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2日星期日

Google Reader小技巧

  我使用互联网的三大老师,Google(搜索引擎)、维基百科(知识库)、Google Reader。Google适用于根据一个点(关键词)来查找相关讯息,覆盖面广的全文检索;维基百科适用于查找地点、事件、人物、名词等约定俗成的定义解释,互联网时代的大百科全书,资料查询必备;而Google Reader更多是一种目标性很强的工具,从关注的站点获取最新的讯息。三者各有侧重,构成我获取信息和学习知识的工具组合。

  对于Google和维基百科的使用,有很多现成的文档资料介绍,而且大家使用的熟练度也比较高。正好前几天大家要求我推荐一些订阅网站,我顺便分享一些自己关于Google Reader、RSS、信息管理的一些心得。

  谈到Google Reader就不能不谈到RSS,这样一种主动推送技术是一场信息革命,彻底改变了网民浏览信息的方式。从2000年跟随着博客概念兴起接触到RSS,我也和很多朋友一样并没有意识到这一技术的里程碑意义,但是伴随着互联网进入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发现信息的浏览和管理变成一件愈发困难的事情。

  假设我关注3个新闻网站、5个财经网站、30个博客、4个社区,这意味着查看这些网站的信息即便只全部打开一遍都会消耗惊人的时间。而且这个部分可能会面临更大的时间成本,因为你打开的时候可能它们并没有更新,或者没有更新你感兴趣的内容。这种频繁刷新以及获取内容的不确定感,一定程度就会产生信息焦虑症,你就会频繁地刷新网页,然后一直心慌慌。

Google Reader小技巧

  在有了RSS技术后,你以前需要打开N个网页,现在只需要打开阅读器添加对应的RSS订阅,然后就可以获取订阅网站的最新更新。如果它们的RSS提供了全文输出,那么你甚至在阅读器里面看到全部内容,设置包括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内容。所以RSS最大的革新是让大家从信息的包围中解脱出来,剪掉了中间步骤让用户可以把更多焦点集中在内容本身。

  RSS阅读器有国内的、有国外的,有客户端的、也有WEB的,那为什么选Google Reader呢?第一WEB应用是未来趋势,第二Google是巨头大树好乘凉,第三Google Reader是无界限的,世界更精彩。

  很多用户在刚使用Google Reader的时候,不得门而入抓不住诀窍,我总结了几个常见的新手技巧分享给大家:

  1、使用https方式连接不容易出问题。

  2、侧边栏可以点小三角隐藏,获得更大可视区域。

  3、使用列表浏览,可以更高效查看信息。

  4、使用未读查看模式,每次阅读完所有感兴趣文章不要忘记点“全部标记为已读”。

  5、建议起始页设置为“所有条目”,进入即可查看最新更新。

  6、添加订阅输入框,可以输入RSS地址,也可以输入关键词进行搜索。

  7、加注星标是收藏,喜欢是评分,共享是分享给关注你的人。

  8、几乎所有阅读器都支持导出OPML文件,你可以在Google Reader导入使用。

  新手最常犯的错误就是订阅著名门户网站的新闻,然后每天都会收到一大堆乱七八糟的更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内容早已经被深深掩埋。所以新手不推荐订阅更新量大的RSS源,最好从自己喜欢的一些博客,小更新量让自己慢慢熟悉功能,然后再慢慢加入各种内容。内在的逻辑是订阅感兴趣的而不是知名的网站,往往他们能以更小的成本带给你感兴趣的内容;或者订阅那个资讯站点的细分RSS,例如你只关注某财经网站的股票。避开大而全的RSS订阅,例如门户、资讯类网站,它们每天数百条推送会塞爆你的未读列表,你要从中找到感兴趣的信息会花费太多额外时间。

  最重要的一点,遇到不喜欢的RSS源一定要果断退订,他们占据你宝贵的空间并且没有任何功能。

  除了传统的订阅功能,Google Reader也推出了社会化推荐功能,由于是基于用户推荐逻辑和阅读口味算法,所以推荐内容的成功率大大提升。当然如果你喜欢就点喜欢进行加分,如果不喜欢就点不喜欢扣分,这样推荐功能就会更贴近你自己的阅读喜好。

  来源:XJP投稿。原文链接

2010年9月10日星期五

Google推出Google Instant功能

  Google宣布推出名为Google Instant的新功能,并将其描述为该公司12年历史上最重要的革新之一。该服务可在用户输入搜索框时,根据用户浏览记录和习惯,不断预测搜索内容并实时将搜索结果展现出来,而不必等待输入完成或点击“搜索”。

  Google Instant具备几大特点:更快的搜索,通过预测用户的搜索,在完成输入前就可以展示结果,使用Google Instant之后,搜索时间平均应该可以削减2至5秒钟。目前该服务仅在美国上线。

  中国用户提前使用Google Instant的方法,使用美国的VPN或SSH访问Google,点页面底部的Google.com in English,之后访问www.google.com/instant,点Try it Now,接着继续访问Google.com,当你发现你在搜索框输入文字的时候,搜索内容就开始改变,说明已经成功使用了Google Instant功能。

Google推出Google Instant功能

  Google Instant功能不会改变用户最终会点击的结果,只是用于加快显示用户的搜索结果。

  Google和百度的对于搜索引擎运营的最大区别是,Google认为搜索引擎是工具,Google为了让用户更加快速地离开自己的页面而不断努力。百度把搜索引擎看做打造自身社区的工具,为了实现“框”住用户,用尽一切方法将搜索引擎用户引向百度的内容和社区页面而做出各种努力。

百度的框计划

  去年九月的百度世界大会推出了框计算概念,一年后经过完善的百度开放平台在百度世界大会再次亮相。框计算提倡一页(1 Page)解决方案,即让用户在不离开搜索页的情况下获取更多信息,直接完成某些交互操作。

  框计算和开放平台的背后,是百度为避免被逐渐边缘化作出的不断努力。 经历了网址导航时代,搜索引擎已经成为互联网用户查找内容、服务使用最多的工具,称之为互联网流量入口一点也不过分,但是伴随着各类网站杰出者不断涌现,网站品牌的快速成长让很多搜索用户逐渐变成直客(直接输入网址),越来越多网站也有意识地减少对百度的依赖,没有人愿意把自己的一切寄托在别人身上。

  淘宝屏蔽百度是阿里给百度的沉重一击,让百度清醒认识到自己离信息太近、离应用太远,它需要一个能将网站和自己更紧密捆绑到一起的工具。同时传统的搜索引擎竞价服务的已经逐渐进入了饱和状态,难以给股价和公司营收带来新的快速增长点。框计算与开放平台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它们是一个很棒的概念,能够为百度业绩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

百度框计算

  针对成交型产品能够更有效进行分成,以前机票代理要提高在百度的排名,需要购买竞价排名。但是由于这一类的竞价排名竞争激烈,价格昂贵而且效果难以掌控。如果接入百度开放平台后,因为对接的方式更底层,双方将能够以成交分成的方式进行利润分配,更精确有效。以此类推酒店、教育等多个行业都能获益。

  针对应用型、内容型网站,开放平台能让百度成为服务的入口、或者直接在搜索结果页进行浏览。例如邮箱用户可以直接输入用户名密码登陆,用户可以直接在搜索页玩网页游戏,用户可以直接在搜索页查看最新的游戏报道,这些内容都来自百度框计算的合作网站,用户,死死将网站和自己捆绑在一起。

  针对部分需求巨大的产品,百度针对性开发了搜索产品。例如针对视频网站推出了视频搜索,针对用户网络购物的需求即将推出商品搜索,与开放平台相互补充吃透用户。

  但目前大家对于百度开放平台存在着巨大的争议,第一如果和百度合作太深,用户都直接在搜索结果页完成操作不访问自己网站了,自己的独立品牌被无形中弱化;第二由于开放平台减少了用户在网站的操作,这可能会导致网站流量大幅下降,广告价值下降,最后为他人做嫁衣;第三百度会不会偏袒自家的产品,例如奇艺视频、有啊购物,会不会在流量来得正爽的时候要求分钱,这从百度以往的一些作为里面能够看出一些端倪。

  百度开放平台前期会以流量做诱饵吸引第一批合作伙伴,那些观望的公司就会陷入两难境地,加入开放平台怕被百度下手,不加入又不甘心看竞争对手专美于前。鉴于百度目前仍然把握着国内网站的流量命脉,开放平台应该不缺合作伙伴,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百度将会籍此慷合作伙伴之慨获得用户的青睐,名利双收。

  来源:XJP投稿,原文链接

2010年9月9日星期四

百度的矛和360的盾

  滕文公问道:“滕国是个小国,夹在齐国和楚国的中间,侍奉齐国呢,还是侍奉楚国呢?” 孟子回答道:“谋划这个问题不是我力所能及的。一定要我说,就只有一个办法:深挖护城河,筑牢城墙,与百姓共同守卫,百姓宁可献出生命也不逃离,这样就好办了。”

  ——《孟子滕文公下》

  注意到近日刮过的百度开放平台之风,奉上小小一个小故事。

  历史惊人的相似,现实世界里发生过的一切正在互联网上重复,还记得历史上那段绚烂的春秋战国吗?起初的时候,互联网还是个属国无数,一个一个的霸主先后涌现,有的沉寂,然后,新的霸主出来了,更多的小国灭亡了,大国们不再满足称霸一方,开始为一统天下争锋斗智,今天,互联网春秋将要结束,战国正悄然来临。

  在这阵风里,其中被当成代表来形象描绘百度威胁的是蔡文胜的4399和雷军的7K7K,老实说,这两家小游戏网站我一无所知,也不需要知道,从历史轨迹里,我可以得出直接的判断,它们的未来或者被百度控股,或者被百度消弱。

  当一家网站靠的是流量生存,那么必定受制于流量来源。对于百度开放平台的担忧,说不说出来是没有意义的,百度做了初一,很快就会做十五,有些事情,迟早来临。蔡文胜最终选择跟百度合作,这是个明智的短期选择,或者说此刻没有其他选择。

  事实上,大多数被冲击的领域都没有更好选择,它们就如同滕国,在大国没有兵临城下之时,不挖河筑墙收民心,只成天考虑依附谁才好,等到大国真兵临城下了,于是就无计可施了。

  谈谈这个小故事里的重点词汇吧,所谓深挖城防,到了互联网,指的是产品壁垒,所谓收民心,收的是用户的心。

  (一)、说到产品壁垒。过去360宁可得罪一个行业也要免费杀毒,业界纠结于周鸿祎本身先做人还是先做事的争议性,但是越石个人一直倾向于认为周鸿祎真正的用意可能不是一场进攻,而是以进为退的战略防御。格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很多人没看到其中可能存在的变化:一个垄断性质的360可以革杀毒的命,一个垄断性质的杀毒同样可以反攻360,既然免费是杀毒行业的死穴,那么这个弱点必然有人会利用,如果360不做这个恶人,将来引导这场革命的就可能是腾讯,那时候安全格局就会变成一个垄断性质的360+一个垄断性质的免费杀毒领头,两者之间势均力敌,若再起战端,谁胜谁负就难料了。只有把这个漏洞先堵上了,360才可能有机会偏安一隅,候机扩张。

  春秋时曾经还有一个小国叫中山国,该国被灭似乎相当冤枉,起因仅仅只是因为一次宴会,羊肉不足,大夫司马子期没有分到,他失了面子,感到气愤,他妈的大王你就这么看不上我司马子期?于是他逃到了楚国,说服了楚王攻打中山国,结果中山国就亡了。

  从表面上,中山国被灭是因为被士人出卖,本质上是因为中山国不能一战,大国只要一出兵,便可灭了它,即使司马子期不背叛中山,也迟早必有其他人这么做。从这个道理上说,如果事没做好,你想做人也做不了人。

  (二)、说到民心说到用户。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一句老掉牙的台词了,但是真正领悟这句精髓的互联网企业家又有多少呢?

  收民心的意义首先不在于得,而在于守,一般而言,一家公司的产品深得民心,别人根本就没法图谋,一家新公司能后来居上夺得民心,也必是因为前面的人失掉了民心。

  还记得360和金山的口水战吧,当时遨游、可牛、搜狗等一拥而上,大有群殴周鸿祎之意,似乎只要口水淹死了周鸿祎,就赢了战场一样,但结果怎么样呢,我说,哪怕所有的媒体全部贬低周鸿祎和360,都没有丝毫意义,因为这些个精英放到几亿用户里面,稀释得连0.1%可能都不到。当时为了这句词,越石还被几个SX鄙视为360的软文写手。很多时候,真理并不那么顺耳,但实际的情况是,偏偏在这些大道上,太多公司本末倒置了,只有民心所向,才可能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最后,百度和360只是一个特例,这篇文的更好的标题应该是:大国的矛和小国的盾。

  来源:读者投稿,作者:越石父

实时搜索的现实需求与发展应用问题浅析

  今年4月15日,有道搜索推出专门针对微博信息搜索的“实时搜索”产品,正式拉开了搜索引擎向即时搜索的序幕。在微博已经成为WEB2.0不可缺少的互联网成员的情况下,即时搜索将是整个互联网发展的一种需求,而同时也是搜索引擎必然要过度的阶段。实时搜索作为独立出来的另一种形式的搜索产品,也正好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了当前的搜索引擎市场上的产品,无论在产品还是在市场运作上都缺少一定的新意,不过,本文此处将探讨实时搜索的相关应用实践,搜索引擎市场方面的探讨请详见他文。

  而今天,李彦宏也开口发言,实时搜索很容易产生垃圾信息,因此百度在这方面很谨慎,事实上果然如此吗?

  实时搜索是一种信息检索产品

  事实上,实时搜索只是一款普通的信息检索产品。和我们常见的图片搜索、博客搜索一样,实时搜索只是一款专门面向微博信息检索的搜索产品,它的搜索范围也仅限于微博信息而非其他。不管百度、搜搜、搜狗还是有道,每款搜索引擎下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搜索产品,而这些细分的搜索产品则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用户的搜索需求。因此实时搜索在互联网上上所取代的作用也正在于为用户了解即时信息提供解决方案。

  微博的最大特点在于内容繁多、更新速度快,而传播迅速的特征,又为微博用户寻找、筛选有用的信息添加了更多的精力,而实时搜索的推出,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这就是实时搜索的最大特征。

  而至于李彦宏说的“实时搜索能产生大量垃圾信息”,笔者倒是认为,不管是网页搜索还是图片搜索,任何一款搜索因为所检索出来的结果就一定会让用户都满意吗?因此,笔者认为,说实时搜索能产生大量垃圾信息并不客观,实时搜索的功能只是为用户提供更便利的信息筛选工具,以为用户提供最便利的信息查找为目的。

  实时搜索的普通需求应用

  事实上,在当前的互联网状况下,无论是门户网站还是专门的会议议程,实时搜索其实已经登上互联网的历史舞台,而搜索引擎中的有道搜索独立将这一新理念独立成产品,虽然拉开了实时搜索引擎的序幕,但在有道独立推出这款产品之前,实时搜索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互联网页面上。

  无论在早期的门户网站,还是康盛创想举办的站长大会中,实时搜索的应用已经深入民心。随着各微博网站均竞相亮相互联网的时候,各网站的专题、事件等等下面的相关微博主题讨论无疑就是实时搜索的前身;而且在一些大型会议上,嘉宾和会员利用微博页面进行交流的形式,也可看作是另一种形式的实时搜索聚合。

  因此从这两方面来看,实时搜索是当前搜索引擎必然要关注的一个发展方向,实时搜索的即时、便利、高效率等特征都会使得其在现实社会中得到应用。

  在现在的互联网情况下,微博的产品特征也决定了微博信息的繁冗,因此实时搜索作为能帮助用户在第一时间提取有用信息的功能,其对于微博交流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如同图片搜索对于我们寻找一张合适的图片的重要性,实时搜索的最大好处则在于可以让我们在万千微博信息中,寻找到用户所关心的主题内容。

  前些日子,腾讯搜搜也继网易有道之后推出实时搜索,而李彦宏虽然说百度很谨慎,但不代表百度不介入实时搜索,因此可见实时搜索正在引起各搜索引擎的注意。

  实时搜索的发展瓶颈

  实时搜索虽然对于搜索因和微博用户有着一定需求的解决能力,但在当前的互联网环境下,实时搜索也同样需要更好的表达方式。

  首先,实时搜索针对的用户群体非常特殊。大多情况下,除了寻找即时信息或是对某一话题有着特别关注的用户有着明确的需求之外,普通大众对于实时搜索的需求并不会像网页搜索、图片搜索那样强烈,因此面对特殊的用户群体,实时搜索如何走上搜索引擎产品的主流方向,这是实时搜索需要直面的问题。

  其次,实时搜索与微博站内搜索之间的矛盾。实时搜索虽然可以同时搜索多家微博网站信息,但对于习惯了登陆微博网站查看信息的用户来说,事实搜索的功效将会大打折扣。同时在各微博网站上具备的“站内搜索”,这也从另外一种程度上决定了实时搜索的应用范围受到一定的局限。

  再次,实时搜索的信息显示。实时搜索如何显示搜索结果?这是一个有待搜索引擎解决的用户体验和功能需求问题。微博作为信息交流的最佳载体,其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势必会有其他人的讨论,因此如何处理这些话题讨论搜搜,这将是实时搜索需要处理好用户体验问题的一个问题

  实时搜索的相关建议

  1、多和其他互联网产品合作。在目前的各种互联网产品中,WEB2.0产品因为具有良好的互动性,因此实时搜索在这方面将有巨大的合作机会。无论是SNS还是个人博客,实时搜索都能在这样的产品中寻找到落脚的地方,而随着这样的群体聚集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实时搜索的产品功能便会体现得淋漓尽致。

  2、实时搜索的功能扩展性。实时搜索作为即时信息检索的最便利工具,其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还可增强相关的扩展功能,这将在很大程度上给用户的信息处理方式提供很大的便利。如对搜索结果进行转发、收藏等等方式的处理,目前均可看作是实时搜索可以试探的方向。

  3、实时搜索的信息过滤。李彦宏已经说过,实时搜索无可避免会产生巨大的垃圾信息,而如何保证实时搜索的结果能在质量上有待提高,使得检索出来的结果能更符合用户需求,同时使得实时搜索结果对于相关不合适显示的结果也能有相关的采取方法,这也是实时搜索应该考虑到的原则。

  综述:实时搜索有现实需求,但仍需继续完善

  和任何一件新产品一样,实时搜索的推出是当前互联网发展的必然需求反映,实时搜索在微博、SNS交流等方面确实有着一定程度的需求,但实时搜索同时作为搜索引擎的一个分支搜索产品,在应用过程中也必然会有来自现实的压力,这是实时搜索在未来搜索市场上同时需要面对的两个焦点问题。

  其中最为显著的一点,实时搜索如何最大化地应用在现实过程中,这对于实时搜索的实际应用有着巨大的挑战。同时这一点的良好解决方案,也是决定实时搜索能否在未来的互联网时代充当大任的主要焦点。

  来源:海比研究(IT资深评论机构) 投稿,原文链接

从百度开放平台所想到的

  2009年的百度世界大会上,李彦宏公布了“框计算”的概念,而在2010年9月2日的百度世界大会上,百度则公布了“框计算”这个概念下的实际平台,这就是“应用开放平台”。说这个平台是“框计算”概念下的一次创新,笔者并不敢苟同,笔者认为这只是将苹果的app store和百度搜索引擎的一次大胆的结合和尝试。作为国内占据将近80%份额的搜索引擎,这样的改变,势必会对百度自身和整个产业生态链产生重要的影响,而这个影响是好是坏,谁也说不好,对于广大用户和网站来说也是喜忧参半。

  首先对于用户来说,这样的改变提高了用户的搜索体验,即搜即用,使搜索更加快捷高效,避免了欺诈和不必要的时间浪费,但我们也注意到,百度会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考量,某些行业可能只要一家应用就可以了,百度就会只选择一家应用。在这里用户需求的考量又是遵循什么标准,如果说一个行业里有一个应用占据了95%的份额,难道剩下的5%就要被忽略掉吗,我们都知道,竞争促进创新,而如果将那5%的竞争力都抹杀了,创新必然受影响,而这也间接影响了用户的体验,另外,选择哪些服务,应该是用户去选择,而百度只需要把所有应用按相关的标准排序呈现给用户就好了,直接替用户做选择是不是有些不妥,难道以后我们在搜索里选择什么,都要百度来控制?

  流量问题。大家已经看到,应用开放平台和搜索引擎原有的模式是相反的,Google的理念是让用户尽快离开自己的页面,逗留在Google时间越短,就表明搜索的效率越高。而百度虽然最终的目的和Google一样,让用户在最短的时间里搜到想要的东西,但操作方式则是截然相反的,百度希望把用户留在百度页面,直接获得想要的东西,虽然结果是一样的,但是其对产业链的影响却是不同的,当百度应用开放平台的应用越来越多时,用户如果习惯了直接在百度获得自己的需求,那对于提供应用的网站的流量必然会产生影响,虽然百度解释这样的做法可以给合作网站带来更好的品牌效应,对于像金山杀毒软件这样的产品当然是好事,他是卖软件的,相当于多了一个销售渠道,但是对于那些对流量比较依赖的网站型应用提供者来说却并不是如此,虽然有了品牌,却失去的流量,即使能够通过应用开放平台获得利益,但是由于自身的流量已经被百度绑架,慢慢的就会对百度平台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可以看到百度的野心真的不小,他既想黏住用户,还想套牢提供应用的合作伙伴。

  公平问题。首先是随着应用数量的增加,各个应用的排序如何保证公平公正,百度将会以什么样的标准来执行各应用的排序,目前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机制。但是对于以往百度的表现,这方面不容乐观。还有一个问题现在已经显现出来,那就是虽然百度借鉴了苹果的app store模式,但是苹果应用开发平台上没有苹果自己开发的应用软件,而百度则是既做平台又做应用,这将阻碍所有应用软件排序的公正、客观性。在目前的应用中我们可以看到,百度系的有啊、奇艺、天空软件下载等,还有和百度有着密切合作关系的一些企业的应用都被排在应用开放平台的前面,蔡文胜也说了,百度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如果百度都要为的话,只能引起第三方开发者的不满,没有第三方开发者的话,这开放平台难道是百度给自己做的开放平台。

  收入模式。李彦宏描绘了百度所能提供的开放平台收入方式:直接收费服务、捐赠以及贴片广告。看起来似乎收入模式很多样化,但是仔细想想,当框计算时代真的来临,当用户越来越习惯在百度来直接获取应用,其他开发者网站的流量被百度绑架后,我们不知道开发应用的网站能在这三种方式中获得多少收益,但显而易见的是,百度在截留了巨量的流量后,变现的速度将会非常惊人。

  看完这篇文章后,大家也许感觉这篇文章就是在批判百度的应用开放平台,但是本文的意义并不在此,总体来说百度应用开放平台对中国互联网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他让中国互联网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应用时代,这也是全球互联网的趋势。而以上所指出的一些问题,也是中国互联网几家做开放平台的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不应该回避这些问题,而是应该不断的去探索解决这些问题,希望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去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霸权形象,让自己的路越走越宽,让别人也有路可走,这样才是真正的开放、共赢!

  来源:读者投稿,原文链接

2010年9月8日星期三

被选择的互联网

  连线杂志的那篇《互联网死了》确实震动业界,而现在,百度的框计算似乎正在验证他的话。无论是高兴也好,无论是哀嚎也罢,百度的框计算终究给最终用户带来了一些实际的东西。他改变了人们对于传统搜索的认知。而百度这类似的行为,正成为互联网的一种趋势。可以说,商业化的大潮,正在人为的割裂互联网,让他的边界越来越明显。

  比特客栈写了一篇很有趣的文章《让互联网死亡,让互联网成长》,文章写的很棒,观点清晰明了,在此推荐一下。

  就像最初的图中那样,互联网正在被人为的割裂。以各种门户网站为代表的商业网站,和传统的草根类个人网站。他们之间的界限是如此的分明,甚至正在越来越大。究竟是什么造成了互联网这样的格局?而互联网,又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些什么呢?

被选择的互联网

  付费与免费之争

  我们首先来看这样的一个实例。

  一个普通的互联网用户,在寻找一个他一直想要得到的稀有资源。这个资源是如此的难以寻找,直到某天,他在一个需要花费积分才能下载的私人FTP论坛上,发现了这个资源。此时,他面临着两个选择——

  1. 花费10分钟时间,赚取相应的论坛积分,以便开始下载
  2. 花费10分钟甚至可能更多的时间,在搜索引擎上继续寻找其他免费的下载

  在这个时候,这两个选择,可以说是等价的。我们假定这两种选择都只需要花费10分钟的时间,于是得到了这样一个公式

  付费下载/10分钟=免费下载/10分钟

  可以说在这个行为中,免费下载所花费的代价,事实上和付费下载是等价的。

  但是这只是建立在一个假定的前提上的,那就是只需要10分钟就能够找到免费的替代资源。当这个时间开始增长的时候,公式也随之而改变。

  付费下载/10分钟=免费下载/20分钟

  在总代价仍然相同的情况下,在单位时间中,免费下载需要付出的更多,才可以得到与付费下载相同的结果。

  在这样的时候,用户会趋向于选择付费下载,也并非不能理解的事情。

  付费下载节省了用户寻找的成本。这也是为何付费的资源始终能够存在的主要原因。

  再谈框计算

框计算

  作为一个难得的实例,我们继续以百度的框计算为例,进行分析。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他想要寻找一个软件的下载,两种方法:

  1. 访问常规的软件站;搜索自己想要的软件名;点击进入下载页面;找到下载链接然后开始下载
  2. 访问百度;搜索自己想要的软件名;点击框计算中的结果开始下载

  很显然,框计算节省了用户的步骤。也可以说,框计算节省了用户寻找资源所需的时间成本。

  在某种意义上,框计算实现了和付费下载一样的结果。

  从这个角度来看,百度的做法实际上正是现在互联网的一种趋势。而出现这种趋势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互联网正在变得越来越快。

  关于Google

  曾经有人提到过这个问题。既然百度能够实现框计算,为什么Google没有想到?事实上,Google并非想不到这个问题。

图片搜索

  这是百度的图片搜索与Google的图片搜索的对比。而这也是长期为人所诟病的一个地方。

  他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百度直接显示出图片;而Google则将用户带领至原始网站。即使现在Google的图片搜索进行了全面的改版,较之之前的版本用户体验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一宗旨也没有改变。

  正是这样细微的差别,早就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搜索引擎。

  • 对于站长而言,百度的做法与盗链无异,只会增加服务器的负担;但是Google则可以显著的带来流量的增加。
  • 从用户的角度来说,往往他们并不关心这个图片出自一个怎样的网站;他们要的只是图片本身。

  两种理念

  让我我们来总结一下Google与百度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理念。

  • Google认为,保证网站的生存是第一位的,用户应该尽可能快的离开搜索页面
  • 百度认为,让用户找到自己的资源才是最重要的,用户最好在自己的网页上找到所有需要的资源

  虽然两者在执行中有着诸多不同,但大抵如此。

  决定这两种不同理念的因素有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为了保证整个互联网业界的平衡与持续性。Google并非不知道哪一种做法对于用户而言是更好的。只是这种做法,对于网站而言却是一种打击。

   互联网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在于人人都可以创造价值。虽然这一点直到Web2.0时代才逐渐被发扬光大,但我始终认为,这正是互联网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无论是Twitter还是Facebook的风行,都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这种特点,也造成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资源的分散。有可能同样的资源,会在不同的网站中出现;也有可能更加有意义的资源,是出现在某个不为人知的小博客上。

  这是一件非常棘手而严峻的事情。每个人都在互联网中占据一小块角落,并且各自为战,最终只会导致互联网被越割越小。但是这个问题并不是无解的。也正是出于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理解,百度和Google分别拿出了各自的解决方法——

  • 百度认为,如果资源分散的话,只要将其中最有价值的集中起来就可以了。基于这一理解,框计算应运而生
  • Google认为,资源的分散是互联网不可避免的问题,无法依靠简单的集中来解决。基于这一理解,Google试图索引整个互联网的资源

  百度的做法固然容易理解,但是Google的做法却更加疯狂,也更加彻底。Google所做过的所有事情,包括对站长们发布各种工具和教程,都是为了帮助他完成这一终极的目标:索引整个互联网。

  对此,我并不愿意评价究竟谁的解决方法更加优秀。因为他们对于业界而言,有着完全相反的意义:Google的索引将会让互联网更加趋向于混乱和无序,但能够始终保持增长;百度的框计算将会让互联网更加有序而可靠,但中小网站终将无法生存。

  为什么他们会如此的水火不容?答案是,用户的选择。

   用户的选择

用户的选择

  互联网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有人说,是更多的资源;有人说,是无尽的自由;也有人说,只是另外一种交流方式。在我看来,互联网真正带来的东西,是选择。

  这里,我必须要感谢你在如此巨大的互联网中,选择了我的博客。即使你并不是在lolibeta.com上读到的这段文字。这并不重要,因为作为互联网的用户,能够看到这里,你已经做出了一次选择。而你的这个选择,可能会成为促使我继续写下去的动力。

  互联网,正是在这一次次的被选择中成长起来的。

   但是这种用户选择的模式,也有一定的弊端。

用户的选择

  假设对于普通用户而已,需要访问两个不同的网站以获取自己的资源。此时,出现了一种介于两个网站之间的索引服务,可以同时访问两个网站里的资源。对于这个用户用户,他在了解了这个索引服务之后,通常就不会继续访问那两个原始网站了。因为他至少节省了一个步骤,就可以获取到和以前同样的资源。

  这就是用户作出的选择。用户始终喜欢简单的东西。这一点,我之前在《界面与自由度》中就已经论证过。现在重新引用这一结果。

  无论任何时候,当面临多种不同的选择,大多数用户会趋向于选择最简单的那种。互联网始终在这种以“简单”为主导的选择中,不断的前进着,直到今天。

  来源:读者投稿,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