多在于发掘事件,而期刊更多是聚合观点。

  三个特征完成了从人到平台到人的观点的演进,这形成了完整的新闻系统。

  互联网在平台工具特性上是相对充分的,所谓搜索引擎的技术,则是聚合和分析的能力。是基于目的的整合方式。

  PageRank技术是基于互动行为的一种聚合计算模式,也就是依赖于人的行为的计算模型。因为分析和聚合还不是计算机能完全胜任的计算任务。

  但随着媒体或平台特性的分化,必然出现新的聚合计算模型。这也是新的搜索引擎所要完成的。例如在Facebook中,由于人是明确的映射,那么基于人类关系所做出的聚合计算就产生了新的价值。twitter也是如此。但twitter是基于事件传播链条的分析。这些都不同于之前基于网页浏览行为的分析模型。因此,Facebook的搜索和Twitter搜索,以及类Google的搜索都是不同的调调。

  搜索是聚合的一种形态,是一种用户主导的,计算模型提供的,一种随机聚合方式。

  而新闻门户,杂志期刊,则是有编辑,一种人工或组织聚合的模式。

  这分化出用户所谓的主动需求和被动需求,所谓推送和索取。如果关键字是索取,是主动需求,则Adword就是推送,是被动需求。分类的新闻门户则是一种确定需求下的满足,就像不同餐馆满足不同的口味。

  网络和传统模式的最大区别在于,由于聚合了大量信息,信息的交换成本低廉,就塑造了所谓主动需求的模式,这在网络经济出现之前,是不存在的模式,例如你想吃粤菜,你需要知道哪里有这样的馆子,但如果是吃某个特殊的菜,例如皮奶,你不在特定的区域是无法满足的,但互联网似乎把所有的路径进行的简化,包括路径成本和路径依赖,这样你就可以方便获得需要的东西。这就诞生了所谓主动需求的模式,主动需求是宽泛的,满足这种宽泛需求的东西就是搜索,但搜索成为一个生意,则建立在那些服务提供者想找到潜在的需求者的过程。

  因为主动需求是随机而宽泛的,这些搜索行为构成了一个目标潜在需求,广告就具备了新的价值和形态。

  由于路径简易,甄别服务变成了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但你总不能希望用户都可以判断钓鱼网站和虚假信息的。

  因此,当需求诞生的时候,围绕需求的论证过程和证伪过程也依赖于搜索。好在搜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这个自我修定过程。

  这实际上就诞生了一个全新的搜索模式:

  客户有一个需求,通过第一次搜索确认自己想要的东西的存储位置,当到达这个存储位置的时候,则需要判定这个信息的价值,如果通过分析信息,自动将可能的相关数据提供给用户,那么搜索则变成了一种非常强大的应用。这就是所谓的二度辅助搜索。

  从工具意义上讲,二度搜索不是一个非常简化的工具,给互联网带来的额外的计算,同时也不一定满足客户的需要,因此,不是绿色的。但用户是可能依赖的,而且这种搜索是依赖于设备或浏览器的,你需要一个全新的浏览器和操作体验才能实现这个功能。因此推广起来也有诸多的不变,你需要重新设计浏览器,因为现在的搜索服务是基于当年的Netscape模型。是单页的,而二度搜索是双页的。

  随着技术的发展,将来可能会出现多页浏览器,就是今天的所谓聚合服务,这种服务,开始的时候是利用网站自身的功能,例如你浏览一个页面,会提供评论,相关新闻等等,实际上就是在一个主信息体的周边构造一个环绕的二度搜索结构。国外通过分解的服务在一个网页内构造出一个完整服务。例如把facebook,twitter,digg,thumbup,论坛都嵌入到页面中,构成一个连接体。但这个任务本身是可以依赖浏览器去完成的。

  其实iOS的应用商店(appstore)则可以提供类似的创意工厂的实践机会。多页复合服务浏览器会逐渐成为一种机会。

  App的概念,实际上就是将背后的服务重新整合的一个机会。随着iOS和Android这种新的操作系统的出现,服务,应用的框架不断从网页模式回归到应用模式。互联网应用结构开始出现分化,一个是浏览器应用,也就是今天的WebApp的概念,这里也有FlashApp,一种是原生的设备应用,就像iOS上的App。

  讨论到这里,实际上我们开始引入了新媒体的全新概念。

  一方面,可以通过复合自动搜索建立媒体的主动应用模型。

  一方面,可以通过组织编辑,建立前置焦点的信息发布形态,但根本的载体在于复合的应用框架。

  来源:李天白投稿,原文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