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6日星期一

小众化的豆瓣

  针对国内多数社交网站大众化的发展,笔者对豆瓣的小众化发展还是情有独钟的。无论是关乎西方“时间之箭”的哲学理念,还是东方轮回学说的玄学思维,在现有的一定阶段,社会一定是朝着分众化的方向而发展的,而豆瓣也正是做出了回应,因此,只要豆瓣有所坚持的走下去,就会得到良性的发展。

  如果要笔者对豆瓣只用几个字做以表述,那就是“小众化”。在笔者看来,这就是豆瓣的核心竞争力。事实上,越是大众化的,越是抹杀个性化的产品,一旦行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就会逐渐趋于衰败。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我们从微软之于苹果,福特之于通用的案例就可以很清晰的发现这个道理。

  自然界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大众化只存在于宏观,大众化正是无数小众化所体现出的一种趋同性。就微观而言,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大众,只是大众缺乏了足够的契机而已。互联网的发展也已经由单一走向了多元化的长尾时代,无论你选择驻足哪一家网站,无论你是否跟上了所谓的时代潮流,你,永远都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实现着一种自我的小众化。

  由此,社会就是由无数的小众化的个体而构成的。同样来说,将社会进行无数次的解构,得到的也只能小众化的个体。因此,keso说豆瓣更像是一种社会,这是合理的。

小众化的豆瓣

  回归正题,追溯国内大多数社交网站的发展,都属于是一蹴而就的,然后就依借第一次的那股推力,惯性式的发展,一旦当用户感到寂寞与乏味之时,用户群就会逐渐瓦解。

  大多数社交网站希望的是我做什么,你用什么,这就是大众化的一种典型体现,无论它的思维多么新颖,它做出来的,终究只能是更趋于大众化思维的产品。于是,纠结就这样产生了,非常大众化的产品究竟是否具备足够的用户价值,这的确是一个需要考量的问题。

  说到豆瓣,一直以来,它做的事情都是更专注于让用户自我制造产生信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上的解放小众化的思维,同时,这些信息都是用户随性随心而产生的,本身就是具备粘性的产物。

  下面对豆瓣的亮点进行简要说明:

  首先,豆瓣从书籍入手,得到了第一批用户,这,就是豆瓣的DNA所在。这个用户群,是与众不同的。他们本来的特质,就是品味略高的用户,具备了小众化用户的特性。笔者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以靠网页游戏粘人和发放鸡腿券而得到用户的国内社交网站里,豆瓣的第一批用户,是非常具备价值的一批用户。就以这样一个初期的用户群发展而来,豆瓣像是一块磁石,在吸引着与它臭味相投的用户。并且,臭味相投的用户之间也在逐渐吸引着对方。这样一种弱链接,是尤为重要的。

  其次呢,豆瓣电台也是很成功的一项创意。这里首先要补充一点:我们都知道,常规意义上的电台,是一项夕阳产业,发展潜力很有限制。但是,它依旧存在用户群体,它的意义就在于:你永远不会知道下一刻电波的那一端会传来怎样的讯息,就是这样一种不可预知的神秘使电台进一步的稳固了它的用户群。因此,豆瓣里的那个“随机”的播放器,被叫做豆瓣电台,“让你与音乐不期而遇”,当然,这也是与你彼此对味的音乐。

  最后,要说的是,好的公司,会让你感觉到它的味道。豆瓣,就是这样一家可以嗅到与你气味相和的互联网公司。作为个人而言,因为这种味道的存在,笔者觉得豆瓣会得到长期且优异的发展。

  以上概述,皆是以豆瓣为例,取其精华,做了一些讨论,希望可以让臭味相投的朋友得到一些启发,也就足矣了。

  来源:读者投稿,作者:郭鹏程,联系邮箱:catkin.guo(#)gmail.com,原文链接

2010年8月15日星期日

电视引领“低智商社会”

  做为一个长期泡在网上的网民,我发现互联网和电视这两大社会媒体正处于一种对立和相互敌视的状态,电视界不懂互联网,他们做节目一提到网络,尽是妖魔化的批评,网民也不信任电视媒体,反而宁可听信网络上的消息。这一切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低智商社会”拒绝思考

  最近看了日本大前研一教授写的《低智商社会》一书让我豁然开朗,答案正如大前研一先生在《低智商社会》一书中提出的:电视等媒体正在把人们引向“低智商社会”的深渊。

  这么多年来,在电波信号的垄断下,电视台的地位一直很稳固,它们可以随意播放节目。它们认定大众都是“没有思考能力的”,所以也就不会去考虑怎样提高节目的水平。

  就如同前几天看的星空卫视的主持人采访兽兽的视频,我真不知道是什么感觉,我发现我已经看不懂这类娱乐类电视节目了,我无法理解一些电视主持人不断问一些白痴到了极点的问题,我相信,如果我从不上网,而是一直看这类电视节目的话,肯定也会慢慢地智商衰退,最终成为低智商社会中的一员。

  电视台为了自己的收视率,不断地炒作一些白痴节目,包括CCAV这样的国家电视台也是一样,这些主持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推测观众的智商,并以此来制作节目,采取一种弱智的思维方式来迎合大众的需求,以提高收视率。

  有些白痴节目,只要稍加思考,就能理解有些事情显然是很荒谬的,但是越来越多的人甚至对此都毫不质疑。可以预测,当这种节目的收视率提高时,就意味着电视观众的集体智商在不断下降,人们越来越不愿意独立思考,电视台也不希望人们去思考,电视节目的低智商化也更加严重,电视的普及造就了一个“低智商社会”。

电视引领“低智商社会”

搜狐做的一期低智商社会专题被删除

  互联网的兴起

  互联网的诞生是一场新技术革命,互联网以惊人的速度普及和发展起来,甚至成为了一种“新媒体”,这显然引起了传统电视媒体的警惕和敌视,因此就有一种言论“网络带来了害处”,电视媒体则不厌其烦妖魔化各个网络公司,声称他们存在有害信息,破坏了社会道德。

  实际上,互联网不可能消失,互联网到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关键在于人们怎么使用网络,所谓“无用输入无用输出”(GIGO,garbage in, garbage out)就是这个意思,假如你在网络上输入的信息是垃圾,则输出的必定是没用的资料,CCAV在《焦点访谈》节目中攻击谷歌中国传播色情信息的时候,记者在谷歌网站输入“性”等关键字进行搜索,显然也是这个道理,你输入的就是一坨垃圾,你指望网络给你输出什么呢?

互联网的兴起

CCAV的记者,你搜索“性”,你希望得到什么结果呢?

  互联网已经进入Web 2.0的时代,这是一个“集体智商”的年代,全世界普普通通的网民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建造出“维基百科”这样高质量的百科全书,这就是集体智慧的力量,维基百科的出发点就是“大家一起写百科全书”,最终维基百科里也汇集了成千上网人的智慧,一旦某个条目出现错误,立刻就会有人在上面指出并更正,网络百科全书每天都在修订,每天都在发展。现在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时代,随着维基百科一类网站的出现,将来的社会势必会进入利用“集体智慧”找寻真理阶段。

  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社交网络服务)的出现就更是一件好事了,你在SNS关注什么人,你就能得到什么信息,你关注一些聪明人和专家,你就可以获得知识,你关注一些笨蛋,你就获得垃圾,GIGO输入输出特性更加明显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等新的媒体发展迅速,从某种角度来说它已经取代了电视。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看电视了,新闻都是从网上看的,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更快更准确,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并提高智商,电视的确已经落伍了。比如要看新闻,我可以上门户网站、Google Reader和Twitter上看,基本不会错过任何一条热门新闻,要看视频,虽然YouTube被封杀,但还有优酷和土豆的视频可以看。

  CCAV引领“低智商社会”

  对于互联网媒体的兴起,电视界的人们显然已经察觉到了,但除了妖魔化互联网之外,现在还没有采取任何改变自身的措施,电视界实在不愿意失去目前这个低智商社会,他们掌握着大众的话语权,并驾驭和管理着大众,大众最好都是低智商的笨蛋,因为笨蛋是最容易管理的,笨蛋不会思考。

  和电视节目有关的这种“智商衰退”,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解释。比如CCAV做为一个国际级别的媒体,在造就低智商社会可谓立下“汗马功劳”,其制作节目公然造假,已经到了公然藐视大众智商的地步,从利用Google Earth进行卫星实时追踪,再到“很黄很暴力”的造假,再到高也的“心神不宁”,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吹嘘三鹿奶粉经过了“1100道检测”,在《花朵在网游中迷失 只为报复母亲》的新闻报道少女沉迷于劲舞团,但网络游戏画面却是日本色情游戏尾行3,连续几年在CCAV的春晚亮相的宋山木则是个强奸犯……造假的新闻实在太多了,数都数不过来,一个本应该是最有诚信的国家级别的媒体,实际却谎话连篇,这种媒体让人如何信任?难怪在一些网络词典里,CCAV都成为网友嘲笑的对象。

QQ词典解释CCAV

QQ词典解释CCAV

有道词典解释CCAV

有道词典解释CCAV

  对于新兴的网络技术,CCAV的态度是敌视且警惕,并利用手中的特权进行打压,早在几年前,广电总急就已经酝酿有关互联网视频新管理条例,要求个人要传播视频内容,需要领许可证,之后又对互联网视听服务进行整顿,关闭大量BT下载网站,国外最火的视频网站YouTube至今被封杀而无法访问,最终导致在国外越来越火的网络视频服务,在国内却四面楚歌。

  随着互联网广告和电子商务的兴起,互联网广告也大有取代电视广告的趋势,于是CCAV再舞动大棒,目标对准了中国互联网广告两个最大的企业,攻击百度谷歌的网络广告存在虚假信息,可惜的是CCAV从来就是“严于律人,宽于律己”,虽然电视购物广告陷阱重重,却一直纵容而从不加以管理,互联网广告的虚假程度比较电视购物广告来说可算是小巫见大巫了。

  我心目中的电视

  不论社会如何网络化、信息化,电视作为宣传媒介所拥有的强大影响力还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电视节目为了提高收视率,造就了大量白痴节目泛滥,电视成了低智商化的助推器。现在的电视节目,不管你看哪个频道,几乎无法获得任何有用的知识,看到的几乎全都是垃圾。

  目前的新科技的发展出现日新月异的情况,新兴的互联网视频已经出现取代传统电视的趋势,类似YouTube的互联网视频网站的兴起带来了传播的有一次革命性发展,传统电视行业如果再不思改变,继续固步自封,那么很有可能会被新兴的网络媒体所取代的危机。

  CNNIC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我国4.2亿网民中,已经有45.2%的网民将网络作为最主要的信息获取渠道,选择电视作为最主要的信息来源的比例只有36%,与此同时,网络使用时间越长的用户,越多地选择首选网络获取信息。如下图所示:网龄在1年以下的网民,最主要依赖电视获取信息的比例为43.5%,高于网络(33.6%)。网龄2-3年的网民,最主要从电视获取信息的比例降至34.9%,选择网络的上升到47.7%。对于网龄在3年以上的网民而言,网络取代电视作为最主要信息源的作用更加突出,53.4%的人将网络作为自己最重要的信息途径,选择电视的比例下降为28.1%。

CNNIC最新调查数据

  目前,我国网民数量正保持年均20%-30%的增长。随着网民规模的持续扩大和网络使用深度的不断增加,未来互联网作为人们信息源的地位必将更加突出,在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此消彼长中,互联网完全有可能会取代电视,成为最主要的公共新闻和信息事件发布平台。

  我对于电视媒体的建议是,利用自身的优势,放下架子,向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学习。我个人觉得其中几个重要的地方是:

  1、建立节目存档,用户可以按照不同分类点播以前播放过的节目,节目按照类型进行分类,不必按照频道分类。

  2、对于观看电视的用户实行个性化处理,每个用户建立一个帐号,自动记录用户的观看历史信息。

  3、根据用户观看某个节目的时长来分析用户的喜好,如果用户完整地看完一个节目,说明用户喜欢看,如果用户看了一点就退出,则表明用户不喜欢。根据所有用户对于节目的观看数据,对节目进行打分,根据用户平均观看时长来确定一个节目的评分。

  4、根据用户对节目的评分,列出一个每日、每周、每月热门节目排行榜。

  5、根据对用户观看节目的分析,自动推荐给用户其可能喜欢的节目。

  6、支持节目名和内容的文字搜索。搜索结果可以按照时间、播放次数等排序。

  经过这些处理,传统电视将会学到目前新媒体的众多特色,加之电视拥有的庞大传统用户群,从而为这个古老的行业带来新的机遇。

  总而言之,电视作为一个媒体平台,如果能适应新的形势,把服务用户做为自己核心目标,把主要功能从单向灌输节目给用户,变成帮助用户节省时间,在最短的时间内让用户获得最喜欢看的节目,实现这个定位的转移,就是电视媒体的一次飞跃。如果电视媒体依旧把互联网当做自己的敌人,把欺骗愚弄大众当做自己的责任,把建立低智商社会当做自己的目标,那么电视最终会难逃被用户抛弃的命运。

2010年8月13日星期五

互联网开放平台应用综述

  这些天关于开放平台的一件大事是开心网的开放平台,面对日益下滑的流量,开心网终于也坐不住了,终于也推出了所谓的开放平台,而其竞争对手人人网很早就推出了开放平台,开心网现在才开放,实在太晚了,而且开放平台也并不是救命稻草,预计也不能挽回现在SNS的颓势,游戏玩多了迟早会厌倦,SNS还是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真实关系的管理上。

  现在的开放平台是个很热门的概念,连始终封闭的腾讯QQ竟然都在财付通产品上做起了开放平台,就足以见证开放平台的战略意义,加上早已开放的人人、新浪微博和百度搜索开放平台,似乎一夜之间所有门户网站都在一拥而上做开放平台,那么开放平台到底是什么呢?国内外开放平台的类型和现状又是什么呢?下面我就总结一些常见的互联网开放平台。

  开放平台的定义

  所谓开放平台,就是首先提供一个基本的服务,然后通过开放自身的接口,使得第三方开发者得以通过运用和组装其接口以及其他第三方服务接口产生新的应用,并且使得该应用能够统一运行在这个平台之上,我们把这样的一种网络服务模式叫做开放平台。开放平台模式成功的要点在于,通过自身服务和第三方应用的互利互惠,提高用户对平台网站的粘性和使用程度,进而提高获利,同时,通过利益分摊,达到平台自身和第三方应用循环刺激而产生的滚雪球式的增长。(资料来源:《程序员》杂志2008.7月刊“OpenAPI出现、起源与现状”)

  开放平台的种类

  1、应用型开放平台

  基于某一个基础的应用模式,然后开放平台供第三方开发者扩展。如Facebook、Google Apps Marketplace、Apple App Store等。

  2、服务型开放平台

  没有一个基础的应用模式,而是把计算资源作为一种服务提供给开发者,让开发者能快速拥有大量、稳定的计算或存储资源(云计算),专心做好应用的业务逻辑,实现快速开发和部署。如Google App Engine、Amazon S3 (Simple Storage Service) 等。

  开放平台经典案例分析

  开放平台的一个经典案例就是Google,Google在开放API方面的称得上是开拓者和领导者,拥有Search API、Google Map API、Opensocial API等一系列还在不断增长的API列表,更在开放平台方面发力,推出开放的手机平台Android和云计算平台App Engine服务。其中最知名的Google Map API自2005年开始流行,成为谷歌地图成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下面就是Google详细的产品业务线图示。

开放平台应用

  Google App Engine

  Google App Engine是Google提供的基于Google数据中心的开发、托管网络应用程序的平台,每个免费帐户可使用1GB存储空间,以及可支持每月约500万页面浏览量的CPU和宽带。App Engine的服务构架提供通过虚拟化达到实时的自动规模缩放的功能。目前每个用户可以免费创建十个应用。

Google App Engine

  Google App Engine要求开发者使用Python或Java作为编程语言,并且只能使用App Engine的API.App Engine数据库不是传统的关系数据库,因此不使用SQL指定查询,用户只能使用类似SQL的查询语言(称为GQL)进行查询。大多数Web应用程序都需要进行一定的修改才能运行在App Engine上。

  Sina App Engine

  国内的新浪网也参照GAE推出了Sina App Engine开放云计算平台,从界面上看,新浪的SAE和谷歌GAE简直太像了。

Sina App Engine

  Sina App Engine支持PHP和MySQL,但数据库访问、文件操作、网页抓取等都需要使用新浪提供的API,不能使用PHP原有的函数,因此对于现有的PHP应用也都需要一定的修改才能在SAE平台上运行。

  Google Apps

  Google企业应用套件是基于网络的托管解决方案,这些应用程序包括 Gmail、Google Talk、Google 日历、Google 文档、Google 协作平台等。

Google Apps

  免费用户创建50个用户的邮箱,每个用户拥有 7GB 的存储空间,具有优秀的反病毒和垃圾邮件功能,其收费价格相对较高。企业内部协同可绑定Gtalk帐号。

  Apps Marketplace应用商店

Apps Marketplace应用商店

  Google应用商店的是Google为第三方开发者提供了一个销售的平台,目标用户群为2500万Google Apps用户,谷歌应用商店(Google Apps Marketplace)的分类非常明确,很适合企业用户使用。

  企业如果要让自己的应用进驻该应用商店,开发者需要向Google支付100美元的一次性费用。除此之外,Google还将获得应用销售额20%的分成。

Apps Marketplace应用商店

运行于谷歌应用商店的CRM软件

  Chrome Web Store应用商店

  Google为Chrome浏览器开发的应用程序商店,目标用户群为Chrome浏览器用户,开发者可以在Chrome应用程序商店销售自己的应用程序,并获得收入。

Chrome Web Store应用商店

  Chrome Web Store 将于今年晚些时候正式上线。

  OpenSocial

  针对社交网络建立的通用Open API应用,开发者可以在社交网站发布和销售社交应用程序。目前支持OpenSocial的网站有:Engage.com、Friendster、hi5、Hyves、imeem、LinkedIn、MySpace(聚友)、Ning、Oracle、orkut、Plaxo、Salesforce.com、Six Apart、天极网、天涯社区、Viadeo 和 XING.Facebook不支持OpenSocial,而是使用Facebook API接口。

  Facebook API

Facebook API

  Facebook API是Facebook推出开放平台,利用这个API框架,第三方软件开发者可以开发与Facebook核心功能集成的应用程序。目标用户群为5亿Facebook用户。

  百度开放平台

百度开放平台

  百度搜索开放平台是一个基于百度网页搜索的开放的数据分享平台,广大站长和开发者可以直接提交结构化的数据到百度搜索引擎中,实现更强大、更丰富的应用,使用户获得更好。站长和开发者也可以获得更多有价值的流量。

  百度搜索开放平台资源收录标准

百度搜索开放平台

  • 目前只接受“确定性”数据资源。“确定性”资源是指标准的、明确的,具有唯一值的数据,例如:“今日人民币汇率”、“本周NBA赛程”等。不接受寻址类数据。
  • 数据资源质量需要高于业界同类数据的平均水平。
  • 对于数据,要求精确、全面,并且更新及时。
  • 对于服务,要求高度的稳定性,和快速的响应时间。

  百度搜索开放平台案例分析

  问题:在百度搜索“某某企业电话”等相关关键词,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首屏基本是广告和其他信息,并无企业的电话。用户体验不好。

百度搜索开放平台

  解决:使用百度开放平台服务,可以免费将“某某企业电话”等相关关键词的搜索结果显示为“自然排名第一”,企业的电话信息可以清楚的显示在百度搜索的第一页,非常醒目,用户的搜索体验非常好。

百度搜索开放平台

  腾讯财付通开放平台

  财付通开放平台是腾讯在线支付平台财付通打造的一个应用平台,通过这个平台,第三方开发商的应用可以进入QQ钱包等渠道,被1亿财付通用户所使用。

腾讯财付通开放平台

  财付通开放平台上的应用是指由财付通或第三方开发商开发的,可以为用户提供独立的、完整的电子商务服务的应用程序。例如:手机支付、信用卡还款、快递查询等。

腾讯财付通开放平台

  总之,开放平台并不是什么灵丹妙药,吃一口就能让企业成功,做好一个开放平台,首先要有大量有黏度的忠实用户,其次要有一个战略性的开放平台运营计划,用实际手段来刺激和激励第三方开发者投入到开放平台的建设中,让第三方能从中得到切实的好处,做到共同发展、共同盈利,这才能决定一个开放平台的成败,开发一个开放平台并不是难事,关键在于开放平台的运营。

电子商务、锦书和凡客体

  收到一朋友的消息,问笔者这几天怎么不写文章了,不会的,贪色者很难不视美女,好思者很难返璞归真,既是贪念,也是痴念,人生在世,最怕的是超凡脱俗,对他人失去了价值,能有读者这么惦记着笔者这种小人物,于我而言首先是感动、感激,而后是压力、动力。做厨子的人最怕的是菜不合口味,扫了客人的兴致,舞文弄墨者也最担心的是文字毫无价值,浪费了读者的时间,越石既是厨子,也是好文者,笔者希望恪守宁缺毋滥的原则,总希望每一篇文字都能够做到言之有物,如果谈论的是某个困惑,那么应该给出合理的解释,如果分析的是某个缺陷,便一定要给出破解之法,可以谈错,而不可以只点问题,留下困惑。

  这里顺便给喜欢笔者的读者一个预先解释,由于生活即将作出一点小调整,接下来的一段可能未必有网可上,投稿频率不可能保持之前那么高,但笔者会一直追随月光,随时回来。

  实际上每天微博上看新闻,热点此起彼伏,很多时候都想写点什么,但又觉得没有价值,不值得长篇大论,或者尚不能驾驭。比如沸沸扬扬的郭德纲问题,吵得一锅粥,各种口水铺天盖地淹没一切,这种被错误放大的小事件,高高扬起的道德大棒,跟真理是没关系的,跟是非黑白没关系,再凑也只是多一分热闹。如果非要说跟IT有什么启示的话,那就是,只有符合大道的,才可能经得起口水的考验。以前信息流通不怎么快,人们雾里看花,再丑也美,歪门邪道大行其道,湮灭了人间道,如今新技术新应用的流行也正潜移默化影响着着时代,环境正悄悄的慢慢的在变化,那些掌握资源的人也最好不要太自以为是,一旦做过头可能适得其反。

  几条互联网事还是有简单聊聊的价值的。

  (一)电子商务和搜索

  《搜狗分拆悬疑》一文里,神级的keso到有一句话可能不对:屏蔽了百度的所谓“大淘宝”,根本就不能算真正的大淘宝。

  这点上Keso的视角有问题,可能高估了搜索引擎当前对电子商务的影响。究竟屏蔽搜索引擎会不会导致客户流向其他电子商务?这是一个最关键的问题。从表面上看,当淘宝的一部分商户受到损失,收益方可能是其他电子商务公司,因为人们通过百度搜索商品的时候,结果里不包含淘宝商户的搜索结果,那么必然会将客户引向其他网站。但其实问题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还存在一个趋势变化,电子商务首要还是信用、支付、资源有无、性价比等一系列对比问题,当客户在百度的搜索结果中不能满意的时候,他们会主动转向寡头品牌去搜寻,从而可能导致越来越少的人通过百度搜索商品,也就是说,局部会导致客户转向向其他电子商务公司,而大环境下却会向电子商户寡头靠近,淘宝的入口地位更加稳固了,一正一负下来,对淘宝的影响是很难判定的,而淘宝的能量并不曾因为屏蔽百度受到损伤是一个最直接的证据,相反,这个结果实际上更多的是对百度有实质性的损伤。对于搜索引擎而言,百度何尝不希望用户什么事都通过它来引导。

  根本而言,用户入口习惯是左右企业走势的潜在因素,建立壁垒是居安思危的必经之路。搜索引擎需要远虑的是淘宝可不可能将用户搜索行为导向其他搜索引擎,同样的道理,一个不能摆脱搜索引擎阴影的电子商务更加不符合淘宝的长远利益,关键百度不但有竞价会干扰淘宝本身的信用体系,还展开了近身格斗,期望他一碗水端平太就太天真了,类似的起点起诉百度贴吧应该也是这个无奈,尽管不乐意,但干扰到本身体系了。

  所以,淘宝看似感情用事的决策,实际未必非利。既然两者是竞争对手,早一战迟一战都不能避免一战,趁早把高下分出来也好。真要提什么大淘宝概念,越石倒是觉得,什么时候可以从淘宝向其他电子商务竞争对手市场辐射能量了,那样的霸气和底气了,那大淘宝就真不远了。

  (二)锦书

  另一个比较热的是盛大的bambook,似在搞微博营销,前面苹果的iPhone、ipad热得很,虽然都无缘体验,但不妨碍根据大伙的推荐来臆测,电子书的需求是阅读,而阅读是一个可以广义扩展的概念,这就意味着存在战略纵深。盛大的bambook的本质是一个移动终端问题,其纵深意义超出了电子书本身,大有追随苹果之意。这个故事说明了技术仍然是第一生产力,bambook的演变可能要点时间,但盛大无疑再一次走在时代的前沿,究竟这次是超前呢,还是恰逢其时,值得拭目以待。

  (三)凡客体

  最值得重视的一个现象是凡客体的流行,这个问题的深入分析可能对广告设计这行有启示意义,什么样的广告称得上优质广告?如何预判广告的效果,而后回归到归纳设计广告的一些原则修正上,应该是有探讨价值的。越石很想就这个问题深入思考下,但考虑到这是一个比较泛的问题,并且之前没接触过,所以没有把握之前不敢贸然出手,将来某个时间可能会重提这个问题,到时再跟大家探讨,算是不定期限的预告了。

  此外,一条博客观点,刚看到的,觉得有意思,有意义,也分享过来了:吸烟不会减少压力,而是推迟。

  来源:越石父投稿

拼音输入法的渐变

  输入法,这个中国人上网离不开的工具。输入法的需求是来源于键盘的限度。英文字母只有26个,它们对应着键盘上的26个字母,所以,对于英文而言是不存在什么输入法的。而汉字的字数有几万个,它们和键盘是没有任何对应关系的,但为了向电脑中输入汉字,就必须使用输入法来完成。

  笔者最早使用的输入法是智能ABC,每次打字,需要敲击空格把拼音串转化为候选的汉字,然后选择出所需要的字词。智能ABC的好处是支持简拼,字词位置固定,这样时间长了好些字词的位置和拼法就记住了,打出来很是迅速,像“我”、“你好”、“怎么了”之类的能很快很准确地打出来。缺点也很明显,它是以字词为单位,当敲击长整句时甚是揪心,尤其写文章极影响思路的连贯性。

  之后转到微软拼音,这是以整句输入为长的输入法。输入时只关心输入的拼音串是否正确,正确时敲空格把拼音串转化为中文串,然后检查一下这个中文串是否正确,不正确再使用左右箭头定位修改。微软拼音无疑在长句处理上具有很先进的技术,不过在短语上,尤其是流行语上略显单薄。

  后来出现的搜狗输入法以网络词汇、表情符号为噱头吸引了不少的用户。搜狗的进步也是有目共睹的,整句输入的准确性也渐渐地好起来。为了吸引用户加入了皮肤、细胞词库等功能。功能是越来越强,可软件也越来越臃肿。词库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好处是包含大而全的字词,坏处是词库的庞大必然造成选择上的困难。所以使用搜狗,想要的词(哪怕是生僻的词)总能打出来,不过很多时候需要翻上几页。

  现在使用谷歌的输入法,它推出了输入习惯的语言模型。输入法根据你的输入习惯来调整选词的准确性,刚开始时准确性不是太高,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教会发现越来越准确,一般的长句几乎不用选词。之后推出了输入法扩展(插件),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添加额外的功能。

  谷歌输入法具有内嵌模式,这和微软的有点相像,就是打出来的中文串下有一条虚线。它的好处是:眼睛只用看着目标位置的字符串,不用关心输入框怎么变化,当目标位置的字符串不是所需要的话,再把眼睛移向输入框做修改。这种输入模式可以更大限度地减少输入框的干扰,而且最主要的是“所见即所得”,即所看到的中文串就是最终的结果,不像微软的需要经过二次确认,更近一步。

  现在的输入法以搜狗、QQ、谷歌、微软为主导。前三者都能同步用户词典和设置,微软没有。同步的好处是保存用户的输入习惯和自造词以提升输入的准确性,坏处是记录的输入内容包含着用户的隐私。笔者就是对搜狗和腾讯保护用户隐私上的不放心所以没有使用它们,微软可能也就是基于这点考虑迟迟没有推出网络同步的功能,只保留在本机上。

  如今的输入法比几年前已经进步了很多,不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未来的输入法的前进方向就是让你思维流畅,感觉不到输入法的存在。

  来源:读者投稿,作者:HillWei

Google收购Slide的原因

  2010年8月6日,Google以1.82亿美金的代价收购了社交网站Slide.com,目前在Slide.com的网站上已经挂出大幅的公告。而就在前两天,Google宣布停止Google Wave的开发,Google Wave也同样是一款社交通信工具。

  国内估计绝大多数人对于Slide.com这个网站很陌生,实际上这个网站在国内不需要翻墙就能正常访问,目前Slide.com提供包括简繁体中文在内的9种语言,但很不幸的时,中文在许多地方都没有翻译完整,所以国内的用户访问该网站要求有一定的英文基础。

  打开Slide.com你会发现,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网站,粗粗一看,你会觉得这种网站在国内100万有没有人买还是一个问题。注册Slide.com之后,该网站提供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照片幻灯片显示的功能,幻灯片是基于Flash的,但如果要说图片分享功能的话,Slide.com肯定比不过图片分享网站Flickr.com.

  看看老美的收购案,再看看国内的收购案,你会觉得老美真有钱,随便收购一个网站就是上亿,而且是美金, 1.82亿美金折合人民币是多少,12.3亿!差不人中国人人均一块钱了。中国曾经让人津津乐道的百度收购hao123案,据说是5000万人民币再加部分期权,而当时hao123每月的收入已经到达了100万以上。与老外动不动就玩收购相比,咱们玩的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国内的大型互联网企业鲜有收购案例发生,看上哪个网站哪个应用,立马招兵买马现做,反正咱们的程序员便宜。估计国内草根创业很难这也是原因之一吧,就算你的网站做得好,用户做得多,也比不过某些大公司的有钱有人有号召力啊。

  Google 为什么要收购Slide呢,按说这个网站功能简单,Alexa排名也仅仅只有2000出头,唯一不错的就是Slide这个域名了。但如果你细看Slide 主页下方的几个社交网站小应用,再看看这几个应用在各社交网站的活动用户数,或者你就会大致明白Google为什么要收购Slide了。 Slide.com提供包括Facebook、MySpace、Bebo、Hi5、Orkut、Friendster在内的多个知名社交网站的第三方应用,也就是咱们常说的小工具。这里涉及到一个有关于第三方应用的小知识,我稍为解释一下。以Facebook为代表的社交网站实际上是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第三方可以开发自己的应用,然后发布在Facebook上。我们可以把Facebook理解为开商城的,而第三方开发者则是商城的一个档口,不同的是这个第三方不用付租金,而Slide.com就是这样的第三方开发者。

  Slide.com提供的应用其实并不多,总数不越过10个,而且这些应用都非常简单,但这些应用的用户数却非常庞大。截至涂雅写下本文的时候,Top Friends这个应用在Facebook的每月活动用户数在7,879,558人,而在MySpace上则有2,456,363位活动用户;SuperPoke! Pets在Facebook上每月活动的用户数在1,165,029人,在MySpace上则有7,050,023位活动用户;SuperPoke!在 Facebook上每月有1,041,600的活动用户,MySpace上有1,978,195位活动用户。如果不计算用户叠加的话,仅仅是这三项应用,Slide.com在Facebook和MySpace上就有21,570,768,别数错位数哦,是二千一百五十万!

  现在你明白 Google为什么要收购Slide.com了吧,Google不是看中了Slide的网站,也不是相中了Slide.com这个域名,而是看中了 Slide这几千万的用户,最重要是,这几千万的用户都是社交网站的用户。Google在社交网站上是屡败屡战屡战屡败,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这次收购 Slide.com无非就是看中了Slide用户的用户数和在社交用户中的名气,想从 Facebook和MySpace抢得一碗饭吃,当然了,也可以得到一些人才。Google收购Slide最大的风险在于,假如Facebook和 MySpace以种咱理由禁止Slide的某些应用,那岂不是亏大了?虽然说这种可能性很少,但并不表示没有,必需对于Google这样的竞争者,做出一些不可思议的事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Slide并不是一个多么复杂的网站,从技术上来看并没有多高的技术含量,这也提醒国内的创业者,在当前的创业环境之下,我们是否应该依附于第三方平台,利用他们的API进行混搭(Mashup),虽然不能卖到1.82亿美金,不过能卖到0.182亿人民币也是不错的,再不行的话,打个八折,你以为呢?

  来源:涂雅投稿,原文链接,网站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涂雅并保留原文链接,否则视为侵权。

2010年8月11日星期三

Google Buzz路在何方

  Google Buzz其实是一个相当不错的产品。笔者在buzz刚刚推出时就去试用过,但是当时对于这个相当社会化的产品还并不了解。时隔几个月,现在已经对于这个全新的产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Google Reader与Google wave

  社会化,无疑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词。社会化网络的出现,极大的增强了用户的粘度。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Google Reader社会化的研究。

  • Google Reader在社会化之路上堪称典范,时至今日,已经近乎完美的实现了各种社会化的构想。
  •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正是Google Wave。
  • Google wave走的并不是社会化的路线,而更加类似于一种协作平台。

  Google Reader的成功,和Google wave的失败,实际上恰恰正是因为同一个原因:用户。由于Google庞大的用户群,Google Reader的社会化之路才走的如此轻松;同样,也正是因为脱离了这个用户群,Google wave也不可避免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

  无论是gmail也好,wave也罢,最终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用户。没有用户使用的服务,必然是失败的。

  社会化之争,实际上就是用户之争

   Google Buzz

  wave的失败,显然对Google触动不小,于是他及时的推出了Buzz。Buzz最大的优势,便是这难以置信的用户群——他是内置在Gmail 当中的。这样的设定,使得Buzz从一开始就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同时更加可怕的是,他也是基于Google另外一个最为成功的服务——Google Reader上的。

  在此前,Google Gmail的用户和Google Reader的用户虽然是同样的一群人,但是他们之间却始终缺乏一种有效的交流手段。

  明白了用户的重要性之后,Google显然不能对此放手不管。于是Buzz顺理成章的出现了。

Buzz


   Buzz的出现,成功的在Gmail用户和Google Reader用户之间建立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原本可以说是完全被隔离的两组用户,现在微妙的融合到了一起。这无疑有效的增加了gmail用户的粘度。

  但是,我想Buzz的出现,绝对不仅仅只是为了给这两个服务搭桥的。

   Buzz的发展

  无论一个服务最初被设想的多么完美,最终也都是需要交由用户自己去判断其价值的。而这也正是Buzz所面临的尴尬。

  我相信在最初被构想的时候,Buzz显然是肩负着更加重要的意义的,参见来自于维基百科的记录——

Google Buzz是由Google开发的社会化消息工具,集成于该公司的邮件服务Gmail中。朋友分享的链接与信息会显示在Gmail界面中。Buzz中融合了照片、视频、链接等多种元素,形成了Gmail会话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的。Google Buzz一开始的目的也是本着社会化这条路而来。不论怎样,他或多或少的实现了这一目标:Gmail的用户之间的交流开始变的越来越多,停留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在此之前,我从未想过自己还能够和这么多的Gmail用户进行直接在线的交流,而这个平台甚至还是Google提供的。从这个角度来看,Buzz无疑已经成功了。 但同时,Buzz也走上了另外的一条道路。

   Buzz的尴尬

Buzz
 

  虽然Buzz提供了多种不同的分享方式,包括连接自己的博客等等。但是每天看下来,里面出现最多的,始终是来自于Google Reader的共享条目。

  Google的本意或许是希望Gmail用户可以多一些交流,这现在已经无从分析。重要的是,现在的Buzz,直接导致了Google Reader的内容大量涌入Gmail。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原本混乱的信息更加混乱,凭空增加了阅读的成本。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自己并不希望看到这样的结果。尤其是当一条信息已经在阅读器中重复出现了多次之后,又再次出现在了Buzz中。这真是一件令人相当郁闷的事情。

  造成这种问题的根源在于定位。Buzz最初的定位是一个介于Google Reader与Google Gmail之间的社会化交流平台,选择同步Google Reader的分享不仅可以让这种定位更加明确,也可以有效的促进初期的讨论。

  但是这种定位并不明确。

  1. Buzz是Gmail的扩展,这样一来Gmail的纯邮箱用户可以直接参与社会化的讨论
  2. Buzz也是Reader的延续,让Gmail用户可以了解Reader中的好友分享的内容
  3. Buzz当然也可以独立,成为同时拥有Reader与Gmail用户的讨论内容的论坛

  结果,Buzz可以以其中任何一个目标作为定位并专心的发展,但是他选择的是模糊自身的定位,以求同时包括。

  这种模糊的定位所带来的结果,并不是一个各方面都完美的突破性产品,而是一个只能说差强人意的Gmail衍生品。

  但凡是一个成功的产品,其自身都有着极其明确的定位,无论是twitter,还是dropbox,甚至于是evernote。他们的成功,都归功于自身明确且唯一的市场定位,而不是期待能够包括更多的内容。至少,这不是在一个产品成熟之前所需要考虑的。也即是说,一个产品的成功与否,并非取决于他能够做到什么,而是清楚的知道自己不能做到什么

  Buzz不能说不成功,但他却终究无法摆脱Google Gmail和Google Reader的阴影。只希望Google Me可以带来一些全新的东西吧。

  来源:读者投稿,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