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8日星期日

从DTD网络流量谈W3C管理员的郁闷、惆怅和纠结

  DOCTYPE是Document Type(文档类型)的简写,在页面中,用来指定页面所使用的XHTML(或者HTML)的版本。DOCTYPE声明的写法遵循一定的规则,它指出阅读程序应该用什么规则集来解释文档中的标记。HTML xmlns属性是在文档中定义一个或多个可供选择的命名空间。该属性可以放置在文档内任何元素的开始标签中,它定义了一个命名空间,浏览器会将此命名空间用于该属性所在元素内的所有内容。

  当我们在查看网页源文件的时候,在源文件顶部往往都能看到:

  <!DOCTYPE html PUBLIC “-//W3C//DTD XHTML 1.0 Strict//EN” ”http://www.w3.org/TR/xhtml1/DTD/xhtml1-strict.dtd”>

  或者

  <html xmlns=”http://www.w3.org/1999/xhtml” …>

  如上面的代码,都含有指向W3C网站服务器的关于HTML DTDs 和 命名空间相关的网页资源。W3C管理员的纠结正源于此。

  我们注意到上面的刷蓝标签,其实并不是HTML中的超链接,他们是仅仅用来作为确认的URIs,这是以机器能读懂的方式告诉计算机“这个文档是HTML”。并且,通常计算机软件程序并不需要去抓取这些URI资源,并且一定不需要反反复复地去抓取这些资源!然而,W3C服务器却接收到“令人震惊”的“出奇地大”的对这些资源的请求:每天收到超过130,000,000次的请求,占用宽带使用350Mbps,仅仅是抓取几年未变样的资源文件。

  这时,W3C管理员声音很哽咽,感觉得出这事对他影响很大,鬼斧很认真地接着听她讲下去,了解到:

  这么大的网站访问请求,有绝大多数来自处理各种标记(HTML, XML, XSLT, SVG)的系统,如在验证DTD或schema的处理期间发起的请求。

  要处理这么大的请求给W3C带来了昂贵的成本和代价:服务器!带宽!还要花费大量人力来分析这些请求数据、限制或阻止一些大量重复的请求。“很郁闷,我们宁愿用这些钱去做其他事情!比如改进、完善W3C和WEB社区的软件和服务。而不是这样被耗这么多钱!”W3C管理员显然有点小怒了。

  “前不久,我们加了一个系统来监控这些请求,并对一些泛滥的请求直接发送503错误,并根据具体的垃圾请求形式作为对应的响应信息返回。我们希望是这些个对W3C发起大量请求的软件的开发者或部署管理员能够注意到这个错误,并且对他们的软件做一些必要的修正。”W3C管理员继续哽咽地讲到。听到这里我拍拍她的肩膀说“i am sorry!”表示同情。

  “但是这些系统大多数依旧每日无数次地请求相同的DTDs,即使我们夜以继日给它们返回503错误也毫无效果,为啥这些系统这么讨厌!他们根本就不关系这些请求!(对于一些请求源头,我们最后在TCP层对其IP进行了阻止。)”

  “我们也鉴定出了一些导致对W3C大量请求的软件,并且联系了他们的负责人,告诉他们在对W3C进行DDos攻击。一些进行积极相应并及时修正了这些问题。不幸的是,有很多却拖延很长时间不给解决!还有大量的请求无法断定来源!”W3C管理员眼睛里夹杂着丝丝无奈。

  “我多么希望这个问题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做梦都想!这也是为了部署在W3C网站的所有软件着想。所以我给那些软件作者一些建议,希望他们不要再无休止地折磨W3C”:

  1、关注您的HTTP响应码。

  编程的一个好习惯是检查您的响应码,否则当一些错误发生的时候您压根就不知道。

  2、善用 HTTP caching/expiry 信息。

  W3C网站的资源是以友好缓存方式存储的。我们的DTDs 和 schemata都明确定义过期时间为90天以上,所以压根没必要一天不停息地请求。(有一个公司的许多IP地址从W3C请求DTD,一个IP地址每天请求竟然超过10万次。)

  3、如果您的软件实现采用HTTP,可允许超速缓存。

  4、负责关注您对外出的网络流量。

  5、在实际需要的时候才抓取外部内容。

  最后,W3C管理员抛出一个问题:“W3C可以忽略这个问题,响应所有的用户请求吗?”

  假如有一天,我们目前处理10亿多DTD请求,变为100亿次的DTD请求该会怎么办?

  总的来说,对于W3C过度的DTD网络流量(W3C‘s Excessive DTD Traffic )这个事,“W3C管理员很生气,郁闷、惆怅、纠结”,这比墨西哥湾漏油更让她寝食难安。

  网林鬼斧最后给W3C管理员了三点建议,希望对其有所帮助:

  1、首先得让大家知道这个事情、逐渐重视这个事,这一点阅网博客带头给大家进行国内首次的书面介绍。

  2、在中国做一些更明了的使用手册或帮助手册,如果中文帮助做好,错误的时间、错误的请求是可以最大程度避免的。在做一份关于DTD使用经验更加简单明了方面,阅网博客愿意帮助W3C共同推进此事。(当然国外也是。)

  3、希望W3C管理员注意身体,该吃吃该喝喝,有事别往心里隔,积极处理此事,但是别因此日渐憔悴,多出去转转、多陪陪家人:) 哈哈,有点扯远了。

  最后,希望W3C管理员头疼的这个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来源:阅网博客投稿,原文链接

2010年7月16日星期五

谷歌地图惊现哀怨女鬼脸

  据台湾中天电视报道,高雄县冈山镇一名房地产中介,在利用谷歌地图帮客户搜索房屋时,却意外发现卫星地图里有一张恐怖的女人脸,这张女人脸很清楚地浮现在农地上,而且右手还拖着脸一副哀怨的模样,让漂亮的地产中介小姐看了直呼恐怖。

  这张女人脸地标位于台湾高雄桥头乡的一片农田中,从卫星地图上可以看到一张女人脸清楚浮现在上面,女人脸的上方是一个箭头,接着是女人脸,下面还写着三万和333的数字,这张女人脸庞,右手拖着脸,模样哀怨,让中介小姐越看越毛,全身起鸡皮疙瘩,发现这张图之后,中介小姐连续好几天睡不好,脑海里尽是农地这张女人脸,还有他哀怨的眼神。

谷歌地图惊现哀怨女鬼脸

高雄县农田惊现哀怨女鬼脸

谷歌地图惊现哀怨女鬼脸

地图发现者被吓的不轻

  我看到这个新闻后,登录谷歌地图进行浏览查询,很快就找到了这个女人脸的坐标地址,是:东经120°19'45.61" 北纬22°45'26.68",在谷歌地图搜索120°19'45.61"E,22°45'26.68"N,放大到最大可以看到,其KML地标文件可点这里下载

  中天电视的视频报道

  实际上,世界各地使用地图的网民每天都会在谷歌地图上发现一些有趣的地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以下是Google Earth观察收集的一些有趣的“人脸地标”。

  撒旦脸 - 美国

撒旦脸

  耶稣脸 - 匈牙利

耶稣脸

  51区人脸 - 美国

51区人脸

  幽灵女士 - 美国俄亥俄州

幽灵女士

  骷髅脸 - 美国犹他州

骷髅脸

  印第安人面像 - 加拿大

印第安人面像

  最后这张印第安人的图片是最知名的Google地图人类图案之一,从太空上看,加拿大的这座山看起来就像一个印第安人的头像一样,但事实上它完全是大自然的杰作。这个被称作“荒地守护神”的“人面像”,其实是经流水侵蚀周围土地形成的一个河谷。

思考微博客

  越来越多的事件告诉我们,微博客在国内的影响力已经不容小觑,当其正在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之时,我们接受信息的渠道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在这篇文章当中,笔者根据自己的见解,对于微博客进行了一些阐述。

  随着国内各大门户网站相继推出了自己旗下的微博客(MicroBlog)之后,笔者觉得有必要在这里由表及里的探讨一下有关微博客的意义及其发展趋势。

  关于微博客的来龙去脉,一二句足矣:即目前我们看到的微博客形式均是以Twitter为原型发展而成的。

  接下来就深入探讨微博客迅速走红的一些原因及未来路在何方。

  一。微博客符合这个时代的仓促性——跟对了时代的节拍

  这是微博客发展的基础,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很多互联网人士都指出,门槛低是微博客成功的重要因素。其实,这只是很表层的原因,从更为深刻的角度来看,就要追溯到这个时代的特征。

  首先,这是个仓促的时代,人们都进入了一种快节奏的生活,周遭的一切仿佛都在被“快进”的演绎与播放着。

  仓促的代价就是惯性思维的增加以及创生性思维的减弱。“缓慢的活着”成了一种代价很高的生活方式。对于常人而言,只有不断地加快自己的节奏,才能更好的去跟上这个时代的节拍。

  于是,思考的代价就会进一步的提升。之于大部分人,不间断的去思考,也就会成为一种负担,而不是一种消遣。同时,往往常人思考的代价与被关注性是不成正比的,当你花费几小时写一篇博文,就有那么几个人去浏览,一二条评论罢了。偶尔写一二篇,为的是自娱自乐。一旦多了,就成了寂寞的堆砌。

  因此,微博客的到来,更多的是则减少了人们的思考,让用户可以下意识的道出三言两语,无需华丽的辞藻,无需深邃的思考,就可以完成一次传播信息的动作。

  正因为是这样的去思考化,也使得使用微博客的终端范围可以不断地扩大,这也更进一步的反作用于增加其快捷性。

  综上所述,跟对了时代的节拍,就可以良性且长远的发展。有时候,天时地利也是决定成功的必要条件。

  二。 微博客更注重于分享,而非闭塞的个性化——互动中产生分享

  如果说常规意义上的博客更加注重于用户自我完成发布信息,更注重于用户的个性化思维,那么,不得不说,微博客的意义就在于互动中的分享。

  事实上,通常博客上的写作都是趋于闭塞化的,基本没有什么流动性,只是在一味的制造信息,很是死板。由此,社区化网站的形成,正是在于试图盘活这一种内在的自闭性。如果不会去主动的融入社区,大多数用户之间是根本不会去产生互动的。通常,大家都想去被他人关注,却不愿意只是去关注别人。

  在这里要申明一个前提:在研究微博客时,应该从大众用户入手,因为这才是微博客最基础,最根本的活力所在。

  微博客看似是一种倾向于单向性的“追随”,其实不然。除去个别的“意见领袖”,我们从大众入手,就会很清晰的发现,由于站在同一个平台上,因此普通用户之间往往会互相成为听众,再加之微博客的更新速度很快,这极大地增加了用户之间的互动性。要说明一点,其实用户之间的互相转播信息,就是一种信息之间的互动。

  换言之,如果说微博客真的是一味的单向收听,这只会使用户感受不到任何的互动性,那么,其粘性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也就不会有如此蓬勃的发展之势了。

  由此可见,微博客本身就是构建在一种社区的意义之上。由于天然的互动性,使得它不得不去学会分享,而不是去一味的闭门造车。在这里,每一位用户,都充当了一个信息发布的平台,也在不断地接受着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正是由于这样的信息接收方式,才造就了持续发布信息的一部分来源,这也就是所谓的互动中的分享与分享中的互动,正是这样一种方式,可以使信息短时间内病毒式的传染。所以,有时候的简短几句,就可以在几天之内传遍全世界。

  同时,用户大部分微博客的内容,都不是精雕细琢的,大都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因此用户不会去特意的关注自己的信息。试想,在这样的基础上,如果再缺失了一些分享,又会剩下些什么呢?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及微博客当中的名人效应。不少微博客邀请了一些业界精英,这一点也很为重要,会极大的增加用户之间的粘性。对于自己欣赏的名人的一些日常行为,生活状态,也是用户们所津津乐道的。

  同时,正是由于微博客的便捷性与终端多样化,使得它在分享中传播信息的速度也比传统媒介要快得多。因为这一种特殊的分享只需要一两步即可,根本不需要过多的思考。当然,这也成就了每个人都是一个信息发布的终端。你我的话语权,似乎也在无形中提高了些许权重。

  三。莫让个性与分享碰撞——效果绝不是和数效应

  在这里,不得不说,有一些网站只看到了微博客的外在结构。于是,依葫芦画瓢,在自己的博客系统里也加入了类似于微博客的形式。其实,这种看似天衣无缝的嵌入,在实际上是起到相反作用的。

  同样,从理论的角度,这本来就是自相矛盾的。上文中一再提到,博客本身就是一种注重于个性化的产物,是一个相对比较正式的个人发布平台。而微博客,则更注重于互动与分享。在博客系统中嵌入了微博客的形式,微博客基本没有什么价值了。因为用户基本不会在自己的地盘上特意关注别人的行为。相反,如果在微博客中嵌入了日志等功能,用户依旧会比较反感,因为这会使人心理上觉得很不正式,会破坏一种简单的和谐。同时,在习惯了140字解决一切问题的微博客中,超过800字的文章会让任何人都看不下去。

  总而言之,把个性与分享互相嵌入,其效果绝对不可能是和数效应。微博客,关键就在于一个“微”字,因此,越简单,反倒越好。这样既非常符合时代的仓促性,又给人心理上以良好的感觉,同时还有着非常清爽简单的视觉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故而,在这里提出一点建议:微博客一定要给予相当程度上的独立与简单化。它一定要有自己独立的界面,要和博客相分离,而不只是一个应用罢了。同时,也不要在其上附加过多不必要的操作,简单最好。否则,会事倍功半。

  四。关于未来微博客的展望——越开放,越成功

  在把握了以上几个基本点之后,微博客如果想要进一步的发展,就要不断地扩充其用户终端,使得用户更为便捷的融入其中。在这里,开放API就会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开放的足够好,让各终端不断地与之互融,才会使用户逐渐在社区中产生一定的粘性。也就是说:越开放,越成功。最终就是要向着形成“无所不在的终端”这一目标来发展。

  文章的最后,从实际角度出发,对于国内格局做出一点分析。由于这种网络模式本来就是一种舶来品,本身的形式已经基本统一,不存在模式方面的关键性突破。由此,就国内而言,也只有流量最大的两家门户网站可以最终占领高地,进一步的垄断市场。

  来源:读者投稿,作者:郭鹏程,联系邮箱:catkin.guo(#)gmail.com,来源链接

2010年7月15日星期四

CNTV除了垄断还能做什么

  世界杯期间,相信通过网络收看直播的用户不在少数,而国内只有cntv授权网络在线转播,其他几家合作伙伴(新浪、腾讯)也只能使用人家的信号。

  本以为,做为有官方背景的cntv,收看效果与收看体验一定不错。但事实是我们的生活又回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重新拿起了遥控器守在了电视旁。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先说网页版的cntv,世界杯直播地址:http://worldcup.cntv.cn/live/index.shtml

世界杯直播地址

  笔者的体验:15秒钟的广告共有三段,目前在所有知名视频服务网站中,在视频节目前放置长达45秒钟广告的仅此一家吧;另外,视频如果不设置全屏,看起来比较小;如果全屏来观看则视频质量比较差,模糊、马赛克……

  偶尔,还出程序性错误,直接无反应,关闭、重新打开,再等45秒……让人倍受煎熬。

程序性错误

  也曾经多次下载cntv的客户端软件CBox。看其官方介绍挺不错的,但下载后使用,播放过程中不敢拖动窗口,只要你拖动就马上死机,而且是整个xp系统无反应,只能按机箱上的重新启动…… 关于这个问题不是系统的问题,笔者不敢说系统打造的多好,但也不是流氓软件霸占笔者的操作权,开机启动加载的只有一个杀毒程序小红伞。当出这种情况的时候连windows的任务管理器都调不出来,不知道这程序在发布前调试过没有……

  以前,也经常用cctv的客户端看电视,虽然当时只是个测试版,但运行稳定,用户体验不错,尤其是高清台真的不错。

  可惜的是现在只能是cntv,不能用cctv了。因为这次世界杯在国内的转播权问题,我们网民也“被cntv”了但是不知道cntv除了垄断还能做什么……

  试想cntv,与其它视频网站相比,其具有官方背景,那么肯定也是花了纳税人的钱办的网站,但是除了努力的放广告继续赚钱外,在视频播出方面貌似努力不够。对广大需要网络视频,尤其是通过网络观看电视的用户尊重不足,是严重的失职。现在cctv.com直接跳转到cntv.本应该cntv要承担起原来cctv网站的所有责任,但以其目前的表现来看,是严重的失职、不负责任,花着纳税人的钱置广大网民的利于于不顾。为什么这样说呢,cntv是cctv的替代产品,其主要职责cctv的网络版,但看cntv的页面,视频播放只占整个页面的六分之一左右,除了视频节目前长达45秒的广告外,视频周围几乎都是广告。不知道是为了广告而视频,还是为了视频而广告。不要做本末倒置的事情,做为cntv应该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如果你把用户体验做好了,相信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光顾一些小的网站。那些所谓的“侵权”网站也就没有生存空间了。

  关于网络共享,现在的社会是需要尊重个体的社会,尤其在互联网的平台上,尊重不同用户的感受与体验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不能强迫所有人都去访问同一家网站或者使用同一个软件。作为cntv本来自己的播放客户端做的不怎么行,也没有公布其API接口,让其他开源用户也是无可奈何,只能像笔者一样回到十几年前的生活状态,手拿遥控、看电视了,如果这样那要你cntv做什么?也难怪在世界杯期间一切所谓“侵权”的网站越俎代庖,弥补cntv的不足了。与以前的其他的视频播放提供商相比,如pps、pplive,不但自己的客户端做的很成熟,而且提供了相关的api接口,让我们可以直接把其整合到linux系统中的Totem播放器中。让不同个性的用户有自己的选择权。

  技术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文明在发展,互联网络也在飞速发展中,但如今收看个网络电视,用户体验却在下降,说深刻一点也就是我们的生活水平在下降……最终会导致什么,相信大家都能预见……

  不久,就是广州亚运会了,我们也需要收看比赛,也离不开cntv,如果cntv继续这样下去,我想所谓的“侵权”网站还会继续出现的……

  体育所展现的精神依然鼓励着我们。希望广州亚运会期间,我们网民不要又“被cntv”,又被不尊重,又要回到电视机旁……

  来源:矮子博客投稿。

2010年7月14日星期三

谷歌地图增加航拍图片

  据Google地理博客报道,谷歌地图在原有的地图、卫星、地形等功能的基础上,又在美国和世界范围内增加了45度角的航拍地图,用户可以高清晰度看到世界各地的航拍照片,当然,中国地区除外。

  现在,所有谷歌地图的用户都可以看到这个45度角拍摄的航空照片,照片还可以放大,45度角的航拍图片,可以看到比卫星地图更多的细节信息,用户的视觉体验也较好。

  谷歌航拍地图可以看到的航拍图像目前只有有限的几个位置,包括欧洲和南非的一些城市,以及美国西海岸一些地区。

  航拍地图的照片来自空中,例如飞机,而不是太空上的卫星,因此航拍照片的清晰度更高,用户可以从较好的角度欣赏到建筑物和地标的侧面图像,而不是顶部,从而弥补了卫星图片的一些劣势,早先Google曾经发布过澳大利亚的航拍图微软的卫星地图以前也提供过航拍地图。

  下面是南非开普敦Waterfront的航拍图,我以前曾经去过那里,海鲜的味道很不错,港口的海鸟一点也不怕人。

谷歌地图增加航拍图片

  旁边的开普敦足球场的航拍图,放大后可以看到里面一个一个的座位。

航拍地图

  目前所有的Google提供的45度角航拍地图地标可以在这里查看

2010年7月13日星期二

对未来Google搜索技术的深度分析

  随着互联网的信息量越来越大,搜索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加入到了搜索这片没有边界的市场中。Google作为行业内公认的技术领跑者,在近些年也不负众望,推出了多项创新型的搜索技术,比如商品搜索、基于地理位置的搜索、加密搜索等等。

  相对于百度、必应等其他搜索引擎,我们能从大量的仔细分析中感受到Google在提供更有价值的结果页面所做的努力。尤其是作为一个SEO从业人员,对搜索引擎的分析也是不可或缺的,Google搜索或许已经在下面列举的这些技术细节上有了突破:

  1、Google已经开始尝试感知信息的来源地址,并在为保护原创作出努力

  众所周知,中国的互联网是一片抄袭的天地,国外虽然有比较强烈的版权意识,但转载也是非常普遍的事情,这就给许多坚持内容为主的中小型网站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既打击了原创作者的积极性,也对互联网的健康发展有着非常消极的影响。并且在这一大的互联网环境下,也催生了许多以转载、采集为主要内容、以各种广告联盟为资金来源的“垃圾网站”。

  从对Google的大量分析来看,Google已经在开始逐步清理这种垃圾网站了,并且会刻意降低此类网站的权重。

  例如,对于某些站长聚集的原创网站,往往都会有大量的垃圾网站进行采集。而当这个原创站发布新的新闻之后,就会马上被垃圾站进行转载。然后在百度等搜索引擎进行搜索,很可能垃圾网站上的这篇文章的排名比原创站上的这篇文章的排名还要高得多。因此,百度对文章内容是否原创的判断是,网上是否还有其它相同文章,如果没有,放出页面再说;而Google则不然,Google会检索大量的类似页面,然后做出一个判断,这篇文章的原创来源应该是哪一个网站,然后再放出页面并将这个网站的排名放于其它转载的网站之前。

  或许以上只是我的个人推断,但实现这一原创识别技术并不困难,比如原创的文章一般会带有来源网址,原创网站大部分都是原创文章,原创的文章会带有网站的特殊标识,比如网站名等等……Google应该有能力进行模糊判断。

  2、Google已经有能力推断某一访问者的行业与兴趣,并且尽力提供相关的内容

  如果你查看计算机上存储的Cookies,会惊讶的发现,Google的几乎全线产品都会在用户的计算机上留下Cookies,并且过期时间非常的长。即使你从来不使用Google的产品,也同样骗不过Google的眼睛:非常多的网站上都有Google Adsense广告,非常多的网站都有Google Analytics统计等等。

  通过Google庞大的数据分析系统,它甚至可以追踪到你打开浏览器的那一瞬间,在大部分的网站做的任何事情,包括访问轨迹、点击情况、浏览时间等等。如果将这一分析结果应用到你的搜索结果页面,将会出现非常不可思议的情形:你是一个IT从业人员,经常浏览IT相关的网站,你在Google中搜索“联想”,Google将会给你返回与联想计算机有关的结果;如果你是一名文学爱好者,经常浏览各大文学网站,你在Google中搜索“联想”,Google将会给你返回精神、思想方面的“联想”词条。

  3、Google已经在尝试分析你输入关键词的意图,甚至是具体意图

  曾经有人嘲笑Google不懂本土化、不懂中文,并且举了个例子:《功夫》电影上映时,在百度中输入“功夫”,返回的是与电影有关的资料,而在Google中输入“功夫”,却出现了中国功夫的介绍和少林武术的广告。

  这的确是当时谷歌存在的现实情况,但是,随着谷歌的不断努力,现在的状况已经今非昔比了。Google不仅可以敏锐地捕捉各种新闻词汇,而且可以实时显示全球当前正在发生的新闻,甚至连Tittwer上正在发表的有关微博也没有放过。这种巨大的进步与开放的姿态是国内许多公司都无法比拟的。

  4、Google一直在坚持技术主导的概念,并且与百度等公司的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差异

  要说百度非常懂中国人一点也不为过:在娱乐、时事、体育等方面,百度花费了大量的努力来整理搜索结果,力求在人们心中留下一个好的印象,但你在百度中搜索“delphi embeddedwb”等纯粹技术类的文章就傻眼了。但是,Google在在这些冷门的搜索中依旧保持着良好的表现。

  因此,Google是按照文章的含金量来决定是否收录的,而不是某些搜索引擎的搜索热度。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Google作为国际上著名的搜索引擎,不仅没有因退出大陆市场而放弃本地化的尝试,而且更加努力的去适应这片神奇的土地。

  来源:读者投稿,作者:李方,来源链接

没有Google的世界会是怎样

  Google,毫无疑问是世界最知名的公司之一。它不仅使人们可以自由获取信息并且给出了电子商务存在的理由,最重要的是它向世人证明了:免费可以盈利!或许这一切让你更加想知道——如果没有Google世界将会怎样?

  可能会有很多假设:或许微软会比今天过的更糟?或许苹果会破产?亦或许雅虎不再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公司?如果真的没有Google世界会怎样?

  Yahoo:

Yahoo

  你不能遗忘它——曾经作为Google最大的竞争对手,现在却被远远的甩在了后面。雅虎拥有一切:充足的资本,广泛的用户基础,强势的业务。真正需要的是一个有卓见的领导者来带领它走向成功。

  如果没有Google,雅虎完全有可能在互联网领域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并最终成为最有影响力的互联网企业——而非微软或Google.然而,事实上因为杨致远(雅虎创始人)的举棋不定,雅虎已经不能延续曾经的繁荣。即使在激烈的竞争中雅虎也没有采取措施完善自身,以至于到今天雅虎CEO甚至无法解释她的公司做什么。

  这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即便没有Google也会出现其他竞争者击败雅虎。或许这就是雅虎的命运。

  微软:

微软

  如果是Google是隧道尽头的亮光,那微软就是隧道之中的黑暗——无处不在但难以察觉。如果没有Google,开源软件的春天不会来临,Windows操作系统仍然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大,桌面软件将会一如既往的重要。此外微软还将在在线广告和云计算领域赚的盆满钵满并与雅虎展开激烈的竞争。

  “不幸”的是:Google带来了云计算的概念并且开发了丰富的基与云计算的服务。如果任何服务都可以在云端实现,桌面应用即将被云端所取代,这将直接威胁到Window操作系统的霸主地位。微软也不得不直面Google的竞争,从在线版Word的推出和Windows Azure便能看出。

  但是我们可以明显看出:Google一直避免直接入侵微软的核心领地,多年来人们一直呼吁Google建立一个操作系统粉碎Window操作系统,直至最近随着Chrome OS和Android的发展Google才向微软发起了挑战。

  或许你可能会想其他竞争者对微软加以挑战。但是有这种资本的除了Google还会有谁呢?

  苹果:

苹果

  当下说起互联网可能无法不提苹果。因为苹果已经变得足够强大。在手机操作系统领域Google和苹果的竞争或许是最吸引眼球的。人们总是很热衷于比较Android和iOS.但是我们换个角度想:如果没有Google Maps ,YouTube以及对基于Web应用的普遍重视,iPhone的应用性将大打折扣。或许iPhone将失去与黑莓和Windows Mobile竞争的重要筹码。

  结语:

结语

  Google带给我们的意义远不止于以上,如果真的没有Google我们习惯的生活方式也会发生改变,所以我们感谢Google给我们自由的信息,丰富的应用。这也无不体现着Google对于互联网的领导力。

  来源:读者littlear投稿,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