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31日星期二

Google Reader增加全屏和统计

  据Google Reader官方博客报道,Google Reader今天增加了几项更新,全屏浏览和更多统计功能。

  全屏浏览模式按f键,可以让用户最大化阅读屏幕,比以前的u键看到的屏幕还大,在全屏模式下,还可以按shift + u来查看导航菜单。

  在趋势页面中Google Reader增加了多项统计,包括点击趋势统计,查看你点击哪个feed最多,以及总共阅读统计,记录了用户在Google Reader中总共阅读的条目数。我看了一下我的信息:我从2006年2月12日总共阅读了264,678个条目,耗费的时间可真不少。

  Google统计的这个总共阅读条目信息,指的是用户滚动或点击过的条目,并不包含标记为全部已读的条目,如果用户阅读数超过30万条,则停止计数,只显示30万+的信息。

非技术人员无法理解的十个软件概念

  如果你是在开发消费级软件(Consumer Software),那你必须清楚,在对计算机的理解上,你跟你的大多数客户处在完全不同的等级。当你开始对你的软件进行技术支持的时候,你可能会对这种差距的巨大感到非常震惊。这并非说明你的用户都是傻瓜,只是因为他们没有像你一样在电脑上花了无数时间。下面笔者总结了一些通过回答我的排座软件成千上万个技术问题得到的经验。

  1. 拷贝和粘贴

  从我收到的大量技术支持邮件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出用户经常重新输入我用邮件发给他们的序列号,其似乎原因是他们并不知道如何(或者说他们能够)拷贝和粘贴文本。千真万确!你可以通过在软件手册中在关于序列号的地方说明如何拷贝和粘贴来缓解这种问题(这样不仅快捷,而且可以避免一些易混淆的字符,比如“0”和“o”)。

  2. 网页和本地应用程序的差异

  许多使用web应用的用户并不理解他们需要下载并且安装桌面软件的新版本才能使用一些新的功能。你可以通过自动更新的程序来避免这一问题,不过一点你出错了那结果会相当悲剧。

  3. 数据存储

  许多用户不理解他们的数据是如何存储的,也不知道存在哪里,甚至不知道数据居然是和应用程序分离的。他们无法理解一些数据是存在他们的本地硬盘中,而另外一些居然是存在“云”中的。他们不能理解文件、数据库和注册表的差别。那么当他们在一台新机器上安装桌面应用程序的时候,他们可能会对对无法访问在以前那台机器上创建的文档感到惊奇。因此在你的FAQ中加上关于如何从一台机器迁移到另外一台的说明还是有价值的。

  4. 你用到的术语

  使用你的用户不能理解的术语常常会让用户非常恼火。比如说,非技术人员完全无法理解什么是“对话框(dialog)”,跟别说“模态对话框(modal dialog)”了。你可以称之为“窗口(window)”。

  5. 右键

  有些用户没有发现(或许没有想过去尝试)点击鼠标右键。因此你不要把任何功能仅仅放在邮件菜单中或者其他不容易被发现的地方。

  6. 并行(Concurrency)

  一些应用程序能够处理并行访问(比如客户端-服务器应用程序和web应用程序),而另外一些则不能(比如大多数桌面应用程序)。但是许多用户以为所有的软件在被多个用户同时使用的时候都是安全的。如果你的软件不能实现这一点,可能你需要在你的宣传册上说明这一点从而避免用户产生错误的预期。

  7. 什么样的修改可以恢复

  技术人员可以非常开心地使用一些软件并观察发生哪些事情。他们通常不会担心“尝试”一些东西,因为他们能够通过“撤销(undo)”、版本控制或者备份来恢复大部分呢的修改,通常他们也能判断一个操作是否不可恢复。非技术人员不会如此自信,因此不会用同样的方式来尝试一些事情。实际上有些人看上去可能会觉得一个错误的移动操作可能导致电脑炸的火光四射。因此通常尽量只做他们理解的传统操作(比如在Windows上他们用Microsoft Office和Outlook),对于复杂的任务需要提供详细的教程。

  8. 什么时候需要备份

  每隔几天我就会从某人那里收到邮件说由于一个大的硬件故障他所有的数据都丢失了,而且没有在独立的设备上进行备份。有时候这是因为他们甚至没有意识到数据是存储在他们自己的计算机上。你可以在你的文档或者软件中提醒他们需要备份,不过这样没什么区别。历史证明这是绝大多数人不得不学习的教训(包括技术人员)。提醒备份并不会伤害任何人,而且如果你在事情发生之后指出这一点的话还有助于化解用户的愤怒。

  9. 他们应该读文档

  人们使用你的软件是因为他们有事情要做。不管你是否喜欢,你心爱的软件只是到达终点的手段而已。虽然有些用户可能会读文档,但是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在浪费他们宝贵的时间。实际上,从我收到的客户邮件来中可以看到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有的用户甚至没有看一句解释问题的错误消息提示。这表明你需要写一份清晰和精确的文档,但是你同时需要带着一个假设来开发你的软件:大多数用户不会去读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可用性测试(Usability Testing)。

  10. 键盘和椅子中间的问题

  译注:键盘和椅子中间?你可能会问,这是翻译的啥啊?请看这里延伸阅读:PAEBK,Problem exists between keyboard and chair

  缺乏技能的用户常常并没有认识到他们有多么地缺乏技能。这样他们可能会因为他们自己所犯的错误来指责你的软件。在这种问题上只能尽可能地礼貌。如果显而易见客户并没有足够的技能来使用软件,那么你应当礼貌地建议“显然他们的需求并非理想的”,同时向他们提供无条件退款。然而如果你个人提出了相同的问题,那么你需要修改你的产品来更贴切你的用户(改变用户来适应你的软件当然是好的,但是不幸的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可行)。

  来源:读者投稿

  英文原文:http://successfulsoftware.net/2010/08/24/10-things-non-technical-users-dont-understand-about-your-software/

  中文翻译:http://blog.csdn.net/aladdina/archive/2010/08/28/5846821.aspx

2010年8月30日星期一

中文域名是场彻头彻尾的骗局

  你可能已经习惯输入"www.google.com"来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域名被称为互联网的门牌号,只要你记住了域名就能够随时随地访问这个网站。现在中文域名来了,消息称ICANN管理委员会已经批准了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台湾网络信息中心、香港互联网注册公司这三个机构注册中文顶级域名,这意味着中文域名开始进入全球域名体系。

  这意味着你可以输入"谷歌.中国"搜索新闻,输入"北大.中国"来查看北大最新的招生信息,输入"交通部.中国"访问交通部网站,看起来这一切都很棒不是吗?但中文域名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温柔陷阱,诱惑那些对中文域名抱有美丽幻想的消费者,一掷千金将中文域名收入囊中。这样做的危险之处在于,你沾沾自喜认为拿到了一方美玉,没准儿只是烂石头一块。

中文域名是场彻头彻尾的骗局

  中文域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输入障碍,由于中文域名使用汉字作为域名组成元素,这也就意味着不会使用中文的互联网用户将会被挡在门外。大多数外国友人们可不会用拼音、五笔输入法,他们并不了解一个中文字词的意思,他们没办法在不安装输入法的情况下输入中文。中文域名缺乏一个作为互联网门牌号的必须具备的通用性,英文国际域名可以在任何国家、任何地区通用,由于电脑键盘是以拉丁语系为设计蓝本,所以完全不存在使用障碍,这意味着你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无障碍地访问互联网。

  但显然现阶段的中文域名还无法完成这样的使命,这是中文域名的一个重大缺陷,有跨国业务的网站不敢将中文域名作为主域名,我现在没有听说任何一家大型网站或大型企业,将中文域名设置为首选域名,然后在自己的宣传资料上面列出。这代表着这些大型客户们,对于中文域名的前景持保守态度,他们无法确定中文域名未来的发展潜力,注册中文域名更多是出于一种战略姿态。

  中文域名吹嘘的另一个优势是输入快捷,以前你想要访问谷歌需要输入"www.google.com",有了中文域名之后你只需要输入"谷歌.中国",看起来的确简短很多。

  但是我们的汉字并不是即时呈现的,需要通过拼音输入法。中文域名需要输入"gu'ge.zhong'guo",加上各种输入法的翻页选词,输入过程比英文国际域名要复杂得多。再加上中文特有的同音字现象,"骨骼"、"古鸽"这样的输入并不鲜见,让输入错误频频出现。让人苦笑的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品牌保护成本,他们几乎需要把所有的同音字中文域名给保护起来。

  中文域名的麻烦显然不仅这些,中文域名在国外基本没人用,CNNIC和消费者自然寄希望于中文域名能够在国内占据一块市场。目前的主流浏览器都已经支持了中文域名,除了广为诟病的IE6,这如果在国外显然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IE6早已经被他们扔进垃圾桶了。但是中国显然不一样,IE6在这个市场仍然老而弥坚,占据了接近一半的的市场。尽管大量设计师与主流网站号召用户升级到更好用的IE7、IE8,但是很显然中国用户对于小巧快速的IE6仍然非常青睐。

  这意味着中文域名将无法在庞大IE6用户群中使用,尽管他们已经发布了相关的IE6插件,但是被流氓软件伤害太深的用户拒绝接受,而CNNIC也不能像当年做通用网址一样用流氓手段推广。

  既然中文域名有如此多的缺点,如果价格便宜一点,也许有人会考虑购入,但是CNNIC的价格设置显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国内中文域名注册价格为大多300元/年,而英文国际域名的注册价格仅100元/年,CN域名的价格甚至更便宜。高昂到让人发指的价格,却拥有如此多的使用缺陷,中文域名实在很难让人亲近!按照工信部2009年11月30日公布的数据,我国中文域名数为46万个,仅此一项CNNIC就获利近1.4亿元。换言之,CNNIC是用高昂的价格把一款破烂的产品销售给了消费者,从而牟取暴利。

  这46万个注册量里面占据最多的就是中小企业,这个群体似乎是CNNIC每一次作恶的受害者。当年CNNIC推出通用网址,声称中文上网时代即将来临,但事实上这是一款通过流氓软件实现的功能,在流氓软件人人喊打之后销声匿迹。中文域名就是历史的重演。

  这篇文章想告诉你三个真相:第一中文域名不好用,没人用。(输入障碍、浏览器支持);第二中文域名只适合作为战略投入,中小企业没必要跟进。第三中文域名价不符实。总结成一句话:中文域名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

  《新知客》杂志八月约稿,实际稿件可能有删改。

  来源:XJP投稿,原文链接

2010年8月28日星期六

开源史上最成功的八个开源软件

  就开源本身而言,它就是个成功案例。它不仅受个人喜欢,而且众多知名企业也青睐于它。虽然开源计划和开源产品数不胜数,但哪一个才是最成功的呢?这里所说的“成功”的定义是:应用广泛+众所周知。而在众多成功的开源产品中,只有少数领头羊,而其他产品基本只能望其项背。

  Linux

  上榜理由:Linux + GNU = GNU/Linux 。从Linus Torvalds在1991年宣布他在Minix基础上创建一新OS内核到现在已经接近20年了。在这段时间内,大部分网络服务器都是Linux系统。

  BSD

  上榜理由:长久以来,FreeBSD, NetBSD和OpenBSD是服务器众操作系统之中广为人知的3个OS。上世纪90年代,三者均是脱胎于伯克利的Unix系统,故把三者组团上榜。另外,Apple的Mac OS脱胎于FreeBSD。

  MySQL

  上榜理由:MySQL是全球使用范围最广的数据库系统。2009年,全球的MySQL安装数量已达1千1百万。它是LAMP架构(Linux, Apache, MySQL, PHP)中的M。众多知名网站和产品均使用MySQL,比如:维/基百科、Facebook、Google和Wordpress。(Google和Facebook均改造了MySQL,以满足自身需求。详情可见本文末尾推荐阅读文章)。

  Apache

  上榜理由:Apache HTTP服务器从它诞生的1996年开始,它是全球使用最为广泛的Web服务器,其市场占有率远远超过第二名的IIS。2009年,全球超过1亿个网站使用Apache。

  据Netcraft2010年8月11日的数据统计表明,全球目前已有119,664,128个网站使用Apache;目前Apache市场占有率为56.06%,IIS为25.03%。

Web 服务器市场占有率

图1: Web 服务器市场占有率

  Firefox

  上榜理由:目前为止,它是Mozilla的最成功产品。2004年11月9日,FireFox 1.0问世。目前Firefox虽无法撼动IE的霸/主地位,但它是众多技术人员的首选浏览器。Firefox浏览器进化史:2002年9月23日Phoenix -> 2003年5月17日改为FireBird -> 2004年2月9日改为FireFox。

  根据Net Market Share 2010年7月份最新统计,Firefox市场占有率为22.91%,IE为60.74% 。

浏览器市场占有率

图2:浏览器市场占有率

  WordPress

  上榜理由:从2004年Wordpress作为b2博客软件一分支面世后,它开始主宰博客平台市场。据Pingdom 2009年的调查表明,全球Top 100博客中27%使用Wordpress。如果加上Wordpress.com和Automattic的Wordpress服务博客,该数据上升至32%。

  2010年8月份,Wordpress 3.0下载量已超过1250万。

  BIND

  上榜理由:BIND(Berkeley Internet Name Domain Server)是现今互联网上最常使用的DNS服务器软件,使用BIND作为服务器软件的DNS服务器约占所有DNS服务器的90%。BIND的第一个版本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它由伯克利大学的4位研究生共同开发,它和4.3 BSD一起发布。可以这样说,它就是全球的标准DNS服务器。

  不接触Linux的朋友应该很少听过BIND。因为全球大多数服务器的OS均为Linux/Unix,而这些Linux/Unix均绑捆BIND,所以BIND的份额才非常高。

  Ubuntu

  上榜理由:2004年10月20日,Ubuntu首个版块发布。迄今为止,它是Linux流传最广的分支,尤其是其出色的桌面系统。鉴于Ubuntu近些年来的巨大成功,榜上有名,应受之无愧。

  后记——无处不在的开源产品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发现,这8个产品中有6个在开源历史上的九个重大事件中出现过呢?其实,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这些开源产品对IT业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比如:Facebook背后就有非常之多的开源产品在支撑。

  我们平时上网可能不会太注意,其实这些开源产品真的是无处不在。你访问的网站,大部分是使用Apache的Web服务器;你访问的网站,大部分操作系统是Linux或BSD;你访问的网站,大部分都是使用MySQL;你提交DNS查询请求由BIND服务器分析处理;你访问的博客很可能就是Wordpress的;说不定你现在就是用Firefox在阅读伯乐在线职场博客的这篇文章。 

  不知你是否同意这份列表?如果你不同意,你可以在评论中说明。

  名词解释:

  开放源代码(英语:Open Source)描述了一种在产品的出品和开发中提供最终源材料的做法。

  开源软件(英语:Open source software,中文也称:开放源代码软件)是一种源代码可以任意获取的计算机软件,这种软件的版权持有人在软件协议的规定之下保留一部分权利并允许用户学习、修改、增进提高这款软件的质量。

  来源:伯乐在线投稿,原文链接

腾讯QQ域名的故事

  这两天看《企鹅凶猛》这本书,这本书虽然没有从运营的角度深入讨论,不过却讲了一些关于腾讯QQ的一些有趣的历史,其中关于QQ域名的历史很有意思,作者饶有兴趣地讲了关于腾讯QQ域名的一段故事,对于QQ这个域名可谓是一波三折。

  早先腾讯使用的是OICQ这个品牌,注册的域名也是oicq.com和oicq.net,做为ICQ的汉化版,腾讯称OICQ比所有别的即时通讯更适合中国人,更为中国的男女老少习惯、喜欢。

  QQ在大学生和白领中的流行,使国内的其他竞争对手纷纷败下阵来。1999年11月,QQ推出的第十个月,注册人数已经超过100万,这是马化腾从未想到的。

  当年QQ的注册用户像早春的草一样蔓延生长时,马化腾和他的腾讯公司却收到了两封律师函。1999年8月至9月短短数十天间,收购了ICQ软件及icq.com域名的美国在线先后两次给腾讯公司发来了措辞严厉的投诉信,信中称,腾讯公司在1999年1月26日注册的域名oicq.com和在1998年11月7日注册的oicq.net侵犯了其知识产权,要求腾讯公司将域名oicq.com和oicq.net免费转让给他们。

  马化腾看到第一封律师函的时候,以为只是一个简单的声明,并没有太在意。面对强势的AOL,马化腾和他的团队找到了IDG,请他们帮忙找律师应诉。根据NAF(全美仲裁论坛)的仲裁书,腾讯公司对美国在线的指控做出了答辩。

  这是一场毫无悬念的官司,腾讯公司输了。在2000年3月21日,法律文书正式生效,仲裁员詹姆士·卡莫迪签署了仲裁判决书,判定腾讯将oicq.com和oicq.net域名归还美国在线。

  眼睁睁看着苦心经营一年多的品牌付之东流,腾讯第一次品尝到被告的滋味。马化腾无奈之余只好暂时启用新域名——tencent.com及tencent.net。此后整整两年时间,腾讯一直以tencent.com域名作为其主要网站入口。

  而在2003年,腾讯所投诉的另外两起域名侵权qq.com.cn和qq.cn的域名纠纷中,腾讯又输了。看着oicq.com、oicq.com、qq.com.cn、qq.cn一个个离自己远去,腾讯一次次在知识产权面前陷入困惑。也就在这个时候,腾讯开始寻找qq.com,这是其最后一块的落脚地了,qq.com到哪儿去了?所有与QQ品牌相关联的域名,腾讯一个都没有。是放弃QQ品牌,还是收购qq.com域名?无论怎么做,腾讯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腾讯已经陷入了域名绝地。

  就在这个时机,出现了一件对腾讯来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事情,原来在1995年5月,大洋彼岸,一个叫罗伯特·亨茨曼软件工程师,注册了qq.com域名。不过在那个时期,ICQ还未诞生,马化腾还在润迅公司打拼,这个域名与即时通讯毫无关系,罗伯特·亨茨曼把它作为个人电影艺术网站的入口使用。后来,罗伯特告别了软件工程师的行当,转行做商业咨询,他没有多少空闲时间来打理这个网站。于是,他就把qq.com域名放在国外拍卖网站待售,但200万美元的开价,让这个域名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无人问津。

  也许是无人问津的缘故,罗伯特·亨茨曼似乎降低了对这个域名所能带来金钱的心理预期。此际,腾讯公司出手了,这一次,腾讯公司是不折不扣地捡了一个便宜。故事在腾讯公司信息总监许晨晔的叙述中变得更为精彩。腾讯公司这次绕开了国外的域名交易公司,而是直接找到了qq.com域名原所有人罗伯特·亨茨曼,但200万美金的价格还是让马化腾有些心疼。这个时候,腾讯公司的网大为,这个美国人,尝试给罗伯特·亨茨曼发了一个邮件,说他打算做一个个人网站,非常喜欢这个域名,问罗伯特·亨茨曼能不能出售,网大为得到了一个极为肯定的答案。接下来顺理成章地就谈到了价格,经过了很长时间的等待都没有卖出这个域名的罗伯特·亨茨曼,降低了期待,给了一个让腾讯公司几个创始人都很意外的数字,最终定价10万美元,加律师费,只花了11万美元。

  于是,2003年3月,腾讯终于终于捡了一个大便宜,只花了11万美元就从一个美国软件工程师手里购得QQ.com域名。

  在一系列域名官司中,腾讯在这次qq.com域名的回购中,绝地逢生。也使腾讯终于了却了一个夙愿,找到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吃到了苦头的马化腾也许从此不会犯同样的错误,更重要的是,他也从中学会拿起法律武器,用知识产权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2010年8月26日星期四

2010年度全球50个最佳网站

  据新浪科技报道,《时代》杂志今日发布其2010最佳网站50强名单,国家地理、团购网站Groupon均榜上有名。此次入选网站分10大类别,分别为音乐视频、体育运动、家庭亲子、新闻资讯、财经理财、购物旅游、健康健身、社交媒体、游戏和教育。

  从2003年开始,《时代》每年都会评选出最佳网站50强,从这些网站身上可以看出互联网的变革与发展,同时认清哪些网站能够引领潮流。例如,eBay、亚马逊、YouTube和Digg等热门网站都曾在不同时期入选《时代》的榜单。

  以下为本次入选50强网站名单:

  音乐&视频

  •Vimeo

  •Movieclips

  •Grooveshark

  •MOG

  •Labuat

  体育运动

  •Sports-Reference

  •Rotoworld

  •Yardbarker

  •Total Pro Sports

  •Citizen Sports

  家庭 & 亲子

  •Design Mom

  •Serious Eats

  •Babble

  •Etsy

  •Sesame Street

  新闻 & 信息

  •Guardian

  •The Onion

  •The Daily Beast

  •National Geographic

  •WikiLeaks

  财经 & 理财

  •Mint

  •Wikinvest

  •StockMapper

  •Springpad

  •Wakerupper

  购物 & 旅游

  •Groupon

  •Gilt Groupe

  •Rent the Runway

  •Stay

  •SeatGuru

  健康 &健身

  •Keas

  •Mayo Clinic

  •Walk Jog Run

  •Exercise TV

  •Fit by Fun

  社交媒体

  •Gowalla

  •Foodspotting

  •LinkedIn

  •StockTwits

  •Tumblr

  游戏

  •Kongregate

  •Cactus Squid

  •Pogo

  •Newgrounds

  •Games.com

  教育

  •Livemocha

  •Chegg

  •MIT OpenCourseWare

  •Read Print

  •TED

Google搜索引擎的教科书

  在《低智商社会》一书中,大前研一这样描述Google:“需要调查研究的事情只要在Google上一搜索就有答案了,这样会导致思考能力下降。”

  显然,大前研一对于搜索引擎的了解程度并不高,我乐意推荐给大前研一教授一本关于Google搜索引擎的精彩教科书:《搜》。

  《搜》(The Search)的作者约翰.巴利特(John Battelle)是著名的行业杂志《连线》创始人之一。为写作本书,他采访了近四百人,这也是关于搜索引擎行业最经典的书籍之一。该书曾入选《金融时报》、《经济学人》年度最佳商业图书。

《搜》(The Search)

  《搜》所讲述的并不是搜索引擎的技术实现,而是从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角度阐述了搜索引擎行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从“搜索改变世界”到“搜索改变命运”,最后到“搜索改变一切”,详细记录了搜索引擎巨头Google公司的成长历史。

  对于普通搜索用户来说,《搜》用更直白的语言告诉你,搜索引擎是什么:搜索引擎的最高目标就是破译你的真实意图——你在找什么,你找的东西出现在什么语境下。

  你可以把《搜》当做一本故事书,也可以把《搜》当做一般传记,但我认为这本书最精彩的章节是该书的第六章《搜索经济》,该章节用几个公司在Google巨人影响下波荡起伏的命运,实实在在地描绘了一个“Google改变命运”的历史蓝图。强大的Google如何面对和应付商业纠纷、黑帽SEO、点击欺诈等等威胁,如何安抚受害的企业等问题,都是现在每一个做搜索引擎企业都将面临的问题。

  企业在搜索引擎中的恶意竞争是至今也没有完美解决的问题,一个企业购买竞争对手的竞价关键字的商业运作,显然非常容易引起法律纠纷,并且Google的确也从这种有争议的广告服务中获利,商标法也对构成侵权行为的条件规定的非常明确:任何使用竞争对手的商标来迷惑和误导消费者的行为都是明令禁止的。但Google做为一个“中间环节”,服务条款里声明可以出售任何商标的关键词,Google副总裁也声称“如果Google允许人们限制某些词的使用,就不能保证用户能够从Google得到期待的结果”。换句话说,限制商标关键词的出售就等同于限制言论自由。

  这些诉讼案件的争议也许可以考验Google坚持自己备受尊崇的座右铭的能力,但很多东西都处于危机之中,一个不利的裁决对于Google收入的影响可能会触及公司的根本经营模式,这一点就更具破坏性。

  直至今天,这类问题一直困扰着整个搜索引擎行业,毕竟,从自私的动机考虑,每个企业都不希望搜索自己的商标之后,出现很多竞争对手的广告跳出来这样的情况。而对于医药类的关键字来说,这类竞价广告甚至带有致命的道德风险,诚信和道德是企业的根本,搜索引擎之所有有现在这么大的声望,很大原因就是因为它的用户相信搜索引擎是没有偏见和公正的,一旦有虚假类的广告出现在医药等至关人命的搜索信息中,那必然会严重破坏搜索引擎的声誉,CCAV也是从这点入手对百度谷歌的广告业务进行“道德审判”。

  可惜的是,本书的作者虽然指出了搜索经济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却没有给出解决方案,或许在未来的时间内,搜索引擎可以通过自己的智慧来解决这种问题,让搜索引擎变成一个真正独立、客观、公正的信息平台。

2010年8月25日星期三

可以不山寨

  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这是一个哲学问题。之前,唐骏造假一直没能被大家关注,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已经缺失了对诚信的坚持,当这变成一个新闻事件时,诚信一下子站在了绝对正确的立场上,所以唐骏错得一塌糊涂。我们高声骂腾讯“狗日的”,因为我们的立场站在了国内这个小圈子里面,国内第一个模仿的就是创新,第二个模仿的就该骂娘。腾讯错了吗?这个问题不用回答,立场的不同会带来不同的答案。

  同样的,山寨错了吗?也是不用回答的问题。可是,永远的山寨会让我们丧失最核心的竞争力,从长远考虑,谁都不希望我们的IT产业成为一次又一次山寨的循环了。

  山寨的立场

  大环境下有太多事情难以改变,对于创新,一方面高声叫骂着国内大鳄欺压小团队,但自己又在暗地里抄袭者别国成熟的创意。我们形象地把这一行为成为“山寨”,而这个叫法远比所标榜的任何创新都要创新。

  山寨的立场是功利的,因为不需要承担风险,有最大的收益保障,别人已经成功了,复制就让人相信比较容易成功。

  可中国不是只有一两个人这么想,供求法则只在供求相对平衡下能激励企业的创新,供远大于求的现状则完全破坏了市场规律。数数2010年上半年有多少团购网站杀入混战吧!

  IT产业是一个很虚的产业,流通的大部分是信息,这不是钢铁、贸易等实业。信息的价值在于为别人带来价值,这样才能让自己有价值,过量的信息如同通货膨胀后的货币,而这样的信息贬值的速度比货币来得更快。

  现在的互联网越来越像金融产业,硬件的不断加速发展、电信产业的崛起以及互联网格局的确定,让十年前的泡沫不会那么容易再现。但是像团购、社交网络这样小的泡沫却不断浮出水面,破产只是迟早的事情。

  这是一个公平的竞争,可难道说因为一个人跑得太快,他一参加比赛就拿冠军,所以我们就禁止他参赛吗?好,为了照顾弱者,我们禁止这位比较强的运动员任何的训练,那样即是他先天条件再好,总有一天也会完蛋。这里说的,就是腾讯,既然大家都想赚钱,为什么不允许腾讯赚。

  既然都知道一味赚钱不利于未来发展,可实际行动中又陷入这个怪圈中。

  一次次的失败很大一部分原因都在于没有搞清楚我们在做什么,可是却很清楚要得到什么,就是利益,就是金钱。

  利,就是山寨的立场。

  只要能让投资者知道现在可以挣钱,那就可以做。从一开始山寨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我们山寨的不仅仅是手机,在互联网之外,山寨的范围更大的可怕。其实不仅是国内,在任何缺乏创新精神的领域,都有山寨在破坏者整个产业链。

  没有根基的山寨

  山寨是没搞清楚,甚至也不愿意搞清楚要怎么做才是长远的生存之道。还有一些人,他们不希望自己山寨,但还是不知不觉开始山寨了。定位的错误怎是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问一家普通的互联网公司门户,用户需要什么?大多数情况下,他会列举出来众多频道、资讯、社交。可是这是用户一开始就需要的吗?如果你不知道QQ,你会一开始就觉得和陌生人说话很有趣吗?如果你不喜欢看小说,你会直接跑到起点中文网吗?

  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有搞清楚我们的终端用户到底需要什么?这些所谓的资讯,所谓的社交服务都是大洋彼岸的舶来品,只是简单一拿,或许他的来源没有大洋彼岸那么远,或许就来自北京市海淀区海龙大厦旁边的那栋楼里。一家公司上线后,马上就来了社区、来了博客,来了无数东西,看起来很忙,但是有用吗?其实,真没用。

  国内外有很多成功的都找到了自己作为IT产业的定位,并与传统产业而集合。就拿被说烂了的iPod卖播放器,他们很好的认识到自己的用户可能不会拿这个奇怪的玩意搞到音乐,而在国内的人看似不可理喻的音乐收费下载却拯救了整个美国唱片业。苹果知道,iPod用户喜欢听音乐,所以用最好的方法来提供音乐服务,所以成功了。

  爱和恨不是无缘无故的。既然有需求,那么一定会有需求的来源,山寨是从来不考虑这些的。

  扎错地方的山寨

  好,iTunes成功了,那全盘搬到国内来就合适吗?国内当然有收费音乐下载,但无一例外失败了,就算活下来的也不光彩。环境不同,国内的糟糕的版权保护造成了这样的一个状况,有太多方式弄到免费的音乐了,百度都没告赢,收费音乐还有什么出路呢?

  如果接下来讨论收费音乐的好坏,那又陷入一个误区了。因为美国市场和国内市场完全是不同的两码事儿,这明显就是一个伪命题。

  iTunes是一个值得学习的,但并不是它的模式,而是它的方式。iTunes考虑到了整个美国用户的方式,并从开始购买到最后使用做出了完美的解决方案。我们应对的国内,则是混乱的、版权保护极为糟糕的音乐市场,用户有太多方式弄到免费的音乐,如果还要赶鸭子硬上架,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国内卖的iPod其实和美国的iPod完全不同,国内的iPod更多的是流行文化的象征。国内有自己的规则,符合这个规则就会让自己更加接近成功。

  每当我们抱怨我们的用户素质的时候,应该想想,你生在这篇土地里,没什么好抱怨的。我们抱怨腾讯每次模仿别人,抢了我们的饭碗,但是腾讯抢不走淘宝的饭碗,腾讯也抢不走百度的饭碗。

  一个网站从一开始就给了用户很好用的感觉,第一次之后,就是第二次,口碑的效应也会不断持续下去。腾讯通过各种方式为自己建立了一个牢固的帝国,而美团呢,思考一下吧。

  现在还有一个大的方向,就是家电下乡,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互联网领域。他们是一辈子实干的人,他们对华丽的时装没有兴趣,对空虚的种菜更是觉得不可理喻。他们最需要的是在农村地区最准确的天气信息,他们需要最准时的农产品信息,他们最需要的是最能贴近他们生活的服务。

  但是我们却为了城市中的那几千万人群争个你死我活。如果能花点时间来照顾这些对互联网非常陌生的农民朋友,会是很大一笔的收入。

  其实最愿意掏钱的并不是那些精明的客户,城市紧凑的环境逼得每一个人都成为各方面专家,这些聪明的中国人反而成为了最有中国特色的压榨者。而那些一辈子劳动的农民伯伯,他们可能会为你一次简单的服务买单。

  山寨似乎一开始就扎错了地方。

  孤立的山寨

  孤立的对面就是结合,这篇文章从头到尾都没有讨论技术,这个很关键。不说是因为,在关键的地方也只是整个环境中的一部分,中国不缺优秀的人,没有组合好基本等同浪费。

  刚才已经提到了腾讯,不说IT公司了,海底捞火锅在组合方面一点不比IT公司差。海底捞的火锅味道不是最好的,但是店里的服务却能征服所有的顾客。从进门等待到最后的离开,每一个步骤的完美结合为海底捞带来了巨大口碑。

  每当山寨的时候,会发现有一部分特别像他们山寨的原型,比如说开心网和人人网。Facebook玩的是真实的社交以及开放的平台无限的网络应用。而在国内这两大社交网站初期,界面是那样像,但是里面用的最多的还是车位、偷菜。

  以前老是有句话说的好,不要求你作业做的怎么好,但是连抄都超不好。是啊,有的时候连抄都超不好,看到什么就抄什么,从来不去思考本质的东西。

  当然开心人人的做法无所谓对错。即便是偷菜也帮助全国那么多无聊的人浪费了那么多时间,本身已经成功了。只是在这里,他们是绝对的反面教材。

  当独立得看待我们的产业,我们的IT产品时,我们已经把自己孤立了。IT产业其实是服务业,既然是服务业那就必然有和服务业相交集的产业。所以应该去花时间了解所服务的产业。

  有很多时候,我们思考问题都是很模块化的去思考,所以很自然的有了,新闻、天气、社交,很少去思考为什么有这些需求。

  人的懒惰是科技进步原因之一,但是国内很多创业者似乎都在想用一劳永逸的方法来解决所有的问题。很多产品都有很强的技术的影子,那么多的社交网站,可是用户凭什么要为这么多的社交网站而记住那么多的用户名密码,为什么要为这么多重复的社交网站来重复加一遍又一遍认识的人呢?

  其实应该找个时间把电脑关掉,把笔记本合上,马上国庆中秋就要来了,然后把自己的年假与中秋国庆合并一下,回老家,自己想想,我们到底需要什么?用户到底需要什么?

  山寨没错,因为它是开始

  再次回到文章之前谈到的立场,日本是这么山寨过来的,韩国也是这么山寨过来的。一开始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山寨的开端,就是未来大厦的地基。

  在我们通过山寨的方式解决好我们的温饱问题以后,就应该想办法拓展我们的领域,挖掘用户最本质的需求,确定好自己的定位,联系好争个产业链。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中国也有自己的特色。刚开始困难的时候山寨是解决燃眉之急的好办法,成长起来之后就应嘎想办法做出自己的东西了。

  不山寨不是只有投资者才能决定的,自己在工作中只要允许都有创新的余地。我们山寨了好长时间,拜托山寨也是个艰苦的历程。等我们有一天能够让第三世界国家来山寨我们,或许那时我们可以轻松一下了。

  来源:读者游利卡投稿,原文链接

2010年8月24日星期二

禁用WordPress 3.0自动草稿存档

  昨天将另外几个WordPress博客从2.9.2升级到了3.0.1,没想到发现了一些问题,以前已经很好解决的自动草稿存档问题又出现了,折腾了半天才解决。

  做为一个id控,我一直喜欢用数字id做为日志文件名,而WordPress自从2.6版本之后就出现了几个很令人讨厌的功能:Post Revisions和Autosave,在默认的情况下,日志的ID将不再连续,使用ID做为Permalink结构的用户将会看到一个地址越来越混乱的WordPress,很烦,后来我通过一个插件很完美的解决了这个日志ID不连续的问题,并一直用到了2.9.2都没问题,升级到3.0.1之后,自动草稿又出来了,但是该插件依旧在工作,通过跟踪发现,只要新建一篇日志,即使不写内容,数据库中也会自动保存一篇草稿,这是以前版本的WordPress所没有的现象,也是disable revisions and autosave插件失效的原因。

  既然已经升级到了WordPress 3.0.1,也不好降级,只好再想办法解决Wordpress自动保存草稿的问题,经过搜索,找到了一个不是很好的禁用自动保存草稿的方法。

  解决WorPress 3.0.1自动草稿的方法是:依旧启用原先的disable revisions and autosave插件,然后编辑wp-admin/includes/post.php文件,在if ( $create_in_db ) {语句之前加入一行$create_in_db = false; 语句,经过实际测试,增加了这一行之后,新建日志,数据库就不会出现一篇自动存档的草稿了。

  但是这种修改WordPress源代码的方法是很不好的,这会导致以后每次WordPress升级,都需要维护修改一次,工作量会越来越大,不如用插件的方式解决,可惜目前实在找不到如何使用插件来解决这个问题,要是WordPress下一个版本能官方解决就好了。

2010年8月23日星期一

图说Google数据中心

  Google数据中心一直是业界中令人着迷的“对象”之一。Google这个搜索巨人很少暴露其数据中心,那么Google到底有多少数据中心?它们分布在什么地方?笔者整理收集一些有趣信息,以供分享和参考。

  Google数据中心分布图

  Google 搜索速度为什么能这么快?这主要因为Google在全球分布着众多的数据中心。根据现有信息,如果包括在建的数据中心,Google共有36个数据中心。其中美国有19个、欧洲12个、俄罗斯1个、南美1个和亚洲3个(北京-Google.cn、香港-Google.com.hk和东京各1个)。不过,Google也并非完全独享这些数据中心,他们也向其他公司出租空间。

Google数据中心-全球

图1:Google数据中心-全球

Google数据中心-北美

图2:Google数据中心-北美

Google数据中心-欧洲

图3:Google数据中心-欧洲

  Google的第一个“数据中心”

Google的第一个数据中心

图4:Google的第一个“数据中心”——BackRub

  Google 的首个“数据中心”是在佩恩的宿舍楼。一句话概括: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详细配置请看《成名之前的Google:斯坦福大学期间的Backrub原貌

  数据中心的服务器

  大部分公司都是向Dell、HP、IBM和SUN厂商直接购买服务器。购买服务器需要一大笔费用,如果 Google的服务器均从其他公司购买,估计Google也无法有今天。时至今日,Google的所有服务器均为自己一手打造。Google服务器厚度 3.5寸,2U(两机柜式),它有2个CPU、2个硬盘,采用技嘉主板,有8个内存插槽。Google采用AMD与英特尔的x86处理器。在同样大的空间 内,Google的服务器比其他厂商的服务器能容纳更多的CPU.

Google服务器

图5-1:Google服务器

谷歌的一组服务器

图5-2:“世纪互联”机房中谷歌的一组服务器(DELL Precision 390 工作站)

  数据中心以集装箱为单位,每个集装箱里面有1160台服务器,每个数据中心有众多集装箱。

  数据中心的核心技术

  Google一直都钟情于开源软件,也一直支持开源技术 (Google对手之一的Facebook也同样重视开源技术)。Google服务器使用的是Linux操作系统。Google的工程师按照平行计算的要 求对Linux进行了优化。Google开发自有核心软件,开发语言是Java和C++。

  Google的三大核心元素:

  1、Google文件系统(GFS);(GFS负责服务器数据储存工作)

  2、Google大表;Bigtable:是Google一种对于半结构化数据进行 分布存储与访问的接口或服务);由于Google的文件系统异常庞大,以至于甲骨文和IBM公司的商业数据库在方面无用武之地。另外,商业数据库都是按 CPU数量来收费,如果Google使用商业数据库,可想而知,这是一笔天文数字。所以,Google量体裁衣地设计了符合自身的大表。

  3、Mapreduce 算法;它是Google开发的C++编程工具,用于大于1TB数据的大规模数据集并行运算。MapReduce能够找出一个词语在Google搜索目录中 出现的次数;一系列网页中特定词语出现的频率;链接到某个特定网站的所有网站数量等。

  虽然Google依靠许多开源项目实现了企业的腾飞,但Google始终对这三大核心元素保密。

  数据中心的专利

  1、服务器内置电池。 每台服务器都有一颗12伏特电,确保万一主断源断电时还可持续供电。最终目的,节约成本。

  2、可移动的数据中心集装箱。2008年10月获得该项专利,每个集装箱中最多可容纳1160台服务器。

  数据中心的开销

  根据Google的盈利报告,2006年Google在数据中心上的开销是19亿美元,2007年是24 亿,2008年23.6亿,2009年8亿9百万,2010年上半年已开销7亿1千5百万。

Google数据中心

图7:Google数据中心“烧钱”曲线图

  数据中心的选址标准

  1、大量的廉价电力;

  2、绿色能源,更注重可再生能源;

  3、靠近河流或湖泊;(设备冷却需要大量水源)

  4、用地广阔;(隐秘性和安全性)

  5、和其他数据中心的距离;(数据中心之间的快速链接)

  6、税收优惠。

Google数据中心

图8:Google的服务器(左)Google俄勒冈州Dalles数据中心(中)Google服务器机柜特写(右)

  Google的特殊数据中心——圣吉兰数据中心

  Google在比利时的圣吉兰(Saint Ghislain)数据中心(图3中编号26)根本没有冷却装置,完全依靠纯自然冷却(即:用数据中心外面的新鲜空气来支持冷却系统)。一般来说,绝大部分数据中心都是采用水冷却装置。(这也就是为什么数据中心选址时要考虑水源。)

Google数据中心

图9:Google比利时数据中心

Google数据中心

图10:比利时国王(左五)参观Google比利时数据中心

  Google的Dalles(达尔斯)数据中心

  Dalles数据中心(图2中编号8)位于俄勒冈州的波特兰以东约80英里,旁边是哥伦比亚河,河上有座大坝——Dalles大坝,大坝为数据中心提供便宜的电力。数据中心有2座4层楼高的冷却塔。(注:“Dalles”不是“Dallas”,Dallas达拉斯在德州。)

Google数据中心

图11:Dalles数据中心鸟瞰图

  以下这段话来自Nicholasg Carr,他曾经在2009年访问Dalles数据中。括号部分是笔者的注释。

  Dalles数据中心有3个超大机房(在图11中有4个白色建筑,但只有3个是服务器机房),每个机房有45个集装箱,每个集装箱可以放置1160台服务器,故Dalles数据中心可以存放约15万台服务器。

  Google的秘密

  Google在其数据中心的位置和数量方面的保密工作做得很好。比如说:如果你反查Google各种爬虫或者是Google各个域名的IP地址,所得结果几乎看起来都是加州山景城的IP地址。因此,想通过反查IP地址,基本无法推断出其数据中心的真正位置和真正数量。

  此外,Google通常把其数据中心“伪装”成有限责任公司, 表明上看起来和Google毫无瓜葛。比如:北卡罗来纳州Lapis公司和爱荷华州的Tetra公司。

  既然Google在其数据中心方面的保密工作做得很出色,所以本文的信息未必是百分百正确。

  其他相关旧闻

  2008年1月28日有报道称,Google将在TW建立一数据中心。TW经济负责人陈瑞隆已确认此消息,并且表示已在TW西部彰化的彰滨工业区内为Google预算了一块地。TW还将向 Google提供各种优待,包括土地税折扣、保证电力供应稳定在内。不过至今一直没有听到这个数据中心在台的任何动静。

  在陈瑞隆确认消息 后的第二天,马来西亚总理也宣布,Google有意在马来西亚建立数据中心。

  另据报道,Google有意在东欧的立陶宛新建数据中心。

  另外,Google曾于2007年在南卡罗来纳州的布利西伍德购买466英亩(1英亩约合4000平方米)土地,似乎是打算建立南卡的第二个数据中心。

  来源:伯乐在线投稿,原文地址

2010年8月22日星期日

百度360之争的背后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的最高峰,可以说,即使是今天,也不曾回归到当初的境界。原因很简单,自秦始皇一统天下,焚书坑儒,其后虽分分合合,几十次改朝换代,但环境并没有根本改善,天下仍然是一统再统,环境太和谐了,世界观价值观如此单一,不可能出现真正的百家争鸣。

  在那个时代,鬼谷子无疑是最神秘而伟大的人,他本人并没有流传多少叱咤风云的故事,然而他的四位弟子:庞涓、孙膑、苏秦、张仪那可是出尽了风头。庞涓孙膑曾叱咤一时,先后让魏齐称雄,但兵家军争之道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学识,在整个世界都在膜拜战无不胜的将军时,苏秦张仪对此嗤之以鼻,当庞涓孙膑嘲笑手持大刀血溅五步的兵勇匹夫之勇时,苏张二人一样视他们为匹夫之勇,若是哥哄得你战争方向错了,你百战百胜又为谁忙呢?

百度360之争的背后

  (上图是从Google地球上截出来的,这张图告诉我们的是,视角和视野的关系,你以为别人只看到一个小小的村庄看不到整个地球,但你也忘记了,你眼中那颗尘埃一样小的东西,却是比地球更大的星球。纵横术的精髓其实也不难理解,就是给你找个或纵或横的视角而已。)

  一个多星期前,腾讯科技分发布其《大棋局》专题策划,其中有一篇《周鸿祎构建360客户端帝国:可进军搜索战百度》,应该引起了很大反响,而且那个小调查结果也很有趣,越石大学时曾经替一家创业公司做过几个月的兼职策划,自己写过软文,所以对新闻有相当的警惕,当时看到那篇文越石就有一种直觉,怀疑这是一篇披着策划皮的软文,因为正逢搬家,新地方没网可上,所以就把《大棋局》系列文保存到了本地,准备仔细琢磨后,也写个猜想性专题,叫《小棋局》,但是到这边一个星期,没有上心,一则,盛大并不是我所熟悉的企业,二则,越石最近兴趣转向了小说创作,正在考虑象独立博客于博客这样,尝试一种独立中篇的小说模式。不过此刻在网吧,惊奇看到了百度起诉360,以及百度将推电脑管家的新闻,觉得有意思了,临时决定写点什么,趁热跟大家分享分享。

  《周鸿祎构建360客户端帝国:可进军搜索战百度》一文,作者费了很大的心思,有图有真相,有理有数据,但有致命的瑕疵,那就是360进军搜索的胜算多大却没有提到。我们知道,如果分析是华丽的,逻辑是严谨的,结论却是无意义的,那如果不是作者本身思路有问题,就是故意的了。当我们在读《大棋局》专题系列时,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些谈论棋局的文本身可能就是另一场棋局,高明的棋局是,99%是正确的,骗你1%就够了。当然,我只是说有可能,因为我谁也不认识,我也不知道谁认识谁,谁在帮谁,我仅仅只是漫天猜想而已。

  首先,作为旁观者,越石的观点很简单:360如今的确是一大超级霸主,列为互联网战国七雄绝对不是高估,但是,360要进军搜索,这不可能。如果360的领军人物是张朝阳、或者金山腾讯的主,这极有可能,但周鸿祎,不可能。为什么?胜兵先胜后求战,败兵先战后求胜,敢于天下为敌的将军,并非他真的敢挑天下人,而是因为他挑的那几个是他有底气挑得过的,秦将白起一生不败,他临死之前跟秦始皇说,他之所以不败,是因为必败的仗他绝不打,所以他格外爱惜战绩。

  搜索的格局已经大定了,在环境没有出现新的大的变化之前,这是毋庸置疑的,搜狗已经是曹操盘中的那根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360若想依仗浏览器和安全网址来打搜索的仗,那叫感情用事,象现在这样,靠搜索流量从百度分成,已经是最上好的结局了。所以,当周鸿祎说360不会进军搜索,他并不是忽悠,而是知天命的表现。

  几十年前,我们的知识匮乏,信息缺失,我们最需要的是获取信息,今天的时代变了,各种各样的骗术层出不穷,信息多了反而让人迷惑,太多人通常不是接触不到信息,而是被信息误导了,想曹操赤壁中反间计,杀了蔡瑁张允,以致一败涂地。

  类似于成功之道那种模拟两可得话是最毒害人的,没有独立的明确的立场,通常都是会被人欺骗的,屈原之死就是因为楚王傻×,被张仪用一些模拟两可得的鬼话一骗再骗,等到发现又被骗了又容不下众人皆醉屈原独醒,反而把屈原给流放。

  类似于“得客户端者得天下”这类台词,华丽有余,但模拟两可、毫无意义,那人家百度没见什么客户端,怎么也得了天下?

  一个有影响力的媒体,一篇高明的软文,正如同苏秦张仪的那张嘴,若是说动了某个公司的高层,让人做出错误的判断,可能就会起连锁反应,当然,综合百度将推电脑管家的新闻,百度这次中的大概不是反间计,而是借刀杀人之计。

  当然,今天百度与360的摩擦或许在这篇文之前就已经有人在推动了,这个我们不管,最主要的问题是,谁最可能在推动此事?

  互联网变化太快,太长很难预料,从目前的格局来看,百度和360最大的对手都应该是腾讯,而腾讯最需要警惕的对手却并不是百度和360,而是新浪和SNS,挑起百度360之战,无论胜败如何,对腾讯没有影响。360跟百度,除了网站导航有直接利益冲突之外,其他根本不存在正面威胁,包括潜在威胁。那么,最想挑起百度插手安全格局的,最有可能是金山,与金山而言,这个梁子早就结大了,自身力量不足胜不了360,连横强者是可能的。

  但相比之下,似乎还有一家更可能的,可牛。相比金山这种老企业,一家创业公司的出路,或者是自身控制一块市场,或者是被收购,这块市场,360所占的先机是相当强的,后来者想在从狼嘴里叼肉恐怕还有点困难,创业者烧的是自己的钱,赌的是自己的事业,有着比成熟企业更迫切的出路需求,对手强大,若是不被一家大企业收购,便是失败,或许,可牛需要一个制造一个看起来可信的理由,让百度相信,收购自己是必要的。

  有这种可能吗?

  来源:读者投稿,作者:越石父

2010年8月21日星期六

苹果iPad视觉设计分析

  大部分的用户都并非对体验与设计有深入研究,而是从“看着舒服、用着好用”的角度来衡量一款产品,据笔者观察一些网页设计与数码设计,发现两者之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们对用户的研究、设计发展趋势几乎是共通的,例如苹果著名的COVERFLOW,和网站设计首页焦点图展示的效果。因此,我们常提的CROSSOVER思维可以用上了,互联网与传统数码的视觉设计与交互体验可互为灵感参考。

  前言

  为什么蓝魔的设计感觉“山寨”,而苹果的设计却被无数人追捧为“艺术品”?

  为什么很多国产品牌模仿国际品牌,作品仍然缺乏吸引力?

  笔者认为,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他们都缺少自己的设计理念。好的设计应该有自己的理念,如QQ概念版的设计理念是“生命力空间感时间感”,所有的设计都应该围绕理念进行,所有的模仿都应该建立在理念基础上,这是设计的灵魂。苹果的理念是简约质感;Google是技术派,看似简单却有对用户行为深刻的理解;索爱手机的UI追求精致时尚;韩系品牌大都走柔和可爱风。好的品牌都有自己的独有风格和深入理解,不管如何模仿借鉴,精髓仍在。

苹果iPad视觉设计分析

  关键词一:圆角阴影高光

  圆角、阴影、高光广泛应用于苹果产品设计和互联网设计中,这三种元素的加入,可以增加图标的“质感”。

  仔细观察一下IPAD的图标,是否很明显的体现了这三种设计元素?圆角处理,月牙型的高光像从上而下打光,字体上淡灰色的阴影(是为了防止白色字体在白色背景上看不清楚,苹果考虑很细致)。不仅是产品,苹果的LOGO设计都没有脱离这三种元素。

iPad

  我们再看看Google的chrome浏览器,圆角、阴影、高光的效果仍在(图标圆角处理、图标边缘阴影以突出立体感、鼠标移至某一图标时的高光效果)。

chrome浏览器

  关键词二:空间感

  空间感并非一个空泛的概念,而是处处体现在设计中。它的一个典型表现方式,就是打破平面感,用立体与三维方式来展现。空间感的设计一是可以增加炫酷和华丽,二是可以用于凸显重要内容。

  空间感的典型运用之一:苹果cover flow专辑封面展现方式

苹果cover flow专辑封面

  空间感运用于网站设计上,OPPO官网改版时焦点图类似cover flow效果。

OPPO官网改版时焦点图

  有了空间感的思维之后,发现常规的设计可以有非常多的突破!那就是,把每一个界面都想象成一个实实在在的物体,任我们翻转把玩!例如打破常规的图片展示,我们可以把图片翻过来,在背面写备注;使用多点触摸把图片抓到叠在一起;用便签纸的立体形式展示备忘录,随意贴在桌面的任何地方等等。

  关键词三:半透明

  半透明的设计元素是个人的一个偏好,尤其当用于菜单与边框设计时,半透明可增加灵动、深邃和通透感,别有风韵!另外,半透明也可用于当一些菜单弹出,却不想挡住背景,可把菜单设计成半透明的感觉,既美观又不干扰视觉。

植物大战僵尸

  仔细观察一下IPAD的设计,很多地方都用了半透明的元素,包括首先进入时“移动滑块来解锁”的界面边框,以及进入后的主界面边框。

  半透明元素在网站设计中也广泛沿用,比如著名的twitter。

twitter

  另一个用到半透明元素的网站。

半透明元素

  关键词四:拟物化生命力

  提起拟物化,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IPAD的IBOOKS书本表现方式,如同真书般惟妙惟肖,也赢得了很多用户的口碑。拟物化使用好了,可以增加亲切感,减少数码产品的冰冷感,因为用户对生活中的事物才是最熟悉的。同时,拟物化的使用,往往可以在第一眼打动用户,就是我们俗称的“惊艳”。

iBooks

  微软courier的拟物化,让数码脱离了机器冰冷的感觉。

微软courier的拟物化

  除了IBOOKS之外,三星P3里的小插件,飞舞的蝴蝶、散落花瓣的花朵、饼干人、电灯调节亮度等,其实也是试图通过生活中的事物,来增加用户的好感。

三星P3

  在网站设计中,也不难发现一些生命力的元素,如twitter的小鸟,可爱生动。

twitter

  关键词五:动态效果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动态效果的使用,设计将会变成怎样。动态效果将会让设计更加绚丽、好玩、生动。

  仔细观察一下苹果,我深深被它界面过渡的动态效果所吸引,华丽又不失自然。例如照片删除时唰的回到垃圾桶的效果,还有书本翻页的过渡效果。

过渡效果

  灰常多人都在玩的植物大战僵尸,每种下一棵植物,它都会轻轻摇摆,是不是很可爱呢?这也是一种动态效果。

  我承认喜欢索爱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的UI符合我的胃口。除了图标设计精致之外,图标周围有动态变幻的小元素,就像跳舞的精灵。

索爱

索爱

  很多网站也用动态效果来表现,如菜单在鼠标移上去时的动作反馈,不仅绚丽动感,也是给用户操作信心。

动态效果

  关键词六:拟物音效

  这里需要再提一下植物大战僵尸,仔细观察这个游戏,会发现它也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从视觉设计的生动感、每个植物与僵尸角色的设计、情节布局的环环相扣、甚至是音效的配合都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植物大战僵尸中大量使用了拟物音效,种植物时与草地摩擦的声音、子弹打到僵尸身上的响声、僵尸来临时的恐怖音效、脑子被吃掉时的哀嚎。拟物音效让这个游戏更加生动,不会苍白平淡。

植物大战僵尸

  再观察一下IPAD,翻阅图书时纸张的摩擦声、翻阅报纸时报纸的摩擦声,这个小细节让我感觉很兴奋。更加认定这个品牌是在用心做产品。

  音效的使用可以让用户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尤其是模拟真实的音效。

  以上是这几天的不完全观察,IPAD设计值得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例如提示与暗示的巧妙使用、皮套的贴心设计等。笔者认为IPAD作为电脑的补充,是非常成功的一款产品(平板电脑完全替代电脑是不可能的)。至少,苹果在如今传统数码新品类发展的瓶颈时期,开拓了符合人类使用习惯的新思路,单从这点值得很多中国品牌学习。

  来源:读者微薇投稿,原文链接

2010年8月20日星期五

Twitter不是Google杀手

  一个作者抛出一个观点,Twitter将干掉Google,证据2个。一,Google付费给Twitter,支持实时搜索。二,Twitter站内搜索220亿次,Google880亿次。

  如果单纯从这2个作证看,这真是完美无缺的说法。Google都付钱给人家了,真是低头啊,怕被对方干掉。而且人家站内搜索都220亿次了,用户再增长一下,要赶上Google搜索了。

  那么事实呢?

  一 Google付钱为的是他搜索的“全”,不是因为你要干我,而是因为Google很有钱。

  二 Twitter用户发展离极限并不远,站内搜索可能最终无法突破500亿,而Google应该会提升过1000亿。

  三 对,我以后想要知道王菲的最新消息,我会去搜索Twitter(国内是新浪微博把),但是那就是140字的最新消息而已。我想看第141个字,想要一份详细的王菲个人资料,作为写作资料,我还是要去Google.Google无法干掉Twitter,因此才会有Twitter.但是因为这个反证出来,Twitter因此可以掉Google?

  写Twitter会在未来终结Google并提供数据作证,是一种噱头文章。而且行文用词紧凑,数据专业,真是可赞。但是你就看到的真的只是事物的皮毛。

  来源:郁程投稿

从团购看国内网站的创新精神

  笔者一向认为大多数中国人是没什么创新精神的,对于这个论调,有些人要骂我,你就不是中国人么?没错,我是中国人,所以我就要说我自己,只有我们自己能承受别人的批评的时候,只有我们自己能进行自我批评的时候,我们的民族才会有进步。古语有云:吾日三省吾身,又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对于创新,大致会有这样一种论调:“我们现在山寨是学习发达国家,因为我们起步比晚,我们先模仿再学习再超越”。道理没有错,可是我们真正有超越了么?模仿了这么多年,有多少东西能越过别人的?

  有时候觉得,中国人像一群蝗虫,只要见到哪里有新鲜的嫩叶,就一窝蜂冲上去吃,吃完之后立即离开,至于什么可持续性发展,什么创新,什么规则,那都是说说而已。当Youtube流行的时候,我们都做视频网站;当Twitter流行的时候,我们全部搞微博;当Groupon流行的时候,我们所有的网站都以团字结尾,叫xx团;当Facebook流行的时候,大家都做开心网,甚至有些人连域名都懒得想了,直接山寨。结果是什么样呢,结果是一大批的网站倒闭了,整个行业生态被严重破坏了。

  拿Google的adsense举例吧,全世界我估计中国的点击价格最低了,原因很简单,有许多人做垃圾站,甚至有许多人恶意点击,用欺骗的方式获取短期的利益。结果造成直接的后果就是中国的广告点击价格低得惊人,1美分的点击多得去了,有些广告主要求直接屏蔽中国的IP.就因为某些人为了几百块的的利益,造成整个行业损失。

  我把groupon的网站与国内团购的网站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这些网站有惊人的一致,而groupon的大按钮,几乎在所有的团购网站都可以看见,按钮除了颜色不一样之外,其它几乎完全一样,有些网站甚至连按钮大小都懒得调了。

  标志性大按钮

标志性大按钮

  对于这样的结果,我只能用触目惊心来形容,我实在没有勇气再去截图了,因为我知道不管我怎么截,得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所有的团购网站一定会在左边的位置放置一个尖角圆孔的大按钮,有点创新的把自己的按钮改一下比如说爱帮团,至于24券与新浪团,我也不知道到底是谁在抄谁,完全一模一样的按钮。有时候我看看这些网站的界面,我甚至误以为这是一个工业化的产品,由同一家公司做出来的。但是就算Android这样的系统,各厂商所做的UI也是不一样的。如果你认为这个大按钮是给Groupon致敬的话,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我们继续来分析其它内容。

  布局

  我把GroupOn网站的布局进行抽象化,发现所有团购网站的布局有惊人的一致,甚至我们可以认为Groupon的团购网站就是业界的工业标准,是大家不可逾越的红线,这种集体美学让人不寒而栗。有些网站,甚至连背景都和Groupon一样,只不过是颜色和大小有所改变而已。主菜单也是一致的,虽然名称不太一样,但意思都是一样的,统一为四个主菜单(今日团购、往日团购、怎么玩本站、帮助)。连邀请朋友获得的奖金也都统一定为10元!天啦,中国人什么时候这么守规矩了?在我的印象中,中国人太不守规矩了,台面上大家都说OK,台下大家都在想着要搞死谁。

布局

  结语

  其实大家都做团购,这并不叫抄袭,就像中国不可能只有一家酒店一样,我们也不可能只需要一家团购,但是对于团购网站,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如果一个网站连界面都懒得创新的话,我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地方能让它创新的。这么多同质化的网站,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整个行业的萎缩,也正是大家如此没有创意才让门户大网站有可乘之机。

  同样是玩抄袭,腾讯玩的极具创意,别的产品我不敢说,但起码QQ就是一种创新,从最初模仿ICQ到后来的蜕变,成功绝不是偶然。今天你再去看QQ与ICQ,你还能从QQ中看出多少ICQ的影子呢?

  国外有一些成功的例子是值得我们去借鉴,但绝对不是完全照搬,如果大家的内容服务都一样,最终的结果就只是打价格战,价格战搞不定大家就开始玩阴的,然后就开始打口水战,最后有一部分死亡。而死亡这部分人还心不甘情不愿,临死前都要给你下一个诅咒,死了都还要找一个垫背的,何必呢?

  来源:涂雅投稿,原文链接。网站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涂雅并保留原文链接,否则视为侵权。

2010年8月19日星期四

团购体验报告

  时下最热门的话题是什么?毫无疑问是团购。如果你是网络购物达人,肯定有过团购的经历。看着那百十来号团购网站每日一更新的、最低可折扣到2折的商品信息,任何人都难免会兴奋又冲动的立刻出手。

  团购到的商品到底如何呢?笔者近日就在兴奋又冲动的心情下,购买了一张团购双人套餐劵,体验了一把团购人生。

  该餐厅算是中高档,本团购套餐原价二百多元,团购价为一百出头,折扣约为五折。和其他3折左右的团购餐券相比,折扣算是比较少的。

  该套餐中包含咖喱一小锅、咸鱼茄子一份、烤肉串一份、虾汤两份、泰国香米两碗、椰汁两杯。

  真实体验如下:

  (1)电话预定情况:人多预定不上,可以直接去店里等着。

  该问题可以理解,一下子多了一千多对顾客,确实需要排队。于是我们在周末早上11点直接到餐厅,还好没几桌,不用等待。

  (2)餐饮情况如下(实物与导购图对比):

  • 咖喱(原价60元)

  实际与导购图一致。量大,足够5、6人吃的,剩很多。

  • 咸鱼茄子(原价30元)

  实际与导购图差异:更换了容器,但分量相当;没有咸鱼但有猪肉。

  • 烤肉串(原价42元)

  实际情况和网站供图一致,另附一盘蘸用的特色辣酱。

  • 虾汤(原价39元/份)

  实际与导购图差异:南瓜小碗换成汤盘,但分量相当。两只虾换成了一只虾。虾头发黑不新鲜。

  • 泰国香米(原价3元/份)

  实际与导购图差异:这不是香米,这是普通大米。

  此次消费的感受并不十分愉快,而且不止我们一桌。在我们刚就坐时,邻桌就在吵吵说咸鱼茄子里面没有咸鱼。虽然更换碗碟的解释原因是因为餐具不够,但是环顾周围实际上也就五桌。后来的一桌三人使用了一张餐劵并另点了一份虾汤,服务员端上来的竟然是两个汤盘和一个南瓜碗,待遇差别一目了然。更甚的是,作为一家中高档餐厅,居然使用非常明显的不新鲜的原料,并偷工减料。体验后的结论是:以后不会再考虑去这家餐厅。

  都说顾客是上帝,然而团购的顾客却是打了折的上帝。经过商家的“精心设计”,可以说团购顾客基本是以原价购买的商品。

  或许,作为消费者我们应该在冲动之后冷静的思考一下为什么要团购,商家也应该想想团购这种消费形式给自己带来的意义和影响。

  自从团购网站出现以来,就一直有人不看好团购的前景,现在看来不无道理。团购网站的利润来自消费者,消费者的目的是要物超所值,如果无法达到这个目标,失去了顾客,团购网就只能是一时的红火,捞一笔就撤退。恐怕有的小网站连这一桶金都没捞到就被拍死在岸上。这也难怪实力雄厚的互联网公司为何宁可抄袭也不打算收购。

  消费者固然对得到的产品有所不满,但实际上并没有多大的损失,团购网站更是只管用最小的资源来赚钱,而真正损失的是被团购的商家。

  可以说团购给予商家机会,做好做坏全在自己,在于商家的管理和目标。

  就拿本次体验的这家餐厅来说,它的目标定位就是盲目的。作为中高档餐厅,本应该是以寻找挖掘潜在消费者为目的,而实际上的做法却小家子气十足,像是为了猛捞一把的小餐馆作为。

  给一些参与团购、不仅是为了捞一笔而是寻找商机的餐馆提一些建议:

  • 先要搞清楚参与团购的目的,并设定好盈利的方式;
  • 对电话订位的客服工作制定规范,例如友好用语与询问就餐方案。千万不能顾客一问就答订的人太多,然后静音等着顾客继续询问。这种客服是相当不专业的,起码要给予顾客建议如哪些时间人会少点。

  难免有的商家是希望顾客预订不上使餐劵自动无效,不要小瞧了消费者,小心让你的大堂变成集市。

  • 对套餐进行精心设计,就拿双人套餐来说,丰盛虽好,浪漫有余,但是足够5、6个人吃的,只能换来一句“不值”,没有哪家餐馆是以浪费出名的。最好种类够多,但小而精。
  • 最忌讳是偷工减料、偷梁换柱,这是商家诚信的体现。导购图可以制作精美,但起码的要和实物相差不多。团购消费者中不乏久战商场和眼尖的,就像那虾汤,导购图中明明是露出两只红彤彤的虾头,你莫不是要解释说那汤贵在是双头虾不成。
  • 最后必然是服务。团购也是客,不要一看是团购就降低了服务水平,损坏了整体印象。没听说过有些大明星也爱凑热闹的吗?

  团购是什么?总之团购绝不是大清仓、残次品大甩卖,请还给团购本来的意义。

  来源:读者投稿,作者:Fox旗舰店

2010年8月18日星期三

网络书签的个人知识管理方案

  书签是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工具,我们工作和上网经常会使用书签来收集、整理、分享在互联网上看到的各种知识和信息,今天我就介绍一下月光博客在书签管理上的一些经验和技巧。

  社会化书签

  什么时候需要使用社会化书签?我们在网络上看到一篇好文章,在收藏书签的同时,还想要将其分享给自己的好友,这时候最好将网页地址收藏到社会化书签而不是浏览器书签中。通常社会化书签具有较好的分享效果,Tags和书签搜索功能完善,管理大量的书签不会有什么问题,Delicious的书签可以通过TwitterFeed同步到Twitter上,而使用我的《Twitter同步工具》可以自动将Twitter信息同步到新浪微薄、Ping.fm和其他社会化网络中。

  本地书签

  什么时候需要使用本地浏览器的书签呢?本地浏览器书签适用于那些临时性的网页、经常需要访问的网页、有用但没有太大分享价值的网页。这类常用的网址可以从本地书签中快速访问,通过Delicious访问反而会麻烦很多。然而本地浏览器书签比社会化书签最大的劣势就在于,书签内容不好同步,因此使用本地浏览器书签的时候最好要使用同步工具。

  本地浏览器的另一个问题是,可用的浏览器版本太多,而且各有特色,并没有形成一个完全垄断的浏览器版本,每一个浏览器无不拿出看家本领以获得更高的支持率。Google Chrome在简洁和速度上占优,Firefox在扩展和翻墙上占优,IE在兼容性和普遍性上占优,对于用户来说,实在很难选择其中一个当做系统唯一的浏浏览器。我个人就同时使用多个浏览器,平时上网用Chrome,翻墙用Firefox,遇到支付宝和网银这样的网站只好用IE了。

  多浏览器书签同步

  使用多个浏览器最大的问题就是,每个浏览器的书签系统都不同,在不同浏览器上网会保存不同的网址到不同的书签,很不方便,因此就需要一个跨浏览器的书签同步工具,目前这样的工具以Xmarks的功能最佳,该工具同时支持Firefox、Chrome、IE和Safari浏览器的版本,当我们在各个不同的浏览器安装Xmarks的时候,就能实现跨平台跨浏览器的书签同步。

  除了同步书签之外,Xmarks还为用户备份了长达六个月的书签历史信息,可以随时恢复这六个月期间的书签,有时候我们会遇到错误删除了某个书签的情况,使用书签恢复功能就可以保证用户的书签数据不会丢失。

  除了电脑上的书签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iTunes来同步iPad上的书签,同步的方法是,打开iTunes,在同步iPad的画面中,信息页签里面有个同步书签可以勾选,选中后即可同步iPad和本地IE浏览器的书签,之后再把IE书签通过Xmarks同步到其他浏览器。

  手机书签

  说到iPad书签同步,有人可能会想到iPhone的书签也可通过iTunes同步,不过,我个人觉得iPhone的屏幕相比iPad来说太小,不适合浏览器上网,这么同步书签没什么意义。

  真正手机上最常用的功能是微博,我们在看各个微博的时候,往往会看到其他分享的一些有趣的网址,但由于手机流量以及iPhone屏幕的问题,需要将网址暂存到书签中稍后阅读,这里最常用的轻量级书签工具就是Read It LaterInstapaper,在iPhone上支持Read It Later的Twitter客户端应用包括Echofon、Twittelator Pro、Twitter for iPhone、TwitBird等。用户在手机上保存书签到Read It Later后,就可以在电脑或iPad等设备打开Read It Later查看保存的网页书签。

  不过,国内一些微博客目前手机功能还有欠缺,普遍都不支持Read It Later的功能,只好用微博收藏功能替代。

  浏览器书签目录规划

  浏览器本地书签同步工具装好了以后,就可以规划书签目录了,目录的定义和规划会直接影响之后的书签管理操作,因此一定要提前规划清楚,就如同《基于Dropbox的个人知识管理平台》里面所说的一样,糟糕的目录结构会让你的书签混乱不堪的,极大的影响了个人的工作效率,如果有多台工作电脑(如公司的台式电脑、家里的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则书签管理的混乱程度将翻倍增加。

  我个人的书签目录是:

  个人:所有和个人相关的书签,包括娱乐、电子书等,按类型分类。

  工作:工作过程中收集的文章和网站,按照项目分类。

  资料:学习过程中收集的网址,按照项目或者类型分类。

  工具:类似网址导航的功能,保存一些实用工具类的网址。

  其他:临时性的书签,内容读后即可删除的网址。

  大家可以参考建立类似目录,目录结构不建议过于复杂,否则会给浏览使用带来一些问题。

网络书签的个人知识管理方案

  书签整理

  书签整理合并在一个系统完成即可,我个人觉得IE书签通过资源管理器进行整理比较方便,合并、删除、移动等操作很简单,管理也容易,整理好的IE书签即可同步到XMarks,之后再由XMarks同步到其他各个浏览器,然后用iTunes同步到iPad上,整个书签即可同步到各个网络平台上。

  书签中不需要的网址尽量都删除,不想直接删除的就保存在网络书签上(如Delicious)后再删除,否则本地书签数量如果太多,会造成管理上的困难,而网络书签因为有良好的TAG系统,管理的难度不会随着书签数量的增多而加大。

  以上就是我在使用本地浏览器书签和网络书签的一些技巧和经验,如果你也有类似的经验,请留言给大家分享。

  参考阅读——月光博客知识管理系列文章:

  我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软件

  基于Dropbox的个人知识管理平台

  基于Google Reader的个人知识管理方案

  网络书签的个人知识管理方案

2010年8月17日星期二

企业在网络中如何面对负面言论

  此篇文章已经在头脑里面酝酿了几天,源于公司的一起事件。一直非常看重“贴心服务”的公司,因为一篇帖子的出现,重重的震慑了一下公司的领导层。在本土的一个热门社区,一篇千余字,一位公司客户用极其愤怒的口吻讲述了在我们这里的遭遇。帖子发布很短时间内就在社区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很快就得到了数百条跟帖。看到帖子后公司在第一反应时间内,迅速召集了所谓的领导层,开了个紧急的会议,寻求处理办法。此事件后面的发展不再讲述,主要想谈谈针对此事件自己的一些心得。

  负面言论,是任何一个企业都可能遇到的问题,不管一个企业的服务做得多么好,肯定都有他不能满足的客户,正如“你不能让所有人满意,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人”。特别是互联网带来的信息的快速传播,以及发布信息自由度的提高,使一个企业面对负面言论的机会多得多,而且这些负面言论很容易造成对企业不利的导向,造成企业利益受损。

  那么,面对负面言论,企业应该怎样把负面影响减小到最少,甚至转变成正面影响呢?

  首先,应该克服对负面言论的恐惧,认真的去听取这些言论,分析言论后面的深层原因,因为上面也提过,这个是任何企业都可能遇到的问题。应该把这样的一次遭遇当成一次机遇,他可以让我们看到我们自身还存在的问题(当然完全恶意攻击的除外,不过面对非常有针对性的恶意攻击,解决手段应该更简单,态度应该当仁不让)。

  然后,所谓“参与就是营销”,企业应该第一时间的参与到这个事件中,做出回应。很多时候,沉默将会让您付出惨重的代价,将会导致事件的愈演愈烈,甚至引发新一轮的负面影响。那么又该如何参与进去呢,真诚应该是第一位的,应该针对事件做出解释而不是掩饰,如果责任在于企业自身,应该明确的表示歉意和提供合适的处理方案,先尽量平息事件的负面影响的扩大,并通过后续的一些正面活动来把负面影响往有利处引导。

  在此过程中一点强调就是,不要试图完全控制言论,除非您有“有关部门”撑腰,可以通杀一切,但这决不是明智的做法。

  最后,当然也是一点如何避免负面影响再次发生的一点意见。企业应该从自身出发,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和产品质量,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源。另外,避免负面评论对企业造成突如其来的影响,企业应该加强声誉管理监视,能够及时应对。

  来源:读者老谭投稿,原文链接

2010年8月16日星期一

单机游戏日

  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10年8月15日举行全国哀悼活动,全国降半旗志哀,各种形式的公共娱乐活动全部停止。

  文化部14日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互联网的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停止一切游戏、音乐、影视等相关娱乐活动;各网站被要求停止一切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网络影视等娱乐活动。

  从时间上看,这次活动的通知较为仓促,14日通知,15日网站就要改版,网站工作人员需要连夜在节假日期间工作进行改版,而15日正逢周日,是广大群众休息的假日,那么,这次活动的实际效果如何呢?

  据百度指数显示,该天“单机游戏”搜索量比前一日翻了六倍,很不和谐。

百度指数下的“单机游戏”

百度指数下的“单机游戏”

  正常情况下,例如8月13日,“单机游戏”的百度指数是52848,而8月15日,“单机游戏”的百度指数高达330266,翻了几番。不仅如此。几乎所有单机游戏的关键词也疯涨,比如 帝国时代 植物大战僵尸 极品飞车。

百度指数下的“植物大战僵尸”

百度指数下的“植物大战僵尸”

  这次哀悼日,是继2008年5月汶川地震和今年4月玉树地震后,全社会举行的第三次强制哀悼活动。然而,从网民的实际行动上看,对于自然灾害频繁设置哀悼活动,甚至利用行政手段强行禁止人们娱乐活动的方法,并没有起到太大的实质作用,在一个公共道德意识起作用的国家里,政府不应该过度关注个人的趣味和习惯,强行禁止人们进行娱乐的方法实在欠妥。

小众化的豆瓣

  针对国内多数社交网站大众化的发展,笔者对豆瓣的小众化发展还是情有独钟的。无论是关乎西方“时间之箭”的哲学理念,还是东方轮回学说的玄学思维,在现有的一定阶段,社会一定是朝着分众化的方向而发展的,而豆瓣也正是做出了回应,因此,只要豆瓣有所坚持的走下去,就会得到良性的发展。

  如果要笔者对豆瓣只用几个字做以表述,那就是“小众化”。在笔者看来,这就是豆瓣的核心竞争力。事实上,越是大众化的,越是抹杀个性化的产品,一旦行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就会逐渐趋于衰败。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我们从微软之于苹果,福特之于通用的案例就可以很清晰的发现这个道理。

  自然界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大众化只存在于宏观,大众化正是无数小众化所体现出的一种趋同性。就微观而言,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大众,只是大众缺乏了足够的契机而已。互联网的发展也已经由单一走向了多元化的长尾时代,无论你选择驻足哪一家网站,无论你是否跟上了所谓的时代潮流,你,永远都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实现着一种自我的小众化。

  由此,社会就是由无数的小众化的个体而构成的。同样来说,将社会进行无数次的解构,得到的也只能小众化的个体。因此,keso说豆瓣更像是一种社会,这是合理的。

小众化的豆瓣

  回归正题,追溯国内大多数社交网站的发展,都属于是一蹴而就的,然后就依借第一次的那股推力,惯性式的发展,一旦当用户感到寂寞与乏味之时,用户群就会逐渐瓦解。

  大多数社交网站希望的是我做什么,你用什么,这就是大众化的一种典型体现,无论它的思维多么新颖,它做出来的,终究只能是更趋于大众化思维的产品。于是,纠结就这样产生了,非常大众化的产品究竟是否具备足够的用户价值,这的确是一个需要考量的问题。

  说到豆瓣,一直以来,它做的事情都是更专注于让用户自我制造产生信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上的解放小众化的思维,同时,这些信息都是用户随性随心而产生的,本身就是具备粘性的产物。

  下面对豆瓣的亮点进行简要说明:

  首先,豆瓣从书籍入手,得到了第一批用户,这,就是豆瓣的DNA所在。这个用户群,是与众不同的。他们本来的特质,就是品味略高的用户,具备了小众化用户的特性。笔者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以靠网页游戏粘人和发放鸡腿券而得到用户的国内社交网站里,豆瓣的第一批用户,是非常具备价值的一批用户。就以这样一个初期的用户群发展而来,豆瓣像是一块磁石,在吸引着与它臭味相投的用户。并且,臭味相投的用户之间也在逐渐吸引着对方。这样一种弱链接,是尤为重要的。

  其次呢,豆瓣电台也是很成功的一项创意。这里首先要补充一点:我们都知道,常规意义上的电台,是一项夕阳产业,发展潜力很有限制。但是,它依旧存在用户群体,它的意义就在于:你永远不会知道下一刻电波的那一端会传来怎样的讯息,就是这样一种不可预知的神秘使电台进一步的稳固了它的用户群。因此,豆瓣里的那个“随机”的播放器,被叫做豆瓣电台,“让你与音乐不期而遇”,当然,这也是与你彼此对味的音乐。

  最后,要说的是,好的公司,会让你感觉到它的味道。豆瓣,就是这样一家可以嗅到与你气味相和的互联网公司。作为个人而言,因为这种味道的存在,笔者觉得豆瓣会得到长期且优异的发展。

  以上概述,皆是以豆瓣为例,取其精华,做了一些讨论,希望可以让臭味相投的朋友得到一些启发,也就足矣了。

  来源:读者投稿,作者:郭鹏程,联系邮箱:catkin.guo(#)gmail.com,原文链接

2010年8月15日星期日

电视引领“低智商社会”

  做为一个长期泡在网上的网民,我发现互联网和电视这两大社会媒体正处于一种对立和相互敌视的状态,电视界不懂互联网,他们做节目一提到网络,尽是妖魔化的批评,网民也不信任电视媒体,反而宁可听信网络上的消息。这一切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低智商社会”拒绝思考

  最近看了日本大前研一教授写的《低智商社会》一书让我豁然开朗,答案正如大前研一先生在《低智商社会》一书中提出的:电视等媒体正在把人们引向“低智商社会”的深渊。

  这么多年来,在电波信号的垄断下,电视台的地位一直很稳固,它们可以随意播放节目。它们认定大众都是“没有思考能力的”,所以也就不会去考虑怎样提高节目的水平。

  就如同前几天看的星空卫视的主持人采访兽兽的视频,我真不知道是什么感觉,我发现我已经看不懂这类娱乐类电视节目了,我无法理解一些电视主持人不断问一些白痴到了极点的问题,我相信,如果我从不上网,而是一直看这类电视节目的话,肯定也会慢慢地智商衰退,最终成为低智商社会中的一员。

  电视台为了自己的收视率,不断地炒作一些白痴节目,包括CCAV这样的国家电视台也是一样,这些主持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推测观众的智商,并以此来制作节目,采取一种弱智的思维方式来迎合大众的需求,以提高收视率。

  有些白痴节目,只要稍加思考,就能理解有些事情显然是很荒谬的,但是越来越多的人甚至对此都毫不质疑。可以预测,当这种节目的收视率提高时,就意味着电视观众的集体智商在不断下降,人们越来越不愿意独立思考,电视台也不希望人们去思考,电视节目的低智商化也更加严重,电视的普及造就了一个“低智商社会”。

电视引领“低智商社会”

搜狐做的一期低智商社会专题被删除

  互联网的兴起

  互联网的诞生是一场新技术革命,互联网以惊人的速度普及和发展起来,甚至成为了一种“新媒体”,这显然引起了传统电视媒体的警惕和敌视,因此就有一种言论“网络带来了害处”,电视媒体则不厌其烦妖魔化各个网络公司,声称他们存在有害信息,破坏了社会道德。

  实际上,互联网不可能消失,互联网到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关键在于人们怎么使用网络,所谓“无用输入无用输出”(GIGO,garbage in, garbage out)就是这个意思,假如你在网络上输入的信息是垃圾,则输出的必定是没用的资料,CCAV在《焦点访谈》节目中攻击谷歌中国传播色情信息的时候,记者在谷歌网站输入“性”等关键字进行搜索,显然也是这个道理,你输入的就是一坨垃圾,你指望网络给你输出什么呢?

互联网的兴起

CCAV的记者,你搜索“性”,你希望得到什么结果呢?

  互联网已经进入Web 2.0的时代,这是一个“集体智商”的年代,全世界普普通通的网民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建造出“维基百科”这样高质量的百科全书,这就是集体智慧的力量,维基百科的出发点就是“大家一起写百科全书”,最终维基百科里也汇集了成千上网人的智慧,一旦某个条目出现错误,立刻就会有人在上面指出并更正,网络百科全书每天都在修订,每天都在发展。现在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时代,随着维基百科一类网站的出现,将来的社会势必会进入利用“集体智慧”找寻真理阶段。

  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社交网络服务)的出现就更是一件好事了,你在SNS关注什么人,你就能得到什么信息,你关注一些聪明人和专家,你就可以获得知识,你关注一些笨蛋,你就获得垃圾,GIGO输入输出特性更加明显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等新的媒体发展迅速,从某种角度来说它已经取代了电视。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看电视了,新闻都是从网上看的,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更快更准确,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并提高智商,电视的确已经落伍了。比如要看新闻,我可以上门户网站、Google Reader和Twitter上看,基本不会错过任何一条热门新闻,要看视频,虽然YouTube被封杀,但还有优酷和土豆的视频可以看。

  CCAV引领“低智商社会”

  对于互联网媒体的兴起,电视界的人们显然已经察觉到了,但除了妖魔化互联网之外,现在还没有采取任何改变自身的措施,电视界实在不愿意失去目前这个低智商社会,他们掌握着大众的话语权,并驾驭和管理着大众,大众最好都是低智商的笨蛋,因为笨蛋是最容易管理的,笨蛋不会思考。

  和电视节目有关的这种“智商衰退”,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解释。比如CCAV做为一个国际级别的媒体,在造就低智商社会可谓立下“汗马功劳”,其制作节目公然造假,已经到了公然藐视大众智商的地步,从利用Google Earth进行卫星实时追踪,再到“很黄很暴力”的造假,再到高也的“心神不宁”,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吹嘘三鹿奶粉经过了“1100道检测”,在《花朵在网游中迷失 只为报复母亲》的新闻报道少女沉迷于劲舞团,但网络游戏画面却是日本色情游戏尾行3,连续几年在CCAV的春晚亮相的宋山木则是个强奸犯……造假的新闻实在太多了,数都数不过来,一个本应该是最有诚信的国家级别的媒体,实际却谎话连篇,这种媒体让人如何信任?难怪在一些网络词典里,CCAV都成为网友嘲笑的对象。

QQ词典解释CCAV

QQ词典解释CCAV

有道词典解释CCAV

有道词典解释CCAV

  对于新兴的网络技术,CCAV的态度是敌视且警惕,并利用手中的特权进行打压,早在几年前,广电总急就已经酝酿有关互联网视频新管理条例,要求个人要传播视频内容,需要领许可证,之后又对互联网视听服务进行整顿,关闭大量BT下载网站,国外最火的视频网站YouTube至今被封杀而无法访问,最终导致在国外越来越火的网络视频服务,在国内却四面楚歌。

  随着互联网广告和电子商务的兴起,互联网广告也大有取代电视广告的趋势,于是CCAV再舞动大棒,目标对准了中国互联网广告两个最大的企业,攻击百度谷歌的网络广告存在虚假信息,可惜的是CCAV从来就是“严于律人,宽于律己”,虽然电视购物广告陷阱重重,却一直纵容而从不加以管理,互联网广告的虚假程度比较电视购物广告来说可算是小巫见大巫了。

  我心目中的电视

  不论社会如何网络化、信息化,电视作为宣传媒介所拥有的强大影响力还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电视节目为了提高收视率,造就了大量白痴节目泛滥,电视成了低智商化的助推器。现在的电视节目,不管你看哪个频道,几乎无法获得任何有用的知识,看到的几乎全都是垃圾。

  目前的新科技的发展出现日新月异的情况,新兴的互联网视频已经出现取代传统电视的趋势,类似YouTube的互联网视频网站的兴起带来了传播的有一次革命性发展,传统电视行业如果再不思改变,继续固步自封,那么很有可能会被新兴的网络媒体所取代的危机。

  CNNIC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我国4.2亿网民中,已经有45.2%的网民将网络作为最主要的信息获取渠道,选择电视作为最主要的信息来源的比例只有36%,与此同时,网络使用时间越长的用户,越多地选择首选网络获取信息。如下图所示:网龄在1年以下的网民,最主要依赖电视获取信息的比例为43.5%,高于网络(33.6%)。网龄2-3年的网民,最主要从电视获取信息的比例降至34.9%,选择网络的上升到47.7%。对于网龄在3年以上的网民而言,网络取代电视作为最主要信息源的作用更加突出,53.4%的人将网络作为自己最重要的信息途径,选择电视的比例下降为28.1%。

CNNIC最新调查数据

  目前,我国网民数量正保持年均20%-30%的增长。随着网民规模的持续扩大和网络使用深度的不断增加,未来互联网作为人们信息源的地位必将更加突出,在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此消彼长中,互联网完全有可能会取代电视,成为最主要的公共新闻和信息事件发布平台。

  我对于电视媒体的建议是,利用自身的优势,放下架子,向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学习。我个人觉得其中几个重要的地方是:

  1、建立节目存档,用户可以按照不同分类点播以前播放过的节目,节目按照类型进行分类,不必按照频道分类。

  2、对于观看电视的用户实行个性化处理,每个用户建立一个帐号,自动记录用户的观看历史信息。

  3、根据用户观看某个节目的时长来分析用户的喜好,如果用户完整地看完一个节目,说明用户喜欢看,如果用户看了一点就退出,则表明用户不喜欢。根据所有用户对于节目的观看数据,对节目进行打分,根据用户平均观看时长来确定一个节目的评分。

  4、根据用户对节目的评分,列出一个每日、每周、每月热门节目排行榜。

  5、根据对用户观看节目的分析,自动推荐给用户其可能喜欢的节目。

  6、支持节目名和内容的文字搜索。搜索结果可以按照时间、播放次数等排序。

  经过这些处理,传统电视将会学到目前新媒体的众多特色,加之电视拥有的庞大传统用户群,从而为这个古老的行业带来新的机遇。

  总而言之,电视作为一个媒体平台,如果能适应新的形势,把服务用户做为自己核心目标,把主要功能从单向灌输节目给用户,变成帮助用户节省时间,在最短的时间内让用户获得最喜欢看的节目,实现这个定位的转移,就是电视媒体的一次飞跃。如果电视媒体依旧把互联网当做自己的敌人,把欺骗愚弄大众当做自己的责任,把建立低智商社会当做自己的目标,那么电视最终会难逃被用户抛弃的命运。

2010年8月13日星期五

互联网开放平台应用综述

  这些天关于开放平台的一件大事是开心网的开放平台,面对日益下滑的流量,开心网终于也坐不住了,终于也推出了所谓的开放平台,而其竞争对手人人网很早就推出了开放平台,开心网现在才开放,实在太晚了,而且开放平台也并不是救命稻草,预计也不能挽回现在SNS的颓势,游戏玩多了迟早会厌倦,SNS还是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真实关系的管理上。

  现在的开放平台是个很热门的概念,连始终封闭的腾讯QQ竟然都在财付通产品上做起了开放平台,就足以见证开放平台的战略意义,加上早已开放的人人、新浪微博和百度搜索开放平台,似乎一夜之间所有门户网站都在一拥而上做开放平台,那么开放平台到底是什么呢?国内外开放平台的类型和现状又是什么呢?下面我就总结一些常见的互联网开放平台。

  开放平台的定义

  所谓开放平台,就是首先提供一个基本的服务,然后通过开放自身的接口,使得第三方开发者得以通过运用和组装其接口以及其他第三方服务接口产生新的应用,并且使得该应用能够统一运行在这个平台之上,我们把这样的一种网络服务模式叫做开放平台。开放平台模式成功的要点在于,通过自身服务和第三方应用的互利互惠,提高用户对平台网站的粘性和使用程度,进而提高获利,同时,通过利益分摊,达到平台自身和第三方应用循环刺激而产生的滚雪球式的增长。(资料来源:《程序员》杂志2008.7月刊“OpenAPI出现、起源与现状”)

  开放平台的种类

  1、应用型开放平台

  基于某一个基础的应用模式,然后开放平台供第三方开发者扩展。如Facebook、Google Apps Marketplace、Apple App Store等。

  2、服务型开放平台

  没有一个基础的应用模式,而是把计算资源作为一种服务提供给开发者,让开发者能快速拥有大量、稳定的计算或存储资源(云计算),专心做好应用的业务逻辑,实现快速开发和部署。如Google App Engine、Amazon S3 (Simple Storage Service) 等。

  开放平台经典案例分析

  开放平台的一个经典案例就是Google,Google在开放API方面的称得上是开拓者和领导者,拥有Search API、Google Map API、Opensocial API等一系列还在不断增长的API列表,更在开放平台方面发力,推出开放的手机平台Android和云计算平台App Engine服务。其中最知名的Google Map API自2005年开始流行,成为谷歌地图成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下面就是Google详细的产品业务线图示。

开放平台应用

  Google App Engine

  Google App Engine是Google提供的基于Google数据中心的开发、托管网络应用程序的平台,每个免费帐户可使用1GB存储空间,以及可支持每月约500万页面浏览量的CPU和宽带。App Engine的服务构架提供通过虚拟化达到实时的自动规模缩放的功能。目前每个用户可以免费创建十个应用。

Google App Engine

  Google App Engine要求开发者使用Python或Java作为编程语言,并且只能使用App Engine的API.App Engine数据库不是传统的关系数据库,因此不使用SQL指定查询,用户只能使用类似SQL的查询语言(称为GQL)进行查询。大多数Web应用程序都需要进行一定的修改才能运行在App Engine上。

  Sina App Engine

  国内的新浪网也参照GAE推出了Sina App Engine开放云计算平台,从界面上看,新浪的SAE和谷歌GAE简直太像了。

Sina App Engine

  Sina App Engine支持PHP和MySQL,但数据库访问、文件操作、网页抓取等都需要使用新浪提供的API,不能使用PHP原有的函数,因此对于现有的PHP应用也都需要一定的修改才能在SAE平台上运行。

  Google Apps

  Google企业应用套件是基于网络的托管解决方案,这些应用程序包括 Gmail、Google Talk、Google 日历、Google 文档、Google 协作平台等。

Google Apps

  免费用户创建50个用户的邮箱,每个用户拥有 7GB 的存储空间,具有优秀的反病毒和垃圾邮件功能,其收费价格相对较高。企业内部协同可绑定Gtalk帐号。

  Apps Marketplace应用商店

Apps Marketplace应用商店

  Google应用商店的是Google为第三方开发者提供了一个销售的平台,目标用户群为2500万Google Apps用户,谷歌应用商店(Google Apps Marketplace)的分类非常明确,很适合企业用户使用。

  企业如果要让自己的应用进驻该应用商店,开发者需要向Google支付100美元的一次性费用。除此之外,Google还将获得应用销售额20%的分成。

Apps Marketplace应用商店

运行于谷歌应用商店的CRM软件

  Chrome Web Store应用商店

  Google为Chrome浏览器开发的应用程序商店,目标用户群为Chrome浏览器用户,开发者可以在Chrome应用程序商店销售自己的应用程序,并获得收入。

Chrome Web Store应用商店

  Chrome Web Store 将于今年晚些时候正式上线。

  OpenSocial

  针对社交网络建立的通用Open API应用,开发者可以在社交网站发布和销售社交应用程序。目前支持OpenSocial的网站有:Engage.com、Friendster、hi5、Hyves、imeem、LinkedIn、MySpace(聚友)、Ning、Oracle、orkut、Plaxo、Salesforce.com、Six Apart、天极网、天涯社区、Viadeo 和 XING.Facebook不支持OpenSocial,而是使用Facebook API接口。

  Facebook API

Facebook API

  Facebook API是Facebook推出开放平台,利用这个API框架,第三方软件开发者可以开发与Facebook核心功能集成的应用程序。目标用户群为5亿Facebook用户。

  百度开放平台

百度开放平台

  百度搜索开放平台是一个基于百度网页搜索的开放的数据分享平台,广大站长和开发者可以直接提交结构化的数据到百度搜索引擎中,实现更强大、更丰富的应用,使用户获得更好。站长和开发者也可以获得更多有价值的流量。

  百度搜索开放平台资源收录标准

百度搜索开放平台

  • 目前只接受“确定性”数据资源。“确定性”资源是指标准的、明确的,具有唯一值的数据,例如:“今日人民币汇率”、“本周NBA赛程”等。不接受寻址类数据。
  • 数据资源质量需要高于业界同类数据的平均水平。
  • 对于数据,要求精确、全面,并且更新及时。
  • 对于服务,要求高度的稳定性,和快速的响应时间。

  百度搜索开放平台案例分析

  问题:在百度搜索“某某企业电话”等相关关键词,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首屏基本是广告和其他信息,并无企业的电话。用户体验不好。

百度搜索开放平台

  解决:使用百度开放平台服务,可以免费将“某某企业电话”等相关关键词的搜索结果显示为“自然排名第一”,企业的电话信息可以清楚的显示在百度搜索的第一页,非常醒目,用户的搜索体验非常好。

百度搜索开放平台

  腾讯财付通开放平台

  财付通开放平台是腾讯在线支付平台财付通打造的一个应用平台,通过这个平台,第三方开发商的应用可以进入QQ钱包等渠道,被1亿财付通用户所使用。

腾讯财付通开放平台

  财付通开放平台上的应用是指由财付通或第三方开发商开发的,可以为用户提供独立的、完整的电子商务服务的应用程序。例如:手机支付、信用卡还款、快递查询等。

腾讯财付通开放平台

  总之,开放平台并不是什么灵丹妙药,吃一口就能让企业成功,做好一个开放平台,首先要有大量有黏度的忠实用户,其次要有一个战略性的开放平台运营计划,用实际手段来刺激和激励第三方开发者投入到开放平台的建设中,让第三方能从中得到切实的好处,做到共同发展、共同盈利,这才能决定一个开放平台的成败,开发一个开放平台并不是难事,关键在于开放平台的运营。