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8日星期六

Google搜索启用新界面

  从本月5号开始,Google搜索开始启用新的外观和界面,首先是Google.com网站,接下来是其他37种语言版本的网站,现在,包括谷歌香港在内的所有语言的Google搜索都变成了最新的搜索界面。

  这次界面修改可谓翻天覆地,搜索界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左侧增加了导航栏,提供了与用户搜索最相关的搜索工具。

  去年,Google曾经推出过搜索百宝箱(Search Options),也是在搜索的侧边栏显示搜索选项,用户可以选择打开或是关闭该功能,通过这种方式Google为用户提供了多种搜索工具。在现在发布的新UI界面里,Search Options成为固定的左侧搜索工具栏,显示的内容会根据搜索关键字而动态变化,用户点击“更多”后会显示全部搜索选项,包括:所有结果、资讯、博客、图片、视频、地图、购物、图书、动态更新、论坛、问题解答。

Google搜索启用新界面

  其中,“动态更新”为Google的实时搜索功能,包括Twitter、Friendfeed、Buzz等微博的更新,“论坛”则是Google抓取各大论坛、天涯来吧、百度贴吧等社区的帖子,“问题解答”则是问答的搜索,内容来源于天涯问答、百度知道、谷歌支持论坛、搜搜问问等问答网站。

  Google称这次改版会使得用户的搜索体验发生巨大变化,目前微软的Bing也是这样的设计,根据我的体验,在普通1024×768的屏幕下,感觉Google新的UI搜索界面并不太令人习惯,搜索界面非常别扭,搜索的内容被压缩在中间一小块,左右两边空着大片的内容,用户视角的核心内容被迫跑到了中间,体验非常不好,但是在大屏幕宽屏显示器下就没这种感觉,宽屏下,感觉新的UI界面内容位置似乎正好合适。

  新的界面将使得用户的多样化搜索更为方便,可以更简便的从普通搜索切换到资讯、图片、博客、视频等搜索界面,但是由于Google的前后搜索界面相差太大,用户对于新界面的适应可能要花一段时间,很多用户可能会更习惯原有的UI界面。

2010年5月7日星期五

电子商务网站用户分析

  当用户在电子商务网站上有了购买行为之后,就从潜在客户变成了网站的价值客户。电子商务网站一般都会将用户的交易信息,包括购买时间、购买商品、购买数量、支付金额等信息保存在自己的数据库里面,所以对于这些用户,我们可以基于网站的运营数据对他们的交易行为进行分析,以估计每位用户的价值,及针对每位用户的扩展营销(Lead Generation)的可能性。

  评价用户价值的指标

  对于评价指标的选择这里遵循3个原则:

  1、指标可量化:没办法,要做定量分析,这个是最基本的前提;

  2、尽可能全面:根据底层数据选择尽可能多的可以获取的指标,这样能够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

  3、线性独立:即指标间尽量保持不相关。比如如果选择用户的购买次数和总消费额,那么一定是购买次数越多的用户总消费额越高,也就是导致了评价维度上的重合,而选择购买次数和平均每次交易额可以避免这种相关性产生的弊端。

  根据以上几个原则选取了以下几个指标(同样根据网站的特征选取合适的统计时间段):

  1、最近购买时间:用户最近一次购买距当前的天数;

  2、购买频率:用户在这段时间内购买的次数;

  3、平均每次交易额:用户在这段时间内的消费总额/购买的次数;

  4、单次最高交易额:用户在这段时间内购买的单词最高支付金额;

  5、购买商品种类:用户在这段时间内购买的商品种类或商品大类。

  用户评价模型的展示

  一样的,也可以用雷达图进行展示,同样也使用离差标准化的方法对每个指标进行消除度量单位的10分制评分。下面是一个雷达图的示例:

雷达图

  通过这个雷达图,我们可以读到比用户忠诚度更多的信息。图中的上面3个指标——最近购买时间、购买频率和购买商品种类可以用来评价用户的忠诚度,而下面的2个指标——平均每次交易额和单词最高交易额可以用来衡量用户的消费能力。如上图,用户1虽然购买频率和购买的广度不高,但其消费的能力较强,而用户2是频繁购买用户,对网站有一定的忠诚度,但其消费能力一般。所以图形的上半部分面积较大的用户拥有较高的忠诚度,而下半部分面积较大的用户具有更高的消费能力。这两类用户都是网站的有价值客户,但由于其类型的不同,在营销策略上可以分开对待。

  用户交易行为分析的意义

  1、发现网站的高价值客户(VIP),为客户关系管理(CRM)及保持有价值客户提供支持;

  2、发掘网站的可发展用户,对于一些新客户或潜力客户进行针对性营销;

  3、及时发现可能流失的客户,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4、根据用户交易行为细分客户群,实施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来源:网站数据分析投稿   作者:joegh

2010年5月6日星期四

实时搜索——搜索引擎的未来

  时下,以Twitter为代表的实时网络成为互联网最热门的应用领域之一,而正是基于网民对新兴资讯速度和实时性的更高要求,搜索引擎领域应需而动,“实时搜索(Real Time Search)”概念应孕而生。

  此前曾经有一个号称Google杀手的Wolfram Alpha引擎,它的目标就是直接给出用户想要的结果而不是一大堆的建议,不过最终它还是没能实现这个伟大的设想。在可未见的未来,实时搜索将是搜索引擎的一个发展方向。

  是的,可能在很久远的未来你能通过搜索引擎直接定位你的目标,就如果你在Google地图上输入经纬度就可以定位一个位置一样,不过在当前搜索引擎们只能做到你关心的东西正在发生哪些变化。

  一、搜索引擎已经或者正在实现实时搜索

  不过说实话,目前真正实现搜索实时化的搜索引擎还并不多。Google是最早的一个,其最初的实时搜索结果来自Twitter、FriendFeed等,来源比较单一。我们通过Google的新版Google Search可以看出实时搜索的来源不仅限于前两者,新华网、政府网、中国网、中国经营报、网易、新浪、腾讯等大量的新闻网站和门户网站,此外还包括大量的论坛和微型博客。

  在国内搜索引擎中实时搜索做得比较好的当数有道。说句题外话,除百度外,中文搜索引擎中当数有道最为出色,虽然搜狗已经做了很多年但是从诞生到现在一直没有多少变化,可以看出搜狐对搜狗的投入很少。2010年4月15日,有道搜索引擎推出国内第一家实时搜索服务,其搜索结果既有新华网、网易等主流新闻媒体,也有来自网易微博、新浪微博的内容,信息量较Google略少。

  Bing(必应)是微软的新版搜索引擎,目前它也在做实时搜索,并且Bing和Twitter达成了合作意向,其实时搜索主要是面向twitter的。目前你可以通过www.bing.com/twitter来访问,不过国内用户暂时无缘了。

  目前百度、搜狗还没有实时搜索,不过我可以肯定地说很快,百度就是会推出自己的实时搜索功能。至于搜狗,真的很难说,发展很慢,投入很少,不用说是和百度比,较之有道也已经差了一大截。

  二、微博催生实时搜索

  无论是哪家的搜索引擎在做实时搜索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微博客内容,而在微博2.0时代的混战中搜索引擎无疑是一个获利者。有道搜索凭借网易微博和新浪微博等做起了实时搜索、Google和Bing凭借Twitter着手做实时搜索。而也有消息说百度有可能把百度i贴吧打造成有微博性质的产品,抑或直接推出自己的微博,届时百度将拥有自己的实时搜索,这是早晚的事情。而同属搜狐放下的搜狗和搜狐微博,前者将内容后者内容整合进去实现实时搜索的初级功能也是易如反掌的事情。至于像腾讯的soso,最近有传言说腾讯将脱离Google推出自己的搜索引擎,而腾讯微博目前还在内测,但是未来结合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可能。

  的确,微博客是搜索引擎实现实时搜索不可缺少、也是最方便的捷径。而最有利的是各家搜索引擎公司都有自己的微博资源可以利用。微博内容的实时性是任何媒体都不能比拟的,每秒几十万条的信息量,无论是传统的门户网站还是传统的博客、论坛都无法与这媲美。而其内容的实时性、传递信息的时效性已经远远超过了任何一种媒体,要想搜索到实时内容,不靠微博靠什么呢?

  三、实时搜索带我们进入“搜索引擎only”时代

  如果是以前你会通过各种渠道去搜索最新信息,比如访问门户网站和大型新闻网站的页面来获取最新的新闻,而现在你可以完全依靠打开某个搜索引擎的首页,在那个长长的搜索框里输入你关心的内容来看最新的进展情况,现时你还可以看到来自不同微博、论坛上的观点,你甚至都不需要点击一下鼠标,那些搜索结果会自动出现并自动向下滚动。知道怎么抢腾讯微博的邀请码吗?在Google的搜索框中输入“t.qq.com/invite”然后打开“百宝箱”选择最新即可,一旦有最新的立刻猛击。据说命中率很高。

  我在Twitter上看到很多人因为国内微博的混战而无所适从,你选择这个就会意味着放弃那个,即使你使用一款同步工具来同时更新,但是你不能收到它们所有反馈来的信息。那个搜索引擎的实时搜索正好弥补了这个功能,还能过滤到你不愿意看到的东西。

  是的搜索引擎only的时代到来了,它们让你和这个世界同步。只要你打开任何一个搜索引擎你就永远不会OUT,这是搜索引擎only时代的魅力。

  现在,让我们静静地等待这个时代的到来吧。

  来源:读者dudo投稿,原文链接

2010年5月5日星期三

BuzzSync—实时Atom Feed同步新浪微博的应用

  BuzzSync是我开发的一个实时同步Atom Feed(例如Google Buzz的feed)到新浪微博的应用,此应用使用了PubSubHubBub技术,实现了完全实时的Atom Feed同步到新浪微博的功能。

  该应用主要的功能有:

  1、标题、摘要一起输出,如果Buzz内容少于140个汉字,则不输入URL地址,否则会输出URL地址。

  2、使用Tinyurl缩短网址,而不是用bit.ly服务。

  3、支持Google Reader和Google Buzz的ATOM Feed地址。但目前只能绑定其中的一个地址。

  PubSubHubBub是Google的工程师开发的一种协议,可以在ATOM和RSS更新的时候,订阅者能实时得到更新,实现一种基于RSS Feed的类似Twitter的实时效果。

  支持PubSubHubBub的服务有Google Reader、Google Buzz、Blogger等服务,找出Buzz的ATOM Feed地址的方法是:在个人Profile页面找到自己Buzz的Feed,通常使用IE或Firefox进入 https://www.google.com/profiles/me 后,会看到地址栏的RSS图标,点击后可看见RSS地址,这个地址格式类似:https://www.googleapis.com/buzz/v1/activities/112646999948608559077/@public 。如果不明白的话,查看其源文件,找到类似 <link rel="alternate" type="application/atom+xml" href="https://www.googleapis.com/buzz/v1/activities/112646999948608559077/@public"> 这一行也可以。

  本程序使用 OAuth 登录新浪微博,不会记录用户新浪微博的用户名和密码,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用户新浪微博帐号的安全性。

  需要注意的是,BuzzSync目前只能添加一个ATOM Feed地址,不支持添加多个ATOM地址,多个地址添加后会有一些异常。

  BuzzSync的访问地址是 http://buzzsync.appspot.com

  本程序为开源程序,源代码地址参见这里

  另外,我早先做的另一个同样功能的ATOM同步Twitter的程序也进行了更新,支持Google Buzz的Feed了,该程序的地址是 http://feed-twitter.appspot.com ,同样也是开源程序,源代码地址参见这里

2010年5月3日星期一

Google地图发布上海世博会专题

  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会开园仪式在上海世博中心举行,世博会正式开始运营,并对外开园,为方便大家了解世博会,日前,谷歌地图推出了“妙用 Google,畅游博览会”的专题页面。

  这个专题Google在AdSense联盟网站也有推广,这些天不少网站的AdSense广告都显示为该专题的广告。虽然Google的搜索服务去了香港,但Google地图服务依然在中国运营,并不断更新,依旧保持着地图服务的领先优势。

  该专题分为三个模块,第一部门是展馆介绍,同时还把场馆按照区域和类型分类,并在卫星地图上显示各个展馆的位置和名称,让用户能方便找到相应的场馆。

Google地图发布上海世博会专题

  第二部分是每日活动,用户可以选择日期,查看世博会每天的演出、表演和活动信息和地点。

Google地图发布上海世博会专题

  第三部门是世博会的历史,从1851年的伦敦世博会一直到现在,从这个世博会历史介绍中,我第一次知道,1999年昆明也办过世博会,不知道那次为什么那么低调,而现在这次又为什么这个高调。

Google地图发布上海世博会专题

  另外,在Google 3D模型库中也有一些世博会场馆的3D模型,可以在Google Maps和Google Earth中使用,也值得一看。

Google地图发布上海世博会专题

  点击访问:Google畅游博览会专题页面

2010,中国互联网救赎年

  互联网是20世纪人类文明的辉煌成果,经过30多年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对世界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新媒体平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伴随着世界互联网发展的高潮,中国互联网也高歌猛进。尤其是21世纪的头10年,发展迅猛,成果显著。然而,当时间到了2010年,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再次到达了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在这个前途未卜的十字路口,中国互联网应该何去何从呢?

  审查与关闭

  谷歌走了,不管我们将此视为商业行为或是政治作秀,这家全球最伟大的企业之一确确实实的离开了中国,仿佛福楼拜笔下那个头也不回在清晨离开妓院的男人一样,他心虑重重却毫无悔意。

  封杀,在当今中国早已成为一个司通见惯的常用词汇。上至国家要闻下至猪毛八卦,只要有人触犯莫须有的规则,一定会封你个密不透风。封杀这东西到了互联网上也是与时俱进,改名叫“审查”了。谷歌就是因为中国的互联网审查制度走的,如果说这家口口声声谈自由的美国企业不过是西方右翼力量普世价值的一个传话鹦鹉的话,或许我们可以淡定一笑:不遵守我们的法律就走吧。但是如今工信部对个人网站的严厉打压,又该怎样去评判呢?——个人拥有的小型网站是互联网不折不扣的中坚力量,他们提供了大多数的信息资源以及异常丰富的个性化服务。而如今个人网站遭遇无情的封杀,大量站点被迫下线无法访问,数以万计站长的财产遭遇侵犯…仅仅在上个月,就有媒体爆料差不多有上万家小网站遭到了关闭。

  这场中文互联网的浩劫,名义上是反低俗和整顿网络内容的,实际上却采用了先封再查,甚至封了就不管的暴力做法。导致很多丝毫不涉及黄赌毒、也没有违反国家法律的网站都遭到了牵连。追溯到去年,国内对微博客服务和社交网站的屏蔽,很好的反证了审查制度并非只针对低俗的信息,其真实的目标似乎是要抹杀掉信息传播过于自由的现象。

  反侵权与创作自由

  这一年来,以广电总局为首的行政部门一如既往的禁令频发:从闹得沸沸扬扬的整治视频网站到最近沦为笑柄的严禁使用英文缩写,在我们这个禁令的国度中,司法的严肃性最大限度的被无视和戏弄。脑袋一拍、灵光乍现的行政哲学继续无情地摧残社会的活力。

  不过凭良心说,整治文化产品的做法,多少带有一些知识产权保护色彩,从这一点上看并不算太过分。民众只是反感文化产品的垄断性以及过高价格——比如微软大爷一套OS非得卖几百上千就很过分。所以保护知识产权的要点,实际上不仅在于打压盗版,更重要的是鼓励和扶植文化产品的自由市场,用充分竞争和自由创作来实现产品的丰富,用产品的丰富来实现正版的价廉物美——相信我,价廉物美的东西老百姓绝对买账。

  反过来说,如今互联网中侵权现象的泛滥其实是一个简单的市场原则在作祟:高价值文化产品的正常供给严重不足,旺盛的需求只好转向盗版。因为进口的电影、电视、游戏等,中国历来有着严格的审批与进口限制,真正能进入中国市场的,往往也是成本居高不下,比如在中国看一场《2012》,其开支已接近奢侈品消费。而在国内,对创作自由与言论自由的严格打压,使得中国文化界整体惨遭阉割,根本没有能力生产出能够表达真善美与人性探索的作品。在这样内外皆困的背景下,由于进口与自产的两条路都很狭窄,年轻人,尤其是城市白领及学生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根本无从满足,因此只能借助于互联网的侵权,从海量的海外盗版作品中寻求精神慰籍。

  而这种言论管制语境下催生的精神慰籍方式,显然是很有害的。就拿美剧来说,它体现着美国的大众文化,尽管在人性层面上与中国的文化基本相通,但在社会伦理与生活价值方面却截然不同,中国年轻人长年累月的看美剧,会产生意识形态与现实生活的偏差,最后往往带来精神的负担。反而,美国的年轻人很少看电视剧,而是热衷于派对、运动、社团和冒险,相较之下,并不属于美国文化世界的中国年轻人,则陷入差异文化的折磨之中。

  当然,若行政部门对于互联网影视的整治真的是出于尊重知识产权,这不失为一件正确的事,但重要的前提就是:中国社会要完全允许创作的自由和言论的自由。而这绝非一件易事,在国内倡导自由言论的声音由来已久,但这些声音遭遇刻意忽视或封杀的传统同样渊远流长。

  互联网需要救赎

  在这扑朔迷离的世道,究竟是权力精英想要封杀平民主义?还是权贵阶层想要封杀自由呼声?抑或这愚人的审查不过是自我折磨、与人斗其乐无穷式的无脑乱杀?

  文明社会,对言论的尺度自然严格,稍有失当或低俗可能触犯法律,这是正道。约法三章,公平辩论,有效地排除了大量无谓的叫嚣和辱骂。中国则反其道而行之,无谓的叫嚣和辱骂往往被默许,公平的辩论或公正的说话则腹背受敌,生不如死。

  对言论的封杀,现在到了穷凶极恶的地步,在简体中文互联网环境中,想要随意输入一段完整的文字甚为困难,历史悠久的汉语,硬生生被划出了成百上千的非法词汇,简直是中华民族之大辱。如今,基于社会化网站的互联网应用步入辉煌,理论上互联网已经可以实现全新的自由、便捷、超低成本的信息交流,但在国内偏偏要尽量打压这些便捷与先进的东西。在这样的互联网中,唯有低俗、无聊和消磨时光的内容尚能独善其身。

  2010年,这是中国互联网需要被救赎的一年,知识产权保护的大旗尚未迎来自由的清风,无法飘扬于文化世界,但网络审查的风暴却又吹响了警钟…中国,一个崛起中的大国,一个渴望走向富强文明的古老民族,还是一个21世纪时代精神的局外人?我真的很怕民族的荣耀与进步就这样被万恶的封杀所侵害。

  来源:读者华尔投稿

2010年5月2日星期日

写给新入IT的新人们

  IT=挨踢,这是IT人的自嘲,进入IT行业是有四五年了,也算得上是一个“老人”了吧,见了不少新人,面试了不少新人,也带了一些新人,多多少少还是有点发言权的。

  关于书本

  新人们常常会说我看了多少多少的书,看过某某人写的书,仿佛书看了就会做了。其实不然,很多新人在面试的时候夸夸其谈,说啥啥都知道一点,到真正做的时候,啥都不会。归根到底是没有经验,技术这玩意儿经验非常重要,很多东西如果不是你碰到了,你从书上一辈子都找不到答案。

  我看书的习惯一般都是先把整个书翻翻,了解一下书的基本内容,然后在实际项目中遇到相应的问题再去翻书,当然这是因为我对技术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不需要通读整本书。初学者应该找一些适合自己的书,通读一遍,其中的例子要认真做,一定要自己去写代码,而不是Copy。我以前在学做网页的时候,别人都用Dreamweaver去做,只有我打开源代码编辑器学习HTML源代码的编写。

  做完书的例子只能说明你会削木头了,但会削木头离会做柜子还有很远的路要走。还记得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么?不停地重复肯定是枯燥的,所以你需要自己尝试去做一些实际的东西,比如做一个个人主页、一个留言本、一个通信地址本......在这些实际的东西中去实现你的创意,去实现你在书本上所学习的例子,并且将这些例子加入你的思想。

  永远不要认为书本能给你带来多少东西,虽然它们很有用,但它们只是一个Key,一个引你入门的Key。我买的技术书中,最多的是 VB.Net,但这却是我最烂的一门技术。而我用得比较好的Delphi、Sql Server、Photoshop、CoreDRAW、CSS、HTML、Javascript、Xslt、Xml,我几乎没有买书,但因为实际的项目需要,或者是我个人的兴趣爱好。

  当然,我并不是反对你去买书,去读书,我只是想告诉你,你需要有一种平和的心态。但你要记住,书本只是一个Key。

  关于基础

  现在很多新人们都是好高骛远,目空一切,基础的东西不想做,难一点的东西又做不了,真的很令人头疼。其实技术人员,尤其是中国技术人员,你要懂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我们拿 Web程序员举例吧,HTML、Javascript、CSS、Photoshop切图,这些都是很基础的东西,但很多人就是不愿意去学,认为这些东西太低级,甚至有些老程序员也不擅长这些。但我要告诉你,在Web开发中,这些都很重要,尤其是CSS和HTML、Javascript,如果你不是做一个 OA之类办公的Web系统的话,这些在网站用得太多太多了,是一些Web应用的基础。

  虽然我们现在涌现一大批如ASP.Net的优秀开发环境,可以让你完全不懂HTML也能开发出一套“网站”来,但正如其它程序化的东西一些,它会限制你的灵感与思维,它们都很霸道,所以才会有开源的兴起。我以前甚至不愿意用ASP.Net内置的GridView,我宁愿自己去构造 Table,这觉得这样我更便于控制。

  很多新人们喜欢拿新兴的技术说事,比如说AJAX,但实质他根本就不懂AJAX实现的原理,连多线程的原理都不懂,怎么能明白AJAX呢?有些做了一年多 ASP.Net的人,居然还不知道.Net Framework框架的本质是什么,不知道ASP.Net是如何实现的,也不知道客户端也服务器端是如何交互的。

  在这里,我建议做Web开的新人们,HTML、 Javascript,CSS是实现一些Web功能的基础,一定要打好基础,当你会你记事本编辑这些代码的时候,恭喜你,你过关了。

  关于语言的选择

  语言之争都是大公司战斗的结果,套用一句管理上的话来说,把合适的的技术用在合适的地方。我们没有必要跟风去不停地换新的语言,每种语言都有它的优劣,但在一般的项目中,很难看得出来。如果我们做一个只需要新闻发布功能的小公司网站,你说是Java和.Net好,还是Asp和PHP好呢?在很多时候,Java与.Net、Asp与PHP是难分高下的,他们之间的差异或许是你一辈子也不需要用到,我们范得着把自己拉入某一些阵营吗?

  当技术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语言只不过是锦上添花了,武侠小说常无招胜有招就是这个道理。你现在让我换成Java或者是PHP,我很快就可以做项目,因为我掌握的不是语言,而是对技术深层次的理解,现在Java阵营也好,.Net阵营也好,不管你说它们之间有多少差别,但他们的本质始终没有变,掌握这些本质,换一种语言就好比换一辆车,只需要一个熟悉的过程和一个磨合期而已。

  最后,我建议新手们选择一种在你实质工作中需要的语言,坦坦实实地学好,不要中途“变节”,这样的成本太高了。.Net也好,Java也罢,只是一辆车而已,学好开本田就会驾丰田。

  关于学习态度

  学习嘛,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会遇到一些问题,遇到问题自然会想到求助。古人有云:礼下于人,必有所求,言下之意是有求于人,必要礼下于人。可是现在有些人不仅不礼下于人,反而还趾高气扬,仿佛谁欠着他似的。我们老家有句俗话叫拜师学艺要吃二十四碗鼻涕,可见在学习过程中要受到多少的委屈。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做技术尤是如此。我以前在学ASP的时候,同寝室有一哥们是学VB的,因为ASP也是用VBScript做为默认脚本,所以有很多问题请教他,他当是也是给了我不少的嘲笑,像“这些简单的问题都还要问”之类的话我倒是听了不少。但到后我们一起学Delphi的时候,我就已经超过他了。

  新人们碰到问题的时候,第一个想法就是想找人解决,当你去帮他解决的时候,他却去做其它事了,好像这个问题是需要你来解决的,下次出现同样的问题他还得找你。遇到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先排查问题,然后到互联网上查找问题的原因,这样你才不会忘记,不要忽略了互联网这个最好的老师。我以前在学ASP的时候,为了一个插入数据的问题,查了一个星期,但这个问题我永远也忘记不了,再也不会范同样的错误。

  高手们一般都比较忙,虽然我不是高手,但我还是不原意在我写代码正酣的时候,有人打断我的思路。先把问题记下来,趁机会问问高手,不要让他为你解决问题,你要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公司常常有新人问我,这个地方出问题了,怎么办?我便问他,你上网查了吗?不是我不愿意帮他,而是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我直接告诉他怎么做,那不是在帮他,那是我在害他,我只能是告诉他排错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否则他永远也不知道这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没有人会珍惜轻易得到的东西的。

  最后,我想给踏入这行的新人们一个忠告,编程没有捷径可言,如果一定要找出一个捷径,那只有六个字——多看、多问、多写。

  来源:本文来自涂雅投稿,原文网址,转载请保留此链接,否则视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