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日星期四

《企鹅凶猛》读后感

  这些天读了一本写腾讯的书《企鹅凶猛:马化腾的中国功夫》,作者是《南方人物周刊》商业人物的记者薛芳,对腾讯这家公司做了比较详细的解剖,读后颇有一些感想。

  写企业的书,其实挺不容易,记得以前参加过一次会议,被送过一本描写百度的书《壹百度》,就感觉书中的内容叙事较多,观点不太明确,读后比较失望。而《企鹅凶猛》这本书不愧是记者的手笔,文字功底相对来说较好,思路也比较清晰,读起来很顺畅,一些情节和段子比较有趣。

  这本书的读者有各式各样的人,个人创业者想复制腾讯成功的范例,企业管理者想探究腾讯的商业模式,可惜的是,在这本书中似乎找不到答案,作者毕竟不是IT业界专业人士,对于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这个大话题,要想说清楚还是有很大难度,因此,作者只是罗列了历史和事实,却没有从运营的角度深入讨论,为什么在腾讯QQ初期用户量会飞快增长甚至导致其资源紧张。全书告诉人的情况就是,腾讯QQ一经推出,就莫名其妙地走红了,红了之后用户就玩命注册QQ号,腾讯通过收费限制依旧难以阻止用户的激增,一旦腾讯找到了一个针对QQ用户方便的支付方式,腾讯就立刻成为中国互联网上最赚钱的公司,并一直维系成功至今。而对于腾讯QQ前期是如何运营和推广,这些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信息,书中却没有能详细说清楚。

  此外,这本书在介绍腾讯公司的同时,对于其他互联网公司介绍的篇幅太多,有点影响全书的主题,而且,《企鹅凶猛》和《沸腾十五年》两本书的不少内容和情节都是差不多的,很多地方雷同,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企鹅凶猛》读后感

  腾讯成功的秘诀

  在《企鹅凶猛》这本书中,作者将腾讯成功的原因归结为“马太效应”,书中说道:

  事实上,当腾讯成为国内即时通讯市场上的老大的时候,QQ已经胜利了。“IM这个东西排他性很强,一般人只要用了一个,就不会再用第二个同类产品。因为不同的IM之间是不兼容的,你在这个IM里交到的朋友,在另一个IM里就找不到。”这样就导致一个结果,QQ用户越滚越多,用户越多,他们的品牌忠诚度越高,最终把竞争对手的用户群也“席卷一空”。马化腾自己指出了QQ胜利的原因。

  即时通讯软件发展的初级阶段,都是采取免费下载的方式提供,故用户抛弃一种软件,使用另外一种软件的成本很低。因此,对顾客产生锁定效应的不是转移成本,而是使用网络本身的价值。当从一种品牌的技术转移到另一种品牌的成本非常高的时候,用户就面临着锁定。转移成本和锁定在信息产品中是非常常见的。每个QQ 用户拥有的QQ号,在其他的即时通讯网络里是不能移植的,用户自己在QQ这个网络里的联系人也是不能转移到新的网络里去的。如果用户转换到新的网络,那么他就面临失去这个和朋友联系的方式。而且,QQ现在几乎和电话、手机一样成了网络上最普及的即时通讯方式。从单个用户的视角来看,转移成本好像不是很高。但是如果从用户整体来看,转移成本是非常之高的。总的转移成本等于顾客承担的成本加上新供应商承担的成本。

  QQ所形成的这种聚集效应,就像两个繁华程度不一样的城市,人们都愿意去繁荣的城市,结果繁荣的城市就更加繁荣,而贫瘠的城市就更加贫瘠,引发了马太效应。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名称来自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腾讯有趣的小段子

  《企鹅凶猛》这本书中有不少有趣的小段子,不知道作者从哪里收集来的,读起来颇有一些趣味:

  1、国家早年的监管

  (1998年)互联网企业家在历史关头,达成了一个不成文的重要契约。当时国务院新闻办在调研中表达了两点:一是企业以商为重,不问政治(不会惹事);二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信息必须要听从召唤、听从指导,但是一些其他领域,比如说IT、娱乐、体育可以放开。

  2、害羞的马化腾

  马化腾是一个很害羞的人,和女生说话会脸红,有一次公司组织文艺晚会,女主持人要求拥抱一下马化腾,女主持人虽然达成所愿,但是在场的人都看到他脸红了,一副很不好意思的样子。

  3、马化腾和比尔.盖茨

  MSN是剑走偏锋,定位于办公室白领,成长为腾讯最强劲的对手。2004年,微软占据了即时通讯市场20%的份额。有一天,微软的比尔.盖茨突然给马化腾写了一封信,信的大意如下,“QQ群不是社会网络,感谢QQ普及了中国小朋友对IM(即时通讯)的了解,等他们长大了,工作了,有钱了,就慢慢转移到了MSN,无缝切换。”当《第一财经日报》的记者问及马化腾收到这封信有何感想时,他亦没有正面回应——“这件事很久了”。不过马化腾和微软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似乎一点也不轻松。对于众多即时通讯领域的入侵者,他均没有回应。他只承认MSN是一个很可怕的竞争对手。

  4、腾讯和盛大

  关于腾讯和盛大,在2004年坊间流传甚广的一个小段子:2004年的秋天,陈天桥找到马化腾,提议盛大与腾讯合并。陈天桥说,“我当董事长,你做CEO,我们可以一统中国互联网的天下”。马化腾慢悠悠地说,“我不跟你合并,因为两年后,腾讯自己可以称霸中国互联网。”

回首九十年代的互联网巨头

  回首1996年,虽然互联网起步不久,但其发展势头良好。2010年的8个月也用完了,2012年也不远了。趁着时间还多,笔者将带领咱们回头看看14年前互联网巨头是什么样的。

  当时互联网的简要情况如下:

  1. 1996年1月,全球网站仅10万个;(2008中国奥运年,全球网站1亿6千万个;2010年,网站数量不清楚,全球域名总数快2亿个;2012年,全球网站要重新洗牌?)

  2. 上网冲浪的首先浏览器——Netscape的领航员,微软在1996年3月份才发布IE3;

  3. 大多数人都是拨号上网的,速度28.8-33.6Kbps.56Kbps的“高速”猫97年才问世;

  4. 主流显示器分辨率:640×480 - 800×600

  5. ICQ横空出世;

  6. “只有”BackRub,“没有”Google;

  下面是那个时代网联网巨头们的“衣着打扮”。标题上我已全部添加链接,大家可以直接点击查看他们今日的“精神面貌”。

  Yahoo!雅虎

  1994年,“通往万维网的杨致远指南”正式更名为“雅虎”。yahoo.com 这个域名在1995年1月注册的。1996年,雅虎在其通往门户网站的道路上一帆风顺,就好比是在希望的田野上。

Yahoo!雅虎

图1-1:Yahoo 1996年10月份旧照

Yahoo!雅虎

图1-2:Yahoo 1996年某个月份旧照

  大家猜一下图1-2是几月份的。本文末尾推荐文章处有答案。Yahoo早在96年就玩Logo涂鸦,莫非Google的Doodle是师从Yahoo?

  Webcrawler

  1994年4月20日,WebCrawler正式亮相时仅索引了6000个服务器的内容。它是互联网上第一个全文搜索的搜索引擎。在它之前,用户只能通过URL和摘要搜索,摘要一般来自人工评论或程序自动取正文的前100个字。另外,WebCrawler在互联网历史上有着划时代的作用。

Webcrawler

图2:WebCrawler 1996年12月份旧照

  Altavista

  1995年DEC公司创建Altavista,并迅速广泛普及。到1996年,技术更加全面的Altavista成为了雅虎的专用搜索结果提供商。

  Altavista的两位功勋是:Louis Monier 编写了Altavista的爬虫程序;Michael Burrows 编写了Altavista的索引程序。(离开DEC后的Louis Monier 曾在eBay和Google工作过;Michael Burrows离开DEC后曾在微软就职,现在就职于Google.)

  1998年,DEC把Altavista卖给了Compaq(康柏);(不甘心只做Yahoo的搜索服务提供商的Compaq,想把Altavista打造成门户,结果失败。)1999年6月,Compaq把Altavista的大部分股权卖给CMGI;2003年2月,Overture收购了Altavista;2003年6月,Overture被Yahoo收购。哎,到头来,Altavista还是Yahoo的帐下品牌。

Altavista

图3:Altavista 1996年10月份旧照

  Artistdirect

  1994年成立的在线数字媒体娱乐公司,它旗下的Ultimate Band List (UBL)流行音乐数据库包括了大约60万艺术家、各种音乐会、唱片和其他音乐相关的资源。它就是那个时代的Last.fm 。

Artistdirect

图4:UBL 1996年12月份旧照

  Lycos -莱克斯

  1995年4月13日Lycos上线后 ,迅速成长为最受欢迎的门户和搜索引擎之一。1999年,它步入全世界访客量最多的门户网站行列。

Lycos -莱克斯

图5:Lycos 1996年10月份旧照

  Netscape -网景

  1994年成立,前身是Mosaic通信公司,Netscape是互联网的真正先驱之一。(伯乐在线-职场博客的另一篇文章中《细说开源历史上的九个重大事件》介绍Firefox时有相关介绍。)1996年,Netscape的领航员浏览器是浏览器市场的霸主,遥遥领先于其他浏览器。1996年3月,微软才发布IE3,不过当时IE3的根基尚不牢固。(IE后来打败领航员,主要是和Windows OS捆绑了。)

  编者注:IE是脱胎于Mosaic公司的商业浏览器——SpyGlass Mosaic.当时微软看到了浏览器的潜在市场,并没有自己从零开发。在向网景公司弄领航员的授权失败后,微软弄到了SpyGlass Mosaic代码的授权,然后在其基础上开发出Internet Explorer 1。

Netscape -网景

图6:Netscape 1996年10月份旧照

  MSN

  1995年8月24日,随着Windows 95的上市,MSN开始推出一系列的网络服务。随着微软的发展壮大,当初只能给Win 95提供简单网络服务的MSN,先已经扩大到诸多领域,包括电子邮件、新闻和聊天等。

MSN

图7:MSN 1996年10月份旧照

  Apple

  在1996年年底前,乔帮主“还在外游荡”,Apple的市场份额下降。MacOS 8也还在娘胎中,Apple还在卖牛顿牌的PDA。

  1997年1月24日MacOS 7.6发布;1997年7月9日,乔布斯重新担任Apple CEO;1997年11月10日,Apple 推出 Apple Store。

Apple

图8:Apple 1997年4月旧照(彩色的苹果Logo)

  ICQ

  1996年,三位以色列年轻人聚会,做出一个惊人决定,决定开发一款互联网通信软件,美其名曰“ICQ”。ICQ发布6个月后,即成为当时世界上用户量最大的即时通讯软件。在第7个月的时候,ICQ的正式用户达到100万。1998年,AOL以当时的4.07亿美元收购ICQ.2010年,以1.875亿美元“贱卖”给俄罗斯的投资公司DST。

ICQ

图9:ICQ早期版本界面

  来源:伯乐在线投稿,原文链接

2010年8月31日星期二

Google Reader增加全屏和统计

  据Google Reader官方博客报道,Google Reader今天增加了几项更新,全屏浏览和更多统计功能。

  全屏浏览模式按f键,可以让用户最大化阅读屏幕,比以前的u键看到的屏幕还大,在全屏模式下,还可以按shift + u来查看导航菜单。

  在趋势页面中Google Reader增加了多项统计,包括点击趋势统计,查看你点击哪个feed最多,以及总共阅读统计,记录了用户在Google Reader中总共阅读的条目数。我看了一下我的信息:我从2006年2月12日总共阅读了264,678个条目,耗费的时间可真不少。

  Google统计的这个总共阅读条目信息,指的是用户滚动或点击过的条目,并不包含标记为全部已读的条目,如果用户阅读数超过30万条,则停止计数,只显示30万+的信息。

非技术人员无法理解的十个软件概念

  如果你是在开发消费级软件(Consumer Software),那你必须清楚,在对计算机的理解上,你跟你的大多数客户处在完全不同的等级。当你开始对你的软件进行技术支持的时候,你可能会对这种差距的巨大感到非常震惊。这并非说明你的用户都是傻瓜,只是因为他们没有像你一样在电脑上花了无数时间。下面笔者总结了一些通过回答我的排座软件成千上万个技术问题得到的经验。

  1. 拷贝和粘贴

  从我收到的大量技术支持邮件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出用户经常重新输入我用邮件发给他们的序列号,其似乎原因是他们并不知道如何(或者说他们能够)拷贝和粘贴文本。千真万确!你可以通过在软件手册中在关于序列号的地方说明如何拷贝和粘贴来缓解这种问题(这样不仅快捷,而且可以避免一些易混淆的字符,比如“0”和“o”)。

  2. 网页和本地应用程序的差异

  许多使用web应用的用户并不理解他们需要下载并且安装桌面软件的新版本才能使用一些新的功能。你可以通过自动更新的程序来避免这一问题,不过一点你出错了那结果会相当悲剧。

  3. 数据存储

  许多用户不理解他们的数据是如何存储的,也不知道存在哪里,甚至不知道数据居然是和应用程序分离的。他们无法理解一些数据是存在他们的本地硬盘中,而另外一些居然是存在“云”中的。他们不能理解文件、数据库和注册表的差别。那么当他们在一台新机器上安装桌面应用程序的时候,他们可能会对对无法访问在以前那台机器上创建的文档感到惊奇。因此在你的FAQ中加上关于如何从一台机器迁移到另外一台的说明还是有价值的。

  4. 你用到的术语

  使用你的用户不能理解的术语常常会让用户非常恼火。比如说,非技术人员完全无法理解什么是“对话框(dialog)”,跟别说“模态对话框(modal dialog)”了。你可以称之为“窗口(window)”。

  5. 右键

  有些用户没有发现(或许没有想过去尝试)点击鼠标右键。因此你不要把任何功能仅仅放在邮件菜单中或者其他不容易被发现的地方。

  6. 并行(Concurrency)

  一些应用程序能够处理并行访问(比如客户端-服务器应用程序和web应用程序),而另外一些则不能(比如大多数桌面应用程序)。但是许多用户以为所有的软件在被多个用户同时使用的时候都是安全的。如果你的软件不能实现这一点,可能你需要在你的宣传册上说明这一点从而避免用户产生错误的预期。

  7. 什么样的修改可以恢复

  技术人员可以非常开心地使用一些软件并观察发生哪些事情。他们通常不会担心“尝试”一些东西,因为他们能够通过“撤销(undo)”、版本控制或者备份来恢复大部分呢的修改,通常他们也能判断一个操作是否不可恢复。非技术人员不会如此自信,因此不会用同样的方式来尝试一些事情。实际上有些人看上去可能会觉得一个错误的移动操作可能导致电脑炸的火光四射。因此通常尽量只做他们理解的传统操作(比如在Windows上他们用Microsoft Office和Outlook),对于复杂的任务需要提供详细的教程。

  8. 什么时候需要备份

  每隔几天我就会从某人那里收到邮件说由于一个大的硬件故障他所有的数据都丢失了,而且没有在独立的设备上进行备份。有时候这是因为他们甚至没有意识到数据是存储在他们自己的计算机上。你可以在你的文档或者软件中提醒他们需要备份,不过这样没什么区别。历史证明这是绝大多数人不得不学习的教训(包括技术人员)。提醒备份并不会伤害任何人,而且如果你在事情发生之后指出这一点的话还有助于化解用户的愤怒。

  9. 他们应该读文档

  人们使用你的软件是因为他们有事情要做。不管你是否喜欢,你心爱的软件只是到达终点的手段而已。虽然有些用户可能会读文档,但是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在浪费他们宝贵的时间。实际上,从我收到的客户邮件来中可以看到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有的用户甚至没有看一句解释问题的错误消息提示。这表明你需要写一份清晰和精确的文档,但是你同时需要带着一个假设来开发你的软件:大多数用户不会去读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可用性测试(Usability Testing)。

  10. 键盘和椅子中间的问题

  译注:键盘和椅子中间?你可能会问,这是翻译的啥啊?请看这里延伸阅读:PAEBK,Problem exists between keyboard and chair

  缺乏技能的用户常常并没有认识到他们有多么地缺乏技能。这样他们可能会因为他们自己所犯的错误来指责你的软件。在这种问题上只能尽可能地礼貌。如果显而易见客户并没有足够的技能来使用软件,那么你应当礼貌地建议“显然他们的需求并非理想的”,同时向他们提供无条件退款。然而如果你个人提出了相同的问题,那么你需要修改你的产品来更贴切你的用户(改变用户来适应你的软件当然是好的,但是不幸的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可行)。

  来源:读者投稿

  英文原文:http://successfulsoftware.net/2010/08/24/10-things-non-technical-users-dont-understand-about-your-software/

  中文翻译:http://blog.csdn.net/aladdina/archive/2010/08/28/5846821.aspx

2010年8月30日星期一

中文域名是场彻头彻尾的骗局

  你可能已经习惯输入"www.google.com"来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域名被称为互联网的门牌号,只要你记住了域名就能够随时随地访问这个网站。现在中文域名来了,消息称ICANN管理委员会已经批准了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台湾网络信息中心、香港互联网注册公司这三个机构注册中文顶级域名,这意味着中文域名开始进入全球域名体系。

  这意味着你可以输入"谷歌.中国"搜索新闻,输入"北大.中国"来查看北大最新的招生信息,输入"交通部.中国"访问交通部网站,看起来这一切都很棒不是吗?但中文域名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温柔陷阱,诱惑那些对中文域名抱有美丽幻想的消费者,一掷千金将中文域名收入囊中。这样做的危险之处在于,你沾沾自喜认为拿到了一方美玉,没准儿只是烂石头一块。

中文域名是场彻头彻尾的骗局

  中文域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输入障碍,由于中文域名使用汉字作为域名组成元素,这也就意味着不会使用中文的互联网用户将会被挡在门外。大多数外国友人们可不会用拼音、五笔输入法,他们并不了解一个中文字词的意思,他们没办法在不安装输入法的情况下输入中文。中文域名缺乏一个作为互联网门牌号的必须具备的通用性,英文国际域名可以在任何国家、任何地区通用,由于电脑键盘是以拉丁语系为设计蓝本,所以完全不存在使用障碍,这意味着你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无障碍地访问互联网。

  但显然现阶段的中文域名还无法完成这样的使命,这是中文域名的一个重大缺陷,有跨国业务的网站不敢将中文域名作为主域名,我现在没有听说任何一家大型网站或大型企业,将中文域名设置为首选域名,然后在自己的宣传资料上面列出。这代表着这些大型客户们,对于中文域名的前景持保守态度,他们无法确定中文域名未来的发展潜力,注册中文域名更多是出于一种战略姿态。

  中文域名吹嘘的另一个优势是输入快捷,以前你想要访问谷歌需要输入"www.google.com",有了中文域名之后你只需要输入"谷歌.中国",看起来的确简短很多。

  但是我们的汉字并不是即时呈现的,需要通过拼音输入法。中文域名需要输入"gu'ge.zhong'guo",加上各种输入法的翻页选词,输入过程比英文国际域名要复杂得多。再加上中文特有的同音字现象,"骨骼"、"古鸽"这样的输入并不鲜见,让输入错误频频出现。让人苦笑的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品牌保护成本,他们几乎需要把所有的同音字中文域名给保护起来。

  中文域名的麻烦显然不仅这些,中文域名在国外基本没人用,CNNIC和消费者自然寄希望于中文域名能够在国内占据一块市场。目前的主流浏览器都已经支持了中文域名,除了广为诟病的IE6,这如果在国外显然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IE6早已经被他们扔进垃圾桶了。但是中国显然不一样,IE6在这个市场仍然老而弥坚,占据了接近一半的的市场。尽管大量设计师与主流网站号召用户升级到更好用的IE7、IE8,但是很显然中国用户对于小巧快速的IE6仍然非常青睐。

  这意味着中文域名将无法在庞大IE6用户群中使用,尽管他们已经发布了相关的IE6插件,但是被流氓软件伤害太深的用户拒绝接受,而CNNIC也不能像当年做通用网址一样用流氓手段推广。

  既然中文域名有如此多的缺点,如果价格便宜一点,也许有人会考虑购入,但是CNNIC的价格设置显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国内中文域名注册价格为大多300元/年,而英文国际域名的注册价格仅100元/年,CN域名的价格甚至更便宜。高昂到让人发指的价格,却拥有如此多的使用缺陷,中文域名实在很难让人亲近!按照工信部2009年11月30日公布的数据,我国中文域名数为46万个,仅此一项CNNIC就获利近1.4亿元。换言之,CNNIC是用高昂的价格把一款破烂的产品销售给了消费者,从而牟取暴利。

  这46万个注册量里面占据最多的就是中小企业,这个群体似乎是CNNIC每一次作恶的受害者。当年CNNIC推出通用网址,声称中文上网时代即将来临,但事实上这是一款通过流氓软件实现的功能,在流氓软件人人喊打之后销声匿迹。中文域名就是历史的重演。

  这篇文章想告诉你三个真相:第一中文域名不好用,没人用。(输入障碍、浏览器支持);第二中文域名只适合作为战略投入,中小企业没必要跟进。第三中文域名价不符实。总结成一句话:中文域名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

  《新知客》杂志八月约稿,实际稿件可能有删改。

  来源:XJP投稿,原文链接

2010年8月28日星期六

开源史上最成功的八个开源软件

  就开源本身而言,它就是个成功案例。它不仅受个人喜欢,而且众多知名企业也青睐于它。虽然开源计划和开源产品数不胜数,但哪一个才是最成功的呢?这里所说的“成功”的定义是:应用广泛+众所周知。而在众多成功的开源产品中,只有少数领头羊,而其他产品基本只能望其项背。

  Linux

  上榜理由:Linux + GNU = GNU/Linux 。从Linus Torvalds在1991年宣布他在Minix基础上创建一新OS内核到现在已经接近20年了。在这段时间内,大部分网络服务器都是Linux系统。

  BSD

  上榜理由:长久以来,FreeBSD, NetBSD和OpenBSD是服务器众操作系统之中广为人知的3个OS。上世纪90年代,三者均是脱胎于伯克利的Unix系统,故把三者组团上榜。另外,Apple的Mac OS脱胎于FreeBSD。

  MySQL

  上榜理由:MySQL是全球使用范围最广的数据库系统。2009年,全球的MySQL安装数量已达1千1百万。它是LAMP架构(Linux, Apache, MySQL, PHP)中的M。众多知名网站和产品均使用MySQL,比如:维/基百科、Facebook、Google和Wordpress。(Google和Facebook均改造了MySQL,以满足自身需求。详情可见本文末尾推荐阅读文章)。

  Apache

  上榜理由:Apache HTTP服务器从它诞生的1996年开始,它是全球使用最为广泛的Web服务器,其市场占有率远远超过第二名的IIS。2009年,全球超过1亿个网站使用Apache。

  据Netcraft2010年8月11日的数据统计表明,全球目前已有119,664,128个网站使用Apache;目前Apache市场占有率为56.06%,IIS为25.03%。

Web 服务器市场占有率

图1: Web 服务器市场占有率

  Firefox

  上榜理由:目前为止,它是Mozilla的最成功产品。2004年11月9日,FireFox 1.0问世。目前Firefox虽无法撼动IE的霸/主地位,但它是众多技术人员的首选浏览器。Firefox浏览器进化史:2002年9月23日Phoenix -> 2003年5月17日改为FireBird -> 2004年2月9日改为FireFox。

  根据Net Market Share 2010年7月份最新统计,Firefox市场占有率为22.91%,IE为60.74% 。

浏览器市场占有率

图2:浏览器市场占有率

  WordPress

  上榜理由:从2004年Wordpress作为b2博客软件一分支面世后,它开始主宰博客平台市场。据Pingdom 2009年的调查表明,全球Top 100博客中27%使用Wordpress。如果加上Wordpress.com和Automattic的Wordpress服务博客,该数据上升至32%。

  2010年8月份,Wordpress 3.0下载量已超过1250万。

  BIND

  上榜理由:BIND(Berkeley Internet Name Domain Server)是现今互联网上最常使用的DNS服务器软件,使用BIND作为服务器软件的DNS服务器约占所有DNS服务器的90%。BIND的第一个版本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它由伯克利大学的4位研究生共同开发,它和4.3 BSD一起发布。可以这样说,它就是全球的标准DNS服务器。

  不接触Linux的朋友应该很少听过BIND。因为全球大多数服务器的OS均为Linux/Unix,而这些Linux/Unix均绑捆BIND,所以BIND的份额才非常高。

  Ubuntu

  上榜理由:2004年10月20日,Ubuntu首个版块发布。迄今为止,它是Linux流传最广的分支,尤其是其出色的桌面系统。鉴于Ubuntu近些年来的巨大成功,榜上有名,应受之无愧。

  后记——无处不在的开源产品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发现,这8个产品中有6个在开源历史上的九个重大事件中出现过呢?其实,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这些开源产品对IT业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比如:Facebook背后就有非常之多的开源产品在支撑。

  我们平时上网可能不会太注意,其实这些开源产品真的是无处不在。你访问的网站,大部分是使用Apache的Web服务器;你访问的网站,大部分操作系统是Linux或BSD;你访问的网站,大部分都是使用MySQL;你提交DNS查询请求由BIND服务器分析处理;你访问的博客很可能就是Wordpress的;说不定你现在就是用Firefox在阅读伯乐在线职场博客的这篇文章。 

  不知你是否同意这份列表?如果你不同意,你可以在评论中说明。

  名词解释:

  开放源代码(英语:Open Source)描述了一种在产品的出品和开发中提供最终源材料的做法。

  开源软件(英语:Open source software,中文也称:开放源代码软件)是一种源代码可以任意获取的计算机软件,这种软件的版权持有人在软件协议的规定之下保留一部分权利并允许用户学习、修改、增进提高这款软件的质量。

  来源:伯乐在线投稿,原文链接

腾讯QQ域名的故事

  这两天看《企鹅凶猛》这本书,这本书虽然没有从运营的角度深入讨论,不过却讲了一些关于腾讯QQ的一些有趣的历史,其中关于QQ域名的历史很有意思,作者饶有兴趣地讲了关于腾讯QQ域名的一段故事,对于QQ这个域名可谓是一波三折。

  早先腾讯使用的是OICQ这个品牌,注册的域名也是oicq.com和oicq.net,做为ICQ的汉化版,腾讯称OICQ比所有别的即时通讯更适合中国人,更为中国的男女老少习惯、喜欢。

  QQ在大学生和白领中的流行,使国内的其他竞争对手纷纷败下阵来。1999年11月,QQ推出的第十个月,注册人数已经超过100万,这是马化腾从未想到的。

  当年QQ的注册用户像早春的草一样蔓延生长时,马化腾和他的腾讯公司却收到了两封律师函。1999年8月至9月短短数十天间,收购了ICQ软件及icq.com域名的美国在线先后两次给腾讯公司发来了措辞严厉的投诉信,信中称,腾讯公司在1999年1月26日注册的域名oicq.com和在1998年11月7日注册的oicq.net侵犯了其知识产权,要求腾讯公司将域名oicq.com和oicq.net免费转让给他们。

  马化腾看到第一封律师函的时候,以为只是一个简单的声明,并没有太在意。面对强势的AOL,马化腾和他的团队找到了IDG,请他们帮忙找律师应诉。根据NAF(全美仲裁论坛)的仲裁书,腾讯公司对美国在线的指控做出了答辩。

  这是一场毫无悬念的官司,腾讯公司输了。在2000年3月21日,法律文书正式生效,仲裁员詹姆士·卡莫迪签署了仲裁判决书,判定腾讯将oicq.com和oicq.net域名归还美国在线。

  眼睁睁看着苦心经营一年多的品牌付之东流,腾讯第一次品尝到被告的滋味。马化腾无奈之余只好暂时启用新域名——tencent.com及tencent.net。此后整整两年时间,腾讯一直以tencent.com域名作为其主要网站入口。

  而在2003年,腾讯所投诉的另外两起域名侵权qq.com.cn和qq.cn的域名纠纷中,腾讯又输了。看着oicq.com、oicq.com、qq.com.cn、qq.cn一个个离自己远去,腾讯一次次在知识产权面前陷入困惑。也就在这个时候,腾讯开始寻找qq.com,这是其最后一块的落脚地了,qq.com到哪儿去了?所有与QQ品牌相关联的域名,腾讯一个都没有。是放弃QQ品牌,还是收购qq.com域名?无论怎么做,腾讯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腾讯已经陷入了域名绝地。

  就在这个时机,出现了一件对腾讯来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事情,原来在1995年5月,大洋彼岸,一个叫罗伯特·亨茨曼软件工程师,注册了qq.com域名。不过在那个时期,ICQ还未诞生,马化腾还在润迅公司打拼,这个域名与即时通讯毫无关系,罗伯特·亨茨曼把它作为个人电影艺术网站的入口使用。后来,罗伯特告别了软件工程师的行当,转行做商业咨询,他没有多少空闲时间来打理这个网站。于是,他就把qq.com域名放在国外拍卖网站待售,但200万美元的开价,让这个域名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无人问津。

  也许是无人问津的缘故,罗伯特·亨茨曼似乎降低了对这个域名所能带来金钱的心理预期。此际,腾讯公司出手了,这一次,腾讯公司是不折不扣地捡了一个便宜。故事在腾讯公司信息总监许晨晔的叙述中变得更为精彩。腾讯公司这次绕开了国外的域名交易公司,而是直接找到了qq.com域名原所有人罗伯特·亨茨曼,但200万美金的价格还是让马化腾有些心疼。这个时候,腾讯公司的网大为,这个美国人,尝试给罗伯特·亨茨曼发了一个邮件,说他打算做一个个人网站,非常喜欢这个域名,问罗伯特·亨茨曼能不能出售,网大为得到了一个极为肯定的答案。接下来顺理成章地就谈到了价格,经过了很长时间的等待都没有卖出这个域名的罗伯特·亨茨曼,降低了期待,给了一个让腾讯公司几个创始人都很意外的数字,最终定价10万美元,加律师费,只花了11万美元。

  于是,2003年3月,腾讯终于终于捡了一个大便宜,只花了11万美元就从一个美国软件工程师手里购得QQ.com域名。

  在一系列域名官司中,腾讯在这次qq.com域名的回购中,绝地逢生。也使腾讯终于了却了一个夙愿,找到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吃到了苦头的马化腾也许从此不会犯同样的错误,更重要的是,他也从中学会拿起法律武器,用知识产权来保护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