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硬件智能化成为时下最热门的发展方向。但当下的这些智能硬件大多不符合“智能”的概念,它们不能很好地提升用户对流量的需求。本文通过阐述智能硬件应具备的三要素及智能补给系统的概念,来浅析智能硬件的内涵。
自乔布斯在2007年推出苹果手机,移动网络成为了最具前途的行业,以“智能手机+移动网络”为催化剂,我们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变化,诞生了新的消费模式及新的生产方式,从而为不同的企业提供一系列无限发展之商机。但是时至今日,这一次的科技浪潮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开始有所减缓,在终端方面:三星的手机出货量已经下跌,苹果的手机“神圣光环”早已褪去;在网络方面:虽然世界各地的4G建设尚是如火如荼,然而整个运营模式还是3G时代的;互联网企业方面: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仍是过往的成功例子,新的增长点仍在摸索中。
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瓶颈,许多企业都选择从终端着眼,投入资源开发各种的智能硬件。背后的整个逻辑是:既然单靠智能手机已经不足以支撑整个4G、甚至5G时代的发展,那么就增加各种的载体来扩充基础。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硬件智能化成为时下最热门的发展方向。但问题是,当下的这些智能硬件符合“智能”的概念吗?它们依靠什么来提升用户对流量的需求?
从传统的家电企业、创业公司到互联网巨头,它们对智能硬件的理解几乎可以简化为:“硬件+芯片+大数据”。然而这只是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任何具备这些要素的硬件都不一定能成为智能硬件。智能硬件的关键在于提供一个解决方案,帮助人们把某样事物变得比以往简单、方便。智能手机就是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满足基本的通信功能外,通过屏幕触摸技术提供操作简单的便携式操作体验(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上网体验)。正是基于这些技术,手机智能化有了可靠的技术路径,个人电脑的许多功能都能在手机上实现,于是,我们的电脑“手机化”了、上网的状态“移动化”了,再也不用忍受电脑体积所带来的携带不便,上网地点也变得灵活起来。
对用户深层次的挖掘并提供解决方式,这是智能硬件的基本出发点,然而当今大部分的智能硬件只是解决了用户的部分需求,但是对用户深层次的需求还没涉及到。例如:关于健康、医疗方面的智能硬件一抓一大把,从可穿戴式设备、家庭电器到家具都有涉及,纵观大部分的产品,基本都是通过数据采集仪器检测人体的某些生物指标,并且反馈给人们。然而我们当初使用目的是什么,不正是为了让身体更加健康吗?虽然接收一堆医学指标信息能帮助我们了解自己,但是这只是身体健康所需的其中一个步骤,人们更希望得到了是:这些设备采集数据后能进行分析,并且给出建议,要么改善人们的睡眠质量,要么提高运动的效果。
更多的企业只是为了造概念,它们从普通的家电产品切入,往里面植入一个芯片,使其能联网、能用APP方式控制,就称之为智能家居。说白了,就是让产品拥有可以用手机远程遥控的功能。
真正的智能硬件应该具备三个要素。首先是对环境的感知能力,即通过各类型传感器对外界进行信息的收集。其次是对信息的认知能力,也就是说在所获取的信息基础上推导出对用户有意义的判断。最后,是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行动能力,能够替用户第一时间采取必要的行动。参考几个指标,暂时只有Google公司开发的无人驾驶汽车符合。现阶段的智能硬件多是停留在满足第一个要素之上,只有部分能通过云计算或者人工智能等方式满足前两个要素。
笔者听过一位互联网公司的高层对未来智能硬件的描述,在此与各位分享一下:他提到的是一个叫“智能补给系统”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有各种各样的物品需要重复购买,如生活用品、食品、衣服等等。在工业生产中,运用流程管理系统或者库存管理软件,企业能实现物料补充的自动化。在可遇见的将来,这种管理的方式将运用到个人或者家庭的物品管理中,把人们从这些重复性的常规劳动中解放出来。整个补给系统中,物理载体可以是一台冰箱(负责食品)、一个衣柜(负责衣服)或者是一个储物柜(负责日常用品),中枢神经则是类似于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的管理软件,并且通过网络获得该公司的云服务支持,供应方主要由各大的电商企业担当,连接方式线上是通过互联网、线下是通过快递。整个系统通过对存放在载体中的物品进行管理,设定补充临界线,分析用户的习惯从而在物品消耗殆尽前进行补充,用户只需安坐家中,日常的补充便可以交给系统了。
根据现在的人工智能水平,智能硬件的智慧距离真正的智能仍有一段距离,在此之前,智能硬件都需要通过大量的数据来分析理解,从而知晓人们需要他们提供什么帮助,这样一来对于云计算、对于网络的需求是巨大的。有时候淘金的未必能赚到钱,但卖淘金设备的是稳赚的。
来源:投稿,作者:赛立信通信研究部 刘智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