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8日星期三

百度开放平台引争议

  这几天最大的消息,莫过于百度大会的召开,百度框计算提出一年了,中国网民要看看百度的李老板在这一年来对所谓款计算所作出的成果。前段时间,我们在月光博客看到讨论最多的是腾讯的企鹅来势凶凶,看来新一股更猛的大浪还在后面。这股百度大潮可是渗透到了互联网的方方面面!主宰我们站长的网站命运!

  1.第一浪:举荐自家的视频网站

  挑战对象:中国视频网站如:优酷网,土豆网。

  前段时间,我一个好友,在上网用百度搜索《新三国》,《泡沫之夏》的时候,看到搜索结果中百度将电视剧的剧集全部展示出来,后来他就跟我说,好方便呀!后来一看,是奇艺网,百度旗下的视频网站,前段时间,百度自己建立了视频,没想到动作这么快,后来我拿奇艺中推荐的电影,电视剧名称在百度搜索,发现在搜索结果中第一位链接的都是奇艺,我当时就在想其他的视频网站要因此元气大伤呀!可能会因此带来中国视频网站新的格局!

  2.第二浪:在线支付平台

  挑战对象:支付宝

  在和淘宝自家兄弟合作的支付宝,可算是在中国的网络支付平台上走的顺风顺水,成功稳坐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可是在百度推出百付宝后,一切却变的那么不可确定,在没有百度开放平台之前,我们可以说no,但现在一切真的很难说!如果这几天你用百度搜索一些出版的网络小说的时候,比如:韩寒的《三重门》的时候,你会看到一个付费平台,可能你会说我可以去别的地方免费下载,但你有没有想过,如果随着百度开放平台的放大再放大,如果以后出版社和作者只授权百度在线销售,那么到时候你就不会这么想了!那时候我想会有很多人去通过百付宝支付这个5元的!一个,两个……

  3.第三浪:应用开放平台

  挑战对象:苹果

  百度搜索小游戏,在第一页就有很多游戏,可以在线玩,我们基本不用离开百度就可以玩这些常见游戏。基于这样模式的应用还有很多,比如软件下载,邮箱登陆等。在这种模式下,百度还学习苹果的应用商城模式,用户可以在线向百度提交自己的应用程序,而结果我们也能猜到是用户付费,百度和开发者分成!

  ……

  百度大浪或改变互联网模式,左右大部分网站命运。

  1.关键字:流量

  百度的开放平台很美,很强大,强大到几乎只要百度一家,几百家网站向百度提交了数据,结果是得到百度的华美,而自己却空无流量入账,我们恋上百度不走,始终不愿走进那些提供服务的第三方网站!最后那些网站会发现自己的服务用了不少,却网站流量少的可怜!

  2.关键字: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告诉我们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而在百度合作的开放平台下也会如期上演马太效应,和百度合作数据的,百度会捧你,而不合作的,百度会踩你,最后只能是两级分化,愈演愈烈。如:百度搜索飞机票,结果第一位是去哪里网站提供的数据,而其他网站却被踩的稍远,稍远。也许以后是越来越远!而最后可能只有一家独大!

  也是从百度的开放平台我才知道搜索引擎不只可以搜索了,看来搜索引擎的定义:指根据一定的策略、运用特定的计算机程序搜集互联网上的信息,在对信息进行组织和处理后,并将处理后的信息显示给用户,是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的系统。是应该改改了!

  来源:读者投稿,作者Hap  Ju (朱文渊),联系QQ :903115812

2010年9月7日星期二

百度应用平台的马太效应

  近日,百度宣布推出应用开放平台,这是一个面向用户的应用分享平台,其应用资源主要由第三方开发者可以提交结构化的数据或资源,并在搜索结果中直接展现,目前的应用以游戏和娱乐相关的应用居多。

  应用平台的运作方式是,用户只要在百度搜索框中输入应用名称等关键词,系统就能自动识别,用户将直接在百度的搜索页面上看到搜索结果或者直接登陆相关网站,而不是需要再次点击进入的搜索链接,这样,用户就可以在搜索结果页上直接玩游戏、看电影,进行各种应用的交互操作。

  百度在建立开放平台时声称,百度收录的资源为“确定性”的“官方数据”,旨在为网民提供更好的搜索体验,但实际运作中,对于具有广告效应的,搜索量大的不具备“确定性”的一些关键字,却以“框计算”的名义堂而皇之地将流量引向百度自身平台或者百度合作网站上去了,一些热门游戏的关键字,如PopCap的“植物大战僵尸”的第一项搜索结果就变成百度合作网站7K7K的游戏,而该网站显然并非PopCap官方网站,而是一个盗版游戏网站。

  对于另一些关键字的搜索,百度应用平台就更明目张胆地将流量引向了百度的平台,例如搜索《少年维特之烦恼》,直接会显示百度文库的一本盗版书的内容,而仔细看看百度应用中“书籍”的目录,除了韩寒的《三重门》之外,其余全是来自百度文库的盗版电子书,如果说音乐人指控百度MP3搜索侵权,百度还能以“中间环节”来搪塞的话,那么百度通过应用平台将流量引入自身盗版内容平台的恶行就不容狡辩了。

百度应用平台的马太效应

  对于一些热门软件,百度也通过应用平台以及百度软件将流量引入天空软件站或其合作伙伴,一些本来还不错的软件,如“千千静听”被百度收购后,也不断弹出“1号店”的广告,令人生厌。

百度软件

  难怪程苓峰:“百度是一股邪恶的力量,与原创者为敌,与偷盗者共生。百度养活了一大堆的活得颇滋润的盗版网站,但作品的原创者却并未从中得到好处。当这些艺人、网络小说写手、以及媒体人等痛恨百度并起而骂之,犀利程度和客观效果也是相当可观……为什么骂百度的人那么多呢?因为百度得罪了这个社会最有创意的一波人,也同时是最有影响力的人群之一。”

  对于“百度应用平台”,我觉得其对于目前的互联网企业将产生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百度利用自身的用户优势将更多的网络资源引向百度和合作伙伴的内容网站,来增加百度搜索引擎的“黏度”,那些依附于百度,依靠盗版和侵权为生的网站会在百度的帮助下越来越壮大,而那些弱小的原创者则渐渐被边缘化最终被无情地淘汰,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百度的最大问题在于,百度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既当内容索引者,又提供内容,而百度提供的很多内容(例如百度百科、百度文库等)还存在明显的知识产权问题,这种做法很难保证搜索引擎公正公平的原则,事实上,在百度搜索的结果中,百度系列的内容网站排名一直都非常靠前。比如搜索一个非常热门的关键字“李宇春”,第一个是百度百科、第二个是百度贴吧、第三个是百度MP3、第五个是百度视频、第六个是百度图片,这时的百度搜索引擎俨然已经成为了“百度站内搜索”,几乎将全部访客的流量都带入百度自己的平台。

  对于通常意义的搜索引擎来说,其目标显然是为了最大程度地帮助用户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而不是自己造东西提供给用户,在Google打造全新界面为用户提供更丰富更精确的搜索体验的同时,百度搜索则在另一条道路上越走越远,或许有一天,在百度的努力下,广大中国网民完全可以不需要互联网,只要在百度知道、百度百科、百度贴吧、百度文库、百度空间、天空软件、奇艺等百度旗下系列网站浏览,就可以满足网民那低廉的“搜索体验”了。

Google搜索启用新界面

2010年9月6日星期一

Twitter的OAuth更新

  Twitter给用户发来邮件,说了两件事:1、所有第三方应用都将使用OAuth验证,2、未来几周内将启用t.co短网址服务。对于我们来说,这两个消息都是糟糕的坏消息。

  对于OAuth验证,虽然可以自己搭建API解决,但使用成本比原先更大了,至于t.co短网址服务,如果所有Twitter链接都被这个地址缩短,一旦t.co无法访问,则Twitter上的全部分享链接都将打不开,当年的bit.ly无法访问的时候有多痛苦啊。

  在OAuth验证下,原先使用的Echofon + API Proxy代理就无法正常登录Twitter,即使密码正确也不让登录,Twitter使用OAuth验证之后,感觉上Twitter的中文用户少了不少,大概是很多人不会设置如何用OAuth的API,目前支持OAuth的API有很多,大部分都托管在Google Code上,我就不多介绍了,个人推荐使用twip这个API proxy,支持PHP环境和OAuth,可以在国外的虚拟主机上安装。遗憾的是,安装的过程中也少不了翻一小下墙。

  实际上,在Twitter使用OAuth之后,对用户还是有一些好处,首先用户密码安全性得到一定的保证,其次用户发布的信息中的from可以自定义了,用户可以把自己发布的Twitter信息的from定义为自己的博客等自定义网址,不过无法带来反向链接,因为Twitter早就使用nofollow了。

  使用之前,首先要到Twitter Apps的页面申请一个applications,基本上不用审核即可申请到,之后会得到Consumer key和Consumer secret等多个信息。

  之后,下载twip,修改oauth_config.php文件,修改Consumer key和Consumer secret值为自己申请的,还可以修改文件为index.php中的内容来修改api的目录,使用默认目录也可以。OAUTH_CALLBACK 参数填写入上传的twip网址,后面加上callback.php即可。

  上传完成后,第一次使用的时候,点击Sign in with Twitter按钮,进入Twitter网站,选择允许应用获得信息,网页跳回之后,要求用户输入一个密码,输入用户Twitter密码即可,这时候,Twip就已经设置好了 Oauth,之后在 Echofon 等其他客户端设置就和以前的设置没什么区别,但这时候你发一条信息,会发现from来源不再是Echofon,而是变成了你自己设置的信息,这就表明你的Twitter OAuth已经设置好了。

2010年9月5日星期日

阿里将是银行杀手

  前几天传出了支付宝要进军信用卡领域的大新闻,这是个大新闻。这个新闻的先兆意义在于,阿里巴巴的方向开始跟其他互联网巨头变得不太一样,也许多少年之后你会发现,阿里巴巴更多不是一个互联网公司,而是一家金融公司!

  金融是个什么概念,明儿个百度突然发生毁灭性火灾了,大伙有的是备用选择,就算深圳企鹅突然死了,我们也顶多就骂几句娘,生活如旧,世界没什么不同。但是一家金融公司的倒闭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全球经济危机,一家互联网公司能做到吗?

  当然,我有点标题党,显然夸张素来是我的风格。说杀手,不是为了证明阿里可能消灭银行,而是为了突出一家互联网公司的金融能量。

  简要从几个方面论述下这个问题。

  1、存款

  有些朋友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你所在的公司要求你的工资卡必须是某某银行的,你就纳闷了,我换个银行的怎么就不行,然后人事告诉你,不行,公司是这么规定的。实际的情况是,这不是你们公司决定的,而是你们公司的财物经理跟该银行某业务经理有勾结。

  据我一位银行朋友的说法,上海民生银行正式的业务经理要求名下存款不低于3000万,至于你贷款发出去多少,这只关系业绩,不会影响到福利,但反过来,即使你贷款发出去N多,名下没存款,薪水虽高,但可能你还签不了正式合同。为什么?因为存款,是银行的血液,是基础。

  当AB两人利用支付宝交易,交易的资金先从A到支付宝,再从支付宝到B,中间有个资金驻留过程,就支付宝而言,这是一个输血放血过程,当大量交易交错进行的时候,就会导致支付宝账面上凭空会保持一定的资金,这个资金的额度取决于交易额、交易完成的平均时间,有所波动,但可以数据预测,同时,有意义的也只是平均数,偶尔的意外波动可以通过央行的贴现来解决,并不需要忧郁。当阿里的日交易额一次次创下新高,实际上,支付宝账面上能稳定保持的现金也必然同样变成了天文数字。

  这些钱存在银行,就会创造巨额利润,利润的大小取决于利率大小。而银行又会利用存进去的钱,发放贷款,创造二次利润。那么,如果支付宝用这个钱直接发放贷款,理论上,它可以赚两次钱。

  从民生银行对业务经理的要求以及某些公司的不合理要求,不难看出,除了垄断性质的国有银行,吸引存款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并非那么容易,而支付宝,凭空就能来这么多存款,而且还是不要给网民支付利息的。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来看,阿里若做银行,比其他银行会活得更加愉快。

  2、贷款与风险

  银行靠贷款创造利润,但我们知道,贷款有风险,坏账率一直是银行风险控制的重要指标,这是银行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难点。难在哪里?商业银行向企业提供贷款,除去抵押担保,判断源自于银行可以粗略掌握企业的财物数据。但风险却仍然很难精确预计,因为银行最多能了解企业资金流通,那些详细的数据信息是银行看不见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银行贷款的风险大小实际上跟银行对贷款对象的信息了解多少成反比。

  与之相反的,以电子商务为依托,阿里巴巴不但掌握了网商的资金流通数据,还掌握了整个商务运营细节,可以预计的是,阿里做银行,在风险控制上天生就比传统银行出色。

  3、信用公司

  信用,显然是电子商务的基础。同样,信用更是金融的基础。在外国,存在一些专门做信用评级的公司,但在中国,似乎没有,当然,可能有,但这些个公司本身的信用可能就值得好好怀疑。

  而信用的衡量,实际上跟信息掌握的多少有关,几乎可以绝对的说,信息的不对称性是所有矛盾的根源所在,信息掌握越少,风险越高,融资的成本也就越高,信用评级公司的诞生,实际上是为了降低融资成本。

  这个逻辑表示,如果中国将产生一家有影响力的信用评级公司,那么阿里是最大可能。

  同时,反过来说,同样两种融资渠道,其中一家对你不了解,另一家对你了解,那么你从第一家融资的成本就会更高,这决定了你会选择第二家作为融资渠道。

  4、信用卡问题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发信用卡是一项收入来源,但是对于支付宝来说,信用卡的意义超出了传统信用卡的范畴。

  支付的便捷很多时候是电子商务的决定性因素。以我个人为例,几年来我每每想买点什么东西,我最终都几乎放弃,对一个懒人而言,目前的电子银行太麻烦了,支付宝太难用了,要是手机短信支付能扩散到电子商务,那该多好啊。

  电子银行之所以复杂,是出于安全性的考虑,然而,银行卡的演变也在与时俱进,不但有了动态密码,最近我还发现银行跟魔兽世界学了,居然有了密保卡,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在安全的基础上更简洁的支持电子支付。

  此前两三年间,校园刮过一场推销信用卡的风,一个银行接一个银行的吹,但学生们对这些真的没什么真实需求,更多是看心情临时决定开通的,但是支付宝信用卡的意义可能还不太一样,发这玩意的可是阿里,对你网购有实实在在的意义。可以预见的是,不久之后,校园又会刮起一场信用卡风,这一次,它将比以往任何一家银行的信用卡更受欢迎,对于学生而言,将有一份很爽的兼职机会快来了。

  来源:读者投稿,作者:越石父

2010年9月4日星期六

从维基解密看保密和泄密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朱力安.阿桑杰(Julian Assange)和他创建的名为—“维基解密(Wikileaks)” 的解密网站迅速窜红。虽然网站名称同样有维基二字,但是维基解密和维基百科没有任何关系。

  维基解密之所以被广为人知是因为它公布大量机密资料,这些资料可能来自军方、政府、上市公司,它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和考虑被设置为机密,而维基解密想要做的就是让这些秘密公之于众。维基解密称:“信息的传播可能会揭发犯罪,或使一个制度难堪,但我们视之为一项权利、一种责任。”

  这样看起来维基解密更像是一群理想主义者的作品,他们认为所有的秘密被隐藏背后一定有不可告人的原因,只有让这一切曝光于阳光之下才能够让所有人共享知情权。他们不相信政府,不相信当局,他们只相信自己的眼睛及由此引发的思考。

  朱力安.阿桑杰说:“哪里有秘密,哪里就有坏事发生,因为处于权位中的人群倾向于用秘密保障他们的利益。”维基解密选择了美国政府作为了开炮的首选,因为大多数时候政府和所有人是站在对立面的,他们需要掩藏那些所谓秘密从而避免来自媒体、民众的苛责。

从维基解密看保密和泄密

  2010年7月25日,维基解密网站通过英国《卫报》、德国《明镜》和美国《纽约时报》公布了92000份美军有关阿富汗战争的军事机密文件。这些文件揭发了大量阿富汗战争的内幕,其中包括美国和其他北约军队在战争突袭中杀死了平民,并试图掩盖真相;甚至连2006、2008和2009年,美国军方获取过本.拉登的消息这样的机密消息也没有被放过。

  维基解密的这一做法让美国政府与军方非常难堪,机密文件的曝光导致他们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面对来自媒体和民众的质疑,狼狈至极。甚至有美国人惊呼,这是“五角大楼秘密文件案”的翻版。与美国政府的如临大敌相反,广大民众与媒体对于维基解密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维基解密曝光的大量机密文件让平头老百姓也可以参与到这些大事件讨论中,让媒体有更多的东西可以写,新闻自由得到了极大地弘扬。

  维基解密的颠覆性在于,它不只是一个爆料的1.0新闻网站,它号召网友发挥自己的力量曝光那些机密文件,它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爆料的选择。《时代》这样评价:“维基解密也许会成为和信息自由法的一样重要的新闻工具。”同时,维基解密也荣登该杂志评选的2010最佳网站50强。

  那么面对如此肆无忌惮的维基解密,美国政府为什么没有以国家安全的名义拔掉服务网线?或者直接逮捕其创始人朱力安.阿桑杰?维基解密的从成立之初就是严格按照法律逻辑来设计的,那么它们又是怎样来规避各种潜在风险的呢?

  首先维基解密利用了互联网这种不便管理的传播方式,在多个国家地区托管了服务器,并且将最主要的数据服务器放置在了对新闻来源信息严格保护的比利时和瑞典两个国家,这确保了网站的数据安全。

  其次维基解密提供了多种方式保护成员、报料者的安全,例如提供加密的数据传输、居无定所的工作人员、100%的匿名爆料。

  最后,在美国法律中:保密义务的主体是政府,新闻媒体的天职是传播信息。换言之,只要有新闻来源,媒体就有责任将其公之于众。美国政府只能够去追究泄密者的责任,但是显然维基解密不会给美国政府这个机会。

  1971年的“五角大楼秘密文件案”,最终美国最高法院裁决新闻界获胜。雨果。布莱克大法官说,“新闻界的重大责任是防止政府的任何一个部分欺骗民众”。这些措施让维基解密能确保自己的活动受到法律的保护,避免受到来自美国政府的干预,为那些义务爆料人士免除了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无后顾之忧地提供各种机密文件爆料。

  关于秘密和解密,本身就是一个永远得不出唯一正确答案的争论。不过对于很多国家政府、大公司来说,维基解密的存在就像是一个永远也无法抹去的梦魇,因为你永远不会知道哪一项机密资料会被什么时候曝光。

  咱们中国有句老话:身正不怕影子斜。面对越来越多泄密的风险,更好的解决方法是减少机密的数量,保持足够多的透明度,有紧急事件尽量及早与媒体、公众进行沟通,这样在面对维基解密的时候大概也没有什么值得恐惧的了。

  来源:XJP投稿,原文链接

2010年9月2日星期四

《企鹅凶猛》读后感

  这些天读了一本写腾讯的书《企鹅凶猛:马化腾的中国功夫》,作者是《南方人物周刊》商业人物的记者薛芳,对腾讯这家公司做了比较详细的解剖,读后颇有一些感想。

  写企业的书,其实挺不容易,记得以前参加过一次会议,被送过一本描写百度的书《壹百度》,就感觉书中的内容叙事较多,观点不太明确,读后比较失望。而《企鹅凶猛》这本书不愧是记者的手笔,文字功底相对来说较好,思路也比较清晰,读起来很顺畅,一些情节和段子比较有趣。

  这本书的读者有各式各样的人,个人创业者想复制腾讯成功的范例,企业管理者想探究腾讯的商业模式,可惜的是,在这本书中似乎找不到答案,作者毕竟不是IT业界专业人士,对于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这个大话题,要想说清楚还是有很大难度,因此,作者只是罗列了历史和事实,却没有从运营的角度深入讨论,为什么在腾讯QQ初期用户量会飞快增长甚至导致其资源紧张。全书告诉人的情况就是,腾讯QQ一经推出,就莫名其妙地走红了,红了之后用户就玩命注册QQ号,腾讯通过收费限制依旧难以阻止用户的激增,一旦腾讯找到了一个针对QQ用户方便的支付方式,腾讯就立刻成为中国互联网上最赚钱的公司,并一直维系成功至今。而对于腾讯QQ前期是如何运营和推广,这些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信息,书中却没有能详细说清楚。

  此外,这本书在介绍腾讯公司的同时,对于其他互联网公司介绍的篇幅太多,有点影响全书的主题,而且,《企鹅凶猛》和《沸腾十五年》两本书的不少内容和情节都是差不多的,很多地方雷同,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企鹅凶猛》读后感

  腾讯成功的秘诀

  在《企鹅凶猛》这本书中,作者将腾讯成功的原因归结为“马太效应”,书中说道:

  事实上,当腾讯成为国内即时通讯市场上的老大的时候,QQ已经胜利了。“IM这个东西排他性很强,一般人只要用了一个,就不会再用第二个同类产品。因为不同的IM之间是不兼容的,你在这个IM里交到的朋友,在另一个IM里就找不到。”这样就导致一个结果,QQ用户越滚越多,用户越多,他们的品牌忠诚度越高,最终把竞争对手的用户群也“席卷一空”。马化腾自己指出了QQ胜利的原因。

  即时通讯软件发展的初级阶段,都是采取免费下载的方式提供,故用户抛弃一种软件,使用另外一种软件的成本很低。因此,对顾客产生锁定效应的不是转移成本,而是使用网络本身的价值。当从一种品牌的技术转移到另一种品牌的成本非常高的时候,用户就面临着锁定。转移成本和锁定在信息产品中是非常常见的。每个QQ 用户拥有的QQ号,在其他的即时通讯网络里是不能移植的,用户自己在QQ这个网络里的联系人也是不能转移到新的网络里去的。如果用户转换到新的网络,那么他就面临失去这个和朋友联系的方式。而且,QQ现在几乎和电话、手机一样成了网络上最普及的即时通讯方式。从单个用户的视角来看,转移成本好像不是很高。但是如果从用户整体来看,转移成本是非常之高的。总的转移成本等于顾客承担的成本加上新供应商承担的成本。

  QQ所形成的这种聚集效应,就像两个繁华程度不一样的城市,人们都愿意去繁荣的城市,结果繁荣的城市就更加繁荣,而贫瘠的城市就更加贫瘠,引发了马太效应。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名称来自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腾讯有趣的小段子

  《企鹅凶猛》这本书中有不少有趣的小段子,不知道作者从哪里收集来的,读起来颇有一些趣味:

  1、国家早年的监管

  (1998年)互联网企业家在历史关头,达成了一个不成文的重要契约。当时国务院新闻办在调研中表达了两点:一是企业以商为重,不问政治(不会惹事);二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信息必须要听从召唤、听从指导,但是一些其他领域,比如说IT、娱乐、体育可以放开。

  2、害羞的马化腾

  马化腾是一个很害羞的人,和女生说话会脸红,有一次公司组织文艺晚会,女主持人要求拥抱一下马化腾,女主持人虽然达成所愿,但是在场的人都看到他脸红了,一副很不好意思的样子。

  3、马化腾和比尔.盖茨

  MSN是剑走偏锋,定位于办公室白领,成长为腾讯最强劲的对手。2004年,微软占据了即时通讯市场20%的份额。有一天,微软的比尔.盖茨突然给马化腾写了一封信,信的大意如下,“QQ群不是社会网络,感谢QQ普及了中国小朋友对IM(即时通讯)的了解,等他们长大了,工作了,有钱了,就慢慢转移到了MSN,无缝切换。”当《第一财经日报》的记者问及马化腾收到这封信有何感想时,他亦没有正面回应——“这件事很久了”。不过马化腾和微软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似乎一点也不轻松。对于众多即时通讯领域的入侵者,他均没有回应。他只承认MSN是一个很可怕的竞争对手。

  4、腾讯和盛大

  关于腾讯和盛大,在2004年坊间流传甚广的一个小段子:2004年的秋天,陈天桥找到马化腾,提议盛大与腾讯合并。陈天桥说,“我当董事长,你做CEO,我们可以一统中国互联网的天下”。马化腾慢悠悠地说,“我不跟你合并,因为两年后,腾讯自己可以称霸中国互联网。”

回首九十年代的互联网巨头

  回首1996年,虽然互联网起步不久,但其发展势头良好。2010年的8个月也用完了,2012年也不远了。趁着时间还多,笔者将带领咱们回头看看14年前互联网巨头是什么样的。

  当时互联网的简要情况如下:

  1. 1996年1月,全球网站仅10万个;(2008中国奥运年,全球网站1亿6千万个;2010年,网站数量不清楚,全球域名总数快2亿个;2012年,全球网站要重新洗牌?)

  2. 上网冲浪的首先浏览器——Netscape的领航员,微软在1996年3月份才发布IE3;

  3. 大多数人都是拨号上网的,速度28.8-33.6Kbps.56Kbps的“高速”猫97年才问世;

  4. 主流显示器分辨率:640×480 - 800×600

  5. ICQ横空出世;

  6. “只有”BackRub,“没有”Google;

  下面是那个时代网联网巨头们的“衣着打扮”。标题上我已全部添加链接,大家可以直接点击查看他们今日的“精神面貌”。

  Yahoo!雅虎

  1994年,“通往万维网的杨致远指南”正式更名为“雅虎”。yahoo.com 这个域名在1995年1月注册的。1996年,雅虎在其通往门户网站的道路上一帆风顺,就好比是在希望的田野上。

Yahoo!雅虎

图1-1:Yahoo 1996年10月份旧照

Yahoo!雅虎

图1-2:Yahoo 1996年某个月份旧照

  大家猜一下图1-2是几月份的。本文末尾推荐文章处有答案。Yahoo早在96年就玩Logo涂鸦,莫非Google的Doodle是师从Yahoo?

  Webcrawler

  1994年4月20日,WebCrawler正式亮相时仅索引了6000个服务器的内容。它是互联网上第一个全文搜索的搜索引擎。在它之前,用户只能通过URL和摘要搜索,摘要一般来自人工评论或程序自动取正文的前100个字。另外,WebCrawler在互联网历史上有着划时代的作用。

Webcrawler

图2:WebCrawler 1996年12月份旧照

  Altavista

  1995年DEC公司创建Altavista,并迅速广泛普及。到1996年,技术更加全面的Altavista成为了雅虎的专用搜索结果提供商。

  Altavista的两位功勋是:Louis Monier 编写了Altavista的爬虫程序;Michael Burrows 编写了Altavista的索引程序。(离开DEC后的Louis Monier 曾在eBay和Google工作过;Michael Burrows离开DEC后曾在微软就职,现在就职于Google.)

  1998年,DEC把Altavista卖给了Compaq(康柏);(不甘心只做Yahoo的搜索服务提供商的Compaq,想把Altavista打造成门户,结果失败。)1999年6月,Compaq把Altavista的大部分股权卖给CMGI;2003年2月,Overture收购了Altavista;2003年6月,Overture被Yahoo收购。哎,到头来,Altavista还是Yahoo的帐下品牌。

Altavista

图3:Altavista 1996年10月份旧照

  Artistdirect

  1994年成立的在线数字媒体娱乐公司,它旗下的Ultimate Band List (UBL)流行音乐数据库包括了大约60万艺术家、各种音乐会、唱片和其他音乐相关的资源。它就是那个时代的Last.fm 。

Artistdirect

图4:UBL 1996年12月份旧照

  Lycos -莱克斯

  1995年4月13日Lycos上线后 ,迅速成长为最受欢迎的门户和搜索引擎之一。1999年,它步入全世界访客量最多的门户网站行列。

Lycos -莱克斯

图5:Lycos 1996年10月份旧照

  Netscape -网景

  1994年成立,前身是Mosaic通信公司,Netscape是互联网的真正先驱之一。(伯乐在线-职场博客的另一篇文章中《细说开源历史上的九个重大事件》介绍Firefox时有相关介绍。)1996年,Netscape的领航员浏览器是浏览器市场的霸主,遥遥领先于其他浏览器。1996年3月,微软才发布IE3,不过当时IE3的根基尚不牢固。(IE后来打败领航员,主要是和Windows OS捆绑了。)

  编者注:IE是脱胎于Mosaic公司的商业浏览器——SpyGlass Mosaic.当时微软看到了浏览器的潜在市场,并没有自己从零开发。在向网景公司弄领航员的授权失败后,微软弄到了SpyGlass Mosaic代码的授权,然后在其基础上开发出Internet Explorer 1。

Netscape -网景

图6:Netscape 1996年10月份旧照

  MSN

  1995年8月24日,随着Windows 95的上市,MSN开始推出一系列的网络服务。随着微软的发展壮大,当初只能给Win 95提供简单网络服务的MSN,先已经扩大到诸多领域,包括电子邮件、新闻和聊天等。

MSN

图7:MSN 1996年10月份旧照

  Apple

  在1996年年底前,乔帮主“还在外游荡”,Apple的市场份额下降。MacOS 8也还在娘胎中,Apple还在卖牛顿牌的PDA。

  1997年1月24日MacOS 7.6发布;1997年7月9日,乔布斯重新担任Apple CEO;1997年11月10日,Apple 推出 Apple Store。

Apple

图8:Apple 1997年4月旧照(彩色的苹果Logo)

  ICQ

  1996年,三位以色列年轻人聚会,做出一个惊人决定,决定开发一款互联网通信软件,美其名曰“ICQ”。ICQ发布6个月后,即成为当时世界上用户量最大的即时通讯软件。在第7个月的时候,ICQ的正式用户达到100万。1998年,AOL以当时的4.07亿美元收购ICQ.2010年,以1.875亿美元“贱卖”给俄罗斯的投资公司DST。

ICQ

图9:ICQ早期版本界面

  来源:伯乐在线投稿,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